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49800000006

第6章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1]。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名臣,也是前期“婉约派”的重要词人。他十四岁中进士,在宋真宗朝累官至左庶子、翰林学士,深得真宗的信用。仁宗继位后,晏殊宠遇不衰,最终在庆历二年(1042年)以枢密使加平章事,成为宰相。他性情刚直,自奉清俭,能够荐拔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都出自他的门下。六十五岁病逝以后,仁宗亲自往祭奠晏殊,追赠司空而兼侍中衔,谥号“元献”,可以说极尽尊荣。

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也工书法,而以在词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清丽风格,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誉为“北宋倚声(词)家之初祖”,主要作品收录在《珠玉词》中。

【注释】

[1]亭台:别本作“池台”。

【词牌说明】

小令,源自唐教坊曲,因为词牌的本意是指西施浣纱于若耶溪畔,所以也写作《浣溪沙》或《浣沙溪》。本分平仄两体,唯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为唐人韩偓所作,别有《小庭花》《满院春》《东风寒》《醉木樨》《霜菊黄》《广寒枝》《试香罗》《清和风》《怨啼鹃》等二十多种异名。此外,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语译】

听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啊,还是去年的天气,还是旧时的亭台。只不知夕阳西下,要几时才能回返?

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愁看这花儿飘零,燕子再次飞来,恍惚间似曾相识。景物未变,人事已非,我也只能在小园中踏着落花飘香的幽径而黯然徘徊。

【赏析】

同样写春景日暮,落花飘零,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但晏殊此词却与其他的怀人词、离别词不同,忧伤独淡,别显雍容。作为太平宰相,他的心情和情感外露的方式,当然是和江湖飘零客、仕途失意人截然不同的。

首句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标示,饮酒听唱,既是去年事,也是今年事,既是往昔事,也是如今事,不仅如此,就连天气和所处的亭台也都毫无差别。景物相同,事也相同,只是人却不同了,所以词人才要突然慨叹说“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就和探问“送春春去几时回”一样,并不期望回答——冬季过去,春季重返,黑夜散尽,红日重升,还需要回答吗?这只是表达时光飞逝,今日已不同往日的一种设问方式而已。

下阕开篇就是两句千古佳对,杨慎在《词品》中说是“天然奇偶”,卓人月在《词统》中说是“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也就是说实词是容易对偶的,虚词对偶最难,但这两句以虚对虚,以实对实,天然佳妙,已经达到对偶的最高境界了。抛开文字工整暂且不论,这两句在意境上,也属上乘佳作。

花落去,燕归来,这本是愁词常用语,妙处就在加上“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两个人人常用,而又很少有人能将其联系起来的词组。时光流逝,落花满地,这是自然规律,以人力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才无可奈何;燕子归来,恍惚之中,似曾相识,或许就是去年饮酒听歌时见到同一只吧?但是燕子能够归来,去年与我同在此亭台中把酒言欢之人,又到哪里去了呢?词人无奈之下,感怀之际,也就只好独自徘徊了——一个“独”字,更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

全词笼罩着忧伤,但这种忧伤是很淡雅的,词人仅仅是“无可奈何”而已,并没有沉痛到“病酒”,以致“酒入愁肠”,也没有自伤到“临晚镜”,空见“朱颜偷换”。浓烈的感情有时候就仿佛狂风暴雨一般难以持久,只有淡淡的哀思才足够隽永,如微风,如细雨,直润入读者的心中。

【对照阅读】

浣溪沙

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同样一首《浣溪沙》,在豪放派旗手苏轼笔下,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有趣的是,苏轼此词在同样位置也用了“无可奈何”,只是以“不如归去”为对。同样以虚对虚,同样工整,倘若没有晏殊珠玉在前,或许这一对也将广受赞誉吧,可惜品其滋味,终究还是不如“似曾相识”。

浣溪沙

一向[1]年光有限身,等闲[2]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3]。

【注释】

[1]一向:即“一晌”,指短暂的片刻。李煜《浪淘沙》词中即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句。[2]等闲:寻常。[3]怜取眼前人:怜指爱怜,此句化用元稹《莺莺传》中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语译】

光阴如此短暂,生命何其有限,离别竟已成寻常之事,这是多么令人魂牵梦萦的感慨忧伤啊。既然如此,又何必推辞频繁地赴宴饮酒和听歌赏舞呢?

待等相识离别,有千山万水从中阻隔,只能空自嗟叹道路遥远。待等花落满地,有凄风苦雨加以摧残,更增添对春景逝去的感伤。既然如此,还不如及时行乐,多爱怜一下眼前之人呢。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愁情的词,同时也是一首内涵独特的小令。文人的愁情,大抵不过伤春和恨别,而此词将两者融汇为一,互为表里,描写得既深刻而又淡雅。

开篇首先说时光易逝,生命有限,这是伤春;继而说离别等闲,最易消魂,这是恨别。伤春、恨别之后,突然笔锋一转,说还不如及时行乐,多赴酒宴,多听歌舞呢。表面看来,“酒宴歌席”一句非常颓废,实际紧接上面两句,故作反语,体现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涩。

