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38200000002

第2章 你要“热爱”!

“爱一行干一行”与“干一行爱一行”

只要你够诚实,相信你就敢于承认“干一行爱一行”几乎就是一句空话。

好了,搞定了“解剖屌丝”的务虚问题,现在该来点实在的了。我们来说一个新的话题,一个极端重要的话题。大家一定要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因为这个话题将是本书中贯穿始终的一条核心主线,而且蕴藏着足以左右天下屌丝未来命运的重大玄机。

这个话题,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热爱”。热爱,不夸张地说,是所有故事的开始。没有这两个字,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句话说死,天下屌丝之所以会“屌”,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两个字,或者,至少是因为对这两个字太缺乏坚持造成的。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你就等于找到了一条彻底改变人生的捷径——只要拥有热爱并能矢志不渝地坚持你的热爱,你成功脱屌的机会就将是百分之百。

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来验证一下“热爱”对于人生的成功到底有多重要。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爱一行干一行”与“干一行爱一行”这两种说法哪个正确?为什么?

相信一般的人都会凭直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两个都正确。“爱一行干一行”自不必说,因为天下没有什么能比干自己喜欢的工作谋生更爽的事儿了;即便是“干一行爱一行”也无可非议,道理很简单:你喜欢的事儿别人也可能喜欢,不一定有你的位置,能轮得到你干;更何况,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还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所以,通过尽量多的尝试,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一个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业,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没错,必须承认这样的说法十分经典,似乎很难反驳。不过,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地反驳一下。我要说,“爱一行干一行”是唯一的真理,“干一行爱一行”则是一个天大的谬论。

我的理由如下。“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把“行”与“爱”做了鲜明的切割。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它鼓吹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生”的喜爱与“谋生”的喜爱完全是两码事儿,不可以混为一谈。打个比方,比如说你喜欢弹琴唱歌,那么,这个东西作为“人生”的喜爱(即,让你的人生能够具有一些趣味性,不至于太无聊)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把它作为“谋生”的喜爱(即,作为一种终生从事的事业来对待)则断断不可,因为那将有很大的可能属于“不务正业”,是要受到来自亲朋好友乃至社会上的强大压力甚至是强烈谴责的。因此,这就等于把“热爱”强行地塞到了一个框子里,禁锢了热爱的自由,蛮横地切断了热爱与人生的成功之间一条至关重要的联系纽带。

我们这个社会上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失意而平庸的年轻人,罪魁祸首就在这里。我们喜欢的,别人不让做;别人认为我们“应该”喜欢的,我们又喜欢不起来。所以,我们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换一个说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上什么才能被真正允许。也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妥协,央告着周围的人放自己一马:好了,怕了你们了,请给我点时间,让我去找一下,看看到底有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喜欢,同时还能得到大家的准许。

但是,请相信我,这样的“寻找”,对于90%的人来说,都注定是徒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喊了几十年,但真正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永远都是极少数的原因。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将不得不天天与自己不感冒的“行(工作)”打交道,并在这个过程中郁郁寡欢、敷衍了事地混日子,在无穷无尽的无聊中消耗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死的那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行”其实完全和“事业”二字无关,根本就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谋生工具——尽管很不喜欢,尽管很无奈,但为了吃饭和活命,也不得不干。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天大的悲剧——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其人生中90%的时间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却只能被当作一种点缀,仅仅以“业余爱好”的名义去占有人生中那可怜的区区10%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很难不感到后脊梁发凉。

这样的悲剧,不要告诉我你不熟悉,如果你有勇气,恐怕你自己都会承认,你本人也许就是这个悲剧的主角。

其实,还有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许多忠实于自己的热爱并最终大获成功的人,在他们选择这条注定要将他们的人生带向辉煌的道路之前,常常也会受到来自周边甚至是自己家人的干扰与阻挠。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首先战胜了自己的亲人,而不是敌人。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而这样的讽刺,似乎并没有刺痛我们的社会以及被这个社会洗了脑的人们,所有人还在一如既往地扼杀着自己和别人的热爱,一如既往地制造着更多的失意与平庸。

所以,是该到了从迷梦中睁开眼睛的时候了,到了该认真反省一切的时候了。

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这本书开始,让同样的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吧!

不过,好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彻底昏庸到家,至少在一件事情上面达成了共识——无论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至少大家都承认了一点,即“热爱”对于成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唯一要因。这个共识很重要。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便罢,因为尽管你可能走了很长的弯路,但起码最后你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这就足够了,足以确保你的成功了;但是,如果你费尽心机,耗费了大量生命,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也请你绝对不要自暴自弃,因为在你面前,至少还存有一个让热爱复活的选项,那就是回到“爱一行干一行”的老路上来。

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许多人绕了一个大圈子,浪费了几十年的生命也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最后重拾儿时的梦想,反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成功而言,只有“是否”之说,没有“早晚”之说。在“成功”这个车站里,不存在所谓的“末班车”,只要你想上车,就分分钟上得去。

所以,只要你能始终如一地忠实于自己的热爱,或者,至少不要彻底忘记抑或抛弃自己的热爱,那张人生列车的车票,就永远在你上衣口袋里装着,没人能偷得走。

“热爱”是成功之母。

一句话说死:没有“热爱”的成功之路,即便不是死路,也必然是邪路。

一、“严师出高徒”之谬。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得也忒邪乎了!我承认“热爱”确实很重要,但哪有你说的那么极端?对于人生的成功来说,比“热爱”重要得多的要素有的是!比如说教育、比如说激励,甚至棍棒都能打出成功来!否则,我们如何理解“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的含义呢?只强调热爱,不强调外部世界的强制与鞭策,人又怎么能获得成功?!歌词里不是唱的很清楚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有多少有志青年,就是通过读好书、学先进而走上成功之路的;有多少“虎妈”、“狼爸”就是通过近乎于残酷的严格与强制培养出了出色的下一代!

所以,过于强调“热爱”对于成功的作用,很明显是缺乏人生经验的表现。这个世界哪有那么简单,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代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啊!

呵呵,首先,我得对你这串连珠炮般的发问表示由衷的敬佩,然后,还想再送两个字给你——迂腐。

不是我故意刻薄,事实上你所说的每个字里,确实都充斥着强烈而刺鼻的迂腐气息。当然,这个东西不能怪你,要怪就得怪迂腐的社会、迂腐的传统认知方式。所以,为了挽救你,也为了挽救你身边更多的人,今天必须要彻底捅开这层窗户纸,把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揭示出来。

我们先来说说“严师出高徒”。恕我直言,这句话恐怕是史上最坑爹、最恶毒的谎言之一,深受其害者可谓不计其数。尤其要命的是,明明深受其害,绝大部分受害者往往还会主动为其开脱,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实在是一件过于悲催的事情。

必须承认,严师出高徒是一件“可以有”的事儿。古今中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严师“毁”掉的高徒有多少?我们只看见了被严师成就的人,而从来没有关注过被严师毁掉的人,这样做是否公平?

