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8600000004

第4章 忍教哀乐作主翁

入世出世两相宜

以上说明经教的重要,亦即一个修证的人,必须把经教,包括学说,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废。接下来就谈到经典所提心与识的课题。

研究唯识,事相上比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奥,这同时说明了一个原则,大家晓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你先要发起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自心无私无累无怨,才有本事入世。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创造事业。否则,“世缘易堕”,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

反过来说,“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专门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须要能深入世间,要透彻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够谈出世,否则“空处难持”,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难以保持真空。佛法谈空,空的味道并不是好受的。此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讲修持最重要的道理。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缘万境,皆从此起;若心不动,诸事寂然,入如实门,住无分别。如《入楞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

青年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们却认为非常难懂。难懂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是翻译的文学,永明寿禅师本身的文学境界,引发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动人了!因此我们有可能被它优美的辞藻困住了!

譬如我们发现一般青年人读书,不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欢反传统,尤其喜欢夹带外文。我常常听到很多朋友说看不懂中国书,但是到美国看外国人的翻译却看懂了。我说这样啊!那我们几十年白活了!为什么看外国人的翻译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当然容易懂。啃不到骨头啃皮毛,结果我们把皮毛外边刮一点下来说懂了,这不是笑话吗!我们发现这类事实很多。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所以,如果能随时警觉、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万境万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随时觉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我们心念动得很厉害,尤其年纪大了失眠睡不着,这个念头、那个念头停止不了。不过,失眠的时候还容易觉察到。这个容易觉察的念头是粗的;细的念头则不易觉察。一个人反省功夫能够觉察到细的动念,已经达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话希望青年同学记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们,因修养功夫不到,不会真懂这句话。

如果一个人能够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换句话说,做到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烦恼不烦恼,乃至看到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等等,都能清清楚楚。“万境万缘”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因缘又包括人事的动向、物理的功能、感情的、心理的等等。这样你就会觉察到,这些境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

“若心不动”,假使心完全不动呢?“诸事寂然”,一切万境万缘就非常清净,本来寂灭。这样就可以证到“如实”。注意!“如实”是佛学名词,就是中国人讲的般若、悟道、证道的境界,住在无分别境界,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作用。

如实如用

接着问题来了,这是大家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讲佛学、讲修养多半被这些文字盖住了。他们偏重什么呢?偏重“不动心就是道”的观念,如同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一样。如果不动心就是道,那么,白痴、脑神经坏的人,乃至植物人活着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动心?对不对?

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逻辑问题:怎么才叫不动心?永明寿禅师只说心不动,一切事寂然、寂灭清净。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假使我们对一切外缘不动心,心里只有一个清净,保持这个清净算不算动心呢?对,算动心。这也是一缘一境,保持那个清净也是动心。要注意这个道理,所谓禅宗就是要深入的参究,你保持心境永远的清净也是动心。

后世许多儒家反对佛家这些话。老实讲,儒家的反对,是因为对佛学没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气多大的理学家,都没有彻底深入佛学。话又说回来,如果深入佛学,就不走理学的路子,也不叫理学家了。他们虽然不深入佛学,但站在儒家理学的立场,其批评也对了一半。

理学家认为《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道。这是对的,心可以动,不能说心不能动。动而不离中、得其用,动则不动也;不动则动也,这才是正确的道理。理学家这一半话对了,可是境界始终不大,只接近而还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体。

对于这个问题,此节并没有答复,后文有,先保留。这是告诉青年同学,看佛经,不能因为文字懂就马虎看过去。

《楞伽经》是禅宗、唯识宗的宝典,这部佛经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心一动转,就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世间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说,世间法一切外境皆是来去生灭分别而来。真能够如实知,这一知去来就不复生分别了。拿普通话来讲,永远不会一波未平又一波地转到另一个生命境界。反而转到菩萨的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见世是自心”,此是指心里一接触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其实世事是唯心所造。“来者是事生”,外缘一引动,心里就有这个印象、这个事。“去者是事灭”,事情过去,心里上这个事就灭了。

