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49300000004

第4章 天下才俊皆入门下

天下士子皆入彀中

新君新气象。宋仁宗虽然不是新君,但初掌政权,渴望万象更新,于是下令明年更改年号“景祐”。景者大也,祐者天神佐命。仁宗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开创出前无古人的大业。

宋以文人治国,朝廷中一干大臣几乎全是文臣,文臣的需求量很大。这么多文臣从哪里来?私相授受不能保证质量,推举引荐也不靠谱,好在隋唐王朝已经为后世探索出现成的道路,那就是科举。

科举源于隋代,正规实施则到了唐代。所谓科举,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考试发现人才。今天听起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隋代之前,做官看门第,如果不是世家豪族,即使学富五车,有安邦定国之才,也很难获得一官半职,进入帝国的管理层,被上流社会认可。所以科举开通了平民百姓的上升通道,对于改善官吏结构、挖掘人才资源,具有革命性意义。据说唐太宗私下来到考试的地方,看到举子们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英雄都被网罗到皇家的麾下。宋代实行士大夫政治,借用过来可以说“天下士子皆入彀中”。

唐代科举规模很小,每科也只取几人、十几人,最多不过二三十人。即使这二三十人,还可以公开走后门,被举荐。当时有个专有名词叫“干谒”,指考前托关系找权贵,请求主考老师录取。因此唐代的科举,很多时候只是应景,并没有成为官吏选拔的主流。

宋代格外重视科举,正常情况下,三年一考,每次录取几百人。考试分各地州试、礼部省试、皇帝殿试三级,采取措施防止徇私舞弊,经过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科举制度。无论是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均有机会出入庙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梦想成为现实。

景祐元年(1034),迎来了仁宗亲政后第一次开科,这无疑是国家和读书人的盛事。

正月,仁宗任命翰林学士章得象知贡举,任主考官,郑向、胥偃、李淑、宋庠同知贡举,为考官,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礼部省试。御史史蒋堂、石正言、滕宗谅、杨偕,直史馆张子皋,集贤校理陈商,直集贤院王举正、韩琦,崇文院检讨王宗道等一干大臣,也参与了考试工作。他们或复试,或封卷,或监督,分工详细,组织严密。

十六日,省试正式开始。各州解送州试中选拔出来的举子们到礼部指定的贡院参加考试。北宋的贡院在汴京朱雀门外大街东侧,里面的考场并不像明清时的单人单间,从宋朝人画的科举图中可以看到,主考官坐在大殿之中,殿前左右排开桌椅,相互留有充分的间隔,一个考生一张桌椅,在考官的监督下集中考试。考生进入前,先搜身,防止夹带。搜身极为严格,有些考生将参考资料写在衣服上、皮肤上,所以搜身时,还要检查衣服和身体,发现有舞弊嫌疑,一律取消考试。

省试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写一篇文章了事,而是分科多场考试。这一年考试的科目有诗、赋、策、论、经等,这些科目连考三天,中间吃住在贡院,不得与外界接触,称“锁院”。

举子们答完考题,工作人员将试卷的姓名用纸糊住,换成他们随机确定的编号,这个过程称为“糊名”。糊名完毕,由专门人员将考生试卷一一誊录,为的是防止阅卷考官从笔迹上认出考生,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暗语。

经过考官们认真审阅,将各份卷纸打上分数,最后对照编号和姓名,考生们终于有了成绩。一道道工序下来,已经是二月初了。

这天,章得象、郑向等一班知贡举觐见仁宗,跪拜行礼过,将半个多月来考试情况进行汇报,最后呈上考生的成绩单。仁宗见几大张陌生的名字和冷冰冰的成绩,懒得细看,问诸人:“这届春闱,有没有知名的才子?”

众人听后,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想到皇上会问这样的问题。章得象是主考,见大家都不吭声,只好接话:“太宗皇帝朝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进入榜单。”苏易简不仅官至参知政事,而且曾是进士第一,高中状元,后来还担任过知贡举,大凡有心科举的士子无人不知。仁宗稍微来了点兴趣,问:“叫什么名字?”

