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51400000014

第14章 阅读悸动(7)

梁鸿是一个农家女儿,这可能是她多年致力于乡土文学研究的心理动力。然而,文学研究毕竟是通过分析、概括、解读别人的作品来表达想法,若要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显得隔靴搔痒。梁鸿对这种研究工作甚至产生了羞耻之心,感到这些文章言不及义,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她要越过这层阻隔,寻找更直接的言说方式。于是她选择了散文,选择了纪实。她利用2008年和2009年两个暑假的五个月时间,回到故乡采访家人、采访乡亲、采访基层干部,倾听他们的述说,记录他们的命运,写出了这本《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她要让更多的人近距离地感受当今中国农民的真实存在,听一听当今的农民到底在想什么?盼什么?怎么生?怎么死?生活对于他们意义在哪里?

数年前,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出版时,有人就察觉到,与农村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往往缺少宏观的社会文化意识;有宏观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又很难接通与中国乡土的血肉联系。上海学者曹锦清是通过私人朋友关系走近了黄河边上的中国,成为两面兼通的人。梁鸿二十岁以前,就是梁庄土生土长的人,对那片土地有着完整的记忆,至今和那里保持着血脉相通的联系。走出乡村十几年,到北京读书、求学、思考、研究,让她获得了一个宽广的文化视野,使她拥有乡村农民、乡村知识分子和京城专家难以兼备的优势。她这本书,从诸多的视角,展开了对梁庄、对中国的审视。

首先是历史的视角。

家族的历史,是通过“父亲”的回忆呈现出来的:

“‘你爷是1960年的春上二月十四日死的。你三爷正月初七死的。’你大伯全身浮肿,‘饿得都哭不动了’,‘咱们梁庄的梁家人1960年前有两百多人,1960年饿死六七十人,几乎是挨家挨户都有死人。’‘当时的粮食都控制在各大队的粮仓里,都放坏了,也不让吃,……麦收之后,又死了一批老人,因为饿的时间长了,肠子饿细了,一吃多,就撑死了。’”

这段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已经被遮蔽得十分模糊了。像父亲这样的平民百姓,对大饥荒的体验和记忆,在文字记载中相当稀缺。前两年,就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说中国大跃进以后饿死过几千万人,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妖魔化。最近,网上也有年轻人说,大批饿死人是政治夸张,他自己就从来没有听到过饿死人的事。不能怪青年无知,这方面的民间叙述的确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占不到应有的位置。而“父亲”不但经历过饥饿,目击过死亡,还看到粮食被控制在粮仓里。于是,这就呈现出了体制的严酷:为什么明明看着百姓饿死,“都放坏了”,“也不让吃”?当时的“国库”和“队库”是什么关系?“国库”的主人到底是谁?

饥饿不只持续了三年,而是整整一个时代。“梁庄一直是‘人多地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均一亩半地,现在人均八分地。……20世纪80年代之前梁庄几乎家家挣扎于贫困线上,一到春天就断粮,闹春荒。”在产粮区为什么每年都会闹春荒,“交公粮”为什么还要吃“返销粮”?这一页历史刚刚翻过二十几年,下一代已经不知道了。

父亲还说到更久远的历史,梁庄有几大家族。韩姓文化水平比较高,富裕人家也出在韩姓。民国时期韩立阁在县里做过事,当过区长,但对家乡人很好。“国民党倒台后,他逃跑到北京, 1950年‘放匪’,政府宣传宽大处理,韩立阁一定要回来,争取做人的机会……1950年秋回来后,在家从事生产,年底把他逮住。1951年初公开审判大会要枪毙,村里人都哭着保他,说他人好,到底还是枪毙了”。“韩立阁的老婆被逼财,打瘸了腿,很快就死了。”这样的讲述完全是父亲个人的感受,而不是官方对历史的裁定,但分明让读者看到了民心对史官文化的校正。这种来自民间的历史感受,可以和杨奎松等学者对“镇反运动”的整体研究互为印证,一文一史,异曲同工。父亲的言说,打开了乡村的历史纵深。

我非常喜欢作者笔下父亲的生动话语和作者对父亲的亲切描写。“我的父亲,一个浪漫的农民,一生多情,母亲瘫痪八年,父亲始终不离不弃,……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从小没有挨过打,更重要的是无论家境如何艰难,父亲都坚持让我们上学。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里,父亲有着良好的口碑。”

