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4300000020

第20章 诗歌创作的文化特征

作为文化学者,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是与他的文化理论和思想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正像他的文化研究一样,注重“民族意识”和外来观念,挖掘和提炼“知有共同来源”,并具有西方文化的视野。正像他作出屈原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民诗人”的评价一样,他面对现实和政治,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责任感,于是写出像《红烛》、《死水》这样的诗。

(一)古典诗学的文化折射

受过五四文化洗礼的闻一多,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强烈地表现出现代文化意识的倾向,开始对西方诗学发生兴趣。他以比较诗学的眼光和视野,分析传统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他在古典诗学的文化折射中对文化史的观察和基本思路。他在一篇题为《悼玮德》的文章中提出“中国本信文化”这个名词,以为文学艺术不能没有民族的本位精神。闻一多的文化态度,体现了他对人民史观的坚定信念。闻一多认为“普通的文学史,无头绪,如烟海”,要“比较可靠的历史记载”有必要从中西文化交汇点来关注文化形成初期的诗学特征。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这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里,给流传到后代,在中国,《三百篇》里最古部分——《周颂》和《大雅》,印度的《梨俱吠陀》(Rig-veda),《旧约》里最早的《希伯来诗篇》,希腊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都约略同时产生。再经过几百年,在四处思想都觉醒了,跟着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载的出现。

可见,闻一多的诗美学,是从古典诗学起步,讲究节奏与旋律,考究音尺的和谐。这种诗学固然是引进了英诗的格律,但并不是徒袭其貌,而是同时讲究中国古典诗学的韵脚和平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传统手法。他即使写形式整齐的诗,也包蕴着内在的节奏。闻一多认真研究了西方诗学特点,着眼点是它们的实质,即如何创造美。如《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诗以感叹号显示诗情的激荡和跳跃,并且韵脚既是谐韵又平仄互换,形成强烈的顿挫,这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方法。诗歌的节奏决定于情感的波澜起伏,使我们觉得在凝重谨严的格局之中孕有丰富的韵律感。诗的结构整齐,十六句分为两节,节与节,行与行,对仗工整。全诗一韵到底,给人整齐均一的效果,属于理性精神的产物。

文化生活,是由色彩编织而成;若搅乱了自然色彩,生活便黯淡无华。闻一多善于用色彩的美书写出情味来,正如唐代诗评家司空图所言:“浓尽比枯,淡者屡深。”诗贵含蓄。古代诗人写诗常常是“雾里看花”、“不茹不吐”,所谓“如漉满洒,花时反秋”。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认为“诗是被热泪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诗的语言中潜伏着文化的内蕴和十足的美,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朦胧诗”。例如《烂果》: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

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

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

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

破烂了我的监牢,

我的幽闭的灵魂

便穿着豆绿的背心,

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

《烂果》生动地描述了传统中国人的封闭的灵魂和期盼自我解放的愿望。“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是理性的,而“烂果精神”则是感性的,表现出闻一多诗歌的文化特征。闻一多赞同“诗无达诂”,重视诗句里蕴藏弦外之音,引人做文化哲学的思索,这是他含蓄手法的一个侧面。《烂果》的表层意蕴是要表达中国人渴望心灵自由的要求,但中国诗歌艺术(包括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咏物诗,总是与人息息相通。《烂果》诗中那层层叠叠的束缚、囚禁,心灵紧紧地被包裹住了,不得光明,不得自由,这不正是中国传统式的心灵么?古典诗蕴与文化相通,理性的“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与感性的“烂果精神”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强调,诗人若能“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大胆引嗓高歌,他一定能拈得更加开阔的艺术”,而诗人塑造“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必须依赖丰富的“想像力”。这种诗学理论正是来源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阕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触及了想像的真谛。闻一多善于描写“幻想”,为无形之物赋形,他在《青春》中形容青春,是这样写的:

