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11100000003

第3章 人物

同为“北大人”

——记胡适与李璜的情谊

陈正茂

1917年夏,胡适应蔡元培邀,博士学位还没真正到手,即风尘仆仆从美国回国赶赴北大就任,尔后历院长、校长等职,成了终身以北大为傲的“北大人”。而李璜呢?这位青年党的领袖,国家主义的大将,于1924年偕曾琦回国后,先在武昌大学任教,1925年亦应聘至北大,讲授西洋史,与胡适成了同事,同为“北大人”。胡适,一生交游满天下,上至王公巨室,下到贩夫走卒,到处都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喊得满天价响,甚至成了一句揶揄的话。

胡适好交友,友朋也确实多,不过基本上,仍以教育、学术界为主,大陆学者沈卫威谓其为以胡适为首的“文人集团”。[1]当然,胡适也有不少政界的朋友,包括在朝在野党派都有。胡适和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等国民党高层,都有若干公私情谊与恩怨。胡适终生道义支持蒋,但对蒋之威权独裁,亦常严辞批评之;而蒋对胡适也始终尊而不亲,让胡适一人拥有言论自由,装点门面弄弄样子而已。与汪之关系,虽曾一度在对日立场上,双方想法接近,惜汪最终下海,胡适一向秉持大是大非的原则,当然与其分道扬镳。而对宋子文这位国舅,胡适自然是不敢恭维,尤其胡在驻美大使期间,更是受了宋不少气。

至于胡适与在野党派领袖的关系,旅美史学家李又宁博士,于近二十年来,一直对推广胡适研究与搜集相关史料相当用心。十余年前,李氏在纽约主编《胡适研究会丛书》,且出版一系列有关胡适与其亲族朋友的专书。1988年2月,李氏在其主编的《胡适与民主人士》一书中,收录了杨天石等人所写的胡适与柳亚子、郭沫若、陶行知、梁漱溟、张君劢、章士钊、王造时等七人的论文,其中包括民社党的党魁张君劢,惜青年党的领袖与胡适的关系,仍付之阙如。[2]

同为“北大人”

众人皆知,青年党的领袖为曾琦、左舜生与李璜,即所谓的“曾、左、李”三巨头。三人中以李璜与胡适的交谊最深,关系也最厚。这可能与胡适终身标志的“北大人”有关,一日为“北大人”,终身即为北大的一分子,胡适常以此自豪。而李璜曾于1925和1926年间,在北大史学系任教,讲授西洋史,故胡适亦常呼其为“北大人”,有此渊源,双方关系自然容易建立起来。但其实李璜至北大任教时,胡适已暂离北大赴欧旅游,故彼此并未真正谋面。此事,李璜在其《学钝室回忆录》即载:“我在北大教书的一年(民十四),并未晤见适之,因他于民十四的十月就去了上海,民十五便由上海赴欧洲旅行去了。我是于民十七在上海始认识适之,从此交往不绝。”[3]

彼时,胡适与李璜虽然缘悭一面,但胡适对李璜的才学已相当欣赏,并无任何门户之见,诚如李璜所言:“适之为人,性格开朗,虽自己的思路是本于美国的实验主义,然而并不排斥在欧洲大陆德法两国留学而略有成就的学人,一视同仁,十分合作。”[4]举例而言,1926年夏,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决定在中国边省设立四个讲座,李璜积极向中基会总干事任鸿隽(叔永)要求担任成都大学的社会学和教育学讲座。但据李璜说:“叔永是一个谨慎人,对我这个不大务正业而爱惹是非的教授不大放心,迟疑不决,去电适之询问可否;而适之立刻回电,称‘人选最妥’。于是我才得着讲座聘书,回川任教,免了次年张大元帅的大刀威胁。”[5]由此可见,胡适对其是如何的信任,尤其是李璜国家主义派的政党背景,胡适毫不芥蒂,一切以才学专业为考虑,更令李璜直到晚年仍感佩于心。

当然,李璜与胡适真正晤面,并进而有所往来,还是始于1928年,当时胡适与罗隆基、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正在上海办《新月》杂志。[6]而李璜则于1927年,在上海主持青年党中央党部,其后又与张君劢合办《新路》杂志,抨击共产党的“流寇主义”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7]基本上,《新路》理念与《新月》相近,此即为双方接近,提供了精神上的相契基础。

而他们两人真正认识的时间,胡适日记并未刊载,李璜则回忆为该年夏天。李璜说:“民国十七年夏末于上海张君劢处,认识其弟禹九,后又因禹九请客,得晤见胡适之、潘光旦、徐志摩、刘英士、梁实秋、邵洵美诸人。适之其时在吴淞中国公学当校长;我与他虽是北大的老同事,但并未会过面,但他看过我的谈历史学方法的文章,引为同调,相见甚欢。其时适之与禹九、储安平诸人正在上海办《新月》杂志,且经营一间新月书店,每周‘新月派’中人必有一次聚会,适之也请我去参加这一聚会,计有三四次。适之要我为《新月》杂志写文。我已知当适之归国过日本时曾发表《论孙文哲学》,已使国民党当权者对他感到不满;我便推辞,我有‘异党该死’的罪名,文章发表出来,于《新月》的往外埠发行不利。适之认为介绍法国的历史学方法的文字无妨,再三约定,我只得写了一篇长文,介绍法国涂尔干派的对古史研究的社会学方法,并及于法国汉学家用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的研究贡献。文分三期在《新月》上发表出来。我其初只署的一个‘幼春’,而适之认为《新月》货真价实,从来无假,乃由他添上木旁用我真名‘幼椿’二字发表,尚未发生问题。”[8]

