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99600000014

第14章 艺术作品(1)

5.1 艺术作品的递进层次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晶。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创造,因此,它们必定都是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都是特定的生活内容与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结果。作为精神生产的劳动产品,艺术作品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过程的产物,它是艺术家艺术意象的具体化产物。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我们从不同视角来审视艺术作品就会发现:一、从社会劳动角度来认识,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二、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象”的物态化:三、从艺术本身来看,它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直通人类灵魂,又呈现着不同形态,艺术作品就是各艺术语言系统的具体形态。

“一件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或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为审美意象,进而物态化创造出来的鉴赏的对象。”【1】艺术作品是艺术实践的产品,是艺术存在的唯一方式,也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最终形式,是艺术接受与消费的基础。这个对象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体对象,并且,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体,它所蕴涵着的丰富内容,集中地体现了某一时代或某一阶层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所以,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就必然成为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提起艺术作品,人们立即想到的往往是一幅画或一部音乐剧,这些不过是具体的作品。那么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艺术品呢?或者说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品具有复杂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可以划分为很多层次。随着20世纪西方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分为感性、主题和表现三层。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一层是感性,它包括物质材料(绘画时选择的纸张,雕塑时选用的石材)和艺术质料(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形状),就是指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是主题,就是由物质材料和艺术质料构成的再现形象。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的最后一层就是表现,它使得艺术作品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不可穷尽性,它是作品结构的最高层,也是艺术作品最本质的东西。这便是开始将艺术作品理解为一个从艺术语言到艺术形象再到艺术意蕴的多层次复合结构。

所有的艺术作品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由这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层,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是由声音、形体、画面、色彩、线条及文字等所构成的层次。第二层是艺术形象层,它是作品通过艺术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物态化形式,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等,也可兼而有之。第三层则是艺术意蕴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层,也是决定一件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这是深藏于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层。

艺术作品的意义,其最大的价值就是社会功能价值,艺术作品发挥着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将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价值作用、经济作用、实用作用和审美作用统一起来,寓教于乐,通过审美的潜移默化,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原始的舞蹈、绘画、雕刻、首饰、工具、音乐等艺术作品,直接描绘着与他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动作、图腾形象、工具和语言。其代表是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岩壁画和位于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岩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主要用红褐色渲染而成,有明暗的变化,从野牛的受伤,以及受伤后仍作最后的挣扎动作,显示出了人类在狩猎劳动中所显现的勇气。中国原始时代的绘画主要以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图》、《舞蹈纹彩陶盆》为代表,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内壁口沿下绘有五人,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扭头伸腿,步调一致地跳舞,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气氛,从各人背后的尾巴可看出是模拟野兽的化装,生动地再现了狩猎舞蹈的场面。【2】

新疆天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狩猎、捕鱼的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除彩陶艺术和黑陶艺术外,还以石器艺术为代表,而石器艺术主要又以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凿等)和装饰品(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石佩)为主。

原始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再现艺术,如人类为了表现野猪的凶残,野牛的威严,鹿的温驯就将其画在岩壁上,供人类去认识:人类为了表现对植物、花鸟、鱼虫的喜爱而将其绘制在陶器、工具上去欣赏:人类为了表达对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图腾的尊敬热爱而将其描绘在特定的场所加以膜拜。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野牛的形象,线条简洁、色彩丰富,他们用简练的形式描绘出表现对象的大体关系和气氛: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带有强烈的、瞬息变化的感觉。动物的形体叠印交错,有的急速奔跑,有的是在运动中的静止,其动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创造,发出野性而优美的生活气息,从石窟上的壁画来看,这些岩画的风格特征是朴素的,它所追求表达的是一种单纯的体验,虽然他们观察自然的方法是平面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这些早期岩画单纯追求真实表现对象的特征。

原始艺术从朴素的平面岩画向追求立体的偶像和几何纹样的变化,同时反映了人类的进化,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产生,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皿,而且是一种艺术创作,陶器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但有三角、曲线、平行线等图案,还有几何纹的简单组成图案,也构成了对称、均衡、单纯朴素的美的统一体。中国的仰韶文化中有人纹、鸟纹、鱼纹等几何化形象,装饰图案虚实相间,【3】这些纹样的产生为后来文字产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是在模仿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字,它的创造发明就是来源于现实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雷电风水。从中国文字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过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来源上与中国甲骨文有同样的意义。

