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6500000007

第7章 缘起法与生死轮回之中道观

释迦牟尼在禅思中思察生死轮回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被强调为佛法理论基石乃至佛法代称的“缘起法”,这一法则,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一偈概括,在《阿含经》中重复了几百次,其含义是:任何现象都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内在作用的条件)、缘(起辅助、外在作用的条件)集合而生起,而变化,而消灭。质言之,一切现象都是特定条件的暂时集合。就像车子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众生是由“五蕴”(身、心)集合而生存;又如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余二即倒,若去其二,余一即倒;或如两手拍掌乃出声,孤掌难鸣。偈中的“此”指因,“彼”指果,因缘合集,从时间角度看,是纵横两重因果关系的交织;从同时、当下看,一事物为各种条件合集而成的果,无其所依的条件则无此现象,“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这叫“俱时因果”,如我人的生命当下依空气、饮食等而维持;从时间的流逝看,现在的事物是过去已灭的某种条件(因)的果,又是未来某种事物的因,一切现象都处于生灭相续、因果连环的生灭变化过程中,“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叫“异时因果”,如我人的身心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新陈代谢中,现在的身心是过去身心之果,又是未来身心之因。很明显,缘起法则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哲学思辨概括出的一切现象普遍共具的永恒法则。

据佛典载,释迦牟尼成佛前在禅定中思察,便是运用“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则,观析宿命通、天眼通的直观所见众生生命流转的因与果,作为佛教教义纲宗、根本的“四谛”、“十二因缘”,便是通过如此观察而建立。从佛法看来,众生的生命现象,与其他一切现象一样,其可由理性观察到的真实,便是缘起——是依一定因果而生死相续的活动过程。超出生死之道,不在于他,就在于“如实知见”,从如实现察生命现象缘起的实际中去发现。

在《阿含经》中,“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则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即如实认识现象的本来面目,不偏不倚,不堕于任何不符合真实的片面见解和偏执。中道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方法,被强调为最高真理。依中道如实观察生命现象,亦即如实观察生命现象的缘起关系,不堕于任何违背缘起的“边见”(片面、极端的见解)。中道的生死轮回观,可谓佛家生命观的特质所在。从中道的生死轮回观来看,众生的生命乃因缘集起、生灭相续、因果相续的流动过程,佛经中比喻如灯烛之燃烧,“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灭”,又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佛说孛经》)。这种生灭流变过程,不可用僵硬的有、无、断、常等概念来界定。灵魂有无、人死后是有是无,也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中阿含经·箭喻品》中,佛把人死后是有是无的问题列为应不予置答的“十四无记”(十四个无意义、不应该回答的玄学问题)之一,意谓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便是错误的,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更是错误。如果要如实描述生命现象、死后有无,只能用否定两极片面之见的方式,表述为:非断非常,非有非无。

非断或非无,意谓生命是一生灭相续、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延续过程,当念如是,生前死后也当然如是。人死之后,并非永远消灭,一切皆无,而是依其生前行为等的因,续生必然的果,必有新的身心生灭相续,可借用世俗的概念“假名”为后世,然此后世来生,不可说为哲学意义上实有(不依赖任何条件、不生不灭的实体)之“有”,故说非有。只要不是通过修道断了形成新生命的因,则这种生死死生的相续过程绝不会戛然中断。当然,今生现世,亦必有其前世的因,不可能是无中生有。

关于众生死后的去向,佛教所说,与婆罗门教传统的“三道”说不同,说有天、人、鬼、畜生、地狱,称“五道”、“五趣”,或加阿修罗,称“六道”、“六趣”,道或趣,指死后所去之处,所走之路。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三道为善业之果,乐多苦少乃至纯乐无苦,称“三善道”;鬼、畜、狱三道为恶业之果,多苦少乐乃至纯苦无乐,称“三恶道”。也有把阿修罗也划归恶道的。佛典说,众生自无始以来,在五道或六道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无休无止,就像车轮转动不停,称“五道轮回”、“六道轮回”。《佛说无常经》偈云:轮回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缚。《法句经》偈谓众生于五道中奔走,没有一处不到,“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偈谓“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终始”。

那种认为一死永灭的“断见”,被佛家斥为违背缘起法的“边见”(片面之见)、邪见(不正确的见解)。

非常或非有,意谓众生虽然轮回六道,无有停歇,但生死流转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主宰者灵魂或自我死此生彼。缘起的当体,便意味着没有常住不变、不依他存的“自性”(自己本有的实体),无自性,被称为“空”。就众生生命而言,没有一个真常不变、自作主宰的主人公“我”(Atman,实我),谓之“无我”。空、无我,被奉为佛教教理的核心。佛家所讲的轮回,并非像婆罗门教比喻或一些不明佛理的佛教徒所理解的那样,像一个人从这间房子搬到那间房子,像脱掉旧衣换上新衣,或像尺蠖虫从这张树叶迁向那张树叶。那种认为有不死的灵魂或不灭的我、“神我”存在并受轮回的见解,也被佛教斥为另一种违背缘起法的边见、邪见。《中阿含》卷五《嗏帝经》载,佛弟子嗏帝比丘持“我有前生后世”之见,遭到佛和其他比丘们的严厉批评,认为断然说我有前世后世,堕入了“常见”。《杂阿含》卷十六第414经载:众比丘得宿命通,谈论各自的前生宿世如何如何,被佛陀批评了一顿,谓“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乃非实、无益之论,因为它堕入了执五蕴为我的常见。对一般人及婆罗门教等所认有一个自我、灵魂轮回的常见,佛经中批驳极多。

