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28500000019

第19章 宋明时代儒教的新教义(2)

真正引入气质之性说的是张载。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把这个性叫做“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不过,这本善的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仅仅存在于气未凝聚状态,也就是说,在凝聚成人之前。一旦气凝聚成人,有了形质,就有了气质之性。气质之性遮蔽了天地之性,使本善之性不能正常发挥,于是有了恶: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篇》)

“形而后”,即成形以后。天地之性,就是成形之前的人性。善反,也叫做“变化气质”。经过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不复存在,就可以恢复天地之性,使言行纯善无恶。

气质之性说源于道教。参见拙著《中国儒教史》下卷第七章《北宋儒教》第五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并且道教解释道,气凝聚成人,就像水凝聚成冰。至清透明的水,结成冰就不再透明;那清虚灵通的气凝聚成人,也就不再清虚灵通。所以道教要求修炼。修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 把这有形有质的粗笨的形体化为绝对轻清的所谓纯阳之体,以便想凝聚时就凝聚为人,想消散时就化为云烟。不仅长生不死,而且遨游四海,无所阻碍。这就是所谓神仙。这个修炼过程,道教称为变化气质。然而,张载说的变化气质却只是学习。他认为“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经学理窟·气质》)。

气质之性说一面保护了孟子的性善说,一面又说明了恶的来源,对于儒教的人性理论,是一个重大发展。朱熹高度评价了气质之性说对于儒教的重要意义。《朱子语类》卷四道,气质之性说,“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张程(气质之性)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并且认为,在张载以前,“未曾有人说到此”。无论是孔孟,还是荀子、扬雄、韩愈,都“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气质之性说,奠定了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基础。只是程氏所说的气质之性仅仅是禀气清浊不同,和张载说的气质之性相差甚远。朱熹与张、程并论,甚至有时把气质之性的发明权仅仅归于程氏,不过是学派的偏见罢了。

气质之性说是宋代儒者心性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们对儒教教义、教理的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三复性成圣到修齐治平

到了宋代,当儒教的复兴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复兴的先驱者程颐在太学里,明确提出学是为了成圣的目标:

圣人可学而至与?曰: 然。学之道如何?曰: 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俱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易荡,其性凿矣……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颜子所好何学论》)

这也是说,人只要能够保持或者恢复善良的本性,就能成为圣人:“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同上)

程颐说,他提出这个命题的根据在于孟子。因为孟子说过:“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程颐认为,所谓“反之”,就是“学而知之”。汤、武通过学习而成了圣人,他们能做到的,别人自然也可以做到。程颐还批评传统的“圣本生知,非学可至”的论断,认为这是“不求诸己而求诸外”,只是学习文章词藻等,失去了真正的为学之道。假如能够把正心养性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当然能够成为圣人。也就是说,过去说的“非学可至”,只是学的方法不对,并不是圣人真的就“非学可至”。

程颐之前,周敦颐给儒者们为学制定了一个逐渐提高的阶次和目标。他的公式是: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

依照这个阶次和目标,则儒者们努力治学,其第一步是成为贤者,然后再成为圣人。圣人,要和天看齐。为了说明这个阶次,周氏以伊尹和颜渊为例,说他们都是大贤。儒者们,应该“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能够超过他们,就是圣人;赶上,就是贤者;赶不上,也会是一个好人。这叫做“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同上)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的。

把学的目标定为成贤成圣,其学的内容,就主要是修身。修身的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人欲灭尽,所存的就全是天理。人性本是天理凝就,所以灭人欲、存天理就是克服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的“复性”过程。个人复性,可以成贤成圣。成贤成圣之后,事情并没有完结。作为贤、圣,还有治国、治民的任务。朱熹把治国、治民的任务,也归结为使民众复其本性的过程: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也就是说,上天为民众任命君和师,他们的任务归结为一条,就是让民众恢复自己原本善良的本性。这样,复性就成为儒教全部活动的唯一目标。

朱熹这段话,是《大学章句》的序言,也是他对《大学》一篇宗旨的概括。《大学》从格物致知,经“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朱熹看来,都是复性过程的组成部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复性的准备;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复性的效用。韩愈作《原道》,认为儒教和佛教的重要区别就是: 儒教讲正心诚意,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道教讲正心诚意,就到正心诚意为止,不管家,更不管国家、天下。朱熹的《大学章句序》,也是对韩愈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说明。

《论语》中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而在宋代儒者,则把儒教全部活动及其目的,都归结为复性。这可说是对儒教理论的根本改革和创新。而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则是这个新教义的纲领性文件。