那位说了:被严师毁掉的人,一定都是些酒囊饭袋,属于那种素质极差的糟粕。这种人肯定是一些一没天赋、二吃不了苦、三缺乏恒心的主儿。俗话说“大浪淘沙”,修不成正果完全是他们活该,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也就是说,你认可了这样一种观点:成功是个奢侈品,只配少数人得到,绝大多数人得不到是应该的。

而你的这种看法,就是我要重点批判的。道理很简单,我要郑重地声明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活该”成不了功的。每一个人,记住,是每一个人,甭管他是否有素质、是否能吃苦、是否有恒心,他都不应该“活该”被成功所抛弃。所以,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只要它露骨地宣扬了一种“少数人成,多数人败”(也就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理念,就必须被我们所鄙夷、所唾弃。而“严师出高徒”,就是这种罪恶理念的典型代表。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音乐家郎朗的故事。在郎朗幼年时,他的父亲采取了极为专断甚至堪称残酷的教育方式训练他的音乐才能。经过长年的磨练,终于将他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之一。这个励志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年轻家长们去效仿、去实践,也不知道戕害了多少纯洁而稚嫩的童心,给多少孩子的童年甚至于他们未来的成年生活投下了浓厚的阴影,种下了无法挽回的隐患。

没错,郎朗是成功了。但是,他的经历是否具有普遍性绝对值得我们去质疑。把童年郎朗的境遇强加到更多的孩子身上,到底会造就这些孩子还是会毁掉这些孩子也绝对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究。但是,甭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成年人强加给儿童身心的重负,往往会扼杀他们的热爱,毁掉他们童年的幸福。也就是说,即便他们成功,这种成功也往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们对自己的成功固然会有成就感,但对自己的人生绝对不会有真正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这将导致他们终生都会在一种巨大的遗憾中度过。当然,也有许多人在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找回了自己的“热爱”,并对当初那些曾深深地伤害过自己的、来自父母长辈的种种不近人情的严苛表示由衷的感谢。但是这种“感谢”,简直令人不寒而栗。因为既然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谢意,就说明他们认可了这种“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而且已经做好了将这种理念如法炮制、强加于自己孩子身上的心理准备。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悲剧。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你之所以最后会屈服于这种理念,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是说,在经历过长期的痛苦煎熬之后,你终于走出了沼泽,来到了陆地,看到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所以,你才有可能把心中的厌恶转化成热爱,有可能对那些曾经深深地伤害过你、让你痛恨不已的事物产生所谓的“好感”与“谢意”。但是,恐怕你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能够最终走出沼泽的人,永远都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淹死在沼泽里,根本就看不到陆地,更别提光明的人生之路了。

所以,你虽然侥幸过关,但你敢保证你的孩子也会有你的这份幸运吗?如果你承认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你真的愿意把孩子一生的成功变成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不是百分之百吗?

如果你的孩子走不出沼泽,那么,你那“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将彻底毁了他:不但毁掉他的童年,而且也没换来一个更为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你还毁掉了他的热爱,让他很难东山再起,从头再来。这个赌注,也未免太大了点吧?真的值得吗?

必须承认,郎朗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不仅体现在他最终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尽管他自幼便遭遇到“严师出高徒”这种理念的戕害,但至少在他的儿提时代,郎朗对音乐有着惊人的天赋且充满了童真的喜爱。这一点,恐怕是他之所以能挺过来自成人的棍棒教育,并最终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决定要因之一。但是,我们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点是,恐怕大多数孩子都没有郎朗般的幸运。他们往往会被成人强制性地要求浸淫于自己完全没兴趣、更加没天赋的领域,并被迫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赌在这个令他们无比痛苦的领域里。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每天都在你我身边上演。如果说这是人间最大的悲剧与惨剧,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记得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一段郎朗的专访。在那个节目中,郎朗对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一种明确的遗憾之情。当然,由于今天已经功成名就,他也非常深情地肯定了父亲对自己做过的事,并且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没错,如果拿“不牺牲童年,也不能成为郎朗”和“牺牲童年,成为郎朗”相比,我也愿意选择后者。但是一定不要忘了,十几亿国人中,郎朗只有一个。用一个“郎朗”去牺牲无数孩子的童年和未来,将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不可宽恕的罪过。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理念放在成年人身上,已经足够残酷,如果把它强加给孩子们,我们这些大人情何以堪!

二、“热爱”不需要被激励。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激励”的话题。也许有人会说:你把“热爱”的重要性说得也太离谱了。“热爱”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与其相比,还有许多更重要的因素左右着年轻人的成功。比如说“激励”。因为任何一种“热爱”都必须依靠激励去成就,没有激励,热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说,你总不能否认理想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吧?多看名人传记、多学先进人物,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对于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总比空谈一个虚无缥缈的“热爱”要强得多吧?

在此我必须阐明一个道理:激励也好、理想也罢,这些都是好东西,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与“理想”这两个词汇的含义,将它们与“热爱”对立了起来,而没有热爱支撑的激励与理想,完全是外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夹生饭,让我们消化不良。所以,借用你的话,这样的“激励”与“理想”本身才是无源之水、无水之舟、无本之木。

我们拿“理想”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小孩,他对自己的父母说“长大了我要当一名光荣的科学家”,他的父母一定会非常高兴,立刻把这个视为孩子的“理想”,并为之感到无比自豪;但如果这个孩子说“长大了我要当一名光荣的清洁工”,他的父母即便不会为之感到沮丧,恐怕也不会将其视为孩子的“理想”,充其量只会把孩子的话当做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幽默,时不常地拿出来娱乐一下自己与他人,让所有人感受孩子的天真与可爱而已。

我承认我举的这个例子多少有些极端,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所谓“理想”,孩子是没有决定权的。大人认可的,就是理想;大人不认可的,就只能是一个小幽默、小笑话,没人会当真。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的“理想”,往往是大人强加给他们的,尽管这种强加常常披着“激励”的外衣,但依然不能改变其扼杀热爱与天性的本质。

就拿前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不妨执拗一回:假设一个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光荣的清洁工”,因为他认为清洁工把我们这个城市装扮得这么美丽,一定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职业,所以,他并不是说着玩玩,而是当了真。那么,我们的大人会做什么呢?很简单,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往“科学家”的方向上引导,然后买回来一大堆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爷爷的故事书,希望通过这些名人传记的激励,改变孩子的初衷,将他的理想转移到“当一个光荣的科学家”上来。所以,事情的本质就已经很清楚了。尽管“理想”是一个很纯粹的东西,照理应该完全来自于心灵的召唤,不应该被任何世俗的色彩所污染,但一般情况下,大人们都会用成人世界中的种种世俗(比如说“阶级”、“贫富”、“名利”、“面子”等)去玷污孩子们的理想,还美其名曰这是在“激励”他们。

当然,不只是“清洁工”与“科学家”的对立;这种大人与孩子在理想与热爱上的对立还有很多,随便就可以举出一箩筐。

比方说你希望孩子长大后继承你的事业做个商人,而他却对经商完全没有兴趣,偏偏喜欢上了音乐;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做个大学老师,而他却一往情深地爱上了电子游戏,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个游戏设计师……

显而易见的是,成人与孩子的博弈中,往往败者是孩子,因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而这种失败,对于无数孩子而言都将是悲剧性的,它将造就大量的失意与平庸。

那位说了:你说的这个不对,小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在客观上需要得到大人强有力的引导,这么做并没有什么过错。否则,难不成孩子的理想是“当个小偷”,大人们也应该放任自流了?!

