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23400000042

第42章 区调人生(2)

在1:100万和1:20万区调中多有发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调查研究取得的。在1:20万理塘、稻城、贡岭幅联测中,1977年我组测制桐翁剖面,在1:100万区调时毛君一所测通坝剖面资料基础上,实地踏勘落实具体实测线路,再进行实测。实测过程中,仔细分层,逐层打化石,不但在下三叠系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化石,证实下三叠统的存在,还为划分上下两个阶提供了依据。并且,在桐翁村东边的马索山、三珠山新发现了中三叠统,采得丰富的化石,并划分为两个组(见《川西木里桐翁地区中三叠统的发现》一文)。

1981年,和郑裕民一起在木里水洛乡店满发现下奥陶统地层中二叶石、笔石、腕足等化石。次年到朱家刚小组,在水洛一带测制剖面,发现了呷里降的震旦系,邛依沟口附近的志留系,并将下奥陶统地层厘定为人公组和瓦厂组。1982年8月,我、吴远长、郑尚琴与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郭双兴、刘耕武及李柏合作测制热鲁剖面,最初只知一个化石点,通过仔细观察、敲打,发现了多层植物化石(包括叶、花、果等化石)及介形虫、昆虫翅膀等。并将热鲁地区第三纪植物划分为两个组。我在野外工作中历年都有古生物化石发现,全靠野外观察仔细,剥层理找化石。

(五)死里逃生

1978年我组在1:10万木拉区幅进行化探工作。第一阶段工作到下木拉乡南京牙依河上游,河边海拔2000多米。山上海拔4000多米,要沿河下行取样,坡陡无路,马不能去,加上粮食短缺,由我和杨运生及翻译、马帮老乡共四人步行去,沿河北东岸往下游而行,遇陡崖就往上爬后再下到河边,工作一天在河边露宿烤火过夜。第二天早上烧开水,水开后,支撑水壶的木柴烧断了,开水倒出,正好淋到老乡脚上,把脚烫伤了,让他一人回去我很不放心。为了安全起见,让翻译和他一起回去,我和小杨继续前行工作,分手时,他还给了点粮食给我们。到第三天中午,见一大树横倒在河的两岸,两人小心地顺树爬过河,到了南西岸工作。下午顺一支沟上山,无路,穿树丛,经常摔跤。加上几天都是阴雨绵绵,衣服湿透,晚上烤干。上到小沟中上部天晴了,见到一只小鹿在草坝吃草,可我累得连喊一声的力气都没了,五六点到了小沟的三叉口下准备过夜,这时我发现罗盘丢了,又沿来路找了高差100多米的距离,却没找到,天也快黑了,只得又往上爬。那晚我们将仅有的粮食和茶叶都吃光了却才只吃了个半饱,剩下的只有点盐了。第四天天亮,我们两人头都有点昏,因断粮只有立即上到三叉河口一带将三条沟的样取了。我们继续往山上爬,考虑到小杨仅20岁,又是扁平足不便走路,这几天的样品全由我背,他只背点轻的。经过艰苦努力,爬到了大路上坡处,总要比无路的地方好走,每走十多20米的坡路,都累得想坐下来休息。而我深知,一旦坐下休息很可能再也起不来,死亡的危险更大。为了节省体力以求生存,哪怕再累,只能站着休息一下,继续前行,尽早地赶到山脊草坝牛场(地形图上有牛场)。我是党员又是组长,必须将他平安地带回去。我走在他后面,保证他的安全,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努力,上到坡顶草坝大路。可草坝没有人,也没有牛——牛场已搬家了。两人走在较平的路上稍轻松些,沿大路往北西前行,翻越了三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垭口,终于在下午三四点钟翻过最后一座山垭口下山。然而下山途中,我们两人的脚都疼得厉害,可是再疼也要继续走,停下脚步就只有等死!直到又走了四个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了藏民住宅。这一天,我们一点饮食未进,山上又无水可喝,小杨比我好一点是途中挖到一根虫草吃了。在老乡家吃上了饼和清茶,解决了生存问题。看着那身后走过来的大山的黝黑身影,想着一旦没能坚持住往外走,就很可能将命丢在了那里。

五、遗憾

我这个党支部委员在1979年为了培养工农兵学员,退居二线当采集员,让林绍玖当组长。野外工作路线,剖面测制,剖面记录全由我进行指导。

那年所测木里、稻城交界的老灰里剖面,涉及一套钠长片岩,它假整合/微角度不整合伏于泥盆纪地层之下。我对这套片岩的变质构造特别是重褶皱研究不够。1981年与技术负责郑裕民进一步研究,在追索老灰里剖面这套变质岩时,我对重褶皱研究也不够,但认为它有属前震旦纪的可能性。