下阕词亦然,先写关山阻隔——此句似从李峤《汾阴行》中“山川满目泪沾衣”中化出——这是写别恨,继而“落花风雨”明写伤春。最后与上阕相同,写还不如及时行乐,更爱怜眼前之人为好,日后的分别也罢、韶光逝去也罢,全都不必去想了,徒增伤悲而已。这种情感体现得最浓烈的是一个“空”字,空者,徒然也,枉自也,乃毫无意义之事。

晏殊的这首词基本上没有写景,纯是情感的抒发,上下阕各三句,前两句都写别恨和伤春的悲愁,文字简洁明快,更使内涵隽永,最后一句则将沉痛挽回,改为词人惯常的“无可奈何”的心态,所谓“哀而不伤”是也。传统诗歌便有“哀而不伤”的说法,但把握不好,就容易使情感浮于表面化,或者平添一股可厌的学究气,晏殊此词却并无此病。对于仕途基本可以算是一帆风顺的晏殊来说,他的情感沉淀始终也是“无可奈何”,而并无刻入骨髓的沉痛。

【对照阅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唐后主李煜这首词里也写了“一晌贪欢”,但整首词之悲怆,也正体现在这及时行乐之中,因为他的及时行乐,败掉了江山社稷,最终归为臣虏,再想贪欢却只能在梦中了。因此,只有李煜这种遭际,才能写出沉痛之语,富贵终生的晏殊是不能为的。

清平乐

红笺[1]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2],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3]。人面不知何处[4],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

[1]红笺:或指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制深红色信笺,又名“浣花笺”“松花笺”“减样笺”或“薛涛笺”,据说薛涛曾用此笺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等诗人唱和。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有“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句。[2]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李商隐《离思》有“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句,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有“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句。[3]帘钩:系住窗帘的钩子。[4]人面不知何处:崔护《题都城南庄》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

【词牌说明】

小令,别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传说李白曾为杨贵妃作《清平乐》三首,如“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类似于七言绝句,显与此牌不合,或为其源头。此外《碧鸡漫志》载有李白另四首应制《清平乐》,如“禁闱清夜”等,格式与此牌相同,虽其事不可信,《钦定词谱》却以为正格。

【语译】

在桃红色的薛涛笺上,密密写下蝇头小字,将平生心事尽情倾诉吧。大雁在云上高飞,鲤鱼在水中畅游,它们都不能将此信传递给你,这使我内心惆怅不已。

夕阳斜照,我独自倚靠在西楼之上,遥远的山峦恰好正对着帘栊的钩子。思念的人儿不知道身在何方,只有楼下碧绿的波涛依旧向东方流去……

【赏析】

这是一首悲诉离愁的怀人词,开篇写“红笺小字”,似乎词人所预设的主人公是名女子。为女子抒发离情,在古典诗词中本来就很常见,但这究竟是实指呢,还是比喻呢,是词人用女性心理来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呢,还是遥遥怀想自己所思念的女子也正在如此地思念着自己呢?那就不必深究了。

红笺上不知道写的是诗歌还是文章,但总之绝非寥寥数语,而是尽情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所以才需要用到“小字”。这封信本来是要寄给身在远方、自己所想念的爱人的,但可惜无论鸿雁还是鲤鱼,一在云上,一在水中,都无法将信送去——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啊。这和赵佶《燕山亭》中“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只能引发无限的惆怅。

既然书信无法寄去,那便只能登楼眺望了。“斜阳”本就蕴含着韶光逝去或好景不再的意思,充溢着淡淡的哀伤,而在斜阳下“独倚西楼”,就更突显出孤寂无助的情感。遥远的山峦恰好正对着帘钩,言下之意,爱人就在山之彼方,他的身影被重山遮掩,就算眺望,也是根本望不见的。

唐朝的孟棨在《本事诗·情感》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诗人崔护于清明时节独自去都城南面游玩,向一户人家讨水喝,见一少女送水出来,崔护用言辞挑逗此女,此女虽然不肯回答,却“目注者久之”,似有意,似无情。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想起了这位少女,前往探访,却只见大门紧闭,并且落了锁。遗憾之余,崔护就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此以后,“人面桃花”一词就被浓缩出来,表达难以见到心仪女子的惆怅心情。

晏殊此词的结尾,就用了这样一个典故,说自己所爱的人不知身在何方,心情惆怅,恰似江水东流。李煜最著名的一句词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东流比喻愁绪的悠远绵长,以及对韶光飞逝、往事化烟的哀伤。晏殊此词结句,也是化用了同样的意思。

【对照阅读】

踏莎行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此词,与《清平乐》“红笺小字”相同,都是借女子之口抒发对离别的爱人的思念,“山长水远知何处”正是“遥山恰对帘钩”之意,“红笺小字凭谁附”正是“惆怅此情难寄”之意,“高楼目尽欲黄昏”正是“斜阳独倚西楼”之意。不过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意味隽永,就要比“绿波依旧东流”委婉得多,也深刻得多了。

清平乐

金风[1]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2]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3]花残,斜阳却照阑干[4]。双燕欲归时节,银屏[5]昨夜微寒。