李璜又回忆说:“他与我虽是民十四年在北大的同事,彼时大家忙于讲授,往还不多,并不觉得他在那时候,便留意到我在北大史学系学生晚会所演讲的Durkheimian School的研究古史的社会学方法。直至民十八,他在上海办《新月》杂志时,他请我参加并作文;我表示我的政治色彩太浓厚,于他的《新月》不利。他说:‘我不是要你谈政治,我是要你将Durkheimian的社会学方法论用的古史这方面的成绩拿出来让大家知道,并且要求你写得不枯燥,对研究中国古史的学人给予他们一个社会学的新观点。’因此,我曾用‘古中国的舞蹈及其故事’的题目,在新月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后来在上海中华书局出单行本,现在已绝版了。”[9]

由上述两段引文看来,胡适与李璜似乎是一见如故,且同为北大人,胡适早已读过李璜的文章,尤其是李璜以法国社会学理论来阐述古史的做法,想来是深得胡适肯定与认同的。唯查《新月》杂志目录,与李璜的回忆有些许出入,《新月》上,李璜只发表过两篇文章,即《法国支那学者格拉勒的治学方法》(署名幼春),载《新月》第2卷第8号(1929年10月10日),与《法国支那学小史》(署名幼椿译),载《新月》第2卷第9号(1929年11月10日)。有意思的是《新月》杂志在李璜投稿后,开始陆续有其他青年党人的文章登载其上,如茅以思(左干忱)《打靶的人》,载《新月》第2卷第11号(1930年1月10日),陈翊林(陈启天)《社会标准与控制》,载《新月》第3卷第1号(1930年3月10日),及庐隐、刘大杰等青年党人译作,是否与李璜有关,颇值玩味。[10]

另方面,检阅胡适日记,开始有确切日期和李璜交往,是在1929年6月16日。当天胡适日记写着:“平社聚餐,到的只有实秋、志摩、努生、刘英士几个人,几不成会。任叔永昨天从北京来,我邀他加入。饭后三点,我同梁、罗两君去寻李幼椿先生谈,一直谈到晚上十点钟。幼椿是国家主义派的一个首领,曾在北大教过历史。这一天谈话最要之点有几点:(一)我说,你们的标语是‘打倒一党专政的国民党’,你们主张多党政治,但多党政治的根据有二:(1)少数党已成一种实力,使政府党不能不承认。凡政府党皆不愿承认反对党,其承认都是因为反对党已成势力,不得已而承认的。(2)多党政治是多党共存,虽相反对,而不相仇视。若甲党以‘打倒乙党’为标语,则不能期望乙党之承认其共存。(二)国家主义者似总不免带点为中国固有文化辩护的气味,此是我最不赞成的。幼椿先生态度很好,我们谈话很公开,很爽快。他劝我多作根本问题的文章,他嫌我太胆小。其实我只是害羞,只是懒散。”[11]这天日记透露出一点有趣现象,即从长谈的情形看来,胡适与李璜的交情,应该已到相当不错的地步,否则李璜不至于唐突到嫌胡适胆小,而胡适也不客气地直接批评青年党的政党理念,与胡个人不赞成国家主义的立场。晤谈后半个月,即7月1日,胡适又写信给李璜与常燕生二人,针对该党若干杂志,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不负责任的报道,提出严厉批判。信中说道:“……国家主义者所出报章,《醒狮》、《长风》都是很有身份的。但其余的小杂志,如《探海灯》,如《黑旋风》……等,态度实在不好,风格实在不高。这种态度并不足以作战,只足以养成一种卑污的心理习惯;凡足以污辱反对党的,便不必考问证据,不必揣度情理,皆信以为真,皆乐为宣传。更下一步,则必至于故意捏造故实了。如《探海灯》诗中说蔡孑民‘多金’,便是轻信无稽之言;如说‘蒋蔡联宗’便是捏造故实了。我以为,这种懒散下流不思想的心理习惯,我们应该认为最大敌人。宁可宽恕几个政治上的敌人,万不可容纵这个思想上的敌人。因为在这种恶劣根性之上,决不会有好政治出来,决不会有高文明起来……”[12]

所谓爱深责切,《醒狮》创刊于1924年10月10日,为青年党的机关报,水平素质均高;《长风》月刊于1929年创于上海,左舜生、常燕生常撰文其上,内容水平亦高。《探海灯》为三日刊,是青年党香港总支部所办,畅行于港、粤一带,常刊登一些未经求证的小道消息,胡适能见此刊物,足见其阅读之广博。[13]至于《黑旋风》刊物,以笔者研究青年党多年,尚不知青年党有此刊物,因此有可能是胡适的误认。胡适于此信函中,不留情面地给予批判,双方设若交情不够深,胡适也不用如此苦口婆心地规劝青年党,惜李璜回忆录,并未说到接此信后,如何感受与处理。

