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6500000064

第64章 中土佛教的神不灭论

佛教入华之初,便发现了中土知识界兴起的人死神灭思潮对佛教流传的障碍,故着力宣扬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之说。在迻译佛典、弘扬佛法时,佛教弘传者们往往借助、顺应中土本有的宗教观念,这在宣扬生死轮回方面,表现颇为突出。

早期汉译佛典中,普遍采用中土传统的“魂神”、“魂灵”、“神”等现成词语,沿袭中土传统的鬼神观念,来介绍翻译佛典中的生死轮回思想。如传为后汉安世高译的《阿含正行经》说:人身中有三事:身死,识去、心去、意去。

身体当断于土,魂神当不复入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东汉译《修行本起经》卷下译五蕴中的识蕴为“魂识”。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谓“命尽神去,四大各离”。康译《察微王经》还采用了中土“元气”的概念。有云: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复始,轮转无际。同时代支谦译《佛说未生冤经》言“魂灵空去,谓之非身”。维祗难译的《法句经·生死品》有偈说: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

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这类译法,在原典中也可能有其依据,但翻译并未能准确表达出佛家人死五蕴相续的基本思想,有近于婆罗门教自我轮回观之嫌,尤其是“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一偈,与《奥义书》中以从这间屋子走向那间屋子比喻轮回完全相同。《佛说七女经》载:波罗奈国王的七个女儿观死尸后,各说一偈,将身死神去比喻为舍毁人去、车败马去、渡水舍船等,然七女所述,未必是佛法。中土的“神”、“魂”,本来就有住在身体中的独立精神实体的意味,导致中土佛教界内外人士普遍将生死轮回理解为人死神不灭,魂神入天鬼地狱等道,脱离了印度佛学轮回观的基本思路。此二偈,也不见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诵的同一书中。

中土最早的佛学论著——传为汉末牟子所撰的《理惑论》,便利用中土人死为鬼神的传统观念,论证“人死当复更生”。谓人临死,其家人要上房呼唤其魂魄归于肉体,若呼唤不回,才确认为死。这种习俗说明人死“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又说: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并引证儒家《孝经》“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等言,证明人死神不灭,也是东土圣人之教。这种顺应、利用中土本有观念来宣扬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说法,固然有其有利于佛教在中土传扬的作用,但也给中土佛教的轮回报应说造成理论漏洞,使佛家原有的缘起中道的生死观,难于被中土人士全面、准确地把握。

后来东晋人罗含著《更生论》,则用当时流行的玄学崇有思想,论证人死更生,说: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涂,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贯次,毫分不差。神、形质为对偶关系,对偶分离,身死神在。而散必有聚,到头来形神还会再结合,形成新的生命。新的生命其实便是旧的生命,“凡今生之生,为即昔生”,“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抹煞了前世今生的区别。这种崇有论的神不灭论,离佛家轮回说的本意更远。罗含同时代人孙盛,即就《更生论》提出相反意见:吾谓形既粉碎,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弘明集》卷五从“万物一理”的一元论角度,论证形体既死,知觉也会跟着化为异物,不能回复旧观。

佛教界较深入地论证人死神不灭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江南佛教领袖庐山慧远法师(334—416),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从反击当时社会上反佛思潮的论战角度,专论“形尽神不灭”。慧远论证形尽神不灭,主要举出两大论据。

首先,他强调神非形体,具神妙之特性,乃“精妙而为灵者”,作用神妙,体质幽微,超越阴阳,非卦象所能图,即使上智,也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神(精神)本来与无生(空)的理性相应,超出了语言所能诠表的范围,是无形无名而有神妙作用的形而上者,虽然能感物而起心动念,但它并不就是物,所以物(包括形体)尽管变化,而神却不会变化;虽然借助于数(时间的流逝)而发起活动,但它并不是数,所以时数(寿命)即使终尽,神并不会终尽。在《明报应论》中,慧远从神的有知有情,说明神与地水火风四大等物质截然不同:神既有知,宅又受痛痒以接物,固不得同天地间水火风明矣。以形体为宅,有痛痒等知觉作用的神,与无知觉的水火风等有质的不同,不能将高级的、形而上的精神,混同于、降低为低级的、形而下的物质。慧远还引证中土古圣先贤的有关言论,如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等,以证明神因精妙不变,不会随形体之死亡而断灭。