【注释】

[1]金风:即秋风。古人以五行配四季:春季属木,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土分入各季,故可用金行来代指秋季。[2]绿酒:古代某种酿造米酒,色偏青绿,故名绿酒,白居易《问刘十九》中即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句。[3]紫薇朱槿:都是花名。紫薇俗称百日红、满堂红等,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双子叶植物;朱槿别名大红花、中国蔷薇等,为锦葵科木槿属的常绿灌木。[4]阑干:栏杆的本字。[5]银屏:镶银的屏风,白居易《长恨歌》有“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句。

【语译】

看窗外柔细的秋风吹起,把片片梧桐叶扫落在地。初次品尝绿酒的人最容易醉啊,因此我便醉卧在小窗之下,沉沉地睡了过去。

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只见紫薇花、朱槿花也都残败凋谢了,斜阳映照在窗外的栏杆上。这是双飞的燕子将要返回南方的时节啊,因为昨日晚间,我感觉到镶银的屏风也略微透出了一丝寒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词。开篇先写秋风袭来,梧桐叶落,所谓“叶落知秋”是也,然后从景物拉到人事,写词人饮酒而醉,在小窗下沉沉睡去。“绿酒初尝”,未必是说词人第一次喝到绿酒(以晏殊的身份地位,应当不会这么窘迫),而是说第一次喝到某种绿酒,这种绿酒应当是新酿成的,未经存放,酒味浓烈,所以才说“易醉”。

下阕所写,应当是词人在沉醉醒来后所见之景和所思之事。首先看到窗外紫薇、朱槿等花朵都已经凋谢了、残败了,然后看到斜阳映照在栏杆上。前一句述秋已深,后一句述日已暮,两者互相呼应,因为在四季中,秋季是偏后的,偏寒的,一日中,黄昏也是偏后的,偏寒的。“双燕欲归时节”也是在说秋季,作为候鸟的燕子也将要返回温暖的南方去了,这不禁使词人回想起昨日晚间,察觉到镶银的屏风都已经略微透出一点寒意来了。

整首词写得很质朴,由小及大,以见秋深。一些关键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圆满地突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秋风是“细细”的,绿酒是“初”尝的,窗户是“小”的,双燕只是“欲”归而还未归,银屏是“微”寒还未深寒。这些词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悲秋之情,倘若更以秋风“重重”、绿酒“久”尝、窗户“大”或“高”,双燕“已”归,银屏“深”寒,那意境便完全不同了。

为什么要悲秋呢?因为古人习惯以气候来比拟人事,春季万物萌发、夏季百草生长,都可对应人事之生,之蓬勃,秋季繁花凋零,冬季万物蛰伏,都可对应人事之死,之衰败,所以才要悲秋。秋季到来,再加上时已黄昏,“斜阳却照”,表现的是一种孤寂和迟暮的悲凉。当然,因为有上述那些形容词和副词在,使得这种悲凉很淡,这正是晏殊惯常的风味和格调。

全词不着一个表现悲凉的感情词汇,但悲意自在。所以陈洪在《词洁辑评》中赞此词“情景相副,宛转关生,不求工而自合,宋初所以不可及也”。

木兰花

燕鸿[1]过后莺[2]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3]。

闻琴[4]解佩[5]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6],烂醉花间应有数[7]。

【注释】

[1]燕鸿:指燕子和鸿雁(大雁),前者是夏候鸟,后者是冬候鸟。[2]莺:指黄莺,又名黄鹂,中原地区的黄鹂乃是夏候鸟。[3]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化用白居易《花非花》中“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句。[4]闻琴: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据传文君新寡,相如以琴声挑逗,于是文君夜奔相如。[5]解佩:用郑交甫和江妃的典故。刘向《列仙传》记载,郑交甫尝游汉江,遇二华服女子,前往求佩,二女解佩相赠,旋即佩与女子全都不见。[6]独醒人:用屈原的典故。《楚辞·渔父》记载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7]数:指定数,命中注定的事物。

【语译】

燕子和鸿雁都已经飞走了,接着就连黄莺也归去了。仔细想来,这浮生中的往事还真是千头万绪,难以理清啊。相聚比起一场春梦来,又能长过多少呢?而分别倒好似秋天的浮云散去一般,再也难觅影踪。

即便是因为琴声而心心相印,或者相赠玉佩表述衷肠的神仙眷属,也终有分离的一日,就算扯断罗衣,恐怕也难以挽留那段感情。所以奉劝你不要在世人都沉醉的时候单独保持清醒吧,事物都是命中注定的,还不如在花丛中喝个酩酊大醉呢。

【赏析】

这是一首感叹往事如烟,深情难久,劝人及时行乐的词。首句写秋天来到,候鸟都已经飞走了,以设定时光流逝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欢会显得是那么短暂,分别倒异样长久,词人回想往事,诸般愁绪涌上心头,难以自己。

白居易《花非花》写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原本为赠妓之词,说这名妓女夜来朝去,行踪缥缈。晏殊在此借用得非常巧妙,他将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朝云”典故改为“秋云”,一来与上句“春梦”相对照,二来也抹去了狎妓之意,纯粹用来表述聚合离散的无奈。

