登陆注册
79994700000004

第4章 曹操之谜

第一节 曹操族源之谜

历史记载,曹操父亲曹嵩原姓夏侯,后来成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改姓,曹操实际是夏侯氏的后人。曹操果真是夏侯氏的后裔吗?

有关曹氏家族的祖源,《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道:“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这段话清楚地点明了,曹操之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至于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

《三国志》的著者陈寿同太史公司马迁一样,下笔十分谨慎,穿凿附会的传闻一概不写。即便对皇帝、皇后,陈寿也毫不避讳,这证明了《三国志》史料的可靠性。

不仅是陈寿,连曹操及其子孙都不清楚自己的祖源。当曹丕从汉献帝手中夺取皇位,完成改朝换代之后,为了论证“汉魏禅代”是“尧舜禅让”的再现,曹丕、曹睿父子从“汉家尧后说”出发,苦心炮制了“魏家舜后说”,以至于从曹操至曹睿五代之内出现了多个祖源。

至于“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未见陈寿本传记载,乃是出于裴松之所注。裴注云:“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夏侯惇为从父兄弟’。”裴松之注虽然可以作为陈寿《三国志》的补充,然而其收集的稗官野史,当中的讹谬乖违之处不可尽信。

《曹瞒传》为吴国人所撰,对曹操多有诋毁之辞。吴为魏国的敌国,此书直呼曹操为曹瞒,连书名亦明显带有贬义,故不足信。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内容多取自《曹瞒传》,以竭力丑化曹操。

据《三国志》记载,夏侯氏与曹氏世代结为婚姻,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娶了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夏侯渊娶了曹操的内妹,其子夏侯衡娶了曹氏女,夏侯尚也娶了曹氏女。夏侯氏与曹氏有姻亲关系,更能证明曹操绝不可能是夏侯氏一脉。因为古代同一氏族或同姓男女,数世婚配后带来了严重后果,他们生下的子女不是怪胎,就是智力低下的痴儿,这一重要的生理发现是人类从上古社会开始,历经多少世纪,付出惨痛代价而获得的常识。所以自春秋以来,就有“同姓不婚”的禁忌。曹操、曹丕父子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熟读诗、书,不可能未曾涉猎《左传》,更不可能不懂这样肤浅的道理。

若曹操一族非源于夏侯氏,何以陈寿会在《三国志》中将曹氏与夏侯氏合为一传?从“夏侯、曹氏,世为婚姻”的关系来看,虽然他们并无父系血统的亲缘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有母系血统的亲缘关系。换而言之,曹操的祖母一族极有可能姓夏侯。曹操虽奉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但被他视为股肱重臣的仍然是同宗同姓的曹氏以及和自己母系血统有关的夏侯氏。

第二节 曹操为何不恢复姓氏

曹操姓什么,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对曹操的父亲曹嵩,追溯曹操姓氏的关键因素,史书上就简单地说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估计是被曹操和曹丕等人删改过了,他们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本来姓氏。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曹操本姓夏侯,因为他老爸曹嵩本来是夏侯睿的儿子,不过夏侯睿是一个很老实的读书人,后来当上了南阳县令,但书生气依旧很重。他不小心卷入了党争之中,受到牵连,把官丢掉了。他为官清廉,当官的时候就没什么积蓄,而没官做了自然马上变得一贫如洗。妻子颜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夏侯巍,此次便是曹嵩。不过,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没办法,便把曹嵩送给了在朝中当宦官的好朋友曹腾。于是,曹嵩便改姓为曹。

按道理,曹操发达之后,他要恢复自己的姓氏易如反掌,何况按照礼俗,养子三代之后便可以恢复原来的姓氏,曹操也完全可以让儿子曹丕等人恢复原来的姓氏。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复姓,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

当时有人用谶纬之学进谏曹操,对他说曹氏代表刘氏是天命所归。为什么呢?在汉代之前,官员的职位不称曹,而汉代以后,则中央政府有六曹,长官为尚书;地方政府有也有曹,譬如户曹、赋曹等。于是,人们习惯把官吏通称属曹,也成为侍曹,这不明摆着是属于曹、侍奉曹的意思吗?所以,曹氏取代刘氏是天命。曹操想想也对,于是,为了不影响这天命的归属,自然依旧姓曹。

第三节 曹操与蔡文姬关系之谜

曹操和蔡文姬,一个是男人中的胜杰,一个是女人中的翘楚,都是人中极品,这样的两个人之间,会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真实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呢?

曹操和蔡文姬的相识,是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极负盛名的大学者、学坛领袖,他学识渊博,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因为身处乱世,无意为官,只是闭门读书,著书立说,以弹琴作诗自娱自乐。

史书记载,曹操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彼此引为知己。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过从甚密。

成为蔡家座上客的曹操,当然注意到了蔡家漂亮的小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幼年早慧,不仅才学过人,且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少女时代的蔡文姬,才貌具佳,加之饱读诗书,求亲者络绎不绝。然而,这位才女却与曹操无缘,在她待嫁之时,曹操一直在外征战,生死悬于一线。蔡文姬16岁时,由父亲蔡邕作主,把她嫁给了大学子卫仲道。

蔡文姬出嫁后,夫妇二人彼此敬重,恩爱有加。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育,卫家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堪受辱,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回到娘家后的蔡文姬,原本也可以平安无忧的过寡居生活。然而,她的父亲蔡邕却出事了。

董卓掌权后,听说蔡邕名气大,便极力笼络,非让他出来做官,甚至以灭族相威胁。无奈之下,蔡邕只好走入仕途。一日之内竟连升三级,最后获封高阳侯。后来,董卓被王充所杀,蔡邕作为董卓一党,难逃噩运,最终死在狱中。

原本想在娘家过安稳日子的蔡文姬,从此无家可归,开始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劫难。

身逢乱世,又遭家难,无依无靠的蔡文姬,只身一人回了老家。然而,关中地区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蔡文姬只能随着难民到处流亡。

关中战乱,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他们不仅抢夺金银财物,也抢掠中原的年轻妇女。在胡兵的一次抢掠中,混杂在难民的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了南匈奴。

年轻貌美的蔡文姬被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作了左贤王的妃子。这年,蔡文姬23岁,从此开始了长达12年的异族生活。

据说,左贤王对蔡文姬恩宠有加,在南匈奴的12年中,蔡文姬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并学会了一些异族语言。然而,即使这样,蔡文姬仍是十分想念故国,希望能够重回中原。

此时的曹操正在逐鹿中原,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不仅当上了宰相,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了许昌,后来又迁都洛阳。

天下初定,曹操想到了死去的忘年交蔡邕,想到了蔡家唯一的后代蔡文姬。曹操开始派人到洛阳、关中一带,四处查找她的下落。

然而,几经努力,曹操都没能打听到蔡文姬的消息。直到公元208年初,曹操的大军平定了乌桓。这次北伐的胜利极大的震摄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以致南匈奴随即派使团到了中原,请求继续修好。

就在接待南匈奴使团的过程中,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

经进一步确认,蔡姓王妃果然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曹操大为惊喜,立即派周近作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往南匈奴,要把蔡文姬赎回来。