1930年一年,胡适与李璜仍往还不断,胡适日记中有多处提到李璜,如1930年8月27日言:“幼椿、慰慈、梦旦来谈。”[14]四天后,即8月31日又记载:“在觉林吃饭,幼春谈及谭延闿给人写条幅,曾写这首诗:‘炼汞烧丹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学会吹箫便得仙?’谭三先生的感慨不少!此诗不知是谁作的,颇有风趣。”[15]10月19日:胡适与张子高、丁在君、赵元任、傅孟真、陈寅恪、姜立夫、胡经甫、胡步曾、任叔永等人,参加由欧美同学会所邀请的编译委员会同人聚餐。此次餐会是要决定国内高等教育用书、译书的问题。各个学科所建议之用书,都是一时之选,且水平极高,最后还要经由胡适、傅孟真、陈寅恪等专业史家审核通过才可。胡适负责历史学门,在决定选用西洋史中的法国史部分,胡适拟用李璜所推荐的Albert Malet: Nouvelle Historie de France(1924)一书为选译底本,当时陈寅恪等大师原本有意见,但胡适仍拟从李璜所开法国史书目,可见李璜在法国史的专业知识,是深受胡适所肯定的。[16]

胡适不仅同意李璜所开法国史书目,并且委请李璜翻译,以为一般大学所用。此事李璜曾有如实之回忆,“适之先生在民十九接受了中华文化基金会新设编译委员会之聘,去北平之后,还寄给我一大册法国史的法文名著,请我翻译,我只译了两章,‘九一八’事变一来,并加以淞沪抗日,我便卷入抗日义勇军中,原书与译稿都弄掉了,真正对不住他的好意!”[17]

雪中送炭

胡适与李璜交谊,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1933年。“九一八”变生,当局基于“攘外必先安内”的考虑,几乎没有抵抗地让白山黑水的东北,瞬间沦入日本的铁蹄之下。青年党义愤填膺,秉持着“野战抗日”的宗旨,由李璜所领导的青年党游击队与东北义勇军,不时地游击偷袭日军。其后,政府与日本达成“塘沽协议”,转而开始取缔抗日义军,李璜即在此情况下,遭到通缉,四处躲藏,最后在即将被逮捕前夕,幸得胡适帮助掩护,才有惊无险地安然脱困。

此事经纬,李璜曾有如下追忆:1933年,“塘沽协议”签订后,政府在日本压力下,开始捉拿抗日义勇军首领,时在北平的李璜亦为当局追缉的目标之一。6月4日,李璜在王慎庐处,知警察已找上门,只有赶快想办法脱身。但当时他身上只有一两元钱,根本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到之前胡适有约姐夫张真如(四川人,美国密歇根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双料博士,娶李璜胞姊李琦——留学法国习西画)和李琦去他家吃饭,也顺便约了自己之事,乃急中生智,迅奔米粮库胡同胡适家躲避,因为胡适家里绝对不会被军警怀疑有抗日行动的。最后在胡适金钱赞助与细心策划下,搭胡适的包车,贿赂加煤工人,躲藏于车头煤卡之内李璜安然脱险至天津。李璜说,“在危难中,像适之这种热心帮忙,而且帮得很有办法的朋友,真是难得之至。”[18]

基本上,胡适与李璜密切往来时间,大概只有在1928年至1933年这五年间,以后双方各奔东西,来往就不那么频繁,晤面也大多在重要集会的正式场合。如1937年8月14日,政府决定在国防最高会议中设国防参议会,聘请各党派及社会名流为国防参议员,最初为十二名,继增至二十五名。第一次国防参议会开会,由汪精卫主持,到者有张君劢、胡适、张伯苓、梁漱溟、黄炎培、曾琦、李璜、周佛海、周恩来等。[19]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会议在旧金山开幕,出席者五十国。中国首席代表宋子文,胡适与顾维钧、王宠惠、魏道明、吴贻芳、李璜(青年党)、张君劢(国社党)、董必武(共产党)、胡霖等为代表,施肇基为高等顾问,赴美与会。[20]

胡适与李璜,久别重逢,自然畅叙一番,期间,胡适向李璜表示,其心脏病亟待休息,而《水经注》的研究工作也放不下,要不是因为诸位各党各派,他才来捧场,否则他绝不会从东部远道来跑这一趟的。言下对宋子文的皇亲国戚派头,似尚有余痛在心。[21]

大会结束后,李璜于9月24日至纽约,与邱大年(椿)、李圣策、李国钦、李爙乃、胡适游。李璜头痛失眠,还是胡适介绍他的医生姜森(Dr.Jeanson)为其检查医治。胡适更劝李璜暂时不要归国,把政治放下,还是回到书本中来,有如在法国时专以社会学方法治中国史学,比之政治较有所成就。李璜晚年写道,回思适之在纽约告彼之言,真良友也。[22]1957年,李璜在纽约治病,检查身体,又承胡适为其介绍医生,并每周亲来问讯一次。李璜说,胡适之热情异常,可感之至![23]

纽约一别,未几,胡适回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发生雷震的“自由中国事件”与中国民主党的胎死腹中,使得晚年的胡适更感凄怆孤寂。而李璜所领导的青年党,来台后更是四分五裂,派系林立,纷扰不休,亦使无力整顿的李璜,只能困居香江一隅,教书为生,苦闷至极。时代的巨变,造成同为“北大人”胡适与李璜难得心境的一致,这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与时代的无奈。

李璜对胡适的评价

胡适是位天生的热心者,对裨益世界、国家、社会、朋友的事务,无不热心。他在1929年9月4日致周作人函内,说梁任公是“热病者”,而他自己也差不多:“受病之源在于一个‘热’字。”[24]胡适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脑筋是储满理性的,但心底下永远翻滚着一腔热情。也因为胡适热心地对待李璜,让李璜终生感念在心。当然,李璜的高度推崇胡适及其思想,不是因为胡适曾有恩于他,而是出自双方对民主自由理念的契合。李璜赞许胡适,说他是自“五四”以来,在中国的启蒙运动中,最能将科学的怀疑思想与求证精神普及于中国知识界的一位学者。[25]

