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1200000027

第27章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四)

画外音: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它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王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回望清王朝296年它的科举制度,它的科举制度,它的买官卖官制度,曾经洋洋大观鼎盛一时,那么,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员们究竟是怎样买官卖官的呢?在清朝的官场上又流行怎样奇特的潜规则呢?

阎崇年:

“捐纳”就是买官卖官,清朝叫“捐纳”。清朝做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正途,就正常正当的途径,是科举考试。先考秀才,完了再考举人,举人完了再参加会试,取得贡士的资格,完了再参加殿试,取得进士的资格,进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职,派到县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县,考中进士,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可以有一个官做,这是正途。我说过,这个正途是很难的,道光之后四万万人,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取一百人,清朝268年取了26846个人,平均一年101个人都不到,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经过努力没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没考取,怎么办?就是清朝的选官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叫“异途”,主要是捐纳,就是花钱。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当然还有其他途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能一一说了,捐纳做官,官员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时候到60%,就是60%的官是捐纳,40%的官是科举考试的,但是这主要是中下级官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清朝捐纳制度也说一说。

画外音:

在清王朝296年的漫长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象得到,在它庞大的政权身躯下一直奔流着一股金钱浪,财富与当时的封建官场几乎血脉相连,它们彼此制衡,共同共有。然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曾经称雄东方的王朝,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官员是通过买官获取官职,并维系着它庞大身躯的欲望。这是清王朝的独创,还是另有传承?它的出现难道只是空穴来风吗?

阎崇年:

我们中国出现捐纳秦朝就有了。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秦朝统一了天下,开始让百姓纳粮食、赐以爵,就是用粮食来买官爵。到了汉朝,也还有捐纳,汉武帝曾经下令,可以卖武功爵,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盐铁富贾,相率而至”,当时的盐、铁是专营的,有钱的人相率,纷纷来买官爵。大家都知道很有名一个文人叫司马相如,史书记载说四个字,说司马相如“以赀为郎”,花了钱买了郎。汉朝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为什么要捐纳?清朝的钱,收支有定数,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定数。地,它是固定的;丁,康熙五十年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摊丁入地”,丁后来就不拿丁银了,所以收入它是个定数。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碰到特殊情况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那没钱怎么来呀,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

画外音:

自古就有的官员捐纳制度却在清王朝手中发展的蔚为壮观,群情鼎沸。成为当时世界各国政局体系中一道奇特的景观。这个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在把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推向极致的同时,也把买官卖官的捐纳制度从地下变为公开的官方制度,并且史无前例的发展成为四大特色。

阎崇年:

清朝的捐纳,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清朝捐纳制度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特点:

画外音:

清朝捐纳制度的四个特点:第一,统一管理。第二明码标价。第三,官多缺儿少。第四,捐纳泛滥。

阎崇年:

一,统一管理,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五个统一:第一、统一捐项,哪些可以开捐,哪些不可以开捐,它是有规定的,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三、赈灾,闹大的灾荒了;四、营田开荒,开垦;五、海防,海防是晚期了,主要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第二,统一主管,这么大一个国家,捐纳谁管?户部捐纳局主管。三,统一入库。捐了钱归谁?不是归知县、知府,捐了钱统一交户部国库,后来一部分也分到省里边用,主要要归户部国库。第四,统一政策。就是哪些官可以捐,哪些官不可以捐,譬如说吏部官不可以捐,吏部是管干部的,管官员的,不能捐。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不能捐。京官来说,尚书、侍郎这一级不能捐,郎中以下可以捐,地方的官员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不能捐,道员、知府、知县以下可以捐,统一政策。第五,统一资证。要有资格,捐官也要有资格,捐纳也要有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当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这是清朝捐纳制度第一个特点,统一管理。

二,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我以乾隆三十九年为例,它价钱很复杂,我就挑了几个主要的,京官就选郎中、主事,道员、知府、知县,道员、知府、知县有价钱,我把这个价钱说一下大伙听一听,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就是五品,银6820两,知县七品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银980两,这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它这个价格是有变动的,到后来价钱就落了,为什么落了?我回头再说,我们再看看到光绪晚期,到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这知县由4600两,降到900多两,为什么?官越捐越多,价钱越来越低,一会儿我还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第二个特点,就是明码标价。

画外音:

从清朝建立中央集权开始到帝国衰亡,卖出去的官职可谓不计其数,在清政府明码标价公开买官收获大笔金银的同时,却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官位毕竟是有数量的,总有耗尽的时候,而且有更多的人试图通过这个渠道挤上仕途,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强大的落差。那么,清政府又有什么手段把卖官进行到底呢?

