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0700000028

第28章 心的修行(1)

能够以退为进是不争,以无为有是富足,以众为我是拥有,以空为乐是法喜,一个人能够不争、富足、拥有、法喜,自然能扩大人生领域。

修行

一般人信仰宗教,信仰层次不高的话,都想向所信仰的对象祈求富贵平安;稍有程度的宗教徒,则希望要修行。确实,修行才能净化自己,修行才能改变自己,修行才能庄严自己,修行才能完成自己。但是,怎样修行呢?礼拜、祈祷、读经、唱诗,就能算是修行吗?其实真正的修行,有另外的层面:

一、感动的好事存在心里。一个修行的人,对于世间很多好人好事,要常常心生感动;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也要有许多让人感动的表现。世间,你让我感动,我让你感动,每一个人都把一些感动的好事存在心里;存在心里的感动,影响才会久远。我们看,世间上有一些人,在偏远的山区行医,一做就是数十年;有的人在养老院布施爱心,行善不落人后。老头陀在深山古刹,每天为世界祝愿;佛教的信者,重在无相布施,因为他们不好名、不好利,他们把感动存在心里,以此作为修行。

二、赞叹的语言说在口中。宗教徒有没有修行,先从他的语言开始做起;口无遮拦地批评这个、毁谤那个,必定不是一个修行人。真正修行的人,语言里都充满了赞美的声音:“伟大的圣者”、“善良的好人”;他赞美别人的善心,感恩大家的善行,对别人喜舍的美事,经常表示赞叹,表示羡慕。所谓“口中好语出妙香”,他的人格自然因此而芬芳飘扬。

三、真诚的笑容现在脸上。有没有修行,有时候从脸上的表情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每天哭丧着脸,一点笑容都不肯布施的人,你能说他有修行吗?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没有钱布施,没有钱做善事,不重要;你口中的好话,脸上的笑容,给人的欢喜,让人家欢喜,其实就是修行。

四、清净的戒行表在举止。戒行并不是说,煮过荤腥的锅碗不可以用来煮食三餐,也不是某年某月某日一定要去放生;真正清净的律仪,是表现在行为举止上。佛经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只要吾人目不斜视,耳不乱听,走路端庄,举止安详,心里清净,行为正当,那就是很好的修行了。

五、信仰的真诚重在奉献。要做一个宗教信徒,学习的不是贪求;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先要学习吃亏,学习奉献,因为给人等于播种,有播种才有所得。春夏不播种,秋冬哪里有收成呢?所以真诚的信仰,要先明白“给人就是给自己”,就如我发起“百万人兴学”,希望把大学留在人间,把功德留给自己,这就是一种信仰的学习。

六、慈悲的行为用在平时。一个有信仰的修行人,不能没有慈悲。说话要慈悲,做事要慈悲,待人要慈悲,举心动念都有慈悲;一个有修行的人,什么东西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慈悲要用在平时,并不是某个地方地震海啸,我们捐款,赶上热闹的慈悲;也不是做一些捐献,图个善名。真正的慈悲,只在每日二六时中,行为不侵犯他人,语言不伤害他人,心里不诅咒他人,甚至行住卧都不伤害虫蚁,一言一行都不失去慈悲,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六种修炼

记得有本书叫《第五项修炼》,可见“修炼”一事,不是宗教徒才要修炼,工商企业界的人士,也需要修炼。

说到“修炼”,所谓破铜烂铁,久炼也会成钢,所谓残兵败卒,经过训练也能成为雄兵。在孔子的眼中,只要不是“粪土之墙”,只要不是“朽木”,人人都应该是“孺子可教也”。

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修炼地方,学校里能成就各种人才。深山丛林也是个修炼的地方,多少圣贤哲人都是于此修炼有成。士农工商的公司里,同样也能修炼出许多的不世之才,所以只要你是一块材料,就能修炼成才。