李璜并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陈独秀与胡适,他说,陈独秀所主办之《新青年》杂志,确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但在思想改造方面,如脱出家庭制度及其伦理思想的阐扬,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所发表的文字,是比陈独秀更为有力。李璜认为,如胡适在《新青年》4卷6号,所主编的《易卜生专号》上,其《易卜生主义》一文,及其译载的《娜拉》与《国民公敌》等篇,都给予当时及后来的青年人抛弃家庭以及妇女解放的影响至大。

又胡适在1919年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无疑是使青年知识界不但不再去随便信从传统的人物及其学说,而且可使有志于学者去求所以自立之道。李璜认为这些都非陈独秀只是文笔勃茂,固多所主张,而大半冲动与笼统的篇章之所能及。

所以,归结到底,李璜认为在自由主义与科学主义(即民主与科学──当时亦称“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理论阐发方面,于《新青年》杂志作者群中,胡适要算是主帅,而陈独秀与其他作者只能算是偏将。而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科学思想,后来成为中国的思想主流;其影响所及,李璜以为,在政治上乃直接有功于国民革命之顺利发展,在文化上又间接地有功于中国今日能与世界交换知识的科学成绩。[26]因此,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实功不可没。

除高度推崇胡适对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巨大影响外,李璜亦慧眼独具,肯定胡适在史学上的成绩,这点是过去较少人提及的。李璜总结他对当时国内史学流派的观察,他说:“在民十三,北大的钱玄同、顾颉刚等一味疑古的一派哄动形势渐归平静,而南北各有名学府大都在注重获取西方治史的科学方法,以求如何去整理国故,真正的去从事于‘温故而知新’中有所创见。在这点上,可以说,梁任公先生于民十一至十二,两年之中,先后在天津南开、北京的清华与南京东大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影响特大;故其讲稿印行后,销路甚广,流传至速。”

他又说道:“不过任公的文笔虽锋锐无比,对于中国历史也涉猎至广,且以其颖悟过人,创见不少;但对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谨严处,又不及胡适之先生之能寻根究底,一枝一节的都非内证外证的求其水落石出不可。适之在民十二三之间,其整理国故的提倡已入了轨道,大可以补任公之不足。如他的《淮南鸿烈集解序》上,首先提出整理国故的三个途径,是足以启示学生从事中国经史的新研究着手津梁的。又如他的《古史讨论读后感》,将读经、史、子等书,把所谓‘度之以情,断之以理,决之以证’这三点都分析得很清楚,而结论到历史演进的必然步骤,要求治古史的人去先研究人类学与社会学。这一类有建设性的指导,比之民十之前,对于中国古史徒事破坏,却已有进步。”[27]

李璜上述的回忆,重点在说明,胡适在史学研究方法的见解上,其眼光是超越梁任公的,胡适一再强调以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这当中自然也包含史学在内),在李璜看来,其实也是为未来中国的史学研究,指示出一条明路。同为“北大人”,胡适终生信奉自由主义,李璜毕生笃信国家主义,在政治信仰上,看似南辕北辙,但对民主自由的认同,却是殊途同归,也因对民主自由理念的一致,维系这两位同为“北大人”一生不变的情谊。

以英文写作的温源宁教授

蔡登山

胡适在1931年2月7日的日记上说:“与温源宁同吃饭,谈北大英文系的事。他近年最时髦,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名声。他今晚极力撇清,但我仍劝他不可自己毁了自己。”后来胡适在写《丁文江的传记》一书时,又回忆当年的情况说:“我到北平,知道孟邻已回杭州去了,并不打算北来。他不肯回北大,是因为那时的北平高等教育已差不多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回来也无法整顿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本来在北伐刚完成的时候,已被贬作‘北平大学’的一个部门,到最近才恢复独立,校长是陈百年(大齐)先生。那时候,北京改成了北平,已不是向来人才集中的文化中心了,各方面的学人都纷纷南去了,一个大学教授最高俸给还是每月三百元,还比不上政府各部的一个科长。北平的国立各校无法向外延揽人才,只好请那一班留在北平的教员尽量地兼课。几位最好的教员兼课也最多。例如温源宁先生当时就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流言。结果是这般教员到处兼课,往往有一个人每星期兼课到四十小时的!也有派定时间表,有计划地在各校轮流讲课!这班教员不但生意兴隆,并且饭碗稳固。不但外面人才不肯来同他们抢饭碗,他们还立了种种法制,保障他们自己的饭碗。例如北京大学的评议会就曾通过一个决议案,规定‘辞退教授需经评议会通过’。”

由胡适的描述,我们可知温源宁当时是名气很大的英文教授,同时在几个大学兼课。温源宁(1899-1984),广东陆丰人。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王家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25年以后,历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英文组主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等职。徐志摩1931年3月4日给陆小曼的信,谈到他除在北大教课外,也在女子大学兼课,他说:“女子大学的功课本是温源宁的,繁琐得很。八个钟点不算,倒是六种不同科目,最烦。”