章得象小心翼翼地回道:“叫舜钦,字子美。受陛下恩惠,得祖上荫庇,现为荥阳县尉。”

原来,宋代对官宦子弟格外开恩,他们的子弟不用参加科举,也有可能被授官,只是这种途径进入仕途,不受重视,起点低,升迁慢。

“哦,这人怎么样?”仁宗问。

“苏公子二十又七,正风华茂年,相貌端正,仪表堂堂。”章得象顿了顿,见仁宗不语,只好继续往下说,“这苏公子诗文俱佳,举止洒脱,不拘常格……”

章得象话没说完,仁宗打断他说:“有什么好诗,读来听听。”仁宗是好文爱诗的皇帝,想品评一下这位新晋贡士的诗作。

“记得苏公子有一首描写夏景的诗别有风味:‘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嗯,轻巧空灵,不错。”仁宗赞道。然后他看了看考官们递上来的考生成绩单,前几名并没有苏舜钦的名字,便问何故。

“苏公子虽然诗文俱佳,但所作文章,以韩愈为师,古朴简拙,可能影响了成绩。”章得象见皇上有不满之意,不免战战兢兢。

“唉!”宋仁宗叹了口气,说,“本朝以来,诗文以浮艳绮丽为美,卖弄炫耀,言而无物。先帝曾多次斥责,汝等却冥顽不化!”皇帝很少说这样的重话,下面的人都不敢做声。仁宗又继续说道:“本朝以诗赋策论取士,就是要寻求安邦定国之才,因此诗文要重道致用,教化牧民。”

众人唯诺。

仁宗又问:“还有哪些才俊?官宦子弟就不要说了,那些诗文成名的报上来。”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说出来会不会挨皇上训斥。最后滕宗谅大着胆子说:“有一举子,姓柳名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也在这一科。”

“可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七?”柳永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因此仁宗这样称呼他。

“正是。此子放浪无状,从先皇大中祥符二年(1009)就开始科举,没有得中,遂作词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专心填词,所作多淫秽俚俗,为士大夫不齿。”知贡举郑义争先答道。

“耆卿词确实艳丽浮靡,不过有些词还是不错的,朕甚爱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诸位爱卿还是以平常心对待他吧。”

考官最怕录取的士子不合皇帝意愿。仁宗认可了这份名单,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得意处又听舒心曲

第二日,朝廷在礼部贡院前公布省试成绩,进入下一步殿试的有六百多人。

仁宗所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一首《雨霖铃》,这是柳永一次科举失意后,离开汴京,辞别情人所作。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孟秋之月,寒蝉凄切。词人与情人离别在运河口岸,坐船南向。二人依依不舍,泪眼相看,不忍放手。他们呢喃细语,今宵一别,等一觉醒来,船不知停泊在何处。那时,唯有岸边杨柳,江上明月,天外晓风,与君孤独相伴。此情此景,黯然销魂,更与何人说!

仁宗和诸考官在议论柳永的时候,柳永的心也正在忐忑不安中。他第一次赶考时,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名落孙山,对他无疑是一盆冷水浇在头上,彻底浇灭了他的自负。此后,他和二哥三接一起,又经历三次落第,一晃二十多年,如今还在科举的路上苦苦挣扎。今年,他四十八岁,将近半百,在当时寿命普遍比较短的情况下,算是到了暮年。这是他最后一搏,人生是珠袍锦带,还是白衣终老,即刻就见分晓。

当他得知自己过了省试,稍微松了口气。省试是最重要的一关,殿试淘汰名额有限,进入省试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他的二哥柳三接,虽然没有过关,但皇上格外开恩,对于多次考试未中的举子,另造册上奏,也参加殿试,叫特奏名。柳三接在特奏名之列,意味着也可以谋得一官半职。

这天晚上,三接提议,焦虑了这么多天,出去放松一下。柳永是青楼酒肆常客,这一段忙着应试,好久没有光顾,听到三接提议,连声说好。等到天色向晚,二人到街上欢庆祝贺。

唐代之前,中国城市是没有夜生活的。商店不准营业,市民不准上街,称为夜禁。治安人员如果发现人们晚上饮酒、行走,立刻逮捕惩处。汉末曹操曾任洛阳北部尉,叫工匠做五色棒,放在衙门门口,棒打违禁者。有一次,宫中太监蹇硕的叔父夜间在街道上行走,竟被五色棒打死。到了宋代,夜禁取消,中国人才真正有了夜生活。