我得说,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就是一个太过自以为是的大人。你太习惯于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完全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句话,天下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坏的,没有一个孩子的“热爱”不是充满了真善美,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的理想是“当个小偷”,那一定是你出了问题,而不是你的孩子。

其实,你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足以证明我的上述观点:对于孩子的热爱,但凡触犯了你为其划定的红线,你将毫不犹豫地出手扼杀。所以,你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只属于他自己的理想,他这辈子都只能为你给他设定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你自己的)理想而活。

不要跟我讲“成人强加给孩子的理想也有极大的可能成就这个孩子”,我不想否认这种案例存在的真实性,可问题是,我们的目光是否只盯住了成功案例中那些幸运的孩子,而忽略了太多失败案例中那些被毁掉的孩子呢?

现实是残酷的,它总会对大人们的无知做出最无情的嘲讽。比如说,只要我们够诚实、够勇敢,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会承认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尽管我们从小就被各种名目繁多的名人传记和英雄故事所围绕、所熏陶,也曾偶尔被其“电”到过,但是压根儿就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地被这些东西所激励、所成就。否则,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如此众多的庸人了,地球人还不得个个儿都变成人精!所以,这种外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所谓“激励”,只要没有真正纯粹的“热爱”打底儿,对于我们而言就只能是“看故事”,看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纯属虚构的故事。看的时候觉得挺热闹,看完了也就彻底完事了,根本不可能有下文。

相反地,如果你有热爱,而且你的热爱是自由的,事情就会大大的不同。你会发现,热爱就像一团火,烧得你心痒难耐,想不付诸行动都不行。

你会为了你的热爱废寝忘食、如醉如痴。只要你专注于你的热爱,任何人都休想把你从这种专注中拉出来。热爱就是你的生命,你只为她而活;热爱就是你的上帝,掌控着你的一切。

热爱是不需要被激励的,她自己就能激励自己。所以,如果大人们都能放飞孩子们的热爱,那些英雄故事、那些名人传记就可以暂时歇一歇了。因为孩子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我们要尽量做到不去打扰。

三、热爱不需要“努力奋斗”

听了我的上述分析,你也许会做一定的妥协,然后对我这样说:好吧,我承认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对你的这个“热爱不需要被激励”的歪理,我可以不再进一步追究。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能承认你的“只要有热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的说法,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谬论!最起码,你总不能否认“努力奋斗”的价值吧?无论一个人的热爱有多么强烈,如果他是一个不能够努力奋斗的人,也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这可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倒要看看你如何推翻它!

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尽管你的说法似乎看起来很有说服力,我还是要毫不犹豫地推翻它。这就意味着,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即“只要有热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当然,既然是“一切”,这“不管不顾”的对象里自然也就包括“努力奋斗”。

没错,不用怀疑自己的耳朵,我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对于热爱而言,不仅不需要任何的激励,也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奋斗。

道理很简单,因为“努力”、“奋斗”这些字眼,似乎总能让人联想到“吃苦”这个词,而真正的热爱,是不可能给人带来任何“苦”的感觉的。换句话说,即便是普通人眼里的“苦”,在热爱者的眼中也是“甜”。这不是“苦中作乐”的意思,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他们的心中确实不存在“苦”这个东西,只要与自己的热爱相伴,一切都是“甜”。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孩子正痴迷于自己心爱的电玩之中,你能用“努力奋斗”、“苦中作乐”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种痴迷吗?又或者,举一个稍微极端点的例子,你觉得当年历经无数磨难,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的共和国科技元老们,曾经“努力奋斗”过吗?

这两个例子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在本质上完全一样。那就是,他们干的都是自己无比热爱、无比痴迷的事情,因此,只要能与这些热爱与痴迷的事物相伴,对于他们而言,就没有任何的苦,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甜。

那位说了:你说得不对,你怎么能将痴迷于电玩的孩子和为国争光的科学家相提并论呢?!连你自己都说了,那些科学家曾经“历经磨难”,这不就是他们“努力奋斗”甚至是“艰苦奋斗”的明证吗?和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事情相比,那个玩电玩的孩子能有什么“磨难”呢?痴迷于电玩,完全就是彻头彻尾的享受,当然和“努力奋斗”没有半毛钱关系!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说事儿,也实在是忒胡扯了点儿吧?!

别着急,请听我慢慢解释。

如果你一定要用“磨难”这样的字眼,那么我要说,玩电玩的孩子一样会经历重重磨难。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什么样的电玩最容易让人痴迷?答案很简单:越复杂、越难的游戏越容易让人痴迷。具体点说,游戏里的障碍物越多,要闯的关越邪性,需要动用的各种辅助性资源越庞杂、越离谱,这个游戏就越成功,越能让人上瘾。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有趣”其实来源于某种“挫折感”的提供,挫折感越大,成就感就越大,因此也就愈发容易让人痴迷,直至欲罢不能。其实,不只是电玩,任何一个能让人上瘾的东西,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原理。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事物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研制“两弹一星”尽管从社会学角度上来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却是一个单纯的、令我们的科学家无比上瘾、无比痴迷的事物。所以,与那个玩电玩的孩子一样,这个事物之所以在科学家的眼里会显得“很有趣”,它的“难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说,正因为很难,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有许多磨难需要经历,所以这个事儿才显得愈发的有魅力,成功时的成就感也就愈大。因此,在他们经历研制过程中的种种“磨难”时,心里面就不可能体验到任何的“苦”,换句话说,所有的“苦”都是乐趣,都是享受,都是“甜”。

其实,把这个事儿反过来理解,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假设一个对电玩完全不感冒的人却楞要玩一个难度极大的游戏,会发生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会痛苦不堪,很快放弃。那么,假设这个人成功搞定这个游戏,就能得到十万元赏金,又会发生什么?答:会发生“努力奋斗”。即,尽管依然痛苦,但为了十万元奖金,他也会咬牙坚持下去,一直到搞定这个游戏为止。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如果有热爱,“激励”和“努力奋斗”就纯属多余;但是,如果没有热爱,那么“激励”与“努力奋斗”就是必须的。

因此,如果你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在为了热爱的事物而“努力奋斗”着的话,那么,请不要庆幸,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儿,因为它意味着在你的热爱里,肯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四、“大浪淘沙”还是“大浪淘金”?