联测报告时将此套片岩取名为恰斯群(或称里雪畏群更恰当)。这套钠长片岩与上三叠统的变质火山岩,在组成、结构和构造上,具有显著差别。钠长片岩重褶皱相当发育,那里研究太差,是我终身憾事。但是,那种将物质组分不同,构造不一致的地层人为地划在一起,归于较新地层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三十五年区调找矿事业点滴回忆

杜锡渊

1960年我从会理县104地质队天宝山矿区调到成都市三洞桥民委招待所,甘孜区测分队临时办公驻地报到,至1994年退休的35年里,一直担任矿产组长的职务,为区调找矿事业奋斗。其足迹遍布西藏昌都地区,川西阿坝、甘孜州地区的40万平方千米。先后参与1︰100万昌都幅,1︰20万宝兴幅、茂汶幅、昌台幅、甘孜幅、色达幅、理塘幅、稻城幅、贡岭幅,1︰5万川主寺幅、漳腊幅、贡嘎岭幅、上麻绒幅、擦青松多幅等区调找矿工作,并编写了其中部分矿产地质报告。

从1954年进入重庆地质学校那天起,地质事业就是我们的人生,小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在战斗的年代里,条件是那么的艰苦,但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撑着我勇往直前。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一些矿体的发现有时是碰到机遇,但更多的是靠我们的努力和智慧。

白玉县呷村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可能是碰到机遇吧。在三区测队一分队开展1︰20万昌台幅区测中,矿产组在所到之地宣传群众报矿,到达麻穷乡时正遇到乡上开干部会,这种机会难碰到,我们拿着实物标本现场宣传。一位叫所加的藏族干部说:“在山上有白石头和黑石头。”当然我们不会轻易放过,便请他次日带路。我们小组的助手马最良和所加到达山上沟边,发现大小不等的白黑石头较多,敲打认出白石头为重晶石矿,黑石头是铅锌矿。沿山坡追索很快就找到矿石露头,经追索发现这处矿床规模大,品位富。次年分队安排小组进行详细检查,经槽探、浅井揭露控制,初步评价为大型多金属矿床。后经108和403地质队勘探证实,为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成为川西高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白玉县孔马寺大型汞矿床的发现,颇受了挫折。孔马寺一带为一级辰砂重砂异常区,1977年小组接受解剖该异常的任务,当时找矿思路按书本知识和贵州等地汞矿成矿条件为指导,认为汞矿属低温热液型矿产,多赋存于易于交代的碳酸盐岩石中。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异常区广泛分布的石灰岩进行检查,结果未发现辰砂矿。次年再次向分队请示检查,但这次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不受岩性约束,决定先找矿石转石确定含矿围岩。沿山坡、沟谷追索,不管任何转石都敲打。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沟尾打到一块近20厘米的转石为辰砂矿石,含矿围岩是蚀变安山岩。有了这重大突破,有的放矢地沿孔马寺断裂带上的安山岩中寻找,很快就发现了矿体,矿床规模大,为大型汞矿床。

在几十年的找矿岁月里,我们的找矿方法主要有:发动群众报矿,收集采矿古遗迹;详细研究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控矿构造;重视化探异常的检查;仔细敲打所经过的路线上的露头、转石,尤其是褐铁矿化不能放过。所以我们先后发现矿化点、矿点、矿床在100处以上。如白玉县措阿朗巴铅锌矿,是我们在填图中发现褐铁矿转石后发现的,该矿床又在化探异常之中,在区调队选择靶区时我认为成矿条件好,是有希望的矿产地。白玉县农都柯金矿是在检查化探异常中发现,该矿区掩盖严重,经过两年的土壤测量加密和地表追索,经少量槽探控制发现的。稻城县早堆金矿是在检查早堆铅锌矿时,经大面积外围追索发现了断裂破碎带中的金矿体后发现的。

在野外搬迁转移途中,所经过的路线上以及两侧可视范围内,我们都是一路走一路看,只要发现红石头都要停下来敲打,若发现有矿化就停下来检查,不受计划任务限制。计划外新发现的矿产地每年都有,有时还比计划内发现的矿点还多。

35年的区调生涯,与人生相比既漫长又短暂,一起战斗的小组成员不少献身地质事业。缅怀同在金沙江边断粮绝境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有爬江边绝壁才有活路的王忠实同志;缅怀在雀儿山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一起战斗的周朝政、汪天文同志;缅怀在海拔5000多米的农都柯山上,自己动手挖槽探找金矿的黄志雄、王祖民同志;缅怀在木里、稻城县境内深切割区一起找矿的周昌全、李正田同志……小组取得的成绩同我一起战斗的小组成员密不可分。

祝小组成员健康长寿,安度晚年!祝献身地质事业的战友安息!

