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坐在倚窗的书桌前,静静向外望去,一轮淡淡的明月高悬在幽蓝的天幕,清柔的月光穿过鳞次栉比的楼群,将她银色的碧辉洒在窗台上,洒进书屋里,也洒满我空寂的心灵。
生活在钢筋水泥浇铸的都市里,感受不到“花间一壶酒”的田园意境,更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情画意。当一幢幢日益耸立的高楼将天空分割成无数块碎片的时候,拥有一扇能够欣赏月光的窗口来“坐井观天”,实在是幸而又幸的事情了。
四月的月光,披着银色的轻纱,荡着柔柔的清波,从寒冬的阵痛中缓缓走来,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练,显得格外清丽,格外柔和,格外迷人。
在阳光与月光之间,我喜欢月光,喜欢月光的抚慰,喜欢月光的流淌,喜欢在月光下握笔凝思,舞文弄墨。
一间小小的书房,如同一个宁静的寓所,远离红尘,远离嘈杂,承载着我的梦想,储满了我的爱。在这片自由自在的空间里耕耘,如水的月光总是能赋予我丰富的联想和闪光的灵性,让我生涩的文字跳动着流水一样的音韵,涵蕴着月光一样的清纯。
我开始翻箱倒柜寻找儿时的月色记忆。孩提的时候,听父辈们讲月亮里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听老人讲吴刚砍桂花树的故事,和邻居的孩子一起背诵月光的诗句,望着月亮,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的歌谣,唱着唱着,连走带跑,自得其乐。现在想起来,虽然那时对月光只是一种亲近和随从,可那是人生多么美好的童趣啊!
高中毕业后,离开呆腻了的城市,奔赴广阔天地做了两年多的“知青”。那段岁月里,月光成了我忠实的伴侣。乡下艰苦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大城市中走出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吃不消,但最难捱的是一连上十天的阴雨天,白天劳动,晚上没有事情做,有时晚饭一吃完,便能够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要是有哪一天突然放晴,碰到有月亮,十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相约到山上看月亮,在月光下弹着吉他,吹着口琴,唱着《十五的月亮》、《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中外歌曲。松林间,阵阵清风,歌声飞扬,我们抬头望月,把青春激情全部唱出来。村里那些忙累的老农不解:“月亮有什么好唱的?”其实我们没有唱月亮,只是把满月的松林作为我们演出的舞台。那个时候的月光,成为我们孤苦岁月中难得的精神寄托。
后来回城了,对月光有了更深的情结。月光对我是温暖的抚慰还是寂寞的洞穿,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感念月光,享受月光,依恋月光。很多时候,我习惯对月亮发誓,以月亮作证,因为,“月亮代表我的心”。再后来,一首首赞美月光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从《家乡的月亮》一直唱到了《城里的月光》:“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城市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
这些年来,月华似水,时过境迁,我对月光的情结依然如故。走在城市的风雨里,成功与挫败,欢笑与泪水,现实与梦想,都在心海里划过,在月光中沉淀。一路走来,月光照亮了我生命的来路和归途,有月光陪伴,我心存感激,乐此不疲。
一日没一日,一年老一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看透了人间聚散离合,见多了城市车水马龙,和大多数行色匆匆的都市人一样,习惯了在阳光下忙碌迁徙,更加专注于脚下的路,却没有时间仰望城市里清风明月的夜空,这是不是生活的一种缺憾?无数个夜晚,我沐着月光,在书海泛舟,在案头涂鸦,竟没有放松心情,安静地看一会窗外的月色。想到这里,我内心徒然有了一种辜负的愧疚:辜负了这城市的夜空,辜负了这美丽的月光。
这个夜晚,月光是房间的主人,我成为月光的仆从,眼睛跟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我放下手中的笔,与月相望,对月寄语,我要乘着月色,把满腹心思托付给月光,让它温暖我心房,照亮我梦想。今夜,我虔诚地凝视月亮,静默地端详月亮,我要用我长久的注目来忏悔对它的忽略和辜负。
顽皮的月亮有时会在云层里来回穿梭,留下满天的星星与我相顾无言,但不一会儿,几颗耀眼的星星又在不远的天际托起一轮圆月。一颗流星拖着一束长长的耀眼的亮光,划破了夜空,划破了圆月,迅疾消失在满天星群里,夜色如常,月光如注。
没有白昼的喧嚣,月色下的都市流光溢彩;没有尘世的浮躁,都市里的月色娴静安详。早春的晚风裹着丝丝凉意从窗口徐徐吹来,拂过我的脸颊,顿觉心旷神怡。我伸出双手,轻轻地触摸月色,任如银的月光从指间舒缓的滑淌。