听了我上面的论述,也许有人还会继续质疑:尽管我承认你说得有些道理,但还是不能让我完全信服。明摆着,“严师出高徒”理论确实造就了许多非常经典的成功例子,比如说中国的郎朗,比如说美国的“虎妈”,比如说古今中外无数的经典励志故事中的那些代表人物,尽管这些案例都是你试图极力批判的对象,但你至少不能否认这些都是“严师出高徒”理论正确性的铁证。如果你要彻底否定这个理论,你就要拿出自己的证据。光从逻辑上分析有什么意义?没有事实的佐证,你的这些理论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罢了!

既然你这么说,那就给你举几个绝对有说服力的例子。听说过许三多的故事吗?不出意料的话,你一定会不禁莞尔:是的,经典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这位主人公的故事,现如今在中国恐怕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最终成就许三多的,是“严师”,还是“慈师”?这个问题可要好好想一想。让我们来看看许三多身边的“严师”代表,到底都有谁。三多的父亲许百顺、钢七连连长高城、七连三班班副伍六一。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如何对待三多的呢?许百顺:“龟儿子!”高城:“这个兵绝对不能要!”、“我没看出他身上有任何长处!”、“就算你拿再多的奖,我也只当你是半个兵!”。伍六一:“他会拖死大家!”、“全班人都让他滚!”、“我对你没别的,就是仨字儿‘瞧不上!’”、“和你打一架,就是我对你最好的照顾!”。而这些“严师”,带给许三多的又是什么呢?

许三多:“……像我这样的人,就算想想他们,都会给他们带来负担……”

看到这里,事情就已经很清楚了。要是按照“严师出高徒”的标准来衡量,许三多这种人在任何一个“严师”那里,恐怕都将是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孬种”。如果你跟这些严师们说“这个人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兵王!”,那么,我敢跟你打赌,他们一定会认为你疯了。事实上,在这种由各路严师一手炮制出来的浓厚的“孬兵”氛围中,连许三多自己都深受影响,对自己的“孬兵”本色深信不疑,完全不敢想象自己在当兵这条路上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奇迹最终还是发生了,许三多后来的的确确成了一名威震军营的兵王。那么,到底是谁成就了许三多,使这个照理早该被淘汰出局的“孬兵”神奇地变身成为兵中之王呢?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三班长史今。而史今,就是一个“严师高徒”理论的终极颠覆者。他用自己的执著甚至是执拗,自始至终都与这一谬论做着绝不妥协的斗争。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师”,所以有人称他为“军中之母”。他的身上有一股不信邪的劲头,当所有人都认为许三多只不过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巴的时候,只有他慧眼独具,认定许三多是一块有着超强潜力的璞玉,而他有绝对的信心将这块璞玉雕琢成器。

让我们来看看史班长对许三多都说了些什么。“你不要小看了自己,你要相信你自己的心里就开着花呢,一朵一朵的多美啊!”

“你自己就可以变得很强大,完全不比任何人差,也完全没有必要依赖任何人。我走了,可以帮你割掉心中最后一把草!”

正是由于史班长的宽容、隐忍、鼓励与不离不弃,最终拆掉了长期压在许三多心中那副沉重的枷锁,从而放飞了他的身体、他的灵魂、他的才华、他的激情、他的一切,而这种放飞,足以成就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孬人。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尽管“大浪淘沙”是“严师高徒”理论的拥趸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但是,许三多的经历告诉我们,“大浪淘沙”恐怕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的真相是,在很多情况下,大浪淘掉的很有可能不是沙子,而是金子。

还有一个案例,雄辩地证明了“严师高徒”论的荒谬本质。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就是少年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他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专制而粗暴,稍有不顺意的地方就动辄打骂孩子。而少年毛泽东又偏偏是一个反抗心极强的孩子,总愿意和父亲的期许对着干,因此没少受皮肉之苦。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屈服于父亲的淫威,而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与父亲的专制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请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记》中记录下来的、毛泽东本人的一段自述: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论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13岁的时候,有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毛顺生一心想让这个大儿子学好会计,继承家业,可是他却无法阻止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走出山沟,继续升学。最后,当这个少年长到17岁时,他终于冲破了父亲的阻挠,走出了生他养他的穷山沟,迈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离开家乡时,这位17岁的少年写了一首诗赠给他的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尽管许多人声称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少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我却有些许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叛逆少年对专制父亲的示威——你不是说我不行吗?我就偏偏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让你看看我到底行还是不行!

没错,想必在笃信“严师出高徒”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封建理念的父亲眼中,少年毛泽东就是一个忤逆之子,属于典型的“孺子不可教也”。我几乎都能听得到这位父亲在面对如此“不争气”的长子时那长长的叹息声。

想必,连毛顺生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他心目中这个“懒而无用”的没出息的孩子,未来将成就一番多么伟大的事业!

所以,少年毛泽东的经历是一个异常经典的反抗封建理念而终成大业的例子。不夸张地说,毛泽东最终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肯定从反抗父亲(这就意味着反抗压迫童心的、来自成年人的强权)这个最初的“事业”中得到了许多灵感。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在那个封建思想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年代,真正敢于这么做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只能一辈子安于甚至是甘于平庸,这一点恐怕也是苦难深重的中国长期难以实现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这样的封建理念,时至今日依然大有市场。它们改头换面,以“狼爸”、“虎妈”的面目重新出现,居然又为自己赢得了粉丝无数。真不知道该为之庆幸,还是为之悲哀。但是,甭管怎么说,像许三多和少年毛泽东这样闪闪发光的“金子”,在民间一定大有人在,而且每天都在被诸如“严师高徒”这样的封建泥沙冲走、掩埋。

是到了该改变现状的时候了。所以,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孩子,真心希望他们能成功,你就必须做一件事:把自由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热爱,自由地追逐自己的热爱,自由地成就自己的热爱。

你也许会有疑问: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大人完全放手不管,什么都不做,孩子们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了?