2009年2月

一个区调人的成长历程

辜学达

(上)

一、加入区调队伍

1965年10月我由成都地质学院古生物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地质局二区测队,当时二区测队驻地为广元县河西区,房屋为十分简陋的平房,吹风、下雨都有雨、沙从房顶落下,四周由小山包环绕,没有家属区,结了婚的同志都在附近农家租房住。

到队后,我被分到一分队,当时一分队正值南江幅验收前的准备阶段。时任分队长的是李庆玉,技术负责是蔡远松、侯立玮,我们担任表格填写、图表制作。不久,广元队部被三线基地占用,年底搬迁到罗江东山,当时罗江正处于基建阶段,我们被分入基建分队,主要工作是到河边搬运沙石、石灰、水泥、砖瓦,直至队部修成。记得罗江队部修建的标准是10元/平方米,算是干打垒中的优质品了,家属住房全是泥土填成的干打垒,每户约12到18平方米。

不久,二区测队入驻“四清”工作队,我们是刚从地质部110“四清”工作队中出来,知道“四清”是怎么回事,也从老同志谈话中了解了二区测队的历史。1961年至1962年为新津二区测队、南江三区测队,后来加上绵阳地质队、达县地质队、第四地质队部分人员,成立了新的二区测队,队长贾志斌,总工胡正纲,由一分队、二分队和科研分队以及实验室、绘图室构成。1962年,孙仪亭、郭思良分别任正、副队长。

二、踏入区调第一步-进入绵阳幅

1966年3月25日出队,我分在三分队(分队长王子俊,后为赵友年),刘北尊小组。成员有郑友福、王锡民、严洪俊和我,我们做后勤实习,主要任务是取金属量(取残积土),做后勤工。首站是北川县城(曲山镇),北川坐落在青片河(湔江)的峡谷里,海拔653米,县城对面的元宝山海拔高1588米,相距不过两千米,真是望峰落帽,第一次见到这样窄的山谷、山峰,直令人不寒而栗。龙门山主断裂顺沟延伸。我们的路线是从北川出发经曹山坡(志留系和奥陶系的分界线)到漩坪(进入了茂县群的广泛分布区)。经治城(北川第一大镇)过麂子坪,大鱼口,开平到小坝地,这一路作为四清队员的张云湘总工与我们一道,沿途给我们讲了很多地质构造的知识,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张云湘总工还身背行囊,与我们一道观察。当时按要求我们除了背自己的行李,还要背5公斤大米以防断粮,生活上要求与当地农民同等水平,不能特殊化,当地农民以玉米为主食,我们也是以玉米为主食,一个礼拜吃一次肉(定量),但我们到农民家,也买点腊肉来解馋(当然只能是偷偷地进行)。在绵阳幅有几件事印象十分深刻:

1.千佛山:位于安县与北川之间,上面庙宇十分宏大(已被破坏),由山顶茂县群中之泥灰岩垒成,环境十分优美,山下有个小湖泊,这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重要战役地,据说由红军的女子团踞守,战斗十分激烈,她们英勇地战斗到最后,当时的战壕还历历在目,沿着山脊构筑,十分壮观。

2.小园公社:距北川南华山不远,小园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地方,当时还是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我们看到后心里十分惊异,他们的生活和习性都令人十分感兴趣。

3.草虱、蚂蟥、毒蛇:在这个由低山到高山的过渡区,雨水丰富,树木繁盛,但也盛产草虱、蚂蟥、毒蛇。草虱是一种生长在草丛中的节肢动物,粘到人身上后,顺着腿往上爬,直到隐私处才下口,一下咬得人疼得要跳起来,而且它还要钻入人体,十分可怕。绵阳幅的草虱十分凶,走前头要挨草虱,走后头要挨蚂蟥。旱蚂蟥我是第一次见到,想不到有那么大,那么多,在山上随处可见,只见前面人一走过,蚂蟥就像草一样从树叶上、石头下全钻出来,满地皆是,指头粗,两寸来长,全在那儿环绕摆动真吓人,我们只能站在水里石头上,爬到树桩上才能休息一下,就这样一天也要钻几根蚂蟥在脚上、腿上,走到休息地把布袜子脱下来,袜子里全是血水,因为蚂蟥吸多少血,就要流多少血,真是惨不忍睹。

