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17500000019

第19章 伊曼努尔·康德(一)

1.生平、个性、著作

我们的叙述已接近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康德那里达到了一个高潮和转折点,即使康德的许多敌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且这样的情形也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一个人的思想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而引起的。1781年,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诗人和最重要的批判者莱辛溘然长逝,就在这同一年里,康德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这标志着欧洲启蒙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康德生来身体羸弱,他个子矮小,体弱多病,身材有点畸形,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由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他持之以恒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并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康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平静无波,并且始终如一。通过这种努力,他能够健康地活到高龄,并最终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康德严格地过着极其有规律的生活,关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道中都有记载。他总是5点起床,然后便立即投入工作。从7点至9点,他在大学里讲课。9点至下午1点,这是他用于个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时间段,他的科学著作大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接着是午餐时间,进餐时康德几乎总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欢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学者。午餐是用来完全放松自己的,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席间会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接着是散步,同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而且也非常具有规律性。散步之后,他又开始工作,晚上10点准时上床睡觉。

康德在做讲师期间,赫尔德正在柯尼斯堡上大学,他在一封信中这样称赞康德:“他血气方刚,总是那么兴致勃勃,他生来就为思想的额头里装满了坚不可摧的快乐和喜悦,他思想丰富的谈吐源源不断地从口中流出,他有取之不尽的风趣、机智和变化无常的思想,听他讲课简直就像轻松愉快的享受。他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我们愉快地学会自己思考问题……”他在大学里任教40年,他不仅仅讲授这两门课程,此外还讲授数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以及自然神学、伦理学和自然法权。他是一个受人欢迎和爱戴的教师。就和讲授哲学问题一样,康德也能够在地理课上栩栩如生地谈论那些陌生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尽管他一生中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

一位传记作者说:“起床,喝咖啡,写作,讲课,吃饭,散步,一切活动都按他自己规定的时间表,邻居们都非常清楚,当伊曼努尔·康德身穿灰色外衣,手拿西班牙式藤手杖走出自己的家门并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这时正好就是下午3点半。如今这条被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林荫道就是因康德而得名。他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走八个来回,一年四季永不间断,当阴天或者天上的乌云预示着将要下雨的时候,人们就会看到他的老仆人朗培尔谨小慎微地跟在他的身后,腋下夹着一把长柄大雨伞,如同一种天意的象征。”康德非常严格地遵守自己设定的日程表,据说柯尼斯堡的市民可以根据他的活动来校准时钟。海因里希·海涅的这些略带讥讽的描述,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康德个性的轶事,都与康德的年龄有关。老年的康德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因为他的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他也是一个备受欢迎的客人。他与那些偶尔居住在柯尼斯堡的俄国高级军官们交往频繁,他们大都是来自波罗的海东岸国家的德意志血统的人。

他的主要著作问世以后,康德立即就声名远扬,而且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名气就已经超越了德国国界。人们纷纷向他表示敬意。来自柯尼斯堡之外的许多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了。虽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思想创造力已经渐渐消退,但是,当他于1804年2月12日溘然长逝时,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还是纷纷前来拜谒他的故居,目的是再看一眼这位伟大人物。城市、大学以及居民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对于柯尼斯堡这座安静的城市来说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2.前批判时期

1.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康德在其中阐述了一种关于宇宙形成和行星运动的理论假说。牛顿认识到并计算出了引力对于天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太阳系的形成问题他却没有解决。他明确地指出,人不可能对此做出自然的解释。在他看来,天体的循环运动是两种力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一种是吸引力,对于这种力我们可以用机械的方式做出解释,另一种是排斥力,它阻止行星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向太阳。牛顿认为,对于这第二种力我们只能做这样的解释,造物主自身已经赋予天体这种运动规律,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逃逸太阳的追赶。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以前的这段时期,或者说,康德思想真正开始形成以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从他的第一部著作发表到他写出自己的博士论文,在这几十年内他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的大部分我们在这里并没有列举出来——大都是涉及自然科学问题。康德的著作涉及到火、火山、自然地理学、风的理论以及里斯本大地震。牛顿物理学是他思想的基础,对他来说,牛顿物理学是精密自然科学知识的一个典范。