那么聚合离散,究竟有多无奈呢?下阕开篇先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司马相如情挑卓文君,二是江妃解佩相赠郑交甫,“闻琴”和“解佩”都是古典文学中著名的爱情故事,但同时这两个故事也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难以长久。“闻琴”,据《西京杂记》载:“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夫妻关系曾一度出现裂痕。“解佩”更不用说了,郑交甫接佩以后,“即趋而去,行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看似浓烈的情感,转瞬间就化为烟云消散了。所以晏殊才说,就算扯断罗衣,强要挽留,情感一旦消逝,也是根本留不住的。

聚合离散如此恼人,爱情终究无法长久,人们又应当怎样面对这种现实呢?词人建议说还不如在花间烂醉哪,终究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呀。既然在说情感,那么所谓“花间”恐怕不是真的写花丛,而是指大群的女子,更可能是指大群妓女。既然深情难以长久,情断难以挽留,那还不如及时行乐,到处拈花惹草算了。应该说这种结语不仅仅是颓废的,还是非常不健康的。所以就有人怀疑晏殊此词,表面上在写情感,其实是感怀身世,别有怀抱。所谓“独醒人”,就是以屈原自况,说随着时光流逝,以前了解我的人也不再了解了,以前清醒的人也都逐渐沉醉了,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独清独醒,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呢?这种说法虽然可以讲通,但未免绕了太大的弯子,还不如归于本意更恰当——晏殊或许在感情上受了什么挫折,所以打算自暴自弃了。

【对照阅读】

渔父词

暮暮朝朝冬复春,高车驷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汉独醒人。

南宋绍兴元年,宋高宗赵构看到黄庭坚所书写的张志和十五首《渔父词》,一时技痒,也和了十五首,这是第九首。词中也写“独醒人”,可以说只是平铺直叙,也可以说用了屈原的典故,但实在和“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大挨得上,毫无抒发怀抱可言。所以说晏殊的《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完全不必要深入强解。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1]初见面。重头[2]歌韵响铮琮[3],入破[4]舞腰红乱旋。

玉钩[5]阑[6]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7]如今无一半。

【注释】

[1]玉真:原指仙人,后转指仙女,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有“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句。此处代指美丽的凡间女子。[2]重头:词曲专用语,指词的上下阕句式和节拍都完全相同。[3]铮琮:别本也作“琤琮”,象声词,多用来指琴瑟之声或玉器相碰的清脆声响。[4]入破:词曲专用语。唐代大曲每套分十余“遍”,归入散序、中序和破三大段,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一般情况下节奏会逐渐加快。因此入破后来也代指乐曲声骤然向急促、繁碎转换。[5]玉钩:此处特指新月。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句。[6]阑:即阑干(栏杆)。[7]点检:即检点、查点。

【语译】

池塘的水波清澈澄绿,微风习习,带来些微暖意。我还记得和那佳人初次相见的时候啊,她反复吟唱的歌声仿佛清脆的玉器鸣响,乐曲逐渐急促,她的舞步也变得繁密,腰肢扭动,仿佛一道红色的旋风。

如今还是这般的新月斜挂,还是在同样的栏杆和香气弥漫的台阶之畔,我沉沉醉去,都不知道夕阳已将要落下。当初和我一起欣赏那佳人歌舞的人们,如今查点起来,却恐怕连一半活着的都没有了。

【赏析】

此词为慨叹时光流逝,由昔而今的人事变迁。首句描写景致,其实是点出了时间——“池塘水绿风微暖”,可见是在春季。词人在这一年的春季,来到某个地方,突然便想起了往年在此处见到的一名女子。当时能够抛头露面为多人歌舞助兴的女子,大多出自教坊,即妓女,也包括私人的家伎。此处所写“玉真”,当指这一类的女子。

词人回想起当年在此处第一次见到这名妓女的情景:此女歌声婉转,舞姿优美,她腰肢灵动,还穿着红色的长裙,舞蹈起来仿佛一道红色的旋风似的。

上阕写完回想以后,时光再拉回现今,先点出地点,是在“栏下香阶畔”,同时更明确了词人回想之时的时间段——“玉钩”和“斜日”,是指夕阳将要落山,而新月已经升起的黄昏时分。当日初见“玉真”是不是在黄昏时分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昏这个时间段,本身就带有白昼逝去、清夜将至的淡淡的悲怆感,正好烘托全词的氛围。

晏殊惯写这种淡淡的忧伤,在此词中,并不仅仅体现在“玉钩”和“斜日”中,还体现在“醉后”一词中:词人因为今昔之叹而感悲凉,因感悲凉而致酒醉,因为酒醉才“不知斜日晚”。那么,究竟是何种的今昔之叹呢?结尾点明,是因为故人多逝,存者无多。对照上阕写妓女的歌舞,可见此处“赏花人”,并不是真正字面上的意思,应指当日一起观赏歌舞的人,因为“花”在古典文学中经常用来指代女子。当日一起观赏歌舞的友人,如今查点计算,活着的连一半都不到啦,这才是全词所要表达的哀伤之意。