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商店摊铺鳞次栉比,勾栏瓦肆随处可见。白天,这里有饮食、服装、果蔬、河鲜、肉禽、珍玩等,凡市民所需,应有尽有;又有杂耍、影戏、说书、杂剧、货药、卖卦、理发、赌博等,好不热闹。夜晚,汴京大街灯烛荧煌,上下相照,依然马如游龙车如水,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好一个不夜城。晚上的好去处,大多为青楼酒肆,听歌的、唱曲的、喝酒的、划拳的,灯火通明,通宵达旦。

柳永兄弟的最爱处是青楼。宋代的青楼,不同于妓院,更像现在的夜总会。里面有歌伎、舞女、老鸨,但大都卖艺不卖身,当然也有兼顾两种营生的。而且,宋代的歌伎就是顶级艺术家,文人作词,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听的,演唱这些词的,就是活跃于青楼或私人宴会上的色艺俱佳的歌伎。

柳永及第前,是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作者,跟歌伎有着天然联系,他又生性风流,自然是青楼常客。

柳永兄弟来到汴京最有名的青楼——“彩楼欢”,这座楼三层高,一楼是前台和吃饭喝酒的地方,二楼是喝酒听曲的地方,三楼是和妓女单独约会的地方。柳永兄弟跟这里的前台很熟,打了个招呼,就直接上了二楼。

二楼今天人格外多,三五一伙围坐在桌子旁,嗑着瓜子,吃着点心,听着台上一位妙龄女子咿咿呀呀地唱。台上台下,挂着无数纱罩的宫灯,将整个楼层映照得灯火通明。柳永拉着三接坐到灯光最暗的一个角落。三接不满地说:“以前兄弟总是坐在离舞台最近的地方,听歌伎唱自己写的曲子,给她们喝彩,兴致来时,现场填写新曲。今天是怎么了,坐到旮旯角?”柳永小声嘘道:“你看今天来听曲的,大都贡士举子,一定是听到榜上有名,来这里放纵一回。来的好多青年才俊,正在兴头,咱们皓首穷经,才过了省试,还是低调点好,省得惹上麻烦。”三接这才注意到,今天听曲的,果然都是考场上似曾相识的。

坐定,只听台上唱道: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正是柳永的一首《小镇西》。三接打趣道:“这青楼无有一日不唱兄弟的曲子。”

柳永一生最自得的,就是青楼遍唱耆卿词,最失落的,就是五十始登高第门。今日得意处又听舒心曲,自然喜不自胜。

《汉书》下酒苏子美

柳永日常浪迹青楼,对歌舞词曲本已司空见惯,但今天感觉格外不同,顿时心情振奋,意趣盎然。

正得意时,忽听台下有人喊道:“这词污言秽语,格调卑下,骫骳从俗。今天不要唱柳七的词了。”

三接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正要站起来理辩,只见一位公子已然起身,说道:“兄台此言差矣。耆卿之词,虽有艳俗,但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自成一格。放眼当今,能够比肩的不过三五人而已。”

听了这话,刚才说话人的同桌腾地站了起来:“足下笑话我们不懂词吗?”他指着刚才发言的那位:“你可知这位兄台是这次淡墨榜上诗赋第一杨谔杨公直吗?”

省试放榜,称淡墨榜。有一年放榜,写榜的人喝醉了,忘记着墨,“礼部贡院”四字浓淡不均。后来沿袭下来,故意为之,因此叫淡墨榜。

只听替柳永辩解的公子放声笑道:“不就是‘草不惊皇辙,山能护帝舆’的杨谔吗?我看叫杨诺还差不多。”他引用的是杨谔诗句,讽刺杨谔善于说恭维话,与名字不符。

对面杨谔哪里受过这样的气,大怒问道:“你何人,敢如此不恭?”

只听这位公子朗声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本人姓苏,名舜钦。”

柳永放眼望去,只见这位公子身材挺拔,气度不凡,暗暗赞道:“人们传言苏子美不避流俗,放浪不羁,果然名不虚传。”

台下更是一片惊讶之声,有人高喊:原来这就是传说中“《汉书》下酒”的苏子美呀!