老实讲,“去者是事灭”这句话我们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镜子一般,事情来了,有思想、有念头、有感情;镜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过去了,心里没事;镜子马上恢复它的清净、空灵。一般人不能这样,如果能做到人来事生,过去事灭,此人不叫做是人,是圣人。永明寿禅师叫我们修养“来者事生,去者事灭”,事情来了,心里就有事;事情过了,心里就没事。事情的来去就是个现实问题;现实,佛经就叫“如实”。

忍教哀乐作主翁

“如实知去来”,来了晓得来;去了知道去,有一个灵明觉知的在。“灵明觉知”四个字是佛学名词,灵灵明明,对于事情的来去之间,你有一个知道。这个能知的作用,不属于生灭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

例如我们欢喜,一边知道笑,一边也知道肚子笑痛了不能再笑。那个知道自己肚子笑痛的那一知不在笑的上面,那一知没有笑。笑的时候知道笑,控制不了;知道不要再笑了,一面还继续笑,心在事中有二、三个作用在。又譬如发脾气,明知自己争不过对方,骂两句差不多,不要再骂,第三句还是骂出来。那个知道自己不应该生气、不应该骂的那一知不属于生气。

这些心理的现象都是来去的现象,有一个一知,都不属于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所以我们要做到“如实知去来”,这个叫做不起分别,“不复生分别”,所谓不生分别是指“这个”。

这里又有个问题:一般人讲中国哲学思想,提到《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认为喜怒哀乐是心理状态。不对!喜怒哀乐不是人性的本性,喜怒哀乐是情。如果认为喜怒哀乐是性的作用,那错了!虽然好学,但未加以深思。本性非喜怒哀乐,而情绪上有喜怒哀乐。所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乃偏向由情绪引导到达心性修养状态的说法。

喜怒哀乐是情绪,有一半是属于生理的,这就关系到修养问题。庄子说,人到了中年,哀乐已不大起作用,好像很平和;实际上,这不是真正修养的功夫,那是身体衰败,没办法。所以这方面的喜怒哀乐与生理有关系,属于情绪。“天命之谓性”,能知之性不属于喜怒哀乐。由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佛家讲的不生分别,是指能知之本性分别而不生分别,喜怒哀乐只是分别所现的情形而已。如果认为把心理的状况压下去,像石头压草一般,什么都不动叫做不分别,那何必修道?吃麻醉药使脑神经麻痹,岂不更干脆?什么都不动不叫道,如果这是道,那所谓一切唯心的道理就错了,那叫一切唯物。这其中的道理要搞清楚。

第二月

因此,我们再回转来看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偈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心的转动都是世俗法,非超世俗法。超世俗法是分别而不分别,换句话说,我们的心,纵然修养到随时保持清明、随时保持清净一念不起,在佛学真正的修持上,保持灵明觉知也是世俗法。《楞伽经》偈说得很明白,这还属于外道法。在另一部很有名的《楞严经》里,说到五十种阴魔,把声闻、缘觉也打入外道范围,四禅八定、四果罗汉都不是真正的悟道。

《楞严经》开始便提及:“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两句真是翻译得太好了!在文学的修养上,真要顶礼膜拜。“内守幽闲”,清幽、闲逸,没有喜怒哀乐。假使我们认为保持这种内心的清净、空灵,一念不生是道,就错了。那不是道,是一种功夫,一种享受。什么道理呢?因为这还是法尘、意识的境界。意根相对外境的叫法尘,也就是对外境所起的分别心的第二个影像。等于我们长久居住在繁忙的闹市中,突然转换到另一个清净的山中,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四顾无人,独立高山听流水,好舒服、好清净啊!这个清净是比较来的,亦即唯识学的“比量”来的。

一个人突然从闹中脱离,感觉换了一个境界,这个清净是意识上的影事,第二重投影,是比量来的。我相信本来就住在山林中的人或猴子,并不觉得这个是清净。可见这个心理作用是比量。这就说明“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转动到清净面也是转动,只不过把闹转到清净上。

接下来又是另一节:

大权示现大作小

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耳闻,徒劳结集。

一般人如果认为学佛,光用功就好,不需要看经典,“翻成诸圣虚功”,那么上古以来,像印度的大阿罗汉等几百位,结集经典岂不都白做了?