这样的结尾,在回想和酒醉后点出词意,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木兰花

绿杨芳草长亭[1]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3]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1]长亭:秦汉时在乡间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这些亭逐渐成为人们郊游和送别的处所,从而长亭就变成了送别地的代名词。白居易《白孔六帖》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句。[2]五更钟:古代夜分五更,要敲更鼓或更钟来报时,五更天约等于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3]一寸:指方寸,又称寸心,即内心。杜甫《草堂诗笺·偶题》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句。

【语译】

你我于长亭送别,一路上杨柳青青,芳草萋萋,不禁使人想到青春年华的短暂,人生总是被抛弃。梦醒时分,楼上正敲着五更的钟鼓;时正三月,点点苦雨,更增添了离愁别绪。

无情之人总不会像多情之人那样悲苦,我这多情之人的方寸之心已经化成了千万缕愁绪。天涯地角,即便相隔遥远,也总有走到头的时候,只有这一份相思之情啊,竟然无穷无尽,难以排遣。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小令,文字简洁而内涵隽永。也有认为属闺怨词,是借妇人之口,表达爱人远离、难以重聚的凄苦心情。

开篇先写分别,在长亭相送的时候,正当春季,杨柳青青,芳草萋萋,然后直接点出主题,说青春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似的,它主动抛弃了自己,跑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既然青春易逝,可见爱人已经离开很久了,自己年华逐渐老去,却始终不见爱人归来。

词中的主人公思念她的爱人,以至于整晚都睡不安稳,恍惚间醒来,钟鼓声响起,已经是五更天了。崔曙《古意》有“夜夜苦更长,愁来不如死”句,可作对照,意为因思念而难眠,因难眠而感到寒夜是如此的漫长。

“五更钟”以后,继之以“三月雨”。三月春尽,丝丝小雨降下,以致满地残花,直接“年少拋人”句,以季节来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春季结束了,同样,最美丽的青春年华也逝去了,爱人为何还不回来呢?此联对仗意味深长,使得“五更钟”和“三月雨”两个短句脱颖而出,从此成为表现离愁和思念之情的常用文学词汇。

当然,爱人离去时正当春季,此刻怀想时只是春尽,似乎相隔时间并不算长,倘非一春,又无明确表述。但作为文学语言来说,应该认识到两个春都未必是实指,而是为了突出感情色彩而借用的。

上阕写景写情写事,下阕顺势直抒胸臆,首先说正因为多情,人才会感到凄苦,既然如此,倒还不如无情来得更舒服一些吧。然后又说自己偏偏不能无情,内心不过方寸之小,却充满了千丝万缕的愁绪,难以排遣。天地再广大,总有一个距离,但主人公的相思却无穷无尽,或许只能跟随生命的终结而终结吧。白居易《长恨歌》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晏殊借用了同样的句式,以表达同样的情感,但他把代表时间的“天长地久”改为代表距离的“天涯地角”,把“此恨”改为“相思”,在情境和语气上显得要更委婉一些。这也是晏殊惯常的风格,倘若照搬白居易原句,那便不是晏殊所能流露出的情感了。

踏莎行

祖席[1]离歌,长亭别宴,香尘[2]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3]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4]遍。

【注释】

[1]祖席:饯别的宴席。[2]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因女子之步履而起者。王嘉《拾遗记·晋时事》载石崇“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沈佺期《洛阳道》有“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句。[3]棹:船桨,此处指代船。[4]寻思:思索,考虑。

【词牌说明】

小令,来源不详,《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以晏殊“小径红稀”为正格,共五十八字,上下阕起首的两句四言,例用对偶。别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等。

【语译】

长亭中设下饯行的酒宴,有人在宴席上唱起离别的歌曲,你逐渐远去,虽然脚下扬起的芳香尘土已将我们隔开,你仍然不时地回头观看,依恋不舍。我的坐骑在林间嘶鸣,看到你的坐船在水波中辗转。

登上画阁,黯然销魂,高楼远眺,望断泪眼,看不清你啊,只能见到斜阳护送着平缓的波涛逐渐远去。最无穷无尽、无法消解的只有离愁了,让它带着我的思念,追随着你,去往天涯海角的每一个角落。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离别之景,下阕写相思之情,风格流畅,气韵雅致。

首先写长亭饯别,悲歌一曲,开篇两句四言对偶,本写同一件事。然后写行人的恋恋不舍,已经被尘土隔开很远了,依旧频频回首,内心惆怅。香尘本有其典,是指女子的步履,或解为繁花落地,尘土皆香,但词中并没有明确的季节词汇,只一个“香”字硬作是解,未免绕得圈子太大。晏殊在这里不用“征尘”“浮尘”而偏要用“香尘”,可见他送别的是名女子。

这女子乘船而去,词人骑马相送,说“匹马映林嘶”,其实不是马在嘶鸣,而是送别之人的内心在悲叹。因为依恋不舍的送别,人的情感感染了坐骑,使得马嘶不停,这种写法源自江淹《别赋》之“舟凝滞于水滨,车迤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但《别赋》中说离去的舟船(以櫂即棹来指代)“容与”,也即徘徊不前,此词中的舟船却翩然远去了。“去棹依波转”,“转”字用得佳妙,船只既然随波而去,那么只有波转才能棹转,似是舟船绕过一个弯,已经在送别之人依恋的眺望中消失不见了。

