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1200000026

第26章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三)

画外音: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它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回望清朝296年,它的科举制度,它的买官卖官制度,曾经洋洋大观鼎盛一时,那么当时的科举盛况如何?在貌似公平的科举背后究竟发生过多少科场大案?

阎崇年:

今天我继续讲清十二帝总说。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大家知道,清承明制实行科举制度,但是,在清朝入关前,不是这样的,没有搞科举。

我这里面讲一个故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他下了一道命令,就是要屠杀汉族的生员,就是儒生知识分子。理由是所谓明朝的在辽东的生员暗通明朝,一旦查出进行处决。令下之后,有一些儒生就隐藏起来了,大约有三百人侥幸免于一死,但是他们沦为八旗的阿哈,就是奴仆。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就调整他父亲对汉人的政策。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对汉族的儒生下了一条命令,这道命令这样说:“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各家主毋得阻挠。有中者,仍以别丁偿之。”就是说各个贝勒,满、汉、蒙古家,如果有汉族的生员在那儿做奴仆的话,都要参加考试,不许阻挠。考中了怎么办?你缺额由政府给你补上。考试的结果有二百人取中。这二百人从八旗奴仆下面拔出来,免除奴仆的身份,还给予绸缎、布匹的奖励,当时绸缎、布匹是非常珍贵的。并且优惠两个兵的差徭,就是免除两个丁的徭役,这样做,历史记载叫做“天下大悦。”很多汉族人,汉族知识分子很高兴。到天聪八年,就是1634年,皇太极又下一道命令,就是再次录取汉族的生员,考试的结果,录取了228人,在这228人当中又进行了一次复试,录取了16个人作为举人,这16个举人后来就到了清朝的内三院,分配他们做文官。他们对清初的建设特别是文化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皇太极选拔汉族儒生,仅仅是清朝科举制度的前奏,还算不成一个科举制度。

画外音:

善于学习常于谋略的皇太极,果断的改变了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对汉族儒生的政策,并首开大清王朝科举考试的先河,但皇太极的早逝却使他没有完成科举制度的过程,清朝科举制度的完成是在皇太极继承人顺治皇帝手中。那么,满清统治者何以如此之快的承袭了汉族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的科举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阎崇年:

清朝正式实行科举制度,是顺治入关以后。清军入关之后,大学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疏。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就是说要治理中原这个天下,首先要得人心,士,知识分子是优秀之民,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当时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看到这个奏疏之后就同意了,批准在全国实行科举考试。顺治二年,正式实行科举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沿袭明朝,基本相同,科举考试先要进行童生的考试,童生就是儿童的“童”。童生不一定都是小孩,有的12岁左右,大的六七十岁,凡是考取之前都算童生。童生考试分三考:一、县考,在县里,由知县主持。考取之后,再进行府考,由知府主持。又考取之后再进行院考,就是由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的厅长。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都合格了,成为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秀才有资格参加县学或者府学生员,就是学生 学员。他们取得这个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也可以说考秀才,是正式科举考试之前的一个前奏和准备,或者叫做资格。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作三级:一、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考试分三场,一场三天,一共考九天。考的人很多,考中了,叫做举人。举人有名额的规定,各个省不一样,大体上100人上下,举人里面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乡试的考试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闱”。乡试考试的第二年,就举行会试,所以一、乡试,二、会试。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北京。因为是由礼部主持,汇集天下的举人在北京考试,所以叫做“会试”。会试考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就是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的地方,贡院现在没有了,但是贡院胡同这个地名还存在。考场房舍大约有九千间,一排一排的,房子很小,宽大约4尺多一点,进深大约3尺多一点,高5尺多一点,这么一个人一个小屋。墙的两面有砖托,两层,隔成板,下面这个板就做板凳,上面那个板就做书桌。墙上有一个龛,里边装上蜡烛,装上吃的,喝的,一场考三天,三场考九天,就在这个小屋子里头,进去之后封门加锁。经过考试,考中了的,叫做“会试”,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取得会试的资格才能进行第三级考试,就是殿试。

