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3400000019

第19章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诗经学研究的主要论文成就(至2007年)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学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海外汉学界首屈一指,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之中,他们的研究在着力点上明显地体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其中,《诗经》、《楚辞》、陶渊明、《文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是其中几个最为引人的关注点。本章选取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诗经学研究论文成就予以述要,以期在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我国古典文学研究。

一、对《诗经》的一般通论性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1)对《诗经》中所涉各种自然事项与人文事项的研究;(2)对《诗经》中不同意象的研究;(3)对《诗经》中语词与地名的研究;(4)对《诗经》所表现思想内容的研究;(5)对《诗经》中艺术表现的研究;(6)对《诗经》与中外有关典籍及人物关系的研究;(7)对《诗经》中“六义”的研究;(8)对《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受容的研究;(9)对《诗经》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者中,则以松本雅明、家井真、加纳喜光、增野弘幸等人所作考察相对为多。

在对《诗经》中所涉各种自然事项与人文事项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能田忠亮、福田襄之介、安田荣作、白川静、松本雅明、田不二男、铃木修次、加藤常贤、市濑正幸、家井真、西冈市祐、石川三佐男、宇都宫清吉、增子和男、栗原圭介、加纳喜光、川上忠雄、中钵雅量、谷口义介、增野弘幸、福本郁子、冈田直子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石川三佐男与加纳喜光所作考察相对为多。所涉及的自然事物与事项主要有:虫、鱼、风、稷黍、日食、“鸟栖于木”;所涉及的人文之物与事项主要有:农事、农业生活、采薪、庶民祭礼、“谚”、西周的没落、郑、卫的女性、“王”、祖灵祭祀、“羊祭”、“马祭”、捕兔之“兴”、婚宴之演舞、神婚仪礼、夫妇破局之歌、对红色的好尚、飨宴仪礼之赋诗、殷人乐舞、神祭,等等。其主要论文有:能田忠亮《关于〈诗经〉中所表现的日食》(1936年2月),福田襄之介《〈诗经〉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两大文化圈》(1949年11月),安田荣作《〈诗经〉中所表现的古代汉民族的农业生活》(1951年12月),白川静《〈诗经〉中的农事诗(上、下)》(1956年11月,1956年12月),松本雅明《〈诗经〉恋爱诗中“采薪”的表现》(1950年6月)、《关于周代的婚姻季节——〈诗经〉中所见庶民祭礼研究之一章》(1953年5月)、《周代庶民思想之一研究——论〈诗经〉中“谚”的表现》(1955年1月),田不二男《〈诗经〉中所表现的对红色的喜好》(1952年6月),铃木修次《从〈诗经〉看西周的没落》(1954年5月)、《郑、卫的女性——以〈诗经〉为视点》(1982年3月),加藤常贤《〈诗经〉所见周初“王”的资格——作为民族宗教的人》(1971年3月),市濑正幸《东洋世界观之一原型——〈诗经〉中所见古代中国人的思想》(1971年2月),家井真《〈诗经〉中的祖灵祭祀之歌》(2001年),西冈市祐《关于“稷黍”的称谓——以〈诗经〉中的并称为中心》(1977年),石川三佐男《关于〈诗经〉中的“羊祭”之歌》(1976年)、《关于〈诗经〉中“马祭”的复原》(1977年)、《关于〈诗经〉中捕兔的“兴”词与婚宴的座兴演舞》(1983年10月)、《关于〈诗经〉中的夫妇破局之歌》(1984年12月),宇都宫清吉《〈诗经〉时代的社会》(1978年),增子和男《〈诗经〉对红色的好尚》(1978年3月),栗原圭介《飨宴仪礼赋诗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特性》(1979年12月),加纳喜光《〈诗经〉的博物学研究(1、2):虫的博物志》(1982年3月,1983年3月)、《〈诗经〉的博物学研究(3):鱼的博物志》(1984年3月)、《〈诗经〉的博物学研究(下)》(2002年3月),川上忠雄《〈诗经〉时代的乐舞(1):〈诗经〉中的殷人乐舞》(1982年9月)、《〈诗经〉时代的乐舞(2):乐舞》(1983年3月),中钵雅量《〈诗经〉中的神婚仪礼》(1985年10月),谷口义介《〈诗经〉时代的社会》(1987年1月),增野弘幸《关于〈诗经〉中“风”的表现》(1989年)、《关于〈诗经〉中“鸟栖于木”的表现》(1989年2月),福本郁子《〈诗经〉中的境界神祭祀诗》(2004年3月),冈田直子《关于〈诗经〉中飨宴仪礼的变迁》(2003年),等等。

在对《诗经》中不同意象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松本雅明、田中正春、江连隆、家井真、加纳喜光、吹野安、增野弘幸、上田信、福本郁子、蜂屋邦夫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意象主要有:花、鸟、鱼、月、河、天、水、云汉、南亩、南乔木,等等。其主要论文有:松本雅明《〈诗经〉中的“花”与“黄鸟”》(1966年12月),田中正春《关于〈诗经〉中的“鱼”和“渔”》(1975年),江连隆《“月”意象的形成(1)——〈诗经〉与〈楚辞〉》(1975年),家井真《关于〈诗经〉中“鱼”之兴词及其展开》(1975年10月)、《关于〈诗经〉中“渡河”之兴词及其展开》(1977年10月),加纳喜光《〈诗经〉中的动物象征——以性的隐喻为中心》(1995年11月),吹野安《〈诗经〉中的“云汉”——构思考》(1984年12月),增野弘幸《关于〈诗经〉中“天”与“鸟”》(1992年12月)、《〈诗经〉中“南亩”的意味》(2000年3月),上田信《南乔木——〈诗经〉的风景》(1992年9月),福本郁子《关于〈诗经〉中的“黄鸟”》(1999年),蜂屋邦夫《水的哲学(8):古代中国的水思想——以〈诗经〉为中心》(2005年),等等。