左贤王虽然舍不得放走蔡文姬,但却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答应让蔡文姬回去,但两个儿子却被留了下来。

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儿子以及对自己恩宠有加的左贤王,她不仅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车离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她听到了儿子们撕心列肺的哭喊声,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回归故土”的蔡文姬,从此失去“母子团聚”的天伦之乐。在周近的护卫下,蔡文姬回到了故乡陈留郡。然而,经过多年的战乱,故乡早已是断壁残垣,哪里还有栖身之所!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第三次出嫁了。她的新任丈夫是田校尉董祀,刚刚20岁出头,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

而此时的蔡文姬,却已经35岁了。自朔漠归来以后,更因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

对于蔡文姬,董祀自然有些无可奈何的不满意,然而迫于曹操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所以,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虽然看似安定,却并不十分和谐如意。

然而,蔡文姬的不幸似乎并没有结束。就在他们婚后的第二年,董祀因为犯法,被曹操判了死罪。蔡文姬再一次面临失去丈夫、流离失所的可怕命运。蔡文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她要去向曹操求情。当蔡文姬走进丞相府时,曹操正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这里。听说蔡文姬求见,曹操知道在座的宾客中有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于是提议让她跟大家见见面。

宾客们都欣然应允,但当蔡文姬进来时,大家都惊呆了。站在曹操和宾客面前的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声音清脆,言辞伤心。宾客中一些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这个样子,心里都十分酸楚。

蔡文姬是何等聪明,她了解曹操执法甚严,也了解曹操对自己的感情。不如此便不能博得曹操的怜惜,不如此便不能撼动曹操的法令,她只能出此下策了。

看到昔日才女如此堪怜,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曹操于是亲自批了赦免令,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曹操见蔡文姬穿得单薄,心中大为不忍,忙命人拿来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让她穿戴起来。并让她在董祀归来之前住在自己家中。

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带着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史书上记载的,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便只有这些。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对蔡文姬的关爱。他们之间有无男女之情,可以想象,却实难判断。而从惜才爱才来说,蔡文姬遇上曹操可谓是真正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四节 曹操因何为歌伎流泪

关于曹操,历史上褒贬不一。曹操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洛阳城里有个色艺俱佳的名歌舞伎名叫来莺儿,她当时住在东汉帝都洛阳,过着富足逍遥的生活。

曹操久闻来莺儿的大名,就想见识她一下。曹操乔装打扮一番后就去洛阳城里找来莺儿。来莺儿婉转的歌喉与曼妙的舞姿,征服了曹操的心。

来莺儿早就非常崇拜曹操,曹操不仅是乱世中的英雄,还是一位诗人,特别是他的那些气魄宏伟而有苍凉之感的诗,曾深深打动了她的心。这时候,当曹操说要为她赎身,要来莺儿跟他走时,来莺儿心动了。

曹操南征北战,来莺儿一直跟随着他。当然,她并不喜欢这种生活,但是天下战乱纷纷,她到哪里安身立命呢?只能听天由命。来莺儿在战争的空隙里,以她的动听的歌喉与美妙的舞姿为曹操带来了欢乐,扫去了他心中的寂寞。

来莺儿和曹操谈不上感情,更谈不上爱情。正在这时,一个英俊的身影闯进了来莺儿的眼帘,深入心底。这人是曹操府中的一名侍卫。她很快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曹操正忙于军国大计,南征北战,也周旋于众多美女之间,并不知道来莺儿的事情。

来莺儿喜欢的这个侍卫名叫王图,魁梧而机警,一表人才,在丞相府中颇得曹操的赏识,经常受到曹操的嘉奖。一次,曹操派他带领一组人马深入敌境,窥探敌人的虚实以及囤粮的处所。这是一件十分危险而艰巨的任务,是否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全身而退,把握并不大。王图把情况告诉了来莺儿,面对生离死别的情人,想到不可预测的未来,来莺儿泪流满面地抱着王图不放,不知不觉天亮了,错过了深夜出发的时间。然而,军令如山。王图被绳索捆绑押入大牢,准备斩首示众。

来莺儿知道王图被抓了起来后,为救王图,她跪在曹操的面前反复讲,愿代王图一死。曹操问其原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来莺儿说出她与王图的私情。这意味着来莺儿已经做好与情人王图共赴黄泉的决心。

曹操对人世间的至情和至性,有着超乎常人的鉴别能力。对来莺儿的真情流露,他不但没有嫉妒,没有气愤,而且是十分感动。

曹操为了进一步试探来莺儿的真情挚爱,他让来莺儿在一个月内训练出一个小型歌舞班,只要她能做到,他就同意来莺儿可以代情人一死。

来莺儿愉快而坦诚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她当时的想法是,除了救情郎的命以外,她也希望在自己死后,有人来接自己的班,为曹操分忧解难,以报答曹操的收养之恩。

在曹操的丞相府,一个小型的歌舞训练班开始紧张地训练。来莺儿为了救王图的命,夜以继日地进行训练,毫无保留地传授。很快,这些歌舞侍女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有个叫潘巧儿的侍女,更是出类拔萃,几乎能与来莺儿并驾齐驱。这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曹操给她的规定,曹操本以为完成不了的,想不到她竟完成了。

来莺儿到了曹操的面前请求代王图一死。曹操长叹了一声说:“等我放了王图,再来处置你。”

曹操迅速传见了王图,王图却坦率地告诉曹操:他对于来莺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曹操一听,火冒三丈,一脚踢倒王图说,来莺儿对你一片真情,你却这样对她。我答应了来莺儿不杀你,趁我现在还没改变主意前,你立马给我滚。曹操将王图逐出丞相府。

曹操没有把这真相告诉来莺儿,只对来莺儿说:“王图已经释放,逐回家乡,念在你一片真情,且训练歌舞伎有功,将功折罪,可以不死。你走吧!”

来莺儿感谢曹操成全她和王图的爱情,却不愿接受曹操饶她不死的恩惠。她说只有死才能洗清自己的罪过。她郑重地向曹操行了跪拜大礼之后,转身而去。望着她的背影,曹操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凄切,流下了两行泪水。这是他第一次为女人流泪,也是最后一次为女人流泪。

第五节 曹操为何处死孔融全家

一提到孔融,人们就想起“孔融让梨”的典故,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客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

孔融有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与杨修、祢衡一样,都没有好的结局。

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

时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曹操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就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将作大臣这个官职主管工程、建设。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非常好,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却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疏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后,来不及穿朝服,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孔融没办法,只得暗中活动,他请尚书令荀彧托付满宠,说审理杨彪时,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满宠心中有数,审理杨彪时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按照法令拷打杨彪。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曹操非常不好。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一开始,孔融和荀彧听说满宠拷打杨彪,还心生怨恨。这下才知道是满宠的计策,为的就是让曹操放了杨彪。

杨彪领教了曹操的厉害,他谎称双腿肌肉萎缩,连续十几年不能行走。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竟跳出来公然反对。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于是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于是曹操决定杀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这年的8月24日,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此人素与孔融不合,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召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郗虑又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另一个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这两大罪名,不忠不孝。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曹操偏偏要这两项罪名即是他的高明之处。