舟船消失不见,行人也便消失不见。所以下阕写“登楼目断”,远远望去却不见行人影踪,并因此而“魂消”。《别赋》开篇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只有离别是最令人愁绪万端,难以自解的。所以在词人眼中,此刻只有“斜阳”下的“平波”,缓缓流向远方,却不见自己所依恋的那条舟船。此句虽然简单平实,但所蕴含的依恋之情却极为深刻,所以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它是“淡语之有致者也”。

结尾平实地点出主题:离愁无穷无尽,只能靠想象,用思绪来追随行人前往天涯海角去了。这和“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用词相近,结构不同,所言也似不尽相同,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非常类似的。

踏莎行

小径红稀[1],芳郊绿遍[2],高台树色阴阴[3]见。春风不解禁杨花[4],濛濛[5]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6]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1]红稀:指花朵稀少。[2]绿遍:指青草繁茂地生长。[3]阴阴:隐约之意。[4]杨花:古人称柳树为杨柳,所谓杨花,其实是指柳絮。唐无名氏《送别》即写道:“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5]濛濛:本指雨丝细密,这里是指柳絮乱舞,如同雨丝一般。[6]游丝:指蜘蛛之类小虫所吐出在空中飞扬的细丝。杜甫《题省中院壁》有“落花游丝白日静”句。

【语译】

小路旁花已稀少,而郊外却青草繁茂,高台在树荫中隐约可见。可恼那春风不懂得阻止柳絮飞舞,让它们如同细密的雨丝一般全扑到行人的脸上来了。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荫之中,燕子被隔离于红色的帘栊之外,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静静地追逐着空中的游丝而旋转。我带着愁绪喝醉了酒,沉沉睡去,等醒来的时候,斜阳正好映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这是一首春愁词,上下阕都是前三句写景,而后两句写情。上阕以花落草长为开篇,明确了季节性,正是春日将尽,夏季将来。花不一定是红色的,草也不一定是绿色的,但以单一的颜色来指代事物,以红替花,以绿替草,本是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手法。

词人在这里写的乃是远景,先是小径旁的残花以及郊外的绿草,然后视线向上提升,看到浓密的树荫和隐藏在树荫中的高台的影子。词到此处,笔锋一转,开始抒发词人的情感,对于这种春之将尽的景象,词人心中是颇感愁烦的,所以要责备春风,为什么不能阻止柳絮飞舞,而要让它直扑人面呢?无论花草还是风雨,诗歌中习惯将其拟人化,仿佛这些自然景观和现象也都是有意识的似的,从而达成将作者的情感投射进入,再加以阐发的目的。很明显,词人所以责问春风,并不是因为柳絮扑面,而是因为春之将尽,才会有柳絮飞舞,倘若春风有情,真能够阻止柳絮的话,那么不仅仅是柳絮不能扑人面,或许就连美丽的春光也都可以留住吧。

下阕开篇再写景,但已不是远景,而是近景,就在词人屋外,可以看到“翠叶藏莺,朱帘隔燕”,莺莺燕燕本是春季常见的禽鸟,如今一藏于叶间,一隔于帘外,全都朦朦胧胧地看不真切,这也是喻示春之将尽。然后词人的眼光继续向近处收拢,回到室内,只见香炉上青烟袅袅,空中游丝飘拂。这里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仿佛香烟也是有意识地在追逐着游丝而旋转。

写完近景,再抒衷肠,词人因为春之将尽而烦闷,故而饮酒醉眠,等他醒来的时候,都已经夕阳西下了,只见庭院深深,更添一份空虚与寂寞。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称赞说:“结‘深深’妙,著不得实字。”也就是说这里用虚词“深深”,要比明写何等庭院,或形容如何的庭院,都显得更空灵,更能突出情感色彩。

晏殊此词情景分明而又自然融汇,景色由远及近,逐步更换,层次分明,就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般,尽抒闲愁。本是偶然的情感,因季节而得以抒发,或者因季节的变换,而习惯性产生淡淡的愁绪而已,所以黄昇《花庵词选》题为“春思”。前人评论此词,往往有故意发掘所谓深意,说作者别有隐喻的,比如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说:“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之郁纡也。斜阳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也。”倘若用这种方法读词,则无词无所谓微言大义。终究这些说法都只不过是牵强的附会而已。

【对照阅读】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全宋词》载晏殊五首《踏莎行》,这也是其中一首,和“小径红稀”颇有相似之处,比如都写了花,写了草,写“院深静无人”,写“香残蕙炷”,写垂杨(垂柳)和春风。据统计分析,同一名诗人、词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尤其是同一人生阶段内的作品,总会有某些惯常使用的词汇、意象、手法和句式,这就是“风格”。

蝶恋花[1]