三、殿试,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宫太和殿前考试,所以叫“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朝廷的考试,所以也叫“廷试”。殿试考试是一天,在太和殿前考试,有时候也在保和殿前考试,地点经常变化。大部分时间是在太和殿前考试,太和殿前,康熙的时候,露天,每人一个小桌,没有凳子,站着书写,时间是在阴历的三月或者四月。乾隆的时候,就统一定在四月二十一举行殿试。殿试考的,结果取中了,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就是乡试的时候,我得了解元,会试的时候,我得了会元,殿试的时候又得了状元,就是连中三元,三个考试都考第一。整个清朝入关后268年,得三元者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他是得了解元和会元,乾隆说,这个人连中两元了,就让他连中三元吧,他就连中了三原,这是很侥幸的。

清朝的科举考试,一共进行了112科,大体上三年一次,有时候也加科,就是加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多,你像光绪九年,参加会试考试是16000人,取中者,考中的308人,比我们今天高考难多了。清朝112科进士,总共多少人呢?总共是26846人,平均大体上一年100人。道光以后,中国人口四万万,每年平均取一百个进士,可见考试之难。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规定,就是台湾到北京来参加会试的,它有一个规定就是每十人取一人,是比较优惠的一个条件。

画外音:

大清王朝296年的112次科举考试,其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也堪称奇观。一盏青灯、几卷黄页曾是那个时代士子们深夜苦读的写照。当他们历尽江湖夜雨十年耕的苦苦煎熬,走向遥远的京城,走进巍峨的紫禁城,那些关于状元的梦想,状元的传奇,便成为大清帝国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阎崇年:

清朝的进士的考试最低的一次是81个人,最多的一次是399个人,就是每年数字不完全一样,平均算起来大体上每一届就是每一科,大体每一科300人上下,所以考进士是很难的。进士里面得了状元就更难了,状元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我举几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个,状元叫孙承恩,这是顺治的时候得的状元。殿试的时候取十名考卷送到皇帝面前,请他点前三名。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孙承恩,推荐他做第一。顺治要点他做状元的时候,突然想起个事情来,前一个时期流放了一个人,发配,叫遣戍,那个人叫孙旸,这个人和孙承恩是不是一家人,如果是一家子这事就值得考虑了。顺治拿不定主意,他就让大学士王熙快去访查,大学士王熙接到顺治的指令之后,很快地骑着马就到了孙承恩的寓所,把刚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孙承恩,王熙说:“今升天沉渊决此一言”,就在你这一句话。孙承恩想了想说:孙旸和我是一家人。王熙觉得很遗憾,这件事情只有顺治皇帝、他和本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你这句话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说你再慎重考虑。孙承恩说:就这样吧,我要忠诚,要如实地报告,我和孙旸是一家的。王熙非常惋惜,认为状元这下肯定在那不行了,打着马就赶紧回到皇宫。这个时候,顺治正秉烛在那等待王熙的回答,王熙回去以后给顺治如实奏报,顺治说这个人很忠诚,很正直,就是他了,做状元。

康熙的时候,状元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李蟠,蟠桃那“蟠”。殿试的考试在太和殿,前面考试,站着,阴历的三月还是很冷的,在那儿做文章,有的人就吓得直哆嗦,旁边还有兵看着呢。规定的时间,李蟠没有答完卷子,就催他交卷。他就跟旁边那护军一边哭着,一边央求:他说一生事业就在这一会了,请你宽限。这个护军就没有继续催他,就让他把卷答完了,交卷的时候已经四更天了。这个事情就报告给康熙了,康熙一看,他答的卷子答得不错,很好,而且觉得这个人是用心良苦,非常执著,点了他做了状元。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状元叫王杰,我在讲嘉庆和道光的时候提到这个事情,考官们奏到乾隆的时候,奏报拟定状元第一名叫赵翼,第三名叫王杰。乾隆在要点状元的时候就问说:赵翼什么地方人?考官答:赵翼是江南人,说王杰什么地方人?王杰是陕西人。乾隆说:江南状元很多了,陕西一个状元还没有呢,就让王杰做状元。于是就点了王杰做状元,赵翼由第一名就变成第三名。我在这里补充一句,有清一代出状元最多的是江苏,一共49个状元,河南、陕西等只有1名状元,陕西这名还是王杰,乾隆特意点了一个,否则陕西在清代就没有状元了。