一是汉朝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二是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三是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四是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五是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得人品有问题。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并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被诛杀了。

第六节 曹操杀华佗真相

今天的许多史学家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马上派人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沸散”,然后再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于是命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其实,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其“业余爱好”。

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感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华佗曾经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但是曹操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第七节 揭秘曹操头痛的病因

曹操的偏头痛确实是在思虑过多的情况下越来越严重的。在《三国志》中早已有对曹操头痛的记载。

起兵平定袁绍的时候,曹操就经常头痛。可真正头痛开始严重的时候,是在消灭袁绍,挟持汉献帝以后。曹操掌握了“君权”,此时的他需要考虑更多的国事,还要平灭一些地方的起义,还要在宫廷内排除异己。

此时曹操的头痛才真正开始严重,书中把他的疾病称为“头风眩”病,发病时头部剧烈疼痛。

曹操发病的时候往往是一侧的头部剧烈疼痛不止,但是发病的具体原因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

至于究竟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头痛,在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史书中只记载了“头风眩”、“头风”、“偏头风”等词语,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则说曹操头痛的原因为“风涎”。

由于经历时间过于久远,没有具体资料,单凭这些词语已经很难断定曹操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病情一再严重,可当时并没有更好的根治的方法。

作为那个时代最好的医生之一,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神胭穴与神俞穴分别为腹部周围的脑穴),手到病除,效果很好。

即使是华佗,除了针灸治疗以外,便再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只能止疼,起不了根治的效果。

因为病在脑内,对于古代的医生来说是个疑难病症,所以最后华佗只好对曹操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

《三国演义》中,华佗说,曹操的病要全部治好,使之不再重犯,则需要先饮“麻沸散”,麻痹脑部,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这种说法只是小说的杜撰,在正史上没有记载。

开颅手术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感染问题、头部密集的神经中枢问题、止血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作为有经验的名医,华佗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据史料记载,曹操死前,头风频繁发作,其病势愈来愈烈。还有传说认为,曹操最终死于头风病。

头风也叫首风,是感受风邪所致。这个“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指的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六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致病,但遇到季节转换、自身体质虚亏等情况,而又避之不及时,六气就会变成六邪(也叫六淫),侵犯人体,导致发病。

头部是人的最高点,也是最易受到风邪侵袭的部位。曹操长年征战,可以说风里来雨里去,再加上他“欲望过多、思虑过盛”,脾气暴躁,易伤肝脾,这些都易导致风邪入侵。

此外,头风还可能由内风所致,也就是肝阳上亢导致化风化火,引起头痛发作。如果曹操真的死于头风,那么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因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证型,高血压患者也常常伴随偏头痛发作,而长期的高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有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或者脑出血等急症,引起急性死亡。也可能是颅内肿瘤等所致。

肝阳上亢的人一般体型比较壮实,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这与曹操是比较相符的。

至于头风的治疗,针灸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针刺相关穴位,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多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女多于男,半数病例有家族史,发作前常有诱因,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因素或饮食常引起或诱发偏头痛。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比较容易患偏头痛,这与人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工作紧张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偏头痛患者比较常见于争强好胜、脾气急躁、过于追求完美的人。

如单从患病者的性格特点来说,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中招”,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可以说是A型性格者的典型代表。

但是如果曹操真的死于“偏头痛”,不能排除患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瘤)的可能,或者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这些疾病都可能以偏头痛为症状表现。“欲望过多,思虑过盛”等精神因素则会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发作,最终会引发死亡。

第八节 曹操横槊赋诗真假之谜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曹操夜视水寨时,在大船上置酒设乐,与诸将会饮。至深夜,操已醉,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并横槊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短歌行》。刺史刘馥认为此诗不祥,结果被曹操用槊当场刺死。

罗贯中之所以敢说曹操横槊赋诗,是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有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名句,以此借题发挥,虚构故事情节。苏东坡敢写曹操横槊赋诗也有依据,这就是唐代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给了他启发。令人不解的是,元稹是从什么地方知道曹操往往横槊赋诗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最常用的兵器是刀、剑、戟三种。显示刀剑的有两件事,一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元),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曹操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经过他的老朋友成皋吕伯奢家时,“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一情节在《世语》中的记载有所出入:“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第二件事是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元)二月,曹操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当时他手下兵力少,军心不稳,士卒多叛。《魏书》中记载: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这几种不同版本的记载说明,曹操一会是手刃,一会又手剑,他到底喜欢用什么兵器?其实,刃除了有刀的含义外,古代刃的本意就有刀剑的意思,所以不管手刃也好,手剑也好,都可以理解为曹操常带的家伙就是剑。

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倒是没有发现有曹操用槊的记载。如果曹操生前真的用过槊,想必他的墓中也会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长槊”的铭文。令人遗憾的是,已被确认的曹操墓中有“挌虎大戟”和“挌虎短矛”,就是没有元稹和苏东坡所说的槊。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戟,《魏书》是有记载的,书曰:“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所以,留给人们的唯一的疑问就是,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短矛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槊呢?

汉代刘熙《释名·释兵》告诉人们,当时能够称得上矟(通槊)的,必是长4米多的矛,并且必须是骑马时用的矛。另外,从刘熙的说明看,矛在当时的确也有长短之分,但不管怎么分,很显然槊比其他类型的矛都要长,槊是当时最长的矛。这就足以说明,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短矛根本不是所谓的槊,它的长度要比槊相对较短。

曹操墓中出土的兵器铭文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挌虎大戟”也好,“挌虎大刀”也好,其中的大,显然在炫耀曹操的武功,而“挌虎短矛”的“短”倒是一个奇怪的形容词,如果改成长,既与三国正史中的长矛说法相一致,又能符合曹操的气度。其实,关于“短矛”的说法,三国正史极少有记载,曹操墓出现“挌虎短矛”的铭文,也说明了有些人的心虚,如果曹操生前真擅长使用长矛和马槊,写到墓中铭文中不比“短”字更耀眼吗?遗憾的是,曹操下葬时,没有人敢弄比短矛更长的矛往墓里放。

既然三国的正史中没有记载曹操用过槊,曹操墓中铭文所说的短矛也不是槊,何来“横槊赋诗”呢?依此推断,唐代元稹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纯属无稽之谈,是元稹赞扬曹操所杜撰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元稹把曹操横槊赋诗写入杜甫的墓志铭,这是导致后人以讹传讹的根本原因。

相对元稹不同,苏东坡作《前赤壁赋》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说曹操横槊赋诗倒是可以理解的。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适当的夸张、虚构对提高作品质量、增加轰动效应是有好处的。况且,前人元稹已说过曹操横槊赋诗,《三国志》也有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他们俩人在作品中写一写曹操在长江横槊赋诗之事,这与人物的形像是非常吻合的。