六曲阑干偎[2]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3]。谁把钿筝[4]移玉柱[5],穿帘海燕[6]双飞[7]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8]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9],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1]关于这首《蝶恋花》,《全宋词》不载,其他很多词选,包括《钦定词谱》,都认为是南唐名家冯延巳所作。一方面,冯延巳的作品对北宋前期词作影响很深,包括张先、晏殊在内的大量小令名家,其作品都很难摆脱冯词的影子;另一方面,冯延巳宦途得意,做了半辈子太平宰相,他的经历与晏殊颇为相似,想来心境也会相近。正因如此,此词才会被误以为是晏殊的作品吧,主流的看法,仍应是冯词而与晏殊无关。[2]偎:本意为依偎,此处指贴近。[3]黄金缕:指细嫩的柳条。李商隐《谑柳》有“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的句子。[4]钿筝:以螺钿装饰的筝。[5]移玉柱:玉柱即玉做的筝柱,此处指代筝,移玉柱犹言弹筝。[6]海燕:即燕子,古人谓燕子每春从南方渡海而来,故名,不是指如今所谓的海燕(鸌形目海燕科约20种海鸟的统称)。[7]双飞:别本作“惊飞”,似更佳。[8]一霎:霎时间,指时间短促。[9]莺乱语:别本作“慵不语”,似过于平实。

【词牌说明】

中调,源自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由晏殊改为今名,即以此词为正格,因词中有“展尽黄金缕”句,故亦名《黄金缕》。此外此牌还有很多异名,比如因赵令畤词而名为《卷珠帘》,因司马槱词而名为《明月生南浦》,因韩淲词而名为《细雨吹池沼》,因贺铸词而名为《凤棲梧》,因李石词而名为《一萝金》,因衷元吉词而名为《鱼水同欢》,等等。

【语译】

碧绿的柳树紧贴着六曲栏杆,微风轻轻拂过,柳树尽情舒展它千万条脆嫩的枝条。是谁正在抚筝,奏出那优美的乐曲呢?乐声惊动了檐间的羽燕,双双穿帘飞去。

正值清明时节,眼前到处都是游丝和柳絮在飞扬,杏花开了,还短暂地下了一场小雨。我从沉睡中醒来,耳边听到黄莺正在鸣叫,仿佛在诉说些什么。就是这些黄莺惊醒了我的好梦,梦中情境就此破碎,再也找不到踪迹了呀。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词,词中蕴含着哀伤之意,仿佛是在慨叹清明已至,春景将逝,但这种哀伤是非常淡的,总体看来,仍是一片明媚春光,景深而情浅。

开篇先写六曲栏杆和栏杆边的柳树,微风轻拂,柳树仿佛有智识似的,尽情舒展着它的枝条,这些枝条是如此脆嫩,就好像黄金的丝缕一般。如此美景本是无声的,并且恬静的,但是突然不知道是谁轻抚筝弦,一声乐响,不但给美景添加了声乐之美,更使得檐间燕子惊飞起来,穿帘而出。微风摆柳,虽略有动态,却不活泼,燕子惊飞,却把原本的半静景陡然更拔高了一个层次。是啊,生机盎然的春季,正该是这样活泼泼地充满了动感啊。

所以说,别本“双飞”作“惊飞”,在动感上要更胜一筹。

但是春终究已经深了,下阕开篇就写词人满眼不但有“游丝”,还有“落絮”,杨柳都已经开花飞絮了。时至清明,红艳的杏花已经开放,并且小雨纷纷。清明本多雨水,杜牧《清明》即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句。词人在这里特意突出“一霎”,表明这场雨下的时间并不长,非但不会摧残美景,反而会把春光洗涤得更加清澈、明亮。

词人在这美丽的春光中睡着了,吵醒他的是黄莺鸣叫。情感从这里开始逐渐摆脱景物的牵绊而展现出来,首先在一个“乱”字。黄莺鸣叫,如同人之私语,本来是很细碎很悦耳的声音,但词人听在耳中,却多少感觉有些烦躁,所以觉得“乱”,其实乱者本非鸟语,而是人心。为什么会烦躁呢?因为词人才做了一个好梦,却被黄莺惊醒,使得好梦无踪,再难寻觅。只有在这结尾的时候,全词才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寂寥来。

【对照阅读】

清平乐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这首词是冯延巳的代表作之一。冯词惯于写愁,但与晏殊相似,大部分作品中的愁绪都是很淡的,这与他半生富贵的经历不无关系。冯词中的愁多是不确定的,朦胧的,仿佛与生俱来,而并非受外事外物影响后才生发出来的。倘若作者体味不深,笔力不足,就难免会有“无病呻吟”之叹,但冯词却并不会给读者以这种感觉。

同类推荐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生命是一场旅行(下)

    生命是一场旅行(下)

    当你没有达到目标时,也许你可以说:“是的,但看看我们途中所发现的东西!看看这些因为我尽力去做而走进我生活的美妙东西!”生命正是挖掘的过程中才具有活力。而且我相信到最后真正要紧的还是过程中的乐趣。
  • 大正:百花盛放的新思维、奇女子