我在这里面再插一句,我在讲到道光的时候,我提到就是王杰是陕西韩城人,还有一个人叫王鼎,是陕西浦城人,王鼎到北京来参加科举考试,王杰这时候已经是状元了,就跟王鼎说,我们是同族、同乡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意思是说我可以适当的关照,王鼎很正直说我就要凭我自己本事考,就没有考中,后来又参加考试,考中了,王鼎就成了进士。

我在电视讲完之后,陕西韩城教育局的一位先生给我来封信,说王杰是我们韩城人,王鼎是浦城人,他们俩你怎么说是老乡?你怎么说是同乡呢?我给他回了封信,我说在清朝韩城和浦城属于同一个府,叫和州府,我说从你们陕西韩城县来看不是老乡,从北京来看同省、同府,当然叫老乡了,所以王杰这时候在北京已经做了状元了,后来做了大学士了,所以他跟王鼎说我们是同族、同乡是完全可以的。

状元还有故事,光绪的时候,光绪有一个人叫王寿彭,福寿的“寿”,正好赶到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主考官觉得“寿”字很吉利,把他提到第一名状元,他后来就点了状元。他是因为这个“寿”字得益了,变成状元了。

光绪的时候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骆成骧,这个人在最后殿试的答卷里,慷慨激昂,热情的陈词,其中有一句话,叫做“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光绪看到这份考卷,这时候正好甲午战争打败了,光绪心情也不好,见着这个人热血爱国,很感动,就点了他做状元。

还有清朝的末科状元叫刘春霖,就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的状元。这个人考状元的时候,就是殿试的时候,这年大旱,他名字叫刘春霖,春天的甘霖,就点了状元了。那有人说这太侥幸了,哪有一个名字好就得了状元了,不完全这样。因为考卷能到前十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殿试这个时候三百多人,三百多个进士,在殿试里、会试三百多人,在这里到前十名就不容易了,前十名再推荐到前三名也不容易了,所以这里面可能有一点偶然,但是也有它的必然。

画外音:

在表面庄严无比的科场之上,在士子金榜提名无限风光背后,究竟有过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有过多少鲜为人知的血泪。在大清的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让后人瞠目结舌的科场大案?

阎崇年:

清朝科举制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叫做“科场案”,清朝大的科场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乡试,主考官姓方,叫方犹,副主考官姓钱,叫钱开宗。考完了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点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交通关节。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跟他父亲讲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钱提前把吴兆骞赎回来了。吴兆骞在边塞时间写了很多的诗,他是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后来出了一个集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还是在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必蕃,副主考官姓赵,叫赵晋。考完了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牵扯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和总督噶礼。噶礼和张伯行就是总督和巡抚互参,康熙说解职,把总督巡抚解职,查,查到最后呢,查清楚了,交通关节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点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因为这件事情跟张伯行没有关系,康熙也了解张伯行是清官,过去我在康熙时候讲过,张伯行,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这是一个案子。

