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0600000033

第33章 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2)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置身于当下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中国学者兵分二路,正在实践着乐先生所提出的学术主张,同时也对国际学术界作出了积极的应答。从中国学者近两年的研究取向来看,一部分学者正在从事比较诗学的研究,另一部份则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见长,虽然各自的学术切入口不尽一致,却有着共同的学术追求。他们都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试图重新建构中国本土话语并移之与西方话语通约,为最终建立为异质文化所认同理解的言谈抑或语法规则而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学术操作从学理上看具有跨文化性质,不啻是世纪之交跨文化情结在中国比较文学界的具体呈现。据统计,近两年中国学者在比较诗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包括曹顺庆的“诗学话语与中外文论对话”,李春青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主体之维”,陈跃红的”中国古典诗学特征与诠释的有限性”,傅勇林的“以少总多说与中西诗学的双向融铸”,杨乃乔的“东西方诗学的本体交汇点——经学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等。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着力研究并试图重新梳理中国诗学传统,挖掘中国诗学的元命题,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制约下这些元命题的真正内涵、历史发展、理论特征和操作规则,同时引入西方的有关诗学理论和作品,以检验这些命题的渗透力和兼容性,力图证明在世界诗学的大框架之中,这些命题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这些论文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摒弃时下逐为流弊的“比较”研究,而将中西诗学提高到“对话”的层次,意不在援西释中或以中格西,而在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以求视野的融汇,最终掘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通约性和受制于这种通约性的跨东西文化的共通的文学规律;这些论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本体论意义,学者们都将目光投回到中国古典诗学元命题的“原生代”或“原创期”,探幽索微,钩玄提要,同时阐释发见,以揭示这些元命题的理论特征和可操作性,这样就使这些研究具有了真正科学的性质。综观这些论文,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中国诗学具有极强涵括力和理论归约性的研究课题,如能将这些命题用以和西方诗学平等地对话,则必将激活世界诗学,通过有机的整合,为建立跨文化的“共同诗学”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化”,有人甚至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主流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这当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性质使之然,而以跨文化研究为使命的中国比较文学界迅速感知国际研究前沿的变化也从神话原型理论、文化人类学、人类学诗学等理论立场出发,着力探讨跨文化交往中的同质与异质性问题,同时分别就文化转型期价值与精神的重建、东西方和多元文化中的文学经典、文化相对主义与中国、后殖民主义与本土话语等论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为重铸中国学术品格、建构跨文化的共通的学术话语勉力而行,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当然,这种关注缘由于内在的历史要求,除了世纪末的文学研究正面临重大调整,文学研究的概念、范围和自身建构的理论意义等都在发生变化以外,世纪之交后殖民阶段的到来促使民族文化复兴、多元文化共存也是跨文化研究成为全球主流话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理论基础是以“宽容哲学”为理论内核的“文化相对论”,认为并不存在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元文化模式,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呈异态分布,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寻求全球共享文化价值的过程之中进行跨文化研究抑或深掘本土话语以求异质文化的交融共铸便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综观近年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更可看出这种历史的大趋势。比如1991年第13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主题是比较文化意味浓厚的“欲望与幻想”,各专题研讨也多渗透着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因子;1994年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主题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其跨文化研究性质不言而喻;而1997年将要在荷兰召开的第15届大会则直接将大会主题定为“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可见中国比较文学界倡导并进行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顺应国际学术潮流而作出的清醒的学术选择。有鉴于此,中国比较文学对文化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的研究涉及到比较文化、文化对话、中外文化关系、海外华人文化、人类学与文学等领域。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群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学者,他们借鉴当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具有相对普遍适应性的原型、象征等模式出发,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逐步提升到文化模式的发现与概括,一方面使向以微观考释见长的国学传统向“文化破译”转化,借当代人类学普遍模式的演绎功能使传统考据学所不能彻底认识的远古文化“密码”在跨文化的比较分析和透视下得到破解,一方面转向对人类普遍思维模式的研究,让长期以来仅限于单一文化范围内的传统训诂、文献学研究在世界大文化框架中重新定位,力图从总体文化的角度寻觅人类文化的共享价值,从富有历史纵深感和阐释力度的深层破译和理性索解之中追求中外文化的融通。关于这种性质的跨文化研究,叶舒宪教授显然具有比别人更为清醒的认识。他曾经说过:“比较的视界仅仅停留在‘文学’本身,未能深入到文化整合要素中去,因而也就不能升华到比较文化的透视高度……‘文化’视角的引入是解放学科本位主义囚徒的有效途径,使研究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比较文化研究未必是比较文学,但有深度有洞见的比较文学研究自然是比较文化。换言之,比较文学研究若能得出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那将是其学术深度的最好证明。”显然这是在世纪之交后殖民历史语境下所作出的明确的学科定位,始终萦绕于怀的仍然是勃然流溢的跨文化情结。叶舒宪与其同道一贯的学术思路是:“从对单一的文化对象的调查和实证性研究转向对文化系统——蕴含着意义、象征、价值和观念的系统——的总体把握,并将跨文化的比较分析逐步提升到文化模式的发现与概括。”与此相呼应,知名学者萧兵先生也不断地重申这个群体的学术主张及其对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其他如徐新建、彭兆荣等从不同的角度强化或实践着这种学术主张,说明文化人类学抑或比较文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已在我国各个层面展开,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逐渐向纵深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一批学术功力深厚、颇有建树而又深谙国学传统的学者也相继加入了这支队伍,可以肯定这将提高我国跨文化研究的科学品位和学术深度,促进中西学术的会通与交融,为构建跨文化的人类普遍思维模式、深掘人类的共享文化价值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铺垫深厚的学术背景。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臧克和先生“多蒙钱钟书培植,学以日进,述作斐然”,近年先后撰成《语象论》、《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等书,“影响所及,播及海外”;另有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博士导师王小盾教授也于最近发表了“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等论文,“为一种特殊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试验标本”,他利用生物学以及语言学描述种系发生树的实践经验,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分布在汉藏语十八个民族中的45例猴祖神话作了分类描写,然后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汉藏语“猴”这个名称的语言学资料作了系统考察,将其归纳为五个符号类型,构拟了五种共同母语形式,进而给出了相应的谱系分类,并通过对这些分类体系的解释,着重论述了中国猴祖神话的不同历史形态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中各思想要素的源流,为发掘异质文化共通的文化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当然,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判定文化人类学之于文学研究是出于研究方法的“短缺”,还是由于研究者情感上对于原始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但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性质已经使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主流学术话语。近年来文化人类学相携诸多“文化概念”对许多传统学科进行了有力的渗透,为这些学科引入了相对宏观的比较视野,使异质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有了宏阔的学术背景,也使民族文化元典的现代阐释成为可能。由于“文化”这个概念经过历史高度的整合,本身又是在全球性视野的背景上逐渐成熟起来的,因此文化人类学又称作“比较文化”,可见没有跨文化的比较就没有这门学科,而没有这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就会丧失历史深度和文化价值,而这又是世纪之交后殖民阶段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实属历史的必然。