在对《诗经》所表现思想内容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佐藤匡玄、松本雅明、米田登、竹内照夫、藤野岩友、吉川幸次郎、满间纯子、近藤英雄、镇西晃夫、中野将、加纳喜光、江口尚纯等人的工作中。其论题,主要体现为对《诗经》中所表现生活苦难、天命思想、人生之叹、伦理思想、“神义”崇拜、望乡意识等的探讨。其主要论文有:佐藤匡玄《〈诗经〉中的天命思想》(1949年),松本雅明《〈诗经〉中所表现的生活之苦》(1954年6月),米田登《关于〈诗〉、〈书〉中的“天”及天命思想考察》(1951年3月)、《关于〈诗〉、〈书〉与孔子的“天”及天命思想》(1953年1月),竹内照夫《关于〈诗经〉中的“仁”》(1954年)、《〈诗经〉中“仁”的意味》(1961年),藤野岩友《〈诗经〉中的“叹老”》(1958年11月),吉川幸次郎等《〈诗经〉的艺术性与思想性》(1961年1月),满间纯子《关于〈诗经〉的“神义”问题》(1965年),近藤英雄《〈诗经〉的伦理——序说》(1967年)、《〈诗经〉的伦理——中庸(一)》(1967年)、《〈诗经〉的伦理——西周人伦考》(1969年)、《〈诗经〉的伦理——〈论语〉》(1971年),镇西晃夫《〈诗经〉的伦理——〈孟子〉》(1970年),中野将《由悲哀而得到的升华——〈诗经〉、古诗与曹植》(1991年),加纳喜光《〈诗经〉的主题研究(上、中)》(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江口尚纯《无名民众的望乡——由〈诗经〉所看到的》(2003年2月),等等。

在对《诗经》中艺术表现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杉本行夫、太田实、水上早苗、吉川幸次郎、小西升、久富木成大、加纳喜光、平光慎思郎、古田敬一、清水浩子、大野圭介、荒木雪叶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诗经》中的句式类型、修辞法、联想表现、起兴、叠咏、比喻、铺陈及其音乐性等。其主要论文有:杉本行夫《〈诗经〉的修辞法》(1954年3月),太田实《关于〈诗经〉中的诗歌类型及句式类型的各种表现》(1956年12月),水上早苗《〈诗经〉的修辞》(1956年1月),吉川幸次郎等《〈诗经〉的艺术性与思想性》(1961年1月),小西升《〈诗经〉中所常见的联想表现方法在汉代乐府诗中的衰灭》(1963年3月),久富木成大《中国古代诗的修辞与形式——关于〈诗经〉的“兴”与“叠咏”》(1981年3月),加纳喜光《〈诗经〉中的类型表现的功能》(1981年10月),平光慎思郎《〈诗经〉中的薪之“兴”》(1986年),古田敬一《〈诗经〉的比喻——关于“如”字使用的直喻》(2000年3月),清水浩子《关于〈诗经〉与音乐(上)》(2002年12月),大野圭介《〈诗经〉中的铺陈》(2002年12月),荒木雪叶《〈诗经〉的音乐性》(2004年),等等。

在对《诗经》中语词与有关地名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境武男、家井真、吉田惠、谷口义介、桐本东太、长濑瑞己等人的工作中。其主要论文有:境武男《周诗的拟声语》(1951年2月),家井真《关于〈诗经〉中的“君子”——以祖灵祭祀诗为中心》(1995年),吉田惠《关于〈诗经〉中的“无良”》(1979年12月),谷口义介《〈诗经〉中的“作邑”与“築城”》(1990年7月),桐本东太《〈诗经〉“东方未明”的解释》(1990年7月),长濑瑞己《趋向动词“来”与〈诗经〉的解释》(1991年1月),福本郁子《论〈诗经〉“草木伐采”的兴词》(1994年10月)、《〈诗经〉中的“于嗟”、“叹”、“啸”》(2001年),高桥庸一郎《〈诗经〉与“邑”、“都”、“王”》(1995年1月),远藤雅裕《〈诗经〉中色彩语汇的体系》(1995年12月),清水茂《〈诗经〉中“孔”字的分布》(1997年6月),篠田幸夫《〈诗经〉中的“德”字考——以〈国风〉、〈小雅〉为中心》(2004年),柴田知津子《关于采择植物的动词——〈诗经〉中植物的考察》(2006年3月)。

在对《诗经》与中外有关典籍及人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松本雅明、竹田复、久松潜一、古原宏伸、富木成大、森英树、静慈圆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中外典籍有:《国语》、《楚辞》、《孝经》、《文选》、《万叶集》。其主要论文有:松本雅明《〈诗经〉与〈楚辞〉》(1965年)、《〈诗经〉与〈万叶集〉》(1971年9月),竹田复《〈诗经〉与楚歌》(1953年),久松潜一《〈万叶集〉与〈诗经〉、〈文选〉》(1955年),古原宏伸《〈诗经〉图与〈孝经〉图》(1969年),久富木成大《“气”的操作与祭祀——关于〈国语〉与〈诗经〉》(1997年2月),森英树《法国诗人与〈诗经〉》(1995年),静慈圆《空海与〈诗经〉》(1998年5月),等等。

