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60

第60章

在《记徐志摩》中,陈从周回忆:“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付了印,完成了一次感情冲动的行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冲动啊……徐志摩地下有灵,一定万分感慨。在1949年的秋季,形势已经相当的明朗,走什么样的路这个问题,摆在所有知识分子的面前。“请赵景深先生作序,他不肯写,徐悲鸿先生要我搞鲁迅,但都扭转不了我这颗‘无缘无故的爱’的心,硬着头皮干下去了。当然有些只好不明言了。”陈从周还是把徐志摩逝世后赵景深写的《志摩师哀辞》作为“代序”。在这篇1931年11月27日所作的文章中,赵景深开篇说:“我对于文学发生兴趣,是由于两位师长的鼓励,一位是洪北平先生,一位便是徐志摩先生。”然后回顾了他和徐志摩的交往,后者除了在诗歌上启迪他,还帮他找工作,预支稿费助他完姻。“我的前妻死后,我又同李希同女士结婚,徐师特地来吃喜酒,还送了一个极别致的满缀着红玫瑰花的椭圆花篮;为时不过两年,想不到我竟要送徐师的白花圈子。”赵景深和徐志摩的情谊可谓深矣。他还盛赞:“像徐师这样文采华丽,连吐一长串的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我还找不到第二个。”于公于私,赵景深都理当为《徐志摩年谱》作序,但他没有,陈从周把他的旧文作为“代序”,想必他也不大乐意。

徐志摩才情盎然,据说少年时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文笔颇像梁启超,无怪后来拜为弟子。在“年谱”中,穿插了徐志摩各种文体的作品,果真是才气横溢。那是一种真的才情,善的才情,美的才情,堪比李白的才情。当然,他比李白多了断肠的温柔。

那时的文人都是满腹才情。年谱中“案”的友人语句,都有美仑美奂之貌。胡适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着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在编纂年谱的过程中,陈从周收集到徐志摩未刊的诗文,“董理刊出”,此后断断续续,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共撰写相关的文章二十篇。除了具有史料价值,这些文章都堪称美文。

在《〈眉短眉长〉序》(1988)中,陈从周写道:

“眉短眉长”,多富有诗意的动人辞句啊!“眉轩”,徐志摩为陆小曼题的斋名。小曼名眉,用这个眉字来颜额,其中包含着多少深情厚谊与多少美的境界,诗人的性灵也就表现在这个地方。志摩写过《眉轩琐语》、《爱眉小扎》,他对“眉”是如何的钟情啊!

写这篇序时,陈从周已是古稀之年。遒劲老到,却毫无衰老之心。

“眉目传情”、“低眉斜视”,人的感情就是在这短短的两眉之间,太神秘了。“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人的诗句传诵了整个社会,文学的能量实在太大了。在昆剧后台,看梁谷音化装,她对画眉可认真呢。眉长眉短,眉高眉低,眉广眉修,眉深眉浅,都是亲手来画。谷音是知眉的人,可惜未能及见小曼,小曼原是昆剧的名票啊。徐如麒君近编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一些信,把书名题为《眉短眉长》,这叫人太高兴了,书名取得太美乐。这许多信,可说多数是情书,可作为志摩史实的一部分来对待,而词藻之美,感情之丰,那可说真正的情语了。这些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几岁时就见到了,后来编《徐志摩年谱》及校其遗著时,都细致阅读过,如今我还常常要看,如梦如幻,我仿佛见到这两位眉轩之人,到了他们的诗境中,与现实的感触不一样,“欲改清真春思调,一秋最是忆人时”,这般新秋天气,增加了我多少怀人情绪。

从与眉有关的成语,谈到唐人的诗句,进而谈起昆剧名角的化装,再转回陆小曼,“小曼原是昆剧的名票啊”。然后引出书名,再说情书之感触。蜿蜒迂回,非常自然。

小曼生前,我常到她眉轩去。壁上挂着志摩的遗影,就是这书内的那张。桌上玻璃下是志摩的一张绝笔信,有杨杏佛跋。她伏案作画,清寂的楼头,产生了一种旁边似乎有着一个人,这就是另一主人志摩吧,我每次在她家,就必然有这种环境。

