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84

第84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13)

上述三个概念和三段话,对于理解瑜伽行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十分重要:本体是心;心性本来无生。但心所蕴含之法性,却能建立一切善法,引发智慧,使之自我完善,证取菩提,行菩萨道。此中“心”或“心性”,即是菩提。这一思想的表达实在曲回笨拙,说穿了,就是心性本静,由心性本静而蕴含诸多善法;依心性本静而起菩萨行,最后回归于本静,就可以完成菩萨修习的根本目的。但由于“心”这个简单的自我展开、自我完善、自我回归的过程,关系到心为什么会有污染,为什么不守自性,会有五蕴及其世界的产生,以及此心又存在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一大堆问题,要解答得圆满,有一定的说服力,十分困难,所以有些说法晦涩难解,不知所云;有些前后矛盾,不知孰是;有些粗略不详,可作多解。如此等等,暂且打住。

经文的结论有二:(一) 菩萨“住随心观……系缚其心,修习智通,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体说法”。此处说法的依据,已经不是经书,而是众生本有的“心自体”;心自体至高无上,成了唯一的权威。(二) 菩萨住随心观故,不为心尽,不为心灭,安住于心;但为令心远离生死相续结缚,而安住于心。又复以诸心念智力,安住诸法无生无起正决定性,而不退堕二乘地中;又以是力持心相续,乃至成满一切佛法,一刹那心相应慧、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于心”略称“安心”,在中国南北朝以致隋唐禅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所谓“安心”,不是为了令心灭尽,任何思维活动皆无,而是为了把心从生死的结缚中解脱出来。同时充分运用“念心”所生智力,一方面安住于诸法本来“无生”的认识中不动摇,另一方面支持此心持续相续,直到觉悟无上菩提。这也是“心念住”的最终目的。

④ 关于“法念住”。此念住有三:一念法“空”,即“于一切法住随法观,不见少法远离于空”,与此相应,是无相、无愿、无起;二念法“缘起”,即“不见少法远离缘起”;三是“不观于法及以非法”,即无分别。

那么什么是“法”?这里的定义是:“谓无我义是名法义,无有情义、无命者义、无数取趣义,如是等义,是名为法。”所谓“非法”,那就相反,以“我见义”为首的诸种“见义”,均名“非法”。然而克实说来,法与非法都是语言概念,是对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所以说:举要而言,一切诸法,或名为法,或名非法……若能了知如是诸法皆空、无相及以无愿,即一切法并名为法;若有计著我及以我所见随眠,即一切法并名非法。据此,法与非法只是认识论上的差别,与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形式无关。正因为如此,佛教的全部修习,无不以树立所谓“正见”、“正观”为根本任务:“住(如是)随法观已,不见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是道,而非解脱,而非出离者”。此即是“空”。具备了这种“空”的观念之后,“又复获得无障大悲,观诸众生所有烦恼皆从虚假妄想而生,知诸烦恼体性自离。何以故?是诸烦恼等趣了义,无少烦恼可积可集。”此即是“缘起”。而缘起则妄,妄即是空,以空始能成妄,故空即缘起。

将这套观念运用于佛教实践,是把菩提与烦恼统一起来,“如是随觉即是菩提,烦恼之性即是菩提性”。菩提性“觉”即是“空”,所以说“随觉即是菩提”;烦恼性空,所以又说“烦恼之性即是菩提性”。

⑤ 菩萨应如何“念”法并住于“法”?回答是:(但心)无所住,非忆非忘,而能了知,(是谓)念所安住。何以故?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若住有情界,即住虚空界。由如是故,说此诸法与虚空等。此处所言的“安住念”,乃是空性与觉性的统一,体现的是菩提之功能,为一切善法的本原,所以叫作“法界”。如果把握了法界,那就把握了有情界,也就懂得了有情的本质与虚空界相等。

对法的这些分析,实际上都与其规定的菩提性有关,而不涉及“法”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此处所谓法界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法界。因为缘起性空,言语假立,都必须以菩提的存在为前提、为主体。

在三十七菩提分中,略有特色的解释还有一些,这里撮要作点介绍:

其一,决定善恶心的要素有二:一是“所缘境”,如“色相”,其作为客体无所谓善恶,但作为“所缘”,它的客观性就有了变化——若以“妙相”视之,则起贪心;见到受到损坏,而起瞋心;若以“不净相”视之,则“贪欲寂静;慈愍相故瞋恚寂静”,如此等等,在同一物上,由于取相作所缘境之不同,才使本无善恶之心性有了善恶诸行。二是“作意”,“作意”指动机、意向,究此“所缘境”,乃由“作意”取相所生起。“作意”既可引发向恶,亦能导向从善。此说值得注意处,是“所缘境”并非脱离“作意”等取相行为的客体;在“所缘境”背后,应该另有可以被“取相”的客体存在,不过经文中并没有如此表达,在瑜伽行派中则成为一大问题。