康德提出的两种力都可以用机械论加以解释。他假定了一种宇宙的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最小微粒均匀地分布于空间之中。由于这些最小微粒在密度上和引力上都各不相同,于是,那些密度较大因而引力也较大的物质微粒就会将那些密度较小因而引力也较小的物质微粒吸引过去。在引力的作用下,较轻的微粒会呈直线形移向较重的微粒,并在那里集结成一团。但是,在移动的过程中,它们会与其他微粒相撞,它们会被撞开,因而会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因此会产生运动方向的偏移。从最初的混乱无序的运动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运动的均衡,从而达到一种最低程度上的相互制约。于是就形成了圆周运动。那些呈圆周运动的微粒的一部分被太阳吸引了去,并围绕太阳旋转。其他微粒组成了行星。它们离太阳越近,其密度就越大,其体积就越小。几十年之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比埃尔-拉普拉斯在对康德的理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得出了与康德非常类似的结论。从此以后,这种宇宙形成的假说就被称作康德一拉普拉斯理论。

康德试图用这个假说来表明,为了解释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如何形成一个和谐的宇宙整体,人们并不需要假定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一切都可以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的规律加以解释。至于那弥漫于空间中的原初的物质微粒又是如何产生的,在康德看来,任何自然的解释对这个问题都失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假定一个造物主,他创造了物质,并赋予它们力量,使它们有能力从混沌无序的原初状态构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来。

康德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宇宙形成于最小微粒的运动,康德试图更进一步确定这种最小微粒的本质。他将它们的本质定义为“充满空间的力”。也就是说,物质具有物质性和不可穿透性,物质的本质就是力。没有“材料”,只有力!《物理单子论》包含着康德具有前瞻性的自然科学思想。康德的这一思想在当代物理学中又获得了一次伟大的复兴,当代物理学不仅在理论上认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还在实践运用中清楚地证明了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反之亦然。

“自然史……将要描述地球的变迁、地球上造物(植物和动物)的变化,这些变迁或变化都是自然历程的必然结果;它还要描述由这些变化而来的原始种的原始类型的变异。它或许会将一大批看上去各不相同的物种归列为同一个种属,并且将今日描述自然的如此详细的学科分类转变为一种便于理解的自然体系。”在康德的第三部自然科学著作《论各种不同的人种》中,康德用一种自然史的观念来代替纯粹的自然分类描述。他在其中表达的思想使他成为进化论思想的开创者之一,这_思想在19世纪时已被广泛接受。

2.批判问题的形成

从理性原则出发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也不必借助于经验——这一点很重要。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经验并不是认识的基础和界限,因此,他们也没有理由怀疑一种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种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超越经验和超越感性的科学而存在。况且理性主义者也创立了这样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们采用的是独断主义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做事先的批判性检验,也不管理性是否有能力在不依赖经验的前提下获得超验的确定性认识。让我们回到哲学本身!在大学学习期间以及工作的初期阶段,康德在德国所见到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体系就是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如果我们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它,那就是理性主义,在方法上则是独断主义。之所以称它为理性主义,是因为它是一种理性哲学,它相信:我的理性关于世界所表达出的是真实的。康德的老师科努岑就是一个沃尔夫主义者,在老师的影响下,康德到1760年左右也一直是一个莱布尼茨一沃尔夫体系的追随者。

洛克曾说:没有感官经验,理智中就一片空白。这是彻底的经验主义。只有经验。

才是我们认识的源泉,而且也是认识的界限。对于这种经验主义来说,因为经验不为超验提供任何根据,所以超验科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则是不可能的。康德然后发生了思想的转变被从“独断主义的昏睡中”唤醒了,而唤醒他的人就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