接着上段末尾的“怀人情绪”,展开具体的回忆,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最后一段我就不再抄录了。总共四段,八百多字,字字珍贵。

在《读〈林徽因诗集〉》(1987)中,陈从周谈到林徽因“有很多的诗境是一般诗人所未发的,幽深清丽极了,她能说出建筑美,人情美”,“轻软如同花影(林诗)”那样地抒出笔端。“这些诗句,不是口语,不是口号,是诗人的性灵。”林徽因是“知美”的人,懂得感情之美、文学之美、戏曲之美、建筑之美,她写的建筑散文更是引人入胜。林徽因说:“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久存在下去,也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不认识的孤单的人心里的”。陈从周转引并发挥说:“这些话说得太好了,如果引申一点来说,文章要陌生人爱读,外行人爱读,那作品才有生命力。”

才情,亲情,友情,爱情,在《徐志摩:年谱与评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又一种的一往情深。志摩与祖母、父母亲的亲情,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的亲情抑或友情,志摩与诸多前辈同道的友情,以及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住在上海,拜师学画。她作了一幅山水长卷,志摩携带到北京,托邓以蛰先生装裱。装成,邓为之加跋。胡适在其后题诗:“画山要看山,画马要看马,闭门造云岚,终算不得画。小曼聪明人,莫走这条路。拼得死工夫,自成其意趣。”杨铨不同意胡适的看法,又题了一首:“手底忽现桃花源,胸中自有云梦泽;造化游戏成溪山,莫将耳目为桎梏。”然后,又有贺天健等三人题词。志摩飞机失事时,这幅山水就随带在身,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物是人非,这幅画居然完好无损,如今保存在浙江博物馆。

陆小曼自徐志摩死后,几乎与徐家断绝关系,从不过问徐家的经济,她公公给她的那张每月付二百元生活费的字据也不要了,交给陈从周保存,因为她从不去拿钱。她曾去硖石为志摩扫墓,诗云:“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编纂《志摩全集》,弥留之际吩咐将排印样本及纸版,还有徐志摩的其他一些遗物交给陈从周,后者为妥当起见,交给了北京图书馆,终得以很好的保存。

因为感情,陈从周编撰《徐志摩年谱》。因为感情,陆小曼编纂《志摩全集》。我等读者因为感情,阅读徐志摩,连带着感谢陈从周,他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徐志摩,且以年谱的特殊方式,展现出徐志摩的立体景观。

去年今日我意外的由浙南过你的家乡(硖石),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过山,过水,过……”

这是林徽因写的《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中的片段,陈从周引用了,我抄录一遍,不只是重复,且为对陈从周的追念,对逝去了的亲友故旧的追念,对人世间一切有情有义之人的追念。

一篇硕士论文的读后感

博客上结识的一位同学,前不久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电子邮件递给我,题目是《试论傅山对佛教思想的伦理阐释》,打算处理的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傅山如何将其鲜明的好恶是非之“意”——即其所“执”——带入到对“无相”、“无往”、“无执”之佛教盛行的读解阐释中,或者说,傅山如何将作为实相之“己意”相合统一于“无相”、“无往”、“无执”之佛教思想。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庸俗地说,涉及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我们只能通过一己之主观去读解先在的俨然“客观存在”的思想,而要达到客观的把握,又必须超越一己的主观。解决的方案之一,是把主观融入到客观之中去。我们各自的主观从哪里来?无论怎样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根本性的局限,就是生活和思想境遇的局限。天才及其创造总是有限的。继续追问下去,问题又来了:个体是如何受限的?具体的环节和过程如何?个体有限的创造性又是如何发挥的?创造性在多大意义上称得上超越?这些关乎个体和社会、个体和历史的问题,是解释个体时必须面对的。

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傅山对佛教思想的批注及解读关注”。“关注”二字属于多余吧,不过,对批注方式、读解方法和读解态度的探讨甚合我意。傅山的批注方式多种多样:

其一,傅山阅读批注《金刚经》为通篇逐字逐句注,几乎在每一个标题、每一句经文、甚至每一个词语的后面或旁边,都有较为详细的注解。

其二,在其他佛经批注中,傅山又用朱、墨两色笔,以封批、篇首批、眉批、旁批、尾批、栏外批等不同形式,对佛经原文及他人注解作了多种多样的批注。

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止不住笑了。傅山如此,论文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呢?这不啻是作者的写照吗?梳理傅山的批注,就是一种重述,把傅山的批注分门别类,就是傅山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乃至于它的反思。作者描摹传神,她追随着傅山,把自己幻化为傅山,又站在傅山之外,打量他,剖析他,判断他,给他以历史的位置:

我们与其说傅山是在“批经注经”,倒不如说他是在“借经注我”,或可谓之曰傅山试图从“批经注经”的读解中察觉和完善己“心”,并试图从佛教文献中寻找与其本心相契合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依据。这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而然地接近并契合了佛教伦理思想的本质——正信。

作者小心翼翼,惟恐打扰了傅山,误会了傅山。而傅山呢,静静地躺在他的文集中,他文集的字里行间中,或者页面的背后,甚至,他偷偷地溜出文集,躲在椅背后,悬在房梁上,窥视着作者这个女子,如何读解他的书,如何蹙眉,懊恼,恍然大悟,一挥而就:

在傅山这里,本然之“心”是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应然和本然状态,已然抽象化为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动不变的空寂状态;同时这种抽象化的本然之“心”又不能离世而存,相反它只能存在、实现且只应存在、实现于对万法诸相的鲜活的观照应对当中;没有对具体的万法诸相的关照,也便无从谈起由对万法诸相的关照而生的抽象的本然之“心”。

本然之“心”对应具体之“意”,傅山借此摆脱一己的坚执,达成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这篇论文的作者呢,也在“心”与“意”的对接中实现了对傅山之“心”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达成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认同。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否觉悟到作者的“心”,并最终走进傅山和佛教的“心”呢?作者说,本然之“心”实现自身必然要依赖具体之“意”接应万物,“意”是本然之“心”实现自身必不可缺的载体和唯一的途径。回到我们一开始谈到的主客观问题,也就是说,客观呈现自身必然要依赖具体的主观,若没有主观,客观也就永不见天日。

论文始终有一种散淡的格调,只是在结尾,结论的最后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忽然表现拘谨起来,更准确地说,迟疑起来: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自己常常感觉想要完全准确地把握并整理傅山思想有诸多困难,甚至在整篇论文完成之时仍不免有单薄之感。不过也因此知道了自己工夫欠缺太多,但愿这又是督促自己沉下来继续努力的动力。在此,敬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并深深致谢。

这不是作者自谦,也不能理解为她的确意识到自己的肤浅。不,不是这样。我宁愿以为,这是作者的怀疑、犹疑、置疑。辛辛苦苦地梳理材料,提纲挈领,就这样掷笔打结,可是忽然,对传主对论题产生了疑虑,对这种研究的意义乃至研究本身,感觉彷徨起来,——这就是我所做的工作吗?我究竟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这样想,她一定有了大虚无、大空洞,心中一定有了大企图,冥冥中聆听到大召唤。或许尚不能明确自知,但的的确确,作者已经有了大的方向牵扯着她。

我相信是这样的。

我无意唯美地看待这篇论文。它当然是有缺陷的,譬如,对于中国的训诂、义理之学运用有限,对西方的阐释理论几乎无知,参考文献就暴露了这些欠缺。阅读的过程中,“理论功底”不时引发我的不屑。可是,有了理论又如何?功底深刻又如何?这只会让我们离傅山更远。一种理论就是一种视角,它会让问题凸显,观点集中,意义明确,但也会让宽泛的、开阔的平台狭窄。正由于此,心性之学“抵制理论”有其特殊的正当性。

这篇论文把我们带到了傅山的家门口。作者一只脚站在门槛里面了,作为读者的我们还在外面。如此,我们已然满足。我宁愿独自进入傅山的庭院,无需导引。

同类推荐
  • 培根随笔(译文随笔)

    培根随笔(译文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培根的《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 海子诗全集

    海子诗全集

    15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决绝而去。在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相当丰富的作品……
  •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走过了漫漫12年对抗艾滋之旅。自从1983年孩子确诊之后,她便加入了刚刚起步的休斯顿艾滋病基金会。在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以及做这些事情时,她是如何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种方式,应对自己无可避免的厄运。当然了,正如您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没人能够做好准备,接受如此巨大的打击。本书记叙了作者看护独子和其他无数艾滋病患者时,自身得到的成长。就连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不堪这种恶疾带来的重负,更加深切地体现了那种绝望和悲伤。本书出版后仅5个月,作者就于2008年5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难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 十年救赎生命如花

