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22

第22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7)

在《普门品》之前有一品,名《妙音菩萨品》,记此菩萨能行“现一切色身三昧”:可“现种种身”,从梵王、帝释、天王、转轮王、天龙鬼神,到一般居士、宰官,男身、女身,处处悉能变化。如此变化现身的目的有二:一是便于打入同类众生,宣讲此经;一是为了救护他们,并适应他们得度的根性,“而为现形”。这位“妙音菩萨”所持的“现一切色身三昧”,到了《普门品》就成了观世音的“施无畏”:把“无畏”施与众生,令其无所畏惧。他“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有人统计他的变化有“三十二应”,以适应和满足不同众生的要求而度脱之。

在佛教的诸神中,观世音算是最亲近众生、了解众生,并关心众生疾苦和欲求的形象了,例如:“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观音之所以特别受到妇女的崇拜,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故亦俗称“送子娘娘”。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神,凶恶的多于慈善的;中国的信仰,出于内心的恐怖多于衷心的爱戴。如果这一结论可以成立,观世音则是一个最大的例外。他以后被中国佛教定型为多种形象的女性,但总是端庄祥和、宽厚慈爱,怀悲天悯人之心,体察众生处境,救济种种危难,满足人们的各种心愿;在一些传说中,她风采动人,勤于劳作,聪慧幽默,人情味十足,可敬可亲可爱。我认为,她应该是我们民族妇女的一种表象,是伟大母亲的缩影。她赢得那么多的真挚信仰,遍及穷乡僻壤的家家户户,很值得放在整个传统文化中思考。

(2) 药王菩萨是《药王菩萨本事品》塑造的一个“乐习苦行”、专行“难行苦行”的菩萨形象。但这位菩萨的“苦行”不再是头陀行者的那种禁欲修行、求证涅槃,而是供养己身于佛,使己身就能够成为佛身的一种法门。据说他由“《法华经》力”而“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以‘难行苦行’而游于娑婆世界”,供养于佛。最后自念:“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于是他以身作则,为“以身供养”作了示范:先是服香饮油,再“以天宝衣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燃身所放“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为之赞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因此《法华经》宣布:(若)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之一指,供养佛塔,胜以一切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世界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这种宣教的影响所及,不但出现过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滑稽戏,流行过慧可断臂求法的传说,而更多的人为了求福供佛,成了可悲的自残者、自焚者。梁《高僧传》卷一二列有“亡身”一科,就多记有此类僧人的故事,然慧皎评之曰:“七觉八道,实涅槃之要路,岂必燔炙形骸,然后离苦!”至于唐义净认为这完全是佛教的陋习,曾于《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专题谴责。这种陋习与中国修身贵生的传统大悖,但在佛教内部,似乎始终未断。宋代中兴天台宗的名僧知礼,还因为扬言自焚,闹得惊动官府,名噪一时。不过像他这类焚身,那性质又变了。

(3) 普贤菩萨是《普贤菩萨劝发品》(略称《劝发品》)中塑造的、以劝人信奉和供养《法华经》为主旨的菩萨形象。他把推广《法华》和护卫《法华》信奉者作为自己的职责。他向佛表示: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妙法华》卷七,下同)《法华经》通过普贤这一菩萨的宣传,把经书崇拜推向了信仰的极致。《劝发品》说: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彩女中娱乐快乐。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而于中生。反之,若有人对《法华经》有“轻毁之言”,所获罪报“当世世无眼”;对于受持是经者,若出其过恶,不论实或不实,“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身体臭秽,恶疮脓水……诸恶重病”。

为了广播自己的经书,利诱到上升至天,与天女娱乐;对于轻视者,诅咒到五官残缺,全身臭脓。这种近乎卑劣的褊狭,形成了《法华经》绝对不宽容的一面。

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的形象在各种经文中不完全一样。“普贤神力”和“普贤行”,都说明他是一位佛说的践行者,是践行者的楷模;但究竟他践行的是什么样的佛说,那也得看他所属的经典说了些什么。《华严》系统中的普贤就完全是另一种形象。

(4) “陀罗尼”进入大乘法门。“陀罗尼”,竺法护意译为“总持”。按其原意,总持就是总起来把握,用若干字符对某些繁杂教理进行概略,以方便记忆。但用以概略的内容往往与其字面的含义毫无关系,而与民间流行的咒语相似,所以陀罗尼亦被当成“祝咒”解,使之具有了神秘主义的功能,称为“神咒”。神咒公然纳入大乘佛教,成为“神通”之外的另一类独立的神力,并运用于各种不同场所,当始于《法华经》——此前或有,但无专品论述。