第九节 曹操因何未能统一天下

曹操20多岁时在征讨黄巾军中起家,以为国讨贼立功为心愿,从此纵横马上近40年,几乎没有一年不出征的,可惜终究未能一统天下。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战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刘备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孙权的信上来看,他颇有已视江东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实际上他在收服荆州后马上攻打江东,已是因冒进而失策。曹操之所以冒进,一是他以孙权为孺子,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孙权早有称帝的野心,又怎会轻易投降。孙家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简单。

二是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诸葛亮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则保证了刘备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反败为胜,占据荆襄,联合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时,要打破平衡就极为不易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马超、韩遂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

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曹操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司马懿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则没采纳此建议,他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曹操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被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期间为何曹操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不能不为代汉铺路。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得而复失。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这也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

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孙策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攻城掠地扩大势力范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朝廷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

士族对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觑。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都不买他的账。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非常操心,而孙刘皆为人杰一时不能被消灭。曹操在这三个人中年纪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无心也无力统一了。

第十节 曹操与儿媳关系之谜

在三国历史上,曹操与儿媳妇、曹丕之妻甄氏间的不清不白关系,一直为民间津津乐道,甚至反映到了死后的陵寝安排上。在清乾隆《彰德府志》中所绘插临漳县图上,曹操陵墓位于铜雀台正南5千米处的灵芝村,紧邻他儿媳妇、曹丕原配甄氏的朝阳陵(甄后陵)。难道曹操与自己的儿媳妇真的“有一腿”?

魏文帝曹丕一生有很多女人也,早期曹丕最宠的是女人便是著名美女甄氏。

甄氏(公元182—221年),名甄洛,又名甄宓,是三国时的绝色美女,曹植《洛神赋》中的女主角就是她。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甄氏是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代,父亲是上蔡令甄逸。

甄洛三岁丧父,九岁时因爱读书写字,被哥哥们嬉笑为未来的“女博士”。甄洛十岁时,天下大乱,甄家趁机用屯积的粮食换回大量珍宝。甄洛对母亲说:“今乱世而多买珍宝,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之,不如以谷振(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全家都认为甄洛讲得对,接受了她的意见。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甄洛是一位漂亮,而又很有头脑的女性。

早在建安年间,袁绍将甄洛娶给自己二儿子袁熙做了妻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洛留下来侍奉婆婆刘氏。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了袁绍的老巢邺城。城破时,甄洛和婆婆刘氏坐在家中正堂上,曹丕进屋后甄洛很恐惧,被发垢面,伏在婆婆膝盖上啼哭。刘氏自缚双手,等候发落。曹丕让甄氏抬起头来。甄洛一抬头,当即就把曹丕的魂勾走了,对她赞叹不已。随后,甄洛被曹丕纳为妻。

曹操也看中了甄洛,曹操听说曹丕娶了甄洛后大为震怒,后来在妻子卞氏的再三劝慰之下,只好接受了这一事实,这就是“曹丕乘乱纳甄妃”的故事。此后曹操对甄洛一直比较关心,民间遂有传说曹操与甄洛“有一腿”。

曹丕即位第二年,因为新宠郭皇后,甄氏被赐死。甄洛死后一个人孤葬于邺城附近,具体地点在临漳县灵芝村,曹丕本人死后则葬在离洛阳近、今渑池县境内的首阳山。

甄洛初葬地并不在灵芝村,而在铜雀台北东10千米处的章里集一带,那里是袁绍家族墓地。

甄洛生前并不是皇后,在其子曹叡做了皇帝后,被追谥为“文昭皇后”,并建庙祭祀。在营建宗庙时,开工奠基时挖到一块玉玺,上书“天子羡思慈亲”,曹叡为之动容,对生母的思念很强烈了。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十一月,曹叡以甄后陵太小为由,在灵芝村一带建了规模很大的陵墓——朝阳陵,将甄洛迁葬陵内。

据《临漳县志》注引《隶续》,北宋赵煦当皇帝的绍圣年间,邺城附近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一件甄洛文物,镌刻有“文昭皇后识坐版函”八个字的版函。版函是古代一种用来盛放诗文或信件的木制盒子,这只版函当是曹睿追尊其母,改葬时置于陵庙之中的物品。晚清时,嘉兴太守林衡的父亲任官时经临漳,请人将函盖上的八个隶字临摹下来,遂传于世。

那么,甄洛死后到阴间怎么与公公曹操“混”到一起?原来是地方志“做媒”,把曹操这桩“扒灰案”又弄得复杂了,难以扯清。

《彰德府志》中所插绘的漳县图上面有明确的“魏武帝陵”字样,而且与“甄后陵”靠在一块,呈“翁媳陵寝互倚傍”状。

专家认为,这张图并不可信,不足为凭,曹操“暗恋”儿媳妇没有道理。《彰德府志》之所以这样绘图,很可能就上述曹操与甄洛的不清不白关系,遂在图上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甄氏在阴间与喜欢她的公公曹操重续旧情。

第十一节 曹操立嗣之谜

建安十六年农历正月,曹丕出任东汉五官中郎将之职。五官中郎将品秩不高,不在中央三公九卿之内,其职责是主管诸五官。诸五官宿卫郎官在宫内负责戍卫保安工作,车驾外出,则充当车骑仪仗。

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五官中郎将这一职位在危机四伏的宫闱政治生活中显得极其敏感。控制了诸五官执戟宿卫郎官,实际上就将许都控制在手。

很明显,曹丕出任此职是其父曹操的意思。任免书上汉献帝的签字盖章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曹丕一人承担,足见曹操对其长子的器重。

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的同时,曹操其余儿子,比如曹彰、曹植、曹据、曹宇等皆受封为侯。

曹丕深受曹操器重,自不待言。但曹丕成为曹操事业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却是未必。与其他人一样,明哲通达的曹操也同样避不开储嗣之争。

出现在曹操视野里的具备继承人资格的候选人有四个,他们是曹昂、曹冲、曹丕和曹植。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则只有曹丕和曹植。

长子曹昂死于建安二年。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时年13岁。其时曹操基本统一北方,霸业渐成,已经开始在诸子中物色最出色的继承人人选。但是,他真正考虑储嗣问题的资格,却是在建安十八年之后。从这一年开始,曹操的储嗣问题才告别地下,浮出水面,正式成为东汉王朝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事件。

建安十八年,曹操进位为公,正式在东汉王朝内部分茅裂土,建立“魏”诸侯国。

曹操挑起这场储嗣之争恰恰是因为他的明智权断。曹操在自己的储嗣的各方面的素质中,最为看重一个“贤”字。他要寻找的,是那个最可定大事之人。

曹丕的无奈在于:他有一位思想开放、勇于挑战传统政治理念的父亲的同时,又有一位才华横溢远甚于己的胞弟曹植。这使原本应该属于他得储嗣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日,曹操进位为魏公,同时还让曹操其以丞相领冀州牧。至此,曹操丞相、冀州牧、魏公三大头衔加于一身。这些头衔无一虚职。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曹操可以将自己的继承人问题光明正大地拿到朝堂之上来讨论了。

