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38

第38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3)

(9) 一乘(法身)与多佛(应化身)的关系。

问:“一切诸佛唯以一乘得出生死,云何今见一切佛刹事事不同,所谓世界、众生、说法、教化、寿命、光明、神力、众会、佛法、法住,如是等事皆悉不同?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能成就无上菩提?”

贤首菩萨对此问作答:“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随众生本行,求无上菩提,佛刹及众会、说法,悉不同;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诸佛及佛法,众生莫能见,佛刹、法身、众,说法亦如是。本行广清净,具足一切愿,彼人见真实,明达知见者;随顺众生欲、诸业及果报,各令见真实,佛力自在故。佛刹无异相,如来无爱憎,随彼众生行,自得如是见;非是一切佛,安住导师咎。”

(10) 关于“佛境界”。

问:“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所入,何等是佛境界所度,何等是佛境界随顺知,何等是佛境界随顺法,何等是佛境界分别知;何等是识佛境界,何等是决定知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照,何等是佛境界广?”

文殊用这样一段话,全给回答了:“如来境界因,唯佛能分别……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度脱诸群生,随顺其心智……如来一切智,三世无障碍,诸佛妙境界,皆悉如虚空。法界无异相,随顺众生说,若欲具分别,唯佛之境界……其‘实’无分别,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自性真清净,能示诸群生。”

上述问答,贯彻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成就佛境界之因固是世人所不可知的;但佛境界反映在世间,则是可知的。众生不同、心智不同,所以差异万千,佛诸法门也随之呈多样示显,可以分别,也应该分别。因为就世间而言,是唯心所主。在这个领域,不论断烦恼,修菩提,都需要般若智慧指导,然而这智慧不只是玄奥的空理,更重要的是方便实践。行者不应该单纯追求“多闻”,更重要的是救度众生;不能依赖佛的神力,而要自身的精进不息;不能外尚空谈,“内无实德”。《华严经》雕塑的文殊师利,尽管所持仍是般若空观,但已有了很大不同——他更重视如何在“有”的世界中,认真对待人生每件事,按部就班地切实修行,尤其是不间断地眷恋众生、教化众生。

次后的《净行品》,记述文殊为众菩萨的身口意所作的规范,相当于菩萨的戒律。其中特别说明,菩萨不应有个人的希望,而应以教化众生为务:“随顺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为此,菩萨必须把念想众生、祝愿众生,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每事之中。一切为了众生,也就成了菩萨的第一戒条、文殊菩萨的标志性原则。这些事例都很生动,也很能显示出《华严》中的菩萨精神,按其在家、出家、参学、修道的经历,略举如下。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养,永得大安;妻子集会,当愿众生令出爱狱,无恋慕心;若得五欲,当愿众生舍离贪惑,功德具足;若在妓乐,当愿众生悉得法乐,见法如幻;若在房室,当愿众生入贤圣地,永离欲秽……若在楼阁,当愿众生升佛法堂,得微妙法……若在聚会,当愿众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处。若在危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无所挂碍。若初出家:以信舍家,当愿众生弃舍世业,心无所著;若入僧坊,当愿众生一切和合,心无限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解道修德,无复懈怠;除剃须发,当愿众生断除烦恼,究竟寂灭;受着袈裟,当愿众生舍离三毒,心得欢喜……以及归信三宝,受戒、入舍、坐床、行禅、观法,下床、举足、被衣、整服、直到“晨嚼杨枝”,“左右便利”,都得心念众生,祝愿众生,濯除污秽,以“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行道走路及目所见:若已在道,当愿众生成就佛道,无余所行;涉路而行,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见趣高路,当愿众生升无上道,超出三界;见趣下路,当愿众生谦下柔软,入佛深法;若见险路,当愿众生弃捐恶道,灭除邪见……若见大树,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得无上善,无能见顶;若见荆棘,当愿众生拔三毒刺,无贼害心……见树丰果,当愿众生起道树行,成无上果;见诸流水,当愿众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由见物到见人:见人汲井,当愿众生得如来辩,不可穷尽……若见桥梁,当愿众生兴造法桥,度人不休;见修园圃,当愿众生耘除秽恶,不生欲根……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而自庄严……见志乐人,当愿众生清净法乐,以道自娱;见愁忧人,当愿众生欲有为法心生厌离;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得无上乐,淡泊无患;见苦恼人,当愿众生灭除众苦,得佛智慧;见坚强人,当愿众生得金刚身,无有衰老;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解脱众苦……见论议人,当愿众生得无上辩,摧伏外道……若见帝王,当愿众生逮得法王,转无碍轮;见帝王子,当愿众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若见长者,当愿众生永离爱欲,深解佛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常得正念,修行众善。进城所见:若见王都,当愿众生明达远照,功德自在;若见妙色,当愿众生得上妙色,天人赞叹;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总持门,见诸佛法;入人堂室,当愿众生入一佛乘,明达三世……见舍戒人,当愿众生超出众难,度三恶道;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满,成十种力。