在对《诗经》中“六义”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白川静、松本雅明、冈本芳江、铃木修次、泽田瑞穗、家井真、田中和夫、久富木成大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对诗“兴”的研究稍多。其主要论文有:白川静《关于〈诗经〉的“兴”》(1949年4月),松本雅明《〈诗经〉中“赋”、“比”、“兴”修辞的分类——关于古代中国人自然感情研究之序章》(1951年3月)、《〈诗经〉中所见“兴”的存在》(1952年1月)、《〈诗经〉中“兴”的象征性与印象性——关于诗篇中所见思维的展开》(1953年10月),冈本芳江《“六义”考——关于其存疑与价值》(1958年3月),铃木修次《古代中国文学的分析(6)——关于〈诗经〉中的“雅”、“颂”》(1961年),泽田瑞穗《再读“苇”诗——诗“比兴”说存疑》(1975年5月),家井真《关于〈诗经〉中“雅”、“颂”的发生与形成》(1986年),田中和夫《论〈诗经〉中的“兴”》(1975年2月),久富木成大《中国古代诗的修辞与形式——关于〈诗经〉的“兴”与“叠咏”》(1981年3月),等等。

在对《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受容的研究方面,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中岛千秋、巨势进、御舆员三、藤野岩友、峰吉正则、增野弘幸等人的工作中。其主要论文有:中岛千秋《〈诗经〉文学观在汉赋及魏晋各体赋中的展开》(1954年),巨势进《对〈诗经〉传承的考察》(1968年6月),御舆员三《起起伏伏的〈诗经〉》(1968年),藤野岩友《持家之歌中所见〈诗经〉的影响》(1969年),峰吉正则《〈诗经〉与〈楚辞〉对陶渊明〈命子〉诗的影响》(1970年),增野弘幸《关于汉魏六朝诗对〈诗经〉的受容》(1992年3月),等等。

在对《诗经》其他方面的研究上,其内容较为繁杂,如有对《诗经》形成的考察,有对《诗经》抄本的考察,有对《诗经》诗歌类型及句式类型的考察,有对《诗经》序言、篇名的考察,有对《诗经》异文的考察,有对《诗经》中相关传说的考察,有对《诗经》与现代中国教育状况关系的考察,有对《诗经》中内容的琐谈,等等。其主要论文有:江口榛一《〈诗经〉抄(1、2)》(1947年11月,1948年9月),白川静《西周后期的金文与诗篇》(1967年6月),大野实之助《〈诗经〉形成的考察》(1951年6月),龙川清《关于作为〈诗经〉形成中心的北中国的风土》(1952年3月),太田实《关于〈诗经〉中的诗歌类型及句式类型的各种表现》(1956年12月)、《关于〈诗经〉的诗歌类型》(1957年),猪口笃志《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1958年),小川环树《〈诗经〉异文的音韵特质》(1960年6月),盐见敦郎《〈诗经〉问题点管见》(1962年),巨势进《与〈诗经〉相关的若干考察》(1977年),西村富美子《关于〈诗经〉的注释》(1968年),黑岩嘉纳《〈诗经〉的民谣特征(2)——谐谑性》(1975年3月),海老田辉己《〈诗经〉在〈论语〉中占有的地位(上)》(1975年),高田时雄《〈诗经〉“新古层”辨别的一个标准》(1975年4月),山内洋一郎《〈毛诗抄〉的二重结构——关于建仁寺两足院藏林宗二写本》(1976年),目加田诚《〈诗经〉疑义(3)——西方的美人》(1976年)、《〈诗经〉疑义(4):饮食男女》(1978年12月),栗原圭介《“礼”概念形成中〈诗经〉的意向形态》(1995年3月)、《人的存在的基本观念——以〈诗经〉为源泉的〈坊记〉的形成》(2000年),川上忠雄《中国歌垣中的歌舞戏——〈诗经〉(1、2)》(1979年12月,1980年3月),石上幸作《古代中国的梦——从〈诗经〉到〈楚辞〉》(1979年),水上静夫《〈诗经〉与现代中国的教育状况(1、2)》(1985年12月,1986年12月),宫泽正顺《道教中的〈诗经〉》(1985年12月),冈村繁《〈诗经〉及其诗人》(1986年10月),高桥均《孔子与〈诗经〉——诗的效用》(1987年9月),江口尚纯《〈诗经〉小考(1):关于大序、小序之说》(1993年12月),小池一郎《隐藏的自然——从〈楚辞〉看〈诗经〉(上、下)》(1994年3月,1995年1月),福本郁子《〈诗经〉宗庙考》(2000年),高桥庸一郎《从金文之铭文到〈诗经〉与从纵横家的辩说到〈楚辞〉》(2000年3月),篠田幸夫《从金文资料看韵文的形成——〈诗经〉诗篇形成的过程》(1996年),枯骨闲人《壶中天醉步——读中国的饮酒诗(1):〈诗经〉》(1999年10月),西口智也《利用计算机对〈诗经〉研究的实践》(2001年12月),野村和广《〈诗经〉篇名考》(2003年),小南一郎《西周末年的丧乱与〈诗经〉的形成》(2005年10月),山崎洋平《关于对〈诗经〉中鸟、鸤鸠相关传说的探讨》(2006年12月),植田渥雄《〈诗经〉琐谈——以〈桃夭〉、〈硕鼠〉、〈黍离〉为中心》(2007年3月),等等。