此刻,月光属于我,我也属于月光。月光是多情的,灵性的,它能够听到我的心语,洞察我的心迹,而我能为它做些什么呢?这些年,奔波于滚滚红尘,辗转于茫茫人海,书籍,是我忠诚的朋友,文字,是我心仪的情人,我想我还是应该静下来写点什么,用多愁善感的文字来描绘心灵的月色,记叙那追风逐月的岁月片段,唯有如此,才能不负这多情的月色。
此刻,邀一轮明月,醉一缕清风,我心头蓦然有了吟月、颂月的萌动。想起了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飘逸,想起了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的空灵,想起了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想起了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感伤……
夜,很静谧,很深沉。城里的月光依然映照在窗前,没有丝毫的疲惫和困倦。它穿梭于楼市里,隐匿于霓虹间,主宰着城市的夜空。虽没有乡村旷野的月光那么明亮和纯净,那么具有炊烟般的诗意,却有一种朦胧含蓄,半醉半醒,扑朔迷离的美感,让人流眸顾盼,依恋不舍。
很多时候,月光和心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心境,引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份真挚的情,无论是高楼望月,还是乡村赏月,都会有一份好心情,都会看到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城里的月光,没有阳光般灿烂,却背负着太阳的嘱托,把缕缕清辉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释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从月牙到月满,它承受着自身的脆弱,始终晶莹剔透,完美无瑕;从阴晴到圆缺,它笑对世俗的嘲讽,始终从容淡定,纤尘不染。以明月为镜,此生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月色撩人。我在想,偌大的城市,有多少人在欣赏夜色,享受月光呢?城市的月光是孤独的。灯红酒绿的迷醉,物欲横流的放纵,有的只是夜,而没有月。那些弦歌对酒,终日为欢的人,被消沉的黑夜吞噬了大好时光。我不知道,这朗朗明月什么时候能够让迷途的人经受一次月光的过滤、净化和洗涤。
夜色渐渐归隐,月光拨亮了黎明的灯盏,第一缕晨曦从城市上空的云端跳下,睡梦中的人们开始慢慢醒来,城里的月光伴我度过了又一个不眠的笔耕之夜。
一条河,一条街
一条人工河,浮光掠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岁月的时光里缓缓流淌。
一条步行街,典雅华丽,承载着现代人的梦想,在繁华的都市间无尽伸延。
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人文与科技在这里荟萃,东西异域文化在这里交融,让一座城市聚焦了世人关注的目光。这就是江城武汉新添的一张城市名片——楚河汉街。
一个秋雨蒙蒙的午后,我静静地走近它们。
楚河
楚河地处东湖之畔,连通武昌主城区的两大湖泊——东湖和沙湖,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城中运河。它发源于东湖,流经沙湖,汇入长江,全长2.2公里。
时值暮秋,城市上空弥漫着飘动的雨雾,挂满了醉人的秋意。楚河,就像现代都市中集现代古典于一身的新娘,正脉脉含情地揭开头上的面纱。河畔拱桥柳烟,游人如织,河面碧波荡漾,轻舟抚水。河水淹没了都市的嘈杂,隔开了咫尺之外的喧哗,牵引着人们的想象,撩拨着人们的情丝。伫立湖滨,倚栏西望,奔流西去的楚河悠然地穿行在城市的丛林之间,宛如一条长长的玉带,将大半个武昌城揽入怀中,令人沉醉神往。
沿河以北,是一条滨河景观绿化带,绿树成荫,步移景换。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人,行走在这样的地方,感觉不到这是一处城市的风景,而像是进入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梦境,他们在穿梭于高楼幕墙的拥挤与疲惫的间歇,在这里得到心身俱足的温暖。
生命如河。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是一个城市的母亲,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的孩子,都必须向生命之源致敬。泱泱大武汉,素有“江城”之美誉。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为那些缺水的城市和地区所羡慕。楚河依托水源开拓城市潜在的文化商业价值,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憩场所,这样的大智慧,怎不叫人赞叹!
