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58700000036

第36章 道家的治国方略(1)

正如李约瑟所说的,道家有着与儒家、法家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后者强调权威,前者则讲究平等;前者欣赏无为,后者注重有为。尽管道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儒法两家都有所借鉴,但依然是统摄于“无为而治”的根本方略中。道家早已意识到治理国家有着一整套原则和方法,老子称之为“稽式”。道家认为治国的根本原则是清静无为,而“智”往往是有为的渊薮,有为则会扰民。《淮南子·主术训》说得明白:“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一、道家的理想社会

李约瑟称赞道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认为道家理想社会具有“合作集产”的特点,是对“阳性的侵略性的态度”的反向思考,指出这将是未来社会的合理形态。他是这么说的:

道家在自然观察中愿意展示的那阴性的承受性,是和他们认为必须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阴性的柔顺性分不开的。他们必然是和封建社会相对立的,因为他们所相信的那种柔顺性是和这种社会不相容的;它适合于一种合作的集体主义的社会,同时在真正意义上也是这种社会的诗意的表现,这种社会在青铜时代原始封建社会的贵族、祭司、武士还没有完全分化之前的原始集体村社内,曾经一度存在过;在道家兴起之前的几个世纪之内,在中国文化的边沿地区仍然可能有这种社会存在;而且这种社会还要再度出现(尽管道家不能知道,人类在重新回到他们的理想以前,必须经历几千年之久)。道家的洞察力是如何之深邃,可见之于美国昆虫学家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和伯格曼(ErnstBergmann)的精彩论文,其中极力主张,清算男性的进取性乃是促使合作集体主义社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家进行了两千年坚持社会主义立场的活动……老子最早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提出了合乎自己道德学说的奇妙构想。他以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来划分社会形态,将社会的治理层次归纳为四种类型:“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在这四种形态中,统治者与百姓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百姓只知道有人在为他们服务,却没有感到任何不自在;其次是亲近而赞誉圣人的功绩,亦即依托于好人政府;又次是畏惧统治者,因为他们执行严刑峻法;最后是百姓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揭竿而起,推翻现有政权。老子歌颂“太上”之治,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的统治者能够“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第六十六章);并且因为圣人(理想统治者)奉行“功遂身退”,“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治世原则,所以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自豪地宣称“这是我自然而然做到的”。

也就是说,百姓在圣人无为的情况下,自正,自化,自富,自朴,没有感到有外力作用于他们身上,故而太平盛世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说一切对立都能自然消解,人们自然不会像身处乱世的人们渴望有贤君能臣来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而安定社会下的治理似乎让人没有感觉到有人刻意在作为,一切都自然而然,这就是老子心中“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他还勾勒出其未来社会的大致情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也就是说百姓不多、国土狭小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人们不用利器,不用远徙,不用乘舟车,也用不着兵器,只要结绳记事即可。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穷困潦倒,毫无情趣,而是吃好,穿好,住好,娱乐好。国与国之间鸡犬叫声都能听见,却少有往来。所谓往来者,乃是熙熙攘攘皆是为利;而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无利害之心,纯朴天真,物质产品也很丰富,所以不用往来。因此人们可以充分地享受自由快乐,无忧无虑。可见,老子“否定不平等制度,主张自给自足的社会,具有进步意义”。

不过,与老子四种社会形态等而下之的思想不同,鹖冠子提出了五种虽有差异却是平等的社会治理形式——“五正”“神化者于未有,官治者道于本,教治者修诸己,因治者不变俗,事治者矫之于末。”(《鹖冠子·度万》)神化之治如同造化运行,“万物无害,万类成全”;官府之治顺应天道阴阳之变,“地宁天澄,众美归焉”;教化之治修己应时,“事功顺道”;因势之治,招致贤圣,引导心术,“敬事生和”;任事之治在于分置官职,制订章法,可“非行私而使人合同”。《淮南子·主术训》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归纳出三种形式的治国方略:“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这里的“神化”是指神妙的教化,具体说来是,君主保持纯朴的本性,怀仁诚之心,践崇高之德,从精神上教化和感化百姓的治理方式。所以,《淮南子·主术训》说:“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所谓“使不得为非”和“赏贤而罚暴”,则不是依靠道德人格的感召力,而是依赖刑法来威慑,依靠赏罚来规劝。