在《陀罗尼品》中,陀罗尼发挥的功能是护卫宣讲《法华经》者,即“法师”。佛向药王菩萨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其功德之多,胜于“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于是药王向佛表示:“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又说: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于诸众生多所饶益。接着,其他菩萨、天王以至罗刹女、鬼子母等也各以神咒,拥护《法华》的奉持者和说法者。其中有偈谓: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为了推广《法华》而神化经典,神化讲经的法师,制造咒语,利诱威吓,是佛教中等而下之的教义,尽管它在向民间推行佛教方面所起的实际作用,绝不是一般讲经布道可以比拟的。密教能够最终侵入佛教而成为佛教的一大分支,在这里可见一斑。

此处的“药王咒”,《妙法华》记的全是音译;《正法华》则作了意译,比较一下很有意思。其文曰:奇异所思,意念无意,永久所行,奉修寂然,淡泊志默,解脱济度,平等无邪,安和普平,灭尽无尽,莫胜玄默,淡然总持,观察光耀,有所依倚,恃怙于内,究竟清净,无有坑坎,亦无高下,无有回旋,所周旋处,其目清净,等无所等,觉已越度,而察于法,合众无音,所说解明,而怀止足,尽除节限,宣畅音响,晓了众声,而了文字,无有穷尽,永无力势,无所思念。(《正法华》卷一)作为“陀罗尼”,意译出来的文字也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若其作为文本的“总持”,从此或可能铺展出一整部经文来;若当做“神咒”,这些文字就毫无意义,也不需要意义。由此可见,原本作为经论“总持”的偈颂,有可能转变为咒语,《正法华》和《妙法华》对陀罗尼的两种不同译法,就留有这种转变的痕迹。而其作为神咒终于为大乘佛教所接受,则与经书崇拜和法师崇拜有直接的关系。

总上菩萨崇拜、经书崇拜以及陀罗尼崇拜,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削弱传统的、作为佛教标志性教义的业报轮回说,把自救和救世的希望由个人的“内力”转到了救世佑民的“菩萨”以及咒语等法术的“外力”上。这样,讲善与恶的道德成分,讲实与假的认识论成分,以及辨别空与有的玄学成分,都被纯粹的信仰主义压杀了、抛弃了。剩下的是建塔修庙、塑像造型、写经刻经,最后落实到供养法师上。佛教作为宗教的存在,在《法华经》里得到了完备的陈述。

《妙法华》卷一《方便品》中有一大段佛所说偈,大意说,通向佛道的“方便”法门很多,其中就有:“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黎……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并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刻雕成佛像”,或“以七宝装饰,玉石赤白铜,白腊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绞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至于“彩画作佛像”,即使童子戏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皆已成佛道”。剩下的就是礼拜和供养:“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香华幡盖,敬心而供养”,或使人作乐,歌唱讴颂佛德,“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从倡导建塔供舍利,修寺立佛像,劝募信徒施舍财物,以至于鼓动上下民众贡献膜拜,这就构成一整套以寺院为中心的佛教信仰系统,它与教义上的因果轮回相表里,成了佛教得以持续发展的骨干结构。而以寺院塔庙和佛教诸种造像为特征的佛教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也随之形成并不断发展;加上佛教固有的神话和譬喻,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创作。

最后要再强调一次,大乘佛教至《法华经》而完成了由“自力”向“外力”的转变,人们本来具有足以创世纪、塑自我、左右环境的业力,至此变成了漂泊于人生苦海,处处需要外界救援的完全无力的弱者,哪怕请人念个咒,到庙里烧炷香,也希望有奇迹出现,得到某种外力的“护念”。于是不但新创的菩萨,即使佛,也被赋予了救世主的神格,《譬喻品》中佛即庄严宣告: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这样,佛不只是人类的救世主,而且是三界众生共同拥有的唯一救世主。唯一不同于基督教上帝的,是还没有宣布佛也是创世造人的神。

二、 《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关于《法华经》的原本,历来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提婆达多品》是否为《法华》原本的固有部分。中国佛教从南朝僧祐到隋阇那崛多,他们所见到的原本,不论是胡本还是梵本,都与《正法华》的译本相同;那么鸠摩罗什的原译本中缺少《提婆达多品》,是译者的删略,还是所据原本本来就没有?这是个悬案。

按西晋失译的《萨昙分利经》一卷,一开始就记袍休罗兰佛(大宝佛)请释迦文佛坐其金床说《法华经》事。于是释迦说:我行菩萨道时,求索《萨昙分利经》,布施与人,在所求索,饭食衣被,七宝妻子……(而)弃国事,掴鼓摇铃,自炫身言:谁欲持我作奴者,我为索《萨昙分利经》,我欲行供养。时有一婆罗门语我言:与我作奴来,我有《萨昙分利经》。我便随婆罗门去,一心作奴……时婆罗门者,调达是。谁恩令我得满六波罗蜜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调达福恩……调达却后阿僧祇劫当做佛。显然,此经文的内容,在说明《法华经》缘起,按佛经的一般格式,相当于《法华》的《序品》。

