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5900000020

第20章 业精于勤(1)

董遇巧用“三余”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司马光《训俭示康》

董遇(生卒年不详),字季直,弘农人。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后转冗散。黄初中出为郡守。汉明帝时历侍中大司农。有《周易注》10卷,《春秋左氏传章句》30卷,《老子训注》2卷。

时令还未到冬至,屋外,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扬,沁骨的北风在野地里打着回旋,呼呼作响。偌大的旷野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屋内,董遇坐在靠窗的案桌前,一边认真地看着书,一边两手不停地来回搓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听得“啪”的一声,门被吹开了,强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直往屋里灌。顿时,屋里也成了风的世界。董遇回过头,刚要起身去关门,却发现脚已经不听使唤了。没办法,他只好用手使劲地揉搓拍打着麻木的脚面。慢慢地,脚才恢复了知觉。他好不容易站起身,一步一步地移到门口,费劲地把门关上。然后,使劲地用脚跺着地,接着又在屋内来回地一阵小跑。跑了一会儿,董遇感觉腿已经完全正常了,就又回到桌前,继续看书……

夜幕刚刚降临,董遇的那间小屋就燃起了灯。橘黄色的烛光洒在窗纸上,非常清晰地映出了董遇捧书静坐的身影。已经是夜半时分了,偏僻的小山村里,家家户户都已熄灯睡觉了,只有董遇的那间小屋里仍然亮着灯,纸窗上的身影也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动未动,仿佛是贴上去的纸画一般。时间长了,阵阵的睡意朝董遇袭来,他有些坚持不住了。没办法,董遇只好站起身,走到水缸前,舀起了一勺水倒在木盆里,用帕子沾湿了水洗了把脸,感到清醒后,又回到窗前捧起书,认真读起来,一页,两页,三页……

又到了阴雨绵绵的季节了。户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一连下了好几天还没有停。董遇一早起来,收拾完床铺,就坐在桌前开始读书。读着读着,就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砸在自己头上,前额一阵冰凉。他用手一摸,咦,水?怎么回事?他抬头向上一看,噢,原来屋顶由于年久失修,又加上连下了几天雨,已经开始漏水了。他赶忙把桌子向旁边移了移,又找了个木盆放在漏水的地方接水,自己则拿起刚才没有读完的书,沉浸到书中去了……

董遇是东汉末年陕西弘农(今河南内乡、宜阳以南,陕西柞水以东)人。他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就喜爱读书。他读书很认真,很实在,不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大致看一下,所以,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虽然已经被处死,但是他部下的将官李催、郭汜、樊稠、张济等却到处烧杀抢掠,非常凶残;又加之碰到一连几年的大旱,地里一粒粮食都没有收成,老百姓只好挖草根、嚼树皮来充饥,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荒地旷野,尸骨遍布。董遇的家乡弘农一带,又恰巧是张济的屯兵之处。没有办法,董遇只得随着哥哥一起告别家乡,到别处投靠朋友去了。

在朋友那里找到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就和哥哥一起每天上山打柴,再挑到街上去卖,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来勉强度日。打柴是力气活,来回又得跑许多路程,每次回到家时,人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即使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董遇仍不顾劳累,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他的哥哥看着他读书时专心的样子,就讥讽他说:累得要死,不知道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一天到晚就知道叽里呱啦地念书,有什么用!书能当饭吃吗?董遇听后,并不理会,仍是埋头读自己的书。

董遇对《老子》这本书非常感兴趣,读过不知多少遍,还亲自为这本书做了详细的注释。另外,他对《春秋左氏传》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看所得必写在纸上。后来,他把这些心得结集成为《朱墨别异》一书,很受世人喜爱。

董遇的名声大了,附近的人都纷纷前来向他求教,请他讲书。可董遇却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让我讲,还是自己多读一读吧。先读上一百遍再说。”

那些人见董遇不肯讲,以为他摆架子,很是失望。但董遇又解释说:你们不要误解我。我刚才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能多读几遍,那么总会理解它的意思的;退一步说,即使还没有理解,那时候再让我讲也不迟啊。“您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呢?”那些人问道。

董遇听后,摇了摇头,说:“你们为什么不能抓紧‘三余’的时间呢?”

“什么是‘三余’呢?”那些人又问道。

董遇回答说:“‘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严寒沁骨,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做,这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晚上,漆黑一片,也不便干活,这是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水洼四处,泥泞遍地,无法外出,这是平时的空余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还愁没有时间读书吗?”

