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39

第3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4)

第五地名“难胜地”,是菩萨需要成就“如来智谛”的阶段,包括“知世谛,究竟一乘故;第一义谛,分别诸法自相故;知相谛,诸法各异故”。此中前“二谛”、“二知”,是一般大乘都讲的世谛和真谛、方便智和根本智,而“知相谛”则是《华严》独家之言,侧重于掌握世间“各异”的诸法。世谛处所举的知识范围有:“知世有经书、技艺、文章、算数、金石诸性、治病医方、乾消癞病、鬼着蛊毒等;妓乐歌舞、戏笑欢娱,国土城郭、聚落室宅、园林池观、花果药草,金银、琉璃、珊珀、琥玻、砗磲、玛瑙”等宝聚;还有“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地动梦怪,身中诸相”之类。拥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展示这样的创造才能,目的亦在于利益众生,“摄伏其心”。因此,菩萨应该“常求转胜利益众生法”。这常求利益众生的技能和方法,造就了《华严经》最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并与经尾的《入法界品》遥相照应。

具体分析它所列的诸种行业,大体可以了解当时大乘佛徒的职业及其所属的社会阶层——没有农业和渔牧业生产,最为显著。

第六地名“现前地”,是修习智慧达到的一个转折点,是所谓“无分别智”的形成阶段,但它的实际价值,却是确立“三界唯心”的哲学命题。它从“一切法平等”开始,以“法性”之“无性”观,考察一切法:“能忍随顺入第六地。无生法忍虽未现前,心已成就明利顺忍。”这个“无生法忍”是对法性无性的认识,在般若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完成于对十二因缘的观察,所谓“观世间生灭相,作是念:世间所有受身生处,皆以贪著我故;若离著我,则无生处”。邪念邪行,乃愚痴所盲(即无明),“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种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谓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灌溉,种种诸见,令得增长,生‘名色’芽……是十二因缘无有集者,无有散者;缘合则有,缘散则无”。“又作是念:不如实知第一义,故有无明;无名起业,是名行……是十二因缘,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使作者。”其中把“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灌溉,种种诸见,令得增长”,作为“名色”之成因(后文谓“业是田、爱是水、无明是覆、识是种子、后身是芽,名色共生而不相离,痴爱相续”),这已经超出古典的十二缘起说;最后将它们通归于“一心”,则是《十地品》中最重大的哲学创见。它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来谈。

第七地名“远行地”,经文着重阐发的,乃是性空智慧与方便教化的统一,即菩萨所得无生法忍及其于世间的具体运用。例如,要善修三解脱门,而以慈悲心与众生相处;常乐思维空智门,而广集福德资粮;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随顺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等不二相,而起分别种种烦恼,不失因果业报;知一切佛国土如虚空,皆是离相,而起净国土行;知一切佛法身无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等等。

就在这里,经文将大乘共许的“六波罗蜜”,扩展为“十波罗蜜”,并作了具体诠释:(1) 布施:将求佛道所修之善根,与一切众生;(2) 持戒:灭离一切烦恼热;(3) 忍辱:慈悲为首,于一切众生心无所伤;(4) 精进:求增善根无有餍足;(5) 禅:修道心集中不散,常向一切智;(6) 般若:忍受诸法“不生”门;(7) 方便:能起无量智门;(8) 愿:求转胜智慧;(9) 力:诸魔外道不能沮坏;(10) 智:于一切法相如实说。这后四波罗蜜中的“方便”和“智”,实际上属于般若波罗蜜的传统内容,新颖的只有“愿”与“力”;“愿”经华严系统的提倡,变成了佛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法门;“力”则在传统的早期“五力”和佛“十力”基础上,突出了“神力”,使佛之为“神”的实体化和客体化,处处昭现出来。