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流传甚广,朝野几乎无人不知。苏舜钦喜欢饮酒,酒量很好,经常“放歌金马居常醉”。有一段时间,他住在岳父杜衍家,晚上边读书边饮酒,每天一斗。杜衍想想不对劲,一个晚上一人怎么能饮一斗酒?这到底是在读书还是在请客?他派人前去偷偷观察。当晚苏舜钦在读《汉书·张良传》,只见他读到张良行刺秦始皇时,大为兴奋,不由得喝了一大碗酒。力士抛出大铁椎,没有砸中秦始皇的车,苏舜钦拍着书桌惋惜不已,又斟满一杯喝了下去。等到张良相遇刘邦,苏舜钦激动起来,说:“君臣相遇,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又喝下一大杯。第二天,下人将苏舜钦读书饮酒的情况告诉杜衍,杜衍大笑说:“有这样的好书佐酒,一斗不算多!”“《汉书》下酒”被传为美谈,被后世写进《桃花扇》等名著中。

虽然同为考生,苏舜钦乃官宦之后,任着现职,名气又大,杨谔先矮了半截,但面子上不好下台,只好说:“考中状元才是真本事。”

周围人纷纷打圆场。这时,台上一位姐儿喊道:“公子们都消消气,下面本楼当家红角儿、汴京三大名妓谢香儿出台献艺。”下面的人当时被谢香儿的名头镇住了,果然停止了争吵。姐儿又说:“今天谢香儿不唱柳公子曲,也不唱晏大人曲,现场都是本科才子,大家当场作词,哪位先写成,就唱他的曲。最后咱们华山论剑,词作最佳者,今晚可与香姐姐共度良宵。”

话音未落,下面已经欢呼满堂。

三接悄声对柳永说:“这正是兄弟强项,今晚非你莫属。”柳永笑了笑,说:“咱们不凑这个热闹,走吧。”原来,歌伎们皆以认识柳永为荣,常人对谢香儿难亲芳泽,柳永出入她闺房却是家常便饭,因此不似他人这般雀跃。

回到家里,柳永跟二哥商议,殿试虽然录用比例高,但也不可大意,这一段时间还是安安生生在家温习功课为好。

转眼又过了一个多月,三月十八日是殿试的日子。这天,天气晴朗,惠风和畅,阳光中带着喜庆的味道。京师汴梁从达官贵人到街头小贩,都被即将到来的殿试牵动着话题。有预测结果的,有点评人物的,有收集奇闻趣事的,好不热闹。国人爱八卦,宋人亦然。不过那时八卦的对象不是影视明星,而是文章魁首。

举子们在东华门外排好队伍。礼部官员认真地搜身检查,防止夹带,防止藏有短刀利刃。检查过的举子,在引导下鱼贯入宫。举子们第一次进入大内,个个紧张地低头疾行,不敢四处张望,生怕被治个不敬之罪。走过紫宸殿、文德殿、垂拱殿、皇仪殿,进入集英殿,但见大殿两旁整齐地摆放着桌凳,桌凳上贴有举子们的牌号与姓名。因为是皇帝亲试,所以不需要糊名和誊录,除了不准夹带和抄袭,一切都在公开进行。大家对号入座,等候皇帝进入集英殿的后殿崇政殿,亲自主持考试。

仁宗皇帝今天也格外高兴,一大早就神采奕奕地审阅礼部递过来的名单。等待举子们入场完毕,方在内侍的簇拥下来到崇政殿。落座后,礼部侍郎盛度等三十六名考官向皇帝跪拜请安。盛度身宽体胖,跪拜之后挣扎半天才从地上起来,引得仁宗和左右官员、内侍心中窃笑。等盛度艰难起身,站立两旁,才宣布考试开始,并向举子们出示考题。

这次殿试的考题为“房心为明堂赋”“和气致祥诗”“积善成德论”。第一篇考文章,第二篇考诗歌,第三篇考策论,是宋朝科举的既定规矩。其中赋的题目稍微隐晦,房心是二十八宿中的两颗星,为房宿和心宿,过去用房心象征帝王宣明政德的明堂。这篇赋,无疑是让举子们为皇帝歌功颂德。诗歌考处世态度,策论考人品道德,都是宣扬儒家教义,也是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