阎崇年:

第三,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那个缺儿,位置,真正的落实到就职少了。就拿知县来说,到光绪年间,全国的知县是1314个,康熙十一年到十四年,因为平叛“三藩之乱”,捐了知县五百多位,你全国才1300多个知县,你这一下子就捐了500个知县,它那个知县原来都是有位置的,三年还考一次进士,没有缺儿,就是知县没有空位子,你捐了官之后,你没有官做,官多缺儿少。后来就捐监生,就是捐国子监的监生,捐到多少呢?甘肃五个月捐了16000多人,花钱买文凭。有一个人叫蒋伊,蒋伊《重铨法疏》,一个奏疏,他说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铨际,捐纳居十之六,应选者十之四,捐纳的人十之六,很多人不能应选,捐了官没有位置,最多的有捐了以后六十年得不到位置,这人都死了,这还没落实这个缺儿呢,官多缺儿少。

第四,捐纳泛滥。它开始时,它有例捐,有常捐。比如打仗,战争结束了,这捐纳就停了;黄河决口,修河,河修好了,河口堵上了,这捐就停了。后来很多例捐就变成常捐,就经常捐,这就越捐越滥,滥到什么程度呢?我举几个例子,嘉庆道光年间,捐的监生捐了20万人,全国参加会试多者一万六千人,你捐了20万个监生,他怎么来考进士,泛滥到什么程度呢?我给总结了十条:一,捐官就是做官。二,捐复。三,捐升。就是升官。四,捐补。五,捐级,捐加级。六,捐衔,不捐官光捐衔。七,捐监,国子监的监生。八,捐正,副职捐正印,九、捐减,官犯了罪了,花钱捐了减等,或者减免。十,捐典,典礼的“典”,祭典的“典”,死了之后捐的封典荣誉。后来就不是官了,特别是有些官犯了罪了,革职了,我捐点钱又复职了。我想升级,花钱,捐了钱以后就升级。有些该休职,该退了,捐钱就接着做,甚至后来到一品二品的大员也捐,就滥了。

画外音:

大清王朝296年的风云变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繁荣与鼎盛也曾经在众多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星火可以燎原,蚁穴可以溃堤,清王朝如此泛滥的卖官制度一点点,一点点的腐蚀着这个巨人的身躯。它的威严,它的光辉正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变的黯然无光,弊端丛生之下的危机正在悄无声息的迅速绵延。

阎崇年: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

画外音:

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第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第三,在吏治上,贪污腐败。第四,在政治上,丧失民心。

阎崇年:

第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我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一个县官,四十担米,捐一个京官二十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二十担捐个京官,用老陈米凑四十担就可以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搂,搂可不只那四十担米,你搂一个知府,捐一个知府就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后来捐的钱入国库的就越来越少,地方分流,但是捐的官很多,越捐越滥,所以就饮鸩止渴,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就还是要捐,这是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清朝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最小的年龄是十五六岁,最大的年龄是103岁,就是参加会试考试,那考中进士的,最小的年龄是24岁,于敏中后来当了大学士,这是聪明绝顶的人,最大的年龄,考中进士的最大年龄是59岁,平均年龄35岁,这是宋元强先生他写了本书,叫《清朝的状元》做的统计,最大的年龄59岁考中进士,再等个一两年,才能开始做知县,一辈子,不是十年寒窗,一辈子寒窗,中一个进士,才可以做一个知县。你花了二十担米就做一个知县,还去搂钱,那不是斯文扫地吗?一些知识分子十年寒窗,穷经皓首,考个举人、进士,你这花一点银子就得到一个举人、进士。甚至还有白丁,花钱买了一个笔帖式,文秘翻译,贪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县丞,搂了钱,再花钱买个知县,搂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知府,再搂钱、再花钱买个道员,这不是斯文扫地吗?雍正的时候,曾经觉察到这个问题,买了1100个监生让他们考试,结果900多人全不合格,1100人考试,900人全是假冒伪劣,这不是有辱斯文嘛。国子监的监生,太学的学生,白丁,花钱买了白丁,一考试900多人不合格,1100人900人不合格,所以捐纳制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清朝有个官员叫花沙纳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捐纳是“贻人口实,骇人听闻”,你甘肃这么一个省,短短的时间,捐了一万多个监生,你不是泛滥吗?