(又,)澡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光明无量……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脱。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晨朝觉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不舍十方。季节变换:盛暑焰炽,当愿众生离烦恼热,得清凉定;隆冬结冰,当愿众生究竟解脱,无上清凉。诵经礼佛:讽诵经典,当愿众生得总持门,摄一切法;若见如来,当愿众生悉得佛眼,见诸最胜;谛观如来,当愿众生悉睹十方端正如佛……顶礼佛塔,当愿众生得道如佛,无能见顶……赞佛相好,当愿众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总而言之,在念念不忘众生中,使佛教观念生活化,令一切生活佛教观念化。作为菩萨,不论面对的条件好恶,是否受到众生善待,都必须永持良好的祝愿,将自己训练得心地无比纯洁,不离与人为善。

据《菩萨住处品》,八方四大海中“现在”均有菩萨住处,其中有许多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和菩萨,如四大海中“现在”住有“昙无竭菩萨”(《般若》类经中的一位菩萨);而“毗舍离”、“巴连弗邑”、“莫瑜罗国”等都有过去菩萨住过;还有“甘菩国”、“真旦国”、“罽宾国”、“乾陀罗国”,也是“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的地方。据此研究《华严经》的实际产生地及其编辑年代,有参考价值。

其对中国佛教产生直接影响的不是“真旦国”,而是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卷二九)此“清凉山”,即被解释为山西省的五台山,以至于传说五台山即是文殊师利的道场。

§§§第六节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

在《华严经》中,《十地品》的地位有些特殊。它的单行本,最早是西晋竺法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姚秦时鸠摩罗什共佛驮耶舍重译,名《十住经》;中观派的龙树对此经有过注疏,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即是其疏解的前两住;瑜伽行派世亲(天亲)也为之作疏,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译名《十地经论》,由此还形成影响中国佛学走向的地论学和地论师。

此经的格式也有些特别。从整体看,左右《华严》教义导向的菩萨是文殊和普贤,但在涉及教理极端重要的《十地品》中,说法的主角却换成了“金刚藏菩萨”,令人感到突兀;唯一与《华严》联系起来的,是把金刚藏的说法,归结为佛赐予他的神威和“卢舍那佛的本愿力”。演说此品的集会是在他化自在天上,主持者却是《华严经》只给以化佛身份的释迦牟尼。

这种种特异处,表明此品经原本是独立自行的,被纳入《华严经》可能相当晚了。此品经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菩萨定性,并制定菩萨修行的次第,所谓“十地”;一是将世间的成因,毕竟归之为“心”,从而统一了此前的“十二缘起”和其他多因素说的缘起理论。

一、 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

菩萨修习而至最后成佛,须经十个阶段,有十个层次,故名“菩萨十地”。此“地”全名“智地”,是菩萨智慧得以生长的境地。“智地有十”,曰:欢喜、离垢、明、焰、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此“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萨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所以亦名“智行处”、“究竟道”。此十智地唯菩萨能入,故“但以智可知,非识之所及”。