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

有一种菩萨叫大权菩萨。权者,权变也。密宗有些菩萨叫大神变菩萨,也就是权变。根据佛经,大权变菩萨是八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境界才能做得到。一切入世有成就的人,包括治世的圣君贤臣和许多大居士,并不一定出家,有许多都是大权菩萨化身,大权菩萨当然也会示现出家相来度世。菩萨就是有道之士。出世法早已成就才有资格来谈入世,此之谓大权变,看似走反面道路,实际上是以反面形态,在世间出现广行教化。永明寿禅师阐释得非常好。中国佛教许多好的著作,都是在家居士所作。在家人的著作往往都要挨当时人的骂,过后却非看其著作不可,此所谓大权变菩萨也!因为永明寿禅师到底是出家人,根据佛制而出家,不好意思太捧在家人,只好根据佛经说:“大权菩萨,何假翻经?”何须翻译经典?他以大权菩萨的说法来涵盖各种演绎佛法的事业。

如抱沉痾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

这是宋代写大文章的体裁,尤其皇帝发表宰相、大臣的宣诏,古代称麻书,麻制的黄纸,故宫大约还保留一点这方面资料,后来民间也喜用黄纸。我们经常可以从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上看到书麻,也就是皇帝起用内阁大员,将此人的品德、才能以及皇帝对此人的赏识,以一定的格式,恰到中肯地书写在麻纸上,次日早朝宣诏。古代这类对仗句子的书麻文告,素来是大文章的极品。永明寿禅师现在用的就是这种对仗体裁,道理是说,假使不用经典,就等于一个人重病了不要吃药,在危险的地方迷路了不要向导。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嘉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这几句是倒装法。嘉肴美膳,必定劝不了肚子饱的人;珍奇异宝,也打动不了不稀罕物资享受的廉洁之士。如果说佛经翻得完全没有用处,那是否大家都悟道了呢?一般人认为这是对宋代禅宗的批驳,学古德外相,只要打坐,一念悟道,根本不要看经,做功夫就行,有道才有用。但须知教理不深入,功夫上不了路,没有用的。下面又是另一节:

见与不见,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关意密。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依教略而纂录。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非常用心,不是一个人做,而是集合全国数百位有修持,对佛学有研究的高僧、居士,搜集资料编纂,等于一个编译馆,由他当总编辑,出题目、做修正。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永明寿禅师系一名武将出身,文学修养造诣非常高,文武全才,带兵时就悟道,被吴越王发现,结果,很高兴地奉命出家。

他的文字修养非常非常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放过每一个字。“见与不见,全在心知”,他没有说“全在心行”,心行是心理行为,是一种事用。见道与不见道是见地方面的事;行是功德、功夫方面的事,所以说“见与不见,全在心知”。关于行为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行之行为则“行之不行,唯关意密”,这就关系心意识起行的作用这种高度的奥密。所以大权菩萨出世入世两路,真行菩萨道,而为外人所不知。这一类都属于大权菩萨,是意密,以现代观念来讲,是大密宗、大密行。

“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他说我编这部书,并不是以个人的意见妨碍诸位上上根人。这是对当时禅宗大不满之处,因为学禅宗到了宋代已经发生流弊,不研究经典,只想悟道。今天悟了,明天又不悟;后天再悟了一点,大后天又“误”了。后世禅人多半如此,还自认是上上根机的人。所以永明寿禅师说,对不起,编辑此书“实不敢以己妨碍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他说明自己的志向是为报佛恩。“依教略而纂录”,依据佛经的教理,把与修持有关的编辑在一起。下面是他谦虚的话:“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像一支管子的一点小漏洞,这一点阙陋的见解算不了什么,没有办法推测第一义天。义天是佛学名词,天者,至高无上;义者,理也,理性之意。这后世也叫“性天”,代表道体,以现代东西文化交流的新观念而言,就是形而上的本体。

