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40900000003

第3章 引言:大脑的认知特点和基本逻辑

“能拥有称为‘思想’的脑内小小波动,乃是我们的荣幸。”

——大卫·休谟,英国哲学家

“人类所有问题都有简易解决之道——像模像样,貌似有理,但可惜谬误不堪。”

——H·L·门肯,美国作家、编辑

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能做出预测、检测规律的机器,渴望稳定、明确、持续的东西——这听起来挺不错,但它有时会出问题。

上班的第一天,你踏进了新办公室。你浑身紧绷,像在有鳄鱼出没的池塘边喝水的小鹿一样警惕。这不是你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你以前也做过其他工作,所以这种感觉并不陌生。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份全新的工作,你跟多年前开始头一份工作时同样焦虑不安。不过,两者还是存在差异的,只是你第一次走过办公室走廊时还没意识到。你一步一步朝前走去,打量两旁的办公室,感受着工作氛围。突然,你有了一种感觉——我会没事的。

为什么这个念头能冲破压力和紧张的束缚,突然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在你一步步走过走廊,慢慢熟悉新环境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尽管并不显而易见,但这其实是大脑运作的结果。你看到、闻到、摸到、听到的一切都会经过大脑的处理、分析和解码。你的大脑在运用进化得来的能力,而且运用得极为出色。事实上,它用情绪反应战胜了神经反应,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不是说你以前真的来过这里。大脑会分析你当前所处的环境,在新环境中寻找熟悉的模式,也就是过去类似的经验。它得出结论:既然有这些熟悉的模式,你就能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随着你慢慢结识新同事,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经大脑处理,越来越多的模式被检测出来。随着时间流逝,你对新环境中的事物越来越了解,原本让你提高警惕的东西将不再被视为危险,也不再需要密切关注。短短一天时间,大脑就勾勒出了一幅微型地图,告诉你如何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这幅地图会增减、变动、调整、扭曲,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源于你大脑识别、编码、归类出来的种种模式。

经过多年的神经科学研究,如今大脑被视为一台预测机器,一个极为复杂的器官。它通过处理信息,能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大脑尤其擅长检测模式、发现规律、预测威胁和讲述故事。它喜欢稳定、明确和持续的东西,会将不可预测、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也就是对我们的威胁。

问题在于,为了规避和对抗这些威胁,大脑进化出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促进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与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息息相关。本书会探讨其中的一些副作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在害我们摔跟头、掉进陷阱的同时,却会让能预测威胁的大脑非常“快乐”。也就是说,大脑会让我们产生错觉,乐于陷入“套路”。接下来的章节,将探讨以下内容:

·为什么我们渴望确定性,希望觉得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我们会靠记忆支撑这种感觉?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巧合赋予意义,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为什么我们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会努力规避失败?

·为什么我们会调节道德行为,以此获得心理平衡?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后悔的怪圈?

·为什么该用特殊性策略的时候,我们却爱用一般性策略?

如果我们能不带偏见、误解和妄想地生活,世界将是多么美好。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总是忽略这个事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一头雾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那么想。这不是因为我们蠢。恰恰相反,只有具备复杂思考和反省能力的大脑才会受蒙蔽,搞不清自己的心智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不过,在进一步讨论之前,让我们先后退几步,从认知角度看一看我们是从何而来,又要往何方去。

大脑的运作方式,其实很复杂

为了让心智分析发挥作用,就必须弄清目前人类对大脑功能的了解。必须承认,相关知识还很有限。不过,过去几十年中相关研究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有了长足进步,这在一个世纪前是无法想象的。例如,如果你告诉一名20世纪初的神经学家,100年后科技会发展到截瘫患者能靠意念操作机械手臂,他肯定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嗤之以鼻。尽管科幻小说和漫画书里出现过类似的技术,但严肃的科学家绝不会指望“这些玩意有朝一日能变成真的”。不过,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设想不但可能实现,而且很多已经实现了。此外,我们对大脑有了足够多的了解,知道“身心二元论”的解释早已过时。如今,仍有不少人觉得应该把大脑和心智分开讨论。因为他们觉得,思维如此复杂,竟然发生在大脑里,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正如我母校的一位生物学教授所说:“几十亿个‘开关’怎么可能搞出像心智那么复杂的玩意?”