席勒认为,人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是矛盾分裂的,人要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人,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作品不是精力过剩似的纯粹体力的发泄,而是创造力的自由表现,我们从巴戈包斯族男女种稻之日聚在一起的行为可以见出这一点,“男子走在前面,一面跳舞,一面把铁镐插入地里。妇女跟在他们后面,把谷粒撒到男子们所挖的地里,用土把它盖好”:还有澳洲西北部的原始民族中,盛行一种“祷雨仪式”的舞蹈。

我国民间少数民族的许多舞蹈,如楚国编钟乐舞《采桑舞》、苗族的《采茶舞》,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赴汤蹈火》(黎族)、《踏歌舞》(傣族)、《巫舞》(藏族),它们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农事、打猎、娱乐、游戏或祭祀等社会活动中形成,再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深刻化、概括化、精练化。在音乐中,《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无数古典名曲或现代许多流行歌曲无不受到社会生活的滋润。

每一种艺术都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艺术作品是最直观的、有力的媒介,如《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诗、歌、舞艺术作品总是要表现个人感情的。

宗教艺术作品在中外文学史、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音乐史上都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有时还在一定时间内占据艺术的主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特征,上至王公贵族的府邸,下至平民百姓的住宅,无不蔓延着宗教神秘而又虚无缥缈的艺术生活之风。这从我国南北朝时期三大石窟中的《鹿王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地狱变相图》等佛道壁画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艺术”,其绘画题材多取自于《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是宗教(基督教)神权统治下的艺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圣母子》,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乔托的《逃往埃及的途中》等欧洲宗教题材的作品为后人深深吸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宗教艺术的魅力。

现存南美密林深处玛雅文明时期的太阳神殿建筑,其建筑大体上采用金字塔式,其顶供奉有太阳神雕像,是原始部落民族进行祭典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宗教艺术在建筑领域,出现了罗马式建筑风格(法国圣塞宁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和哥特式建筑风格(法国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亚眠大教堂、英国威斯敏特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在雕塑领域也表现在围绕教堂装饰宗教人物的雕刻,如德国14世纪左右的《哀悼基督》雕像。而中国、日本、印度在公元5—12世纪时,宗教艺术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中。

一切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从人类艺术的产生根源中看出。例如:文学领域中的《人间喜剧》和《红楼梦》都是“时代的风俗画”,《桃花源记》里描写的“乌托邦”植根于社会生活,各类神话和科幻小说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在音乐领域中,音乐的音响依赖于生活,旋律的不同形态来源于生活,戏曲的写意表演源自生活。在舞蹈领域,如舞姿动作都来自于生活原型。在美术领域,如《清明上河图》、《货郎担图》、《盛世滋生图》、《拾穗者》、《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所描绘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人们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上帝、基督、圣母、佛祖、菩萨、天王、力士等。在设计领域,索特萨斯的《书架》设计,芬兰的室内设计,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长信宫灯》的造型设计都是如此。

艺术作品与纯粹科学不同,它是人们通过艺术加工之后对世界理性美的掌握,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的印象是直观的、具象的,而非科学理论。艺术作品升华为理性认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例如:达·芬奇笔下的名画《蒙娜丽莎》虽刻画的只是一位意大利普通妇女的真实形象,但却给人以“神秘的微笑,永恒的美”。此画之所以能美誉天下,还在于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歌颂和赞美,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将基督教的“神”与古典的“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庄严又富于人性的圣母形象,这幅画同时也反映了拉斐尔的人文精神。总之,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一般都要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完美、更具有普遍性。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观念,从而加强了对生活本质和规律的了解,而艺术家则可以通过自己作品的主旨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来影响人们,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前进。

5.1.1 艺术语言

语言,是在人类演进的历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表意的工具。同时人们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思想感情时,不但创造出了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还创造出了一种语言即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音响、蒙太奇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不但欣赏它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例如油画在表现光线、阴影、透视、结构以及写实水平能力上,都要高于中国水墨画,而中国画在运用线条之美上具有自己特殊的能力,这是油画极难达到的境界。艺术语言的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典型艺术语言的运用,才使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绘画艺术中的笔法、线条、色彩、透视,都是绘画重要的组成元素,不同的笔法、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电影镜头是电影艺术构成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画面安排可以塑造出风格不同的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的运用不但可以塑造艺术形象,而且其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因此,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创作者们都为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进行不懈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将艺术语言的创新作为其创新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美学家、艺术家们早就注意到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4】

