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6200000044

第44章 专题篇(6)

为此,学校以学生科技活动为导向,结合学校所处的区域背景和“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点,把“学生科技创新要主动融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阵地”作为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工作思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构建具有西南科技大学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根据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五个分支”的工作协调机制;“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一院一品”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品牌,使在校大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全面开展,受益面越来越广,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章立制

2004年,学校专门组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挂帅的校学生科技活动分委员会,出台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实施、经费管理与奖励、教师工作量等方面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为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确立了“一个中心,五个分支”工作协调机制,“一个中心”是指“学生科技活动分委员会”,由校团委负责总体协调和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五个分支”是由科技处、教务处、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各学院分别负责的五个工作子系统。

二、平台对接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07年校团委牵头组织全校学生科技活动工作以来,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实际,在相关单位和各学院的支持与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的学生科技创新大平台。

(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对接

学校将学生科技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全校性课程《科技活动》(含《科技竞赛》或《技能竞赛》、《作品展览》、《学术报告》、《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等);同时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践学分实施办法(试行)》,对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创新学分奖励,较好的实现了学生科技活动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对接。

(二)科技创新与教学实践对接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课程是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实践基地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20余门课程中的代表,特别注重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本课程的目标。2003年秋,学校在全校2002级本科生中开设“创新教育与实践”必修课,共48学时,3个学分。2005年,将《创新教育与实践》课程作为校级品牌建设的重点课程。经过5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各学院还结合学院特色开设了与本学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活动》课程,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的对接。

(三)科技创新与实验平台对接

学校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实践班等,充分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由科技处、校团委、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每年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资助经费10万余元,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班,以分析测试中心多学科公共分析测试平台为依托,以学生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为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各学院、各重点实验室也采取各种方式,面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这些都为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动手平台,实现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的良好对接。

三、品牌培育

(一)“一院一品”科技活动品牌

2007年以来,在进一步整合校内学生科技活动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院一品”的学院学生科技活动品牌建设理念与目标。由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国内外相关学术科技竞赛开展情况,提出年度及中长期品牌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建设目标,校团委每年对各学院申报的学生科技活动品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以制造学院牵头、工程技术中心、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联合建设的“机器人小组”,以信息学院牵头的“电子设计竞赛”,理学院牵头的“数学建模大赛”,土建学院牵头的“‘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品牌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得到了进一步建设,其他学院新培育的科技活动品牌也获得了可喜成绩。学院科技活动品牌化建设有效拓展了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空间,完善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学科结构。基本建立起了以学院品牌化建设为主体的科技活动项目体系。

(二)组织管理与激励措施双管齐下

在组织工作中,一是全校发动,学校每年于4—12月举行全校学生科技活动节,形成以17项全国竞赛校内选拔赛为龙头,20项校内普及赛事为基础的学生科技竞赛平台,至今已举办了6届。以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为例,各学院选拔初赛共上报作品1277件,学院决赛上报作品170件,校内终审上报四川省20件,四川省终审上报全国4件,其中一件获得全国一等奖,涉及学校全部学科专业和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各年级学生,全校学生参与达4000余人次。2008年,尽管学校遭受“5·12”特大地震的严重影响,以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电视机器人大赛为代表的科技竞赛项目和团队仍然在很多工作没有恢复正常的情况下有序推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机器人小组闯入全国八强,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勇夺全国银奖。强有力的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工作体系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二是政策激励,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学校采取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成绩,认定创新学分和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对于指导教师认定工作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以及职称评定与指导学生获奖成绩挂钩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科技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学生参与面和教师参与度逐年提升。

(三)资源整合与团队培养并举

1.整合董事单位资源,促进科技创新

学校在科技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重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生科技活动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学校在承办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得到了董事单位的大力支持,获得赞助资金30万元。

2.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打造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中,针对各项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专业特点,整合校内师资,利用董事单位专家资源,分别建立机电类、数学建模类、电子技术类、计算机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哲学社会科学类、力学类、生命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等指导教师团队,重视发挥专家团队的指导、监督及管理作用,使学生科技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水平自发形式转变为高水平有组织的形式。经过连续几届大赛,学校现已成型的专家团队有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指导教师团队在强化科技创新活动(尤其竞赛活动)的过程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好地起到了引导作用。在指导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战车争霸团队、数学建模团队、机器人大赛团队、无线电定向测向团队等20个学生科研团队已形成规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选题、开展方法、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成果的整理等,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浓厚了校园科技文化的氛围。

