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32

第32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7)

卷五九有一段话弥勒论菩提心的话: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佛法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则为净灯,普照一切诸法界故……则为净眼,悉能睹见邪正道故……为大乘,容载一切诸菩萨故……为园观,于中游戏受法乐故……为莲花,不染一切世间法故……为琉璃宝,其性精妙不受垢故……为法鼓,觉悟烦恼长寝众生故……为净水,其性清净无垢浊故……如是无量功德成就……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成正觉故……菩提心宝……出生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功德珍宝……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无所损减,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悉然三世诸佛慧灯,无所损减。《维摩经》讲得很清楚:“如来种”就是三毒十恶等烦恼垢污,诸佛是从烦恼垢污中兴起来的。《华严经》则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它是大地良田,净日明月,净灯法鼓;不但能生一切佛法,一切诸菩萨行,为一切诸佛种子,而且也出生凡夫、缘觉、声闻之属,持一切诸世间;其性清净无垢,光明普照,本身即是智慧觉悟。

前述的《华严经》,将成佛之因归结为卢舍那的光明普照,即成佛的原因是外在于众生心的客体神力;到了此处,则又回到大乘共许为成佛标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众生内在的“菩提心”。这看来是矛盾的,怎么解释呢?卷三五中有言:(菩萨应)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处不有,不可破坏,不可思议。意思可以这样说:所谓自身“悉有一切诸佛菩提”,全在于“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一切如来的形象表达,乃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光明普照下的众生身,即具“菩萨心”或“菩提心”;而众生菩提心具有的光明,则是卢舍那佛光普照的体现和反射,正如同太阳的性能映显在谷物药草中,谷物药草映显着太阳的性能。

大乘普遍认为,成佛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菩提心。像《胜鬘经》等,主张众生悉有如来藏,这如来藏就是菩提心;《大般涅槃经》提倡众生皆有佛性,而菩提心则需由信仰《大般涅槃经》培植成就。在这里,《华严》则是另一种说法:“如来性”既是外在于众生的客体,也是内在于众生的主体,两者是完全统一的——统一的光明、统一的智慧、统一的正觉。就方法言,它与《法华经》倡导一切众生皆有“佛之知见”,大体相当。中国佛教特别发挥的是卢舍那佛内在于众生的主体一面,形成中国佛教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强的思潮。法藏撰《起信论义记》就是这样的样本。

现在讨论“如来性”如何兴起,如来如何兴现,亦即众生是如何修习成佛的。本品以“如来性起法”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对于“如来”的身口意和境界作出规定,所谓“何等如来身,清净妙音声;云何如来心,及无量境界?”二、 阐释“如来行”的具体内容,所谓“何等如来行,及诸佛菩提;修习何等法,速成等正觉?”三、 解答如何弘扬“如来法”,所谓“云何转法轮,清净妙胜法?”

所有问题都是由普贤作答的,因此,本品的观点,就代表了普贤的基本思想。首先看普贤关于“如来性起法”的概论: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华严经》卷三三,下同)此处的“性起”有两个含义:一是成等正觉,二是出兴于世。此两者,皆是因缘所成,而无作者和成者。这些因缘总分十种:从发心开始,历经修善根、慈悲心、满足大愿、作功德、敬佛、方便,庄严,直到成就和分别实义,完成全部菩萨行。这是由“性起”修习,实现“成等正觉”的过程与条件。

至于如来等正觉“出兴于世”,有多种法门,多因缘所成,但突出的是,“演说如来性起法”,把宣讲“性起”说作为如来兴现于世的根本使命,最终令“如来性起不思议智,普照十方世界”,成办众生种种智。

在这里,普贤再次解答了那个关键问题:“如来性”究竟存在于何处,如何得以兴起?如来性起正法,一切如来平等智慧光明所起;一切如来一味智慧,出生无量无边功德。众生念言:此住功德如来所造。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乃至一菩萨成无上道,(而)言佛造者,无有是处。诸佛为一切群生作善知识,众生依此得大智慧,无有作法,亦无作者。这个回答与前说有同有不同。相同的是,这“一切如来”及其智慧光明,乃是全称,依旧可以作卢舍那佛解,由此才能生起“正法”、“无量无边功德”;不同的是,“住”于众生内的“正法”和“功德”,却绝对不是“如来神力所造”。

这个不同点指出,“如来性”即是如来智慧,“性起”是智慧发出的光明;强调的是如来智慧和光明,及其遍在性和客观性,纠正或澄清了《世间净眼品》等将如来光明说为“神力”的偏差。准确的说法是,如来智慧光明并非任何众生或其他神力所造。佛是先知先觉者,他可以作一切群生的“善知识”,令他们获得如来的“大智慧”。按照《华严》思想体系,这个“成无上道”、“得大智慧”,实际是教导群生启发(开发)他们各自具备的那个客观而遍在的“如来性”或“如来菩提”。一般众生崇拜佛,认为他们自身具备的种种如来功德乃是佛的神力所造,是绝对的错误。

下边分别解说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1) 何谓“如来正觉菩提身”?