名作家张中行在30年代曾在北大听过温源宁的英文课,他在《负暄琐记》一书中,这么描述:“是三十年代初,他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文组的主任,每周教两小时普通英文课。我去旁听,用意是学中文不把外语完全扔掉,此外多少还有点捧名角的意思。第一次去,印象很深,总的说,名不虚传,确实是英国化了的gentleman,用中文说难免带有些须的嘲讽意味,是洋绅士。身材中等,不很瘦,穿整洁而考究的西服,年岁虽然不很大,却因为态度严肃而显得成熟老练。永远用英语讲话,语调顿挫而典雅,说是上层味也许还不够,是带有古典味。中国人,英语学得这样好,使人惊讶。我向英文组的同学探询他的情况,答复不过是英国留学。我疑惑他是华侨,也许不会说中国话,那个同学说会说,有人听他说过。后来看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知道徐先生也很钦佩他的英语造诣,并说明所以能有如此的原因,是吸烟的时候学来的。我想,这样学,所得自然不只是会话,还会搀上些生活风度。问英文组同学,说他有的时候确是怪,比如他的夫人是个华侨阔小姐,有汽车,他却从来不坐,遇见风雨天气,夫人让,他总是说谢谢,还坐自己的人力车到学校。只是听他一年课,他就离开北京大学。到哪里,去做什么,一直不清楚。”

其实在1933年后温源宁南迁来沪,同年6月,钱锺书从清华大学毕业,来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温源宁在清华大学授课时是钱锺书“最敬爱的老师”之一,他对钱锺书这个学生格外欣赏,给过“超”的最高分。在钱锺书刚刚读大学三年级时,温源宁就主动介绍他要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文学院教中国语文。钱锺书将这个消息用航空快信告诉父亲,钱基博于1931年10月31日给儿子回信,告诫他要谦虚,“勿太自喜”,因为“立身正大,待人忠恕”比“声名大、地位高”更加重要。因此,身为光华大学文学院长的钱基博聘请温源宁为光华大学教授。钱锺书的旧诗中,有一首题为“与源宁师夜饮归来,不寐,听雨申旦”,足见二人交情之深。

1935年温源宁应吴经熊博士之邀,担任英文杂志《天下月刊》(T'ien H sia Monthly)的主笔。吴经熊在他的英文自传《超越东西方》(Beyond East and West)就提到1935年5月6日,是“我组织的《天下月刊》编辑部在上海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聚会”。至于何以要办这个英文刊物呢?吴经熊说:“我在《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 Weekly)的一次宴会上遇到了温源宁,他曾是北京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我对这个人的学问和人格有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一天,我们谈起了办一个中英文的文化和文学期刊——以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的可能性。这只是一时之想。这样的一种期刊会显得曲高和寡,很少会有人订阅,不能自养。谁能资助它呢?我们只是谈谈而已。正巧,我在担任立法院的工作时,还兼任孙中山文教进步研究所宣传部的部长。一天早上,我和孙科博士在公园散步时,谈到了我与温源宁的谈话。出乎我意料,他对这件事比我还要热心。他马上说:‘给我一个计划。研究所也许可以支持。’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交给他。他作为研究所主席立即就同意了。我和源宁一起商量编辑部人选,决定请林语堂和全增嘏。他们两人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我们还请了余铭作我们的广告经理,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开始运转了。我们的办公室位于愚园路,‘愚园’字意为‘傻瓜的花园’,这正好用来描述我们。‘天下’一名是我建议的。我在孙博士那里看到一张很大的横幅,上书‘天下为公’四字,就是‘普天之下的万物都应该为人民所享’的意思。我想,我们的杂志也应谈论天下大事,要与别人分享,‘天下’倒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我的建议在编辑部第一次会议上被采纳了。”

吴经熊提到他初识温源宁是在《中国评论周报》的一次宴会上,1934年1月温源宁加入了《中国评论周报》的撰稿编辑行列。在1月4日出版的第七卷新开了一个专栏,Unedited Biographies(人物志稿),陆续撰发二十余篇评介当代中国文化名人的文章,对时贤加以月旦,“评头品足”一番。林语堂曾将其中写吴宓及胡适的文章译成中文,分别在其主编的《人间世》第二期(1934年4月20日)及第三期(1934年5月5日)发表,引得文化学术圈内好一阵“热闹”。1935年1月,温源宁挑出其中的十七篇,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梁遇春、王文显、朱兆莘、顾维钧、丁文江、辜鸿铭、吴赉熙、杨丙辰、周廷旭、陈通伯、梁宗岱、盛成、程锡庚,取名为“Imperfect Understanding”,交付上海Kelly & Walsh Ltd.(别发洋行)刊行。

温源宁在该书的序言中说:“这些对于我所知的一些人的一知半解是我闲散时候写的。自然,它们的合适的安身地应该是废纸篓。不过它们曾经给有些朋友以乐趣,也就是适应这后一种要求才把它们集在一起印成书。我相信这里没什么恶意,也不至惹谁生气。不过,也可能有一两位不同意我关于他们的一些说法。如果竟是这样,我请求他们宽恕。”温源宁透过表面,深入内心,一针见血地评论各式各样的人物,文笔悠缓雍容却不失幽默,正是英国散文Essay的特点。

钱锺书一生恃才傲物,真正受到他内心钦佩的现代学人似乎不多。然而,他却对温源宁十分佩服和亲近。同年6月他在《人间世》第二十九期发表了篇书评,将书名译为《不够知己》。钱锺书说:我们看过温先生作品的人,那枝生龙活虎之笔到处都辨认得出,轻快,干脆,尖刻,漂亮中带些顽皮;从侧面来写人物,同样地若嘲若讽,同样地在讥讽中不失公平;温先生是弄文学的,本书所写又多半是文学家,所以在小传而外,本书中包含好多顶犀利的文学批评,其中名言隽语,络绎不绝;不过,“本书原是温先生的游戏文章,好比信笔洒出的几朵墨花,当不得现代中国名人字典用”。话虽如此,后人对温源宁这些“游戏文章”引用率之高,恐是温、钱两人所始料未及的。温源宁在今日还未被遗忘,要归功于这本书了。