仁宗名为主考,但六百多位考生,近两千份试卷,难以一一亲阅,先任命盛度等三十六名考官,初阅试卷,拿出意见,将上等试卷呈递皇帝,皇帝再仔细斟酌,亲自排出名次。皇帝一般会尊重考官意见,按试卷优劣确定头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以及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当然也有例外,有些还富有戏剧性,传为趣谈。如天圣二年科举,一对儿亲兄弟蟾宫折桂,宋祁拟为第一,宋庠拟为第三,报到太后刘娥审阅,刘娥认为宋祁为弟,宋庠为兄,弟居兄前,有损伦常,因此将宋庠定为状元,宋祁定为第十名。

这样的趣事属于特例,景祐科考一切如常,殿试成绩确定后,单等择日公布名次。

宝鞍骄马骤香尘

殿试过后第六天放出成绩,叫作传胪唱名。

三月二十四日,是举子们最为忐忑的日子。这一天他们重新集聚在集英殿,等候宣读名次,决定他们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虽然大多数人预测,这次状元或许是苏舜钦,或许是杨谔,但心里还是默默祈祷,希望听到的第一个名字是自己。

结果出乎大家预料。这一榜的状元张唐卿,榜眼杨察,探花徐绶。这三个人,虽然文思敏捷,但都没有太高建树,后世名气不大。其中张唐卿三年后即早逝,颇为可惜。只有杨察《宋史》有传。

冠军或许昙花一现,能否成为明星,还要看以后作为。

依据成绩高低,进士分为三等,称三甲。苏舜钦成绩不错,在二甲之内。柳永稍差,但也进入了三甲,不过这是预料之中的,连续四次落榜,让他对名次不敢有太大企求。至于杨谔,柳永已无心去听他的名次了。

进士座次排定,下一步就是披红挂绿,跨马游街。这是进士的荣耀,皇家也借此在社会上营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氛围,让更多人才“入我彀中”。

仁宗亲自下诏,以皇家卫队金吾卫七匹大马引导,其后有侍卫列队举旗,鸣锣开道。然后依次是新晋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三甲等诸进士,个个骑马挂花,锦绣鞍鞯,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跨马游街的感受,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不尽其中的欣喜和荣耀。洛阳人尹洙是天圣二年的进士,对当时的心情体验得特别真切。他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幽州蓟州等燕云十六州,五代时被辽国占领,自此中原失去北方屏障。北宋朝廷做梦都想收复幽蓟。尹洙认为做状元比带兵收服幽蓟更荣耀,可见当时其酣畅痛快的心情。

汴京城万人空巷,老百姓放下手中的生意和活计,从各处涌上街头,对进士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品头论足。那神情,个个羡慕不已。更有富家官绅小姐,专门租住临街阁楼,在那窗帘之后尽情窥视,在新科进士中寻觅心仪之人。特别是这科的状元张唐卿,榜眼杨察,探花徐绶,都是二十多岁的少年才俊,仪表伟岸,相貌堂堂,不知赢得了多少芳心。

跨马游街的第二日,依然热闹非凡。因为进士们要在这一天书壁题名。

唐代,都城西安有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唐中宗时,新科进士游慈恩寺,进士张莒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后,进士纷纷效仿。比如白居易二十七岁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到了宋代,汴京没有大雁塔,但雁塔题名的风俗依然保留,进士们一般将名字题在汴京城内最著名的大相国寺里。

苏舜钦从小生活在汴京,见惯了大场面,大家热闹的时候,他提前结束游街,打道回府,享受个人空间去了。

柳永由于进士名次靠后,不好造次,大相国寺题名没有轮着。回到家后,心有不甘,当夜自度一曲,名曰《柳初新》,暗合进士新科之意,然后填上词,曰: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上阕写景,写柳,写花,写亭台楼榭,姹紫嫣红。这些景,既是汴京初春之景,也是进士几天游冶眼中之景。一切都是欣欣然、刚张开眼的样子,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样子。

下阕写进士们游冶的情形。新郎君指新科进士。他们成行有序地游赏花园和京城各个地方,宝鞍骄马,所过之处,飞起尘土,“踏花归去马蹄香”,尘土中洋溢着喜悦的气息。

整首词用语极其唯美,柳永这位科场老人,终于得以扬眉吐气。

热热闹闹大半个月,四月十八日,又是一个大日子。这天,朝廷宣布各位进士官职和去向。宋朝官和职分离,一个官员有官位,又有职位,官位代表级别和俸禄,并不实际到任,职位被称为差遣,是实际担任的职务。