其二,促使善法积集的途径极多,表达善法的文句无量,然而“菩萨一切善根,乐欲为本,由精进故而能积集”。因为只有乐于修善的欲望,才精进不已,坚持到底,达到究竟。由此打破了佛教不分青红皂白,厌恶和反对任何“乐”和“欲”的传统。

其三,关于菩萨的“智慧力”,谓“是菩萨生生之处,乃至世间已行、正行工巧业处,难作难解,而诸菩萨于彼一切不由师教,现前了知……又于一切出世间法,谓能救度诸世间者”,悉能摄受,不为一切世间天人之所制伏。据此,菩萨智应该是全能的,不只在佛教教理和实践上,而且于世间工巧等行业也出类拔萃;于能够救度世间的一切出世间法,也能摄受——至少在理论上,大乘佛教并不排斥生产技能,但也为江湖法术之类进入佛教敞开了大门。

其四,在解释“念觉分”时,再次论及“念力”的问题,认为“正念”即是“如理”念想,由此念力,“随觉诸法,观察诸法,寻思诸法,了达诸法,简择诸法,鉴照诸法”,最后“随觉一切诸法体相”,成就“了达诸法自体相智”:“谓由念力觉一切法自体相空”。这说明,诸法性空,是从“念”开始,由念力统帅此后的观察、寻思、了达、拣择、鉴照等一切认识活动,由此成就的空慧,其实已经存在于开始对空的念想之中。出发点就是终结点,终结的空慧在于把最初灌输来的空理转化为自己所有。

《菩萨藏经》列举了种种修道,说一千道一万,总归“唯有一趣道善巧”。此“一趣道”,为菩萨道作了一个总结,以其非常的特殊性,值得摘录备存:  所谓菩萨,独一众表,无有与等,不假伴助,为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由自摄受精进势力,清净欲解,被坚固铠。何以故?由是菩萨不由他悟,不缘于他,自所建立,自力所起,严备如是坚固甲铠。

(菩萨由此兴发是念:)如是甲铠一切众生所不能擐,我今独擐……我于今者严备如是,岂令布施自在度我?我当自在度彼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般若等,岂令自在而度于我?我当自在先度于彼。又作是念:我于今者,岂令波罗蜜多发起于我?我当发起波罗蜜多。如是广说,一切善根皆当因我而便发起,不令善根发起于我……

(总而言之,)于如是法不假伴助,自能建立,谓我独一,无有等者,当坐坚固胜金刚座,自以势力摧伏魔军,用一刹那相应妙慧,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一段话,集中表现了菩萨道“依自不依他”的精神。“我”是六波罗蜜多的唯一主体,“我”不能受波罗蜜多的支配,而应该支配波罗蜜多。“我”应该主宰一切、创作一切,而不应该被任何势力所主宰、被任何理论所支配。佛教始终反对“我见”,本经也不例外,但在这里,不但没有破除“我”,回避“我”,而且特别号召菩萨树立“谓我独一,无有等者”的观念,强化以致坚固对“我”的自信。这种精神,我们在中国禅宗中可以见到,在外来的佛典译籍里则十分稀罕。玄奘在他的第一部译经里将这一精神作为所有菩萨道的总结和概括,推荐给大唐的读者们,这不止对我们理解他所译介的瑜伽唯识学是一种启发,即使对理解玄奘的佛学思想背景,也是一种帮助。联系到前述把智慧解释作“大我”,和追求“自在”的说法,是中国佛教研究者很值得深入探索的题目。

第九,关于菩萨之“缘起善巧”,指的是以般若观对十二因缘的重新解释。此处可记的是它对“无明”的界定:“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生死流转之本;“如理作意”则是出离生死之本——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归根结底,决定于是否如理作意——理性思唯起决定性作用。

第十,菩萨善巧的最后一项“一切法善巧”,包括所谓有为善巧、无为善巧两方面。按经文解释,“无为善巧,即以如是妙善身、语及以意行,回向毕竟无为菩提,回向无为菩提妙观”。又,“诸法正智现观善巧,无上菩提不由他缘于无为法而复作证,是则名为无为善巧”。