二、对《诗经》中“风”诗的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国风”中诗歌的一般性通论,对一些具体篇名的探讨,对诗作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包括字语运用、句式表现等的考察。其中,以松本雅明、栗原圭介、目加田诚、谷口义介、增野弘幸、薮敏裕等人所作研究稍多。

这之中,对“国风”中诗歌的一般通论性论文主要有:池田不二雄《〈诗经·国风〉所表现的古代中国人的植物观》(1954年),松本雅明《关于确定〈国风〉创作年代的资料》(1954年9月)、《圣地与祭礼——关于〈诗经·国风〉形成的诸问题》(1970年5月)、《论〈国风〉中怀古的悲伤》(1955年12月),长泽文夫《〈诗经·国风〉中的三诗境》(1954年3月),泽田正熙《关于〈国风〉中所表现的人世之美》(1961年6月),近森畅男《〈诗经·国风〉之精神史考察序说》(1963年),植村雄太郎《“自然”的受容与表现——〈诗经·国风〉中所见植物的繁茂》(1963年),黑岩嘉纳《〈诗经·国风〉中民谣的特征》(1966年12月),宇都宫清吉《〈诗经·国风〉中的农民诗——古代专制国家的权力与自由》(1972年3月),吉田惠《〈诗经·国风〉里“中”的表现》(1977年),加纳喜光《聚合关系变换诗的构造——〈诗经·国风〉中的基本诗歌类型》(1978年10月)、《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修辞学——〈诗经·国风〉的表现形式》(1980年2月),荒木日吕子《关于〈诗经·国风〉祭祀歌中的“硕人”(2)》(1979年),巨势进《关于〈诗经·国风〉中叙事诗的篇章考察》(1979年1月),川上忠雄《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态——〈诗经·国风〉之形态研究》(1980年12月),坂出祥伸《中国古代“风”的观念及其展开》(1985年3月),栗原圭介《〈诗经〉中“风”之宇宙论的构想》(1986年3月)、《〈诗经〉中“风”概念的形成与人生观(上、下)》(1995年3月、1996年3月)、《〈诗经·国风〉中花、实、草、木之“兴”词——灵的凭依》(1997年1月),翠川信人《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献中对〈诗经〉各篇引用状况一览(1):国风》(2001年7月),等等。

在对“国风”中诗歌其他内容的研究方面,其主要论文有:铃木修次《〈诗经〉(1)——〈静女〉》(1950年8月)、《〈诗经〉(3)——〈郑风〉》(1951年1月)、《〈毛传〉与〈尔雅〉——“岵”与“屺”的关联》(1954年9月),细田三喜夫《〈诗经·东山〉创作考》(1952年3月),白川静《西周时期东南地域的政治与文学——〈周南〉、〈召南〉及其背景》(1953年5月),福原龙藏《“郑声”杂考》(1953年),松本雅明《诗篇的形成与天文学——关于〈诗经·定之方中〉篇》(1954年)、《〈诗经〉恋爱诗之“兴”的研究——关于〈周南·关雎〉篇》(1954年12月),月洞让《“岵”与“屺”(〈诗经·陟岵〉)的意味》(1954年9月),中岛千秋《“瑟”之郑声观念的形成——关于雅琴思想(1)》(1954年12月),大西正男《〈关雎〉小考》(1955年4月),金田纯一郎《“南山”考——读诗杂记之六(1、2)》(1955年)、《“南山”考(读诗杂记之六)(下)——关于祝辞中的诗歌》(1956年3月)、《关于〈绸缪〉诗》(1957年),柳町达也《〈二南〉诗与妇道及诗教》(1956年1月),水上静夫《〈诗经·芣苡〉及其信仰产生背景》(1960年),泽田正熙《关于〈豳风·七月〉的几点考察》(1963年3月),井上源吾《〈豳风·鸱鸮〉诗考》(1961年7月),盐见敦郎《〈诗经·谷风〉中所用“兴”的手法》(1963年),目加田诚《关于〈诗经〉(〈豳风·七月〉“殆及公子同归”)》(1964年)、《〈诗经〉疑义(1)——〈关雎〉》(1974年)、《〈诗经〉疑义(5):二子乘舟》(1980年4月),篠田统《〈豳风·七月〉的舞台》(1965年3月),乾一夫《郑卫歌谣论》(1969年),古川喜哉《关于〈诗经·卫诗〉》(1970年12月),田中和夫《关于〈豳风〉的篇目——以〈七月〉与农事诗的关联为中心》(1975年1月),石川三佐男《中国古代关于“燕”的宗教意义与〈诗经·燕燕〉篇的“兴”》(1976年4月)、《关于〈诗经〉“曹风”之“下泉”篇》(1983年3月),桥本荣治《关于“郑声”》(1977年10月),荒木日吕子《“硕人”的宗教特征与〈卫风·硕人〉篇的解释》(1981年7月),近藤英雄《〈诗经·黄鸟〉中的戎狄之俗与华夏的理念》(1980年),谷口义介《〈豳风·七月〉篇的生活日志》(1980年7月)、《〈小雅·甫田〉与〈齐风·甫田〉》(1984年1月)、《〈豳风·七月〉与春秋时期的时令》(1985年7月)、《〈王风〉“扬之水”之前后》(1994年12月),藤山和子《论〈诗经·摽有梅〉的婚姻正时——以戴震〈诗摽有梅解〉为据》(1983年10月),赤井益久《〈陈风·墓门〉篇索解》(1984年6月),村山吉广《〈关雎〉篇的诗旨——从解释学史角度而论》(1986年12月),增野弘幸《〈诗经〉“豳风·七月”中“场”的意味》(1986年)、《关于〈诗经〉“邶风”三篇中“日月”的意味》(1987年)、《〈诗经〉“邶风·北门”篇中“门”的意味》(1991年3月),西冈市祐《雎鸠是什么鸟?——关于〈诗经〉中“周南·关雎”篇的解释》(1987年3月),江口尚纯《〈诗经〉“葛覃”、“樛木”、“螽斯”、“桃夭”、“兔罝”篇释考》(1994年)、《〈诗经·卷耳〉篇释考》(1994年12月),薮敏裕《三家诗与“毛诗”——以〈关雎〉篇为中心》(1989年4月)、《〈诗经〉“旄丘”篇解释中所见〈毛传〉的训诂态度》(1993年)、《〈诗经〉“征役”篇解释中所见〈毛传〉的训诂态度》(1994年3月),栗原圭介《〈诗经〉诗篇形成之考察——关于〈周南〉》(1995年)、《关于〈诗经〉中的“羔裘”三篇》(1999年)、《〈诗经〉“甫田之什”的构成》(2002年),市川裕《关于恋爱诗宗教意义的考察——从〈关雎〉与〈雅歌〉的比较入手》(1995年3月),福本郁子《关于〈诗经〉“王风·采葛”篇的解释》(1995年10月)、《〈诗经〉“鄘风·蝃蝀”篇中的“虹”》(1998年),近藤正则《论〈诗集传·国风·二南〉中的两个主题》(1996年),野田雄史《楚狂接舆时在孔子面前唱了什么?——从韵律看“楚风”中的诗歌》(1996年5月),松崎治之《〈诗经·国风〉创作考——关于“氓”与“谷风”》(1998年7月),市川桃子《〈诗经·桃夭〉篇的解释——对通行说法的反驳》(2004年3月),柴田知津子《关于〈诗经〉“王风·采葛”篇中“葛”字的考察》(2004年3月),牧角悦子《〈诗经〉中的爱神厄洛斯——桃之夭夭》(2004年),山崎洋平《〈诗经〉再考——不会育儿的“鸤鸠”之真相探求》(2005年12月),等等。