《庄子·马蹄》则认为在“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中,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人与人之间也不分君子与小人。大家都不以智巧相斗,本性纯真;大家都不贪欲,自然朴实。而且,人与人之间不会争强好胜,各当其位;统治者如同树木之梢,无心其高;百姓则如同自由自在奔跑的野鹿,心中不存仁义忠信,却能彼此帮助,且心中不认为这是对他人的恩赐,因此没有什么好事坏事相传。

《庄子·天地》就是这样设想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庄子学派不仅把“至德之世”看成是百姓的理想国,也是君王无忧患的去处。《庄子·山木》篇借鲁侯之口阐述了遵循儒家有为治国法式必然会陷自己于忧患困境的思想,鲁侯说:“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那么何以无忧呢?市南宜僚建议他“虚己以游世”,就是要抛弃国位,洗心去欲,和道相辅而行,这样,他治下的国家就会如同“建德之国”那样:“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如此,则无治国之忧以害身。

慎子是位由道入法的黄老道家学者,他充分发挥“道”作为人们立身处世法则的价值,强调了“法”对社会治道的维护作用。因此,他的理想社会既具有道家清静无为的纯朴思想,又具有法家依法而行的社会秩序意识。他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欺,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豪杰不着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在他看来,理想社会并不是不要法术,而是法术在“道”的轨道上进行,对国家来说,重在不乱人心,对个人而言,重在把握自己。法像早晨的露水,清楚无私,也可以说法的制定与实行者都公而忘私,一切照常规进行,所以民心也纯朴,没有长途舟车劳顿,没有战乱之祸,没有功名利禄之心,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在这种社会里,君王是个“全大体者”(《慎子·逸文》),他“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已(己),而不在乎人”(同上)。就是坚守道法,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法的实施。虽然慎子的理想社会是继承老子的,但是他却能立足当时的社会背景,以法的方式来实践无为,试图达到法而不法的治国境界,从而肯定未来社会的上上下下都是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者。

道家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道化天下”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经历了许多形态。最早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观,一定程度上是对氏族部落的自治思想的回归。而庄子提出“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时”的理想社会,将老子的社会理想进一步发挥,但依然具有乌托邦色彩。黄老道家则由理想转向现实,汲收儒法思想,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社会治理模式——德刑并举,这种模式在汉初得到了全面实践,并将“太平”视为理想社会的应然状态。黄老道家的社会理想,既有老庄的道治思想,也有黄老道家的德治和法治并举的思想,从而在社会治理方面相对形成贯通形上形下的一整套社会治理模式。《淮南子》就曾系统总结了西汉初年以黄老道家治国的经验,并对理想社会进行大胆的设想: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皁,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然犹未及宓戏氏之道也。(《淮南子·览冥训》)这种理想社会一方面继承了老庄以政治昌明、民风淳朴、天人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诉求,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儒家男女有别、上下尊卑、贵贱有等的礼仪规范和法家法令分明的法治规范,借以实现国强民富、万物有序、天下归附的太平盛世。

由此可见,道家理想社会构建的根本原则是法天象地,亦即效法天地自然,以期实现社会如天长地久般永固。具体说来,讲究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顺应自然之道和百姓天性,从而百姓自然生发出至仁、至义、至忠、至信的道德自觉,而不是依赖教化和惩戒来约束百姓行为。“根据道家思想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却似乎或多或少地与根据自由主义建立起来的秩序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道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自然、无为及自化等,也似乎与自由主义的一些观念有相通的地方,虽然它们的哲学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在道家看来,越是自然就越是自由。这点确实与西方自由竞争时代“管事最少,政府最好”的理念相通。

二、无为而治:道治天下的施政原则

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它是道家处事的指导思想,既是过程、当下,又是未来、永恒,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为“无为”要求一切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道),即老子所言的“唯道是从”和“唯施是畏”。进而要求包括治国在内的一切行为,不伤害人性,不危害环境,实现天地人三者的全面和谐,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深刻意蕴。道家的“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意义的工具价值,即把“无为”作为达到治身、治国和治天的工具和手段;二是目的意义上的目标价值,即把“无为”作为人生存的最理想状态,社会治理最理想的效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和谐的表征,因此,“无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道家的最高价值理想。