一切语言都是为了交流的目的,交流又分为外界交流和内心交流。外界交流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这是一切语言的主要目的。艺术作为一门语言多数情况下是有欣赏者的,但有时它只不过是艺术创作者本人的一种内心交流或宣泄的途径。

艺术语言指创作艺术作品外在结构的表现手段。在艺术鉴赏中,首先接触到的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艺术语言是起关键作用的。

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摄影艺术的语言,一是,借用光学镜头、感光材料的洗印过程,记录存在于镜头之前的真实形象,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形象通常是瞬间完成的,由于摄影者独到的发现,具有瞬间的抓拍以及后期制作的高超技术技巧所形成的艺术特质。二是,二维平面艺术,其形象由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组成,再现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影像。三是,把现实中的形象经过选择、取舍、提炼和构图处理,在图中组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严谨的视觉形式,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摄影语言符号可以构成一幅作品的主要形式与风格。它可以是精美绝伦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朴实无华的纪实之作,更可以是抽象写意的作品。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作品所用的各种声音材料,都可纳入音乐语言要素这个概念中。但真正音乐语言的生成,常常需要多种音乐要素的相互配合,以形成一种能够表情达意的体系,即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音色等。

电影语言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它的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按其结构形式又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在艺术作品的审美层次中,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如果完全抛弃特定具体的艺术语言,我们就无法进行创造、欣赏、评判艺术作品的活动了。艺术语言的作用还在于创造艺术形象,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中主客观统一所形成的审美意象,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的恰当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起关键作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的音乐语言塑造了梁祝的爱情悲剧形象,是一部将音乐语言运用得十分成功的典范性的作品,成功地把民间戏曲音乐引入交响乐,并把音乐结构与剧情的发展(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作品以奏鸣曲式恰当地表现了戏剧性的冲突,并且采用了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形式,以小提琴的特殊音色和气质使爱情的主题、情感的波动起伏得以充分、细腻地抒发,并与交响乐队极富动感的音响交相呼应,形成个体与群体连绵不断的应答,烘托出深沉的情感与浓厚的悲剧色彩。可见艺术家正是通过艺术语言,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听众和观众。

在拍摄电影时,根据不同的艺术构思,运用不同的镜头,如特写镜头、近景镜头、远景镜头、变焦距镜头、长镜头、仰拍镜头、俯拍镜头、主观镜头等,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绘画的色彩方面,同是红色在不同的气氛和情感中所表现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在祥和的气氛中可以表现热烈的、喜庆的、吉祥的、团圆的一面,同时在悲伤恐惧的气氛中也可以表现鲜血、残暴、无情的一面。安东尼奥·高迪运用彩色瓷片镶嵌建筑、小桥、道路和长椅,造型都是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例如他所设计的米拉公寓。

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各门艺术的艺术家们都致力于艺术语言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创作上,运用前所未闻的表达手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探索个性化的独特艺术语言,是每一个艺术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以音乐为例,电子音乐的出现扩大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人们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探索传统乐器和人声范围之外的新的音响,在音质、音色的表现力上扩大了传统音乐的领域,做到了音乐语言的创新。凡高的《星空》,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与众不同的线条、色彩和构图。他选择了夸张、变形、扭曲的笔触,表现了夜空中各种事物的形式和尺度。团团发光的群星放大了好几倍,空中巨大的旋涡似乎显示着宇宙天体都在旋转着,爆发出躁动不安的能量,使得高大的柏树也战战兢兢,而山谷中的村庄在尖顶的教堂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凡高那燃烧热情的色彩、炽热动感的笔触、澎湃变形的物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强大力量的赞叹与敬畏。而美国雕塑家安德烈的超级现实主义人体雕塑《莫娜》,人体则采用彩塑聚酯和玻璃纤维材料,其肤色、毛发、毛孔酷似真人,他将传统的写实主义推向了自然主义的极端,追求实物的最准确的观察和最大限度的真实,创造出双重的真实幻觉,让人惊叹其超人的写实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正是这些精心构思、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不断领略艺术的巨大魅力。并且,艺术语言的发展同科技进步也有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会影响到艺术领域。使得艺术家能更容易地表达艺术作品,传达艺术构想。例如现代雕塑越来越强调新的材料和高科技的运用,艺术家们在材料的选择上越来越开放,由传统的木材、大理石、青铜到塑料、高分子材料,甚至火和光都被纳入到空间造型的表现中。早期光艺术家奥本海姆,用一束强烈的光划开水面,在视觉上呈现一座桥,但这座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的作品则让火焰有计划地从大厦的外墙缝隙喷射而出,热烈而飘忽,极为壮观。雕塑材料、技术的革命以及表现方式的进一步解放,直接拓展了雕塑的艺术语言,并延伸出一些新的艺术门类,如装置艺术。