《天下月刊》是由中山文化教育馆印行。《天下月刊》是民国以来水平最高的英文学术性刊物。吴经熊在《回忆哲生先生二三事》文中说:“《天下月刊》第一期是在二十四年(1935)八月问世的。发刊词是哲生先生所贡献,指出本刊的宗旨,主要是在沟通中西文化。《天下月刊》一共出了五十余期。起初编辑部设在上海,上海沦陷后,搬到香港,到香港沦陷,才始停版,迄未复刊。”杂志由温源宁主编,林语堂、全增嘏、姚莘农(克)等任编辑,温源宁每期都写有编辑前言,除此而外他还发表不少篇的文章,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黄芳指出有《中国绘画之人种特征》、《爱尔兰诗人A.E.诗作》、《当今英国四诗人琐谈》、《奥布理琐谈》、《艺术历程》等大量的文化专论以及图书评论文章。他着力译介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为英国文学向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做出重要贡献。这些论文不同于《不够知己》的英式Essay的笔法,它们都是严谨而掷地有声的文章。可惜的似乎很少人注意这些文章,若能将这些文章搜集,并译成中文,当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温源宁的学术思想。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这么描述:“这些文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以讲英语自豪。温源宁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回上海之后,装出的模样,比英国人还像英国人。他穿的是英国绅士的西装,手持拐杖,吃英国式的下午茶,讲英语时学剑桥式的结结巴巴腔调,好像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字眼才可发言。吴经熊在哈佛大学读法律,他与温源宁不同,不肯穿西装,讲英语时故意带点宁波口音。邵洵美常在《天下》投稿。他是上海富家子弟,在剑桥读过两年书。他是追随徐志摩的新诗人。家住在杨树浦,每天开一部轿车到大英租界找朋友,逛书店,寻欢乐。他有老婆小孩,却又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结婚。洵美表面上厌恶一切旧思想、旧风俗,却不肯穿西装。这批骚人墨客略带矫揉造作的举止,无非是徘徊在中西文化之间,想找出一条和谐的出路。语堂自己觉得当时对许多事都必须有所选择,是要西方的,还是要东方的,要新的,还是要旧的——由双足所穿的鞋子以至头顶所戴的帽子都要选择。他刚从外国回来时,穿的是西装,后来改穿长袍,但仍旧穿皮鞋。后来他又认为中国旧式的小帽子比洋帽较为舒服。”

今年已九十五岁高龄的诗人钟鼎文(笔名番草)在接受访问中,曾谈及他在1937年受邀参与创办上海《天下日报》,那是一份四开的小型报,由他任总编辑,邀来诗人艾青担任副刊主编。中文的《天下日报》与英文的《天下月刊》是姐妹报刊,因此之故,他与温源宁也相熟。

除《天下月刊》主笔外,温源宁还担任过太平洋学会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国访英团团员、泛亚会议中国代表。1936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处住香港办事处主任,1946年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起任国民政府驻希腊大使。在担任“希腊大使”期间的1962年10月10日,即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中,阿尔及利亚的左倾总理班拜拉发表其首次演说,宣称要使世界和平必须让新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班拜拉发言时,温源宁半睡半倦的坐于“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在班拜拉的政策演说结束之后,社会主义国家与中立集团的代表们为他鼓掌喝采。此际,温源宁向四周一顾,迟疑了一刻,也参加了他们的鼓掌。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以醒目的大标题刊出:“班拜拉保证与殖民主义奋斗,中国代表也参加喝彩。”据《陈雄飞先生访问纪录》(稿本,许文堂、沈怀玉访问)说:“温源宁因打瞌睡跟着喝彩的新闻曝光后,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不幸经由媒体和共产集团刻意渲染后,对我国的形象造成不少损害。消息传回国内,立法、监察两院的委员要求政府勇于认错,并撤换温源宁大使以对此事负责。当时,外交部政务次长朱抚松还为了此事到立法院备询,但他的说明并未获得多数立委的谅解。后来事情愈演愈烈,美国的侨界与报界批评、报导比台北还来得激烈,侨界领袖甚至发电给行政院、立法院、外交部长,要他们严办此事。正当各方对此事僵持之际,我国代表团的薛毓麒在纽约召开记者会,代表中国代表团公开发表意见说:‘一个国家的元首在联大发表演说,各国代表照例都应该起立,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风度,我们没有理由不这么做,温大使是位干练的外交官,自当懂得国际礼仪,《纽约时报》的这则报导,仔细推敲确实有很多问题,因喝彩只是外在的表示,并不表示温大使同意对方的看法。’他并举古巴元首在联大中曾把美国攻击得体无完肤,但美国代表团人员在他演说结束后,仍然循例起立,这是国际礼仪,美国代表的起立不见得是对古巴元首的支持。薛毓麒的这番出面辩解,无形中也化解了这场风波。”