“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他所作的也等于偷到从墙壁裂缝照进来的一点灯光而已。永明寿禅师非常谦虚,也把道理说完了,你不要以为这一点不是佛法,这一点也就是佛法。青年同学可以效法两件事:一方面学习永明寿禅师高明的文学修养;第二点,你看他真是一位大权菩萨的气势,既谦虚,又把道理说明,还把人骂了,可是绝看不出教训人的迹象。现在大家写白话文一样可以模仿,白话文不过变一变句子,道理还是一样。

法施第一教为先

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尔沙门,须具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

我现在遵照佛慈悲的意旨,这个是永明寿禅师高度的秘密。以宗教的立场,有人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就是大慈氏,他这个慈敕有没有此意,我们不知道,以表面文字解释,则是奉行佛的慈悲的教理。

经典中有明文规定,出家人必须随时做到布施。布施有三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就是精神布施、法布施,譬如教育家所做精神、知识、学问、文化的布施是无价的,其功德大于外布施。外布施是财物的布施,做好事、帮助他人、出钱出力等等。无畏,就是不怕,什么叫无畏布施?譬如拯救一个失去信心的人,可能要扯谎。这时的扯谎是善性,一个人到了灰心边缘,你告诉他:不要紧,站起来,有办法;不行的,我帮忙,一定给你做到。其实你也做不到,你只要先把他救住,以后还有转机。实际上自己犯不犯戒?犯戒,这叫方便妄语,精神支持叫人家不要怕、活下去,动机上属无畏布施。

永明寿禅师说,出家人必须具备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尤其精神的布施。这一段说明他著作本书的动机是抱着法布施的观念作的。

性相同一家

此八识心王,性相分量,上至极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穷,悉皆具足,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文章一气呵成,为了讲书方便,暂时在此切一段落。

他说明八识心体的作用。唯识宗把心的体分成八个部分作说明,因而叫八识。八识是一心的现象,又叫“八识心王”,并不是说八识以外,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心王坐在那里,八识就是心王,整个心的作用。

“性相分量”,性相是佛学的两大宗。“性宗”就是般若宗,般若宗讲性、形而上之体,一般又称空宗。像《金刚经》《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四大皆空等等之说。“相宗”讲唯识法相,又称唯识宗,先由宇宙形而下的现象、事物了解起,透过现象达到性,所以叫相宗。一般认为相宗属有。所以有“谈空说有”之说,严格来说,二者只是教育路线、表达的方法不同,根本则是一样的。这是关于性相两宗名词的解释,前面讲过,但何以要再加说明提起大家的注意呢?唯识宗很少谈到性,因为八识心王的相透彻了,自然了解性。

唯识宗的翻译到中国,有“三性”的名词,一般研究佛学的,一看到唯识宗的三性之性,把它当成般若本体,那就错了。怪也只怪中国文字辞汇少,喜欢简略,一字多方借用。例如中国文化的“天”字,研究上古文化有数个作用、意义。形而上的宇宙,或看得到的天体叫天;很神秘的上帝或佛也叫天;有时“天”还代表了心理作用,有时也代表原则。这个文字的道理搞不清楚,随便念一本书就搞错了!“性”字也一样,现代年轻人讲性欲问题用这个性;本体问题用这个性;般若、唯识也用这个性。《成唯识论》讲的“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1]《显扬圣教论》说的“三自性”是: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2]这“三无性”或“三自性”,其实都是针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角度的命名而已,却把大家弄糊涂了。

注释

[1]《成唯识论》讲的“三无性”:

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

二、生无性: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

三、胜义无性:前述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谓真如胜义之性,远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2]《显扬圣教论》讲的“三自性”:

一、遍计自性:谓众生迷惑,不了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计度,一一执为实有,故名遍计自性。

二、依他自性:谓所有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唯是虚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圆成自性:谓真如自性,不迁不变,圆满成就,故名圆成自性。