此地是菩萨十地修习中具有总结意义的一地。它要求菩萨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与十地行,达到“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经文比较前六地与第七地的关系时说:初地发愿,缘一切佛法……二地除心恶垢……三地愿转增长,得法明……四地入道……五地随顺行世间法……六地入甚深法门……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卷二五,下同)又说:初发心时,胜于二乘,以发大愿,深心清净故;今住此地,以智慧力胜于声闻及毗支佛。其殊胜于二乘处,在于既“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又能据以指引菩萨的种种方便行。因此,第七地之名“远行地”,其真实含义是: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从六地来,能入寂灭;今住此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寂灭……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为行法,善知水相,不为水害之所沦没,如是菩萨住此七地,乘诸波罗蜜船,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菩萨如是以大愿力故、得智慧力故、从禅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虽深爱涅槃,而现身生死;虽眷属围绕,而心常远离;以愿力故受生三界,不为世法之所污染;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还炽燃……虽过四魔,而现魔行;虽现外道行,而不舍佛济;虽现身一切世间,而心常在出世间法。《维摩经》广论的即世间为出世间,寓出世间于世间的观念,就相当于这里讲的七地菩萨的境界。

第八地名“不动地”,特性是纯净无杂。相对而言,前七地净秽交杂,名曰“杂道”。原因是,前七地皆须“离罪业”,需要循序渐进地修习对治,所谓“随地清净”,故谓之“杂”;“若舍一切所修功行,入于八地,尔时名为乘清净乘”,已经无需主观用功,即可任运行道,是故为“净”。

经文在这里描述了“无生法忍”以及由此悟入“不动地”的心理过程,谓: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著,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

(住于此地,)“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著……如人梦中欲度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度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以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这段话,也可当做“无生法忍”的经典诠释。处于此“忍”的心理状态,与早期佛教所说的“灭尽定”类似:任何情感欲望和思维活动都停止了,形如枯木,被认为是涅槃的一种预演。大乘普遍不赞成停留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但把它视为体认诸法“无生”不可缺乏的经验实证。然而,《华严》强调,一旦获得此“第一忍”,即应念想“本愿”: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卷二六,下同)。

因此,尽管“无生法忍”是佛教修习中的重大转折,“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因为声闻、毗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菩萨所得,应该超越“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寂灭无有分别”;相反,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法差别,“汝应如实通达是事……起智慧门因缘;以此无量门故,是菩萨能起无量智业,皆悉成就”。否则即是“毕竟取于涅槃,舍弃利益一切众生”,不成其为菩萨,当然更不会成佛。

此处又一个重要的判断:“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所谓“法相”与“法性”,是同样的“常住不异”,同为不变的真理,此说有些特殊。以“常住不异”解释“法相”的,是有部和瑜伽行派;如此解释“法性”的,是般若学和中观派。这两大不同派别的不同命题,在这里都得到了承认:“法性常住”要求以性空观察一切法的实质;“法相常住”则要求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

这表明,至此第八地,就应该运用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方法,“无功用”地观察诸法,实践于世间。所以说:八地菩萨,“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不只能够了知一切世界及诸众生,而且能随众生身而为受身、现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各各差别。“譬如日月于一切水中皆现其像……(菩萨)随众生身,随所信乐,于众大会而现身像。若于沙门中示沙门形色……居士中示居士形色……以声闻乘度者,示声闻形色……以菩萨乘度者,示菩萨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形色。所有不可说诸佛国中,随众生身信乐差别,现为受身,而实远离身相差别,常住平等。”由此既“知法身平等不坏相;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同时“悉知无边世界中差别事”。此之谓“自在”、“神通”,似乎比佛还神了。因为这样的菩萨,已经可以向众生示现佛的形象,甚至有资格“常生是心:我当于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于一切众生为依止者”。