十地的“初地”名“欢喜地”,是佛教行者由凡俗上升为菩萨、必定成佛的标志性阶段。这个阶段从“发菩提心”开始,到生如是之“心”: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护……量同佛力,善决定众生力、佛力……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菩萨如是发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在诸菩萨数,等入三世如来种中,必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卷二三,下同)简单地说,由凡夫进入菩萨行列,关键是“发菩提心”,将凡俗之心转变到追求“无上菩提”之心。此“菩提心”以“大悲”为基础,而以“智慧”和“方便”为辅翼。“大悲”来自对世间众生苦身、苦境的怜悯和同情,以及由此发起救护、解脱的愿望和决心;“智慧”是对世间本质的真理性把握;“方便”则是深入众生,教化众生,令其自我觉悟、自我解脱的种种途径和手段。《华严》认为,这样的心也就是菩萨心,其性质和力量与佛相等,所以成为菩萨与凡夫区别的根本标志。大乘通论,说“大慈大悲”为菩萨的品德;此处则突出“大悲”,以为“多以信心分别,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大慈源自大悲,是大悲的必然。

菩萨“安住欢喜地”的第一件事,是“发诸大愿”:从供养一切诸佛、受持一切经法、行一切菩萨所行,以教化一切众生,显示种种佛土,净种种国土,为众生做楷模等,一直到“现八相成道,使众生知一切法皆是假伪,而不断菩萨行”,都属初地菩萨的愿望。

接着,“为满此愿”需要“勤行精进”。精进到什么程度?一句话,没有终结,“不可尽”。因为菩萨行的对象、范围、时间以及所需的知识,悉不可尽,所谓:一众生不可尽,二世界不可尽,三虚空不可尽,四法界不可尽,五涅槃不可尽,六佛出世不可尽,七诸佛智慧不可尽,八心所缘不可尽,九起智不可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不可尽。若众生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世界、虚空……实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像这样由“信”发愿,由“愿”促行,“行”之无尽,唯一的宗旨是将佛教普及于众生。如此信、愿、行,即构成菩萨的“善根”。这“善根”是生长菩萨行的内在品德,与外在的“善知识”及佛的“威神”一起,就成了推动菩萨无尽精进、无尽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力量。从另外的角度说,亲近并学习善知识,恭敬供养诸佛,也是培植菩萨善根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同属于菩萨品德的范畴。

初地菩萨应该把握的“智慧”和运用的“方便”,与上述文殊所说的般若学说,没有原则区别。略有特色的是这类说法:诸法“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受者,无知者,如草木瓦石,又如影响”。而“凡夫可愍,不知不觉”,受诸苦恼。“菩萨于此见诸众生不免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诸众生我应救护,令住毕竟佛道之乐,即生大慈智慧。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据说,这一修习次第,与十波罗蜜中的“施布”相应:“学行大施,即时所有尽能施与。”由于布施故,此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是谓“初地”的“行果相貌”。如初地所述,以下九地相应十波罗蜜中的其余九波罗蜜,亦各得相当的“行果”,如作转轮圣王、帝释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等。

第二地名“离垢地”,第三地名“明地”,第四地名“焰地”。依其名称,大体可以知道它们的主要内容:从发菩提心,入菩萨位,生在佛家而极喜,接着就远离戒禁规定的诸烦恼,故曰“离垢”;由此修定,获得智慧光明,所谓“明”;继续积累智慧,那就是“焰”了。值得更细一些考察的是五地以后的思想。

同类推荐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这样称呼他!
  •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博大精深,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本书采用了符合现代人知识结构和快节奏生活特点的问答模式,将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热门推荐
  • 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

    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介绍经济学大师及其思想精华的图书。它虚拟了18堂神秘课堂,邀请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18位经济学大师逐一走进课堂,讨论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18个话题——土地、农业、自由、价值、需求、分工、危机、资本、复苏和调控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听课人与大师们还有互动和交流。虽然,那些大师们是带着“任务”前来授课的,但他们可不是如此“听话”的嘉宾,还会时不时说些自己的趣闻、趣事,如果你喜欢听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万别错过了。
  • 逃离停转日