作为一个“不安分”的乡村老人,父亲经历参与了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但政治却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他的人生和家庭。“正是父亲这样对‘政治’充满热情的人,那些乡村的‘刺头’‘事烦儿’‘管闲事’的人,维护着乡村的道德与正义。他们扮演的通常是乡村知识分子的角色,有一些见识,对权力、对欺上压下有一种天然的不满,自觉地打抱不平、拔刀相助。”我想,乡绅阶层被消灭以后,正是父亲这样的人,替代了以往乡绅的功能,支撑着乡间伦理的底线。

其次是现实的视角。

梁鸿笔下展开了这样的乡村画面:“蓬勃”和“废墟”:蓬勃是沿新公路的一排排崭新的房屋,有二层小楼,有平房,屋前都是水泥浇注的大院子。废墟是一片绵延着的倒塌了的房屋。前者仿佛表达着第一代农民工回乡的宿愿;后者可看做是第二代农民工对家乡的放弃。十几岁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至今没有城市户口和社会保障;但他们不愿意回来了。无论是城还是乡,他们都找不到归属感。“蓬勃”和“废墟”还体现在:乡村有了电视、录像机和让孩子们沉迷的游戏机;烧砖毁了大片的耕地,挖沙破坏了河道,顽皮的儿童被淹死,昔日长满荷花和莲蓬的水塘,成为黑色的淤流。“一走近坑塘,就会被一种臭味熏得睁不开眼。”这就是我的村庄。他们挣了一点钱盖起了楼房,“然而,又是在怎样的黑色淤流之上建立的所谓的幸福生活呢?”

作者最有感情的是“梁庄小学”。兴建伊始,全村人参加盖房,有梁庄全体干群兴学纪念碑为证。“上学的钟声一响,村民的一种敬仰、尊重之心油然而生”作者求学从这里起步,一直到北京读到博士。这所小学先是沦为猪场,又径自破败消失了。现在,三十几个小学生在镇上读书,梁庄的一群老太太老头一天三趟匆匆地接送。“在我的少年时代,只有因为贫穷孩子才可能无法上学,没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而现在,则是家长看不到孩子上学的希望,在焦虑一阵之后,通常对孩子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只有极少数孩子是真正想上学的,逃学、旷课、整天沉迷于游戏机的,是家常便饭。老师也没有心思教学。“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失望与厌学的情绪,它自然也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难道他们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漂泊在外的打工者?”一幅乡村教育的图景,一个进入负面循环无解的话题。作者有亲身体验。她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虽然穷,但读到高中、大专、大学的人大有人在;而现在,上学的钱有了,农民的孩子却不愿意上学了,学历高的很少。教育从什么时候,从城乡间窄窄的桥梁,变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她信笔走来,就让人感到生态的严峻,教育的严峻。这是农村在社会转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其三是心理的视角。

应当说,当今的传媒中,从经济的角度涉及三农的信息不算匮乏,但从心理的角度呈现农民的现状却相当稀少。文学是梁鸿的专业,这使她对当今农民的心态,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关注。

当今的乡村家庭,大多是反常的老幼组合,青年、中年人都在外面打工。更有甚者,家中只留下正在上学的青少年。“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仅仅因为青春期的一次性冲动,仅仅因为怕遭抵抗,就从从容容地动了锄头和石头先将老人残酷地杀死。“被抓的时候,王家少年非常平静,没有说话,也没有反抗,还把桌上的文具、书收拾整齐,好像早就等着这一天似的。”作者说:“道德感在乡村深深地埋藏着,他们对王家少年的态度显示了乡村对原始古朴道德的尊重。”绝不能轻饶!哪怕公安局用DNA挨个排查,把两个人都吓疯了。但当作者见到犯罪少年时,“我一下子崩溃了”“我忽然无法张口,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作者提出:“我又能问什么呢?……谁能弄清楚,那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在少年心里郁结下怎样的阴暗?谁又能明白,那一天天没有爱的日子汇集成怎样的呐喊,而又有谁关注一个少年最初的性冲动?”