温源宁从1947年派驻希腊大使,至1968年9月“卸任”,任期长达二十一年之久。历史学者许倬云在《许倬云先生访问纪录》(稿本,陈永发、潘光哲、沈怀玉访问)中说他在1962年在美国学成归国时,曾透过他芝加哥大学的同学温源宁的次子温祖希,写信给温源宁,因此他在希腊见到温大使。他说:“温老先生在希腊做了几十年的外交工作,中华民国不敢把他调回来,怕一把他调回来,希腊就要跟我们断交。当时希腊还有王室,希腊国王五岁时曾经被他抱着坐在膝盖上。他的英文好得很,在希腊几十年没什么公事可办,闲来无事就研究希腊历史,后来他回国,台大外文系请他教英文,没请他教希腊史,实在可惜了。……有一天老先生赏饭,傍晚六点多派人来接我到家里吃饭喝酒聊天。我不喝酒,只好猛灌茶,但是到了八点多还不开动,我都快饿死了,我说:‘老伯我很饿耶!’他回答:‘没关系,给你吃点小点心。’我说:‘吃点心?那晚上饿了怎么办呢?’他说:‘没关系,你先吃点心。’后来把我拖到卫城面前一间小餐厅吃饭,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卫城浴在月光中,甚有韵味。然后他又带我出来,向我娓娓道来,讲哪块石头是从哪里掉下来的,有什么历史典故,quite an enjoyment!第二天他又开车带我到海神庙,底下海浪碧波荡漾,浪潮拍岸,他老人家一时兴起背了几首希腊诗给我听,可是我不懂希腊文,他一句希腊文,一句英文,背得很起劲。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学者外交官了。在希腊盘桓那几天,温老先生很高兴,我也很快乐,他老人家高兴是因为难得找到人聊聊天,而且很投机,与他和一般外交官聊天不一样,我们之间天南地北,上天下地都能谈,那是我生涯旅行最愉快的一次,真是舒服。”

温源宁于1968年卸下“大使”职,回台定居。他曾在台湾大学教西洋文学史,又受张其昀之聘,担任中国文化学院西洋文学研究所所长。据曾在文化英研所读书,后来在静宜大学英文系任讲师的何沐莲老师回忆当时上课的情景说:“我们英研所学生到温所长源宁家去上英国文学,我帮他向书局买Norton第二册英国文学集,他要自付款。他家客厅米色沙发大方,大书柜满是书,欢迎同学在那儿借阅。餐厅和客厅之间柜子上摆一幅心仪照片。大而椭圆形餐桌上置放一面玻璃垫。大伙儿围坐一旁听课。他面貌清秀,眼睛炯炯有神,眉宇之间严肃认真,鼻直挺鼻头有肉,下有希特勒式须,剑桥式英语随口说出,腔调或顿,又绅士风,极有吸引力。他说读作品要了解时代精髓,才能对时代和作者有‘perfect understanding’,否则就成‘imperfect understanding’。他首度强调Minor writer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age:therefore,we should not neglect them.意指次要作家代表当代,具有时代意义,吾人不能忽视他们。他偏好T.S.Eliot艾略特、A.E.Housman侯司门、D.H.Lawrence劳伦斯等人的诗作品。据说老师最早向国人介绍他们的作品。当时温老师并未提及早年他学生钱锺书赞美他‘那枝生龙活虎的笔’。第一次课后在婉约贤慧温师母的安排之下,在椭圆形桌上,Tea Time大伙儿享用典美餐点,荣幸之至。”

之后,温源宁因健康欠佳,逐渐摆脱教书工作。1979年美国与台湾断交,温源宁因一时激愤不幸中风,缠绵病榻多年,于1984年1月13日因肺炎在台北“空军总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有关温源宁的生平资料流传在两岸都极为稀少,很多人都听闻过他的大名,但对实际的一些细节,却都无法详述。笔者曾访问过女诗人徐芳女士,她在北大曾听过温源宁的课,但她的回忆和她的同班同学张中行所去不远,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倒是在她们北京大学在台的校友会的通讯簿上,我查到温源宁晚年的住址:台北市敦化南路369巷36弄19号之4五楼。笔者曾试图去找寻他邻居中的老者,看是否能问到一鳞半爪,但无奈几经数十年的沧桑,当时的里弄已不复存在矣。在苍茫的暮色中,望着过往的车潮,如烟往事,已然苍老!

众说《温故》

民间的历史

徐长云

《温故》里既有学者们理性的叙述,更多私人化叙述,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叙述。真正的历史,不仅由名人铸造,更由平凡而可爱的普通民众铸造,他们一起构成时代的基石。他们真实的情感,沟通着今天人们的心。

那个外孙女眼中的齐如山(戏剧家),孙女眼中的张元济(学者),那个生活在鄂北大富河岸边的普通农民“我公公”,那个叫石妹馨的乡下种田不识字的“我婆婆”……亲切,真实,朴素,高贵,名人的平凡,平凡人的伟大处,交相辉映,而温情流溢其中。

许多篇章写到胡适,那个在特定历史时段,走或留,赞或骂,作为或不作为,温和或尖锐,中肯或偏颇,被A骂或被B骂,种种矛盾费解之处,只基于他个人的立场、主义、修为、原则。各个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一位历史人物的丰富、复杂性。真实可信更加彰显。

在“人物”、“记忆”、“口述”、“回眸”诸栏目之外,还有“风物”,比如浏阳河畔的“谭嗣同故居”。它的古朴深邃,将人们带入对谭复生“剑胆琴心、慷慨就义不复生”的追怀。

历史不冷硬,它需要真诚和温度。“温故知新”,在每个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下,记取曾经,开创未来。

(原载《长江商报》)