进士中的前三名被差遣为州的通判,以下根据名次不同,各授予签判、知县、推官等职。状元张唐卿任将作监丞、差遣通判陕州,苏舜钦为蒙城(今属安徽)县令,柳永名次更靠后,仅被差遣为睦州推官。

宋朝官员待遇丰厚,无论官位高低,至少可以保证丰衣足食。对于张唐卿、苏舜钦这样有志向的年轻人,现在的官职只是个起点,“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才是他们的愿景。而柳永已至暮年,只求生活有着落而已。

皇家举办的最后一场热闹,是皇帝赐宴,与进士同乐。自唐代起,每次放榜后,皇帝都要宴请进士。唐代安排在西安城南的曲江池边,因此叫曲江赐宴。宋代则安排在琼林苑。琼林苑位于汴京城西,是皇家花园。琼林宴这天,进士们身着蓝袍,头戴乌纱,乌纱帽展角两端系上皂纱垂带。他们在张唐卿带领下,早早来到园子里。园子里早已戒备森严。等到一切就绪,仁宗皇帝在宰执、翰林学士、馆阁官员簇拥下,来到主殿宝津楼坐定,上千名进士在下面黑压压跪倒一片,三呼万岁,感谢隆恩。

宴会前,仁宗皇帝赐给新科状元张唐卿诗与箴各一,无非是鼓励与警戒的话。赐诗与箴,犹如颁奖,顿时雅乐高奏,钟鼓齐鸣,由内侍捧着皇帝的诗与箴恭恭敬敬地送到张唐卿手中。

接着由官员致贺词。直集贤院韩琦以一首《张唐卿状元通判陕府》诗祝贺,诗曰:

发策无双动紫宸,班条新贰两朱轮。窅窊仙桂天香重,蔽芾甘棠俗化醇。驷马同荣归蜀道,二龙齐跃出云津。前期丹禁徊翔地,凤沼波平药树春。

诗无非是赞扬张唐卿考试成绩好,受到皇上器重,将来前途无量。都是场面上的客套话,并无新意。韩琦,字稚圭,是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二名。张唐卿十七岁时,曾经拿着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很欣赏他的才华。如今爱徒高中状元,这些客套话里又饱含着真情。

接着,直史馆宋庠也吟诵了他送给张唐卿的贺诗《送将作监丞张唐卿通判陕州》:

春风秘殿翳华芝,亲见枚皋作赋时。秀色并开棠树萼,隽科先赏桂林枝。汉邮给传蕃恩告,蜀醑浮觞荐寿祺。几日陕郊迎郡副,车前悬弩杂军麾。

宋庠是天圣二年(1024)状元,曾经享受过与张唐卿同样的荣耀,由他作典型发言,更具代表性。

官员们向状元进士们念完贺诗,宰相高声向皇帝道喜:“官家得人矣!”仁宗也颇为得意,回道:“此乃万民之福!”群臣倒地跪拜,三呼万岁。

这些烦琐的程序进行完毕,宴会开始。以张唐卿为代表的进士们,照例要向仁宗皇帝敬酒,然后按官秩一一互敬。仁宗高兴,进士们更是激动,不由得大家都多喝了几杯,直闹腾到天昏地黑。

有皇帝请客在先,宰执们也不甘落后,轮番宴请进士们。当时首相还是李迪,在李迪府宅,苏舜钦酒醉耳酣,作《及第后与同年宴李丞相宅》,诗中写道:

十年学文苦,出语背时向。策力不自知,艺围辄掉鞅。薄枝遭休明,一第君所唱。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霄上。气和朝言甘,梦好夕魂狂……

比起柳永这样屡败屡战的科场老将,苏舜钦一考而中,二人心情有微妙的差别。苏舜钦的欣喜之中,有不可一世的张扬,有出人头地的优越,有小鸟冲出牢笼的不知所措,更有踌躇满志的憧憬。

这些等待赴任的进士们坚信,大宋的历史上,将写下他们辉煌的一页。尽管真正青史留名的寥寥无几。

同类推荐
  •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本书系余光中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 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论古人;论古贵有新见地,岂可人云己亦云。时移世易千百载,古人早已化灰尘;书生论古君莫笑,不为古人为今人。不为古人空着急,愿劝今人学聪明;古今万事同一理,从来鉴古可知今。欲得古人为师友,欲从史实学教训;今人今人听我语,听我饶舌论古人。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恩格斯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生于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厂主的家里。恩格斯的故乡——普鲁士的莱茵省是当时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地方。那时,在德国其他地方,手工业、手工劳动还占统治地位,但是在莱茵省,第一批机器已经出现,工厂也已经产生了。
  • 情说历代非常女性:才女卷