作者的哥哥毅志,曾经是一个爱读《解放军文艺》的文学青年,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也有写情书的爱好。他的文字,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真实心态。比如他将在北京与安阳收容所的经历,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昌平关了两天两夜,第三天点名往安阳遣送。武警闲着没事干,找些人取乐,说,你,过来过来,说着,就扇这个人两嘴巴子。我悄悄骂:‘日你姐,这算没有地儿说理了。’被听见了,武警问谁,谁说哩,我逞英雄说:‘我’。武警说,过来。往我头上抡了七八皮带,又狠狠踹我几大脚。叫我站军姿,挺胸,打一嘴巴子,抬头,再打一嘴巴子,再抬头。站有两个小时。打得我满脸是血。”

文学的熏陶,使毅志对人的尊严格外敏感。他在城市蒙受的屈辱,不过是上亿农民工命运的一个缩影。梁鸿有意转引了哥哥的数则日记,让这个没有机会出声的农村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殿堂里亮一次相。

还有那个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义哥,他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以流血、坐牢为代价,争得了自己的一份天地。他说:“我现在可以与县长、公安局局长正大光明地坐一块儿。”这是不是许多农民心中的梦想呢?

作者不仅关注一般的心理问题,还关注到农民的信仰问题。河南是信教的大省,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中,也有信教人的诉说。明太爷相信牧师“是从思想上改造你”,“讲出来真是在理”,但不相信神神道道的胡说,“只知道要钱”。他反感把“信教”当成生活本身,而将世俗生活抛弃不顾。因为他老婆“几十年如一日地不要家,只要主”。作者听了这家男人的话,想听听“信教”女人的说法,但她外出不在。又专门采访了一个牧师。结果出书时被编辑删去了。其实,如果,从不同角度考察一下在当今农村中信教的动机,对生活的了解岂不更为全面?编辑的自律未免杀风景了。

其四是性别的视角。

作者是女性,这使她格外关注农村女性的命运,关注女性的婚恋、生育。女性的身份,也使她更容易进入女性的隐秘生活、情感世界。

年轻媳妇春梅的自杀,就在作者身边发生。作者以一层层的细节叙述,写下了她婚后心理的一波三折。新婚不到一个月,春梅的丈夫就出门打工去了。出事这一年,一直没有回家,春节没有回来,春种夏收也没有回来。几封信寄去没有回音,也没有手机,媳妇左盼右盼,得了“花痴”病;道听途说,正想反想,想不通,最终在精神不正常时,喝了毒药。这是打工者家庭的又一波涟漪。这个例子,让我们直面到一些乡村女性的残酷命运: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可望而不可得。在城市、在工厂,在工地,由于条件限制,怎么相聚,已经很难想象,而两地分居,一年一两次的相聚,所造成的性压抑,成为普遍现象。“乡村道德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农民工通过自慰或嫖娼解决身体的需求,有的干脆在打工地另组建临时家庭,由此产生了性病、重婚、私生子等多重社会问题;留在乡村的女性大多自我压抑,花痴、外遇、乱伦、同性恋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乡村黑暗的势力提供了土壤,有些地痞、流氓借此机会大肆骚扰女性,有的村干部拥有‘三妻四妾’,妇女们为其争风吃醋,衍生出很多刑事案件。”作者叩问:“人们在探讨农民工的问题时,更多地谈及他们的待遇问题,却很少涉足他们的‘性’问题,仿佛如果待遇好些,他们的性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可是,难道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就没有权利过一种既能挣到钱,又能夫妻团聚的生活吗?”

还有焕嫂子,一个和丈夫到天津郊区开过拉面馆的精干妇女,结婚十多年间,前后生了七个女儿,她说:“我是七仙女的命”。三个留下,三个引产(做B超得知是女孩),一个送了人。这样的生育史,在当今中国已不多见。作为女性,她有自己的生育观,她喜欢女儿,看到农村儿子越多越不善待父母的现象,她更偏爱女儿。但丈夫三兄弟都是“绝户头”。四十出头的她仍然觉得无论如何得生个男孩儿,似乎看做是为人妇、为人母的使命。她对计划生育、人工流产的感受,对生儿育女的经济盘算,都有自己的说法。这种乡村女性的声音,也是不容易听到的。

