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3100000053

第53章 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2)

相反,任何反宪政,走向专制的行为,都是梁启超所不能接受的。这就是他在维新变法,清末立宪中,反专制主义的直接或间接行为。革命之后,这也是他反袁世凯称帝,反张勋复辟,甚至不惜与师父康有为闹翻脸的根本原因。一个坚定的反专制主义者,容易接受多种形式的反专制手段,尽管他主张用成本最小的手段,但他绝不能容忍专制主义复辟。

回顾梁启超这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是他不断变化的政治思想底下不变的底色。相对于袁世凯、孙中山来说,梁启超身上是最缺少专制色彩的人,袁世凯是个老官僚,是对专制主义有向往情结的人,孙中山骨子里也不乏专制主义因子,他搞个人权威与崇拜,就是专制主义的某种表现。但梁启超终其一生,很少有专制主义倾向,他是三个人中最为开化,最为民主的人。这就是梁启超百变不离其宗的根底,这样也使得他的每一次“善变”都显得那么的真诚可信。他并非因投机而摇摆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之间,那其实是一种痛苦的政治思考过程,而梁启超的痛苦代表着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的痛苦,也代表了一种向往光明的力量。

其次,梁启超学贯中西,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既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也是一个很西化的人,但是他又不像某些“专家”那样固执己见。因为他见多识广,看到每一种制度都有它自身的合理性,又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尤其看到暴力革命的严重缺陷。而且,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个距离,他不愿意轻易地否定某种理论,这样就使得他有点像墙头草,左右不招人待见。而实际上,他才是最近于中西文化本质的人,也正是因为接近于本质,他既要看政治思想对现实的效果,以此来检验一切,同时他内心里有一个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希望用成本太大,嗜血的暴力来获得。晚年回顾自己的政治立场时,他就是这样总结的:“我在国内政治党派分野里头,向来属于渐进派。我对于现状不满足,认为必要改革乃至必要革命。但我无论何时何事,对于那些暴力的、无理性的、无效率的革命论及革命手段,总是要反对。”从君主立宪起,最后回到君主立宪止,梁启超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的历练过程,这是他的变与不变之所在。

梁启超是一个失败者。

梁启超的一生是反专制主义的一生,然而,终其一生,他也没有成功。维新变法失败,他逃亡日本;他所寄望的清末立宪,始终停留在“仿行”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短暂地试验了民主共和,但还是被专制主义复辟;等到国人将这些复辟者打倒,专制主义却并没有被打倒,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复活,而且活得不错,一切都没有本质的改变。这正像孙中山所说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梁启超与孙中山一样,都败在了专制主义手下。孙中山的失败可以另章议论,为什么梁启超的政治理想变成了泡影呢?

应该说,晚清以降,反专制主义最重要的无非两大运动,或曰两种手段,君主立宪以及民主共和。总体而言,梁启超是一个君主立宪者,虽然他曾经倡言过革命,但骨子里是总是想搞君主立宪。可是为什么君主立宪在中国搞不成?现在的看法是,晚清立宪之时,清政府缺乏立宪的诚意,舍不得放权。这固然没错,但为什么满清没有诚意,不愿意放权呢?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而这,正是梁启超们失败的原因所在。

有论者认为,君主立宪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专制政体具有世俗性特点,皇帝没有神性,不具备“活菩萨”那样的公认的不可动摇的神圣性。皇帝是个俗物,凡兵强马壮者皆可觊觎其宝座。

这是我不能苟同的,虽然皇帝是个俗物,人人可得而当之,但皇帝仍然具有一点“神性”,即他是天的儿子——天子,是奉天行命管理人间者。所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肯定君权神授,君王的权力是神授的,怎么能说皇帝没有神性呢?在那些动乱的时代,为什么一些野心家要找一个流落民间的帝王的后裔来当招牌起事?就是因为,皇帝,哪怕是皇帝的种子,都具有号召力。他的号召力不完全来自其权力,更来自其道义上的权威,天子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道义的象征。而道义是权力合法性的有力保障,一旦道义丧失,权力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反对者可以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来反对皇帝手里的权力。

梁启超提倡君主立宪,对于有二千多年帝制的中国,是有其合理性的,那就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至高无上的道义威信,以其权力和威信来推行君主之下的宪政,可以减少很多阻力,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但问题恰恰在此,到了晚清立宪的时候,君主的形象让清王朝糟蹋光了,道德的权威丧失殆尽。一个几十年下来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节节败退的君王,还有多大的威信?如果有威信,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下旨要全国支授朝廷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不理会圣旨,而“东南互保”的怪事。

