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13000000030

第30章 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2)

二、从大众、受众到公众

大众传媒并不是因为它面向大众的传播方式,因为它掌握着大众而天然地成为公共领域的。尤其是电子传媒的出现,其迅疾特性和离散特性一方面把信息传播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另一方面也把更广泛的抹平了差异的人群建构成统一的接受传播的大众。一个受信者的数量集合对大众传媒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当无数个体围绕着大众传媒汇聚在一起,建立起传授关系,大众传媒才有可能拥有它传播的大众性。但是,大众传媒的大众性只是简单描述了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指出其面向大众的传播特征,并因此建立起一个关系领域,它并不同时意味着和有可能保证这个领域的公共性。恰恰相反,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从传媒发布到大众接收的单向传输的观念。它自然会把大众传媒既看作传播活动的中心,又看作一种驱动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议程设置、守门人、媒介霸权……这些理论无不是从这种传播观念出发,又站在不同角度去描述大众传媒的权力性质的。于是,大众传媒的大众性便走向了它的反面:大众性并不就是大众本身;真正的大众也并不是传播活动的主体,而只是一个“他者”和施加权力于其上的对象。

它根本不能代表大众,更不能因此而天然地成为让大众介入公共事务、发表公共意见的社会领域。在更多的时候,它反倒是大众传媒以及背后的权力集团看待大众的眼光和角度。哈贝马斯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大众性是一把尺子,政府用它来衡量对民众的非公众舆论的控制程度,衡量领导班子还必须另外争取多少可以转化为大众性的公共性。大众性不等于公共性;但是没有公共性,大众性也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它所反映的情绪是临时制造出来的公共领域的一个依变量,尽管绝不仅仅依赖于它。”大众传媒的大众性不等于它的公共性,这无异于表明,大众传媒并不是因为它的大众性、因为它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就自然保有它的公共性,自然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的。恰恰相反,当大众传媒因为本身的大众性而自以为占有操纵大众的权力时,它完全有可能反过来妨碍公共性的实现。

关于大众,费斯克是这样界定的:“‘大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学范畴;它无法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并不以客观客体的形式存在。大众(the people)、大众的(popular)、大众力量(the popular forces)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它们跨越了所有的社会范畴;而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于是我用‘大众’这一概念,来指称这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相形之下,‘大众的可感觉到的集体性’(people’s felt collectivity),要比那些外部的社会学因素,譬如阶级、性别、年龄、种族、区域等等,更适合于描述这些效忠从属关系。”在费斯克看来,孤立的讨论“大众”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某种效忠从属关系中才可能产生“大众”的概念,而且它将会因为这种关系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比如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大众食品等。就大众传播而言,这里的大众所指称的只是与传媒建立起效忠从属关系的那些个体。只有当他们选择了大众传媒,并和它建立起传与受的效忠从属关系时,他们才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群体,这正是通常所说的受众。与大众传媒的大众性并不意味着大众本身不同,受众的概念所指称的就是与大众传媒建立起传受关系的那些大众。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也自然变成社会个体的某种暂时身份,只有在与大众传媒建立起传受关系的前提下,他们才被看作是接受信息的大众,亦即受众。

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关注与研究,和它的社会化进程有很大关系。伴随着商业资本对大众传媒的渗透,广告活动变成生死攸关的大事。“为了吸引受众,现代各种传播机构需要获取关于‘公众的’习惯、趣味和取向的知识。这能使各媒介法人借用某种节目抑或文本策略,将目标指向某些特定的受众。”文化态度的转变意味着,大众传媒为了盈利的目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向受众出让一部分文化权力。强调收视率、重视受众调查,媒体运作的各种新举措,都与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态势紧密相关。它在理论上的反映,便是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所展开的各种研究。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悲观主义不同,伯明翰学派对大众的文化权力给予足够的认可与尊重,强调通俗文化在后现代社会的突出意义。如此一来,大众传媒对受众产生效应的观念,就被大众传媒吁求受众参与传媒活动的观念所置换——这就是所谓“受众本位”的由来。然而,“受众本位”的观念仍然明显地基于商业主义的背景。大众传媒提出以受众为本位,并不表明和保证它所代表的就是公众的利益和权力诉求;恰恰相反,它仍然站在商业资本的立场上,视谋利为传媒运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便有时候大众传媒果真能仗义执言,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往往也只是一种策略或者手段;大众传媒以大众名义来实施霸权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了。