三、对《诗经》中“雅”诗的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目加田诚、松本雅明、泽田正熙、赤塚忠、宇都宫清吉、家井真、网代长利、北村良和、津田洁、松崎治之、荒木雪叶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具体“雅”诗作品思想内容与意义的论说,对其相关事项如创作年代、形态特征的论考等。其主要论文有:目加田诚《关于“雅”》(1947年7月)、《〈诗经〉疑义(2)——白驹之客》(1975年),松本雅明《“未见君子”考(1、2)》(1951年,1952年),泽田正熙《〈雅〉、〈颂〉中所见的人间美》(1961年8月),赤塚忠《〈大雅·文王〉与〈大雅·思齐〉的创作年代》(1964年12月),宇都宫清吉《〈诗经·小雅·甫田〉编解补说》(1976年),谷口义介《〈小雅·甫田〉与〈齐风·甫田〉》(1984年1月)、《尹吉甫及其时代》(1994年2月)、《仲山甫及其后裔》(1996年2月),家井真《关于〈诗经〉中“雅”、“颂”的发生与形成》(1986年)、《〈诗经〉“王事靡盬”的解释——经学研究之序言》(1993年3月),网代长利《〈诗经〉中“小雅”的形态》(1986年2月),北村良和《郑玄解释中上帝的丧失——关于〈诗经〉“大雅·皇矣”篇》(1987年5月),津田洁《关于〈毛诗〉“伐木”篇中的“鸟”——〈白氏六帖〉“莺门”考(上)》(1988年2月),松崎治之《〈诗经〉“大雅·生民”篇小考——关于其叙事性》(1999年7月),荒木雪叶《〈诗经〉“有瞽”篇、“灵台”篇的存在意义》(2006年1月),等等。

四、对《诗经》中“颂”诗的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白川静、赤塚忠、松本雅明、泽田正熙、家井真、薮敏裕、荒木雪叶等人的工作中。其内容主要是围绕“颂”诗的形成与发生、“商颂”、“周颂”、“鲁颂”及某些具体的“颂”诗作品的考察而展开。其主要论文有:白川静《关于〈商颂〉五篇》(1949年)、《〈周颂〉的形成》(1960年6月),赤塚忠《关于神仪诗“颂”的展开》(1954年)、《关于“颂”文学的传统》(1955年10月)、《关于〈鲁颂〉的构成》(1967年6月),松本雅明《〈颂〉的形成》(1956年5月),泽田正熙《〈雅〉、〈颂〉中所见的人间美》(1961年8月),家井真《关于〈诗经〉中“雅”、“颂”的发生与形成》(1986年)、《〈诗经〉中“颂”的发生》(1986年2月)、《〈诗经〉“清庙之什”的构成》(2000年)、《〈诗经〉“臣工之什”的构成》(2002年),薮敏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引“诗”的理解——以〈周颂·清庙〉篇为中心》(2002年),荒木雪叶《〈诗经〉“有瞽”篇、“灵台”篇的存在意义》(2006年1月),等等。

五、历代诗经学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较多,我们大致将其分为唐前诗经学、唐代诗经学、宋代诗经学、明代诗经学、清代诗经学与闻一多诗经学分别述之。