神秘的生命

在绿嫩的树皮里膨胀着,

快要送出带着鞘子的

翡翠的芽儿来。

蓬勃的生机伸展着力,嫩绿的芽儿,使人感受到春天般的放浪的喜悦。闻一多也认为写景状物必须主观情感的渲染才生动,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国古代诗学王士祯的“神韵”说,后被袁枚修正为“有神韵必先‘神悟’”,具体诠释为“心为大籁,诚中形外”,又说“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也就是说描绘生活的风致神貌,都必须渗入主观的感情色彩。闻一多的神韵大致有两种,一是借物喻情,一是以情染物。如《口供》中的诗句:“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白石”是物象,“坚贞”是情志,二者融化为一,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有机结合为美的艺术形象。王国维说“一切景皆情语也”正是这个意思。还如闻一多擅长融情于理、蕴理于情,追求真善美,《红烛》的序曲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可它又包蕴着情化的“理”。诗人积极地直面人生,但又不流于理念的说教,而是借红烛的熊熊光焰来宣泄情愫,令人如亲炙诗人那颗腾跳的赤心,遍体注入了暖流。诗人有时直抒胸臆,有时“神与物游”,让生活的哲理借助形象表现出来。由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到他的诗歌创作,都表现出他在运用中国古代诗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所做出的努力。

(二)现代诗歌的艺术气质

闻一多正如徐志摩一样,不仅先天具有诗人的气质,而且后天也富有诗人的素养。他不仅对中国古典诗自来就喜欢研读,而且更喜欢写诗。

闻一多因为受中国新诗运动的影响,从爱好古典诗转而爱好于新诗。故他到清华以后,几乎全身心投入新诗的创作上,并写出了杰出的作品。在新诗的理论上,也有令人震惊的见解。在当时新诗的文化背景下,他并不佩服新诗的倡导者胡适所提出的理论,对新诗作者俞平伯的作品及其他一批人所鼓吹的“平民风格”也不以为然。但他对新诗提出的一些基本看法却是中肯的、符合事实的。他认为白话诗必须是“诗”,强调新诗必须注重的是诗的艺术、诗的想像、诗的感情,而不是诗的平民化。在诗的艺术、诗的想像、诗的感情之诗学理论中,诗的艺术尤其要特别重视。

他主张新诗要革新,新诗要前进,白话诗必须是“诗”,目标是创造艺术质量高的新诗。由此可见,闻一多希望提高诗的艺术质量,用艺术的诗表达繁密的思想的气质。闻一多还追溯了其根源,钱玄同的《尝试集序》提到胡适的《尝试集再版自序》和康白清在《新诗的我见》等文章,指出他们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创始人。这以后闻一多在留学期间,进一步接触西方诗歌,尤其是19世纪的英国诗歌,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使他重视诗歌艺术的说法趋于成熟,更臻于充实。

1923年闻一多出版的《红烛》,是他诗歌艺术生涯的奠基之作。可是出版后,竟没有引起新诗坛的注意。《死水》的情况也差不多。

当时新文艺读者眼光迟钝,欣赏力薄弱,而作为精神贵族的诗人,感情思想都是“明日”的,艺术也是“明日”的。许多诗人一、二百年之后作品才为人赏识,如史文朋、勃朗宁、易卜生,其前半生都默默无闻,风尘潦倒,闻一多之不为人知,也许是如此吧。

《死水》是闻一多追求“三美”的典范之作,说它象征那个时代的中国,也许有它的道理。死水里所谓的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还有青蛙唱歌,好像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闻一多带着无边憎恶与愤怒的心情,看出这池臭水是绝望的。

1925年夏,闻一多由美返国后,正值徐志摩主编北京《晨报》副刊,每周附出《诗镌》一次,遂应徐志摩的邀请而协同编辑《诗镌》。闻一多与徐志摩遂为中国新诗坛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凡是关于他们所倡行的中国格律诗派的重要论文与优秀作品,都因为《诗镌》的陆续刊载而流布甚广,闻一多在新文坛上也赢得了一个荣誉——“格律诗派”(后来被称为“新月派”)的巨擘,也就是由于与徐志摩齐名而日益闻名遐迩。

1927年,闻一多在南京任教,恰逢此时与他交情甚笃的“新月社”的一些朋友,如徐志摩、梁实秋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又筹备、出刊《新月》和《诗刊》。这时的闻一多,虽然身在南京,却一面继续为中大课业的准备和讲授而尽心尽力(此时闻一多讲授英美诗、戏剧、散文等课程);另一方面又需为上海《新月》的编务和协作而格外效劳。当时闻一多虽为《新月》编辑之一,却从未间断诗、文、译著稿件的创作,他的忙碌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闻一多作为一个学者、教授,一方面围绕着中国文学史撰写了一批论文和讲稿,研究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现代诗的创作和理论创建,表现了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文化特征。闻一多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之后,他对新诗,虽未弃之不顾,然而自此以后,却很少做诗,转而进入学者生涯和思想之中去开辟新天地。