佛法关于轮回的正见,可以“业果非空我非有”(宗喀巴)一语概括,意谓虽然生死轮回、业果相续不断,而没有一个实我在轮回;虽然没有实我轮回,业果相续却没有间断。《杂阿含经》卷五第101经载:仙尼外道以沙门六师不说弟子死后往生何处、而佛则肯定弟子往生何处一事问佛,佛言:若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实我),不知死后如何,为断见;若见现在世、死后皆真实是我,为常见;皆属极端、片面的“边见”。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亦不见死后真实是我,乃佛法正见。若佛弟子中有我慢未断尽者,死后其五蕴相续而生,佛才断言这个弟子身坏命终生于某处。若佛弟子断尽了生死之根——我慢,则“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佛不说其生于何处。《南传弥兰陀王问经》那先比丘答若死后转生为另一人与生前为同为异之问说:“非同非异”,如婴孩从小到大到老死,如灯火从初夜燃烧至半夜,如奶变为酪、酪变为酥、酥变为醍醐,“人身死当复更生受一身,譬若两炷更相燃。”“从精神至老,死后精神趣所生,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亦不离故精神。”

关于人死后的去向,《大乘流转诸有经》载佛对摩揭陀国王所说的一段话,描述颇为精炼:前识灭已,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大王:后识生时无间生起,彼同类心相续流转,分明领受所感异熟。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王:当知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歘起,号之为生。大王: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歘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意是说:人临死时,最后一念意识灭后,紧接着便会续生下一念意识,就如同生前前念灭已,又生后念,中间没有停顿间歇。死后的意识相续而生时,便会领受其生前行为的因所成熟的果报,受生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虽然没有什么东西从今生原封不动地搬到后世,后世的生命并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后世之间,有因果相续的紧密联系。前念已灭名之为死,后念续起名之为生。这生死相续之轮回过程,本性是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灵魂实受生死。为什么?你且试观当下念头的生灭,前念灭了找不着它的去处,后念续起觅不见它的来处,生死之间的前念后念,也是如此,从这里应觉悟那空的本性。

同类推荐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做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热门推荐
  • 如云似诗

    如云似诗

    若如初见,大人,我仍愿追随你..........
  • 精灵宝可梦之联盟往事

    精灵宝可梦之联盟往事

    联盟65年,黄金时代的余晖照耀在丰缘大地上。那一年,阿离15岁,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 笑傲之随机武学

    笑傲之随机武学

    穿越到笑傲江湖成为陆大有发现这个武林世界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武功秘籍理论化,武功招式算术化。他学习古代的周易推算天赋不高,难以学习精细武功。他别出心裁把随机数学和武功结合,开创武学新理论。他猥琐,好色,胆小。他不想早早被劳德诺杀死,也不愿意看着刘正风被灭门,更不愿意看到曲非烟被杀。他怎么做呢?葵花宝典、吸星大法是谁放出到武林的,背后又有什么阴谋?任盈盈为什么会选择落拓潦倒的令狐冲,她喜欢上令狐冲的过程看起来颇为突兀,背后有其他原因吗?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任盈盈会怎么做?岳不群为什么一定把女儿嫁给林平之?本书一一做出自己的诠释并在此上面开展以陆大有为主线的新笑傲故事
  • 吃货萌妃闯荡天下

    吃货萌妃闯荡天下

    她是仙界公主,至高法力,完美面容,一次世界与世界的交易,让他们两个相遇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配之元

    女配之元

    林灵魂穿了……记不清因果也忆不起缘由,耳畔只有时空引导人淡漠的声音:“获得元气,得到新生”。每当灵魂流转于平行时空的各个肉体时,林灵总有些恍惚,也许,这是宿命罢了。只不过,是换了种形式……
  • 俺是豢龙氏

    俺是豢龙氏

    老子可是豢龙氏,想当初舜帝给的名,龙我都能养,动物园里啥不能养?别关门,老子厉害着呢!喂~大爷赏口饭吃呀!
  •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书中收了50篇精彩杂文。
  • 可乐爱冰块

    可乐爱冰块

    南天遥,南天家族的大少爷,南天集团的总裁,健硕的模特身材,高大俊美,温文儒雅,潇洒多金,是所有女人心目中标准的白马人选。卢乐乐,一个生活在工薪家庭土的掉渣的女生,没有漂亮美丽的外表,但天生一副乐观的可乐性格,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个优点,他是冰山,她是可乐,可乐加冰,谁诱惑了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