而朴素的艺术语言在被具有创作个性的艺术家运用时,也会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国绘画史上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一般。而“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以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笔势圆润,线条流动而富于顿挫,使画面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又如亨利·摩尔有机形态的雕塑语言,在雕刻结构的构成中营造了各种形式的空洞,探寻圆润的空洞和立方体般的团块之间虚与实的空间关系,创造了一系列的独树一帜的高度简化抽象的雕塑形象,如《斜卧像》、《双卵》、《大纺钟》、《母与子》。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语言,打破西方流行的从固定方向与视点观察、认识、表现对象的传统,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平面感,以不同几何形的组合构成来表现深度感物象,如《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

由于艺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掌握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所以各门艺术都十分重视对于艺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的作用,在水墨画中墨色基本上替代了一切颜色,通过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染气氛。传统画论中讲到“墨分五彩”,就是讲墨具有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色度,这些变化使墨色具有了丰富的色彩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齐白石画虾,主要运用淡墨,层次多变,富有透明感,生动地表现出外硬内柔、透明如玉的虾在水中浮游的状态。这幅画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水平,除了齐白石长期对虾的观察以外,也与他对中国画艺术语言的熟练运用分不开。他曾仔细钻研过笔墨纸张如何才能适应画虾的要求,甚至专门试验利用不同含水量的笔墨在宣纸上渗化的特殊效果,来表现虾体的透明感。

艺术语言还分为表性因素和隐性因素。表性因素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能直接被观者感知到的艺术语言。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意”,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想法,是一种思想、观念,或是某种感情、趣味和情调。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原始人在彩陶上所作的一些几何图案,也是有某种意味的,或是出于原始宗教、巫术的目的,或是出于对生活的祝福,都是有“意”的。其二“象”,就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为表达“意”而选择的载体。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有助于艺术家尽情地表达和传导其主观思想、观念、情感、效果、趣味、意境和意蕴。即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象”可以是高度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有时以抽象的形态出现。如荷兰冷抽象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树》的系列画,可以理解为“具体物象的抽象形态”,第一幅《红树》,“意念”在表现树的生命力。为强调效果而点缀在树干、树枝、树梢上的刺眼的红色传达出了红树的生命活力。第二幅《灰树》中的“意念”是在表现一种“关系”。变形的树,接近了抽象的形态。到《开花的苹果树》中,“意念”在于表现“和谐”,画面主要传达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他删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只按照“和谐”的意念组织安排,这时,完全实现了树的抽象形态。其三“式”,即指艺术家主观情感得以有效展示或物化的具体方式。其四“材料”,即指艺术家为有效地创造艺术作品而选择的物质媒体材料。

艺术语言的隐性因素是指潜藏于艺术作品中不易被观者直接迅速感知的,而又对艺术作品发生重要作用。意或意念,是隐性艺术语言的首要因素。它是指具体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独有的思想情感意蕴。

艺术语言选择的基本原则,其一,艺术语言应力求鲜明、生动。其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和丰富多样性应予以有效地结合。其三,应保持艺术语言的民族特性。其四,艺术语言的个性原则。艺术家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其五,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原则。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讲过,艺术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态,艺术与语言是统一的。而以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美学,都拓展和深化了对艺术语言、艺术符号的研究,旨在揭示艺术符号的特征、构成方式、意义传达等方面的特殊规律。

5.1.2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结构,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艺术加工而成的具有思想情感和审美意义的创造物,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艺术形象不是生活形象和客观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更不是将客观形象直接照搬到艺术作品中,它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进行能动反映形成审美意象的表现。艺术家在构思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联想、想像等思维方法,整合审美经验中的多个意象和多种审美体验,渗透着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在头脑中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虽然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语言很重要,但是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表现技法的多样性都是围绕着艺术形象展开的。而一件艺术作品要想真正表情达意,挖掘出深藏于其内的意蕴,从根本上也是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塑造的。好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只用寥寥数笔便能表达出深刻的艺术内涵,这也正是优秀艺术作品的独到之处。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换句话讲,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从形态上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具象形象和抽象形象。具象形象是艺术再现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艺术作品中的具象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客观世界的形象图画和人物形象世界。具象形象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偏重于认识显现客体。它们一般不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客观事物的形态、轮廓、外貌、特征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如原始时期绘画、古希腊雕塑、宋代工笔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所描绘的世界。在艺术史中,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等描绘了大量的十分写实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与生活原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细节真实,一般易于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而有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客观事物形象本身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即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如传统中国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齐白石的虾,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生命的欢乐》、布朗库西的雕塑《波嘉尼小姐》等。