    十年救赎生命如花

    14岁时,她不幸患上一种被称作“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被迫辍学,瘫痪在床。18岁时,为了不连累家人,她选择割腕自杀,但死神没有收留她。经历了死亡之后,面对年轻又黑暗的人生,她暗暗发誓要打破重重枷锁,要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他通过网络求职就业,自食其力,帮家里还债,供妹妹上学,筹集医疗费,还帮助病友,和他们亲如一家……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本书讲述了一个重残女孩自我救赎的心灵历程,她用十年的时间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 军营往事

    军营往事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在12年军营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战友情谊,并对作者所在部队经历的战史进行了研究,包括:走进军营、团史教育、魔鬼训练、战术演习、生死经历、参谋集训、重回部队、八一情怀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本书纪录了北约轰炸科索沃的空袭战,包括多灾多难的民族、幕后的较量、火海一片的南联盟、北约激怒俄罗斯、南斯拉夫显英雄本色、华夏人的愤怒、权利的较量、凶吉难测的科索沃等内容。
  • 隐谍

    隐谍

    这是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个充满传奇的时代。越是无所顾忌,越让人相信这不是骗局,越是明目张胆,越不会露出马脚。冯怒经常说:绝境是给自己定下一个万难达到的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不可饶恕的罪是一个堕落或邪恶的人永远不会犯的。冯怒也知道,背叛朋友的人是不会有善终的,经常与死神游戏的人终有一天会被拉入地狱的深潭,死亡是路过的生命,生活是在路上的死亡。
  • 我做了一个白日梦

    我做了一个白日梦

    我高昂想跟你们交朋友,小姐姐优先!嗯,那个,男的可以靠边站一点吗?让那位小姐姐先来。喂,看啥?就说的是你!思想放干净点!莫胡思乱想,专心聆听
  • 妃常不乐

    妃常不乐

    很久以前,宫女们总能看见皇宫内有俩个二个小影子串来串去后者则叫着“皇帝哥哥”前者则像逃命似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在也不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了。“我讨厌你,不许跟着我。”也许是因为年少不懂事,所以才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会伤到某个人。时光荏苒,光阴飞速。十年再见,她早已变了。“小画”十年未见,他竟不知道自己是这么的想念她,似乎已经习惯小时候有的跟屁虫在身后叫着“太子哥哥,太子哥哥……”当他伸手想要摸摸她时,她却退后几步,清冷的脸上暖暖一笑“太子哥哥,小时候小画不懂事还望你见谅。如今我们都已长大,请自重。”当一切都不复从前,他对她的爱又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幸福像真的一样

    幸福像真的一样

    毕业于三流院校、一无所长的贫二代李文青,在报社找到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却遭遇了宣传部派来的女青年白杨。两人由误会到了解,很多事悄然地发生了。她给了他融化冰雪的温暖。桀骜不驯的他,在洒脱的背后却深埋着一颗敏感而自卑的心。他爱她刻骨铭心,却从未表白——是不敢?是不屑?还是另有隐情?小说以诙谐调侃甚至不无猥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爱情故事。让人捧腹之时,却又时刻感受到主人公那来自生存的无奈与压抑。这就是80后最普遍的爱情现状:经济上一无所有,却被要求的太多,无车无房哪来恋爱的资格?爱情可以不向现实低头,幸福可以勇敢追求,那么面对命运呢?在触手可及的一刹那,幸福就像真的一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刃天下

    魔刃天下

    上古混沌之初,天地间有三件神器被封印,分别是神剑,妖戟,魔刃,每隔五千年便解除一件神器的封印,得神剑者,则为天帝,万物至尊,得妖戟者,则为邪王,统帅妖界,今魔刃既出,谁为魔君?
  • 回到原点的木马

    回到原点的木马

    他和她的相遇,是一个小女孩的任性…他和她的相爱,是一个男孩的醉言…他和她的相守,是因为他们相信彼此的爱能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