康德与独断的形而上学分道扬镳了,他关于沃尔夫哲学说的一段话已经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某些思想界的空中楼阁的建筑家们……那么我们必须忍耐他们的说法中的矛盾之处,耐心等待这些先生们从幻梦中醒来。”他的整篇文章都带有类似的嘲讽语气:“机敏的胡迪布拉斯本来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解开这个谜;因为照他看来:如果一股季肋部的风呼啸着吹进内脏,那么要看它朝哪个方向吹,如果它朝下吹,那么出来的就是大粪,如果它朝上吹,那么就会出现幻象或者显灵。”“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动机促使我去研究这种无聊的琐事,这等于是在继续传播荒诞的故事,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是很难去听它的,更不用说还把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放到哲学研究著作中去……愚蠢和智慧之间的界线是如此之模糊不清,以至于由于在其中的一条道路上走得时间太长了,也难免有时会沾着另一条道路的边。”康德开始怀疑理性主义的正确性,因而也开始怀疑旧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否是可能的,这种怀疑尤其表现在《视灵者的幻梦》一书中。在朋友们的请求下,康德与瑞典通神学家和视灵者埃曼努尔·斯韦登伯格展开了辩论,康德利用了这一辩论,使它成为与独断的形而上学“幻梦”的一次清算。关于这两者,康德说,虽然他们的想法是可行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却与某些疯子的幻觉有些类似。他告诉人们,那些人一旦离开可靠的经验的基础是如何按照严格的逻辑方式获得最稀奇古怪和出人意料的原理和体系的。康德说,像斯韦登伯格这种“视灵者”是应该被送进精神病院的,但是问题不仅在于这些“视灵者”,那些思辨的形而上学的信徒与“视灵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常常陷于幻想,把自己的想法当做事物的真正秩序,只不过一个是感性的梦幻者,一个是理性的梦幻者而已。在这里我们看到,康德与1日的形而上学已经分手了,当然还有些恋恋不合,因为他承认自己曾经对它情有独钟,“命运驱使我爱上了形而上学,尽管它很少对我有所帮助。”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康德给形而上学下了新的定义: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界限的科学。康德又接着说:“只不过我在这里还不能精确地确定它的界限……”

康德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这个界限。一边是理性主义,一边是经验主义,谁是正确的呢?康德说,为了做出区分,我必须事先做点在我之前还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我必须对人类思维器官的整个结构进行重新考察。只有当我弄清楚了,作为我们知识源泉的思维器官,它工作方式的有效范围和界限在哪里,然后我才能有充分的权利做出判断,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它可能是什么样。也许得出的结论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都不正确?或者,它们各自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是正确的?“我的目的是要说服所有那些认为形而上学有研究价值的人,让他们相信把他们的工作暂停下来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东西都看做是没曾做过,并且首先提出“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这一问题。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所谓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

康德用了15年的时间专心思考这个问题,这表明,首先,这个问题非常难;其次,康德对这个问题思考得非常细致和耐心;再次,显然康德既不想也不能对争论的双方感到满意。1770年,康德发表了《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在其中他对于这个问题做了初步的解决。但是又过了11年之后,也就是康德57岁那年,他才发表了他的令世界震惊的《纯粹理性批判》。

3.纯粹理性批判

1.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但我马上看出我将要处理的那些课题之巨大和对象之繁多,并觉得这一切单是以枯燥的、纯粹经院的方式来陈述就已经会使这本书够庞大的了,所以我感到用那些仅仅是为了通俗化的目的而必要的实例和说明来使这本书变得更加膨胀是不可取的……”“我敢说,没有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这里没有得到解决,或至少为其解决提供了钥匙。”一部对自己提出如此要求的著作,我们——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广—一也可以要求它满足如下两种条件:结果的绝对确定性和阐述的明晰性。对于前者,康德把评判的权力留给读者和后世;对于后者,康德说,他已经为明晰性问题操了足够的心,为此他使用了大量的概念。此外,康德一开始也感觉到直观对于明晰性的必要性,也就是需要引用例证并做出具体的解释。

康德的主要著作不仅属于世界文献中内容最丰富的之列,而且也属于最难理解的之列。康德自己也意识到了它的难以理解,他称自己的“纯粹理智概念的演绎”——这也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内容——“是所从事过的形而上学事业中最困难的。”在面对紧迫的理性批判的困难时就去求助于所谓的“良知”——如那个由托马斯·里德创立的苏格兰哲学学派针对休谟所做的那样,“等到考察研究和科学都无能为力时去向良知求救,这是新时代的巧妙发明之一,用这种办法,最浅薄的大言不惭之徒保险能同最深刻的思想家进行挑战,并且还能招架一番。不过,人们只要稍微做一点考察研究,就不会找这个窍门。而且,认真看起来,向良知求救就是请求群盲来判断,群盲的捧场使哲学家为之脸红。康德也完全尊重普通人的理智,但是“凿子和槌子可以在木工中使用,对于铜刻,这就要用腐刻针。”

