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45600000036

第36章 王梵志的禅诗

王梵志的诗,语言浅近,诙谐通俗,意味隽永,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为禅师上堂时经常引用。他的诗大多像佛家的五言偈语,主要描写民间疾苦,宣传佛教行善积德等思想。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馒头代表坟墓,喻示着死亡。有馒头必有馅,而这馅不是别的,就是碌碌风尘的世人!在禅宗看来,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最终终须一个土馒头了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这个馒头你都是吃定了的,它是一个人的命运与归宿。只可叹那些活在城里的人,追名逐利,尔虞我诈,却不知他自己是城外土馒头里的馅草呢!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勇敢地直面死亡,平静地对待死亡,才能体味到生之可贵。作者的另一首诗可与此互参:“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坎,鬼见拍手笑。”人生不满百,可是多少人仍然在那里做着千年美梦。他们用铁来打造坚固的门坎,以阻止无常的进入。这种行为只会招致那挡不住的无常之鬼的拍手大笑。

王梵志的这类诗通俗平淡而深蕴哲理,因而深得后人喜爱,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曹雪芹等著名诗人、文学家都极为赞赏,并有仿作。范成大诗“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为《红楼梦》中妙玉所激赏,更是妇孺皆知的名句。

观影元非有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

王梵志的诗向来以通俗著称,然而在浅俗的形式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深刻的理解。这首诗也正是如此。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人的影子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作者的看法不停留于此,而是更进一步:观看这个影子所赖以产生的身体吧,它本来也是空的!为什么呢?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构成的,因而所谓的有生死的“我”的实体并不真正存在,这就是“无我”。《四十二章经》卷二十说:“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圆觉经》则说得更彻底:“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这两句是对上诗的形象化说明。佛教常以水中月比喻事物没有实体性。《大智度论》卷六说:“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水中月即镜中像,也就是影子。这个“影”是“元非有”的,当然“采”不得了。“树头风”同样是虚幻不实的象征。风掠过的地方,只见树梢摆动,风的特性是流动的,形体是虚无的,一旦你“捉”住了它,它也就不成其“风”了。所以人们永远无法捉住树头风,正像无法主宰自己的身体一样。

既然这个影、这个身都是空,那么,以空的眼光来看,影就是身,身也就是影了。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下两句:“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两句互文见义,“揽”与“寻”同义,即上两句的“采”与“捉”。“见”,得到;“穷”,穷尽,在这里意思同“得到”。这两句是上两句所描述的动作的结果,也是上两句的潜台词。然而这潜台词的本身又隐藏着自身的潜台词:既然世间一切事物皆空,我们永远无法把握,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答案是,以不变应万变!四大假合成我们的“身”,名誉、地位、金钱、美色则是这个“身”的“影”,连身体都是空的,又何况身外之影!“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们如去刻意求取那份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到头来只能得到一种永久的虚空罢了。因此,对天地万物,都不能执着贪取,这样便可超出美丑、善恶、是非的二元对待的观念,而进入澄明的禅悟之境。可事实上,众生——一切有情识、凭借众缘而合成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众生愚痴,作茧自缚。他们以愚痴为父,贪爱为母,由此产生了一切烦恼恶业。“业”是梵语的意译。它包括行动、语言、思想三个方面,分别称身业、口业、意业。业有善有恶,一般偏指恶业,所谓“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佛教认为众生在六道生死轮回,是由业决定的。“随业”,即一切众生因其善业、恶业而招致的种种结果。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云:“随业受之,任他所配。或居地狱,或在天堂,或为畜生,或为饿鬼。六道轮回,无有休期。”“随业转”,也就是《法华经·序品》“六道众生,生死所趣”之意。“梦寐”,佛家喻虚幻不实。《维摩经》说:“是身如梦,为虚妄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大智度论》卷六云:“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为实,觉已知而还自笑,人亦如是。”众生由于不明影空、身空的道理,采水底月,捉树头风,便永远轮回于六道之中:“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众生的悲哀,在于他们身在梦中而不知其为梦,那么何日是他们觉醒之时呢?在这一点上,禅风大盛的宋代诗人的认识倒比较清醒:“人生孰非梦,安有昏旦异?心知目所见,历历皆虚伪”“是身已作梦幻想,肯复经营此身外?”“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然而这种声音在王梵志的时代、在“众生”中毕竟是太少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特点。首先,前六句为三组排比句,如骏马注坡,气势壮阔,醒出后两句,有振聋发聩、当头棒喝之效。其次,诗中虽然用了排比句,表达意思时却并没有一泻无余,而是在排比句结束处做一停顿,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让读者去解“其中意”。末二句冷峭警拔,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哀。其三,哲理、形象、情感水乳交融。这首诗所要说明的是万物皆空、人们应以禅的态度来生活这样一种哲理,但诗中却用了影、身、水底月、树头风、梦寐等等形象,且与之联系的动词,如观、采、捉、揽、寻等,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就使得非有、空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容易被一般人所知晓,且加深其理解。在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激荡着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可见,通俗只是王梵志诗的外壳,隽永、深沉才是它的内核。