绵阳幅还有一多便是毒蛇多,我们在船栅梁子山上,一条条小山路上全是黑压压的蛇,树上、草上全是,又不怕人,我拿着刀、棍负责开路,打不了那么多,也没有精力,只有用棍挟开,还得注意头上。晚上在山坡上搭帐篷,第二天起来,帐篷下又有几条蛇,真是防不胜防。

三、调入灌县-茂汶幅开展连测

8月整训后,领导通知为了支援一分队,我被调入一分队。那时一分队正承担灌县幅的开幅工作,分队领导是郭传冰、谷安锡,我到一分队后,分配到郭建锁组,还有何应茂和我,组成物化探小组,我还是负责金属量取样,工作区在卧龙(花红树)、耿达一带,当时又没有地形图,只凭航片定点,航片效果十分差,阴影多,雪多,定点很难,上山只有自己带被子,加之山很高,大红崖一带海拔4500多米,筛样品,冷、饿、累、湿,是我们最大的感受。

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正值茂汶幅连测,我做淘砂工与谷安锡在北川的沟口,茂县渭口、沟口、黑虎,两河口一带,顺沟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至1969年,记得1968年12月省局下达找“忠”字石的任务,当时二挺(刘结庭,张西挺)为了表“忠心”,把成都市中心的古建筑——皇城拆了,建忠字展览馆。给我们的任务是找大理石、花岗岩,全队都行动了。李彦敏、王林彰和我,在映秀、汶川、茂汶——找“忠”字石。在茂汶渭门大白岩,我们从陡崖上爬上去,直到大理岩层,没路、刺多,大半天才到,可惜的是大理岩已绢云母化,只好打道回府。

同类推荐
  • 善待生活

    善待生活

    《善待生活》融书本知识的生活经验于一体,行文旁征博引,汪洋瓷肆,语言平易流畅、形象生动。
  • 萧红作品集(三)

    萧红作品集(三)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 一生最爱纳兰词

    一生最爱纳兰词

    本书收录的纳兰容若的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同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近二百首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一生最爱纳兰词》里。
  •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世界文坛一颗不朽的巨星,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代的读者,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经历世事、募然回首的感悟。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的精髓,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箴言。
  • 戴望舒作品集(5)

    戴望舒作品集(5)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精选了著名文学大师创作的作品精华,所选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可读性和代表性。可说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经典的中国现代文学宝库。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武威通志·凉州卷

    武威通志·凉州卷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居住着汉、藏、土、满、回、蒙古等25个民族。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丝路重镇,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圣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驰名的白牦牛产地。
  • 乱世仁义录

    乱世仁义录

    他的野心,将这片大地陷入战火之中。他们,在这片天空下斗智斗勇。且看中原君励精图治,征伐四方。南国君竹林访贤,变法图强。西谷君九岁登基,独霸一方。江东君坐断江南,远交近攻。北岭君韬光养晦,巍峨不动。江边垂钓的老叟,竹林品茶的隐士。善于经商的李富,鞠躬尽瘁的陈方。且看他们如何辅佐一代君王,逐鹿天下!
  • 温馨祝词

    温馨祝词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的嫁纱

    风的嫁纱

    一段不容于世的爱情,即使用尽全力也无法守护。她守护不了爱情,就让她守护她心里的那份执着吧。她只是一片叶子,随风飘零是她的宿命......
  • 伏魔镇魂录

    伏魔镇魂录

    屠尽世间妖魔,收录天下魂魄。站在力量的巅峰,却无法逆转累世宿命。命运却何其无情,将他逼上一条不归之路。那一瞬,赢惑舍下尘缘,重入神坛,不为长生,只为保佑心系之人一世平安喜乐。战神归位!乾坤重置!这样的命运,究竟是喜、是悲......
  • 银河奥特曼之星河守护者

    银河奥特曼之星河守护者

    今天就从今天开始,明天就从明天开始。若能铭刻下全新的故事,不是很好吗?。。。能再赐予我一点力量吗?不要停下,因为你正被追赶着!就让风逝去。。。把这思绪传递给你!
  • 百花杀尽

    百花杀尽

    霸道帅气的小富二代池先,清秀俊雅的小男生沈斯南,漂亮优雅的美人林曦音,还有各色各样真真假假的朋友,各种恋爱和友情。信任与背叛、分离与重逢、现实与幻想……又沉重又轻松。这是我们的青春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