对唐代以前诗经学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林健一、白川静、加贺荣治、铃木修次、藤原高男、大月邦彦、境武男、吉冈孝、坂田新、田村和亲、福岛吉彦、边土名朝邦、加藤实、猪口笃志、前山慎太郎、薮敏裕、田中和夫、加纳喜光、小林茂、永井弥人、泽田多喜男、间岛润一、荻野友范、种村和史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墨子》、《荀子》、《孟子》、《左传》、《毛诗序》、郑小同《郑志》、郑玄《诗谱》、刘向的诗经学,等等。其主要论文有:林健一《〈毛诗序〉及“毛传”的形成年代》(1938年),白川静《“诗经学”的形成(1、2)》(1950年9月,1951年2月),加贺荣治《对〈诗经毛诗诂训传〉的相关考察》(1950年10月),铃木修次《〈毛诗序〉——〈诗经〉传承上的一个考察》(1951年9月),藤原高男《〈左传〉引“诗”考》(1955年4月),大月邦彦《关于〈左传〉引文的相关考察——特别以其所引诗为中心》(1956年9月),境武男《〈诗序〉考》(1962年8月),吉冈孝《论〈诗经〉注释家的诗题意识》(1975年),坂田新《郑小同与〈郑志〉(下):魏晋南北朝诗经学史(2)》(1978年12月),田村和亲《“郑声”概念的形成过程(上、下):关于其与春秋思想的关联》(1979年),福岛吉彦《〈诗谱〉考——“毛诗”研究》(1980年9月),边土名朝邦《郑玄的诗经解释学》(1980年12月),加藤实《西汉齐诗说的展开(上、下)》(1983年12月,1991年12月)、《刘向的诗经学》(1994年6月)、《汉代“诗说”中的宣王形象——宣王形象与变雅的形成》(1998年2月),猪口笃志《〈诗序〉作者考》(1984年12月),前山慎太郎《〈诗经〉解释史疑》(1985年10月),薮敏裕《“毛序”形成考——以古文学及其比较为中心》(1988年10月)、《〈诗经〉“旄丘”篇解释中所见〈毛传〉的训诂态度》(1993年)、《〈诗经〉解释史序说——关于〈关雎〉篇的经学解释及评价》(1994年)、《〈郭店楚墓竹简〉中所见〈毛序〉的形成——以〈小雅·都人士〉篇为中心》(2001年),加纳喜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诗经〉名物学之祖》(1996年12月),小林茂《〈荀子〉引诗考》(1997年5月),永井弥人《齐诗学派与齐鲁学派》(2001年12月),泽田多喜男《“三家诗”与“毛传”考索》(2002年5月)、《〈荀子〉、〈孟子〉、〈左氏传〉中所见〈诗〉、〈书〉考——经学前史(2)》(2005年5月),间岛润一《郑玄“豳之三体”的解释(上、下):〈周礼〉“春官·籥章”注与〈诗〉“豳风·七月”笺》(2003年,2004年),《郑玄〈诗谱〉“豳谱”的“豳国变风”——〈七月〉笺研究序说》(2003年),荻野友范《〈墨子〉引诗考》(2004年12月),种村和史《蝗虫为什么不嫉妒?——〈诗经〉解释学史一瞥》(2005年),等等。

对唐代诗经学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小尾郊一、安田荣作、田中和夫、冈村繁、江口尚纯、盐出雅等人的工作中,其中,以田中和夫所作考察为多。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毛诗正义》与颜师古的诗经学。其主要论文有:京都大学文学部经学文学研究室《〈毛诗正义〉校定资料解说》(1943年9月),小尾郊一《关于〈毛诗正义〉论证的考察》(1947年6月),安田荣作《〈毛诗正义〉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1952年),田中和夫《颜师古的诗经学——通论编(上)》(1982年9月)、《〈汉书〉颜师古注中关于〈诗经〉的解释》(1982年12月)、《颜师古的诗经学——资料编(中)》(1985年)、《关于〈毛诗正义〉中的“若然”(上)》(1986年)、《〈毛诗正义〉中论证的意味——关于异说处理的问题》(1990年12月),冈村繁《〈毛诗正义〉校勘札记》(1987年12月),江口尚纯《唐代诗经学史考略(上、下)》(1990年12月,1993年12月),盐出雅《唐代后期的诗经学》(1999年11月),等等。

对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斋藤护一、坂田新、江口尚纯、加藤实、种村和史、石本道明、土屋裕史、井泽耕一、重野宏一等人的论文中,其中,以江口尚纯与种村和史的研究较为集中。所考察的对象与论题主要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辙、郑樵、吕祖谦、晁说之、段昌武、刘敞、王质、王符、朱熹的诗经学著作或诗经观。其主要论文有:斋藤护一《关于〈诗经〉“六义”说的朱子解释法》(1935年),坂田新《关于欧阳修〈毛诗本义〉》(1974年10月)、《〈诗之序议〉考——触及古文复兴运动的一面》(1975年1月),江口尚纯《郑樵的诗经学(1):学说与立场》(1986年12月)、《欧阳修的诗经学》(1987年12月)、《关于程大昌〈诗论〉》(1989年3月)、《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序说》(1989年12月)、《晁说之的诗序批判——以其与王安石诗经学的关联为主》(1990年6月)、《郑樵的经书观——特别关于其诗经学、春秋学》(1992年10月)、《苏辙的诗经学》(1993年)、《宋代诗经学史考略(上)》(1993年12月)、《关于〈诗经〉之孔子删定说——以宋代的“删诗”说为中心》(1999年12月)、《关于段昌武〈毛诗集解〉——其概观与宋代诗序说之一斑》(2000年)、《关于刘敞〈七经小传〉——特别以其对〈诗经〉的论说为中心》(2001年12月)、《王质的诗序批判》(2001年3月)、《论段昌武〈毛诗集解〉──其概观及宋代诗序说之一斑》(2001年),加藤实《王符的诗经学》(2000年3月),种村和史《作为欧阳修〈诗本义〉摇篮的〈毛诗正义〉》(2000年12月)、《〈诗本义〉中所见欧阳修的比喻说——以“传笺”与“正义”的比较为视点》(2004年)、《诗的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点”——王安石〈诗经新义〉的解释理念与方法》(2004年9月)、《稳健的内容——苏辙〈诗集传〉在北宋诗经学史上的位置(兼及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2007年3月),石本道明《苏辙〈诗集传〉与朱熹〈诗集传〉》(2001年10月),土屋裕史《关于欧阳修〈诗本义〉——以“人情”为中心》(2002年),井泽耕一《对王安石〈诗义〉的考察——以与朱熹〈诗〉解释的关系为视点》(2004年12月),重野宏一《朱熹的诗经学研究——朱熹的诗经观》(2006年),等等。