死王羡活鼠

死王羡活鼠,宁及寻常人?

得官何需喜,失职何需忧。

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力求。

倘来可柜藏,任去不可留。

任来还任去,运命何需愁?

这首诗的主旨,是指示人们走出患得患失的心理沼泽,去过随缘任运、澄明觉悟的生活。

地位只是暂时寄旅在人身上的东西。死去的国王,对一只活的老鼠都心生羡慕,又哪里比得上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乐趣,他们是无须羡慕老鼠的。所以,得官时不必高兴,失职时也不必忧愁。我们不能用财富、智力去谋求它,因为它只是意外的、偶然而来的东西。该出仕的时候就出仕,该退隐的时候就退隐。官职来去两由之,我们又何必为它发愁?

这首诗的禅味很浓,并且洋溢着庄子的气息。庄子认为,懂得调养自己心性的人,任何能够引起哀乐的事情也不能改变他,因为他知道平静地对待命运,安之若素。《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古代人的得志,并不是享有高官厚禄,而是他感到得到了最大的心灵满足;而现在的人所谓得志,只是因为暂时寄托他们身上的官运的来临。殊不知寄托在身上的东西,来时难以抗拒,去时无法挽留。所以通达的人,不会为显达而洋洋得意,也不必因穷困而趋炎附势。道德高尚的人对待轩冕与穷约一样乐观,所以无忧无虑。现在的人,如果这种寄托一时的外来之物一旦失去,就会忧心忡忡。由此看来,今天的人虽然由于得到了轩冕而快乐,但其志已荒疏,这就是为了追求外物、患得患失而葬送了自己,由于受时俗的影响而丧失了本性,这就是所谓本末倒置呀!

读了《庄子》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王梵志这首诗简直是庄子哲语的韵文版。事实上,庄禅本来就是不分的。这一点近、当代的研究者们大多已经意识到了。铃木大佐的《禅学讲座》在谈东西方思想的差异时,举出富有禅意的东方思想代表人物就是庄子,这是意味深长的。徐复观、李泽厚等人在其著作中也指出了庄禅合一。禅宗认为,名誉、地位、财富常会蒙蔽了真实澄明的本心;有了得失之念,就有了悲欢喜恶。而禅者应该超越悲欢、喜恶、得失,随缘即是福;一切相对的好恶、有无、贫富等等,都是分别心。分别的心使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我们的桎梏。心中执有分别心,便不能见到真实。所以,凡是涉及相对的见解,都应该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心中。把这些对立的观念全打消了,禅悟之境才会出现。慧能说:“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得失、忧喜、尊卑、来去、穷通、贫富、有无等等,即是“二相”,执着“二相”,必将障蔽本心本性,因此禅宗把这种烦恼妄看成是“尘劳”。“尘”指情尘,尘垢;“劳”指劳累、烦扰。这与《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息息相通:用不拘束的心,去做一切事情。高兴时不为高兴所拘束,悲哀时不为悲哀所局限,不为外物所奴役驱使,便得以解脱。