综观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可以看出其主要的特色就是顺应国际学术潮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研讨了后殖民主义时期在“欧洲中心论”已经瓦解之时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向等重大理论前沿问题,学者们对比较诗学、文化人类学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前者在开掘共同话语,后者在发掘与重构人类共享文化价值,其共同的学术背景是都具有跨文化性质,而内在的动力却是要“重返历史的深度感”,使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本体从过去的“表层事实价值层面”和“内在事实价值层面”进一步向由文学意义引出的“普遍文化价值层面”推进,展开真正的多元对话,促进人类文学经验的会通和重新整合。相信以跨文化研究为己任的中国比较文学界今后将一如既往,始终保持其开放的、充满弹性的学科框架,永远以虚怀若谷的吸纳态度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理论结构,以适应世纪之交扑面而来的学术需求,从而以宏观、开放、动态和颇具批判性的学术状态紧紧把握学术发展的命脉,使始终萦绕着跨文化情结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迎接下一个世纪更大的文化挑战。

(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58-62页)

同类推荐
  • 真实的梦幻上

    真实的梦幻上

    本书丛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时空长廊里考证历史的回响、发掘生命的秘密、探寻太空的谜团、破解文明的神秘,所揭示的神奇绚丽的壮阔画卷,将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将使我们的心灵感震颤.
  •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本书从人文、经商、生活、理财、处世等方面解读上海人的生活处世哲学。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右旗

    草原文明的见证.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30个苏木镇。面积27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和绿洲各占三分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清代的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历史进程。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热门推荐
  • 星辰临湘水

    星辰临湘水

    偶然的一次遇见,她的回眸一笑,便印在他心上。
  • 冰风

    冰风

    冰风,一个曾经的国际杀手,被国际顶尖杀手组织追杀,九死一生后落入涛涛江河,之后被一对打渔的爷孙救起,这是一个位于中国最偏僻的乡村,故事便从这里起……
  • 霸总他护妻没完没了

    霸总他护妻没完没了

    沐云瑶活到十岁就没有一天是真正享受过父母爱的。十岁那年,竟然被父亲骗到了飞机上,从此音信全无。却在姐姐婚礼当天回到了她那离开了十年的家,从此阴谋交错,却再也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了。姐妹的背叛。神秘的男人,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慢慢往下看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刺婚

    刺婚

    这个婚姻外表十全十美,实际竟是惊心策划的骗局。凌依然有朋友都交口称赞的好老公,快乐的她安心做贤内助。然而某天晚上的一个电话如当头棒喝,将她拽出幸福天堂。温柔的丈夫在一瞬间暴跳如雷,如同变了个人。逃过一劫的凌依然在朋友的帮助下渐渐看清丈夫的真面目,一个个阴谋浮出水面。仓皇失措时,一个曾经被他深深伤害的男人出现在她眼前,他将如何对待凌依然?
  • 我就是霸王啊

    我就是霸王啊

    上古时期,氏族林立,各自攻伐不休。古蜀国地处西南密林,国小兵微,与世无争。青帝28年,西陵鬼国入侵蜀地,战争一触即发。同年,洪崖出世,如火如荼的霸王时代悄然开启。
  • 傲天风情

    傲天风情

    我知道有一只猎豹,风飘动它的血,对面是一只牛,白白的牛角对着它,猎豹,做最后一次冲刺.....它倒在血泊中,它没有辜负它高贵的血统。我知道一个男生,敌人在他的身上一刀一刀的刮着,他没动一下,他倒下了,从头到尾,他甚至连哼都没哼,他没辜负老头给他保护女人的重任。
  • 特工警妻.法老天宠

    特工警妻.法老天宠

    他是埃及最帅的法老,也是最神秘的法老,传说他23岁就死了……林默有一张惨绝人寰的脸,不是因为丑而是看起来丑!这张脸让出生在这个上流社会中的林默很自卑。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她也还是逃不过企业联姻。联姻对象居然是如同天神一般的塔图氏。于是她决心要逃婚……
  • 陪着你等着你

    陪着你等着你

    一个身体,两个灵魂。一个灵魂,两个身份。她用自己的灵魂挽救了另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却让女儿永失所爱,只能用少年的身份开启一段救赎之路,几个少年的成长,同时也是几个家庭的成长。
  • 她的他不撩她

    她的他不撩她

    他是她的心头血,她是他的命中劫。主要角色:邹菀(同“玉”音),林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