我的回答也很简单:怎么可能?你当然有应该做的事,那就是为你的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自由施展、自由放飞热爱的宽松环境。千万别觉得这件事儿简单,也许它对你来说,要比天天用棍棒修理你的孩子难上一千倍。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两句话,绝对值得天下成人好好反思。

一句是:对于孩子而言,有时“不管是最好的管”;另一句是:当你手上有一块璞玉时,一定要用刻刀,而不能用锄头。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实在管不好,还不如彻底放手不管;如果你手里只有锄头,没有刻刀,还不如干脆就让那块璞玉永远保持它的本色。放养,要比圈养更能成就一头猛虎。如何取舍,全在我们自己。

“真热爱”与“伪热爱”

“热爱”的成色决定了成功的概率。

“热爱”可以成就人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热爱都能做到这一点。对于热爱而言,还有一个“成色”的问题。

简单点说,热爱的成色越高,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姑且把成色高的热爱称为“真热爱”,成色低的热爱称为“伪热爱”。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区别热爱的真伪呢?回答这个问题不难,但请先让我向大家介绍两个日文单词。日文中有这样两个词,一个写作“兴味”,一个写作“趣味”。用中文解释,虽然能把前者翻译成“兴趣”,后者翻译成“爱好”,但在中文的语境里,“兴趣”和“爱好”的区别似乎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不妨把前者解释成“伪热爱”,后者解释成“真热爱”。

就是说,前者意味着喜欢,但没有痴迷;而后者除了喜欢之外,还有深深的痴迷。所以,对于前者而言,“喜欢”这种情绪随时有变更的可能,当一个更有趣、更新鲜的东西突然出现时,你就有极大的可能移情别恋。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用“没长性”、“三分钟热度”来形容;而后者则不然,无论在你面前出现多少新的诱惑,你都不可能改变你的喜欢与痴迷。

这就是区别。

好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真热爱”。这事儿一点都不难。只要现在给你1分钟时间,好好静下心来想一想,你一定会在自己身上找到至少一个这样的东西。无论是溜冰、看电影、玩电子游戏,还是吟诗作赋、舞文弄墨、摆弄花鸟虫鱼,再或者是像某大师那样爱好创作以及欣赏人体摄影艺术……总之,肯定你的身上存在一样东西,让你至少痴迷过10年以上,而且从来没有动摇、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就是“真热爱”。如果你身上至少有一个这种成色的热爱,理论上你就注定会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但前提是,把它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的事业去对待,就是说,你的人生必须以它为中心,而不能游离于它之外。做到这一点,绝对需要悟性与勇气。

“好热爱”与“坏热爱”

只要不逾越一定的底线,“热爱”就不应该有好坏之分。

也许有人会说:我觉得你说得有些绝对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比如说我,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兴奋的东西。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对我而言,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过一天是一天,仅此而已。

必须承认,这种看法极具代表性。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往往越是年轻人,所谓的“淡定哥”、“淡定姐”就越多,他们动辄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好像以他们区区十几二十郎当岁的年龄,就饱经人世间的沧桑,这个世界上已然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刺激到他们的兴奋神经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他们错了。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热爱”的人,因为完全没有热爱的只可能有一种人——死人。就是说,只要你是个大活人,你就一定会有热爱。

但是,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太多的人活得漫无目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似乎他(她)的身体里“没有”热爱。

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不是“没有”热爱,而是他们给热爱定了性,亲手将自己的许多热爱枪毙掉了。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热爱”这玩意儿是有好坏之分的。很显然,“好热爱”是可以拿得出手的,而“坏热爱”则完全见不得人。因此,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着“好热爱”,那么对于他而言,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没有热爱”的人,因为“坏热爱”是断断见不了人的,所以自然会被他下意识地雪藏起来,当它不存在。

这种将热爱定性的做法其实大可不必。我们一定要牢记一个真理:只要能够成就我们的人生,这个世界上的热爱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

为了证明这个道理,我们不妨举几个和“学外语”这事儿有关的例子。如果我跟你说“掌握外语有利于人生的成功,所以你绝对应该学习一门外语”的话,相信你肯定不会反驳我,但是,连我自己都承认,这句话纯属废话,其实在“激励你学外语”这件事儿上半点用处都没有。

不过,有些人却通过不可思议的方式,成功地激励了自己:某些电影明星,从上学时外语成绩就没及过格,可因为要去好莱坞发展,居然一年半载就能成为英文达人;有些电玩爱好者,就是因为想更好地玩外国电玩,就能在短期内搞定一大堆艰涩难懂的专业外文词汇;还有更绝的例子。有不少人,就是因为想听懂国外“爱情动作片”里的台词,而掌握了大量科班出身的人听了恐怕都会犯晕的、绝对偏门的外语知识。

这些案例,证明了什么?是否证明了外语本身的吸引力?

非也。这些案例,全部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热爱”的魔力,而且哪一种“热爱”,从本质上来说都与“外语”这个事物本身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说,那些因为要去好莱坞发展而成为英文达人的明星,他们的热爱,恐怕就和“外语”俩字儿完全不搭界,而在于更大的名气、更多的镁光灯、更厚的票子、更大颗的钻石、更牛叉的名牌包……这些物件儿身上。

正是对这些物件儿无条件的、无与伦比的热爱,才促使他们的身体里发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帮助他们搞定了这个连他们自己都一度不相信自己能搞定的、叫做“外语”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那些通过看“爱情动作片”苦练外语的人,他们的热爱,也绝无可能在“外语”这门学问上,而在于“听懂台词,对于提高‘爱情动作片’,尤其是那种激烈的‘爱情动作片’的精彩度以及欣赏情趣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点上。就是说,对“爱情动作片”本身的热爱与痴迷,才是成功挖掘并最终成就他们惊人的潜在外语才华的最本质原因。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经或多或少地遇到并亲身体验过,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我上面列举的热爱,有许多都是“坏热爱”,是拿不出手、更加上不了台面儿的东西。而这种定性行为,将极大地扼杀蕴藏在这些热爱中的强大能量。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有一位“忘年交”的90后朋友。他上中学时曾经因为喜欢日本电玩而开始学习日语,但没多久就被父母勒令放弃——当然,他的父母并不反对儿子学习外语,只是反对儿子学习外语的动机(电玩)。所以,他们及时地斩杀掉了孩子的这个动机,同时帮他报名参加了一个课外日语学习班,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走正道”来学习外语。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家长的真金白银最后全部打了水漂,孩子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到头来连一句像样的外语也没学会。

记得20年前那部轰动全国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有过这样一个经典桥段,说的是葛大爷扮演的编辑李东宝,在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地揽下了站在马路边客串交通管理员的苦差事。同事戈玲对李东宝的这种反常行为颇感诧异,于是问他这么做的动机,而他的回答差点没让戈玲气背过去——原来,李东宝是为了享受“肆无忌惮地呲儿人(训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路人)”的快感才会接下这个交通管理员的差事的。面对戈玲的不屑,李东宝为自己辩解道:我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啊!

狠狠地修理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就能让他们明白“如果敢和国家法规叫板,就别想要人格了”。这么做既能为维护城市秩序做点贡献,也是为了他们自己好,让他们能长点记性,把别人、也把自己的安全当个事儿,省得到时候出了事没地儿后悔去。现如今人们做事只讲效果,有几个讲动机的?