认知科学还没能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但在研究大脑之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切中要害。例如,“开关”的比喻就是归类错误所致。他们认为,大脑不过是由血肉组成的、小巧(尽管很复杂)的电子元件,从这个前提出发,绝不可能解释心智运作的原理,最多只能博人一笑。

认知科学剖析了存储心智的容器——大脑,对我们认知事物的归类方法发起了冲击。设想一下,如果能弄清某种想法、某种情绪位于大脑的哪个部位,那将多么诱人啊!以愤怒为例,我们宁愿相信怒气是从脑门上“冒出来”的,也不愿接受它并非“住在”大脑里的某个地方,而是脑中多个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说到记忆,人们就更难接受事实了。你10岁时在游乐园玩过山车的记忆到底存放在哪里?由于回忆看起来或多或少是完整的,所以我们相信,它就搁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书搁在书架上一样。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从架子上取下书,翻到恰当的一页就行了。但现在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你关于急转弯和大回环的记忆并不存在于大脑中任何一处,而且也不是完整的。

这些关于大脑的发现让人一头雾水,背后的科学研究也无法为我们提供满意的答案。我们用简单的归类法填补空白,仅仅是因为得不到确切答案会令人不安。由于唯一能提供解释的器官(大脑)是为了解读周边环境而进化来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研究大脑自身运作的脑科学会让我们倍感挫折。然而,你我现在能讨论这个话题,正是拜头颅里这个神奇器官产生的“心智”所赐。或者更确切地说,心智不是大脑的产物,而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大脑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就是我们的心智。用神经科学家西蒙·莱维的话说:“心智不过是大脑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逐渐抛弃了“身体(包括大脑在内)与心智相互独立”的观点,也就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用当代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话来说,身心二元论错在“从一开始就将两者一分为二”。但将大脑和心智“一分为二”的理由显而易见:人类从有能力思考这种问题开始,就不喜欢将两者视为一体。如果说心智是大脑活动的结果,那它就仅仅是个生物进程。无论这种进程多么复杂,也不过是血肉、细胞和筋腱的运作。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至少我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怎么可能这么可怜兮兮,仅仅是某些神经科学家所谓的“湿件”(一种生物构件,与电脑硬件相对)?这就是认知科学研究对人类自我理解发起的冲击。随着我们对大脑运作原理的了解不断加深,认知科学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也会越来越大。

打鸡血其实作用不大

既然身心二元论已遭到摒弃,那么未来的解释该是什么?将心智与大脑一分为二的观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应该用什么取而代之?这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已经迈进了“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的时代,而在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推开这扇大门之前,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仅仅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必须特别小心谨慎,不能根据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成果贸然得出结论。但我们确实已经踏上了自我了解的新征程,不可能再回归“身心二元论”那陈腐的避难所。在这个新时代,提到“心智”的时候,说的就是大脑做的事。提到“思想”的时候,说的就是心智的运作,也就是大脑永不停歇的活动。将两者一分为二的观点已经轰然倒地,随之倒下的还有无数关于心智的错误认识。

也许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此弄清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样做,以及如何扭转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这让你联想到了“励志读物”,请允许我提前声明:我认为,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浪潮其实削弱了绝大部分励志建议,接下来还会证明其他建议是多么空洞无物、毫无根据、欺世盗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大脑和心智的误解使得励志读物趁虚而入,从迫切寻找答案的读者手中赚走了数十亿美元。认知科学不能像励志读物那样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心理学这门学科也不会去做那样的尝试。不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能探讨某些棘手问题,让我们评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根据切实的研究成果反思自身行为,要比读励志书更靠谱。我们需要的不是励志,而是科学的帮助。