曹操的立嗣标准是:“诸儿中最可定大事者”。所谓的“大事”,不外乎两件:一是统一全国;二是篡代汉室。

年近60岁的曹操对于在有生之年消灭孙、刘,统一全国,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他强烈地寄希望于自己的后继者,希望他们能够完成这一未竟事业。再者,曹操早年曾向民众明确申明和保证自己无篡汉自立之意。但曹操也明白,权臣做到他这个地步,已经不再可能全身而退,唯一的出路就是另立新朝。这是关系到自己整个家族和诸多自己的追随者们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希望自己的继承者能够做到。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思,曹操开始了对曹丕、曹植二子的全面考察。

第一次考察来得很快。在自己做出决断之前,曹操希望先听听自己的心腹幕僚和臣子们的意见。

曹操希望在当事人曹丕和曹植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了结此事,故而以“密函”相访于外。

识趣之人接到曹操的“密函”,自然应当对其中的暗示心领神会,同样也用“密函”的形式予以回复。如此即可保证事不外泄。丕、植二人蒙在鼓中,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储嗣之争了。

曹操所访的,都是自己的心腹智谋之士,理当领会得到曹操以“密函”相访的良苦用心。但是,不识情趣者仍有其人。崔琰的回复毫无遮掩、全不避忌,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和曹操讨论储嗣问题。崔琰这种“无隐”的行为实际上将曹操竭力掩藏的储嗣之争完全暴露了。

曹操有意在曹丕、曹植之间择嗣的意向明朗化、公开化之后,为了捍卫自己嫡长子应有的权利,权力欲望极强的曹丕开始行动了。

他首先是拉拢朝中重臣。这些重臣有曹操极为倚重的谋臣荀攸和贾诩、相国钟繇、侍中(秘书)陈群、东曹掾毛玠等。曹丕这些在重臣们中间不遗余力的活动,效果是很明显的。如贾诩以袁绍为喻力劝曹操不要破坏嫡长子制度。这些重臣们的意见在曹操择嗣的天平上的砝码是很有分量的。

其次是吹曹操的枕边风。曹操最大的毛病莫过于好色。知父莫若子,曹丕很熟悉曹操的这个弱点,所以自然而然地对症下药。曹干之母是曹操晚年极为宠爱的夫人,她替曹丕吹的枕边风理当十分奏效。为报答曹干之母的帮助,曹丕临终时还立下遗诏,令魏明帝曹睿善加恩护曹干。

再次是化文学为政治。曹丕同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一样,以文学见长。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下设五官将文学一职,用来网罗人才。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应瑒等均出仕过五官将文学一职。借助此职,曹丕聚拢了大批文人墨客。表面上是谈诗作赋,实际上是在借文学之名,行政治之实。

第四是对曹植使用阴谋诡计。在和曹植争宠的过程中,曹丕多次使用了阴谋诡计。

第五是借力于贤内助。曹丕的妻子郭后为曹丕出谋划策。她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后宫之中许多曹丕不适宜出面的事情,郭氏都可以代劳,譬如结交曹操晚年的宠妾王昭仪、做做母亲卞氏的工作等。

尽管曹丕竭尽全力,大搞宣传攻势,吹嘘自己文武全才,但曹操却更加看好曹植。

曹操偏爱曹植并非无因。长期以来,曹植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才思敏捷的文学青年。实际上,曹植本人也是文武全才。

曹植对自己军事上的才能颇为自信。曹操也对曹植的军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认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宛、洛震动,许都摇荡。当此危急之时,曹操欲以曹植为南郡中郎将,以救曹仁。若非对曹植的军事才能抱有一定的自信,明哲知人的曹操断不会在这种危机关头如此调度。

在政治上,曹植也表现出了不寻常的远见卓识。曹操以寒族执政,执行限制世家大族势力扩张,重用谯沛宗族势力与寒族人才的治御之术。曹丕即位,从颖川大姓代表陈群之议,行九品中正制,将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官僚选拔权归还给各地世族,实际上也就是等同与为世家大族们架空皇权大开方便之路。魏明帝曹睿继位,这一政策继续获得落实,寒族士人在统治秩序中渐渐被淘汰,曹魏对宗族子弟又奉行严格的控制政策,宗族势力也没落了。世族势力渐渐呈现出一只独秀的局面。

对曹魏内部世族势力日渐坐大,寒族与宗族势力日渐衰微这一趋势,曹植深感不安,极力谏劝魏明帝防范“异姓之臣”、“豪右执政”,重振“公族”势力。然而,这一切在对曹植猜忌颇深的魏明帝那里,全成了置若罔闻。

18年后,曹芳嘉平元年正月,河内大族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辅政大臣、宗室曹爽。曹魏政权自此完全落入世家大族出身的权臣手中。这一切,全如十八年前曹植所料。

曹植全方位的出众才华是让曹操动心的主要原因。曹操希望将曹植培养成具备继往开来素质的接班人。建安十九年,曹操征讨孙权,留曹植镇守后方的邺城,其偏爱曹植,锻炼曹植的意图十分明显。但是,曹植却一再辜负曹操对自己的信任。

接受曹操考察期间,曹植放纵自己的个人生活。这和之前曹操所看重的曹植判若两人。

司马门即宫掖门,因每门置司马一人,故又称司马门,司马门是宫中出入的必经途径。曹植私开司马门外出给生性多疑的曹操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司马门历来和政变、阴谋、杀戮密不可分,也难怪曹操如此震撼。

曹操三令五申,节俭节俭再节俭,曹植妻子却偏要往枪口上撞,这非但破坏了曹操对曹植的印象,还可能使曹操对曹植个人的品性产生怀疑。

即使是凡人之智,也应当知道曹植的这些行为会在如此关键的储嗣之争中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应。但是曹植却全然不顾,我行我素。只有一种解释:曹植根本无意参与这场储嗣之争。

实际上,曹植非但无意于储嗣之争,相反,他的种种行为似乎都表示:他还是在刻意躲避着这场储嗣之争。个人生活的放纵自然不应是曹植早就有的本性,否则曹操就不可能有立他为嗣的动机;即使不愿为嗣,曹植似乎也不必做私开司马门这等性质严重之事。这些行为隐隐约约似乎都有些做作的痕迹。

最明显的一次做作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当时关羽兵锋北指,襄、樊告急,曹操欲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驰援荆州。而曹植沉醉不能受命,曹操悔而罢之。

而曹植一醉,化解了邺城与洛阳之间所有的猜忌与不安。这一醉,醉得恰到好处。

建安二十二年,这场错综复杂的储嗣之争终于在曹丕的锐意进攻和曹植的消极防守下落下帷幕。曹操最终决定册立长子曹丕为魏王太子。除了曹丕的锐意进攻和曹植的消极防守之外,曹操作此选择也还有另一种考虑:曹植恐怕不能如曹丕那般坚决地完成自己篡汉自立的遗志。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代汉。

曹操的去世意味着曹植的悠哉岁月的终结。黄初二年,距离曹操去世仅一年时间,曹丕的报复就如约而至。平原侯国的监国谒者灌均承曹丕旨意,构陷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之罪。曹丕本欲重治曹植,因为太后求情的缘故,才宽大处理,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同年,再贬鄄城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年,与曹丕同辈的其余诸曹如曹彰、曹据、曹宇、曹林等曹操之子均进位为“公”。