我们在这里试着对康德使用的几个概念做一下解释。在此,我们可以跟随着康德自己的思路。

康德所说的“批判”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评价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审查、检验和划定界限。

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在我们的经验之前存在某种东西,即我们是否拥有先天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始终是后获得的。纯粹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我们在其中没有混入任何经验的东西。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康德将经验主义者的这句话放在批判的开篇。如果没有事物触动我们的感官,并激发我们的理智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从时间上看,经验先于一切认识。但这并不是说,一切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也有可能,我们所说的经验本身就是某种复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们自己添加进去的某些东西的混合。批判的分析必须把这两种东西分离开。

康德说:一个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而只是一种习惯的产物,然后接着他的话说:一个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但是它也不可能来自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区分开这种纯粹知识和经验知识呢?有两种可靠的特征:必然性和严密的普遍性。经验永远都不会给出严密的必然性。经验始终只是告诉我们,某物被这样或那样创造了,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某物必然会被这样创造。经验不会给它的定理赋予严密的普遍性。利用经验我们永远不可能超越一种相对的普遍性,我们只能说:就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来看,这个或那个定理还没有例外。如果一个定理带有绝对的必然性和严密的普遍性,那么它必然是来自先天的认识。比如,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定理:每种变化必然有其原因。休谟已经认识到,一个必然的和普遍的定理不可能来自知觉。

判断是一个主项与一个谓项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指的是“分解”或“剖析”。

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区分开来,这对于康德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当我说:一切物体都具有广延性,或者说:球是圆的,那麽我在谓项中所说的东西已经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之中了,因为“物体”这个概念就包含着“广延性”这个特征,“球”这个概念就包含着“圆”这个特征。这就是分析判断。综合指的是“联系”或“组合”。当我说:这个球是金质的,在这里我给“球”这个概念添加了它本身并不包含的某种属性,因为球不需要都用金子做成。在这个概念里我所添加的东西——金色的特征——就是来源于经验。如果我不是凭自己的知觉确信这个球是金质的,那么我就不可能做出这个判断来。这就意味着,综合判断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来自经验。一个这样形成的判断当然不会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像“每种变化都有其原因”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定理该如何解释呢?如我们所说,经验永远都不会使我有理由将它作为普遍的和必然的。这个定理是综合的,因为我可以将变化的概念做任意的分解,我在时间中只发现变化,但是却不能发现变化与原因的必然联系的因素。而这个定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难道也存在先天的综合判断吗?康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人的一般理智还是科学,其中都包含大量的这种先天的综合判断。首先,数学判断就是综合判断。康德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7 5=12这个定理是个先天判断,因为它必然有效,而且没有例外。那么它是分析判断吗?也就是说:“12”这个概念里是不是就已经包含了7加5的概念呢?康德说:不。当我们再去考虑更大的数时,我们就会清楚了。如果我不借助于直观,也就是运算,我不可能从7654和3674这个数的纯粹观念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非常奇怪的是,虽然这个定理是借助于直观得出的,但它仍然是先天的,也就是说,它并不依赖任何经验。只有当存在某种纯粹的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直观时,这才是可能的。这对于其他纯粹的数学定理也同样适用。其次,自然科学也包含先天的综合定理。再次,形而上学至少也是由这种定理组成的,因为它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经验的认识。

这样我们就面临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因为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中包含着这样的定理,所以它又涵盖以下几个问题: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形而上学——只要它还被称作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的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先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门特殊科学的任务,康德称这种科学是“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指的就是那些能够被先天认识的原则。康德之所以称他的书是批判,因为它不是想提供一种纯粹理性的完整体系,而只是想对纯粹理性做批判的判断,对它的根源和界限加以规定。关于问题的提出以及这本著作的题目,我们就说这些。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划分,我们还必须弄清康德在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意义。康德所说的先验一词指的是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以别于认识的内容和材料。