《正法华》有关这一段的译文,放置在《七宝塔品》内,与《萨昙分利经》的内容完全一样。此品分两部分,前分以“多宝如来”(即大宝佛)赞叹《法华经》为中心;后分即是能仁为调达作仆而领受《法华经》的故事。因此,《正法华》的《七宝塔品》可能就是《萨昙分利经》的扩展。如果这一推论成立,则《提婆达多品》确系是后来的添加物;当然,《萨昙分利经》也有可能是从《正法华》的《七宝塔品》略出去的,所以为鸠摩罗什所不取。

不论原本可能是什么样子,说《法华经》是出自提婆达多的传授,都与经文《妙法华·序品》的记载冲突。按《序品》记载,《法华》的始创者是“日月灯明如来”,经历劫传授而为“燃灯佛”继承。《正法华》的《光瑞品》亦说,此经为历届日月灯明所说,与《妙法华》大同。

在同一部经中,自说有两个来源,有两个传统,这是《法华经》自我矛盾的表现之一。至于提婆达多的过去出身,说法也不相同。《萨昙分利经》说他是“婆罗门”,《正法华》译作“梵志”,《提婆达多品》记为“仙人”。把《法华经》的思想归诸婆罗门,那是犯了佛教的大忌;所谓“梵志”,既可特指婆罗门,也可泛用于出家求道者,比较含混;至于称为“仙人”,好像是为了把《法华》神化,实是回避真相的托词。但无论把提婆达多定位在哪里,有一点是绝对肯定的,那就是他不是佛教徒;《法华经》是释迦文接受的异教经典,而不是佛教的传承。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群,不接受《提婆达多品》,有可能看到了这一点。可自南北朝以后,中国佛教的整个倾向是接受了这一品的,这在当时已经很讲究传承的氛围中,很难以理解。也许这正是中国佛教特色的一种反映:宽容和兼容。

同类推荐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梦回千年之来生我爱君

    梦回千年之来生我爱君

    莹儿,回来吧,不知道为什么,她总会做这样的梦,而梦里总会有个穿蓝衣的男子,深情缓缓地望着她,而她却有一种莫名的心痛感。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没有什么可以形容他的美貌。
  • 真的很想知道什么是爱情

    真的很想知道什么是爱情

    他和她的相识,她爱上了他,暗恋的苦,她重感情,他却是那么现实,他怎么可以这样对她。他曾经是那么的深爱着他,她失恋了,默默的守候着她,她最灰暗,最谷底的日子,他陪着她。而就在她爱上他的,他到了事业的辉煌,却离开了他,她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 翡翠杂货店

    翡翠杂货店

    一家平平凡凡的杂货店,一个个平凡的人,发生一些平凡的故事,普通街头百姓的生活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对我们来说,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观念(3)

    观念(3)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天地龙尊

    天地龙尊

    《天地龙尊》他是天地间至强血脉,可是极低的觉醒概率,龙族被埋没于万族之中,一名饱受摧残的孤儿,当做繁衍工具被卖到兽人大陆,用来提高兽人血脉,可是不甘于命运的他岂会屈服,他发誓要让龙族傲视天下,他发誓要脚踏大地傲视苍穹,要用自己的双脚踏遍所有大陆,告诉世人没有天生的王者,只有不屈的龙神,天龙当纵横,龙神傲祥云,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我龙族才是世间至强王者。
  • 重生之巅峰狂徒

    重生之巅峰狂徒

    这辈子,林溪活的憋屈啊!暗恋的校花,为了给父亲治病,被人逼迫,香消玉殒。为了工作,天天被周扒皮训得和孙子似的,短短三年就白了头发。二十五岁生日,流星坠地,林溪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对,是回到五年前。这一天,他对着脑海中的《赤阳决》发誓:“哪怕明天就被人砍死,也要活出个人样。”“哪怕一条狗瞪老子一眼,也要把它变成狗肉火锅。”“美女,我的,钱,我的,包括你,也是我的!”
  • 斗罗大陆之我是烈焰

    斗罗大陆之我是烈焰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什么也没说。请大家见谅。
  • 谍战孪生姐妹

    谍战孪生姐妹

    1937年,国民党特工罗芝玉特训结束预奔赴新战场。可是一个意外,打乱了她的计划和人生……半本书完结,接着爆发。
  • 元力世界

    元力世界

    这个世界上,有武学,还有一种叫元力的东西。元师,这个世界最强大的职业。分为元士,元师,大元师,元战,元王,元帝,元圣,元神。元神这个世界只有一位。系分为草,光,最稀有的圣系,土系,天生战斗系,变化系,火系。七大系。元力是1~10级,10级分为先天满元力,是天才中的冠军呀!是先天满元力的人是屈指可数,少之又少。每个人在14岁时,都会觉醒元力。少数人可以继续修炼。成为元师。随着元力的觉醒,会伴来一种叫元魂的东西。元魂可以是动物,可以是器物。看主角庄晨,打遍天下。无人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