我们有时候只能靠直觉行事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怎么喜欢“依靠直觉”。不过,我能理解也能接受,人有时候只能靠直觉行事。虽然直觉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却能将我们引向答案。况且,做研究也离不开直觉。我认识许多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擅长依靠直觉。有时候,他们会在吃早餐时突发灵感,想出极具创意的研究方法。有时候,他们仅仅从直觉出发,就能发现前人作品中的错漏。我就做过不少类似研究,进而写出了这本书。这段经历证明,有时候应该相信直觉。

不过,在相信直觉的同时,我们也得当心过于轻信。励志读物通常会给神经科学研究草率下结论,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万灵药。我们渴望得到答案,愿意听那些声称能给出答案的人侃侃而谈。我们想迅速解决问题,好让自己尽快安心。但真相是残酷的:我们往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少跟原先设想的不一样。对于别人给出的“答案”,我们本该持怀疑态度,但轻信的力量极其强大,会战胜这种怀疑。如果我们不当心,刨根问底的渴望就会变成对虚妄废话的盲从。

例如,我们必须特别当心,避免从脑成像研究中得出定论。对于大脑不同区域被激活意味着什么,神经科学研究领域至今尚无定论。在脑成像研究能给出确切答案之前,我们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探讨。例如,为什么在两项不同的研究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不同?大脑在重复实验中表现不同,这对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提供可靠的解决办法。有人甚至提出,应该在法庭上运用脑成像技术,给嫌疑人定罪或证明清白——如此信任一种远不够完善的技术实在是太可怕了!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科学研究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确切的答案,让我们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事实上,在任何值得探讨的领域,我们都应该期待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更多的答案。

但话又说回来,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研究基础上的科学调查本身就能激起人们的希望。正是它将科学论断与伪科学论断和毫无依据的励志口号区分开来。科学调查对研究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自毁倾向。它不会带来令人艳羡的完美成果,只会动摇人们原以为无懈可击的观念,进而踏上全新的征程。

简而言之,这就是本书的出发点。科学只是一种工具,但它是我们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最佳工具。我相信,要想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它也是最有效的工具。要想弄清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就必须深入挖掘问题的核心,同时承认探索过程的内在局限性。

关于本书的事先声明

我要对本书的一些内容做些事先声明。首先,我在书中故意用了一个过于简化的比喻——“快乐的大脑”。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大脑不能用“快乐”“悲伤”“愤怒”来形容,它也不会“渴望”“要求”“声明”或“承诺”。用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陶德·埃希格的话来说,就是:

大脑不会“渴望”,就像肺叶不会唱歌,膝盖不会打破跳远纪录。大脑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使我们渴望某些东西。在大脑与“渴望”之间,总有一个身处某种情境、某种文化的人。

我用“快乐的大脑”这个比喻想表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大脑会将规避失败、降低风险、防止受伤视为重中之重。这是大脑进化而来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都对我们有好处。然而,这些自保倾向(我称之为“快乐大脑”倾向)有时会做得太过火,反而对我们造成阻碍。我们要弄清的是,什么时候应该违背大脑的直觉去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为。

其次,这不是一本探讨精神病理学的作品。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精神科医生,不打算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扮演心理治疗师。我也不是神经科学家,不会宣称自己拥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神经动力学知识。我只是一名对大脑工作原理感兴趣的科普作家,一心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广大读者分享。我还是一名公共教育专家,用多年时间制定和推行策略,使特定的目标受众提高意识、改变行为。我非常了解“知行合一”有多难。我们大多数人能意识到问题,甚至能找到解决方法,但通常仍会失败。我正是有感于“知”与“行”之间的鸿沟,才决定写这本书。我想知道,为什么人类总会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具体来说,我想知道,在每个人都为之感到折磨的自毁想法和自毁行为背后,大脑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三年前,我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打算主要探讨认知偏差——经常导致我们犯错的心理误区。但在阅读大量研究报告,并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专家深入讨论后,我发现了认知拼图中更关键的一块。它能解释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如此“快乐”。