对明代诗经学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村山吉广与西口智也的工作中,其研究论题主要围绕季本、郝敬、戴君恩、徐光启、钟惺的诗经学或诗经观而展开。其主要论文有:村山吉广《围绕钟伯敬〈诗经钟评〉》(1981年6月)、《郝敬〈毛诗原解〉序说》(1987年12月)、《竟陵派的诗经学——关于钟惺的评价》(1993年6月)、《戴君恩〈读风臆评〉初探》(1997年5月)、《徐光启〈毛诗六帖〉序说》(1998年2月)、《明儒郝敬诗解》(1999年)、《〈读风臆评〉论》(2006年3月),西口智也《季本的诗经学观》(1999年)、《郝敬的诗序论——批判朱子与尊重孔孟》(1999年2月)、《郝敬的诗经观》(2005年6月)、《关于黄佐〈诗经通解〉》(2002年12月),等等。

对清代诗经学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藤井良雄、村山吉广、浜口富士雄、种村和史、江尻彻诚、小川晴久等人的工作中,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崔述、方玉润、戴震、陈奂、陈启源、朱鹤龄等人的诗经学著作与诗经观,其中,以村山吉广、江尻彻诚所作考察为多。其主要论文有:藤井良雄《崔述〈读风偶识〉的著述意图》(1977年),村山吉广《崔述的诗经学——〈读风偶识〉的立场》(1978年1月)、《方玉润的生涯与著述》(1986年12月)、《方玉润的诗经学——〈诗经原始〉的特质》(1989年10月)、《关于崔东壁〈东山诗解〉》(1992年12月)、《崔述〈读风偶识〉的一个断面——与戴君恩〈读风臆评〉之间的联系》(1992年),浜口富士雄《关于段玉裁的考据——〈诗经〉“匏有苦叶”第二章中“轨”字之考据》(1984年10月)、《钱大昕对〈诗经·齐风〉中“还”的考据》(2001年5月),种村和史《〈尔雅〉在戴震诗经研究中的意义》(1992年)、《戴震的诗经学——〈杲溪诗经补注〉的立场与方法》(1992年10月)、《清朝诗经学的变容——戴、段、二王》(1993年)、《陈奂〈毛氏诗传疏〉的特征》(1996年6月),江尻彻诚《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关于〈诗经〉解释的方法与后世的评价》(2000年12月)、《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的形成及其流布》(2005年12月)、《关于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中的诗序论》(2005年10月)、《陈启源与朱鹤龄的诗经学——关于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形成的相关考察》(2006年12月)、《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中的“赋”、“比”、“兴”论——“六义”论的相关考察》(2007年8月),小川晴久《对闲人严厉而温和的眼神——王船山〈尚书引义〉与〈诗广传〉的世界》(2006年),等等。

日本学者的诗经学研究内容还涉及现代学者闻一多的诗经研究,这方面成绩主要体现在中岛绿、牧角悦子、柴田知津子的工作中。其论文有:中岛绿《闻一多与〈诗经〉——试论其研究方法》(1989年3月),牧角悦子《闻一多的诗经研究——其创作与古典研究相结合的部分》(2001年10月)、《想象的齿车——闻一多的诗经研究》(2001年12月),柴田知津子《关于闻一多对〈诗经〉“王风·采葛”篇的论考——以“葛”字为中心》(2007年3月),等等。

六、对日本诗经名物的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村山吉广的工作中,他深入实地,考察了不少日本现存的地名、名物与《诗经》的内在关系,对《诗经》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出了切实的论证。其主要论文有:《采诗札记(3):“穆如清风”之碑(4):闲谷学校“鹤鸣门”》(1983年12月)、《采诗札记(5):“匪今斯今,振古加兹”之帜》(1984年12月)、《采诗札记(6):“迁乔馆”》(1985年12月)、《采诗札记(7):“六义园”(8):匾额“甘堂亭”》(1986年12月)、《采诗札记(9):“不骞堂”》(1987年12月)、《采诗札记(10):“静嘉堂”》(1989年3月)、《采诗札记(11):“葛覃亭”》(1989年12月)、《采诗札记(20):偕行社》(1999年12月)、《采诗札记(21):绵绵亭》(2000年12月),等等。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日本学者的诗经学论文还有:松元文三郎《“鸱尾”考》(1943年9月),田中和夫《关于诗“兴”及其名称的发生与发展》(1975年),宫本胜《关于〈诗经〉故事“蔡人之妻”》(1989年3月),谷口义介《尹吉甫诗的形成》(1999年11月),薮敏裕《从〈诗〉解释看〈郭店楚墓竹简〉“兹衣”篇的形成》(2002年),辰巳正明《中国的古代歌谣——兼及“淫风”的特征》(2005年),等等。