很多次,我站在自家的阳台上远望东湖和沙湖,曾经的她们只能在相隔一街间默默相望,秀着各自的风采,至多是抛个媚眼。而如今已是名正言顺的相依相偎,“两湖一江连通”的大手笔,给她们带来了欢畅。
是陌生,还是熟悉?是巧合,还是必然?历经百年等待和期盼,这条悄然而至的河流,这方滚滚东逝的水域,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的音符,流淌着一个城市不屈的奏鸣,流淌着一个民族的自豪与快感,也流淌着我们沉甸甸的思索。
水在城市中扮演着特殊的情感关怀。水,从城市的腹地悄然流过,使得脚步匆匆的城市多了些细腻与柔情。一座城,因为有了水的环绕和滋润,显得神秘和丰盈起来。此刻,我行走在楚河的两岸,流水的速度和我步行的速度相仿,我几乎把它当成了凝固。这是一种错觉,秋雾朦胧中的楚河正缓缓流动。
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注定离不开水的亲近。我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幸福指数,无论用什么眼光来看,我们都感受到这座城市成长的幸福。这个城市的水为城市的生活质量加分,同样,楚河在为城市的品位加分。
曾几何时,现代都市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诱惑,也带来无尽的厌倦。于是,每个都市人总是在渴望一种新的变化,新的体验。楚河汉街在人们的这种渴望中应运而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什么叫城市经典。
汉街
汉街位于楚河南岸的,因河而生,与水为邻,独得风水之利,凸显浓郁的滨江滨湖特色。汉街以它的超长记录,横坐东西,穿城而过,被誉为中国最长的水岸步行街。
汉街整体建筑风格以二十世纪的民国特色为主,偶有时尚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嵌入其中,荆楚文化的各种元素点缀在街区的亭台楼阁之间,尽显盎然的古风和民俗的风情。
沿街商铺林立,依河而筑的各式楼宇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在城市的上空划出一条曲直有度的优美线条,使整个街区显得灵动、雅致而富有生趣。一眼望去,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建筑群,有如一曲浪漫抒情的五线谱,演绎着都市人的欢乐和大武汉的百年精彩。
街在水中,人在画中,美在心中。
集商业、文化、休闲、美食、娱乐元素于一体,汉街拥有丰富的商业内容,时尚流行品牌,拥有诸多创中国之最的商业建筑,汇聚了国内外近300个一流商家和全球顶级奢侈品牌,堪称最具独特文化魅力的中国第一商业街。在汉街两头,各色汉味小吃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焦点,大凡有些名气的“老字号”餐厅前,都排着长龙。我和随行的朋友进入一家新开张的周黑鸭餐厅,足足等了20分钟,才买到了几只鸭头。看着窗外充满人气和生机的景象,品着微甜爽辣,地道正宗的周黑鸭,令人回味悠长。
汉街最大的亮点,是它浓烈的文化特色。整条街道,世界顶级的文化项目,韵味十足的地方文化,比比皆是。东端,建有“汉秀”剧场,由马克·菲舍尔先生设计,建筑外形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红灯笼造型。西端,将建有全球唯一的电影文化主题公园,汇集全球最新顶尖电影娱乐科技,堪称“室内环球影城”。与主题公园相邻的街区一角,夫人蜡像馆、美术馆、博物馆正在此建设之中……
街心广场设有中国韵味的大众戏台,一曲曲宛转低回的戏乐在湿润的空气中飘扬。在这里,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木兰文化、荆楚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悉数登场,纷呈献艺。戏台四周,分别建有屈原广场、昭君广场、药圣广场、知音广场、太极广场。一条河,一条街,一段文化的传承,湖北的历史和文化名人,楚汉文化的精粹,汇聚在楚河汉街的涌动中,物化在一尊尊塑雕、一座座亭台楼阁的影像里。
楚河汉街,以它呈现出的经典与奢华,以它释放出的魅力与风采,让人们享受着一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盛宴,丰富和拓展着大武汉几百年来形成的市井文化,映亮了国人饥渴的目光。
我徒然觉得,楚河汉街是一个多么贴切,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在它的腹地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人文与城市景观巧妙融合。沐着文化的光泽,在河中泛舟,在街头漫步,别有一番惬意,别有一番咏叹。
我到过许多城市,走过许多街区,对这种浸染着古朴味道的步行街情有独钟。每个城市的商业街都有不一样的环境和商品,汉街与我见过的功能单一、风格杂乱的商业街不同,它超前的文化定位,传统的文化载体,清晰的历史文脉,突出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体特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印象。我尤其喜欢汉街两旁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和它精致的线脚,喜欢临街而立的乌漆大门、铜制门环、雕着巴洛克卷涡状山花的门楣,还有秋雨蒙蒙中留存在青石小道上的那些水迹。徜徉其间,恍若隔世。
这是一座文化和经济都正在蓬勃成长的城市。我常常想,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城市文化的真正内韵是什么呢?是它所蕴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还是它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无论怎样,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资源去创造经典,造福民众,让寻常百姓的心灵得到愉悦,这样的城市文化,才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这样的城市文化,不仅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从这一点看,楚河汉街可不可以说是千年楚文化荣兴的历史结晶呢?
河与街的对话
一河的浪漫,一街的激越,一河的呐喊,一街的雀跃。河与街的对话,从此将在这里写下生命的断章,留下难忘的故事。
如果说楚河是一位款款细步内敛的江南女子,柔情似水,那么汉街则是内蕴深沉的谦谦君子,内里热情似火。楚河的阴柔,汉街的阳刚,一位女人,一位男人,有故事的楚河汉街自然有着最为甜美的爱恋。此刻的水与火,是我见过的景色中最美的缠绵。
忘情于一汪碧水,醉心于两岸花柳。短短两个多小时,我沿着楚河汉街游走,聆听河与街的对话,体味灵与肉的回归,仿佛经历了历史到现实的转换。河与街的组合,已然成为我心灵的皈依,慰藉着我干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