把握“无为菩提”是“无为善巧”唯一任务。前一句话表示,要通过本经描述的佛教有为法(身语意)回向无为菩提;后一句话表示,要以“正智”无条件地证得“无为菩提”——其所谓“不由他缘”,指“正智”非是“能缘”,“无为菩提”亦非“所缘”;尽管“正智”能够证得菩提,但两者不存在通常认识的那种“能缘”与“所缘”的关系。这是瑜伽行派认识论中的神秘主义部分。

分析一切法善巧,最终归结为“一切智智”,所以说菩萨“一切法善巧者,是则名为一切智智”。“一切智”是一个概念,“一切智智”又是一个概念。前者相当于共相智,指对性空的认识,或称“无为智”;后者指在性空认识的指导下对一切法的认识,相当于对“别相”的认识,即是“有为智”。这两者加在一起,就能作到“菩萨虽行三界而不为彼三界烦恼之所染污……虽具通达一切三界出离之法,而不坠堕出离界中”——这都属于大乘的通说。

《菩萨藏经》以所谓“四无量”、“六波罗蜜多”和“四摄法”概括全部菩萨道,至少在中国,成为大乘佛教共许的主张。一切菩萨行,无出其外。但在具体诠释时,本经既摄取了小乘的某些思想,甚至与当时大乘潮流极不相容的部分,也在已经十分流行的大乘般若学和菩提心论中摇摆,表现了此经在世界观和宗教实践上双重综合的特色。

至于全经的特色,它最明确地表示,“佛”不是创世主,即使神通如何广大无边,也不能创造世界,创造物种,他甚至没有决定他人命运的能力。佛被描绘为先知先觉者,他只能成为众生的导师。众生的命运由众生自身决定,此谓之“业报”法则;业报法则不可变更,但导师可以指出从中解脱出来的道路,至于听与不听、行与不行,全由众生自己选择。菩萨是佛的学说的践行者、普及者,只有处在众生中间,讨众生欢喜,为众生谋利益,启发众生觉悟,菩萨自身才能彻底解脱,由此形成对众生的尊重和恭敬——这一系列观念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在与一神教教旨的比较中,才能深切地体会得到。尤其是能够喊出“自能建立,谓我独一”这种自信和自立的口号,是对“神”的“唯一性”的更明晰的挑战。

同类推荐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佛教义理

    佛教义理

    本书是丛书佛学教科书之一,该书分别从经藏、律藏、论藏、因缘果报、涅槃等方面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阐述。
  •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冰山王子的一世宠爱

    冰山王子的一世宠爱

    “哥哥,你不是说了要永远保护我吗?”“对不起,雪儿,哥哥不想在过这样的生活了”......“你是我的妹妹,放心,哥哥不会丢下你的”“我会保护你的姐”......“我的温柔永远只会给予你一人”群号:645086629
  • 丹青绘吾

    丹青绘吾

    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成了大明第一检举官,发现自己的发小竟然喜欢上一条鱼,而且这段孽缘还持续了上百年,期间穿插了被大臣摆弄的小皇帝,年轻气盛的神医,以及史上最帅道士的故事.......
  • 捕抓计划

    捕抓计划

    这个游戏是怎么回事?不是玩家要想办法躲避猎人吗?怎么变成玩家想办法抓捕猎人了!
  • 来兮辞归去

    来兮辞归去

    你以为这是玄幻?不,这更是科幻。晏来兮二十年来第一次谈恋爱,甚至余生也想与他一起度过的人却在她生日那天出车祸去世,她自诩不是个轻易流泪的人,可为他还是破了先例。一朝穿越,她居然又遇见了他,他却不认识她。她处心积虑的接近他只为他像于归而已。他也终于对她日久生情,他为她废除后宫制,独娶她一人。后来于归却发现她心中的那个人不是他,于是他开始广纳嫔妃,晏来兮也渐渐心冷。她独自离开,了无音信。秦暮归终知,权高不如情深。后来却发生一系列事情,他认识到自己另有身份,而这个大州也另藏真相,待他和晏来兮解开一系列误会后,他们也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回归,携手共老。【排雷:稍微有点虐,主要是甜。一些设定会与现在不同,但是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处在另一个世界。最后如果不喜欢这个题材请勿喷哦。】
  • 天道善恶赏罚系统

    天道善恶赏罚系统

    楚云,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莫名被天道善恶赏罚系统融合后,穿越到了一片异世大陆。这里有神有仙,有龙有凤,有热血,有柔情。我楚云,代替天道,惩罚你。
  • 重生之绝世大小姐