尽管李东宝的这通“诡辩”并没有说服他的同事,却成功地说服了荧屏外的我。其实,许多男孩子小的时候都有过做警察的梦,而这个梦想的源泉却未必是“报效祖国”的崇高使命感,而是一些非常现实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上不了台面儿的“可以肆无忌惮地呲儿人”。可即便如此,只要最后能够造就出一位合格的人民警察,那个最初的动机是崇高还是猥琐又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所以,那些还在为自己的热爱到底是好是坏而纠结的人们,是到了该好好反省一下的时候了。

“热爱”的节度。

节度,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之一。

听了我关于“坏热爱”的论述,恐怕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三个字:不靠谱!

我几乎已经听到了如潮水一般袭来的反对和质疑声:如果你的孩子一天24小时沉迷于网络游戏,并因此完全荒废了学业、牺牲了健康、扭曲了人格,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这样的坏热爱,你也会支持吗?

如果你的孩子年纪轻轻就沉溺于爱情动作片中无法自拔,并因此误入歧途,或早恋,或走上犯罪道路,你还能对这种坏热爱持鼓励态度吗?

……我能理解所有这些担忧,所以,要特别在这里说一下关于坏热爱的节度问题。

首先,有些坏热爱是有着严格的年龄界定的。就是说,这些东西对未成年人来说要确保绝对的“OUT”。很显然,爱情动作片、烟、酒这些东西,是未成年人的禁区。这一点,没有争论的余地。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节度,也是一条通行全世界的行为准则,必须无条件恪守。

其次,即便是某些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的“坏热爱”,比如说电玩,也必须有一定的节度。这里面有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个性对他而言有多么重要,对于个性的追求,都应以不妨碍事物的某种共性为前提。打个比方,你无论对自己的某个热爱有多么痴迷,这种痴迷也不应该影响你接受最低水准的综合教育。否则,如果连最起码的知识水准都不具备,你的任何一种热爱也不可能被真正成就;同理,无论你是一个多么热爱自由、讨厌束缚的人,起码的社会规则你也要遵守。否则,你不但将妨碍别人的自由,而且自己的自由也终究会被无情地剥夺。一言以蔽之,世上万事都有其固有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是不容置疑、更不容挑战的,违反规则,你的任何个性都绝无可能修成正果。

这个游戏规则,就是最基本的节度。这一点,不仅对于“坏热爱”,对于“好热爱”也同样适用。比如说,你的热爱是绘画,从小就幻想着能考上美术学院,做个风雅的职业画家,可是,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算专业再优秀,也无法考上正规的美术院校,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最终即便通过其他途径吃上了绘画这碗饭,没有起码的文化素养打底儿,你也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或至少会比别人走得更艰难。

所以,无论你热爱什么,也无论你怎样热爱,在做“自选动作”之前,有些基础必须打好,有些“规定动作”必须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好坏,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热爱”,针对的主要对象,还是那些已然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可以充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人。

最后,还有一种热爱是绝对不能沾染的,因为它们触碰了一个字:恶。请注意,我在这里刻意将“恶”与“坏”做了一下区隔,因为我认为“坏”是一个中性词,具有极大的弹性。“坏”这个字里面也许包含着许多误解与偏见,而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坏”就有可能变成“好”。但“恶”完全不同,“恶”是一条红线,绝对不可以被逾越。比如说,喜欢恶作剧,戏弄、欺负弱者;再比如说,酗酒、吸毒、赌博、涉黑、小偷小摸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尽管也可以让人上瘾、痴迷,但却属于不折不扣的“恶”,沾了这些东西,就是死路一条。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关于热爱的节度问题,我们还可以挖掘出许多更深层次的内涵。

打个比方,痴迷于自己的热爱,本身并没有问题。既然是“热爱”,就一定会痴迷,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痴迷发展到一种病态的程度,比如说会令人彻底玩物丧志、荒废学业、牺牲健康、扭曲人格,乃至于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这样的病态,肯定不会是“热爱”本身的过错,而是在其他方面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就拿许多整日沉迷于网吧、电玩,彻底染上网瘾,导致学业荒废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会对这些东西痴迷到病态的程度,肯定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或电玩本身所拥有的强大吸引力使然。我们完全可以一句话说死:每一个病态的学童身后,一定有一个更为病态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具体地说,恰恰是因为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禁锢了他们的热爱与天性,才迫使孩子们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去为被压抑太久的天性寻找一个发泄渠道。而这一渠道一旦被找到,他们的天性就会喷薄而出、不可遏止,直至发展成为一种病态。所以,对于这些患上严重“天性扭曲症”的孩子而言,就算再强制、再约束,也不可能达到你所希望的那种理想结果。也许你进一步的强制与约束,会更加激化他们的病态,把他们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不信我们可以调查一下,看看有多少患上网瘾的孩子是在爹妈的棍棒教育甚至于是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式管教下被治好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老祖宗才会一再地提醒我们:有些东西靠“硬堵”的办法根本玩不转,要想真正玩转它,就必须要用上“疏通”这招。

很显然,第一个需要被“疏通”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为人父母的人。其实,大人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其中最恶劣的例子,就是把所有孩子的天性想象得很坏,好像只要没有大人的指点和干涉,天下所有孩子将不可避免地走上学坏的道路。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小小的身体里,都装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你只需为他扫出一片干净的成长空间,然后站在距他1米之外的地方悉心地呵护他,呵护这片空间,孩子就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学好”,根本无需你的干涉与指点。

就拿我在前面举过的那个通过电玩学外语的90后朋友的经历来说,其实,当年痴迷于电玩的时候,他的学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毕竟在他的心里,学业与电玩孰轻孰重还是有分寸的,而且,通过电玩喜欢上了一门外语,也可谓一项额外的收获。所以,如果他的父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事情本来应该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遗憾的是,父母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认定了“玩电玩一定会导致玩物丧志的结果”,让自己的孩子走上歧途,于是不容分说地强行制止了他的这种“非正规外语学习法”,从而把一件本来可以“双赢”的事儿变成了“双输”——孩子完全失掉了对外语的兴趣不说,对电玩的痴迷也一点都没减弱,甚至于更加变本加厉,只不过玩电玩的形式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玩电玩的心情从坦坦荡荡变成了偷偷摸摸,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反而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

因此,在冠冕堂皇地炫耀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前,请务必先弄明白一件事——如果你的孩子病了,那十有八九病根儿在你自己身上。

没有一个热爱不能够被成就。

既然“热爱”不分好坏,那么所有的“热爱”都有被成就的可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即使是“坏热爱”也一样可以成就人生的道理。但是,恐怕这个问题还是会让许多年轻的屌丝一头雾水,不能完全搞清楚状况。

所以,还有必要针对“如何成就‘坏热爱’”这个话题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这个人就喜欢逛街,一天逛十几个小时都不累,所以,“逛街购物”就是我的热爱,难不成这个热爱,也能成就我的人生?