慧远强调神的形而上,具“妙物之灵”的特性,以论证人死神不灭,虽然不是一般印度佛典中常用以论证人死非断灭的方法,但因抓住了形神关系中被神灭论者所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具有一定说服力。把具创造性、自主性、发达理性、顽强意志、丰富情感,能掌握客观规律而超越自然的精神或人心,等同于低层次的物质和生物性的肉体,论证它与肉体同灭,显然是有问题的。只要略作内心反省,便不难发现精神的神妙特性和形而上的性质。后来,唐译《楞严经》记述佛为波斯匿王破析人死非断灭的方法,就与慧远强调神之精妙以论证人死神不灭的思路,有所相近。经言:佛令波斯匿王自省其身,无常变坏,“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必灭无疑;然肉身虽无常变灭,身中还是有不变灭者,那就是心性、精神之本体,就其能见能知的角度,名曰“见精”(能见之性)。譬喻说:如波斯匿王三岁时曾见过恒河水,今已衰老,发白面皱,身非往昔,而能见恒河水的见性,并未尝改变。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既然见精本不变灭,则当然不会随肉体的变灭而永灭。不过,这里所说不变灭的,并非一般的心理、精神活动,而是能出生心理、精神活动的心性,经中称为“菩提妙净明心”、“妙明真精妙心”,是从体用论、真心一元论角度所建立的一种绝对心,较慧远以笼统的“神”的神妙特性论证死后神不灭,在理论上要深刻、严密得多。

慧远论证人死神不灭第二个论据,是薪火之喻。这一譬喻为神灭论和神不灭论者所共同使用,而结论却完全异辙。慧远的论证是: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以火喻神,以薪喻形。薪靠火种点燃,火靠柴薪延续,就像形体从神而有生命,神依形体而发生作用。柴薪虽会燃尽,可火却会从此薪传向彼薪,展转相燃无尽;形体虽有死亡,可神会从此形生起彼形,生生无有穷尽。前薪非后薪,而彼此相燃无尽;今生的形体非前世的形体,而以维系前世形体生命的神为其本原和主宰。若无前世之神为因,则生命源出何处?若说受之于形,形能生神,那么一切万物都应有精神;若说受之于神,“以神传神”,神有遗传性,那么丹朱应与他的父亲帝尧齐圣,大舜应与他的父亲瞽叟同愚了,而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固知冥缘之构,著于昔者,明暗之分,定于形初。由此可知,人们生命之因,在于前世,愚智之别,在受形之初便已由宿世的业所决定,非完全取决于形体,亦非其父母精神之遗传。

魏晋以来,印度佛典被纷纷传译,中土人士研习佛典渐成风气,与当时玄学思潮相通的佛教般若学,尤盛行于两晋间。由于佛典迻译未齐,华人研究未深,尚未能脱离佛教入华之初尽量顺应、依附中土传统思想的路子,对佛学义理的把握,往往从本土思想的视角着眼。当时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多依玄学本体论的框架解释佛家般若空义,未能准确理解缘起性空的原义,神不灭论更是如此。

印度佛典中论述生死轮回的基本主导思想,是缘起法则,依缘起法则观察,生命现象是五蕴合集、生灭相续的无穷进程,既非死后断灭,亦非实常不变之神、灵魂、自我出入生死,断、常两极,皆属违背真实的偏见。从印度佛学中道的轮回观来看,说人死神灭,固属断见,而说形尽神不灭,亦有常见之嫌,两者都未能依缘起法则正观生死。僧佑《出三藏记集》序卷八总结说: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土佛教界以神不灭论反驳神灭论,未准确把握印度佛学缘起中道的轮回观,与系统、准确地论述中道的轮回观之印度佛典译出较晚有关。系统论述轮回、破斥断见的《长阿含·弊宿经》、《大智度论》等,东晋时始由鸠摩罗什、佛陀耶舍等人在后秦译出,尚未广为流传。慧远虽撰有《大智度论钞序》,但他在撰《形尽神不灭论》时,还未研读过《大智度论》,其佛学思想体系尚带有一定的玄学本体论色彩。

神不灭论本是中土的出产,其出发点是中土自古相传的人死为鬼神、灵魂不死的观念。形、神为二,形尽神不灭,在哲学观上属二元论。《淮南子》、罗含《更生论》、慧远《形尽神不灭》分别从道家万物本原论、玄学崇有论、玄学本体论的角度,深化了中土的神不灭论。中土形神关系及神灭神不灭论中的“神”,字义本为“伸”(引出万物等),引伸为无形而有神妙作用的东西,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实际主要指人的精神,有佛学所说心识(五蕴中的识蕴)和婆罗门教所说“神”(神我、灵魂)的双重含义,本来是一含义宽泛、浑沦不清的概念,神灭论、神不灭论诸家对它的理解也不无差别。按佛家中道的轮回观,只能说五蕴相续不断,不能单独说识蕴(神)不灭。当时中土佛教界的神不灭论者,基本上都未以佛家的中道为原则依缘起法则论证轮回。其中影响最大的慧远,也主要从玄学本体论出发,以神为超越万物、本不生灭、“精极而为灵”的“本根”,有似于玄学所说的万物本根、本体——“本无”。这种意义上的神,具有深厚玄学气息,接近了后来在佛学中才明朗化的本不生灭之心性。而且,慧远还将“情”(人心之烦恼贪爱等)与“神”分开,说“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以神为人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根本,与心性的含义相近,但论述毕竟不太明晰,太多玄学气味。慧远强调神的超物质性、神妙性,以火传异薪喻神传异形,对佛教轮回说不无深化发展,但他论证形尽神不灭的思路,基本上仍是中国式、玄学化的,与印度佛教缘起的、中道的轮回观基本思路不同。这种中国式的神不灭论,难免忽视精神对形体依赖关系,既堕于不灭之一端,自难免神灭论者从另一极端发起攻讦。