验哲学就是一切纯粹理性原则的体系。先验的 并不是指“超越经验的”或“超出一切可经验的”,而是指“先于经验的”。

划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即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感性直觉和理智。这两者都要去考察,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包含先天的因素,而且感性要先于理性。在康德那里,Aesthetik这个词是按照其本意被使用的,也就是说,康德使用了它与感性有关的部分,它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美学”,而是“关于感性的学问”。

2.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先验考察。感性是我们自身固有的一种能力,它受作用于我们外部事物的影响。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也就是说,直观就是个别对象的直接表象。

乍看起来,一个这种个别表象,比方说一朵玫瑰花,在我们分析我们的认识过程时,它是不可再被继续分析的最终的东西了,但是,经过必要的考察后我们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有不同的感官知觉,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会有多种感官知觉参与进来。在上述例子中,我们的嗅觉会传达花的芳香,视觉和触觉会传达花的形状和颜色。感官知觉只向我们提供感觉,这些感觉则只是我们获得“玫瑰花”这个表象的原材料。在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它会整理我们获得的那些感觉,而且是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整理:在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中。个别表象并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是已经经过加工了的材料。在我们的思维中被整理过的那些东西,它们自身并不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空间。

当感官提供某种感觉时,必须有从外部影响感官的某种东西存在。关于这种外在的东西我们不用多说什么了。这种外在的东西只能以某种形式向我“显现”,如它所传达给我的感官的那样,这个界限我是永远不可能逾越的。关于现象背后的东西,关于物自体我却一无所知。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撇开一切经验的东西不考虑。我可以不去想玫瑰花的气味颜色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我却不能撇开不谈,这就是事物在空间中的广延性。空间的观念是先天的。空间无外乎一种形式,我们的外感官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其中被表象出来的。空间并不黏附于对象本身。是我们将空间的观念加在了“物”的上面。人的感觉器官就是这样被设置的,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都必然显现为在空间中并列的形式。注意是显现!

在这种限定的条件下——就是说物只能作为现象被我们所知觉,至于它的其他属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空间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所有人的感性结构都是相同的,对所有的人来说。

,凡是显现给他的东西,都只能是在空间的形式中显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可以说:“空间具有经验实在性。”这就是说,对于所有作为外在对象显现给我们的东西,空间都具有客观有效性。至于物自体是否在空间之中,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康德可以接着说:“空间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将一切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都抛开,那么空间就是虚无。因此,空间是我们的外感官的纯粹先天的直观形式。

时间。

时间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时间是我们内在直观的先天给予的形式。和空间一样,时间也是先天被给予的。时间是我们内感官的纯粹形式,是我们内在的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让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自身不同的心灵状态,虽然它们之间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这就是:它们都在时间中流逝。时间并不来自它们其中的某一个,时间是条件,如果没有时间,我们不可能对它们有任何经验。

一切外在的东西也只能是在我们之中以观念的形式被给予的。由于时间是我们的观念的必然形式,所以时间不仅是我们内在直观的形式,而且完全就是我们的直观的形式。“一切现象……都是在时间之中的,并且必然地处于时间的关系之中。”

时间也具有经验实在性,就是说时间对于显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绝对有效性,它具有先验的观念性,也就是说,时间不适用于物自体。

数学的可能性。

几何学研究空间关系。比如说,几何学教导我们,直线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这是一个综合的定理,因为直线概念分析的结果只能是质量而非大小。我必须借助于直观,但是我不需要等待经验!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先天地——在我自身之内拥有空间的观念。这就使得我有可能形成这个先天的综合判断。和我一样,每个人在他自身之内也都具有相同的空间直观形式。几何定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空间和时间以先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之中,数学的可能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因为数学只与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性有关。算术是用来计算的。但是计算基本上也就是计数,就是说,它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基础。由于我在我自身之内就拥有作为纯粹感性形式的时间,而且所有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所以算术也不需要借助于经验就能够纯粹以内在的时间直观为基础而得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定理。批判的第一个问题,即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就这样被解决了。