四格物致知

把正心诚意归结为治学的核心,因为正心诚意是复性的前提。而正心诚意和复性,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而要能够存天理、灭人欲,首先要能够识别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于是,宋代儒者把格物致知提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大学》原文讲了格物致知,但没有作出解释。朱熹认为这是重要遗漏,于是他把程颐的一段论述补上,认为那应是对格物致知的正确解释。这段话是: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

这里所说的格物的物,不仅是自然物、自然事件,而且是社会事件,包括历史事件。所以,格也就是研究,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包括读书、听讲、研究社会、研究历史、研究人、研究人心,还包括反省自己的内心。在程、朱看来,通过这样的格,也就是这样的研究,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行仁义礼智,什么是仁义礼智,怎样行仁义礼智。这样才能正确地闲邪存诚,存天理、灭人欲,正确地正心诚意,从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唐代刘禹锡曾经讲过,他读《中庸》,盼望能够达到其中“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但他在儒书中找不到,在佛书中,才找到了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而宋代儒者认为根本不必求助于佛书,在儒教典籍中就能找到入门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格物致知。既然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达到“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那么,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成贤成圣,当然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经过朱熹的解说,格物致知成为宋代及其以后儒教教义、教理的重要内容。儒者们勤恳地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和人生,不断反省检讨自己的内心和言行,力求弄清自己的本性,克服自己气质的偏颇,恢复自己的本性。

然而,天理既然是自己的本性,而且人和万物都是一气所聚,并且人所得的,是最全面、最完整的,那么,不仅人性本善,而且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在人的内心应该是全部具备的。明代王守仁把由天理凝就的善性称为人心固有的“良知”。既然良知是人心固有,格物也就不必向外。不仅不必格什么自然物,也不必去读书。自己的内心,就是良知,所以格物,就是把自己心中固有的良知推广出去。或者说,把自己内心的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这就是格物。王守仁把这个过程称为“致良知”,以为“致良知”就是格物。

然而不论如何解释格物,把格物致知作为儒教教义、教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则为宋代及其以后的儒者所接受,并且成为宋代儒者改革儒教教义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新的上帝观和新的祭天礼仪

宋代儒教接受了唐代确定的上帝观念。北宋建国不久于开宝年间制定的《开宝通礼》道:“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宋史·礼志》)这几乎是原文照抄《开元礼》。

无论是唐初儒者,还是《开元礼》和《开宝通礼》,都没有对那作为昊天上帝的广大元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即如王肃、葛洪所言,这广大元气是有灵的。所以,它是上帝。所谓“天以苍昊为体”,其意义当是: 那广大元气,乃是天之体,就像气聚成人的身体一样。

到程颐,则对上帝作出了新的解说。程颐说,上帝就是理: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程氏遗书》卷一一)

既然宇宙间只有气和理,气聚合成人的身,理成为人的性;那么认为上帝就是理,也就顺理成章。

把气视为有灵的存在,和把气视为有理的存在,是同一思维方式和同一思维水平的产物。但把理作为上帝,则更加强调了上帝的规范性。或者说,上帝就是规范。而这规范,是气中固有的,也是人的本性。这样,上帝就在人的心中,或者说,上帝和人为一。人们依理而行,就是遵从上帝之命;人们遵从上帝之命,就是依理而行。禅宗曾经把即心即佛作为他们的基本命题;儒教的即性即理,也可以说是即性即天。更彻底的是陆九渊,他认为“心即理”(《与李宰》二),也就是心即天,即上帝。因为理,就是上帝。

儒教在唐代以前,天是高高在上的,它居人之巅,为人之镇。人要知道天意,就要仰望高高的天空,观察那日月星辰的运行状况。董仲舒曾经讲过“天人合一”,但那是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怒哀乐。天与人同类,所以天人合一,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至于天是天,人是人,则界限明确,不容混淆。然而在程氏看来,天有理有气,人也有理有气。天人本是一体,无所谓“合”的问题:“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这是理解儒教问题新的难点,也是理解儒教问题的要点,如同“三位一体”是理解基督教的难点和要点一样。如果理解禅宗的即心即佛,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者说,只有理解了禅宗的即心即佛,才可能理解儒教的天人一体。

程氏继续他们对上帝的解释道:

又问六天之说。曰:“此起于谶书,郑玄之徒从而广之,甚可笑也。帝者,气之主也。东则谓之青帝,南则谓之赤帝,西则谓之白帝,北则谓之黑帝,中则谓之黄帝。岂有上帝而别有五帝之理?此因《周礼》言祀昊天上帝,而后又言祀五帝亦如之,故诸儒附此说。”