1927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成员,闻一多与徐志摩、饶孟侃、胡适等一起受到左翼作家们的猛烈攻击。在反复批驳和辩论中,闻一多一直彷徨于对丑陋的牺牲者的同情和对纯文学的偏好之中。1928年3月,《新月》创刊了,创刊号的序是徐志摩写的,打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子,提倡创造理想主义,反对当时流行的过激派、感伤派以及功利派的文学。在这场不同文学流派的纷争中,“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左翼社团对新月派的理论观点,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说“然而历史的车轮推他们上了没落的墓道,现在则到处都响彻了他们的吊钟!”这“记忆与想像”真是太“缥缈了”!因此,《新月》的人们记忆他们“光明的过去”,则考证《红楼梦》,想像他们“光明的未来”,则做情诗,堆砌爱艳丽的王国。矛头直指胡适、闻一多和徐志摩。闻一多的老友梁实秋曾反驳“创造社”的人说:“文学跟革命之间不一定像他们说的那样联系。文学的阶级性更不成理由。”在这种辩论中,闻一多无力持续这种重复而无休止的派别纠纷,决定静静地退出,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研究,从此回归古籍的研究中。但他与新月派的朋友往来没有断绝。1928年4月,他以一首《答辩》说明了缘由,请看第一、三节:

挂彩的荣华我当不起,

没有圆光往我头上箍,

旌旗铙鼓不是我的份,

我道上不许用黄土铺。

……

锦袍的庄严交给别人,

流汗的快乐得让给我,

上帝许我纯钢的意志,

要我锤出些惨淡的歌。

……

这首诗很明显是受了英国诗人郝士曼的影响。闻一多从他那里找到了与之相似的理想和情感,例如他们对现实的感触、为那些盲目冲动的人悲哀、替他们的处境可怜。由于思想上的共鸣,闻一多翻译了郝士曼的几首诗,并在《新月》杂志上发表,如《席洛甫郡的少年人》(Shropshire Lad)、《最后的诗篇》(Last poems)等。

郝士曼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也影响了闻一多向中国古典文学的转变。在《答辩》中提到的艰苦的工作就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选择,即要不断地寻找中国真正的国粹。他要找回那隽永的神秘和中国人的伟大,正如他在诗《发现》、《祈祷》中所抒发的情感,要追寻那从远古的圣王传下来的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闻一多当时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西方文学,但他却要彻底明了中国文化的精粹。正是这个理想和抱负催促他继续他对中国上古神话、《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古籍的研究。

1928年春天,他把他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杜甫传》拿出来进行重新整理,很快就发表了《杜少陵年谱》。在引言中他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那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

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是闻一多研究杜甫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引用明代吕坤的话说:“史在天地,如形之景。人皆思其高会也,皆愿睹其景。”同时,他从比较中西文化的角度,认为:“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狂妄了,也太渺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杜甫。有个时期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不能忘记弥尔顿(Milton)”。闻一多还想起了华兹华斯那首有名的爱国诗《伦敦1802》(London 1802)。当年他在清华时写过一篇批评西方文化的文章,曾引用过这首诗。当他从诗歌创作回到古籍研究的时候,又把这些理想中的价值融合在一块了。他把美、艺术、爱国这综合性理想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是他对中国文化学术研究的一个飞跃,也是他整个的生命力。闻一多以他中西方文学的功底,开始他生命的另一页,借鉴西方文化,侧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像过去把自己奉献给诗与艺术一样,专心致志地钻研文化学术,把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他新的理想。

在闻一多所经历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活中,从他的学术文化成就与诗歌创作比较看,有人认为诗歌方面的成就更胜于学术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国新诗运动上所写下的那一页比较辉煌的史实,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但我认为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我们能够认真阅读闻一多的学术文化著作,也许会有许多新认识。

同类推荐
  •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本文所说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运城名人

    运城名人

    运城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金三角古河东地域,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才俊豪杰。早在开辟鸿蒙、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就演绎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优美传说和黄帝与蚩尤征战盐池的喧嚣;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后稷嫁穑,禹凿龙门,嫘祖养蚕,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走来。
  •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四体常用歇后语3000条