四、成果分析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下,学校形成了一套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以“一个学院一个品牌”为主体,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院系承办、部门协助、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全新运作机制,点面结合、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设立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教改项目,促进学生科技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2007年以来,校团委与教务处共同设立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教改项目,资助主要科技创新赛事指导教师,开展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了学生科技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一)举办学生科技活动节,完善校内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体系

学校学生科技活动节以“挑战杯”、机器人电视大赛为龙头,以“一院一品”为主体,以校内普及性科技活动为基石,形成了相互衔接、层次分明、专业覆盖面广且相互交叉的金字塔式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体系。目前,学生科技活动节已连续开展了6届,除“挑战杯”、机器人电视大赛外,已培育出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由学院主抓的国内主要竞赛参赛模式与机制。同时也形成了战车争霸大赛、极速九洲湖遥控快艇大赛、建筑设计类系列竞赛、各学院科技节、科技月等校内科技普及型品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由学校承办的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得圆满成功,更是对学校学生科技活动组织运行机制的一次集中检验。

(二)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学校2005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007年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由科技处、校团委、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实施,2007—2009年,共资助学生科研创新项目338项,资助金额总计26万元,部分学院也相应设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设立,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训练、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创新精神与能力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育了后备人才与成果。

(三)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社会声誉大幅提升,激励制度逐步完善

2007—2009年,学校共获得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奖项154项、省级奖项230项。其中,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分并列参赛高校第23名、四川省第3名,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学生科技创新典型:如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获奖团队;机器人小组主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王卓然、姜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李海南、刘锋;校团委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表彰大会,对学生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物质奖励和创新学分及推免研究生优先权结合,将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认定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结合,建立并完善了多元化、分层次的激励机制。

通过近几年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使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学以致用,顺利融入社会竞争环节。实践证明,学校实施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战略”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执笔人:梁,辰)

薪火相传,余热生辉

——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年回顾与总结

离退休工作处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多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育人工作,充分发挥老教授、老党员在青年教师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党委重视,措施有力,为“老有所为”搭建平台

学校现有离退休教职工74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担任过处级以上职务人员290人,党员305人。学校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认真落实两个待遇,扎实做好离退休服务与管理工作,积极为老同志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2009年4月,学校党委、行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离退休工作的意见》(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发[2009]14号)。文件在强调进一步做好离退休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学校关工委是离退休教职工发挥作用的主要组织形式。文件从关工委的性质与定位、班子与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与条件保障以及工作开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党委书记任关工委主任,分管校领导和退休老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关工委秘书处挂靠离退休处,由一名处领导任秘书长,配备了专兼结合的秘书处工作班子。学校17个教学单位均成立了二级关工委。关工委工作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纳入各学院、各部门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学校拨给关工委的工作经费逐年增加,开展活动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单列经费,对聘任在固定岗位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给予补贴,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老同志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退而不休,无私奉献,为学校育人工作再作贡献

(一)积极开展教学督导和青年教师培养

一是长期开展教学督导。老教师参与教学督导从1996年至今,从当初的教学督导组到现在的教学督导委员会,队伍不断壮大,工作从未中断,先后参加者达50余人。从2005年起,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凡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老同志的身影,单是听课,每年都在千节以上。老教师参与教学督导具有政治、专业、经验、魅力、风范、情感、超脱、时空等诸多优势,因此已成为校院教学工作的有力助手和参谋。

二是积极参与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高校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讲授政治理论课不仅难度大,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1996年起,一批老同志应聘担任“两课”督导员,坚持听课、研讨,写出多份报告,提出不少建议,取得不少成效。改革成果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关工委为此发了简讯。

同类推荐
  • 最后的照相簿

    最后的照相簿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关于故乡的记忆也在渐渐消失。故乡是盘根错节的根,它生成生命个体以及生命记忆,成为一个人最初和最终的源点。指尖的《最后的照相簿》关照现实物象,探索内心幽秘,内敛、温和、自信,充满对陌生事物和具体情境的关照之心,语言平静、从容,从细微处切入,叙述客观而又不失鲜活与温润。以其内在的柔软和语言的灵性,拓展了散文文本的想象空间,也拉近了散文与大地的关系,使大地或乡土的本源力量得以显现,并成为心灵化的图景。
  •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真挚的友情从来是不求回报的,只记得一句,他是我的朋友。
  • 酒和宋词之间的时光