抽象形象则是与人们的经验以及特定的事物相分离的形象,它与现实物象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表象性再现的关系,是人们对某种结构关系或形式、意蕴的认识与把握。例如蒙德里安的结构绘画、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现代意识流小说等。对于抽象的艺术形象,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去感受,但却很难直接准确把握,而且对它的理解往往带有多义性、模糊性、差异性。这也正是抽象艺术家所追求的,他们并不把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作为他们所认识的社会生活的再现物,而是希望欣赏者在抽象形象中积极参与创造、建构、生成,并由此充分体会他们所创造的艺术。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艺术形象又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视觉形象,是指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有着确定的平面的、立体的、组合的静态存在形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付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有很强的生动性。例如,马克·夏加尔的油画《散步》、《举酒杯的双人像》、《大街上》、《生日》表现画家与妻子贝拉甜蜜爱情的幸福美妙时光,画中的那些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能够使观众如临其境,勾起人们美好的记忆。

朗香教堂的设计师勒·柯布西耶把建筑当做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气氛。绘画作品、摄影作品、雕塑等,其构成都是在平面与空间中展开,富有强烈的可观性与可感性。而且,这类艺术形象往往具有再现性的特点,摄影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这一手段也被当做记录历史最好的手段。而绘画,可以通过透视、色彩、形体、结构、比例等多方面的处理,使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还可深入内在精神层面表现其深层的精神意蕴。因此我们在欣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就与欣赏印象派以及现代主义的画作,有绝对不同的感受。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感悟也是绝对不同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视觉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某一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的评价总和。它既有空间印象,即城市空间环境美化印象,包括高楼与天际线优化组合,主要街面、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与形象,高楼、建筑群景观体现,交通、道路建设,绿化:还有人文形象,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质、都会治安、城市管理与效率,城市形象的设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增强城市竞争力。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声音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观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为欣赏者的联想想像与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例如中国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流畅婉转、生动秀美的旋律中,勾勒出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卷,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整部音乐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离的月色里,令人心醉神迷,吸引着听众在无限的想像中去探寻春江花月夜幽美的意境。再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出庄重、冷峻的音调,作曲家称:“这是噩运,是那种命运的力量,它是不可战胜的,而你也永远不会战胜它。”然而,作为对柴可夫斯基作品领悟颇深的梅克夫人却说在这段音乐中她听到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气质,是其情感的回声。关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开始部分那段极富震撼力的演奏,作曲家本人认为那是“命运之神敲门的声音”,而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柏辽兹却有另一种理解:“这简直像奥赛罗的愤怒。这不是恐慌不安,而是受了折磨之后暴怒之下的奥赛罗的形象。”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觉形象的内涵与外延。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字,文字的创造可谓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制出的有利于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在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文字逐渐形成为一种能够表情达意的人文工具,人们利用它表现自己内心的希望、渴求、理想、彷徨以及种种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丰富的人文题材。文学形象的特征是间接性,它不像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那样看得见、听得着,直接感受到,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凭借想像来把握艺术形象。有的学者称语言艺术是“想像的艺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像,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个人物,越剧舞台上、电影银幕上和电视连续剧里都有不同的演员饰演过。在戏曲、电影和电视中的林黛玉形象是观众直接看见的,但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却可能有一千个不同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像天地,读者可以在欣赏过程中更加自由地进行再创造,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此外,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描绘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而且可以描绘人的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不仅可以描绘静态形象,而且可以描绘动态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仅可以从外部描写人的肖像、动作和语言,而且可以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文学形象由于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它最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多方面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的形象,综合了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文学元素等在内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手法。综合形象的塑造与传达更多地倾向于多种手段的协调运用。它往往将文学性、听觉性、视觉性的感受同时传达给观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形象的塑造一般是需要群体性演员集体完成,因而,人的因素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演者的良好素养在形象塑造时不可忽视,同时,综合形象的创作成功与否也与表演集体的整体水平、团体协作能力有关。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使更多观众能接触到这部小说,了解这部分历史。