晚清皇帝本该负有外御敌人、内保国民的责任,此时完全担当不起来,君主保国爱民的传统遗失殆尽,明思宗自尽时遗书所宣示的责任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哪里还寻得半分?满清皇帝的道统确实流失太严重了,君主的神性因道义的流失而色泽暗淡。如果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还有一些威信的话,两人一死,一个小儿宣统,加外一个昏庸的摄政王载沣,于外,被瓜剖豆裂,于内,不能整合社会,谁还把他们放在眼里?在这个情况下,搞君主立宪,想弄一个国民普遍认同和拥戴的君王放在那里当国家象征,人人供奉,想必是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这个道统差劲的君主还不愿意让权,那就更没有保留的必要。

对于清王朝来说,不能接受君主立宪,还有一个难以克服的软肋,那就是,清王朝总是以外族入侵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的统治,把汉人与满人对立起来,把中国与大清对立起来,他们的“祖训”是:汉人兴满人亡,保中国不保大清。也就是说,这个政权始终要维持一个部族的利益而不是所有民族的利益,把部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那么试问,一旦实行君主立宪,就意味着取消了满族的超国民待遇,即君主立宪下可以优待一个皇室,但不能优待一个民族。而且,立宪之后,谁人口多,谁纳税多,谁就有更多的选票和发言权,这两样对于满清来说都是一点好处都捞不着,所以,即便一个皇室同意君主立宪,满族人从内心来说是坚决反对君主立宪的,满族人一反对,这事就不好搞。

本来,君主立宪之中,君主与宪政已经存在内在的矛盾,再把民族主义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为政治改革平添更大的阻力,改革的希望更加渺茫,最后,人民最终选择了革命的办法,这可能是梁启超没有想到的,也是历史的无奈之处。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近代中国是汉民族统治,改革的阻力要小一些也未可知。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也不再给梁启超机会,当皇帝被推翻之后,当人们发现其实“一日无君”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时候,皇帝的道统、法统都丧失掉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梦也就完结了,当人们把溥仪抬出来搞复辟时,梁启超自己都站在了反对的立场。但梁启超的反专制主义理想并没有完成,当君主立宪已无可寄望的时候,反专制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理性的权力产生、运作、交接程序来让专制主义没有容身之地。

梁启超的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种缺乏妥协理性的激进文化当道。在我们的文化里,当我们反对一个东西时,我们往往以为目标越明确,态度越坚决,情绪越激烈,手段越强硬,实现越快为判断标准,其实不然,不能说我们反对专制主义,目标越明确,态度越坚决,情绪越激烈,手段越强硬,实现越快就是最好的;而目标定得远一点,态度相对温和一点,情绪较为理性一点,手段保守一点,实现的时间慢一点,就一定是坏事。相反,因为是温和理性的,效果不一下马上显示,但破坏小,易建设。很遗憾,在我们这个国度里,理性经常被视为保守,激烈往往被视为进步。因此,梁启超相对温和、渐进的君主立宪主张往往没有什么市场,社会总是用成本高昂的办法才能改进,就像鲁迅说的,挪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这是很要命很无奈的事。

为什么黎元洪在民初政治舞台上吃得香。

众所周知,武汉是首义之城,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非常重视,又是挖掘辛亥革命文物,又是修补古迹,又是建纪念塔,又是圈公园,据说总的投资超过200个亿,为此事还遭到全国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就是在这一阵寻找古迹和修补古迹之中,黎元洪墓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说是何等的破落不堪,很快,政府相关部门站出来说,将花数千万元大手笔修缮黎元洪墓,扩大墓园规模,使该园成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纪念场所。

黎元洪墓就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里,我上班的地方就在华师大的北门附近。在一个阴沉的初夏,我抽空去踏访黎元洪墓。沿着华师北门溯坡而上,其间询问了几个人,好不容易找到黎墓。说实话,整座墓园显得局促,一条约十米长的墓道,一块高约数米的水磨石墓碑,一座由大理石堆砌的圆形墓冢,以及一面镌刻着墓主人的生平碑墙,就是黎墓的全部。要不是墓碑上刻有“大总统黎元洪墓”几个大字,谁能想到,这里埋葬着一个曾经在民初政坛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同样都做过大总统,黎元洪做的是正式大总统,而孙中山只做过很短时间的临时大总统,但黎墓比起宏大的南京中山陵,何其寒酸!