或者,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这个人最大的热爱就是玩电玩,对所有类型的电玩都痴迷无比,难不成连这种热爱,都能让我获得人生的成功吗?

……一句话,有太多的人对自己的热爱缺乏信心,不相信这些东西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有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既然我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成功本身,那么,在看待成功的过程时,我们自然也不会摘掉这副眼镜。不过,请务必相信我的话,只要能够打碎这副有色眼镜,至少在理论上,这个世界上将不会有一个庸人,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辉煌的成功。信不信由你,哪怕你的热爱只是“斗蛐蛐儿”,只要你愿意,这个热爱也能助你成就一个非凡的人生。比如说,你可以在网上广招天下同好,大家一起成立一个“斗蛐蛐儿协会”,相互交流一些奇闻趣事及驯服蛐蛐儿的经验教训;你甚至可以组织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斗蛐蛐儿大赛”,只要你们的参加人数足够多、规模足够大,就有可能招来媒体的报道。只要媒体来,广告就会来,只要广告来,大把的票子就会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昆虫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一把蛐蛐儿,给天下蛐蛐儿分分等级、排排价码,让这种小昆虫在同好群中形成一个产业;然后,你可以办个蛐蛐儿养殖场,科学养殖不同种类的蛐蛐儿创收……

总之,只要你愿意,即便是小小的“斗蛐蛐儿”,也足以让你成就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大事业来。

千万别觉得我这是在讲故事,我是以十二万分的诚意在对你进行关于“人生”和“成功”的说教。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故事,也总得有一个开始。“赛马”也好,“赛信鸽”也罢,这些现如今已然在全球范围内成了大气候的产业,想必当初也曾经有过一个与“斗蛐蛐儿”相仿的故事的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从“斗蛐蛐儿”开始,将我们的故事继续说下去:你的热爱是“逛街”?没问题,太棒了!恭喜你,你有一个超级有前途的热爱!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将自己的购物心得以及各种独家血拼秘诀写成一本书,不,是一套书,书名就叫《如何用屌丝的收入,过白富美范儿的日子》。你这套书的内容绝对接地气,因为你肯定不会从百度上拷贝,所有的内容绝对都是你经验中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肯定通篇都是屌丝们超感兴趣的干货,书一上市绝对爆棚,包你这套书写完时你本人也能成功脱屌,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白富美。

你的热爱是“电子游戏”?没问题,太好了,将来你的房子、车子和娘子,全靠这个热爱来搞定了。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将自己对电玩的痴迷化作一种强大的动力,立志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电玩设计师。而且,我相信自己绝对能做到。道理很简单,如果我可以连续几个通宵废寝忘食于电玩,那么,我就绝对有动力拿出10年时间去深入钻研一下这个领域,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10年后,我将必然会成为一位电玩设计师,不,也许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电玩开发企业(比如说“某某工作室”之类的)了。

什么?你的热爱是“看漫画”、“胡乱涂鸦”?为什么不早说?你的这个热爱实在是太让我羡慕了,知道现在一个专业漫画师一年能挣多少钱吗?从今天开始,拿出10年时间,奔着这个目标努力吧,你将拥有一个异常灿烂多彩的下半生。甚至于,也许下一个迪斯尼就是你,你的名字将流芳百世也说不定。我可不是在逗你玩。别忘了,当初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的时候也不过是个不名一文的女屌丝,还孤身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一家两口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儿,实在没辙了才琢磨着码俩字儿糊口;而且据说字儿码出来之后也没少吃闭门羹,没人相信这个东西将来会轰动世界。后来的故事,你都知道了,就不用我多说了。

哦,原来你的热爱是“看电影”?而且基本上市面上的每一部新片子都没落下过,但凡少看了一部,心里就特失落,干什么都觉得特没劲?这样好了,你可以尝试着写写影评。我敢向你保证,只要你用心了,也许根本用不着10年,你就会成为一位颇有几分名气的影评人,在中国影视圈争到一把属于自己的椅子。

……

太多太多的可能性,太多太多的美好前程,就不在这里一一帮大家展望了。

总之,把话说到这份上,你就已经可以重拾信心,甚至是信心爆棚了。记住,认为自己的热爱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的想法本身也许就是一种偏见甚至是一种迷信。与那些你完全不喜欢,只能靠每天混日子来维持的“正道”相比,其实源自热爱的“歪门邪道”反而能让你活出彩儿来,让你的生命更充实、更有质量。所以,请务必记住我的话:没有一个热爱不可以被成就,没有一个人命中注定应该做屌丝。

请养成一个习惯:不断地“发现”自己。

相信我,有太多的“热爱”不是你没有,而是你没发现。

一、开发你的“内隐性热爱”“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这是一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话,但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真理。之所以我会用“伟大”这个字眼来形容它,是有原因的。

通过前面的文字,我们已经了解了热爱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无论是“好热爱”还是“坏热爱”,这些热爱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也能真实地触摸到它们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这样的热爱,利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姑且可以将这种热爱称为“外显化热爱”。

但是,还有一些热爱却未必如此。它们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身体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所以不妨姑且将其称为“内隐性热爱”。

不过,尽管隐遁了身形,可这种内隐性热爱对于人们的成功来说,却绝对意义重大。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内隐性热爱的涵盖范围极广。理论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身体里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世界上的每一种热爱。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能将自身的隐性热爱充分发掘出来,理论上你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你想成为的人。

也许有人注意到了一点,我这里所说的“热爱”,至少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被另外一些词汇代替,比如说“才华”或“天赋”。可我之所以坚持用“热爱”这个词,不用“才华”抑或“天赋”之类的表现方式,是有我的原因的——我认为“才华”这种说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它似乎宣扬了一种近似于迷信一般的东西,即“才华”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获得这玩意儿得靠运气,属于那种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这真是一种坑爹的谬论,千百年来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一句话说死:这个世界上没有“才华”,只有“热爱”。你热爱一个东西,就必然会拥有这个方面的才华;反之,如果你不热爱,那么就算你的脑袋再聪明、运气再好,甚至上帝本人就是你们家亲戚,你也不可能在某个方面拥有真正的才华。道理很简单,地球人都知道,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是相近的,无论是天才还是蠢材,至少在理论上他们所能拥有的潜在智慧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与此同时,每个人的精力却都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你在某个方面表现得越弱智,在另一个方面就会表现得越出彩。所以,这事儿和天才与否无关,只和精力分配的多寡有关。很显然,你越热爱某件事,在它身上耗费的精力也就必然会越多,因此,也就一定能做出卓尔不群的成绩来。所以我们才会说,“才华”从本质上讲是个伪命题,只要你痴迷于一件事,拿出你最大的精力去和这件事死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卓越的才华,所有的地球人都能够成为不世的天才。