媒体专家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在《媒介病毒》一书中曾引述过一段话:“媒介是一种公司所有物……你没有办法参与到媒介中。让媒介从幕后走出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区别公众与受众的不同。受众是被动的;而公众则富于参与性。我们需要一种从公众角度对媒介的定义。”不管大众传媒如何去迎合受众的需要,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是被动的;表面上降尊纡贵,实质上仍是大众传媒手里一块盈利的筹码。在一组既定的传授关系中,受众永远只能是被大众传媒所影响、所控制、所支配的一方,它反映了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过程特性。然而,如果大众传媒仅仅满足于把接受信息的大众建构为被动的受众群体,如果受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由大众传媒所展现的公共生活中,不能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那么大众传媒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特性也将不复存在。在被公共权力机关或者商业资本操控的情况下,大众传媒为大众参与公共生活所提供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

哈贝马斯在讨论报刊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区别时曾指出,电子媒体改变了与公众的交往形式。与报刊媒体传播的信息相比,电子媒体实际上限制了接受者的反应。在把公众罗致于自己的魔力之下的同时,又剥夺了他们言论和反驳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别回嘴’迫使公众采取另一种行为方式。”这另一种行为方式在今天尤其体现在网络媒体上。各种论坛、聊天室、博客网站为大众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在这里,大众不再是接受信息的被动受众,而是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能够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真正的公众。和大众传媒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天然优势。当大众不满足于在大众传媒的效忠从属关系中担当被动的受众时,他们转而投进网络的怀抱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从公众的角度对大众传媒重新定义,既不是基于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授关系,也不是基于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诉求,而是基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建构。大众传媒要真正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仅仅拥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把自己的受众建构为真正的公众。就大众传媒本身而言,哈贝马斯的观点无疑是对的,没有公共性,大众性也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关于公共性,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的’这一术语指的是两个紧密相联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现象。”“它首先是指,凡是出现于公共场合的东西都能够为每个人所看到和听见,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第二,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共同的,并与我们的私人地盘相区别。”就大众传媒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言,无论其公开性还是共同性,都不是和它的大众性相伴相随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因为大众传媒作为权力的形式,其公开性和共同性反倒大受限制甚至被完全抹杀。大众传媒掌握着控制其公开性和共同性的权力。它一方面为大众选择出在公共场合中可公开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为大众选择对他们来说是世界的共同方面。也因此,在大众传媒最为发达的美国,当纽约的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撞毁之后,这个事件被它们选择为公共场合中可公开的信息;而当中国的南斯拉夫大使馆同样被炸毁之后,世界对美国大众和中国大众来说就不再是共同的了。哈贝马斯在《1990年版序言》中就清醒地看到:“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的特征是大众通过电子传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选择强制。种种情况表明,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具有暧昧特征。”

同类推荐
  •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名校文化精选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名校文化精选

    《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这套丛书的编写宗旨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策略、名校文化、校徽、校歌、校训、校园礼仪等方面入手,对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逐一加以介绍,无论是针对性、可操作性,还是知识性与欣赏性都很强,可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性工具书。限于编者水平,书中若有不足之处,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多提宝贵意见,以进一步修订完善。
  • 追踪中国——民生故事

    追踪中国——民生故事

    本书涵盖许多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由专业的中外记者、摄影师团队采集,内容覆盖了影响百万人民的社会变革、涉及上亿美元的商业趋势等许多方面。他们走遍中国和世界,听那些来自最底层的声音,记录他们的悲伤,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生存现状。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回声