第九地名“善慧地”,是八地所得智慧的进一步实施,重点仍是认知世界、众生和善恶业报等诸法的差别相。其中涉及“习气”的概念,谓:知诸习气有起不起:随所生处有习气,随众生行有习气,随业烦恼有习气;善不善无记有习气,离欲有习气;随后身有习气,次第随趣有习气。久远不断,持烦恼业,离则无法。在瑜伽行派中,“习气”是一个关系重要的概念,此处界说的习气功能,在于持烦恼与业使之不失,认为离习气即无法。这对唯识家无疑是有影响的。经文又说:菩萨住是地,知众生如是诸行差别相,随其所解而与因缘,是菩萨化众生法、度众生法,如实知而为说法……随众生因缘而为说法:随心、随根、随欲差别而为说法;又随行处,随智慧处……随众生性……随趣、随生、随烦恼、随习气转故说法;随乘令解脱故说法。由此形成随顺众生、弘法众生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最后,总结出来的是“四无碍智”: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以“义”无碍智,知“差别法”;以“辞”无碍智,知说诸法“不可坏”;以“乐说”无碍智,知说诸法“次第不断”。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无体性”;以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相”;以辞无碍智,知诸法“假名”,不断假名说;以乐说无碍智,知“随假名”,不坏无边说……

以法无碍智,知“诸法差别”;以义无碍智,知诸法“义差别”;以辞无碍智,“随诸言音”而为说法;以乐说无碍智,“随所乐解”而为说法。

复次,以法无碍智,以“法智”方便,知诸法差别不可坏;以义无碍智,以“比智”如实知诸法差别;以辞无碍智,以“世智”说诸法差别;以乐说无碍智,知“善说”第一义。总此四智,以“法”、“义”为认知和解说的对象,或说诸法有“自相”,或说诸法“无体性”;或承认诸法有“差别”,或在“生灭相”上同一。但不论是说有还是说无,承认有差别还是无差别,都必须以知识为前提,否则,既失其“法”,亦失其“义”。无法无义,就没有佛法的存在。“辞”指语言,它也有两种性格:一是“不可坏”,二是唯为“假名”。“不坏假名”或“不断假名”、“随顺假名”,是深入各类众生,说法布教的基本条件。“乐说”是一种态度,只有乐说的态度,才能随顺大众的需要和理解程度,不厌其烦地广布佛法。

此处解释的四无碍智,是颇有针对性的。“乐说”反对把缄默视为高深;“辞”之不断假名,反对把语言视为把握真谛的障碍;而承认法有“自相”,义有“差别”,是说一切有部的观点,为般若学所否定,《华严经》则给以肯定;说法“无体性”,义为“生灭相”(按:“无常是空的初门”),是般若学的通识,《华严经》也全部容纳。这像对待“辞”的观点一样,说语言“不可坏”的是有部,说语言仅是“假名”的是般若,《华严经》都给予承认,认为这两家的不同说法,只是认识的不同层次,各有其实际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这里分智为三类,所谓“法智”、“比智”、“世智”者是。以对“差别”的认知为例,“法智”认定,诸法差别是永恒的,所以说“不可坏”;“比智”(推理)则要求超验的“如实知”,即无差别的“不二”;“世智”则是非佛教的世俗认识——既不是有部的差别永恒说,也非般若的无差别说,而是世人生活所经验的差别。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41:生死一如

    星云日记41:生死一如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四十一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5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日记,分为“用钱之道”、“大事与小事”、“生死一如”、“千里马”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不生气”、“讲清楚、说明白”、“学徒性格”、“欣赏欢喜”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伊斯兰传统下的人权

    伊斯兰传统下的人权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有五章内容:第一章阐释伊斯兰教人权传统的特色;第二章着重讲述《古兰经》关于人权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教导;第三章借助非穆斯林在穆斯林社会中的生活经历,深入阐释前述第二章的人权原则和教导;第四章专门讲述穆斯林传统社会的变迁;第五章重点论述代表性的国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第二部分包括摘选的伊斯兰传统相关人权的一手资料、穆斯林世界一些重要思想家和活动家的传纪概略等内容。
  • 星云日记33:享受空无

    星云日记33:享受空无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心地宝藏”、“新的开始”、“享受空无”、“心的安住”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流银

    流银

    来自毁灭之地,并走出了沙曼沼泽。茫然的银子喜欢人多的地方,而他的天赋却让他很少行走在阳光下。[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校园争霸