画外音:

清政府所推行的官员捐纳制度,不仅没能呈现国库得到补充的初衷,反倒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亏空和入不敷出。在众多地方官员中中饱私囊加速剥削民脂民膏的背后,是这个封建的中央政权日渐病入膏肓的身影。其实历朝从古至今失民心者终将失天下。

阎崇年:

第三,在吏治上,贪污腐败。他买一个官,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知县的薪俸是60两银子。做了知县就贪,先把成本还上,再贪,贪了再买知府,买了知府贪了钱把成本还上,再买道员,形成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有一个人,这人叫黄纯祐,他这个官员捐纳之间要有中间人,他就是中间人,来做这个事情,查出来的交通关节得到的银,白银20万两。所以清朝有人说:“部院衙门之大弊,无过于捐纳一事”,这是王鸿绪《密缮小折》里讲的话,捐纳制度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清朝不清。

第四,在政治上,丧失民心。开始就认为是一个官员捐纳的事情,这个事情天长日久,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因为贪官比较普遍,贪污比较严重,贿赂比较猖獗,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所以清朝人他自己说了句话,他原话是这样子,他说,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之滥,捐纳滥造成吏治坏,吏治坏,它叫盗贼蜂起,就是民变四起,你这个县官,你贪得太厉害了,你就官逼民反,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就变成政治问题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提,有人提。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叫贺世盛是一个书生,他写了一个小册子,痛斥捐纳之弊,26页,毛笔字26页,没有多少。县官知道了,这个人是湖南耒阳的,耒阳县知县知道了,就把这个贺世盛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严刑拷打,问他,你说捐官,谁捐官了?谁的官他是花钱买来的?卖官那人是谁?中间联络那人是谁?他不能确指其人,他是笼统地揭发捐纳制度的弊病,县官给贺世盛加了一个罪名,八个字,叫“妄诋朝政,肆其悖逆”,就是大逆不道,完了就上奏,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和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和妻子给功臣家为奴,就报到北京了,朝廷九卿科道会议讨论,同意,嵇黄、和珅等四十个大员签署同意,最后报到乾隆那儿,乾隆怎么批呢?乾隆八个字,“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乾隆皇帝很宽宏大量,不要凌迟了,斩首就可以了,还是处死了。乾隆皇帝你想一想,捐纳制度有什么弊端?开朝廷会议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进行改革?没有,把其批评的人杀了,这就是文字狱,因为文字招来了祸,牢狱之灾,头被杀掉了。

画外音:

清王朝的统治者不仅仅是杀了个人,而且最终失去了对官员捐纳制度进行改制的机会,在他们的刚愎自用之下,在表面虚浮的繁华之下一个王朝的末日也在一天天的临近。

阎崇年:

清朝的皇帝没有吸取正确的意见,废除捐纳制度,而是对批评捐纳制度的人以杀头来进行回答,结果,问题愈来愈严重,朝政腐败,民心丧尽,所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的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深得人心,结果,清朝不与时俱进,改革科举制度,也不与时俱进,废除捐纳制度,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最后,科举制度,捐纳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告终。

同类推荐
  • 我要做神探

    我要做神探

    穿越的第一天,本想随便混个身份,却不料被皇城司的人抓去,要他冒充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这人不单是知县,还是勋贵子弟……一听这个,曹修整个人都要炸了。冒充知县,必死无疑啊,对方还是什么勋贵,日后,怕就连华佗来了也只能说:“打扰了,告辞。”曹修欲哭无泪,他现在算是走别人的路,也同时让自己无路可走。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先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从冒牌知县起步了……从冒牌知县起步,且看曹修如何一步步逆袭,终成一代神探的精彩之路。ps:文中的皇城司与大宋皇城司不一样,只是借鉴而已。
  • 大明首席顾问

    大明首席顾问

    ◆给什么人当顾问最愉快?当然是美女了。海军学员张凌穿越回到明朝崇祯二年,开始了自己的顾问之路。超前的眼光,灵活的脑子,缜密的思维,丰富的学识,足以倾倒各色各样的美人。江山美人,尽入囊中,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加快乐的事情吗?◆
  • 猎三国

    猎三国

    一次突如其来的旅游事故,北漂杨逸不幸横死,灵魂未灭回到东汉末年,成为北方豪强公孙瓒次子公孙逸。再世为人的杨逸只想好好活下去,有吃,有喝足矣,只可惜时年风雨飘曳,灾祸连绵,庙堂之上,宦官当权,把持朝政,地方城邑间豪强环视,乱军丛生,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处容身之所。杨逸决心扫清宇内,一统中华,为万民争取一条活路,待君临天下,许她四海为家。
  • 我真的不想当秦王