黄初三年,曹丕大封诸兄弟为王。不得已曹植也沾光,他被册封为鄄城王,但其封邑却已仅有2500户,已远不能与曹操在世时的万户侯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曹丕也不愿曹植在贫瘠的鄄城过上些许安定的生活。次年,再徙其为雍丘王。

黄初四年,曹植自国来朝,上疏请求起用授任。曹丕鼓励了一番曹植的爱国情操,然后打发他回家老老实实待着。

黄初六年下半年,曹丕东征回军,其时已身染沉疴。自知时日无多的曹丕,生平第一次对自己仅存的唯一同母胞弟曹植流露出了一丝温情。曹丕不但到雍丘的曹植住所,还给曹植增户五百。

黄初七年三月,曹丕病逝。曹植亲自为其作诔,用尽了最华丽的词语辉煌地概括了曹丕那并不辉煌的一生。这场兄弟阋墙的闹剧终于有了一个让人欣慰的比较完满的句号。

在这场储嗣之争中,曹丕的另一同母胞弟曹彰也陷入较深。

很明显,曹彰不可能成为曹操心目中的储嗣候选人,成为一代名将建功立业是曹彰人生的终极追求。基于这个原因,不但曹操从未考虑过让他做接班人的问题,曹丕也从未将他当作竞争对手。

耐人寻味的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临崩之际,召曹彰自长安至洛阳。然而,曹彰未能在曹操去世之前赶到洛阳。他私下里揣度老父亲临终之际召唤自己的用意,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危险的悬崖跟前:“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黄初四年,曹彰自国来朝,暴死洛阳。对此,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世说新语》即称曹彰乃曹丕以毒枣害死。这当然只是附会之说,但却很有代表性:很多人怀疑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场“暴卒”仅仅是一场惹人猜疑不已的意外和巧合罢了。

第十二节 曹操夫人的不幸结局

嫁给曹操的女人不容易,他们的一生也是不幸福的。

丁夫人是曹操的结发妻子,她不曾生下一儿半女,曹操长妾刘氏生育了两个孩子——长子曹昂和长女清河公主。在儿女还年幼时,刘氏便去世了,临终时,她将自己的儿女都托付给了丁夫人,请求正室能够收养自己的孩子。丁夫人答应了刘氏的请求,将刘氏的儿女视若己出,用心扶养,长子曹昂更是成为了她最大的寄托。曹昂文武双全,19岁便被举为孝廉,更成为战场驰名的少年将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初,曹操率军讨伐南阳张绣,张绣被迫献城投降。曹操看中了张绣寡居的婶母,此举在张绣看来,无疑是难忍的屈辱。张绣愤怒之下率旧部夜袭中军大营,毫无防备的曹操部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退守舞阴。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以及长子曹昂阵亡。曹操身受箭伤,多亏了坐骑大宛良驹“绝影”才脱离险境。而这匹战马正是曹昂在危急关头让与父亲的。

次年,曹操再次进攻张绣,大获全胜,最后张绣率部投诚。为了积蓄兵马,曹操摒弃前嫌,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并纳其婶母为妾。

曹操此举,触及了丁夫人情感的底线,她心中所有积郁的怨愤全在此时爆发了,她当面指责曹操:“你害死了我儿曹昂,却没有一点悔恨思念之意。”

曹操的解释,无论是对是错,在丁夫人听来都是风流的托词。丁夫人这样当面指责曹操,虽然有损颜面,但内心的愧疚让他不好发作。不过,让他不曾预料的是,妻子这次的愤懑却一直延续了很久,忍耐到了一定限度,曹操便按捺不住了。有一次,面对丁夫人再次的指责,曹操一怒之下下令将其送回了娘家。

原本曹操以为等丁夫人消了气会回心转意,没想到丁夫人自离开时的那一刻便没有想过再回来。她安贫乐道,纺纱织布,曹操多次派去接她的使者都吃了闭门羹。为了接丁夫人回来,曹操诚心诚意亲自前往,丁家上下列队相迎,唯有丁夫人依旧在内室织布。

曹操不见妻子出迎,便只身前往织室,面对默默穿梭的丁夫人,他轻轻抚着她的背,低声下气地请求道:“你回头看看我,我们一起返回王宫吧?”

丁夫人没有回首,也没有答语,手中依然穿梭织布。曹操依依不舍走到房外,又隔着窗户问:“真的不想跟我回家吗?”丁夫人不应,曹操很不舍地说:“真的跟我分手了,好绝啊。”

曹操伫立良久,他深深了解妻子的秉性,知道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曹操带着愧疚与不舍转身离开了。

曹操回到王宫后便派人传话给丁家,说既然自己已经无法挽回丁夫人之心,那么任凭夫人改嫁他人。

后来,曹操的侧室卞夫人转正成为了正室。卞夫人转正后,依旧对丁夫人恭敬如初。逢曹操出行时,卞夫人便会派人送去许多财物,还时常邀请丁夫人回王府赴宴,并且把与曹操并排的嫡妻座位留给丁夫人,自己退居妾位。丁夫人领了卞夫人的情,却依旧对曹操形同陌路。

几年后,丁家传来丁夫人病逝的消息,善解人意的卞夫人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操办丁夫人的丧事。曹操亲自为其选择了墓地,将自己的发妻安葬在许昌城南。

又过了若干年,曹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说出了内心深处一直藏着的情感:“想我一生之中,最放不下的人就是丁夫人,我对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负心,只不过我做错了事,让一切都无法挽回,以致夫人与我决裂。如果人死之后,真的有灵魂、有另一个世界,如果我遇到昂儿,他质问我:‘我的母亲在何处?’我该如何作答?”曹操和他的结发妻子至死都无法释怀。

曹操的女人当中,名誉最好的是卞夫人。她是曹丕、曹彰和曹植的母亲,她节俭、大度、明事理。卞夫人对曹操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史书记载,曹操杀了杨修后,杨修还有一个父亲、太尉杨彪。曹操给杨彪写了封信解释此事,然后又送给杨家许多礼物。

曹操觉得光靠男性的言语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态,于是请卞夫人给悲痛欲绝的杨修父母又写了一封信。卞夫人撇开政治军事原则,首先给受害人一个肯定的评价:“盖世之才”,我们全家都很钦敬他。然后,也不明说杨修罪有应得,故意模糊原则问题,说如今是战争年代,讲究组织纪律,听说令郎好像是犯了军令。用这两点以熨平受害者家属的心。然后,她又指责曹操实在太性急了,将杨修正法,是为了维护军纪。最后又说明自己当时不知道情况,听说之后十分惊愕悲伤,还请老先生和老夫人多多原谅。

卞夫人也是凭着自己的聪明、低调在曹氏家族中游刃有余,备享荣华,一直活到孙子即位,她做着魏国的“太皇太后”。

公元213年,曹丕用毒枣毒杀了弟弟曹彰,毒杀地点就在卞太后的居所。最后,在无情的政治生态场里,这位母亲以哀求的口吻跟大儿子曹丕说:你害死了你的二弟,不要再害你的三弟了。

从上面来看,卞夫人也是不幸福的。

第十三节 曹操墓迷踪

中国历代帝王自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往往征用数十万民夫,耗时多年,陪葬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常常要活人殉葬,以使这些人在阴间继续侍奉他们。东汉末年,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他提出了“薄葬”的主张。拥有显赫地位的曹操为何力主“薄葬”呢?