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进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判断和思考。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提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形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艺术形象既要符合生活的理想、本质和规律,还要符合艺术主体的情感逻辑,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真挚情感和真诚的愿望。而且,艺术形象还必须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现实》中指出:“每一种伟大的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图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至于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为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艺术形象还是独创性和深刻性的统一,独创性,就是艺术形象必须是新颖的:深刻性,就是艺术形象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但必须高于生活、高于自然,既要有现实的深度,又要有精神的深度。

5.1.3 艺术意蕴

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层次是艺术语言构成的形式美,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形象构成的内容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这两个层次。但对于上乘的艺术作品,还要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只有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佳作。前两者的存在为后者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客观基础,而后者的存在又为前两者的艺术意境升华做出了质的飞跃。在艺术作品的构成中,艺术意蕴一直都作为最深刻的主题而存在着,相对于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它更表现出一种独立性。

所谓“意蕴”即指艺术作品的形式、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以及它所表达的某一种观念、精神和思想情感,通常我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它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的体现。艺术意境包含着不同的指令,其一是情感:其二是哲学意蕴,如唐代白居易的五言诗《草》中的佳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意蕴:其三是独有寓意的意境,如李可染把画有柿子和大白菜的画,题名为“世世清白”:其四是深刻意味的意境:其五是纯粹效果的意境。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感性生活画面所展现的深层心理空间。它常常是模糊的,多意的,朦胧的,体现着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需要欣赏者不断地用心领悟其中的意义与韵律。黑格尔说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他又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的形状的意蕴。”他认为,就像一个人的眼睛、面孔、皮肤、肌肉,乃至整个形状,都显现出这个人的灵魂和心胸一样。艺术作品要通过线条、色彩、声音、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5】。例如古埃及建筑及墙面上的浮雕、塑像、绘画,常常是表达同一个深层意识,即生命永存。这些表象的背后是生命借此得以永远存在下去的隐喻,即人在现世的生活,死后还会重复。除了黑格尔以外,很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也都有相似的看法。法国现象派美学的代表人物杜夫海纳,在分析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时,所提出的第三层“表现”,认为其是使艺术作品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不可穷尽性,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本质的层次。

艺术意蕴的深厚与博大是与艺术作品所存在的时代、地域、民族等社会因素不可分的,深藏着历史与人文的精神风貌。正是有了这些深厚的精神层面的表达,才使作品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客观创造物的精神境界。美术作品《格尔尼卡》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的一个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他在这一作品当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据说,当时有位法西斯军官看到这幅作品,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答说:“NO,这是你们造出来的杰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看其像不像,美术作品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创造的产物。

画家以鲜明的个性来表现生活本质和典型,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显示出来。艺术意蕴是精神化的产物,是存在于偶然性当中的被我们认识的社会必然性,也是艺术创作者表达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哲理。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也因具有含蓄性、寓意性和丰富性的美学风格而著称,无论小说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甚至是小说题名的确定性,都独具匠心,这不仅使他的小说思想得以深化,也使他的小说更臻于完善。

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意蕴”这一概念,但历代美学家、艺术家都对这一问题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中国画论、书论都对艺术作品中“形”与“神”的关系有大量的论述,东晋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形写神”,画家宗炳,画论家谢赫,都对“形神”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唐代史论家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当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他确实看到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深广隽永的内涵。《易经》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从设计上说明意蕴的重要作用。

其实,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中国的诗歌,以简短的措辞,精练的语句,却能表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浮想联翩。例如,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仅有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音节抑扬变化,富于艺术感染力之外,更由于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蕴,使人感叹人生短暂,在与宇宙时空的搏击中,产生了慷慨悲凉的感受和无限的惆怅之情。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远”不单指山水画的构图,更包含了山水画的意蕴。因为“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象,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中国古代的诗人喜欢登高远望,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思索。如屈原的《离骚》有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有《望岳》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诗句都蕴涵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意蕴”。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都有类似的意蕴。

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但它具有比形象本身更加深广隽永的内涵。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更加形而上的东西,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越,有言象之外、自然含蓄、天机妙悟、悠然神会、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情,这也是优秀舞蹈艺术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因为艺术意蕴是深层次的,所以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造成欣赏者们意见纷纷、各说不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过的那样:“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流言家看见的是宫闱秘事。”