与慧远同时代的佛教徒、处士戴逵,便对轮回报应之说深怀疑惑。他在《流火赋》中写道: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通过薪火之喻,认为人死如薪尽火灭,怀疑精神能在死后永恒存续。戴逵从自己一生饬身正行而“荼毒备经”的坎坷遭遇,怀疑因果报应之说,向慧远致书请教,认为“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并著《释疑论》陈述其疑惑。慧远命周续之撰《难释疑论》答复戴逵,戴逵不服,撰文驳难,慧远方亲自出马,撰《三报论》,以佛经所言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报三种方式,解释对报应的疑惑,戴逵阅后认为“三报旷远,难以辞究”,方无话可说。

从东晋起,由于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佛教得以盛传中土,至南北朝,臻于极盛,南北各族统治者,大多虔诚奉佛,民间建寺造像写经蔚然成风,僧团队伍急剧膨胀,僧尼人数于北周时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三百万。僧团寺院与世俗政治经济、佛教与儒道二教的矛盾激化,导致了反佛势力对佛教的排击,被社会人士看作佛教教义基石的神不灭论,成为反佛派理论攻击的主要目标。就神灭、神不灭问题,佛教徒和反佛派之间,曾有过三次论战,一次在南朝刘宋,一次在南朝萧梁,一次在北朝的北齐。

同类推荐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六祖慧能因“见性“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热门推荐
  • 二十一篇故事

    二十一篇故事

    原创的短篇微型小小说,大家可以看看哈,谢谢支持
  • 李浩聪之异界称霸系统

    李浩聪之异界称霸系统

    一名叫李浩聪的宅男竟穿越异界,称霸大千世界三千小世界,独立不败
  • 逐仙大道

    逐仙大道

    何为仙道,仙道是机缘、是天赋?而这一切少年都没有,他有的是汗水、是坚持,让我们来看一看少年慕云怎样踏上仙路。
  • 神战诸天

    神战诸天

    宇宙之中,强者无尽,各星球有其最强者,有各星域的域主称霸星域,其上更有四大界主笑傲宇宙。看平凡少年王旭从一个孤儿如何成为一个让宇宙颤抖的尊者。
  • 快穿我曾经是女配

    快穿我曾经是女配

    颜夏死了,然后遇到了系统,然后莫名其妙地攻略反派,然后……被啃得死死的
  • 我有一本阴阳薄

    我有一本阴阳薄

    陈七七一睁眼,发现身旁躺着一只鬼王重生归来,陈七七手握阴阳薄,掌控凡人生死。捉小鬼、斗神婆,以前那些想让她死的人,她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生不如死。可她一不小心,招惹上了一只鬼王。“拿了我的阴阳薄,你就是我的人了。”“你想怎样?”“不许再勾搭别的男人。”“不许给别的男人看面相。”“不许离我三丈远。”鬼王一连说了三个不许,陈七七都一一应下。不许她给别的男人看面相,那他就给男鬼看面相。不许她离他三丈远,那她就离他四丈、五丈远。身为阴阳师,却被一只鬼吃得死死的,传出去她还要不要脸了?
  • 综漫之殿下很忙

    综漫之殿下很忙

    “作为棋子的代价,却是家破人亡吗……”站在王座顶端,苍寂勾着苦涩的弧度看着那神秘的少年。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与瞳汐坠入到这个世界以及他的失忆不过是一场被人精心策划的骗局……坠下王座,苍寂缓缓合眸看不见那少年惊慌的神色,“族人灭亡,家已经没有了,我又该去往哪里……”【高高在上的王座,只有孤独伴你一生】【力量与代价,相辅相成。如果你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必定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 神兽家族

    神兽家族

    一个神奇的大陆,拥有着四种神兽,他们负责保护这个世界的安宁,保护所有普通人的生活。战斗平静而残酷,一个个修炼者崛起,却也有一个个修炼者陨落,残酷而美好。一切,都凭实力说话,实力代表一切。轩辕天火从无名小卒,最后掌控了这个世界,这里到底拥有什么秘密。
  • 勿以情深

    勿以情深

    邓茉之德爱情看似轰轰烈烈让人羡慕,事实上她并不看好这样的爱情。若雨般的爱情才是她的理想的爱情。润物无声。而这样的爱情出现的时机却在他与季方寒结婚之后才出现,他和她的爱情该何去何从?她与他的婚姻该怎样继续
  • 最强雷帝

    最强雷帝

    雷霆之威,最强之名。仙界雷帝天君历劫重生,成为凡间宗门弟子,誓要横推诸敌,斩杀一切,重回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