第三个大案件,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顺天科场案。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人叫平龄,他考中举人了,这个人是票友,到场子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就说你是优伶,你怎么能得中举人了。这里边必然有交通关节,后来就查,越查越大,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关到狱里头,严刑拷打,然后给死了,死无对证,这个事情当时是端华、肃顺他们主政,奏到咸丰那儿,咸丰觉得证据不足,他们一定要杀,因为柏俊和肃顺他们不和,咸丰含泪杀了大学识柏俊。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了最高的一个官员大学士。咸丰死了之后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了,有一些人就出来说,说柏俊这案子是冤案,应当昭雪。慈禧说先帝咸丰他定的呀,没法昭雪呀,就让柏俊的儿子给他一个小官,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这个科场案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

这三个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场的案子,就是科场里面也有腐败的事情,交通关节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许多贫寒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有一个参政的机会,参政的一条途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画外音:

三场科场大案断送过多少人的前途和性命,在光明与黑暗,公正与舞弊之间,绵延数千年的科举制度究竟留给我们什么?当那些曾经的科场风云散尽之后,它的千秋功罪又该如何评说?

阎崇年:

清朝科举制度实行了112科,到底怎么评价?清朝的科举制度怎么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种说,说科举制度很消极,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是知识分子脖子上的一个枷锁。

另一种意见相反,说很好,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有人看到了它的消极面,也有人看到了它的积极面。怎么看待?

我认为清朝的科举制度,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清朝科举制度积极的一面,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满洲人,蒙古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这样一来,就提升了满洲文化和蒙古文化。

第二,满洲、蒙古、汉军、汉员都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三,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贫寒之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找到了一些途径可以参政,给他们多了一条出路;

第四,满洲人参加科举考试,他自己会满文,他要熟读四书五经,他就有条件把四书五经翻成满文。因为满文是拼音文字,按照他们的理解来翻成满文,后来西方耶稣会士,又根据满文的四书五经把它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流传到西方,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五,就有利于清初的社会稳定,因为清初汉人的一个反抗力量是很强的,通过科举考试很多人觉得可以和清朝政权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六,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一部分被西方吸收,有利于他们的文官制度,就是对西方也产生了影响,

第七。科举考试的很多优秀的、可取的地方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对科举制度不能全盘否定。

但是,科举制度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它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考科学技术知识,还有科举考试的方式是八股文,于是,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病,就是扼杀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明清特别是清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应当说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制度有弊病,科举考试很难,很多人想要做官,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钱买官,这个在清朝叫捐纳制度。

同类推荐
  • 长安丹师

    长安丹师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穿越,是一场赌博!尤其是灵魂穿越!他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重生在唐朝命将皇甫惟明三公子的身上,成为英俊多金的锦衣贵公子。可是,皇甫家却犯了国法,父子被判赐毒酒自尽。他侥幸逃得一死,流落街头,成为大唐首席练丹师的家奴和试药“小白鼠”。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改写!————————————————————————注:本书写的是历史背后的秘闻,大体史实不会有太大变化。大唐为何独尊道家,大唐李姓皇室为何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精明有魄力的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晚年昏庸得不可思议?边关大将拥兵自重,朝廷为何放任不管?所有的谜团之内,都有道家的背影!ps:那啥,笔名起的太委婉了……本人系纯爷们!————————————————————————长安丹师qq群26979113
  • 中国生活记忆之新千年

    中国生活记忆之新千年

    本书自1949年开始依次展开,选取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囊括了每个时代的特征和生活记忆的关键词,让读者重拾对过去生活的记忆。
  • 破元史记

    破元史记

    人类突然收到LYB3510宇宙文明传递的求救信号以及他们的历史文件,奈何人类无法支援外星友人,只能将他们的历史在我们的世界中传承下来
  • 跟着神医闯三国

    跟着神医闯三国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神医华佗关入狱中,择日处死。忽有万张莎草纸从天而降,坠入许都城内。上书:曹贼敢尔,吾华安一樽麻沸散,便要你百万雄师,毁于一旦。
  • 南明糊纸匠

