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6300000008

第8章 董生对策:仲舒定大政 独尊儒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位寂寞书生的出现,为大汉王朝,乃至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定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基调;成为上继孔子、下启朱熹的里程碑。他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凭什么一鸣惊人?武帝因何如获至宝?成名后的他能否实现“兼济天下”的书生之梦呢?

“天人三策惊汉武”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一则“目不窥园”的励志故事,鼓舞了一代代学人淡泊名利、潜心向学。

“目不窥园”的记载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不过,中国古代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现在的博士是一种学位,那时候的博士是一种职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形容一个人专心苦读,心无旁鹜。

景帝下世,武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目不窥园”的书生董仲舒的学人生涯又会因此发生什么转机?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海选”什么呢?这次“海选”主题是:贤良方正、直言敢谏。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

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

皇帝提问,考生回答。这个过程叫“对策”。汉武帝一连三次提问,叫策问;董仲舒一个不落地回答三次,就叫策文。这就有了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到底说了些什么?汉武帝为什么如此看好“书呆子”董仲舒呢?

所谓《天人三策》,就是有关天人关系的三篇策文。“天”指上天,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既不是我们看到的“天”,地球的大气层;也不是我们知道的“天”,茫茫的大宇宙。而意味着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关系和自然规律,以及这一切的总和。因此,中国古代把“天”也常常称之为“天道”。至于人,就是你我他,是社会生活中的人群。

“千古书生定庙堂”

如此精湛的整套理论,董博士是怎样推销出去的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16岁皇帝的兴奋点,最好就从新人上任的“三把火”谈起。

《天人三策》第一点,新王改制。一个王朝建立以后,新登基的皇帝就是“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即一整套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改制”必须从外在的“仪式”做起。包括两点:第一,“改正(zheng,蒸)朔”;第二,“易服色”。即“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先来谈“改正朔”。“正”就是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现在最简洁的表达,就是改变历法。

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不仅仅是王朝的服装,还有祭祀的牲口啊、车马啊等等,颜色都要变。中国每一个王朝都崇尚一种颜色;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新王朝建立以后,旧王朝的颜色扔到一边,大臣合计,新王拍板,决定标志新王朝的颜色。

这不是做表面文章吗?这套仪式能否吸引汉武帝的眼球呢?事实上,年轻的汉武帝瞬间就被说服了。

因为,这套仪式是从理论上求证新政权的合法性。刘邦一介草民,怎么当上皇帝的?汉朝代替秦朝是异姓取代前朝的重大事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不就是折腾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能不能跟你的风?也搞上几年,把你赶下去,自己当皇帝?你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再夺你刘姓江山。关于这一点,董博士还有四个字:“顺应天命”。这里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君权神授。新朝夺取旧朝是天意,不是任何人凭借武力和计谋就可以办得到的。因此,新政权是合法的。

经过董博士一番推理假设、概念置换,神圣的光环立马罩在历代皇帝的头上,从而论证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而君主是“真命天子”,上天的儿子,命中注定被派来解救苍生于“倒悬”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君权神授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你能当皇帝,是上天赐给你的;反过来,你如果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上天就会警告你。警告多次,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就要剥夺你的权利。

其后的论著中,董仲舒把这种观点继续放大、精炼;不断用地震、日食等告诫皇帝,一旦出现这些现象,赶紧闭门思过,反省所作所为为何令天怒人怨。这就是书生意气的董仲舒,曲折表达着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种理论坚不可摧,并希望以此驯化无道君王。

董博士《天人三策》第一击“新王改制”,捍卫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给年轻的新君吃了一粒定心丸。因此,深得少年天子的欣赏。

《天人三策》第二点,“大一统”。所谓“大一统”,就是高度重视天下统一。这个观点得益于董博士三年不窥园,曾定点攻克《春秋公羊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一点与武帝的政治理想一拍即合。景帝一朝“七国之乱”堂堂大汉竟赖和亲苟安,这些都令他痛恨不已、如鲠在喉;中央集权,一统华夏,是汉武帝一生孜孜以求的夙愿。