同类推荐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品读国学大师之言;解读古代圣人之道;领悟智慧人生真谛国学大师南怀瑾一生学问的精髓集合,让你在闲暇之际享受一份逍遥,在得意之时谦恭淡然,在失意之时镇定泰然。人生就好比是下棋,高手往往能看到十步、几十步,乃至更多,但普通人却只能看到两三步,有的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高手往往能够顾全大局、从全局中进行布阵、从细微处逐个击破。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寸土必争,最后辛苦半天却也是落得个惨败。那么,在人生这盘棋局中,如何能够步步为营、走向成功,这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这各种真理,中国古代圣人早已为我们找到了方法。
  • 庄子的享受

    庄子的享受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 儒家信仰之道

    儒家信仰之道

    上古至西周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变迁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为儒家及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 禅悟

    禅悟

    佛理小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烦恼,进入一个沉静而祥和的世界。本书就是用佛理智慧讲述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其内容包括人生、爱情、亲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很好的阐释了人性迷失的种种原因,帮助人们解压解惑,让人们的心灵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之别了过去

    穿越之别了过去

    心死,我的爱情,因你一句‘分手’。我,不是个哀伤的人,却在此刻深深的悲伤着。人亡,在这喧闹的街头,一个人行走,茫茫然的......醒来,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没有回头的机会......他是谁?身份尊贵,却拥有痞子一般的性子,深邃的眼,很是温柔,他......他是谁?同样的尊贵,拥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给我同样的温柔......他又是谁?霸道,无理,冷默。伤我却说爱我……这个世界是茫然的,活着,却不该迷茫......
  • 废土天骄

    废土天骄

    末日核战之后,人类开始了废土新纪元,等级阶级重新划分。一个来自难民营的少年,凭借着一分运气,三两好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 寻找纪夏

    寻找纪夏

    纪夏,一个天生情感缺失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一个被不知名红色花朵包围的神秘小镇,神秘的少年,诡异的经历,冥冥之中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 进化狂潮

    进化狂潮

    突如其来的异变,引来了一场波及全地球范围的大进化,作为曾经地球的主宰,如今的人类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无数的变异生物、丧尸甚至是人类自己,都成为了活下去的障碍。可危机与机遇却同在,无数枭雄大能纷纷趁此时机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连赵小山都无法幸免。赵小山并不想成为人上人,他只想让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在这场危机中活下来,为了他们,赵小山自愿高举屠刀,为他们杀出一条鲜血淋漓的生路。“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 从斗罗开始签到轮回眼

    从斗罗开始签到轮回眼

    【全本免费,只收广告提成!】【无武魂,却拥有火影的轮回眼!】开局签到轮回眼,拥有媲美绝世斗罗的实力;暴揍千寻疾,坐拥女神比比东;培养美女徒弟,虐爆史莱克七怪;……签到八门遁甲,开死门怕死,没事,转眼签到荒古圣体,死门随便开,夜凯随便用!……简介无力,请看正文,爽滋滋!————书友群:1041193554
  • 御天龙儒

    御天龙儒

    圣道的境界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从心、无距乃至从古至今只有孔子一人达到过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至圣境界,各有玄妙,唯有文道的力量不可阻挡,可破妖蛮,可遁天地。子琥,一个在鸣志之时引发圣怒的孤儿,将会以他的无邪和无知搅动这秩序,演绎一场别样的聚散风云。
  • 快穿之攻略魔王的特殊技巧

    快穿之攻略魔王的特殊技巧

    PS:本文系统快穿他:“凤冠霞帔,帝后之位我都已经给你了,你还不满足?”她:“我要的从来都不是这些!”那天他说:“我心悦你……”她粲然一笑:“好啊,你来找我,找到了,我便嫁给你。”然而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她的消息,纵使他翻遍了整个九州,也不见她的身影。“咦,我怎么会是妖?”一只狐妖刚化形了一秒又变成了原形。“你要是叫我师尊,我就助你成仙。”一位白衣男子将狐狸抱在怀里如是说。叶菁菁死死抠着怀中的系统君:“你真的不考虑给我放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