同类推荐
  •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 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机制的生成及演变

    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机制的生成及演变

    本书主要探讨中国现代作家评价机制的生成及演变以及导致这种生成及演变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权威、政治权威和市场权威。本课题既面向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现代文学。对影响中国现代作家评价的多种因素均加以考察。
  •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闲情偶寄 窥词管见

    本书将李渔这两部著作编在一起,据国家图书馆藏康熙翼圣堂本与雍正八年芥子园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翼圣堂本,作了认真校勘,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可供研究者使用;对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校勘者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可作研究生、大学生、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演艺人员以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之良好读物。书末所附(《笠翁对韵》,是训练写诗、填词、作对子,掌握声韵格律的通俗读物,广泛流传,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里面充满丰富的典故和各种文化知识,经过注释,一般读者易于理解。
  • 忘忧草

    忘忧草

    书中70余篇散文和随笔,分成五辑。《家在珠山》说的是瓷都风物,《翩飞如蝶》说的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人在异乡》说的是漂泊的心情《以冰为心》是一组读书笔记,从李清照到张爱玲,从庄子到金庸,她随意写来,进退自由,舒展自如。
  • 呼啸而过

    呼啸而过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在学校干得很出色,想不到却被学校无情地解聘了,我想去找校长理论,校长却连我的电话都不接,我异常怨愤,发誓活出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几年后,我真的成功了,当我再次来到学校,我才知道这是校长的故意安排,我从未体会到这种最特殊的关爱……给别人家的孩子担任高考保姆的中年妇女,忍受误解和屈辱,耐心地开导别人孩子的心灵,使她近乎扭曲的心灵变得健康而阳光,但是女孩自己的母亲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当这位中年妇女,做完自己的工作回家之后发现孩子早已上学去了,原来她的孩子也上高三,她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
热门推荐
  • 见我者请绕道

    见我者请绕道

    从小就倒霉到大的黄昊,在被雷劈过之后,身上的霉运就突然消散了,还没来得及开心的他这时才发现,霉运从未远离过他!而是……
  • 鱼游浅水

    鱼游浅水

    人家想嫁个有钱人,为什么遇上的一号有钱人,是在仙山修仙的,二号有钱人,是在家修仙的,三号有钱人,是准备修仙的。有钱人都去修仙了吗?既然师傅你诚心邀请我修仙,那我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吧。还要问一句,师傅你是有钱人吗。
  • 跨时空的爱恋

    跨时空的爱恋

    走在河边,突然间穿越,来到了一个历史上没出现过的朝代,命运的罗盘开始旋转,她会如何选择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命不甘

    我命不甘

    西游之后,漫天仙神隐匿,神通不显。末法时代的地球,孙家家主老来得子,生下了一个颠覆碧落黄泉的儿子孙齐——归来的不仅仅是大圣。若一切均是命运安排,那么我的命又岂能甘心。
  • 古国消失之谜

    古国消失之谜

    古城遗址已经踪迹皆无,历史只留下了古国消失之谜,沙荒上古战场的出现……罕见的辽代陶器——民间传说讲述了古——今传奇。
  • 总裁的野蛮妻

    总裁的野蛮妻

    五年前的她单纯弱小被奸人一次次的伤害,但她始终没有想到自已那么爱他的人伤害了自已那个人推她下楼,她满脸仇恨“龙施凡,我会让你为今日付出所有代价的”五年后的自已经过无数次的死亡,她说过伤害我的人我都要他(她)付出不同的代价“龙施凡,白暖暖,你的好日子来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本相欠奈何再见

    爱本相欠奈何再见

    彼时,莫昕言问:“你为什么不许我爱你?”司徒辰冷冷的回答:“因为不需要。”此时,莫昕言终于死心:“如你所愿,我再也不会爱你了。”说完便转身离开,不仅离开了这座城市,也离开了司徒辰的生命,这时他才明白:这一次是真的......原以为爱恨难消,不见便好,奈何心未死,只等你归来~
  • 春叶秋落做书签

    春叶秋落做书签

    我曾幻想要回到过去,弥补那些能让我在睡梦中惊醒的遗憾,过了不懂得珍惜的年纪,才发现曾经那么多美好在我们身边,若近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