王梵志的这首诗,弘扬的就是这种禅的态度。只要消除了分别心,即可超越得失、忧喜,走出相对的沼泽,活出自在的人生。

在这首诗的底层,我们看到了庄禅相视渊默的微笑。

照面不用镜

照面不用镜,布施不用财。

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来。

这首小诗谈的,是禅宗十分重视的发现自性寻找真我的问题。

“照面不用镜,布施不用财。”这两句奇兀警拔,因为它完全打破人的思维定式。不用镜子来照面,拿什么来照面呢?只能是自己的心。在这里,“面”指的是真实的本心本性,“镜”指的是感官之类的外物。我们永远无法借助外物来认识本心,真我的发现必须靠我们自己向内心凝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智慧之灯,这盏灯就是真如佛性。“布施”是以财物施舍于人。既然是布施,按常理就必定用财,为什么诗中说不用物质之财呢?原来,佛教对布施有其独特的观点。在佛教看来,布施有两种,舍财济人为财施,说法度人为法施。在禅宗理论源头之一的《维摩经·菩萨品》里,便有放弃财施而主张法施的记载:长者子善德曾设布施大会,期满七日,维摩诘告诉他:“当为法施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法施)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并且,在禅宗看来,若只是为了追求功德而进行行善、财施,则这种善行都是虚伪的。崇信佛法的梁武帝见到东土宗禅初祖达摩大师时,问“朕建寺供僧,有何功德?”达摩毫不客气地回答:“无功德!”一起功德念,则不论是财布施还是法布施,都落入人天小果之中了。

“端坐念真相”,这是对不用镜、不用财的“照面”“布施”的正面说明。“端坐”的“端”,既指形体之端正,也指意念之专一。“端坐”亦即坐禅。“真相”犹言“本来面目”,即本来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未出生前即已含蕴在胎藏之中的纯真人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真如佛性。“真相”出自禅宗的经典著作《坛经·行由品》,又称“主人翁”及“无位真人”。

瑞严师彦禅师在石上坐禅时,通常只是默默地坐着,偶尔也会大声自言自语地说道:“主人翁!”然后自己问答:“睁开眼睛!”“是!”“将来不要被蒙骗了!”“是,是!”如此地自问自答,是高深的禅境。人不论是谁,都由甲、乙两个“我”组成。乙是“世染的我”,甲是叫唤乙的自己,即“本真的我”。乙是外在的、众所周知的,而甲则是内在的,存于乙的深处。所以,甲乙之间的对话愈多,其人格愈能得到提升。临济禅师曾经对弟子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在汝等面门出入,未得证据者,看,看!”——在你们的肉体之内,存在着超出时空的真实的人性,它进进出出于你的日用生活中,倘若你还没有找到它,那么就快点回光反省,与真实的我相会吧!无位真人活生生地出入于我们的毛孔,我们却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所以必须既超越感觉的经验,又不离开感觉的经验,即通过另一种经验坐禅(“端坐”),才能感觉得到,才能和乙我内部的甲我相会。一旦当满身世染的乙我,抖落了身上的世俗的尘埃,与澄明宁静的甲我相会时,我们便成了主人翁、无位真人,便见到了本来面目(“真相”)。“此便是如来”,这时的你我,便成了最高的精神实体如来了,这就是慧能所说的,迷人若能开悟,与大智人无别。不悟之时,有佛陀与众生的差别;一念若悟,众生即佛。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之中,为什么不从自心顿性真如本性!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成就佛道:“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我不乐生天