    酒和宋词之间的时光

    本书是重庆诗人哑铁(原名吴沛)最新创作的诗集。全书共有89首诗作,分为三辑——“黎明被一只鸟惊醒”、“禅意的黄桷树”和“酒和宋词之间的时光”,另附有若干评论。本诗集充满了乡土气息,手法兼具现代与传统,其中既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也有作者的游历,更有作者对家乡——重庆武隆的喀斯特奇境的吟咏。
  • 花知道,风来过

    花知道,风来过

    “微语校园系列”六册全套彩印,每册包含唯美手绘漫画、微博体哲思小语和精美原创散文,围绕青少年成长中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悟,展现出青少年在困境中励志跋涉、怀揣感恩之心成长、尊重并善待万事万物等青春正能量。《花知道,风来过》通过精美图文展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周遭人、事、物的观察、经历和感受,通过一则则真实而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个人生感悟与哲思,图文并茂,文字精练,适合青少年阅读。
  • 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报局

    收录大量第一手资料,再现六十年世界谍战风云,告诉你真正的詹姆斯·邦德是如何练成的。《中央情报局》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中情局在窃取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策划暗杀卡斯特罗乃至支持南美毒枭、资助扶持精神药物与人体试验等重大事件中的举措,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的中央情报局。
热门推荐
  • 倦客书

    倦客书

    多情薄情,情债未清;恩生恨生,恩怨难平;匆匆过往云烟事,且听倦客一评。
  • 冷宫将妃

    冷宫将妃

    她是冰媚然,一代女将。她为了已知的仇恨和冰府里的主母斗了整整的十三年。三岁起的疯狂,让她练就一身本领,心狠手辣、武功高强、谨言慎行,这是她没错!陷入爱河、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中了他人的计,这也是她没错!
  • 我的哥哥是魏晨

    我的哥哥是魏晨

    你是我的哥哥,你知道吗?我喜欢你七年。可你只能是我的哥哥
  • 天错之合

    天错之合

    据说,在全球60亿人之中,有大概两万人适合做你的伴侣,只看你先遇到哪一个?那么,当苏写意遇上姬如风,大概就是上天注定。她是过惯平淡生活的摄影师,外表乖顺,内心坚持。最大的梦想莫过于用有限的时间,跟另一个人过
  • 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 云寒劫

    云寒劫

    混沌初开,天地之始,有异兽火麒麟称霸于世,后为仙家所灭,但其怨灵不毁,转世为麒麟子陆惊云,含至阳至刚神力,踏修仙之路。仙家各派几易其主,但其对麒麟子愤恨不改,陆惊云惨遭陷害,被迫奋起抗争,逆天改命!“均衡只是一个谎言,天道不仁,吾且弑神诛仙!”——麒麟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遇见最好的风景

    遇见最好的风景

    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帝都名门望族的大小姐锦衣玉食被人捧在手心里,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另一个却流落在外从小饱受生活的折磨,为生计而奔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安晴”和“安若”这对双胞胎的两个名字都是从一句话取名的只不过这名字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这么美好的,认识安晴的人都知道她飞扬跋扈无所不为,学习一塌糊涂,任何出格的事情她都干过,打架飙车,就连派出所她都跟逛街一样常去。而安若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柔柔弱弱,一股弱不禁风的样子,让人心生对她的保护欲,学习好,长得一副病美人的样子。两姐妹相见,苦大仇深是为哪般?家产?男人?还是因为从小到大优越的生活?
  • 萌学园之时空穿梭前传

    萌学园之时空穿梭前传

    风之舞、星之动、泪之痕、相思泪、雷之哄、风云突变、改变历史、逆转未来、为了梦想、枪神觉醒、寻找英雄王、抢夺龙神之匙。5岁的时候,我和朋友们在璀璨的星空下,风扑面而来,许下我们共同的梦想,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愿意牺牲性命换来人间和平,一起爆发最强大的力量!
  • 鲤颂

    鲤颂

    人在世间是孤独的。成人的世界也不过是把酒藏在心里,把獠牙收在袖中。他们说这就是江湖。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