    南明糊纸匠

    一场天雷让现代人杨衍穿越到了1645年的明末乱世。 这一年,在杨衍的记忆之中发生了很多事儿。这一年,大明先失北国山,再失江南河,由大明变成了南明。这一年,大顺皇帝身死九宫山,新建一年的王朝轰然覆灭。这一年,督师史可法战死扬州,金陵城下,大明百官跪迎贼寇。这一年,山河破碎,天下倾覆!至于杨衍,在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敌人之时,他问众人:“我欲站立而死,诸君何为?。” 本书交流QQ群819589110,欢迎大家加入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第99次抹杀

    快穿之第99次抹杀

    玉倾欢失忆了,并抽风绑定了一个垃圾攻略系统。系统说做任务可以找回她失去的记忆,于是玉倾欢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为啥主线任务越来越难?为啥副线任务从来没有成功过?现代位面,玉倾欢有钱有颜有才华。古代位面,玉倾欢有权有势武力值爆表。系统:怎么有点不对?宿主她不是失忆了吗?为什么以前会的东西她都会?玉倾欢在每个位面都玩得很愉快,如果不需要去攻略那个男人就更愉快了!
  • 往事随风飘散

    往事随风飘散

    当流氓遇上地痞,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宝贝,你就原谅我一次吧!”“你干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了?”“那个我先走了,有事给我打电话。”“你站住不许跑。你在我不在的这些日子里干什么了?”“我撩了俩妹子。”“哦,没事,我出差时撩了俩汉子。”
  • 良辰美景只待伊人

    良辰美景只待伊人

    林嘉辰和许伊依是初中同学,他们是彼此的好闺蜜,好兄弟。但因为什么,让他们的友情变得尴尬呢?在爱情和友情面前,又该如何抉择?如果说一见钟情是最美好的恋爱,那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那么一个他/她,陪伴你度过那一段一辈子都记得的时间。你好,我是许伊依!你好,许伊依,我是林嘉辰。良辰美景,只待你伊人。
  •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任正非先生是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凭借独特的眼界和智慧,在三十余年间,将华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本书分别从眼界、战略定力、创业纲领、企业价值观、奋斗精神等角度,剖析了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人生智慧,为您讲述任正非的创业哲学。
  • 炮灰养成攻略

    炮灰养成攻略

    只不过想偷偷跑出基地去玩,这肉墙是怎么回事?堵住去路不说,还拉着自己跑了起来。“喂!你别拉着我跑,我又不是犯人”米汐架不住眼前一米九的高个力气大,硬是被拖出基地外。“你不是犯人,你是我的人”男人酥心的声音传进耳朵里。米汐双颊迅速爆红,竟带着他离开了……… PS:推荐好友真孤道《唐晟春秋》,好看,支持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青梅独爱:竹马情深

    青梅独爱:竹马情深

    后来,我听说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喜欢爱情但又不敢接触爱情——杨一没有插曲我们都不会唱歌——乐爯我爱过一个人,他是好人却不是爱我的人——侗语没有爱情我也爱你——黎姎相信深爱会是时间最完整的治愈——傅惜那是她深深扎根在心底小小的羞涩回忆,就算多年以后再怎么刨根究底都无法面对着他说出的纯纯爱意。那种简单到无法用任何字眼来形容的萌芽爱情,她从始至终都不敢提起。记忆里最深的一直是那一句——爱到风平浪静才可怕。但总是在旧时光里想起,也许波涛汹涌都未必是爱情。那是她遇见过的爱情,没有开花亦没有结果,轻轻的就被微风吹散了。听说留住它的地方叫——天堂!
  • 魔朽

    魔朽

    魔龙之陨,传天命之子。大千世界,九狱九天,予我魔神剑,诛仙斩魔,看魔神之上,谁无沉浮,谁是最强魔神!我若成魔,天下无“仙”!我若成佛,天下无“魔”!
  • 别陌

    别陌

    “你究竟是为了什么?”楚芸烟不知道。大概,她只是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