    回声

    电视连续剧《回声》写于八年以前,是根据我十六年以前写的长篇小说《女囚徒》改编而成的。电影《长征》是从宏观上反映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电视连续剧《回声》是从微观上再现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换言之,电影主要写长征中的上层领袖人物,电视连续剧则应着墨于长征路上普通的红军指战员。
热门推荐
  • 爆笑妖国恋:犬王贱妾

    爆笑妖国恋:犬王贱妾

    第一卷穿越渔网∕魔幻万妖国内容简介:万妖国?属人最卑贱?生死如蝼蚁?天那,我要怎么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好吧,既已无路,就要脱胎换骨。“买了我吧,买了我吧,我会洗衣烧水砍柴做饭,下棋弹琴吟诗作对,保你不吃亏,什么,不要?那个,那个,我还会生孩子的……”今儿个起来,我洗心革面,为了活下去做个聪明的,微不足道的,地地道道的“贱人”!“犬王,妖法无边?——我祝你早日升天!”“虎君,老人家万寿无疆!——早晚烂烂无浆!”“比翼鸟儿成双对!——全都断肢残废!”“蛇王淫双修得两生——TM的断子绝孙!……“经历了这么多,原来,在你眼里我不过还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那么,好,我,回去了……”
  • 喵系萌妻,甜甜哒

    喵系萌妻,甜甜哒

    甜宠文,系统偶尔打酱油~软萌猫少女vs霸道饲主一朝成为猫宠,童巧巧只想抱紧自家饲主的大腿,却不小心被他宠上天了。某日,变身失败的童巧巧躲在浴室里不敢出来,陆知衡在门外沉默了半晌,敲着门,慢吞吞的道:“小乖,你不吃饭了吗?有你最喜欢的炸鸡翅。”童巧巧看着镜子里面丝毫没有变化的猫耳朵和小尾巴,欲哭无泪。为什么变成人了还会有猫耳朵猫尾巴!?“不!我不出去!”听着哭腔的奶猫音,陆知衡心里一急,猛的撞开门进去,瞬间愣住。
  • 贪婪魔法石

    贪婪魔法石

    “哟!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背上书包去上学吧”魔法使大人如此说道。源晨淡然地点点头紧了紧背上白色的石头书包:“今天,也是快乐的一天,是吧”背后的书包中央忽然形成一道弧度,同时还有一双眼睛,此刻正侧向右边看着。今天的表情,是滑稽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七二十七话大商

    三七二十七话大商

    神庭!祭祀!起义!兄弟!师徒!战场!情仇!这样的大商虽然错乱,但是不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初见你辞七

    初见你辞七

    林初七从没有想过有一天和自己的偶像在一起了。“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会是她!”
  • 神医童养媳

    神医童养媳

    前世的安云思在一次采药的过程中坠崖身亡,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魂穿古代成了别人的童养媳?前世的苦日子她已经过够了,重活一世安云思发誓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自己的未来夫君是个病秧子?没关系,身为中医院博士的她分分钟便能治好他的病。只是安云思没想到,她以为的农夫之子身份是格外的高贵,前方路艰难又崎岖,安云思选择和他的小夫君一起携手并进联手夺回属于自己夫君应有的东西!
  • 一品小妖

    一品小妖

    数十年为人,一朝成妖。WHAT?众妖都是呼风唤雨,唯独我沦为宠物,打不过,也逃不掉。身旁的美男们也各有目的,怀念老情人的他,谋权篡位的他,步步追杀的他······呀!狐狸不发威,当我是软脚虾啊。只是,为什么,明明已经是女王,却仍过着农奴的生活。————————————————————————————————————————————————————————感谢盘丝卿卿给偶做的封面,大爱。收藏!点击!票票!小猪我一个一个的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