艺术形象的整体性和深刻性常常使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角度出发,获得多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内涵蕴藏在形象内,有时甚至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本意与欣赏者的理解都是有出入的,这与个人的阅历以及对人生思考方式的差异性都不无关系。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难以确定艺术作品的意蕴,或者艺术作品蕴涵着艺术家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深刻内涵。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四件大理石雕刻,即《晨》、《暮》、《昼》、《夜》,对于这四件雕刻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具有许多说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米开朗琪罗的学生、著名美术史家瓦萨里认为,这四件雕刻作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除此之外,它们的构图大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人物的神情显露出惶恐与悲伤。也有人联系到米开朗琪罗本人曾经写过一首诗:“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不要惊醒我。”虽然这几件雕刻作品肯定蕴涵着米开朗琪罗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索,但它们蕴藏着无穷的意味。

一般来讲,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作品的意蕴是需要通过作品的构成与形式,格调与内容表达出来的,但它作为思想性的东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精神境界,它客观却又深刻地存在着,而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精神状态,在可有可无之间促使人去领略,去体味,更有一番欲言又止,尽在不言中的意味,需要欣赏者对整个作品用心去把握领悟才能显见其庐山真面目。对于艺术意蕴的领会更多的情况下是无法度量的,人们只可能不断地挖掘其内在美,却始终无法找到这美的终点。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艺术意蕴常常是超越了作品自身特定的历史内容,具有更加普遍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这也是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从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其不可磨灭的精神内涵,它使作品拥有了灵魂,是人类对于人生、对于社会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达,是可以穿透千年、万年的风霜仍能得到认可与理解的人类精神的共性。拿断臂的维纳斯来说,她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尽管残缺,却成为人类理想美的典范,其肢体的残损也并不能阻碍人们对她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相反她的残缺还给人们带来更为深刻,更富哲理性的思考:再比如中国的长城,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但它至今都以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甚至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历史的见证,华夏民族的精神寄托。

艺术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具象的形式具有美感意味,抽象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美感意味,而且具有隐喻意义,而形象中又常蕴涵着情感性,这意味着,意蕴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形象水乳交融的构成。我们把艺术意蕴和艺术形象结合起来,就是“意象”,“意象”就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最先论及意象概念的是《易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圣贤之人借助具体存在的形象以表达胸中的意念或者思想感情。“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主观情思、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等:“象”就是单独的、具体的事物形象,“意”与“象”的结合,就意味着“象”受着“意”的制约和支配,“意象”之“象”已不再是实指的形象,它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性、想像性和选择性。“意”也不是抽象的概念、情感,而是与“象”水乳交融,意在象中,象中含意。“意象”并不是“意”与“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因此“意象”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本是大自然中实在的形象,但是,诗人将它们加以叠加后,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语境,此时,“枯藤”、“老树”、“昏鸦”就着上了情感的色彩,失去了它的实指意义,成为一个虚指形象,或者说它就是幻象,它们体现了天涯游子寂寞而百无聊赖的思乡之情。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句,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象”中有“情”,“情”以兴“象”。“象”由“情”而生,“情”由“象”而显。“意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艺术家对生活本身及具体事物不是无动于衷,而往往是有意无意地观察、体验和感受的。

意蕴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有的艺术以情感性取胜,它悦情悦意,让人潸然泪下或情绪高涨:有的艺术纯粹以优美的线条,单纯的形象悦人耳目:而有的艺术则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人生的真理,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感悟和启发。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中,情感美是艺术意蕴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形态。当我们面对安格尔的《泉》时,我们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画中的少女身体曲线生动完美,岩石、野花、陶罐和流水也丰富着人的视觉感受,从少女的眼神中,我们感受到了无邪、圣洁的心灵,犹如泉水沁人心脾,谁还不为她那圣洁典雅的形象感动呢?大卫的画作《马拉之死》中,我们亦深深地感受到了画家要通过画面表达出的强烈情感,在极度动荡中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当时的画家对历史题材创作的兴趣,尤其是在表现英雄主义气概方面。大革命领袖之一的马拉在自己的浴室中被一个狂热的反对者杀死,原本这应当是一个悲剧色彩极其浓厚的事件,但在大卫的画笔下,却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高贵而宏伟的气概,赋予画作以高贵的美,舍弃了许多无助于主体效果表现的细枝末节,力求将画面效果推向一种英雄主义的单纯,成为创作者深沉情绪的表达。如李白诗作“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表现了对故乡依恋、思念的伤感惆怅。