《天人三策》第三点,“兴太学,举贤良”。任何时候,人才都是稀缺资源;所以,古有伯乐,今有猎头。怎样发现人才?邂逅?大海捞针。世袭?良莠不齐。只有将选才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人才输送的长期、有效。董仲舒就是凭“举贤良”脱颖而出。董仲舒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向前推进一步。让“举贤良”成为一种定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要求每两年,面向全天下的儒生,进行一次海选,广招贤士。(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古语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送你一条鱼,不如教你捕鱼的方法。“举贤良”无疑是董仲舒教授汉武帝如何“捕鱼”的。除此之外,董博士还有妙招,教汉武帝如何“养鱼”。

这就是“兴太学”,培养人才。太学就是设立在京城的国家最高学府(古之王者明於于。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於邑。)董仲舒建议设立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到了隋代,太学之外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这个最高学府的管理机构。当然,太学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仅指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设庠序以化於邑。而当时在京城之外也开办了很多学校。

董仲舒还建议诸侯、郡守等高官、每年必须向国家推荐两名人才,并以此考察大臣的识别能力。如果举才不当,则要处罚推荐者(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董仲舒将举贤制度化(岁贡各二人),是一个重大创举。只有举贤制度化,才能使人才辈出。

这种举贤制实际上就是汉代的察举制。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远古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秦汉初的军功爵禄制,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自隋代以来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天人三策》第四点,“尊儒”。现在我们一提董仲舒,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话不是董仲舒说的,《天人三策》中的原话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只要读“六经”就行了,其他的课外书就不要读了,好好学你们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吧。“六经”实际上是五经,《乐》经春秋战国以后就失传了。好了,现在儒学就是各位的粮票!做官、做人一个都不能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实,最难约束的不是行为,而是思想。为此,秦皇汉武,启动各自的智囊团,打出截然相反的“文化牌”。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准读书,汉武帝允许读书,却只准读儒家的一类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三策》第五点,“更化”。董仲舒提出的“更化”,就是“改革”。为什么秦朝如此短命?为什么大汉发展缓慢?董仲舒认为:汉朝得天下后,一心想打造一个超级帝国,但未能如愿;问题就出在该改革时没改革(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看来,董博士的《天人三策》洋洋洒洒,从仪式的鼎新,到行政的革故,既有比较研究,又有第一手的考察资料,故而听着好听,用着好使。难怪,武帝粲然。

“唯有儒家活水来”

《天人三策》是书生开出的治国药方,五味对策,直指汉王朝五大病灶,脉把得准,句句切中要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石破天惊。西汉开国以来,以窦太后为代表的传统型领导,一贯奉行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董博士的“尊儒”贸然插足,格格不入。为什么汉武帝甘当不肖子孙,“独尊儒术”呢?儒家果真是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吗?

我们不妨从诸子百家思想中,逐一分析。

首先,我们看法家。法家学说是封建帝王最推崇的。为什么?法家的核心精神是高度重视国家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不讲“人治”,追求“法治”。“国家利益”说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国家就是联家,国家利益也不过是皇帝一家人的利益。但是,仅靠严刑峻法,必然亡国。秦朝的灭亡给后来者敲了一记警钟。群众不是群氓,完全无视民众意愿,他们会揭竿而起。硬“来”不行,不“来”更不行。怎么办?披上一件温情的外衣吧。这件外衣就是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作战44年。穷兵默武,劳民伤财,只有法家提倡的高度中央集权做得到。如果既想规避法家旗号的政治风险,又要高度中央集权,试试董博士新新儒学吧,既仁义,又有“大一统”,两不误。

其次,来看道家。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无为。强调遵从自然规律,无须过多管制,必然“功成事遂”,“无为而无不为”。这实际上是“以弱胜强”的管理方法。汉初积贫积弱,民生凋敝,为了保养民力,增殖人口,就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少年天子刘彻接手的已经是初具规模的大汉帝国。生性活泼、意气风发的他要一飞冲天,道家会拖他的后腿。而儒家的积极济世,董仲舒言之有理、行之有据的五大对策,却令武帝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父亲景帝给他一个儒生卫绾,奶奶窦太后又添一个信奉黄老的极黯;都是指导老师。一儒一道,武帝兼收并蓄。早年他文韬武略、经天纬地,是儒家的进取;晚年他迷恋黄老、烧香拜佛,是道家的无为。在武帝这里,道家是调味品,儒家是主食。这才是汉武帝真正的政治食谱。由于它营养均衡、方便有效,后世追捧者甚多。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百家之学中,通过董博士,再次体会了儒学的魅力。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戴上了皇冠,拥有了权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而曾经目不窥园的书生则实现了他儒学与皇权联姻的政治理想。

那么,“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正面。

一,主流文化,国家的凝聚力。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多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这么多民族能凝聚成一个整体,和儒家长期统一中国的文化思想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大家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信念,共赴国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二,儒生入仕,政局的安定力。董博士《天人三策》提出的一整套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井井有条、严丝合缝。这样,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学校,实现了全民儒学总动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上以儒家思想作为信仰的文人。这些文人再通过“举贤良”,通过“科举”,走上官场,就是文官。了不得!