如何修炼呢?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修炼自己的意志要坚强。朝三暮四,一直拿不定主意,怎么好修炼?一个人的意志要能不为外境所动,例如,不为金钱所买动,不为爱情所惑动,不为威势所撼动,不为境界所鼓动。意志坚强的人,不达目的誓不休,学不成功不回头,一定要浴火才能重生。

二、修炼自己的思想要缜密。人要有思想,才有活路;人要有思想,才有办法;人要有思想,才有泉源;人要有思想,才有觉悟。所以吾人要自我训练,先要修炼自己有缜密的思想。所谓缜密的思想,做一件事,要想前因后果,各种因缘都具备了吗?上下古今,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都能周全吗?乃至大小轻重,利弊得失,都有考虑吗?行止进退,言语静默,都能适时而得体吗?凡事不是一厢情愿,思想愈缜密,做人愈稳健。

三、修炼自己做事要有毅力。从事一项事业,就像上战场一样,要靠勇气、毅力、观察、调度,才能战胜敌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修炼出做事的毅力,只凭口说、空想,是不能有所成就的。

四、修炼自己的心地要清净。凡一切事业,都通之于自己的心地,就算是修行的人,“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所以一个人的心地必须要正直、清净,要想我是为主管来服务的,我是为大众来奉献的,不能带着自私、贪求、有我无人,那就没有修炼了。

五、修炼自己的头脑要灵巧。地球时时在转,世界日日在变,我们的头脑、心思一定要随着时代进步而运转,做人做事不可固执,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要能在复杂纷乱的事情之前,有“化繁就简”的灵巧,才算修炼成功。

六、修炼自己的待人要热诚:世间上一切事,都不是一个人能成,要靠因缘,所谓“集体创作”、“众人所成”;既然需要他人的协助,自己就必须先要散发热力,才能吸引他人合作。例如,汉高祖有纳贤取士的雅量,所以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西汉三杰愿意共成大事;唐太宗因为有接受贤臣劝谏的度量,所以有狄仁杰、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贤臣良相的辅佐襄助。

吾人就像“黄金还须洪炉炼,白玉还他妙手磨”,所以初学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修炼”是不可少的功夫。

布施四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大都有行善助人的美德,尤其是学佛的人,更是欢喜布施做功德。只是一般有谓“善财难舍”,如果只把布施规范在“财施”上面,即使有心想要布施还是不容易,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每天“开门七件事”,光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已经难以应付了,哪里还有余力布施给人呢?

不过佛教讲布施,不一定仅止于布施金钱,真正的布施其实有层次的不同,就如学生有高年级与低年级之分。兹将布施分为四个年级,分述如下:

一、布施金钱,这是一年级的布施,也是最简单的布施。因为人只要有钱,谁都可以随意布施;人一旦贫穷,大都也会欢喜接受。布施金钱固然有多与少的分别,但是布施金钱还是最简单、容易的,再往上升级就比较困难了。

二、布施劳力,这是二年级的布施。一般来说,社会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金钱与劳力虽然都同等重要,但是出力不但需要时间,也比较辛苦。例如,过去农业社会,有的人发心替人写书信、排难解纷,或是帮忙施茶、照顾花草树木等;现在的义工到处为人服务,诸如到托老所、残障院、育幼院等,或是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义警,乃至义消、义诊等,出力自然比出钱辛苦一些。

三、布施语言,这是三年级的布施。前面的金钱布施,如果钱多了,不会用也不行;布施劳力,有时也没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所以要升级到三年级的语言布施。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好话不怕多,不但可以讲国家的好话、团体的好话、家庭的好话、邻居的好话,乃至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或是宗教信仰上的一些功德善事都可以说。好话也可以今天说,明天再说;早上说,晚上再说;这里说,那里还可以再说。别人行善做好事,我来为他出口说好话,这种说好话的布施,比金钱、劳力又更高一级。

四、布施心意,这是四年级的布施。有人说,我没有钱布施,也没有时间为人服务,甚至好话我也不会说,难道就不能布施了吗?其实还是可以布施。只要别人做好事,我心中感到欢喜,别人说好话,我为他赞叹,乃至别人存好心,我也跟着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甚至别人布施金钱、劳力、语言并不纯真,而我的欢喜心是纯净的,如此功德反而更有甚于金钱、劳力、语言的布施,所以“存好心”是最高级的布施。