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王梵志的诗往往有发语惊人的特点。不是字句的惊人,而是语意的警拔。“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佛家谓人生前修行,死后便生于天界;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谁不乐生天,谁不爱福田?而这个“我”却迥异常人。为什么呢?修行、积善这些行为本来都是好的,但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于生天、得福上,则修行、积善便失去其纯洁性,而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阴影,这样的修行、积善便大打折扣:“若欲存情觅佛,将网上山求鱼”“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行”“智者知心即佛,愚人乐往西方”。所以,连生天、得福的念头都要打消,“不乐”“不爱”。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修行、不积福了,只是采取一种更纯正的心态而已。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这是禅宗随性适意生活的写照。《景德传灯录》卷六《慧海》载,“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问:‘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古宿尊语录》卷四临济禅师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饿了吃,困了睡,看时容易做时难。多少人吃饭时不肯吃饭,而是贪心大炽;睡觉时不肯睡觉,计较蜂起。“凡夫”的可怜之处,就在于他们“任生不得生,求眠不得眠”。相反,如果在吃饭睡觉这些行为上,仍然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意义,这才是禅心。有人参见主持赵州和尚,说:“弟子第一次到这里来,请师父教我修行。”赵州问:“你吃过饭没有?”“吃过了。”“那么,去把碗洗一洗吧。”——领悟、修行及日常生活属于同一件事情,禅宗主张“任运自然”“一切无非佛事”,要能够切实领悟到这种真实,并加以维持才是修行。如果“向外觅功夫”,那么只是个痴顽的俗汉。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愚人”,指不明白饥来吃饭困来眠、日用即道的那些人。“智者”则与之相反。这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世人对“我”所采取的禅修之道的看法。愚人嘲笑“我”,以为这很愚蠢;智者赞许“我”,以为这是大智慧。而“我”又是如何看自己的呢?“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我”自己认为,这样修禅既不是愚也不是智,更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只要起了“愚”“智”等分别心,便离开了禅。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作者在这里,不但把以“我”为愚的看法消除,而且把以“我”为智的看法也消除了。而真正地透脱自在之境,正存在于此。

禅是平常的、常切的,它存在于日常琐事之中。因此,在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中,都有平常心的妙用。在这生活的自然平淡中,感受到宁静与愉悦,才是真正的禅。用《坛经·自性真佛解脱颂》来说就是:“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佛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莫漫求真佛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这首诗谈的是“自见本心,自成佛道”的主旨。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真佛”,指自己的本心,即每个人都有的纯真佛性。佛教认为,人的本心本是纯洁无邪的,只是受了外在的“客尘烦恼”的蒙蔽,才隐没在污浊之中,因此要使迷惘的人生转化为觉悟的人生,就必须恢复清净的本来面目。佛教的法相宗主张阿赖耶识因受外界事物的熏习,成就业种而使人在六道轮回不已,要想获得解脱,必须通过修习,转染为净。佛教的北宗禅法,则主张对心灵这面镜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作者在这里,运用的却是慧能大师所开创的南宗禅,陡喝一声:不要徒劳无益地“求”什么“真佛”,因为“真佛”本来就安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怎么可能通过向外寻求来得到呢?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这是对上两句的补充。“妙性”和“灵台”,这里指的都是人的未经受外物蒙蔽的本心,即真如佛性。它是不曾受到客尘烦恼的“熏炼”,而失去原本的光明的。它原本就赤洒洒净裸裸光灿灿地袒露在那里。“心是无事心”,这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空灵与自由的心,没出生前就已存在。“面是娘生面”,这个本来面目,天真独朗,不为后天而改变。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这两句是对上文进一步的深化。“劫石”,佛经中指极大的石头,或方广四十里,或方广八十里,或方广八百里。佛经上说,用轻得几乎没有重量的天衣,每隔无限长远的时间来拂拭这石头一次,等到石头被拂拭得消失时,才是一小劫、一中劫、一大劫。劫石动摇,指极其长远的时间。诗中用的假设句说,不论经历了多长远的时间,真如自性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常清净的佛性,永远存在,永不变化。既然“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又哪里会受什么“熏炼”,又何必去向外寻求呢?