又问:“郊天冬至当卜也?”曰:“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此何待卜也?”又曰:“天与上帝之说如何?”曰:“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功用言之谓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谓之神,以性情言之谓之乾。”(《程氏遗书》卷二二上)

(《周易》上经:“乾,元、亨、利、贞。”程颐注道: )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程氏易传》)

让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同实异名概念的意义。比如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血肉之躯(天的形体是那昊大元气),有或温和或暴躁的性情(天的性情是乾,地是坤。乾是动而不息,坤是柔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并以此作为他的处事原则(天的处事原则是道或理),他的处事显现出来的效应总是出人意料,或总是敷衍、附和(天所显现出来的功效总是难以测度,所以称为鬼神),这个人是总统、省长、主任、经理等,主管着某个社会单元(天则主管一切,所以称上帝)。由于程氏认定是理主宰着气,那么,所谓上帝,归根到底就是理。

同类推荐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 百年佛缘:文教篇

    百年佛缘:文教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双修妖精在校园

    双修妖精在校园

    一个小道士为了拯救世界和平而下山保护妹子·····
  • 怒吼雄狮

    怒吼雄狮

    近代百年的屈辱,一直是炎黄子孙心中的一根刺!如果,如果一批人回到了民初,那么这根刺就会消失!而且,这批人的到来将使中华凌驾在世界上!
  • 奇特能量之陨落星辰

    奇特能量之陨落星辰

    宇宙能量,爆炸之初。一剑拔出,王者风范。凌霄一斩,虚空一刃!
  • 我穿越到五岁当神童

    我穿越到五岁当神童

    萱若然,普通的大学生,在某次和闺蜜出去玩的时候出了车祸,醒来时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了五岁的自己身上......
  • 纨绔女王爷

    纨绔女王爷

    雍容华贵人间王,血衣素马指天下。倾城一笑扰谁心?何人又识女儿身?殇君小王爷来了,快跑。跑啥?这你都不知道?他可是咱们傲国第一纨绔子弟,欺男霸女,坏事无所不做。傲殇君,傲国第一宠妃之子。他不笑时美若谪仙,笑时风流邪肆,实为京城第一风流美王爷是也。有人说他蛮横无理。殇君勾唇一笑,手中的玉扇‘啪’的一声打开,素手一挥:给本王打。有人说他奸淫妻女。殇君红唇一挑,一手搂过身旁的美女:本王就奸给你看。有人说他貌赛红妆。殇君邪魅一笑,玉指漫不经心的勾起来人的下颚:女人岂会比本王美?
  • 我是尘中仙

    我是尘中仙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对着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装扮的年轻人作揖道谢:“谢先生,多谢您为我们除去了这个妖怪,我们全村感激不尽,还请受我一拜!”年轻人微微一笑,托起老人的手臂道:“老人家,不必多谢,回吧!”老人正抬头欲答话,却见眼前的年轻人云里雾里的看不清,眨眼间已是不见踪影;转身的年轻人面带微笑,心中笑道:“自我得道那一天起,我心中便立下大宏愿,他人若是心诚谢我一下,拜我一拜,我便必定保其平安!”…………世人都言神仙好,岂知神仙也烦恼;我是尘中过客仙,谢我拜我得平安。远处传来了谢必安的歌谣声,老人再次对着谢必安离开的方向拜了拜,低声道了声:“多谢了!”…………
  • 我在横店当明星

    我在横店当明星

    本来只想当个群演,偶然机遇却被包装打造成了明星,从此屌丝逆袭,香车美女纸醉金迷的日子汹涌而来。
  • 全服热恋

    全服热恋

    这是一部网游与现实穿插的都市爱情小说,叶筝在网络游戏里是无人企及的大神叶非衣,因为作风硬朗时常被人当做男人,就在她在游戏和生活里遭遇双重感情危机的时候,一个同样强悍的大神末路狂仙忽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两人不打不相识,慢慢发展出情愫。无意中叶筝竟然发现末路狂仙就是自己的上司黎昕,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五年前一场误会,竟然让两个人彼此错过了整整五年的时光。当一切谜题解开,叶筝又该怎么面对这场错失了五年的感情?
  • 圣龙之灾:重启的命运转轮

    圣龙之灾:重启的命运转轮

    当命运的转轮开始转动!当梦中的故事开始降临!当拥有问鼎巅峰的机会!我一定会将其牢牢抓住,轰龙、霸龙、凯龙都将一一被我打败!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在你身边,守护着你…本书无限乱入,为喜欢的每一个人而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