我的研究还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仅仅知道大脑存在缺陷,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大多数讨论大脑缺陷的作品都是点到即止。但如果不能为此做些什么,知道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也许知道该采取行动规避诱惑,但实际做起来又是另一码事了——这就是“知”与“行”之间的鸿沟。事实上,弄清这一点跟弄清是什么让大脑如此“快乐”同样重要。

最后,你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看到五花八门的话题。我有意不去纠结技术细节,而是关注我认为跟本书讨论有关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还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希望随着讨论的展开,你既能获取信息,也能得到帮助。

同类推荐
  • 认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认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对不起,我可能对人过敏。日本国家公共医疗系统推荐使用,当代社恐青年自救手册!社恐青年,只是标签?不,我们认生。著名心理学治疗师清水荣司,总结20年诊疗经验,找到一个人也能克服社恐的自救方法。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针对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使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随心所欲地主导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中各种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用10分钟随意读上一小段书中的内容,你就能不知不觉掌握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早目过上你希望的好日子。
  • 抑郁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实证

    抑郁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实证

    本书围绕抑郁症认知理论、研究及治疗三条主线,对国内外有关抑郁症和认知方面的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共七章,包括概述、抑郁的认知理论述评、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抑郁症的情绪认知加工偏差、抑郁症的抑制损害和神经机制、复发性抑郁个体的认知损害及抑郁症的认知治疗。
  •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书是阿德勒唯一一本家教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此外,《儿童教育心理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热门推荐
  •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本书主要描写古代冤狱讼案故事,内容包括人命、奸情、抢劫、婚姻、债务、诈伪、雪冤等。案中的人物,既有高官重臣,也有江湖盗贼,书中故事曲折离奇,推理手法睿智而又高明,因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本身不发达,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被广泛运用于刑侦之中。古人侦破案件,主要依赖日常经验的总结、观察的敏锐、以及睿智的推理来复原犯罪的现场,并在问案中加以佐证。这是古人刑侦的特有智慧,而这些智慧之光,在今天的刑侦过程中仍有令人惊讶的闪现。
  • 嘘,白泽大人的秘密

    嘘,白泽大人的秘密

    这个世界,远远不止你所看见的那么简单,也许,你所见到的,只是一副面具,或者,你以为是面具的,其实才是他们真实的面貌。醉酒后的糊涂举动,改变了平凡少女的一生……明明前一秒还是儒雅有礼的美男店长,怎么转身就变成了狡猾奸诈的家伙?可恶!谁来告诉她,为什么这个家伙会成为她的“代理班主任”!难道他是来杀人灭口的吗?这是一个白兔,被大灰狼玩弄在手心中的“悲惨”故事——《嘘,白泽大人的秘密》普通女孩遇上强势腹黑的妖怪大人,结局早已注定不寻常……
  • 我们已经错过了

    我们已经错过了

    法兰高中操场上。“锦夏,加油啊!我们班的希望就靠你了。”“苏锦夏,我看好你哦!”
  • 冷情上神的朱砂痣

    冷情上神的朱砂痣

    一百年前,九重天最强上神荒祭在仙魔大战后殉情身陨。几百年后,继荒祭后一位名枯骨的上神以震惊三界的实力坐上最强上神的宝座。俞临渊,九重天最强上神,封号枯骨。初登神位时,佛祖说他眉间朱砂在百年后会化作人形。他便凝凰之精血,曼珠之精华,取下朱砂搁置瑶池之内。百年后果育一女,名曰:白羡婴。“无三魂七魄?也罢,日后犯下大错也不必身消魂灭。既取自我眉间朱砂,我便,唤你阿志。”俞临渊看向襁褓中的小女婴,口中自说道。三界之中无一生灵不知被枯骨上神眼珠子似护着的白羡婴。俞临渊也曾问过关于他和白羡婴之间的机缘,然佛祖只说:“来日方长,莫下定论。”可是在来日方长后………
  • 仙人培训学校