这首诗宣扬直指本心、本心即佛,与南宗禅思想实出一辙。

同类推荐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往事百语(一)

    往事百语(一)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琉璃慧光

    琉璃慧光

    本书为易菁先生对《药师经》的讲记,逐句消文纳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有独到闻发,十二讲内容将全经妙义尽释无遗。
  • 定不在境

    定不在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人及该做怎样的人的道理。
热门推荐
  • 萌妻不准逃

    萌妻不准逃

    “美女,给爷笑一个。”“滚!”“宝宝我错了。”“笨蛋!”“行行行,我笨蛋,那你就是笨蛋的妻子。”“哼!”某邪魅夫君勾唇一笑,扑上去。她是夏府六小姐是夏府公认的丧门星,短短两月克死五个未婚夫,遭受世人唾弃;他是冥界帝王,掌管六界生死,可偏偏却迷上了那个丫头,唯有他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二人本不该走到一起,却是阴差阳错的结为夫妻,他宠她,他疼她,他爱她。她不嫁,怕连累他,他却一心要娶。
  • 斗破苍穹2之斗帝血脉

    斗破苍穹2之斗帝血脉

    屌丝苏小轩,穿越到了斗气大陆,成为了苏家废材,却有斗帝血脉。看他如何从斗之气五段,到人人敬仰的斗帝!看他如何从大荒镇,到整个斗气大陆!看他再破苍穹,续写炎帝辉煌!群号码:423449863,欢迎加入
  • 聊斋剧作三种

    聊斋剧作三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新归来的奥特曼

    重新归来的奥特曼

    本书以初代的世界观为基础,以奥特兄弟我半径,五十四年前来自M78星云的奥特曼和早田进合为一体保护地球,杰顿的那场战斗中初代奥特曼输给了杰顿,人类则是用自己的力量将杰顿消灭,而初代与早田进分离,初代和佐菲回了光之国,早田进则是成为了一个人普通人。54年后,早田进在一场奇怪的聚会中与初代重新相遇,初代把β魔棒递给了初代,初代嘱咐着早田进将β魔棒给了他的儿子早田良介。
  • 勘魔笔记

    勘魔笔记

    话说人修仙却是不易,因对自身要求颇高,所以世人修仙者极少。但人死后却可修成神,便是鬼魂依托死后的身体修炼。凡修神者,向善可成圣,即得道,向恶则成魔,为祸世间。而畜生与人不同,皆可以修仙,只视其资质而定,善者也可成圣,恶者则成妖,也是为祸不浅。但凡修神者,自成神那一刻便注定了善恶,成圣成魔显而易见。而修仙者,或善或恶,只观其结果,最终是善则成圣,最终是恶则是妖。这点其是人心险恶人,而畜生相较反而心性单纯的原因。寒若冰清不玉洁辉尽无光落日斜还有相思谁为我厌世默自数离别
  • 国民小仙女

    国民小仙女

    沉睡千年的白泽神兽,一朝苏醒,发现自己身处二十一世纪。她兢兢业业,努力想要融入现代社会,学着做个“普通人”。为此,她查阅了无数书籍(小说),想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女性。在看到一本小说中女主发明了宇宙飞船,带着她的爱人们去外星定居之后,白泽陷入了沉思——“对不起,只会算命读心的我,给现代女性丢脸了!”PS:重生复仇心机男主×武力值爆表神兽女主(复仇虐渣,打脸奋斗是男主的事,女主永远风光霁月,纯白无暇。)女主是作者亲生的,男主是捡来的[认真.jpg]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宠的娇气小姐

    他宠的娇气小姐

    缆车少年满眼都是宠溺,看着属于他的太阳,这等场景让人记了好多年。谢缆双手捧着脸,手肘压在程缓的课桌上面,就那样微笑着看着程缓看书,程缓直接无视了谢缆。程缓感觉到了谢缆的视线,她习惯了谢缆的视线总是在她的身上停留,熟视无睹的看着自己的习题,谢缆慢慢的有些困倦,等程缓再次抬头看谢缆的时候,他已经趴在书桌的一下一小角,睡的有些不安稳。程缓凑近伸手想数数谢缆的睫毛,谢缆的确很好看,睫毛也是又长又密,谢缆动了动。双向甜宠,男女主双强,快到碗里来。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魏晋神韵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魏晋神韵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