曹操多疑、诡诈的性格在其死后得到了绝妙的体现。传说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72座疑冢成为千古悬案!

从曹操入葬至今,已有1700多年,曹操的陵墓还是没找到踪迹!后人其实是被其标榜的“薄葬”所迷惑,更因为疑冢之多令千百年来的寻访者望而却步。

相传公元218年,曹操已考虑安排自己的后事。曹操到“河朔第一寺”兴隆寺访僧问道,与方丈品茗谈禅,并在此召见文武官员,运筹国事,完成大魏政权准备工作。兴隆寺位于漳河故道,距邺城约有50千米,汉顺帝永建年间(公元126-131年)所建,西接翠屏山,面临开阔平原,是“山冲”之地,此间黄龙见于漳水。曹操于是密使从弟曹洪营建黄龙寺,殿宇金碧辉煌,并亲植一株杨树。

公元220年正月,66岁的曹操病逝于洛阳宫。曹操梓宫还邺,二月丁卯邺城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邺城周围方圆50千米之内设立72座疑冢,决非邺城正西方向一处,所以黄龙山,即今大名县铺上乡高寨村也有疑似曹操墓,至今一口汉代古井清澈鉴人,相传蔡屯村南黄龙寺供奉的九位仙女是曹操宠爱的九位夫人和美姬。

黄龙山疑似曹操陵墓附近是孙膑南山古庙,且有西门豹祠堂。此地为“青龙日奔、玉带腰缠”,是漳河北岸、邺城附近最符合标准的风水宝地。先后出过汉孝元皇后王政君和新朝皇帝王莽、明代孝洁陈皇后。

曹操陵墓在临漳邺城探寻多年尚无结果,主要原因是囿于《三国志》之曹操《终令》所误,曹操奸诈无比,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决不会如此细致周到地为后人指明陵墓方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邺城周围方圆50千米之内最符合标准的风水宝地就是曹操陵墓之所在。

机关密布的曹操陵墓有可能就在孙膑古庙附近黄龙山“山冲”的河北大名县铺上乡高寨村汉代西原上,所谓“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葬法是古代封建统治阶级选择墓地严格的界限。

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曹操,其陵墓必定依秦汉陵制,在平原上封土为陵,选址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其规模宏大不亚于任何封建帝王,曹操陵墓内也必然殉葬奇珍异宝、美女佳丽。

2009年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经专家鉴定为60岁,与曹操死亡时的年龄显然不符。曹操葬于邺地遗存曹魏大墓的可能性较大。

第十四节 曹操女儿为何葬娘家墓地

曹操曾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当妃子,史上记载的这三个女儿分别是曹宪、曹节、曹华。曹节后来做了汉献帝刘协的皇后,死后也与刘协葬在了位于河南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的禅陵。曹宪、曹华的最后归宿,史上却不见记载。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安徽亳州曹氏家族墓地中竟然发现了曹宪的墓。按照常理,曹宪作为妃子,即便没有与刘协合葬的资格,也应该葬在禅陵附近。考虑到刘协中途被废,情况特殊,曹宪可能不会葬在禅陵附近,但至少也应该葬在洛阳一带刘姓皇家墓地里。出人意料的是,曹宪却葬在了安徽亳州。

曹宪墓是1974年至1977年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曹操宗族墓进行清理时发现的。此墓位于当时的亳县十九里公社刘园大队马园村东100米处。

曹宪墓为砖结构墓,墓用小条砖筑砌,砖长27厘米、宽12.5厘米、厚5厘米,砖上有绳纹。墓门东向,墓内总长13.4米、宽6.42米、残高1.82米。墓门与墓券顶均无,墓门部分存踏脚石一块。

墓有前中后三室,前室长1.54米,宽1.37米,南北各有一耳室;中室面积1.82米×1.6米,中室与耳室之间各有走道。主室(后室)面积2.05米×1.82米,也有对称耳室,主室与耳室之间有走道。

与曹操其他家族墓一样,曹宪墓早期也被盗了,墓墙和铺地砖大部分被破坏。在填土和乱砖中发现了人骨及遗物。出土了陶楼、陶磨、陶鸡、陶井等陶质随葬品。最让人惊喜的是,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套印,上面还有印文。而正是这套印章,提供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套印系方形狮钮,钮形为大狮怀抱小狮。从实物看,应为三方印套在一起,小的在内,大的在外,发现了二方,最小的一方未见。外层的一方高3.5厘米,宽2.1厘米。两方印铸造精致,上面的印文,大印为“曹宪印信”,中套印文为“曹宪”。

这印文太珍贵了,在1970年代清理的多座曹操家族墓中,只有这座墓中出土了能证明墓主身份证的随葬文物。

曹宪是曹操的长女。但问题是,曹宪入宫后死葬未详,她的墓又怎么会出现在安徽亳州娘家的宗族墓里呢?俗话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会不会是刘协禅让曹丕、汉亡魏立后,遣散自己后宫嫔妃时,曹宪回到娘家,并老死亳州的?

也有人怀疑此曹宪非彼曹宪。理由是,这座墓的墓主曹宪有可能是男性,因为在出土文物中,并不见妆奁一类的女性用品,倒是发现了铁刀、铁鞭一类的兵器。但若非曹操长女曹宪,又能是何人?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宪的套印放在娘家,是被家族其他人当陪葬品带进墓里的。但此事真相到底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

第十五节 曹操祖父棺材被烧之谜

曹操家族的出现,是因为有了祖父曹腾。在曹腾之后,曹氏累世繁荣。

曹腾墓位于庞大墓群的北侧,在已发掘的曹氏家族墓葬中,曹腾的墓最为显赫,该墓是一座石室墓葬,用料、装璜考究,结构复杂,这在缺乏石料的平原地区显得更为气派,令人惊叹,被称为“地下宫殿”。

曾孙曹丕代汉称帝后,曹腾被追封为“始祖高皇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曹腾生前便在亳州城南圈定了大片土地,开始营造寿墓。

在正式考古发掘之前,虽然知道曹腾葬在亳州家族墓地上,但究竟是哪一座并不能肯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搞清。1974年至1977年,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当时的亳县博物馆在亳县城南郊曹操家族墓清理了若干古墓葬,清理到了曹腾墓。

曹腾墓位于董园村东南角,距曹宪墓有100米。墓门朝东,整座墓系石结构,长15.3米、宽12.2米、高3米。由甬道、石门、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仅从墓室结构看,就非同一般,比现在安阳西高穴大墓要复杂、豪华多了。

墓室内画像精美异常。甬道的南北两壁各用八块磨光青石砌成,阴线刻对称画像人物四名,每边一武一文。画像高度为1.62-1.78米。武者佩剑、文者执盾,造像生动,夸张得当,线条流畅、刀锋有力。