首先,“如来应供等正觉,成正觉已,正受三昧,名曰善觉;正受三昧已,得菩提身,数与众生身等”,是谓“正觉菩提身”。意思说,如来身是“正觉”善觉到“正觉”时所成,前一正觉和后一正觉均指众生悉有的“如来菩提”;所谓“善觉”,即是对本有菩提的自觉。在没有善觉时的正觉,属于众生身,故言“数与众生身等”;及至善觉到正觉,即转为佛身,所谓“菩提身”。因此,在理论上,菩提身亦与众生身等。据此,进一步发挥:(菩萨)于一毛道,悉知一切众生等如来之身……一切法界处,亦复如是。何以故?如来菩提身,无处不至,无处不有故……等正觉本求菩提,勤修精进,往诣道场……成最正觉,究竟菩提。(《华严经》卷三五,下同)这段经文比较晦涩,但若参照《大乘起信论》就相当易懂。此论称众生悉有“本觉”,后为无明所动,乃有“不觉”,菩萨修习的全部任务,是由不觉而初觉,终于“究竟觉”,这大框架与此处所讲的意思基本一致。华严学者多为《起信论》的阐释者,不是偶然。

(2) 何谓“正觉心”?

首先“知心意识非即如来;但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正觉心”不是世俗的心意识,而是“如来智”;但众生心受如来智的制约,以如来智为依止,为如来智所用,故智无量,心亦无量。又“三界唯心”,故如来智毕竟为万物作依止,万物成为此智的显示。由此可以说,智有“体”义,心有“用”义;“智”与“识”是体用的关系。为了把这对关系说清楚,普贤用了许多譬喻:譬如虚空,悉为一切万物所依,而彼虚空无所依止,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为一切世间智慧、离世间智之所依止,而如来智无所依止……譬如清净法界,悉为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解脱之所依止,而清净法界无增无减,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为一切世间智、算数巧术、一切众智之所依止,而如来智无增无减。就是说,“如来智”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智慧得以成立的最后依据,是“无本”之本,是一切知识得以流出的源泉,而这样的佛智,即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来性起品》之三有这样两段话:如来智慧无所不至。何以故?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

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在其身内,与佛无异。菩提虽译为“觉悟”,实质与“如来智慧”没有区别;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就等于说菩提具足于众生身中:如来菩提身,无所不至,无处不有……于一毛道悉知一切众生等如来之身……此菩萨摩诃萨知自身中悉有一切诸佛菩提。何以故?彼菩萨心不离一切如来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众生心中亦复如是。于是,经文又回到上述“如来菩提身”的那个循环圈子中:一切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因为愚痴颠倒而不能自知自见,经佛的教化,具见如来智慧即在自身之中,由之成佛。唯一不同的是,此处将“菩提身”换成了“正觉心”(菩提心),又由正觉心改称“如来智慧”,而“如来智慧”即是“佛之知见”。这样一来,就又与《法华经》的“开佛知见”衔接起来了。前曾说过,《法华》的《序品》推出的先佛名“日月灯明如来”,“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所说教理为“无量义”,这都是《华严》与之相通处。

然而问题也来了:如果佛智本有,何来颠倒?既已颠倒,如来又何以教其觉悟?这一矛盾与上帝创世造人的道理相似,既造了人,又让他犯罪,最后还得拯救他,中国的如来藏缘起论者,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也始终未能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就是假设的。

(3) 关于“如来性起”的实践意义。

关于菩萨行者,如何令自身的如来性生起,以至增长成佛,对华严学者言,是个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此处的回答是:如来智慧“从一切如来种姓中生”。这似乎又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说明,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此中突出的是:菩萨必须三世不懈地“修习大慈悲等无量无边功德”,铸造“三世无量善根,皆悉普覆一切世间”,而且“未曾舍离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最终皆可成佛的条件。但所谓声闻、缘觉涅槃、地狱深坑,及诸犯戒、邪见、贪著、非法器等例外,他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不得生长。为什么?因为如来智慧乃是无所不知,而无所不知就包括“巧方便智”。此巧方便智有极大的功能:“能持一切菩萨,不令究竟尽灭,堕于声闻、辟支佛地”,从而通达“究竟佛地”。二乘等不得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这“巧方便智”。

大乘与二乘有许多区别,就普贤菩萨看来,区别的主要点不在于是否平等地具有如来种姓(如来智慧大药王树),而是是否具有这“巧方便智”,令如来性生起增长上。普贤行的目的,是穷尽法界,利益一切众生;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巧方便智”。

(4) 什么是“如来境界”?

简单说,没有什么不可以成为佛的境界:“一切众生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一切世间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因为如来“无所不至”。复次,“心境界是如来境界;如心境界无量故,如来境界无量。何以故?随心无量,出生智慧亦复如是……随心所念,于念念中出生无量不思议智”。又如,“一切大海水,皆从龙王心愿所起,如来智海亦复如是,悉从大愿力起”。据此,如来境界由如来智决定;智无量,境界即无量;如来智又有两个来源,一是“心”,一是“愿”。所以说到底,心、愿决定着境界。

(5) 所谓“正觉行”,即“如来行”,亦称“如来无碍行,如如行”是一种什么状态?