常有人误解宗教信仰的意义,以为自己没有钱布施,所以不敢信仰宗教。其实信仰宗教不以“施钱”为重,而是重在“净心”;心意的善美,心意改善了,所谓“一念净心起,能灭八万四千重罪”,所以心意的布施,才是至高无上的布施。

四依止

世间上,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仍然需要“依靠”众缘成就。例如,人要依靠国家的庇护、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提携,乃至依靠社会各行各业供给生活所需,人才能生存。就像海洋要依靠船只才能渡过,老人要依靠拐杖才能安全行走。但是依靠要合理,不能随便乱靠,所以佛教有所谓“四依止”,略述如下:

一、依法不依人。在佛教里,不以人事为中心,而以法制为中心,以真理为中心。世间人事会有变化、有主观、有生死,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依真理才会平等,才会共遵。佛教里,佛陀虽为教主,但是佛陀并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离开法,哪里有佛?所以经典中处处强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要我们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何等伟大的佛陀,何等伟大的佛法!

二、依智不依识。“识”是认识、了别、明白的意思,因为“识”是分别意识,有主观的成分,难免会有错误。例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各有所见,深浅各有不同。佛陀开示,要我们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别意识”为标准,因为般若智慧如“大圆镜智”,任何东西摆在镜子之前,不会分别好坏美丑,他会依原来的样子如实呈现。关于“依智不依识”,浅显一点说,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对人对事依所爱、不爱来分别、判断,如此必然有错误,所以要理智一点,要用智慧,平等地把原貌还原出来。“依智不依识”,才能认识宇宙万有,至关重要。

三、依义不依语。世间上,最不统一的就是语言,一个国家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两百个国家,你说会有多少不同的语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语言中阐扬一个道理,怎么会不因为语言不同而走样呢?所以佛法强调要“依义不依语”,语言尽管不同,但意义不能改变,所以佛法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尽管腔调、语汇可以改变,但法的意义不能改变。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对众生说法,因应各种根器不同的众生而观机设教,故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议论等类别,而且深浅不同。因应众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种的方便解说,但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陀纵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缘起、真如、自性、苦空、无常、无我等真理,则是不容许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义不依语”的原则。

所谓“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们亲近师长,研究佛法,应该时时谨记,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才能把握佛法要义。

化解什么?

平时,我们看到鸡鸭被捆绑,觉得很可怜;看到鸟雀关在笼子里,也感受到被囚禁的痛苦。其实人生在世,不是一样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吗?所以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

人生要化解什么呢?

一、化解危机。世间并非两军交战才有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有危机呢?一阵龙卷风来袭,家屋被吹得残破不堪,片瓦不存;新买的汽车,因为连夜大雨,引擎泡水,新车就这样报销了。大自然的灾害,随时都有风灾、水灾、地震侵袭的可能,甚至不知什么时候会遭受到恐怖分子攻击,所以人生可以说危机四伏,到处险难重重。想要化解危机,并不是请来多少卫士,多少守护人员,就能解决的;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体会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者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至少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二、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因为误会而生的仇恨,因为吃亏而生的仇恨,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仇恨。有的仇恨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间接的仇恨,有时当事人根本没事,只是左右的人搬弄是非,加油添醋,因此结下梁子。假如是好的朋友,讲清楚、说明白也就化解了;但是有的人,你说尽好话,他就是听不进去,如此只有找他的亲人,从旁点醒他,或者不要解释,干脆就向他认错,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能予以原谅。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世间上少一个对头,就多一分安全的保障;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应该化解为上策。

同类推荐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必读之智慧法宝。
  • 未读哲学小经典·苏格拉底之死

    未读哲学小经典·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 通往自由之路: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通往自由之路: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迄今为止,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它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即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强调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巨大意义,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则予以否定,认为它根本不是马克思的思想。本书作者提出,马克思唯一关心的是人类解放,他的哲学思想是大唯物史观。大唯物史观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认为历史就是它们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这种辩证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深层机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解放。这种大唯物史观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把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热门推荐
  • 武霸天下