3.先验分析论

问题。

洛克曾说,在没有感性认识之前,知性中一无所有。莱布尼茨又加上了一句话,没错,除了知性本身!知识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康德也用一句简短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详悉阐述却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中最长和最难的一段。康德一开始就说,一切思想、一切概念都来自通过直观被给予我们的对象。没有直观的概念是空洞的。如果我们的认识能力的两个“来源”之一即知性不是在空无的空间中四处摸索的话,那么它始终是与感性相关的,感性为知性提供直观的材料。但是感性同样也是与知性密切相关的。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即感觉,直观仿佛是按照感性的先天的形式被初步地整理过了。如果没有知性,纯粹直观就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没有概念,直观就是盲目的。

因此可以说,感性和知性在认识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就如同感性按照其先天的形式整理感觉一样,知性现在也开始继续整理感性所提供的材料。知性将这些材料提升为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结合为判断。

知性的这种连接的活动就是众所周知的逻辑的对象,关于此我们在其创立者亚里士多德那里曾做过详细论述。这种普遍逻辑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变化,康德基本上也没有改变它,但是康德心里所惦记的并不是普遍逻辑的问题,即我必须如何将概念连接起来,以便于我能够获得正确的判断等等,康德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知性究竟是如何获得概念的?我们的知性能够构成概念,这些概念又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相关联并与这个对象相一致,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就是康德创立的先验逻辑所讨论的问题。

范畴。

知性思考或连接或联系知觉,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先验的,而不是来自于经验,所以被称为知性的纯粹概念或范畴。知性表现于判断中,实际上,知性就是判断能力,思维就是判断。因此,思考的方式就是判断的方式,要发现这种判断的方式,我们必须分析判断,检查判断所表现的形式。因此通常逻辑已经做了这项工作,到那里去检阅,会对我们有帮助。判断的逻辑表可以引导人去发现范畴。判断表中有多少可能的判断,就有多少心灵的纯粹概念或范畴。论述这一课题的那部分逻辑叫做先验分析论。

依存性与自存性 ——实体与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 ——原因和结果。

协同性 ——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4.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 ——不可能性。

存有 ——非有。

必然性 ——偶然性。

一个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通过感性的先天的形式从感觉中产生时空中的直观。然后知性再按照12个范畴将直观连接起来。这样就得出经验的概念(由直观的材料构成)。当我们将感性和知性的纯粹形式,即空间、时间和范畴连接在一起,我们就会得出纯粹的概念。康德并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系统地探寻和整理,而且也没有给这些范畴下定义,“在这部著作中,我有意避免了对这些范畴下定义,尽管我有可能得到这些定义。”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经验论者洛克说:当我们发觉两个事件之间有因果联系时,我们在这里会认识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实在的”物之间起作用。怀疑论者休谟说: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发觉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我们总是只能发觉到相继发生的事件。因此,因果性原则根本就没有客观有效性,它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康德说:因果性原则不是来源于知觉,休谟在这一点上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因果性原则来自知性。而且这对于一切经验都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这是如何可能的呢?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能:因为一切经验都是这样产生的,即知性将它的思维形式铭刻在由感性提供的材料上,显然,我们在一切经验中也必然会再遇到这种形式!

摆在我们面前的更为主要的问题是:先天的范畴,即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于知性中的范畴如何可能与经验的对象有关,以至于我借助于这些先天的形式能够认识对象呢?康德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就像范畴对于感性的先天形式空间和时间不适用一样,范畴对于物自体也不适用。但是,对于显现给我们的“物”来说,范畴却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在我们的经验中永远都不会出现与因果性不一致的情况,因为一切经验首先要借助于范畴通过知性的塑造活动才得以实现。

先验的判断力。

在范畴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先天的形式,知性在整理直观材料时便是利用这种先天的形式。但是知性又是从何得知这12种范畴的哪一个能够应用于那些杂乱无序的材料上去呢?知性有一种能够使其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康德称这种能力为判断力。

范畴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所有直观的五花八门的材料都从属于一种普遍的形式,即时间。因此,每一种范畴都对应于一个时间的图形。当然这只是说明了判断力的功能,康德关于这种“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形法”的细节解释我们在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自然科学的可能性。

我们把现象的合乎规律的秩序称为自然,称它的规律是自然规律。但是自然之所以具有合乎规律的秩序,是因为我们的知性能够把现象按照蕴涵于其中的准则联系在一起。批判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也通过先验分析论而得到了回答。就和纯粹数学是可能的一样,纯粹自然科学也是可能的。人是自然规律的制定者!由于“制造”自然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是我们的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我们的知识!