听了董遇的一席话,那些人才恍然大悟。他们向董遇深深地道了谢,高兴地离去了。

就这样,董遇虽然生长于战乱时代,靠打柴为生,但由于他巧用时间,勤于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说的是董遇善于寻找空余时间来读书的事,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不过,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为了启发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不应该以它为根据,贬低老师讲解的重要性。这话也是对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人说的,它的用意不在于强调死记硬背,而是要求他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仔细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史海撷英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科举制取而代之。

◎文苑拾萃

读书的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董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韩愈勤于治学

◎学无止境。——荀子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等。

768年,韩愈出生在河南孟县一个有学问的家庭里。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后由哥哥收养。

在韩愈10岁那年,哥哥因故被贬官,他又随哥嫂流落他乡。一路上,哥嫂经常给韩愈讲故事,希望弟弟将来能够成才,重振家业,因而讲得最多的是古人的业绩及他们的故事,以激发韩愈的进取心。如周文王坐牢写了《易经》,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了《左传》,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写了《兵法》,司马迁受了宫刑写了《史记》,等等。当哥哥嫂嫂绘声绘色地讲完这些故事时,对幼年的弟弟说:“人生是短暂的,历史却是永存的。你应该把这短暂的一生用在学习上,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有所作为呀!”古人逆境成才的故事和哥嫂的期望,使韩愈很受启发。

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每天早晨公鸡一叫就起床。先到院中活动一下身体,然后回到屋里读书。他读书非常用功,由于吃饭时没菜,他就拿看书来下饭。在读书中,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反复默读琢磨,或者向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从不退缩,也从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在学习过程中,他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是东学一本、西看一段。这样,他完整地阅读学习了大量的诗书和史书。

数年后,韩愈已经是一个风华正茂和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了。他决定走出家庭,到社会上去锻炼成长。

到洛阳后,他过上了清贫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为了“将求多能”,他“蚤夜以孜孜”,“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起早贪黑读书,有时读到后半夜才睡觉。有时严冬腊月,他也舍不得生个炭火。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冰,他就用嘴呵呵,等融化后再写;手冻僵了,搓搓手继续写;读书读得口干舌燥,喝口温茶继续苦读揣摩。他除了苦读、背诵、深思外,还勤奋地做读书笔记,读不同性质的书有不同的笔记法,并坚持写出纲要。

在韩愈19岁那年,他告别洛阳,来到京都长安。当时长安文坛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叫梁肃。梁肃是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习惯上称古文)形式写作的一个大作家。韩愈得知后,欣喜若狂,决定登门求教。原来,韩愈在读书中早就发现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自由,语言活泼,有利于表达思想内容。这次,他自然不放过求学的机会。可是,当他头几次去拜访梁肃时,却未被接见。他毫不灰心,仍然多次去拜访。后来,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梁肃,梁肃接待了他。打这以后,他在梁肃的指点下,古文的水平提高得更快了。

以后,韩愈更加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和从事古文写作。无论是给皇帝的上书,给亲友的书信,还是政论文、传记、小品文、杂感等,都是按照先秦、两汉的散文要求精心撰写,文章的艺术性很高,雄奇奔放,感情充沛,曲折变化,流畅明快,在文坛上影响极大,因此,大家都爱读,而且学习他、模仿他的人很多。在他的倡导下,散文蔚然成风,深入人心,韩愈的名字也因此在文坛上永垂不朽。

◎故事感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勤于治学,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最终在中国文坛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个人后来的成就,大多数是青少年时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史海撷英

韩愈《师说》的写作背景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苑拾萃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司马光“警枕”促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最大的成就是主编了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自幼酷爱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历史书。他发愤上进,看到别人有什么长处就下工夫学习,直到超过别人为止。比如,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感到自己的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便扔开书本,跑到院子里去玩的时候,司马光便关上门窗,独自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起来,直至能流畅地背诵,才肯罢休。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比如骑马赶路,或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精通,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强了,以至于后来在年轻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

同类推荐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莱格特之谜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莱格特之谜

    本套书可谓是开辟了侦探小说历史“黄金时代”的不朽经典,一百多年来被译成57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历史上最受读者推崇,绝对不能错过的侦探小说。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福尔摩斯打遍天下无敌手,影响力早已超越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本书遴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几篇奉献给大家。愿故事中匪夷所思的事件,扑朔迷离的案情,心思缜密的推理,惊奇刺激的冒险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 奥秘小百科

    奥秘小百科

    如何去检测人类的能力?不能光是从分析能力来看,而是应该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来分析。而这么多能力,并不是在人类头脑的某一个具体区域产生的,它是人脑各个区共同的结果。而长期以来反映人类智慧的种种测试(包括大学入学考试),大部分片面强调分析能力,忽略了创新和实践的技巧,而这些对于21世纪人类的发展来说则是特别重要的。
  • 走进科学·趣事轶传

    走进科学·趣事轶传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学生版时文选萃:天堂就在脚下

    学生版时文选萃:天堂就在脚下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让平凡事中深含的情感在我们的脑海中流过。此时,书的灵秀、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不断浸润到我们的心底,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事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人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 兽王·金乌战神

    兽王·金乌战神

    兰虎与龙原乘坐从梦幻星人手中抢来的宇宙航空母舰回到了后羿星,并攻占了一座被梦幻星人霸占的四级城市,以此为基地,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后,龙原的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快速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后羿星皇族的注意。后羿星皇族派来使者,一旦验明龙原的皇族身份。就正式册封他为“义王”……一次,基地遭受袭击,兰虎追踪袭击部队而去,发现了梦幻星侵略者在后羿星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堡垒。军事堡垒附近是众多的羽人小镇。兰虎在与隼儿合体后,混入了羽人小镇,不断打探军事堡垒的虚实。羽人族是一个孱弱的种族,经常遭到梦幻星人劫掠杀戮。兰虎开始有计划埔传授羽人族孩子们技击之术……
热门推荐
  • 王权烈焰