    武霸天下

    杨决出生将军世家,后遭到奸臣陷害,家破人亡,隐居在萧家村埋头修炼武技。十几年后,金军入侵。为了正义,杨决一人独闯江湖,展开了一个小市民与整个军队抗争的故事。也由此引发了无数爱恨情仇!
  • 力灭八荒

    力灭八荒

    蛮荒大地,天地浩荡,万族林立,唐天因偶得到一块上古血玉而引来八帝围杀,因未婚妻的一句“生当复来归,死亦长相思。”执念使其灵魂没有消散。因心中的不甘终于得到重生的机会。起誓道“待我重回八荒之时,便是你们八帝灭门之日。(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梦)
  • 人间月色此间客

    人间月色此间客

    绝地天通一万年,人间再无长生客。仙人,神灵,凡人,妖魔。人人皆求长生的世界里,横空出世的少年,偏偏厌恶做那凡人口中的“山上人”,天地寥寥,只想做那人间过客。……“过客个锤儿!做我徒弟吧!”“啥?姑娘别说笑了,你做我娘子还差不多。”“竟敢调戏师父,真是个不检点的弟子……”“你不也脸红了?真是个不检点的师父。”
  • 法道禁忌

    法道禁忌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庆贺吧,为能登上这个时代的舞台而高歌!哀叹吧,为在这个时代而哭泣!这里,将展现新的禁忌之路。打开法道时代的大门,终有一人将终结一切。希望你,不会掉队……灰原道人交流QQ群:579869810
  • 无敌从召唤万灵开始

    无敌从召唤万灵开始

    【2019最火·爆笑爽文】叶步凡曾是幻神星的一名巅峰召唤帝,转世来到了灵鸾星。 而他原来的召唤灵力,变成了一个可以召唤万灵的系统。 从此别人靠修炼,他靠系统;变强,超越巅峰?实现泡妞,一切从召唤万灵开始。“叮,恭喜宿主获得仙女兽貂蝉,要勤劳帮貂蝉宝宝洗澡哦”“叮,获得仙女卡一张,可获得仙女兽妲己一只。” 叶步凡:“妲己,还不给老爷们问声好?” 妲己:“各位老爷么么,主人又欺负人家了,你们可以帮我吗?拿起你手中的手机加这个群559026434,我在等你营救。”
  • 龙脉武尊

    龙脉武尊

    君可曾记得?燧人氏点亮烛火,照亮我人族前行之路!君可曾记得?神农氏尽尝百草,救助我人族千万子孙!君可曾记得?女娲以血燃五石,护佑我人族万世传承!君可曾记得?你的名字中,烙这炎黄二字!君可曾记得?你的生命中,有着祖先希望!君可曾记得?人族屹立于万族之上,披靡天下,风头无几?君可曾记得?万丈高崖之上,那不甘的怒吼:洪荒万载,大道永昌!
  • 工作生活励志诗歌集

    工作生活励志诗歌集

    生活中有感而发的励志诗,希望大家能喜欢!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的作品!惊喜多多哦!
  • 那个来自地球的男人

    那个来自地球的男人

    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虽然这个男人,总是闹出一些麻烦,一些乌龙事件,但是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亲戚,同事,朋友,连幼稚园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他。他是虽然贪财,总会因小失大,但是对朋友绝对的真诚。他是朋友们心里安全的港湾,也是坏人的噩梦。本书开心幽默中带点温情,温情中带点泪点,泪点中带点热血,铁血男儿,这就是那个来自地球的男人。
  • 中庸大全集

    中庸大全集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 穿越万界当师父

    穿越万界当师父

    斗破中,他是纳兰嫣然的师父,斗罗中,他是唐三的师父,遮天中,他是小囡囡的师父,穿越万界位面,做牛逼师父。本书群号:567056507作者是高中生,不定时更,可以私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