    大正:百花盛放的新思维、奇女子

    从明亮华丽的明治时代,到绚烂浪漫的大正时代,茂吕美耶用深入浅出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如樱花般美丽动人的日本奇女子!大正时代,日本国内逐渐富裕,文化百花齐放,不仅出现“新中间层”的实业家和上班族,还培育出一批有识之士和“新女性层”。女性开始摆脱长此以往社会和家庭予以的不平等待遇,纷纷摸索自立途径,从事新兴行业,一步步登上社会舞台。继日本历史物语后,看茂吕美耶(Miya)以其新颖笔调,为大家娓娓道来那些在拥抱都市生活伊始,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魅力开始展现的时代中的精彩故事!
  • 汇锦闲吟

    汇锦闲吟

    我是诗词战线上半路出家的新兵,对格律诗词尚无深入的研究,老框框少。在诗词创作中,力求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探索中、摒弃复古、追求创新。由于知识所限,心想未必事成。曾将试用新声韵写的诗词,汇编成册,起名《槐窗闲吟》予以出版。今又把未曾发表的新声韵诗词整理成册,起名《汇锦闲吟》予以印刷,献给读者,请诗词爱好者指正。
  •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全方位解析海明威作品的长篇导读。杨照以其擅长的“历史学读法”与“文学式读法”抽丝剥茧,揭开海明威文字下潜藏的巨大冰山,破解其简明到极致的美学风格密码,阐发《老人与海》中所传达的高贵人格价值。附录的《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名作,以老人与大鱼搏斗的故事为核心,将极简的场景凝缩为人类孤处绝境的隐喻,刻写出沉勇坚毅的抗争之魂。
热门推荐
  • 十年有你在就好

    十年有你在就好

    三个名叫李寒月,张媚儿,杨溪羽的女孩,在重庆八中改变了原本平淡的生活,她们遇到了什么,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三小只与她们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
  • 白九尾少年

    白九尾少年

    我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鬼使神差进入了TC市一所私立初高双制中学,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度过高中三年,没想到在自己身上发生妖妖怪怪的事完全打破了我的期望。这种事不仅发生在我的身上,当然,还有我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这个学校到底怎么了,它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
  • 繁华酥骨

    繁华酥骨

    在他眼里,她是戏子,一举一动都是他人的样子,他却喜欢她的戏
  • 穿越原始当大帝

    穿越原始当大帝

    魂回上古,重生原始社会末期。这是神话时代,却不存在神话,只有人类的艰难求存。私欲的膨胀,上演着激烈的权力斗争,人性的丑恶,被疯狂激发。重生的少羽,不甘向命运屈服,搅动风云时,揭开了一段段上古秘辛,终成一代大帝……
  • 玉龙殇

    玉龙殇

    一次红山文化的展会中,博物馆的保安凌志因为展会中最重要的文物红山玉龙回到了红山文化最为衰微的时期,此时也正是商末周初的大变革时代,且看主角如何在红山、商、周及天下诸侯之间徜徉!本书将会借用《封神演义》中一些情节和人物,为您呈现一个没有法术法宝的现实版的商末周初的“封神”时代!当然也会夹杂一些暧昧和离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本书有一定的存稿,我意图冲榜,跪求收藏,跪求推荐,跪求点击!!感谢您的支持,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何问京雨

    何问京雨

    十五年前,她抱着三哥的尸体跳江而死,十五年后她竟回到这里,被满城敬仰的仙师捉回了京雨堂,她不想回去,不想在那忽鸣山上回忆当时的情景,大家都因她而死,她大概真的是个罪人吧,林潇潇你到底为什么活过来?难道就是为了再一次受到众人唾弃吗?
  • 绯色倾城

    绯色倾城

    一层秋雨一层凉,月下空舞空人心。凄然一笑,红颜陨落,雪纷飞,香魂不再…时光来去匆匆,大雪纷飞的夜晚,女皇横空出世,杀皇帝,夺嫡位,控制傀儡…且看她如何逆袭她被定格了的命运。一代毒女,伴随而来,“我待你不薄,你为何…””有权才可以活下去,不是吗?”她剑指玉顔,淡然一笑,“我,没想到,是你!”眉心一点红,眼神已无生机。染蓝桃花,染红了谁的心?
  • 沉渊之鱼

    沉渊之鱼

    因一次偶然的相遇,我被执掌天河的临渊君带回了天宫生活。起初只是为他做饭,偶尔也会便回原身让他逗着玩。再后来,我成为了他的徒弟,他赠我缘机琴,教我法术,就在我以为那被自己隐藏着的仇恨,即将被眼前的快乐淹没的时候,一个人,一件事,让这一切的美好被慢慢消磨。自那日起,我违背了当初对他的承诺,偷习了禁术,还杀了一个人。之后便是三年的雷刑,在天河水镜整整五百年孤独的等待。终究他还是发现了我偷习了禁术,我知道,他还是对我下了手,便在他面前跳下了炼狱。千年之后,我在不羁山遇到了一个人,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了心,自然不会再爱上一个人。最终,我和他还是再次相遇了,可我已经忘记了所有,而且身边已有了他人的陪伴。
  • 岛不叫岛

    岛不叫岛

    岛不叫岛,是一座囚牢,你不是你,是自私的鱼而已,
  • 天庭神仙落凡间

    天庭神仙落凡间

    呜呜呜,我要回天庭,我刚下凡间天庭和凡间就被天道生生隔开了。老天呐,你逗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