同类推荐
  • 梦游旧山河

    梦游旧山河

    刘协字伯合,真名刘博赫,东汉农村人,不以智谋惊天下,但以猥琐动世人,我不笑的时候你别逗我笑,我笑的时候大家快跑。
  • 国战道

    国战道

    错乱复杂的时空,导致这个即将改变的历史。
  • 风吹叶

    风吹叶

    我叫慕枫,作为一个重度宅男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以及一个温柔美丽的未婚妻。这一切在自己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时都全部实现了。是安于现状的幸福?还是寻找回到原先的世界的道路?这一切都随着一张令状而随之改变。
  • 三国之仙道

    三国之仙道

    穿越到三国时期,凌霄发现自己随身携带了《三国群英传Ⅶ》的系统.无论是所谓的点化,还是真仙观的召开,他只是做了一个推动,他只是让这个三国更精彩罢了。不一样的黄巾起义,不一样的董卓,不一样的三国。兵锋直指洛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波才,吸引朝廷兵力的卜己,出师不利遇关张的程远志!这是个将星荟萃的时代,没有人应该被埋没。没有人天生就是配角。
  • 大晋江歌

    大晋江歌

    一朝入梦,难忍华痕。道不尽的三千梦,流不完的往尘心。数年来的残酷烧杀,已使大晋的美丽和富饶土地,变成……一片荒凉的地方,沿途村镇只剩下残垣断壁残垣。回首过往,累累白骨,铺就一条青天大道。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渡劫仙君非卿不可

    渡劫仙君非卿不可

    前言:苏卿卿作为风流楼的老板娘,一向安分守己。虽说她是一个狐妖吧,但是她没有伤过无辜的人,还救了不少人性命。她师父交代她只要一直做善事,凭她的能力,几十年后便可修得仙位,为家族光宗耀祖。可惜啊,后来她遇到了一个穷书生。(小狐妖X仙君渡劫)(苏卿卿X南辞)(书生变权臣)(前世今生,中间穿插现代内容)
  •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市场营销中的潜规则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优化与创新,本书有意识地把消费者行为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阐述世界各国消费者行为的共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阐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学会这些潜规则将对你...
  • 仙武逆

    仙武逆

    一场灾难,改变了李清的命运,也让他踏入修仙之路,参与仙界纷争,一念仇恨,一份天资,一股执着,助他步步领先,扭转日月,驰骋乾坤,睥睨众生,登封成神。
  • 思念未央:最美遇见你

    思念未央:最美遇见你

    她为他,改变了许多,本以为不会遇见,然而命运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时光太长,思念未央。
  • 现世桉温

    现世桉温

    十年前,顾桉温对葬礼上的黎静好生出情愫十年后,顾桉温对订婚典礼上的黎静好已情根深种领证前,黎静好:“顾桉温我想解除婚约”?????????顾桉温:“理由”?????????黎静好:“不喜欢你,没有理由”???????顾桉温:“好,我答应你”领证后,黎静好:“顾桉温,我们离婚”????????顾桉温:“你想清楚,你要对你的话负责”???????黎静好:“我想好......唔,禽兽”顾桉温转身将其扑倒,是的,没错,黎静好在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大型打脸现场,敬请期待
  • 九零一六

    九零一六

    南岸岛几十年来从未有人离开过。这儿成为了一个避难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点。30年前出岛探勘的搜索队失去了音讯,只有一个人成功活着回到岛上。这名幸存者身份神秘,成为了今后30年里流传的诡异人物。我要告诉你的故事,全因这名神秘的幸存者而起。我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喜欢的话请大家收藏或推荐一下,谢谢※※※
  • 夏日轻梦

    夏日轻梦

    一个刚结束高考的小妮子田橙橙,性别女,爱好男,高考之后长长的几个月暑假掩盖不住她豪迈奔放的内心,于是她毅然决然拿着人生第一次兼职赚来的第一笔钱,邀着小姐妹一起去云南避暑了。本是一场逃离武汉大火炉的愉快旅途,结果看上了小姐妹带来的好兄弟还不自知,一颗芳心就这么糊里糊涂暗许了。究竟她能否成功拿下闺蜜的兄弟,一鼓作气出人头地呢?走着瞧呗!
  • 末世从来都只是一个人的游戏

    末世从来都只是一个人的游戏

    末世,到来。次元撕裂,无穷无尽的诡怖生物涌入这片土地,能存活的,只有强者。逆天命而行,奉虚无之令。“力量,只有完全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千军万马?笑话罢了。”“我这把刀,能斩灵魂。”“狗咬你,你难道会咬回去吗?!”“狗咬我,我不仅会咬回去,我还会捏爆它的狗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呢?”“……呵呵,人活着,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啊……”“末世,从来都只是一个人的游戏。”……(喜欢无女主的可以进。这本我希望是黑暗流的。作者是小白,节奏把控不到位请见谅。这本书是我看了很多末世文之后想写的,很多末世文主角都开局带妹收后宫,一个个非要组建势力,还把好的物资让给那些妹子。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主角不是重生,他会成长,总之将就着看吧。)
  • 追回初恋当老公

    追回初恋当老公

    时隔五年。再次回归,她选择再次回到初恋男友身边,不为其他,只为报仇雪恨。他害自己丢了一切,她誓死要他付出代价。男人痛苦的看向女人,无奈道:”你真是个坏女人。”“我就是个坏女人,为你变坏的女人。”女人笑容甜美,眸色却冰冷异常。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