    王权烈焰

    王权如烈焰,欲得王权加身,必受烈焰之焚。
  • 幻灵界——红袖断,乱拂殇

    幻灵界——红袖断,乱拂殇

    只为你断其红袖,乱拂殇。——————————————我想起来了我要杀了你。
  • 妃本无爱:倾城王爷太腹黑

    妃本无爱:倾城王爷太腹黑

    说起穿越,江玉笙就郁闷了。别人穿越,不都是找个美男手牵手虐虐狗的嘛?怎么到自己这里就不行了?好吧,她承认自己的身份特殊,不宜谈谈小情,说说小爱的。但是不断陷入一个比一个更大的阴谋算怎么回事?唉,那个不断将自己推入阴谋的腹黑王爷,你出来我们好好谈谈!
  • 乱唐玄侠录

    乱唐玄侠录

    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五浊恶世的是非纷扰,无非世人的爱憎仇怨所积聚;异界非人的魔欲横流,便是俗子的三毒业力所引发。乱唐玄侠者,处乱世,解恩仇、于异界,化冤孽;看似虚妄却以侠行玄功如实载录矣。
  • 石梦无迹

    石梦无迹

    有河名葬桥,有楼名祭梦。因果自难抛,故处有故梦。很容易,便能等过千百年甚至是更久远的年月,却迟迟等不来要等的人。我挣不脱,也该我来承担,始终解不了的因果。像锁链一般纠缠着,开锁的钥匙我却不记得遗失在了哪一段记忆里。你引我入的梦,丧失的喜怒哀惧,皆偿与你。忘却了当初,幻梦般存在。夺舍的命数,藏匿的过往。等不到救赎,听闻的一切,告诉我孤独。矜湮为什么会哭?因为等不到那个人。矜湮为什么会等不到?因为等的太累了。矜湮为什么会累?因为看不到等待的尽头。——岁月转身太慢,让我忘了初衷。你让我等太久,忘了你的模样。
  • 抱妹杀神

    抱妹杀神

    少年一手抱妹一手持巨剑,立于黑色巨石之上,眼前数不清楚的高手,他脸色坚定大喝道:“宁负天下,不负我妹,要战便来。”
  • 红颜泪之宠冠六宫

    红颜泪之宠冠六宫

    “烧妖妃,清君侧。妖妃当道,一日不除,百姓鸡犬不宁。”天幕国全体百姓游行示威,高亢嘹亮的声音回荡在天际。一位披头散发的蓝衣女子被绑在桃木丛里,目光淡然,当死神来临时她非但不感到害怕,反而觉得解脱了。在百姓眼里她是十恶不赦的妖妃。可是,又有谁知道,她曾经是这世上最温柔善良的女子。她喃喃自语:“如果当初不曾遇见该多好,今生,我要你欠我一世眼泪。来世,我愿再也不要遇见你。”于是用刀一挥,小指已经被斩断了,指上的红绳也顺着鲜血流落下来。红绳已断,缘分已尽………
  • 武灵至尊

    武灵至尊

    武灵大陆,万载前天出异变,轰隆声响彻天际,血色雷霆怒鸣,在虚空中肆虐,苍穹好似破碎了般,流星焰火当空下,涂炭生灵。就在这时,当下统治武灵大陆的天尊山站了出来,携带着整个武灵大陆上所有的势力与天斗,经过数年的争斗,终于以天尊山一方胜出而结束。也是因此,天尊山在这场与天斗的战役中,渐渐没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彻底消失在了历史尘埃之中。万载之后,武灵大陆一股股势力拔地而起,各自称雄大陆一方。少年偶得天尊山传承,自此开启了他的叱诧风云的一生……
  • 101个帮助孩子成长的故事

    101个帮助孩子成长的故事

    呈现在你面前的是这样一本书,它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人生处世的哲理,它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成功做人、改变命运的智慧之门:它有利于拓畏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定位自我,陶冶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的生活勾画蓝图,塑造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孩子们挖掘自身的潜力,让他们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把握自己的命运。适于广大青少年、家长和中小学教师阅读。
  • 明英荡寇志

    明英荡寇志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霸气明朝内忧外患频繁不断,尤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更不堪言在嘉靖三十四年,仅数十倭寇在大明疆域一路横扫,途经三省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是怎样的过程和原因,至今都是未解之谜.历史不容亲身经历.种种说法就哪怕是最真实的.也不能完全还原本来面目.但不管匪寇多么厉害.打他个王八羔子.江湖中有热血青年.人称君子侠刘成风.率领杂牌军和江湖同道齐力抗倭,其间不乏许多爱国名将努力.也有武林高手少林僧兵投身战斗此书不是历史记录,学问太深能力有限,只个人臆想当时情景,加入了江湖武林对倭寇的征讨,当是戏做吧希望能对大明王朝做个解释,疏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