甬道口有石门砧一对,雕刻着吉羊头像,造型浑厚逼真。门早已不见,门外用大条砖封堵。甬道的北壁略向南倾斜,券石接缝多碎裂,可能是地震所致。石门高1.55米、宽0.81米、厚0.19米,是磨光的青石;每扇石门的里外都刻有铺首叩环。

门边上对称雕刻着神龙、白虎图案。石额上层刻着双凤图,双凤中间燃篝火;下层刻着“养鹿图”,图中母鹿口含灵芝,身边有九头小鹿,形态各异。前后还各有个一羽人,身披长毛,手执连理。左边刻人形怪兽,似为保卫者。

中室南北长8.7米、宽2.8米、高3米。墙券涂一层薄白灰,饰以彩绘。壁画大部分已经脱落,脱落处露出了磨光石壁。前后墙各残存一排仕女图。仕女身着长衫、宽裤,用红色带系裤口,大脚着软鞋;有的手执圆方形盘,上放鲜果、耳杯之类。墙与券界处绘一周朱红图案。券上画的似朱栏亭阁等仙境图。

后室长4.7米、宽2.45米、高2.82米,门额双层均断裂。门墙中间有一秘洞,用一可拉动的石板封门,墙内有深槽,石板可以内外推动。

该墓至少两次被盗掘,能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一件未发现。更奇怪的是墓内还有火焚现象,后室有大量烟熏的痕迹,壁画全部脱落。漆棺被烧成炭片,玉片也有烧过的痕迹,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中室的壁画则有用铲子破坏的痕迹。

盗墓贼在盗走了随葬品后,为何还要焚烧墓室?究竟是谁干的?据推测,这可能是一场出于报复目的的盗墓行为,而且可能是大规模的。因为在同期清理的曹操宗族墓中,也发现了人为毁墓的现象。

虽然被盗墓贼光顾过,在曹腾墓中还是出土一批随葬品,有数百片铜缕玉衣残片,另有玉枕、金属猪模型、鎏金铜构件、鎏金马腿、鎏金鸟爪饰。此外还有一百多粒卯钉、料珠以及石器残片等,并发现了石雕一件,是石龙雕刻残片。

同类推荐
  •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读史使人明智,更使人洁醒。从《二十五史》中可以尝尽数千年的人事沧桑,一览家与国的深沉智慧,学习智囊人士的精明手段,得到厚重的社会阅历。在史册中考查智慧的含量,鉴赏谋略的生成,发掘历史的规则,以指导今日的人生——希望我们能看清历史与当下,永远不迷茫。历史和现实永远相通,博大精深的《二十五史》,蕴涵着无限的问题。历史中的逻辑,蕴涵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趋势;史实的本末源流,存在着因果的关联。善于思考者,将从《二十五史》中得到极大的益处。
  •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作者是个喜欢读史的家伙,这个故事讲过一位老兵穿越在黄帝末期的故事,里面描述了作者自以为是的三皇五帝形象,也许不那么美好。作者以为:《史记》中记录上古那段历史,太过于的理想化,似乎远古的先民们,比后世的人们更加的文明,这未免太不真实。至少在我的认知中,人类的发展,绝对不会是从文明走向野蛮,由儒雅走向血腥。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有短时间的停止,或者些许的倒退,但绝对不会逆向而行。
  • 我为资本着迷

    我为资本着迷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皇家”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吗?刘文华会告诉你除了这条,还有另外一条出路——赚钱。“害怕官府侵蚀财产?”刘文华告诉你,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敢夺我财产,我要你小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家的土地太多了!”刘文华会告诉你,土地给你,哥不要,我只要土地上生产的钱。
  • 小捕快追妻记

    小捕快追妻记

    菜地里种出个小萝卜头,养大后,还帮他追个花魁当老婆,这人生似乎有点开挂了
  •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围绕春熙路一线(劝业场、科甲巷、城守大街、北新街等)的沧桑巨变,以地理为经,以人事为纬,钩稽历史秘闻,打捞人物传奇,梳理街道演变,彰显成都人文精神,展示了春熙路长盛不衰的秘密。而本书的民间价值立场,注重细节,注重叙事,决定了本书强烈的复原历史真相的民间文化向度。
热门推荐
  •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

    “我这一辈子啊,就做了两件事情。”多年以后,贵为大秦摄政王的凌皓语重心长地对他们的儿女们说道。“第一,是遇上了你们的母后,历经千辛万苦,将她推上了那个宝座。”“这第二嘛,就是这么些年来,她一直都没有放弃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自然也是要报答她的,然后……替她做了一点小小的工作。”
  • 他来自远古丛林

    他来自远古丛林

    新手作品,试笔作品,讲述大学生林睿被时空机意外传送到一个丛林绝墙之上,传送的不只是他一人,。。。。为了探过究竟,他只能孤独一人找答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邪王盛宠萌妃:龙医五小姐

    邪王盛宠萌妃:龙医五小姐

    她是龙宫废材五公主,来到民间,变身为神医,行医救世,谈笑风云。他是皇宫废材三王爷,玩世不恭,桀骜不驯。唯独她懂他,表面玩世不恭,背地谨小慎微。他们废材加废材,负负得正,两人携手克服多重困难,成为受人敬仰的帝皇和皇后。“龙大小姐,我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老儿,你就是万人之上在上面的管家婆。”“这样子啊!那……小傅子,去跪搓衣板!”“喳!”
  • 总裁的养女:温柔爹地霸道爱

    总裁的养女:温柔爹地霸道爱

    做为总裁的养女,无论什么都要会。在媒体面前,她表现得宜,人人都夸奖。但她都不在乎,她只希望得到他一个人的肯定。可是,要见到他,真的好难。她做这么多,只是为了能让他多看她一眼。不管会发生什么事,她都会坚持到底。她一定会征服他的。
  • 喜事

    喜事

    萧老秀才的女儿萧小蝶嫁到商贾方家,老太君甚喜,但婆母方大夫人却嫌她身骨子单薄,一门心思想着给儿子纳妾生儿子。好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婆媳而尔,小妾而尔,谁怕谁?
  • 无限奔跑

    无限奔跑

    无限,奔跑。这就是一本无限+奔跑的小说。
  • 战神联盟雪之守护

    战神联盟雪之守护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神秘,且尊贵的星球—梦幻星。梦幻星里景色美丽无比,精灵们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有善良的2个公主,1个王子,由天城、火城、水城来维持着梦幻星的生机.公主和王子分别是:最大的雪溪公主、第二大的雪冥王子、最小的雪梦公主。雪溪公主是水城城主,雪冥王子是火城城主,而雪梦公主则是管理最大、最美丽的天城。最幸运的是,雪梦公主是天生可以控制、统治宇宙的帝王之子。
  • 影子里的梦

    影子里的梦

    影子里的梦的灵感是一段白月光的故事,七天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之所以取名叫影子里的梦,是因为这个故事无法和他人诉说,只能存在影子里。像是一场绵延不息而怪诞的梦,伴随时间老去或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