    仙人培训学校

    既然登天,何不畅快而行?既然成仙,何不随意而生?既然要说这个故事,那就从家不是家,人不是人开始说起。来到仙人指路学院第一天,八戒,猴王,司空就是我朋友。嫦娥,二郎神是我导师。一场嫦娥与雅典娜的豪赌,造就一代奇才、玉兔的报复更是成就一代逆天金身、八戒的苦苦追求,竟然真的追到嫦娥、猴王的横空出世,直接搅乱天庭的安宁。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万仙皆在其中,却独舞独尊!一念为魔,一念为仙!——这是南山的第一本小说《仙人……》,登不了大雅之堂。喜欢天才流,更喜欢看西方、东方仙人的直接点开看吧。(读者群:187104942)
  • 猴子国历险记

    猴子国历险记

    很久以前,美国有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叫“普勒尔巴”。约翰·杜里特就住在这个小镇上,人们非常喜欢这位医术高明的博士。约翰·杜里特有一个习惯,每次出门时都要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并且嘴里喜欢叼着烟。这时,孩子们和那些小动物都爱跟在他的后面。
  • TFBoys之眼角中的泪

    TFBoys之眼角中的泪

    对于我来说,誓言不要一生一世,我只要你陪我谈一场恋爱。一段两情相悦。一段死缠烂打。一段默默暗恋。树上刻下的誓言,我还记得,你呢?对于王源为什么要失约,洛情愔明白了,就在8月30的下午,他告诉了她:对不起,答应你的,不能实现了。当可爱萌萌哒的王源遇上忽冷忽热的国民女洛情愔。当犯傻花痴妹米悦溪追上高冷男神易烊千玺。当霸道帅气的王俊凯和优雅内涵的米悦涵,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用十六年青春,换你一生一世。眼角中一直含着泪水,那是你的气息,同时也是向老天证明你的存在。---《tfboys之眼角中的泪》提笔(注:本文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抄袭。)
  • 玄黄赤血

    玄黄赤血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然而,玄黄之血却并不是神龙之血,神龙弥留之际留下一道赤血血脉,与玄黄二血共为上古时期隐秘的三大血脉,三大血脉流传至今,早已经隐匿于世人之中,稀释的不再纯正,如今,经过磨练而身负赤血的张震横空出世,终将笑傲世间,再战玄黄!!
  • 叶总你太专一了

    叶总你太专一了

    初见,一袭白衣,双手抚琴,他为之心动,做下赌约。再见,一袭礼裙,一个笑容,他紧张递出一张纸条。三见,蓝色礼裙,蓝色的爱,他如约守护她。没想到,一个背影,竟让他念了数年。——都说叶总不近女色,那为什么总要倒贴咱乔小姐?乔某看着靠近过来的面孔,心跳乱了频率。“叶总,你这样让我以后怎么面对你?”“那请你成为我的叶夫人。”-----公司员工在某次线上开会时惊奇的发现叶总身后竟然有女人!说好的不近女色呢,竟然这就偷偷金屋藏娇了!大家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叶总您的人设怎么就崩塌了。叶某一脸宠溺的过去抱起她,乔小姐一脸黑线。“叶总,我这只是手伤,并不是残废了。”-----所有人都以为他付出的永远都要多一些,而她爱的不深。但谁都不知道,他,也曾是她黑暗中的一束光。
  • 千墨白文

    千墨白文

    人间谣传本世间有六界,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只有凡界留在在了这地上,剩余的五界就便在那天上,在仙年八千五百年的时候,神界退出五大界,归隐起来了…凡界时空错乱后,前来救助的十位仙人们也都卷入了这场时空灾难之中。在这场劫难中他们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