形而上的艺术意蕴是“意蕴”层中最高的层次,它是形式背后人生哲学的总结与升华。如果说情感意蕴是人生经验中的感受,那么,形而上意蕴则是超越人类经验的,它具有不可言说性。在这里,意蕴与哲学是相通的,它是以形象为中介,以情感为动力表达对人生哲理的彻悟。换句话说,形而上的意蕴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领悟到的。它是理性与感情、哲理与激情的高度融合。正如中国古代诗论所谓的“象外之味”,“味外之旨”,言而无尽的喜悦或哀愁。形而上意蕴不只存在于一些叙事性的、有重大主题的艺术作品中,如《巴黎圣母院》、《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主题鲜明的作品,也存在于一些抒情性、表现性的艺术中,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了对人生、对历史、对无尽岁月的感悟与追问,也有着深刻的形而上意蕴。再如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形象感人至深,表达出一位平凡的母亲对儿女的无限的爱,没有通过夸饰的言辞、动人的倾诉,而是让形象自身言说。这首诗通过母爱的情感动人,又在动人之处让人追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象征,但更是对人生、对爱的形式上的体验。

在艺术作品审美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次和艺术形象层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才可以使优秀的艺术作品流传后世。

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有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者有独创的艺术语言,或者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同类推荐
  • 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 艺坛轶事(上)

    艺坛轶事(上)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68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 听画

    听画

    《听画》由杨佴旻和关勇共同创作。收入杨佴旻绘画作品约百张,循彩墨派余韵,独辟蹊径,以东方媒材塑静物,以中化西,成功的创作了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色彩水墨画。关勇为每幅画配词,如《忆秦娥·白菊花》、《添字采桑子·瓶插百合》、《欸乃曲·大宇宙》等。一画一诗,诗画契合,相得益彰。以诗入画,以诗听画。
  • 古铜镜揭秘

    古铜镜揭秘

    我国是铜镜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千秋可鉴的艺术瑰宝。但由于某种原因,铜镜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而这恰好给铜镜爱好者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收藏机遇和投资空间。
热门推荐
  • 有笙不负陆时光

    有笙不负陆时光

    你是我朝思暮想的笔尖少年,在绝城的荒途里辗转成歌,如果你爱过一个人就会明白,那是你的时光啊。
  • 捧星

    捧星

    【一个星系只会存在一种智慧生命】——这曾是全宇宙公认的真理。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有人提及这条真理时,总会习惯性地追加一句:“当然,只有那颗行星除外!”
  • 伍大侠传

    伍大侠传

    年岁痴长,仗剑天涯的日子却依旧遥遥无期,这个春节的长假期让浪荡天涯的想法更加迫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最强系统

    无敌最强系统

    别人练功升级。楚昭南练功嗑药杀怪,就连挂机都能升级,等级爆炸飙升!别人苦苦炼丹炼器,掌握一门就大喜至极。而楚昭南炼丹炼器制符阵法禁制样样精通,全知全能!管你是什么绝世天才,无上天骄,宗门巨擘,圣地主宰,神朝帝君……凡有不服者,尽皆一概轰杀!
  • 虚拟世界管理局的日常

    虚拟世界管理局的日常

    沉迷虚拟世界怎么办?初泉表示她就是负责把里面的人拉出来的。不过熟练工也有失足的时候,这次轮到她往外逃了。“等等,你是来救人还是来体验生活的?”
  • 御道天帝

    御道天帝

    天界仙尊独子楚洛,被未婚妻所害,重生在下界,上一世,楚洛熟读各种秘籍,智慧无双,唯独天生缺脉,不能修炼,这一世,楚洛成就无上圣体,逆天崛起,携带太古道石,御万道,斩万敌。
  • 泪恋之你的泪水我的星光

    泪恋之你的泪水我的星光

    三岁时,五岁的唐笙笙对他说:"我离开了,你以后不要总哭哦"12岁时,14岁的唐姐姐:"小朋友,你是被欺负了吗?"18岁时,20岁的笙姐姐:"小泪光,你长的都比我高了,你爱上了谁吗?姐姐,现在允许你谈恋爱了~"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漠北凤

    漠北凤

    漠北有凤,幼入囚龙。三千里路江南雨,提刀入胡腹。一日彩羽天下知,方叹不负漠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