    四体常用歇后语3000条

    本书共选编了中华歇后语3200条,以宋、楷、行、隶四种字体,按照汉语拼音音序编排。
热门推荐
  • 我这小半生

    我这小半生

    我叫卜仲岳,今年22岁,眼看着小半辈子已经过去了,却还是一事无成,我就想问一句,为啥我就这么倒霉?
  • 天堂多了一只魔鬼

    天堂多了一只魔鬼

    在学生时代,旅行西藏并收获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旅程。
  • 吾乃班王

    吾乃班王

    叶扶苏被无良系统盯上了,于是,她在完成了150个位面后终于穿回来了,惊奇的发现自己有一个小型空间,里面有珍惜灵植,甚至古武秘籍和丹药,古武?叶扶苏曾在一个位面体验过,非常喜欢那种感觉,很酷,很拽,但是最后也没达到大乘就死了,穿到另一个位面继续完成任务。系统006说这是她完成任务的奖励,她在穿越前是16岁,穿越归来依旧是16岁,曾经的她成绩中等,体育差,长相一般,还受人排挤,如今“她”归来,不过,她却没心思斗白莲绿茶,奈何她们都把高清无码的脸送到她年前来了,装逼打脸不要太爽ヽ(≧Д≦)ノ,最终成为了高一四班的班王,叶扶苏高傲的扬起了头,只是当看到某个清冷的男人时,她不淡定了,靠!这个她随手捡来的男人能别烦她吗!后来,嗯,真香,某女不知廉耻的依偎在某个清冷的男人身上,笑容能有多灿烂就有多灿烂。系统:鄙视(???_??)叶扶苏你堕落了!你说了要陪我一起孤草一生的!某女:不,我这不是堕落,是我家男人太有魅力了!你个系统,我怎么可能陪你啊,哈哈哈。某系统:……你怎么可以如此不要脸,捶胸心痛!
  • 战国江湖录

    战国江湖录

    这是我去年用手机在空间上写的,属于练笔之作,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也用了半年时间,希望大家能喜欢我写的江湖,好吧,我突然发现这书写完了收藏还只有八个,这个数字很吉利,可能不能多几个八啊!(新书《千界树》,不热,因为剧情走得太慢,写的太慢,都凉了,目前正在码字中,二十八号首发。到时候入坑一定要谨慎,先说好了,不要催更。).
  • 妙笔芳华

    妙笔芳华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使其废柴,令众人嘲之,欺之,蔑之,而后一朝觉醒,腾飞天下。“林墨染,你就是个废物,嚣张什么!”“就两个字,墨染,别给我加什么乱七八糟的前缀。”断了家族,失了归属,前路茫茫,无依无靠,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为了御灵大陆的希望与和平,总得有人拯救世界。而且还得有人去爱拯救世界的那个人。
  • 火影之狼

    火影之狼

    不一样的火影不一样的激情
  • 浮生不过一场梦

    浮生不过一场梦

    一世,她与他在青丘桃花林第一次相见见,从此她心里便一直惦念着那个淡漠如冰的少年。数百年后,山水相逢,你我是否会如初见。白色的衣裙,不知划过了谁的眼,谁还会记得百年前百里桃花林的初见。若是情意绵绵,何怕情深缘浅,可惜生不逢时,最后兵戈相向。浮生若梦,浮尘若空,大梦三生,才知有情最是难断,有缘最是难逃……
  • 吕布穿越到都市

    吕布穿越到都市

    吕布在失去最后意识的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自己穿越了什么,却久久不能清醒过来
  • 我的缘因你而起

    我的缘因你而起

    陆缘起把玩着林木槿的宠物仓鼠。林木槿问道﹕“你为啥要成立服装公司?”“因为我要帮你实现梦想。”
  • 淘气皇后:深宫遗梦

    淘气皇后:深宫遗梦

    皇宫里的男男女女,无非是些宦臣与宫女。皆是家中贫困到卖子女的自由来维持生计的主,发生在他们之间的那些故事,个个惊人心魄,招招惊险。那么,淘气的她,又要如何才能驻留宫中,又能如何开始深宫大院的宫闺之梦,停停走走去去的人流之中,可有她的一粒掌中漏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