总的说来,“为”是目的也是过程,“无为”是手段,即以“无为”的方式“为”,换句话说,不违背大道的“为”即是“无为”,而这种“无为”的效果在社会治理上会达到“无不治”的效果。因此,只有“为”这种“无为”才能“无不为”,也是最大之为,绝对之为。如此说来,把“无为”思想运用于治世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因为在道家的视野中,无为应当无处不在。并且,无为的过程恰恰是人们无不为的前提条件。“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庄子·庚桑楚》),是说在无为的情况下作为,那么作为是出于无为;无为是一种为,只不过,是无为之为。

同类推荐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金刚经的全文与精髓,轻松汲取“万经之王”的终极智慧,收获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 佛教养生秘笈

    佛教养生秘笈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养生法、生活饮食养生法、佛教医术等。
  • 禅师的米粒

    禅师的米粒

    痛苦和幸福常常只是你内心个体的体会,让你的心变得开朗豁达是承受这些体验的心须,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痛苦和欢乐的关系。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原初大陆

    原初大陆

    十年前的风格,网游系列,不定期更新,黑暗中的侦探事务所稳定更新中
  • 亡灵索魂:有鬼!

    亡灵索魂:有鬼!

    皓月高挂,皎洁的月光穿过学校的走廊照在楼梯拐角的正衣镜上,月光下镜子诡异的闪烁着朦胧的柔光……明明是酷夏季节,怎么感觉犹如被光溜溜的扔到了北极一样,那寒刺骨髓的冷几乎要把炙热的鲜血凝固成冰……办公楼不高,真的不高。从五层高的办公楼上摔下来,怎么会把人摔的如此支离破碎……俞筱眼看着身边的好友一个接一个诡异离奇的惨死,然而凶手的真面目似乎永远都不能被大家所接受,那明明就是真相,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噩梦仍然在继续,死亡也仍然在继续,下一个在极度痛苦中悲惨死去的人又会是谁?促使这一切发生的真相又到底是怎样?伴随着谜团一个个的解开,俞筱惊讶的发现,这离奇可怕的一切开始竟然源于……怎么会这样?
  • 噬种

    噬种

    众生有灵初始时凡有祸福祈苍穹然则天降苦难于众生跪祈苍穹有何用?
  • 天庭话事人

    天庭话事人

    家道中落跌入人生低谷的丁小丁,忽然收到一条来自天庭的招聘短信,成为了天庭在人间的话事人……和八戒一起嫖过昌、和杨戬一起分过脏、和哪吒一起扛过枪、和仙女一起同过床。四御是他的牌友,五星七曜是他的马仔,四大天王对他崇拜无比,猴哥是他把兄弟,七仙女是他的干妹妹,嫦娥仙子是他的干姐姐,玉面九尾狐是他的小秘……在一大帮神仙朋友的撑腰下,丁小丁实现了人生大转折,社会精英、商界奇才等等光环全部汇聚到了他的身上,美女倒贴更是不在话下。在丁小丁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一个惊天的隐情,也慢慢地拉开了帷幕……
  • 大泽龙蛇

    大泽龙蛇

    武林后起之秀金雷惊闻生父不空禅师已遭百毒门偷袭惨死,祸根是不空禅师获有武林至宝——碧血剑。之后,无弦魔琴女、雷霆客古军、碎心客及各大门派为争夺碧血剑,上演了情仇、父爱、武林夺宝的绝唱,而金雷也在这一系列江湖事件中,成为了一代武林奇才。
  • 流逝豆寇

    流逝豆寇

    这世上有一个词,文雅些称为蓝颜,通俗些便是男闺蜜,粗犷些喊做哥们,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是抵不过青葱岁月的流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原来我是圣人

    原来我是圣人

    『原来我是圣人』来到异世本想低调行事;奈何你们都认为我是高人,无奈本人也只好当一回高人。可当着当着……嗯!好吧,我摊牌了,其实我是圣人
  • 知了在树梢

    知了在树梢

    嘿,你还记得那个最热的夏天吗,我记得每到下午,教室里就充斥着一大股汗酸味,一到晚自习下午,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那些个淘气包都站在那淘气打闹,讨论着谁又喜欢谁了,谁又耍小心机了。还有你每天冒着被老师通缉的风险跑出去给我买冰淇淋解暑,你都还记得吗?
  • 落花不及流水深

    落花不及流水深

    年少的我们,懵懂的感情,最美的年华,拼凑成一个难忘的青春。顾夏:我想要的感情,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苏洛:我喜欢你,只因为你是你。韩毅: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林萧:我说过,我会一直在你身后,那个一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