根本特质是行遍一切,而无身、无行、无有意识,所谓“不灭不至不起”,“譬如法界,无量无缚”而又“无身”,又如鸟飞虚空,所游行处不可度量,无有分齐。如来行亦如是,“譬如日月周行虚空,不作是念:我行虚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如来亦复如是,周行无碍解脱虚空,分别一切法界,饶益一切众生,广作佛事,如来不作是念:我有去来”。然而,虽“住如来住,无所住故,而能普为一切众生示现、开导”,能“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并随其所应而安立之。

(6) “正觉菩提”是一种什么样的觉知?

总而言之,是无知而无所不知,觉而无所觉:“譬如大海,为一切众生色相之印……正觉菩提,亦复如是,一切众生心念、诸根,现菩提中而无所现,故说如来为一切觉。”这是一种无所不觉而不作分别之知。所以说:如来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寂灭涅槃……皆悉一性。以无性故,无相、无尽,无生、无灭故……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如是等觉,一切无性。此所谓无性,即是无分别性。

正觉菩提一旦兴现于世,即转化为“心”,而心则变化多端,现示种种形色以及诸多如来;但正觉菩提总是“一性无性,舍离众性”。因此有这样一番问答:

问曰:“设有一人出兴于世,彼能化作恒沙等心;彼一一心悉能化作恒沙如来,无色无形,如是恒沙等劫,常化不绝,于意云何。彼化如来宁为多不?”

答曰:“我知仁意,若化不化,等无有异。”“诚如所言……菩提无性故,无增无减;如来菩提,皆悉一性,所谓无性。”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为,增长自己的智慧。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 红尘禅影壹

    红尘禅影壹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永恒的世界

    永恒的世界

    一个懵懂的少年,因为家族失去了成长的希望,便一个人开始寻找未来,一次机遇,改变了申屠云龙的一声,似冥冥中自有注定,还是努力的结果无人可知,可是他却凭借着一个人的力量,搅乱了大陆,搅乱了世界,但是也让这一切都恢复了安静。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赤长思

    赤长思

    用我赤心,换你一世长相思在这沉浮的乱世,我守着国家,你守着我。纵使我们不明未来,却可以珍惜现在。一心搞事业女将军X恋爱脑小王爷某王爷: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呀!(//?//)某女:滚!(▼皿▼#)某王爷眨了眨眼且委委屈屈:清清,你不喜欢我了吗?某女无可奈何并咬牙切齿:喜~欢~!!某王爷红着脸又低头搓搓手指:那你要给我生猴子呀~某女憋着一口气:我看你是活腻了吧!冷冷清清披荆斩棘小姐姐X黏黏糊糊腹黑小弟弟我专注干事业可总有人想打扰我肿么办?切片还是剁碎?某男人挑着凤眼低声笑了笑: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你总是逃不过的。
  • 追你

    追你

    当陈晨被人女友带上绿帽子,一直被人仰慕的他决定报复女友,那么追到女友的小情人张漾如何呢,陈晨相信以他的外貌身世还有手段应该很容易,陈晨猜对了他也做到了,可是这场报复游戏到最后为什么没有胜利感觉,当他看到张漾知道真相后的表情,他为何会心疼呢。。。。。
  • 快穿之曾以为我比宿主更大佬

    快穿之曾以为我比宿主更大佬

    纵横统界十数年,谁曾想遇到一个变态宿主,一秒变成小可怜。一直试图翻身做主,找回大佬尊严。后来,“宿主,你们一家子都是变态。”
  • 你家中单没蓝了

    你家中单没蓝了

    [王者荣耀、甜宠]简墨自诩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可是眼前这朵是什么花?顾言澈:霸王花。在一起前:“你喜欢他?”简墨:怎么可能,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怎么可能为了一颗大树放弃一片森林。“那你还撩他?”简墨羞涩一笑:我又不只撩他。忽然有一天,简墨反手一拍,将他壁咚在门前,在他耳边呼气,“言澈哥哥~要不要考虑下做我男朋友?”全国总决赛领奖台上,他牵起她的手,温柔的看着她,说:“在遇到你之前,我从未感觉到世间美好,遇到你之后,你就是我的人间理想。”
  • 祭天封命

    祭天封命

    这是一场与天争命的战斗!这是一副命运囚道的棋盘!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亡我,祭天封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觉着好看的请投下您宝贵的一票,这是对本书最大的支持!另外可以收藏养肥哦,等待本书成神之时,再行宰杀!哈哈,谢谢各位捧场!】
  • 末世圣狩

    末世圣狩

    一个离奇的梦带给古焱无比真实的末世,没想到醒来之后末世真的爆发了
  • 惊天大冒险

    惊天大冒险

    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