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0600000039

第39章 “以少总多”与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1)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的解释,中西比较诗学的“影响研究”“是对已经完成的文化变迁的研究”,而所谓“平行研究”则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前者可谓中西诗学的历时静态“考古”,后者则着眼于中西诗学的共时动态“涵化”,而诗学涵化的生命力不在单向的移植,却取决于双向的熔铸和“综摄”(syncretism)。由于中西诗学因传统特异而呈异态展示,而传统的辐射性(effective history)又可以将其效力诉诸于中西诗学各自的“视野”(horizons)与“立场”(situation),因此双向的熔铸当移步换景,双方互为主体与客体,在深掘历史从而叩问传统的同时自由地挪用同质或异质文化资源,以求“视野的融汇”(fusion of horizons)和中西诗学的“综摄”。本文契合于中国诗学传统,旨在重建中国诗学本位话语,同时拟将挪用该传统中具有原创性质的基元命题“以少总多”说为同质文化资源,并以之印证西方诗学及其批评实践,为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提供一个可能的例证。

1“以少总多”说的基本内涵

中国文论“以少总多”说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积淀着中国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性智慧,却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和诸多其它命题如“虚实相生”、“言象意道”等一样,“以少总多”说也具有原创性,它植根于中国具象思维的沃土,因诗性智慧的滋养而得以发展,随历史的递嬗终至进入中国文论基元系统规定着中国文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文论诸范畴(如比兴、含蓄、繁简等)的精神内涵,为塑造中国文学的文化品格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少总多”说植根于远古,大成于《易经》,由刘勰正式提出,张扬之举泽被后世,奉为圭臬者代不乏人。该命题成熟很早,积淀下来已潜至诗性智慧的深层。它有丰满的理论肌质和深刻的思维深度,不啻是中国艺术创作规律的本质规定,无疑具有本体性质,同时又以具象为其特点,毋宁说就是“道”(本质、规律)与“器”(情貌、物象)的有机统一,只不过这个基元命题不以概念凸现,却以意象呈示,因此“以少总多”其本质就是“以象总象”或“以共象总殊象”,同时又以尚象、崇简、去累(庄子语)呈三维展示,每一个共象都是一个母题,其中包涵着中国诗学的具象式致思历程。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1】这在一般的意义上是对诗人的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之间关系的论述,学术界也多将这一段文字视为刘勰文学创作论的精华。但也应该看到,所谓“以少总多”不啻是对语言表达能够穷理穷形之奥秘的揭示。这是一种艺术追求,也是语言表达面对众象纷呈所做出的一种自觉的选择。《神思》篇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2】以言尽意之难,于此可见一斑。在刘勰看来,“物无隐貌”其前提是“枢机方通”,而枢机却受辞令管束,辞达枢机通畅则可使“物无隐貌”或曰“情貌无遗”,但是由于“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近乎无奈的窘境迫使历代文人自觉追求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貌,这就踏上了“以少总多”的知行旅程。正如欧阳建《言尽意论》所言:“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辨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3】据此,言可尽,尽的是物貌情志,但关键是言要相接,名可辨物,相接则情志畅,辨物则名品殊;名殊的目的是要“辨其实”,即现代语义学所谓“切分现实”(segmentation of reality)【4】,使“言”走向“实”,使语言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而这条纽带就是“义理”,其本质就是现实世界经过名之切分转化而来的语义实体,是情志能够把握的现实个体,由此,“名”殊则“实”分、义别、理异,被切分的现实因之而异态纷呈,形成“多”的世界。当然“称名”务须“取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5】,但由于有限的语言表达与无穷的物象之间业已存在的深刻矛盾,“称名也小,取类也大”【6】,以小名欲取大类,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少总多”。

2“以少总多”说与中国文论

应该说,有限的语言表达与无穷的物象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是一个亘古弥新的困惑与苦恼,为了有所超越,《易经》成熟之前先有一段十分漫长的探索,充满着知行合一的艰辛。新石器时期“神农耕而作陶”因有陶器纹饰,经演化遂有几何文,以精纹状物;夏代“九鼎之备百物”,原始图腾初具象征雏形,常以纹饰摹道;殷周“错画成文”,卦象初立,“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而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7】;西周“五色成文”,“五色比象,昭其物也”【8】,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物一无文”,将“错画成文”的认识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与春秋时的“物相杂为文”一脉相承。这些探索与努力以具象为特点,是卦象得以确立的基础,而这种思维模式又为“以少总多”说在《易经》里的成熟开辟了道路,渗透于其中的又正是中国几千年一以贯之的诗性智慧。

《易经》始于殷周,成于战国或秦汉,自此以降,代有人出,历代文论家都对“以少总多”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无论理论评说还是批评实践都因循这种传统,当然也都是该命题的多维呈示抑或表象凸现,本身并没有质的改变。究其因由,这大概是因为《易经》弥纶天地,包容一切,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同时各个卦象“各指其所之”【9】,能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10】,具有很强的宇宙模式的建构力,论归纳做到了“曲成万物而不遗”,论演绎做到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这样一种宇宙代数学已经是中国式诗性智慧的本质规定,积淀下来已经潜存到了各门艺术创作的深层,物化为“洪范九畴”的基元命题,所以难有超越之举。不过详加考察也会看到异态纷呈,虽然历代文论家也许对这个命题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其共同的表现就是总在“辞义”或“言旨”上面兜圈子,在下意识中受着这种艺术规律的支配,却并没有像刘勰那样见高识远,在中国文论奔涌不息的理论意绪中慧眼独具,只须“原道”“征圣”“宗经”,就拈出了“以少总多”这个理论命题,可见哲学胸襟和理论思维可以使人具有何等深刻的洞察力。