为什么了不得?

中国古代政坛有四种人,分别代表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四,宦官。他们各自的政绩大体如何呢?

总的来看,哪一个朝代文官集团掌权,政治就比较清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如果武将掌权,往往出现藩镇割据,像唐代的中后期。如果宦官跟外戚两股势力掌权,基本上是这个王朝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为什么呢?文官从小熟读儒家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有一整套儒家价值系统。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有价值观念的文人为官后,不仅仅听从上司的命令,自己心中总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儒家价值体系。我们前面讲到的周亚夫和卫绾,都属于这一类,即使因此获罪于皇帝,也没办法,我得听从内心的召唤,按这个内在的价值体系行事。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就大不一样啦!他唯上是从,唯利是图,毫无是非观念,什么坏事都敢干。为什么?没有价值系统,就没有底线。没有价值系统,就不会受到信仰的煎熬和道德的谴责。从这个意义上讲,董仲舒首倡尊儒,兴办太学,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以儒家思想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影响有为深远。

再来看反面。

“独尊儒术”导致文化专制。做官、做人,都要听孔夫子的话;儒学不仅仅是神坛供品,而且是安身立命之本!长此以往,必然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偏食,何谈强壮?无论是精神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难免进入一种幼稚、偏执、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儒家地位提高了,其他诸子百家偏废了,儒学到后期凝固僵滞,必然禁锢思想,扼杀个性。

讲了一大篇《天人三策》的是是非非,这个才华横溢的董博士后来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把他派到自己的哥哥江都王那儿做了国相。江都,就是现在江苏的扬州。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多少读书人的共同悲哀!

董仲舒虽远离中央政府,他的“尊儒”思想却被奉为基本国策。那么,还有谁能领会“尊儒”精神,将它进行到底呢?汉武帝在中央人事安排上又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大动作?

请看:窦婴为相。

同类推荐
  • 龙啸大明

    龙啸大明

    明朝末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个痛心的时代;有人前赴后继,誓死抗击,也有人卑恭屈膝,首鼠两端;是非以经颠倒,公道失去标准。而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特种兵商毅回到崇桢十五年(1642年),得到了一个修改三百年前那场错误的机会。(故事纯属虚构。)
  • 三国之袁世子

    三国之袁世子

    重生成为太傅袁隗的嫡长子。袁颉表示:虽说古与今已有大不同,但生活无非还是人的生活。虽说古代女子和现代女子也已有大不同,但其实宝藏女孩都是差不了多少的。虽然就文化水平来看,古之普通人是赶不上现之普通人的。但我袁颉,幸能接触这些古之大英杰啊。
  • 无敌特警横扫三国

    无敌特警横扫三国

    特警学院高材生张汉不慎跌入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乱世,与蜀汉名将赵云义结金兰,运用现代科学历练精兵制定作战计划,收猛将揽谋士割据城池,未卜先知屡战屡胜终成一方霸主。
  • 淬炼三国

    淬炼三国

    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尘封1800年之久的历史迷雾。龙毅,这位在公元188年奇迹般出现的神秘人物,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因他爆发出极大的生命力,再度强盛千年之久。他的种种举措以及他最终的离奇失踪,都让历代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津津乐道,尽管他的某些思想有开历史倒车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确将汉朝百姓的道德修养和经济生活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层次,而由他所建立的天一道派,至今在民间仍影响力巨大,所以历史学家习惯将龙毅之后的汉朝称为“天一汉”,又将这位无冕帝王称为天一大帝。在他的衣冠冢里,除了其亲手铸造的一柄天一圣剑外,竟然留有一本名为《淬炼三国》的个人回忆录,扉页上有一行小字:“我原本只想与欧冶子比肩,可历史总因偶然而变。”
  • 丹凤古城楚墓