    逃离停转日

    苏丹的爷爷是一名退休的体育教师,最喜欢的是收藏刀剑等传统的中华武术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苏丹的父亲出了意外,抚养权就交到了爷爷苏纪挺手中,苏丹父亲的死是意外,但是就是因为苏丹的父亲与爷爷不合,所以苏丹将父亲的死全部都算到了爷爷身上,说爷爷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花到了自己喜欢的破刀枪剑戟上,没有真心去帮助父亲,导致父亲的生活很不容易,但是后来随时地球磁场的变化,磁场相应降低,地球的磁极发生偏转,且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地球停转,一半为白天,一半为黑夜,人类生存出现大问题,爷爷将毕生所有的钱在自己的乡下偷偷的建造了一所地下避难所,当苏丹发现后,内心十分的痛苦何难受......
  • 秦王逸史

    秦王逸史

    秦王李世民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开国皇帝。本辑所收《秦王传奇》及《混唐后传》两部历史演义,生动集中地敷演了唐代开国前后的一些传奇故事。
  • 旅行之程I时间的闭环

    旅行之程I时间的闭环

    来到这里了,该做什么?什么才是对的?信息,科技,战争,异能。一切人都身处囚笼,一切信息都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里,世界是混乱的还是规整的?一切都是巧合,或者是命中注定是命中注定?如果可以,我还是愿意过完一生的普通生活,可惜,事不如愿。
  • 帝尊狂神

    帝尊狂神

    十大古帝之首石寒渡劫惨遭五大古帝联手重创,拼的魂飞魄散将五大古帝炸个粉身碎骨用以陪葬!本以为魂魄尽碎万劫不复,却不想一缕孤魂侥幸存留,破碎虚空,穿越异世,进入石家嫡出一脉臭名昭著的废材三少爷身上!从此,石家变了,王朝变了,苍茫大地,一阵阵狂潮席卷不息!古帝再现!妖挡斩妖,魔挡除魔,神挡弑神!一代帝尊,狂神无敌,他势要逆天而起!
  • 重生之溺爱成婚

    重生之溺爱成婚

    五年的倾心相待,又喜怀二胎,却不想换来丈夫血淋淋的背叛,而一个小小的流产手术却让她归西。再次醒来,回到两岁,面对一贫如洗的家,身怀六甲的母亲,林晨心里暗暗发誓。一切都按着轨迹走,唯一的改变是村里突然搬来了一户神秘的有钱人家,家里更有个傻儿子。不过重来一世,可不能如前世一般,定要当个富婆,年龄小,没关系,借爸妈之手发家致富,包山头办农场,买房产等升值,顺道还养个小妖怪。更是无意中发现某人原来是个扮猪吃老虎的腹黑男,而众人都道的傻子更是有个家缠万贯的神秘老爹。“女人,你发现了我的秘密,要么你嫁我,要么我娶你,你选一个吧。”某男霸道的把她抵在墙角。林晨:“……”这确定是个选择题?
  • 超少年之七星链

    超少年之七星链

    一个自称追星族且只追小凯的十七岁少女,一次偶然,让她与最强科技七星链契约,时空逆转,重塑轮回。这是超少年夏常安的世界,身负异能的她恍然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七星链问世,情感纠葛,所有矛盾、欲望一触即发,她能否守住夏常安,守住本心。剧中名称可能会有些变动,事件发生的顺序也会与电视剧有些不同,记得不太清楚,望谅解!
  • 龙的传人之龙印

    龙的传人之龙印

    它,身体幻化,腾空成羽,触水成鳞,遇土成足,是万兽之祖。他们自称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他们生活在这片神州大陆上,在他们身上封印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当他们遇到民族劫难时封印就会被解开,这股被封印的神秘力量就是--龙印。神州大陆,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本书将带领大家进入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探寻那信仰的源头......
  • 异世小萌妃

    异世小萌妃

    一直到死,云倾暖才知道,原来她那个温柔善良的姐姐竟然一直希望她死!死前,云倾暖回想起这短暂的一生,不是在为家族拼命就是在为姐姐挡死。云倾暖讽刺一笑,缓缓的闭上了眼睛。世人皆知天启云相府中有两位绝世美人儿。姐姐温柔善良,妹妹冷艳高傲。可世人不知,妹妹的存在不过是为了保护姐姐罢了。幸而逆天法宝在手,一招逆天重生。云倾暖决定,要为自己而活!!!
  • 美漫之道门剑仙

    美漫之道门剑仙

    不知道是庄周梦蝶,还是蝶化庄周,李坤躺在纽约的公园草坪上沉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