    我真的不想当秦王

    不给我系统什么的也就罢了,好不容易穿越成大秦三皇子你告诉我我现在是个傻子?如果有得选,王沐一定选择穿越成一位侠客,依马仗剑,浊酒独醉,或者穿越成富家公子也将就,赚赚小钱钱,过过神仙日子。可,不想习武行不行,殿下您是皇子啊,不想赚钱行不行,殿下您是皇子啊,不想宫斗行不行,殿下您是皇子啊……我真的不想当秦王,可实力……它不允许啊!
  • 宅在晋朝

    宅在晋朝

    在险恶非常的魏国政局中,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形势间,掌控魏国政权的司马懿家族出现了一个人,一个戴着诗人帽子的文气的人,身边时时凶险,他仍以善良纯真甚至有些迂讷的心去对待,去做每一件事情。虽然行事果断非常,不过心却是无心出岫的云般无暇。纵然周旋于三国君臣之间,仅是一人之下,也比不上穿越前宅在家时天天游戏的时光。且看其如何施展抱负,如何在三国这出剧的最后几幕写出诗意,和那个时代的精彩人物去交流去碰撞。如何实现自己宅在家中归隐山水的梦想
热门推荐
  • 战神刑天异界纵横

    战神刑天异界纵横

    远古战神刑天,被紫极天雷劈到异界,却意外发现自己体内多出了一道灵魂。而此灵魂却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升级系统。大神加上系统,如何在异界演绎属于战神的传奇?请看战神刑天叱咤异界!!小弟新书,新人需要收藏和推荐,各位看书的大大,看完后轻点鼠标,来张推荐吧。小弟的书友群,大家可以加一加哈,169477811
  •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命苦啊!先给人做了替死鬼,又要轮回当畜生,小宫女鹿羽捶墙怒骂丫鬟也是人啊!结果重生成了个大果子,还没熟就掉下树,变成了一个早产的魔女,不漂亮也就算了,法力也弱鸡,智谋跟上辈子一样一桶水。说好的金手指呢?说好的挂呢?哦?男主是帅哥?那就算了,呵呵呵呵呵……什么?还不一定吃得到?作者你别走!小倒霉也有春天!
  • 寂寞行者

    寂寞行者

    醉花冷月凄凉,几多人消遣岁月不得,几多人枉废岁月难成。西汉末年,白蛇之断,天下群雄并起,赤眉建世,绿林更始,舂陵铜马,又有天水西州并益州龙兴,暗有仙岛瀛洲窥视中原,谁能成就一番大事?赵胜秦携心中之暗密踏入这纷乱之世,这一番万千欲望交缠诸方势力兵起之时谁能达成心中之愿?世事总十有八九难成,唯负孤独方可寂寞功成。发现有点写脱了,而且新书在案,先暂停一段时间吧。
  • 朝入江湖

    朝入江湖

    一剑临安起,风华世无双。剑挑数百甲,意气指君王。弄错了这说的是主角他娘亲大观千秋,观天下武学于一身,入临安,报血仇。三寸道心,穷世间武道于一体,出临安,归山林。
  • 万界最强太子爷

    万界最强太子爷

    最近林宇很烦,因为他莫名其妙成为万界最强太子爷!他想把余额凑个整数,结果每分钟多出上亿元利息。他只想过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结果李白非要找他交流文采、太上老君非要教他炼丹取药、七仙女非要和他谈情说爱。林宇: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
  • 红颜乱

    红颜乱

    她扶住天子,依然笑得妩媚。天子神情悲伤,他不懂。“他待你比我待你好?”她摇头:“王爷有两室而无知音之分;而天子为知音不二娶。”“我治天下不如他好?”她摇头:“天子治国有方。国强民富,百姓安居乐业。”“那为什么——”“然而,知音心中无天下,知音心中只有王爷。”
  • 无间冬夏人生小满

    无间冬夏人生小满

    那些年的夏天,似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 重生之盛宠吾君

    重生之盛宠吾君

    再次拥有生命,宫冷歌收起了那份该死的傲气,她只知道,这辈子,她只要战渊墨一人,便足矣。且看毒武第一世家家主,穿越重生,如何在古代追夫并虐渣的道路,以及腹黑战王如何让媳妇儿,乖乖入碗的。小甜文
  • 许你凤仪天下

    许你凤仪天下

    公元前350年,西燕初始建立,燕王大赦天下,一次机缘巧合的出游中遇见了鬼精的她……
  • 浮图沧澜

    浮图沧澜

    沧澜界,宗派如林,正邪汇集,群雄荟萃,一位来自尘封小村子的少年,如何一步步完美蜕变,经历各种困难,穿古溯今,笑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