    校园争霸

    沉舟侧畔千帆过,转眼已是十三春。校园生活是人生中最痛哭,也是最美好,最难忘,最值得回忆的。那时候谁不是满脑的幻想,谁不是年少轻狂,谁不想纵横校园,称霸一届。
  • 你若只是初见

    你若只是初见

    曾经的她每次见到他,就像见到了恐怖分子般的马上就跑,他没心没肺的对他好了三年,她才发现他在她的心里扎了根,在感情里,每个人都是傻瓜
  • 你是不是我的有缘人

    你是不是我的有缘人

    人生,默默的等待,悄悄的成熟,只为某天尽情的绽放,只等一个有缘人,等待有缘人的出现。遇见有缘人,你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那么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她。在她面前,你会忘记了你所有的原则,对他只有无止境的妥协?这就是爱,爱的舍不得.爱的那么投入,不愿分离,爱会让我们变的迷失自己.但是那是一种幸福的迷失。你还在等你的有缘人吗?你今生的有缘人是谁呢?
  • 人都曾在夜晚嘶吼

    人都曾在夜晚嘶吼

    我可以接受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东西,我可以理解这个社会上所有的因果关系,但不代表我要置身其中。——华晨宇我此时深陷其中,不悲不喜,不吵不闹,希望所有抑郁症患者早日康复,脱离苦海。
  • 一世几欢愉

    一世几欢愉

    西方梵境净莲花开,引天地动荡,八荒异彩,延已数千年。千年后,于东荒之末,天境之巅,开始了一段纠缠不休的命定之缘。那是怎样的一段执念,就连淌过三千忘川河也不愿忘却。她始终记得,那年蔷薇盛开,一句生死不离的誓言,她便将生生世世都许给了他。未料想,他还是负了,未及死别,便已生离。情殇至极,碎心痛情。终是历了一场情劫。待到再次重逢,她是东荒凤凰一族的独女,他是天界不世出的远古神袛,这段情可否延续?一世几欢愉,此情当可忆。
  • 乾坤恩仇录

    乾坤恩仇录

    南北乱世,沧海横流,群雄割据,互相兼并。奸雄出世,祸乱丛生,乾坤倾覆,教派遭屠。为争权利,尔虞我诈;为夺秘笈,勾心斗角。木无愧出生将门之家,自小在父母荫蔽下,聪明伶俐,谦逊忍让,但是贪玩多情,胸无大志,为世人所不喜。师叔火师鼎为报旧怨,颠覆大秦,屠灭木家,剿灭武林,阴谋窃取天下。木无愧九死一生,惨遭毁容,背负国恨家仇,又陷感情纠葛,且看他如何铲除妖孽,重拾山河?
  • 京中逸闻

    京中逸闻

    阴阳师同人文,多分故事,对阴阳师游戏背景及剧情有一定参考,仅个人趣味
  • 九尾猫妖修仙记

    九尾猫妖修仙记

    你们相信前世今生吗?路微前世已经是远去,在魂飞魄散之际被即墨变成了猫,开始了猫的修炼,只是这修炼是门技术活儿,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所剩无几的魂魄给搭了进去。修炼中越发清晰的梦境把路微牵入另一场几万年前的纠纷中,一切似乎与她无关,又似乎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猫千辛万苦收集魂魄修炼成仙,一狼腹黑霸道和幽冥司抢魂魄。
  • 娇妻有毒

    娇妻有毒

    宋美景上一世脑子不太好使,被丈夫的前任牵着鼻子,一步一步毁了自己的婚姻。从医院窗台跳下的那一刻,宋美景发誓,如果有来世,她一定不会再去爱顾亦凉。只是为什么,上一世与她强制离婚,扬言要她把牢底坐穿的男人,这一世……“顾先生,少夫人的公司在招男性设计师。”“嗯,潜进他们的电脑,把男改成女。”“顾先生,灿升影视的许总想追求少夫人。”某男一身戾气起身……转天以后,滨城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灿升影视的许连城,被某个妒火烧身的男人,用棒球棍打断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