    情说历代非常女性:才女卷

    她们的才华丝毫不逊色于男人,甚至超过男人。但她们薄命居多,大都以悲剧收场。这是为什么?难道真是老天的刻意安排么?掩卷深思,她们的不幸各有各的原因,而归结到一起,则是因为她们都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她们逃不出世俗的魔掌,经不起男人的摧残与折磨,最后只能香消玉殒。
  •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从杜甫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作的大量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坎坷、波折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都能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崇高品格,以及他那种遭遇磨难后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热门推荐
  • 盐铁论

    盐铁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天有个传道仙

    那天有个传道仙

    孙一阳:“咦?又上来一个,老张,快来看看。”张不台:“我瞧瞧!不行啊,又一个单灵根,灵气这么杂,你特么修行路上磕了多少药?”周明:“仙长,在下那世界灵气匮乏,不用些灵药如何能成?”孙一阳:“得,不仅是个药罐子,还是个乡巴佬……”周明:“仙长此言何意?”张不台:“重修吧……多做好事,争取别再投胎到哪个乡下小界了。”周明:“?”踢。
  • 转世巅峰传

    转世巅峰传

    人生没有巅峰,付出诸多努力,终有一日则会回报自身,苍天万载,芸芸众生,自古以来,每一位强者,皆是从弱小走来位列巅峰。人生可以重来,心境可以重铸,万事可变,唯有人心奋然将生生不息,万世不屈。
  • 渣女的剖白与救赎

    渣女的剖白与救赎

    我看到一只奄奄一息的蝶她那样的美丽又脆弱却停留在我这个濒死之人的指尖你拥有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我所剩的只有无边无际的黑夜。你想要自由,而我想摆脱孤独请原谅我不择手段用花言巧语哄骗你留下哪怕知道有一天我会控制不住撕碎你的翅膀可我还是想把你困在我罪恶的身边
  • 我愿流浪在小镇

    我愿流浪在小镇

    我们总怪时光匆匆、时间少,你想找一僻静之所把不安的心,小心安放。我们渴望去一趟远方,让自由的风带走你被一切不顺造成的忧伤,却从未出发。我们和作者范泽木一样,天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朝九晚五轨迹恒定,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也许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从何处出发。作者范泽木眼里的小镇就是我们心中的小镇,小镇里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人间冷暖,草木诗话,这些被妥善安置的时光,需要我们一一掀开。让我们每个有心人,释放自己对故乡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怀恋,自细微处,看万物有灵之美,赏时光静好的安宁。
  •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任何坎坷与不幸都可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从生活、工作、恋爱、家庭、事业等方面对人们可能会遇到的坎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旨在让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将生活的阴影抛在身后,尽情享受快乐生活!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谁都难免要经历一些挫折、坎坷、失败……这些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希望。人生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是否能跨越诸多坎坷,成为最后的胜者。
  • 重生之爱的复仇女王

    重生之爱的复仇女王

    她欧阳雪同时被两个最亲爱的两个人背叛,上天给了她机会让她回到五年前,她会怎么做是复仇还是……
  • 修仙从还债开始

    修仙从还债开始

    江风重生修仙世界,被缥缈宗掌门收为入室弟子。这一刻他觉得自己上辈子苦逼日子终于结束,美好新生活正在向他招手。师父是渡劫期高手,放眼烟霞山的各大宗门山头,谁敢跟我缥缈宗争锋?我江风这辈子终于可以豪横一把了!……“徒儿,为师这七彩琉璃盏乃先天至宝,价值灵石十万。”“师父豪横!”“徒儿,为师这渡劫丹乃是集天材地宝所制,价值灵石八万。”“师父真有钱!”“徒儿,为师这踏云步天履,巧夺天工,价值灵石三万。”“师父真有格调!”“徒儿,为师飞升之后,这缥缈宗和这些账单就留给你了,你且望自珍重……”“师父,我CNM!”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