    重生之绝世大小姐

    重生前的欧阳夏莎也曾经跟同龄人一样喜欢疯,喜欢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父母心里的话,于是在愧疚的心情下,她变的中规中矩,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安安分分的做着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只是不愿意看到为了她含辛茹苦的父母眼中流露出失望!所以她学习好,考上全国第一的X大本硕连读;修养好,典型的淑女;一副好相貌,好身材;就连毕业,也直接被留任在X大!25岁之前的欧阳夏莎,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亲戚心中的自豪,众女生拿来嫉妒的对象,众男生追逐的高不可攀的女神!所以欧阳夏莎并没有太多真正的朋友,但是好在她有付新宇,一个宠她,爱她的男人,她们算的上青梅竹马,相恋十三年,如今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还有一个沐清池,她唯一愿意谈心的好友闺蜜!她觉得她这一生已经很满足了!如果不发生那天的事情,也许欧阳夏莎也不会跟悲剧划上等号,父母亲友一起发现了,她唯一的朋友和爱人,双双的背叛了自己!欧阳夏莎第一次感觉到了天塌了!原来她的太过优秀,伤了他的男人尊严,她的淑女气质,是所谓的没情调!…父母压下心中的愤怒,心疼的拉着女儿回家,可是祸不单行,一辆卡车逆向行驶闯过红灯冲向他们,最后父亲母亲只能尽到最后的努力,拔动方向盘,保住了她!伤心愧疚,又发现父母的死很是蹊跷,最终她决定代着父母的那一份好好活下去,并查明父母遇害的真相,可是下定决心的欧阳夏莎,刚走出医院的大门,一辆保时捷迎面超速的撞来!…重生后欧阳夏莎回到了十二岁,她开始改变性格的那一年,重来一次她决定只做自己!只靠自己!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所爱的家人!“这个世界上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她一样要让父母以自己为荣,要站在更高的顶点!还有自己父母上世的仇,自己也一定要亲手去报!也许是老天看不过她前世的‘好人没好报’,重生一世居然附送一个超级无敌大空间,外加所谓的‘阴阳眼’!她就是想平凡都难!可是为什么,打算抱着不婚主义的自己,后面追逐的桃花越来越多,前世拒绝自己的初恋,高傲的校草,渣男付新宇.为什么连那个神一样的男子,也加入了桃花的队伍,姐姐不是大叔控啊!男人太可怕!我躲还不行吗?这是一个现代优质女,死去又活来,带着空间异能,找回本性,风生水起的故事!这是一个现代伤透心的优质女,决定远离爱情,结果却被桃花包围
  • 武道枪神

    武道枪神

    当一个在现实中的大好青年无辜的穿越到一个仙侠的时代,正雄心勃勃的准备修真成仙,却发现自己无法去修行这个世界流行的仙术,在这个以实力为尊,以强者为尊是世界,看这个[平凡青年如何在这乱世挣扎生存.如果您想知道这小伙子以后的发展,那么就请您跟着我进入这个仙侠的时代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轮回法道

    轮回法道

    流云太子遇害身陨,幸得轮回至宝,异界重生,从此踏上另类通天之路。资质平庸?东海龙圣的老婆不是要生了吗?我去给他当儿子,有了真龙之体,拿星摘月力擎天。速度太慢?金翅大鹏的姘头也怀上了,我去给他当儿子,有了金翅血脉,翱翔九天任逍遥。什么?龙圣老爹与大鹏爹爹打起来了?让我去帮忙?我帮谁啊?要他们知道他们最疼爱的儿子是同一个人,那后果...正好,流沙仙域的仙后要生了,我去混个公主当当,顺便避避风头。流沙仙帝想将他最疼爱的公主许配给金翅大鹏的公子?呃...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结果:我,嫁给了我;我怀上了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会不会...还是我?
  • 姗姗来迟

    姗姗来迟

    她从不是个擅于隐藏情绪的人,爱憎分明,不懂迂回,一旦对谁有好感,根本瞒不了,何况是心思敏锐的他;可这样的心意,对他而言并不甜蜜,却是心上的负担,所以,从相遇的初始,她就注定只能在他身后追着,能得到的,始终只有冷淡的拒绝或客气的感谢;但他受过的伤、尝过的苦教她心疼,总让她想对他好,让她心再痛,也永远放不开他……在那间咖啡馆里,他惯坐的位子永远为他保留着,送上来的精致蛋糕,从来不在店里的menu上,给他的笑容、对他的关注,永远比其他顾客特别一点,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在他身上,他怎会不懂她的意思?但他只能选择装傻,因为爱情,早已不属于他的人生,落在他身上的一颗芳心,他承载不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