同类推荐
  • 我的三国之乱世烽火

    我的三国之乱世烽火

    带你走进我的三国,在这个人才辈出的乱世,看各种能人志士各显其才。看看符不符合你心中的三国
  • 他来自南明

    他来自南明

    茅麓山之战,南明最后一支抵抗势力消散在翻天炮火中,大明第一军师吴少瑜带着无尽遗憾穿越到一个全新的国度。时空穿梭的剧烈动荡碾碎了吴少瑜的太多记忆,重生后的他完全没有料到,这已经不是自己的第一次穿越……
  • 风云际会:三国战国

    风云际会:三国战国

    当东汉末年与日本战国碰撞,究竟会发生什么呢?当魔王降临,世界怎么安定下来呢?
  • 兴唐

    兴唐

    我是唐朝的最大纨绔子弟。我是唐朝的皇太子。我是武则天的长子,有可能被母亲第一个干掉的儿子。(重要提示,还原当时真实历史,所以有11、萝莉养成、御姐控……,不喜欢的,请莫进入)
  • 大唐神君李恪

    大唐神君李恪

    某所谓的百年名校的历史系新生在偷窥美女老师时,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回了大唐,成了薄命的李恪。进一步,江山美人,退一步,断头刑场;李恪的名言:哥既然来了,就要带着整个时代私奔!
热门推荐
  • Poems of Cheer

    Poems of Che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强剑仙系统

    最强剑仙系统

    苏晓是个妹子身,男儿心的家伙——俗称变身。苏晓外表治愈温和,内心腹黑善良——俗称闷sao。苏晓精神正常,肉体11——俗称百合。哦,对了,苏晓在创世有个作者号,名唤出鞘剑——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作者带着剑仙系统穿越变身在高武世界一路撸向最强的故事。据说……很好看……——我是剑娘苏晓,我为自己代言。
  • 与你走过漫长岁月

    与你走过漫长岁月

    从沈婳和许辰记事开始,他们的回忆里都是对方,可是令人伤心的是,在沈婳六岁的时候,许辰离开了了,离开时给她留下的手链,是她最为宝贵的物件。但沈婳十六岁时,那个她本以为会从她生命中就此消失的人回来了,刚回来就对她动手动脚,还声扬要娶她,这令沈婳很是无奈。“你走了就不要回来了啊!还回来干什么啊!”沈婳皱着眉头抱怨。“回来娶你啊!”许辰扬起那坏坏的笑容。从那以后,许辰每天最大的兴趣不是撩沈婳,就是把她宠上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 乱世小巫师

    乱世小巫师

    林梦七,呱唧吧唧魔法学院,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词,缺阴差阳错的被连到了一起,开始了一趟传奇之旅……
  • 重生之战神在现

    重生之战神在现

    杨平死后灵魂穿越到封神期间,成为殷洪,多次的奇遇让杨平强大了起,为了能够改写封神历史,杨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保全了殷商王朝,成为殷商第一人。划破时空,直接进入到洪荒先期,在次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改变了一篇又一篇的历史,最终成为洪荒时期的霸主。
  • 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

    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

    在《聊将锦瑟记流年》中,安意如以她那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通过对于黄仲则诗歌和人生经历的精辟评析,并将其与秦汉以来最优秀的诗人、最经典的诗词作对比,真实重现诗歌圣子不世出的才华、悲惋曲折的一生。
  • 时光言云意

    时光言云意

    青梅竹马,虐恋情深,久别重逢。家道中落大明星青梅vs温柔叛逆总裁竹马
  • 假爱成真,首席的老婆

    假爱成真,首席的老婆

    为了摆脱一场政治联姻,他无视她和弟弟的暧昧不清,故意娶了她。在他的记忆中,他从来都没有碰过她,然而她却怀上了孩子。新婚,他喂她吃下堕胎药,而他却只是冷漠的看着她痛不欲生。终于,她等到了自己的一片阳光,他却对她百般追逐,痴缠不休。当她的心终究在他的霸道与温柔中沦陷时,他却因为初恋的事情,毫无情义的指责她:“为什么当初死的那个不是你。”因为这句话,她带着腹中的宝宝绝望的跳入滔滔江河之中……六年后,她带着女儿认祖归宗,然而却被拒之门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