    丹凤古城楚墓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丹凤古城村东周楚墓1996 年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情况,但是由于当时勘探调查的范围较小,因而整个墓地的分布发掘情况,但是由于当时勘探调查的范围较小,因而整个墓地的分布。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通天至尊

    通天至尊

    纵横一界的修罗剑皇即将突破之际,遭挚友暗算,十六年后重生为另一界的少年叶寒,前世天生皇体的他,今生却只是一介凡体。逆修神体,再战天下,强者崛起的脚步势不可挡!通天而上,诸天称尊!
  • 绯闻明星恋人

    绯闻明星恋人

    她是在亚洲界有一定名气的‘亚洲天后’,被爹爹逼迫来到花夏贵族学院,还得知了让自己觉得伤心的事情,那就是要婚约!‘哒~~!’妈妈咪啊!她的初吻不见了!那个变态的男生,怎么可以这样跑了呢!她找谁负责啊!她必须找到他,她就是钱雨雅,有着让大家看得嫉妒的脸喔!
  • 爱妃你敢玩跳槽

    爱妃你敢玩跳槽

    七夜的缠绵,他亲手在她的肩头刺下了个“囚”字,赐名“囚妃”,他以为她已成傀儡,却不想一朝醒来,这个女人竟还了他致命一击,她嘴角的笑如同午夜漫放的罂粟,致命而蛊惑,冷纱遮面,是凤凰的涅槃……
  • 苏曼殊精品选

    苏曼殊精品选

    苏曼殊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后存者101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苏曼殊的小说也很闻名。他一生共写小说7种,其中《人鬼记》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绎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惨世界》一种,名为翻译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实则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苏曼殊的创作,所以也应算作苏曼殊的作品。苏曼殊又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翻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等多种专著。
  • 超强兵王在都市

    超强兵王在都市

    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女人闯下大祸,被迫服役三年。三年后,他王者归来,这个女人却已转投仇人怀抱,最好的兄弟也因此家破人亡。这一生很简单,天在上地在下,兄弟在心中,爱人在怀中,便足矣。这一生不简单,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我愿屠尽三千世界,让这天下再无可阻我之物!书友群已建好,河帅1群:39836259,朋友们可以进群与河帅一起商讨剧情啦~~
  • 远离这个少年

    远离这个少年

    花瓷瓷上辈子因卑微的爱情,毁了一生,年纪轻轻就丧命。再一睁眼就重回到17那年,她发誓再也不要爱上这个男人,这辈子应该以事业为重。谁知这男人反过来紧追她,年龄还要比她小,花瓷瓷要如何摆脱掉这缠人姐弟恋......
  • 异界之魂游太虚

    异界之魂游太虚

    这是一个关于魂魄的世界,全新的力量体系(如有雷同是他抄袭我的)。为了成为魂海冥尊,出自死亡陵墓的少年和小伙伴们携手一同展开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之旅。茫茫魂海,他的魂魄意识突然融入各种梦境。诡异的梦境时而预知未来事物,时而变换角色身份,时而进入太虚遗址,始终缠绕整个旅程…Ps:简介有点无能,但绝对用心去写,欢迎各种夸奖,乱吐糟的请自觉右上角或者出门左转。还有,鄙视占书名的太监,弄的我要加个难看的前缀。
  • 奇葩上司求爱记

    奇葩上司求爱记

    28岁大龄剩女李晴天遇上39岁黄金海归派剩男方泽文。奇葩上司与逗比小助理的爱情故事。轻松爆笑,腹黑严谨男VS天然萌呆女,最后,谁会征服谁呢?
  • 综漫之次元崩坏

    综漫之次元崩坏

    次元的世界遭到莫名变故,记忆中的历史无端改变,没有卫宫士郞的第五次圣杯战争、无法从零开始的菜月昴、失去神之右手的上条当麻,没有了主角的世界,崩坏已是必然的结局。想要挽救,唯有矫正历史。被选中成为调定者的平凡少年,走上了这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第一卷:《fatestaynight》第二卷:《从零开始的异界生活》第三卷:《魔法禁书目录》第四卷:《一拳超人》第五卷以后待定,最后一卷《龙珠》ps:每一卷都会尽量贴合原著风格,不改变原著气氛,原作人物不改变任何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