“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康德的这一观察结果意味着一次革命,它的作用并不亚于哥白尼的思想对天文学产生的影响。

4.先验辩证论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作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的科学的界限也就是可能的经验的界限。我们是局限在现象世界之中的。当我们回顾以上所讨论的事实并尝试回答批判的第三个问题,即作为超越感性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则会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在人的身上潜在着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望,它试图超越时空中的现象世界。何为灵魂?何为世界?何为上帝?如果我们想获得一种令人满意的人生观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干脆把这些问题撇到一旁。对此,我们的理性是如何行动的?大自然是否在此赋予我们一种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的欲望呢?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中接近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我们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将“理性”与知性区别对待,那么我们还应该再补充一点,这里所说的“理性”是狭义上的,与这部著作的题目中所指的理性有所不同。那里所指的理性包涵人的一切精神或心灵力量,而这里所说的理性是指“理念的能力”——区别于作为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概念能力的知性。

根据以前所说的,我们在这里也不会错误地认为,康德所说的“理念”必然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会有何不同。在理性批判的序言里,康德就确切地指出,柏拉图敢于将自己置于理念的空中楼阁之上,虽然他在那里不再可能找到支撑。

理性在感性和知性之上构筑起一个更高的楼阁。根据其逻辑应用。

,理性是“推断的能力”。知性生产出概念,并将概念与判断联系到一起。理性将判断与结论联系到一起。理性能够从一个或几个原理中推导出一个新的原理。理性的这种连接活动的结果是什么呢?就和知性能够把直观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整理为概念一样,理性也能够把概念和判断的各种各样的材料重新整合起来。也就是说,理性能够在我们的知识中建立起一种更为广泛的统一性。

从理性的这种统一活动中完全能够产生出一种愿望,它不仅想把多样性变成相对的统一性,而且还想建立起完全的统一性。理性将要追求一种绝对物。理性的这种追求是受某种“起主导作用的理性概念”引导的,它就是理念。康德也称理念是“调节性的原则”。意思是说,和知性能够朗照感性一样,理性也以类似的方式引导知性。但是其中有着重要的区别:理性只赋予知性应该如何行为的规则,因此它是“调节性的原则”。

如判断形式表所显示的那样,存在三种可能的关系,它们将定律连接到一起——理念是如何形成并产生作用的。与之相适应,理性也发展出三种理念。从范畴的绝对联系中产生出一种成为我们的一切观念之基础的思维主体的绝对的统一,即精神理念,或心灵理念。从假设的有条件的联系中产生出一种愿望,它试图从有条件的现象的无限系列达到这所有现象的无条件的统一,即达到宇宙理念,或世界理念。从对立的排斥的联系中产生出一种一切思维对象的绝对统一的理念,一种最高本质的理念,即神学的理念,或上帝的理念。关键问题是,这些理念都还只是应当如此的准则。它们仿佛是在我们内心中设立的无限高远的目标。心灵的理念对我说:你应当将一切精神现象如此联系起来,仿佛它们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之上。世界理念对我说:你应当将一系列有条件的现象联系到一起,仿佛世界建立在无条件的同一性之上。上帝的理念对我说:你应当这样想,仿佛一切存在物都有一个最初的必然的原因,也就是必然有一个神性的创世者。

在这三条道路上,你应当努力使你的整个认识中达到一种系统的统一性。

在这个领域内,纯粹理性批判也只能做到这一点。它表明,所谓的理念只在思想上是可能的,也就是它不并包含内在的矛盾,或者说在运用理性时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要把思维和认识相混淆,并且也不要以为一种可能的经验会与它们相符合。不过,人还是很容易受到这方面的诱惑。如果他屈从于这种诱惑,那么理性就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二律背反。

理性就成为“诡辩的”、“辩证的”。康德费尽心力试图详细说明,如此产生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当问题涉及到神学理念的时候,以及当神学总是试图重新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但是,我们既不能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又不能用理性否定上帝的存在。对于其他理念也是如此。

那么该如何对待形而上学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呢?康德自己就说:“因此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这就是说,康德为我们的(理论上的)理性规定了界限。这个界限正好就位于可能的经验知识终止的地方。对于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事情,理性就无能为力了。