同类推荐
  • 牧墨心疆

    牧墨心疆

    全书分为《杂文集》和《散文集》两部分。有游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美景的赞美,并借景抒情,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环保意识。有乡愁,重点在思亲、恋旧和怀乡,作品中的出现的人和物与作者的人生特别是童年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教益。
  •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

    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无”,精进于三个“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第三部分为当代中国愿意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在故事中介绍国外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互为观照,互相滋养……
  • 风情北大

    风情北大

    北大到底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北大人那种一脉相承的精气神儿还是变不了的,比方说慧木的民俗词典,我就纳闷儿,这姑娘怎么就这么天才,三下两下,就把这个北大整个儿给装进了她的条条框框里边了呢?
  • 黑蝙蝠行动

    黑蝙蝠行动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起义军打开国库,库内仅存少许银两。十多万大军断了粮草,如待哺婴孩嗷嗷直叫。李自成下诏,追赃助饷。
  • 灯火

    灯火

    《灯火》主要的文学体裁是诗。诗更加图像化、抽象化、私人化,但同时可以阐述更广阔的内容与主题。本书分为八章,每一章讲述了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日子”记录生活点滴,“春日大雪”描绘四季变迁;“苦茶”是旅行见闻,“课间”包含了学校生活;“灯火”写了家庭亲情,“写字”则是欣赏艺术作品后的感悟。比较特殊的是最后两章:“我不知道生活将怎样继续”记录了作者生活中的困惑时刻,并时时激励自己,勇敢迎接新的挑战;“回答”则囊括了作者对于存在、死亡、生命、幸福等宏大命题的探究与思考。
热门推荐
  • 世家魔女

    世家魔女

    她不小心卷入一场世家豪门恩怨情仇,为了可以抗衡世家权利而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为了摆脱家族联姻的命运随意找了个人领了本结婚证,却一时大意被算计到另一个她一直躲避的男人身边,貌似她还不敢反抗。她性格霸道,人前是只无害的小绵羊转身却化身为狼,守护身后的家族和亲人。她在情感淡漠,在男主身边巧笑承情的背后,仍固执的死守本心,奈何爱情是不受人心控制的,越是挣扎越是深陷,而固执的结果便是伤人伤己。他身份特殊,因一次任务偶然间发现女主秘密,便留心查探,本是公事,却因一次意外不得已与她发生关系,从此万般牵连,本是无情之人奈何遇到了比他更薄情的女人,本是各取所需无关风月,奈何世事难料,待他付出一颗真心,却发现她其实毫不在意,几番决然离去,却带不走已遗失的心。情深情浅,转身即可拥抱,从此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转身亦可离去,从此天涯海角形同陌路。
  • 重生之异世纨绔

    重生之异世纨绔

    意外重生的洛阳成为了一个武学世家的纨绔少爷……原本他以为,有一个权倾朝野武力盖世的老爹,有一个貌美如花富甲天下的老娘,有一个天赋绝伦技压群雄的大哥,有一个乖巧可爱还能暖床的小侍女,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系统之后,他能好好地过上纨绔的生活。可是没想到问题来了……
  • 沙石50年

    沙石50年

    这是一本用文集形式记录作者创作轨迹的书。它通过几十万字各类作品的汇集,向人们提供了一部浓缩的作者业余创作史,也展现了作者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与时俱进的个人成长过程。
  • 我很帅

    我很帅

    我不修炼,一样可以登临绝顶。管你什么宗门大能,还是世家老祖,在我面前全部都是渣渣。哪怕面对千军万马......算了......人太多,搞不过。3000字/章。
  • 卑微的日子里

    卑微的日子里

    有些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却有些人,依然认真的爱着。
  • 快穿攻略男神36计

    快穿攻略男神36计

    啥?被车撞死了居然还被一个破系统绑定了唐苏彻底懵逼了!
  • 洪荒之我的师傅有点虎

    洪荒之我的师傅有点虎

    顾长生有些欲哭无泪。他发誓,他真的不想拜入截教!不说封神大劫,你能想象你的同门师兄弟姐妹是一根挥动树枝,对你说“道兄早上好呀”的树干?或者一只半米高,通体猩红,直挺挺用鱼尾站在地上,两只鱼鳃不断拍着自己肩膀打笑道“嘿,兄弟,你可算睡醒了”的鲤鱼?又或者一只狮头人身,关键是模样还特么有些清秀可人,给自己递来一个水果友善说“这是宗门分发的灵果,要不要来一个”的家伙???
  • 围炉夜话详解

    围炉夜话详解

    本书从立德、立身、立业三方面下笔,对《围炉夜话》原著中的富含人生哲理和行为标准的言辞进行详解。“立片言而居要”,本书内涵极为深刻,贯穿全书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另外,本书还把鞭挞、指导、讽刺、劝勉等多种情感熔于一炉,用精妙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 桃花逸事

    桃花逸事

    一年前师傅突然半夜来到我的床前,演起了那酸气书生的桥段,声声温柔的唤着我,自从凡间回来,这睡眠就不比从前,总是浅眠,他这一闹腾,我醒来就撂了他一脚。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倒在我的床前,我一把扯掉夜明珠的遮光布,就看见师傅胸前一片血红。
  • 潇湘剑影

    潇湘剑影

    北宋覆灭,南宋刚建,朝廷无能,百姓流离失所。少年张若虚,拔剑而起,斗皇权,抗金国,勇闯江南武林。一段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