归纳起来,后世文论少有理论建树,却长于批评实践。涵泳于艺术的长河,文论家们多以只言片语总结创作规律,以点睛之笔在实践着“以少总多”的理论追求和艺术情怀。体系建构已大可不必,要紧的是艺术创作规律的本质规定。“以少总多”才能无所包而无所不包,因之艺术才有驰骋的天地,而这正是艺术得以生存的本质前提。

纵观历代文论及其批评实践,可以看出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式的诗性智慧通过具象思维把“以少总多”说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使其服务于批评实践,而较少作纯抽象的玄思。据此而衍生出第二个特点,即是“以少总多”说作为艺术创作规律的本质规定在批评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呈二维展开:一是理论维度,以尚象、崇简、去累为理论枢纽,一以贯之,历代文论概莫能外;一是批评手法,凡比兴、隐喻、象征、隐秀、白描、用典等皆是这种规律的物化形态,历代文论家浸淫于其中,致思运思付诸于笔端,诗话词话蕴藉高标,均是“以少总多”的具象延伸。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神话与传说

    老北京的神话与传说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

    日本,我们曾经比你们强大若干倍,可我们从不曾欺负过你们。而你们一旦强大就对我们“烧、杀、抢、掠”,并且毫无悔意歉意。为什么?日本欠中国一个诚恳的道歉!可能,中日难免一战——中国人民想和日本人民谈谈!!
  • 格言联璧全鉴(典藏诵读版)

    格言联璧全鉴(典藏诵读版)

    这是一部格言书,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后人。其中不乏为人处世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至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理解《格言联璧》,作者在本书中对原典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和悖凶类这十一个大类的内容逐句进行翻译,对难解的字词进行解释;对文中的名言名句进行了精彩解读,进一步让读者体会本书的内涵。
  •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其耗费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热门推荐
  • 夏芋熏你,下雨寻你

    夏芋熏你,下雨寻你

    开学那天你第一眼看见了我,你曾告诉我你以为我是你的一辈子,你追赶我太久你停下了,换我去追赶你了,你却放弃我追赶别人,是我没有珍惜才会变成今天的结局,以后会是怎样?
  • 原是姻缘

    原是姻缘

    这三千丈滚滚红尘中,你看那云卷云舒,看破了生死,却没有看透因果。姑娘,你我有缘,不如,,,,,,
  • 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师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这其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像珍珠一样闪光,弘一大师的智慧人生也常常能给我们启示。
  • 彼时花落届时花开

    彼时花落届时花开

    祝辞是个严重的社交症患者。‘’真的吗?“某人蹲下来,一脸玩味地看着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点点头,仍是一脸防备地瞧着面前的人。她真的觉得很奇怪啊,为什么这个男孩子一定要找她聊天啊啊啊啊,这个人!为什么就针对她啊!【慢熟】【甜】
  • 流水映云

    流水映云

    她是无法无天、人见人怕的“妖女”,还真的没男人敢上前来对她怎么样,虽然老爹说,女孩子做到她这份上实在是……前途堪忧!但是她可不在乎!她可是要成为人人敬仰的女侠,啊哈哈哈——岂料刚踏入江湖就遇见了他,死对头的雷霆堡,哼哼哼哼,看她出手收服他——却没想到竟然连自己的心也跟着赔了进去—
  • 囚军

    囚军

    阴谋无外乎家长里短,死数人谓之谋杀,死数千、万人谓之谋略,死百万人谓之争国。囚军,一群没有灵魂却重造了灵魂的人,一群明知被出卖却要抵抗至最后的人,他们能否挣脱那本已经注定的命运?
  • 坐上吉普

    坐上吉普

    林那北,女,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作品十三部,多次获奖,入选2002年中国文学年鉴、2003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等数十多种年度权威选本。有小说被译介到海外或改编成影视作品。
  • 十九中的王子殿下

    十九中的王子殿下

    他,是十九中学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她,是平平凡凡的懵懂少女从相识到相知,一切都巧合的恰到好处就好像命中注定他们会在一起可是如此悬殊的差距他们真的可以一帆风顺的走到底吗?宇琪:让你走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最合适的。程谨:既然是你的选择,我只能笑着接受。完美校草×小透明第一人称
  • 云火传

    云火传

    大千世界,一位妖族少年遗落在人族,无论怎样修炼都止步炼体三重。坐看一位妖族少年纵横大千世界。
  • 你的生命只剩24小时

    你的生命只剩24小时

    本书共分为你的生命只剩24小时、九张脸、铁证悬案、死神来了共四辑,主要内容包括:神秘的童谣、捉迷藏、扑克血案、游园惊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