这有两种含义:理性不能证明一般的形而上学的理念如上帝、自由和不朽——对康德来说,这一切正是他的研究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都只是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理性也不能反驳它。因此,这就为信仰留出了地盘。

同类推荐
  • 庄子大智慧全集

    庄子大智慧全集

    本书通过采撷《庄子》原书言论进行哲理发挥,寓含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与自我修炼的法门。包括“只有行动才算数”、“认识你自己是人生智慧的开端”、“让你的反对者有说话的机会”等42章。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东方三大圣人思想录

    东方三大圣人思想录

    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如何行动,甚至我们是怎样安身立命的,都跟儒释道三家文化脱离不了干系。鉴于此,本书精选约400个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经典故事,在解析诸家思想内涵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憧的传统思想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儒释道三家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我们可以先改变自己。
  • 易经智慧吉祥书

    易经智慧吉祥书

    本书解译了《易经》中启迪人生的道理,从易经来谈吉祥,帮助读者趋吉避凶。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也是对自我甚至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全书十二卷,剖析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阐释了人的德行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表达了奥勒留身居宫廷与面对乱世的独特感悟。《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该派里程碑式的作品。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能流传至今,并植根于近代西方文化的精神之中,可谓都仰赖于奥勒留的《沉思录》。本书为梁实秋译本的最新修订版,同时加入了英文,是中英对照的全新典藏读本。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忘年爱恋

    重生之忘年爱恋

    爱,何尝容易,即便可以也不能在一起.但,我离开了那个身份,是不是就可以了......
  • 都市重生之巅峰再现

    都市重生之巅峰再现

    一座神秘的破鼎,带他来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且看他如何解身世之谜,踏巅峰之路,成就一段传奇。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圣狱凌天

    圣狱凌天

    都市不yy,玄幻并非异界,看不一样的都市玄幻的传奇之路。我写的很认真,只希望大家能够抽空看一眼,每天更文———————九天之上,诸天掌控候选开始!两人的赌局,牵扯到谁?秘境之中,主角竟意外衍生出一代妖孽。看逗比的小龙一步步挑战主角的下限,刷着自己的节操底线!这里有炫酷的异能魔法,亦有传说中的修真世界!且看小龙能否成龙;主角能否成为掌控,凌驾九天!……非种马,不yy,够热血,阴谋诡计互算计!
  • 如果依然爱你

    如果依然爱你

    林先生,当初你离开我去寻找面包,现在我准备了一个烤箱,这辈子你休想再离开我半步。林先生,你不知道吗,你去美国这十年什么也没学会,但是你煮的咖啡不错,我喜欢上了。林先生,我要把我身上的刺全拔下来,从今天开始你要保护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恍若空尘

    恍若空尘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江湖梦,这里的江湖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也许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归宿.......
  • 庶道为王

    庶道为王

    误入穿越者前辈改变过的世界里,随波逐流……
  • 弑苍宇

    弑苍宇

    一段异界故事的诉说;一个天才少年的传奇故事。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谁敢相撼?咆哮的吟声震破莽苍大地,响彻辽渺之天。一阶学者,二阶学者;三阶武者,四阶武者;五阶武师,六阶武师,七阶武师;八阶武王,九阶武王;十阶武王……
  • 倾时慕绯色

    倾时慕绯色

    作为七国皇帝第八子,七国国运很衰,这让从小八字就很是衰的他根本得不到皇帝的喜爱,在深宫中,母亲不过是一个小宫女,生他时难产死了,又没有皇帝的宠爱,这直接导致他的生活非常的不理想,时不时会被人欺负,导致于性子温吞,犹豫。不过十四的年纪就被封了王,搬出了宫。平日里,他最喜爱养锦鲤,各式各样的锦鲤。二十有二那年,太子,他的十一皇弟娶了太子妃,这时,七国人民才想起来他们的八皇子都还没娶亲呢!萧时也不急,更不可能理会,日日养着锦鲤,这一日,竟然养出了个鱼人?鱼人开口说话了,脆生生的。“我不是鱼人,我是锦鲤,掌握这天下之运的锦鲤,你知道吗?”萧时觉得,他这一生大概可以过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