弄懂这个道理真的很重要。如果你认可“才华”与“天赋”,你就很容易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会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与成功隔绝开来;反之,如果你认可“热爱”,你就还有一线生机。我们还有机会将藏匿在身体里的“内隐性热爱”开发出来,为我所用。

其二,开发内隐性热爱,可以拓宽人生的选择面。

如果你能将内隐性热爱成功地发掘出来,将它们转化成外显化热爱,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选择会陡然增加,人生前景将豁然开朗。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许多演艺圈光彩照人、如日中天的明星,当初进这个圈子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才华,压根儿就没有想象过这辈子还能吃上明星这碗饭;许多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在入行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今生今世居然能以码字为生……这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写照,而是内隐性热爱真实存在的证明。

其三,内隐性热爱的发掘,可以助你的外显化热爱一臂之力。也许,你已经拥有了足以令你托付终生的、强大无比的外显化热爱,不再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人生目标了。可即便如此,内隐性热爱的开发对你而言也绝对是有价值的。

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那个“如何成就对于‘逛街’的热爱”的例子吗?也许有人会对其嗤之以鼻:说得比唱得好听!将自己的购物经验写成书出版?说来容易做来难啊!天下有几个喜欢逛街的女孩子能写书的?!要是真能有写书这么大的本事,从一开始他们就不可能当屌丝!所以,你这整个儿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拿人家压根儿就做不到的事情忽悠他们,这不是摆明了欺负人嘛!

别着急,我的心还没那么黑,当然不可能存心欺负人,我的理由请容我慢慢道来。

给你讲两个真实的小故事。我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个关系巨铁的密友,叫杨其勇。在当时同校的所有留学生中,此人各科的学业成绩都还不错,基本上处于中上游水平(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期都能勉强拿到奖学金)。可唯有一个软肋令他头痛不已,那就是日文写作。要知道,对于在日本的大学里学习文科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来讲,日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实在是太重要了。大学里所有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通过撰写各种类型的“小论文”进行的。所以,如果你不能熟练地用日语写作,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对你而言就几乎难于上青天。我本人由于酷爱日文写作,而且水平也受到日本老师与同学交口一致的称赞,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了众同胞觊觎的对象,纷纷找我代笔,而我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日文写作能力,也是来者不拒,所以一直在留学生中享有“代笔王”的美誉。当然,由于其勇是我的铁杆儿“闺蜜”,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少享受我的“代笔服务”,让他自己的留学生涯无形中轻松了许多。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大四那年的毕业论文之外,我几乎为其包办了所有重要的论文写作工作。之所以没有为他代笔毕业论文,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做会害了他。我对他说:大学四年,寒窗苦读,你总得为自己留下点什么。所以至少毕业论文你得自己写,否则将来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的。

其实,当我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已经有些后悔了。因为我之所以会长期为他代笔,目的并不纯,并不是纯粹出于哥们儿义气,而是有很大的私心,想通过这种形式的代笔进一步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日文水平。尽管我的出发点并没有明显的恶意,可毕竟其勇是自己最好的哥们儿,我还是为自己拿本应属于他的机会练手这事儿多少感到了些愧疚。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时,博客这玩意儿才刚刚开始普及,即便在日本,玩家也并不是很多。

可其勇却成了全日本第一批博客的铁杆发烧友,但凡有点闲暇时间就没完没了地鼓捣。尽管他曾无数次神采飞扬地跟我狂侃过这个新物件儿的神奇,可对电脑完全不感冒的我一直都兴趣寥寥,就是不着他的道儿,令他扫兴不已。

大四那年的后半段,论文、考研等各项人生大事均已摆平,时间上猛然出现了大把富余的我开始有些无所事事的感觉了,于是,一个夜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其勇的博客。几乎是第一分钟,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其勇的博客设计得非常精美,深蓝色的背景和配画充满了空灵、飘逸而浪漫的美感,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文字。没错,这些博客里的文字非常之精彩、非常之吸引人,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经历的所有心路历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的思念与牵挂,对负气出走的女朋友的愧疚与抱怨,对烦杂不堪的人际关系的困扰与纠结……我的天!

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居然会出自一个对写作完全不感冒的人之手!不过,即便如此,这些文字的质量依然不是最震撼我的东西,真正压轴的震撼在于,这些文字是日文!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其勇,告诉他前一天晚上我经历了什么,然后兴奋地鼓励他:你的日文写作简直是酷毙了!如果能把你博客上的文章稍加修饰后集结成册,估计拿去日本的出版社都能出版成书。所以,你完全没必要看低自己,完全可以相信自己能够写出精彩的日文文章,完全没必要再让别人替自己代笔写论文,因为你自己就能写出很棒的论文来!

没成想,在这位铁哥们儿这里,我却落了个热脸贴冷屁股的下场。其勇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让我碰了一鼻子灰:你甭逗了!博客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个游戏,是拿来消遣的东西而已,这个东西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所以,写博客和写论文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博客写得再好,写论文也照样没戏!

我还是有点不太甘心,又执著地劝了他几回,但回回都无疾而终,也就只好作罢。

后来,我和其勇都考上了研究生,他留在母校,我来到了东京。在离开日本前的几年里,我沮丧地见证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其勇依然在写博客,也依然在写论文,只不过,博客依然精彩纷呈,论文依然惨不忍睹。

无独有偶,几年之后,已经回国并在一家大型商贸公司任管理副总的我,又碰到了一个相似的案例。

总务室的小燕,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孩,工作认真负责,各个方面都没得挑,就是有一个短板让公司领导很头痛——不会写公文。她写出来的文章,说得难听点,会让你觉得是出自初学中文的外国人之手,遣词造句、文法逻辑全都一塌糊涂,让你根本不知道她想说什么。这麻烦可大了去了,你想,总务室的工作,十有八九都和各种类型的公文有关,连这种最起码的工作技能都掌握不好可怎么得了啊!由于小燕各方面的素质和表现都不错,公司实在不想调换她,于是只好在写作能力培训方面下功夫了。这个责任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也使出了浑身解数调教她,甚至自掏腰包买了好几本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送给她作参考。可无论我如何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这小妮子就是不上道,整整折腾了大半年,公文水平也照样没什么长进,还是连一篇像样的“内部通知”都写不出来,直让我徒呼奈何!

一年后,由于家里的原因,小燕辞职了,搬去另外一个城市,这件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访问了她的QQ空间。不是为自己辩解,当初我做这个举动时完全是下意识的,只不过是在百无聊赖之中随便看看打发一下时间而已。但是她的这个QQ空间,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震撼,令我猝不及防:这个自称“完全不会写文章”、“一码字儿就头痛”的女孩,居然在QQ空间里留下了大量的日志!尤为重要的是,每一篇日志,无论内容是关于生活还是关于工作,抑或是关于职场人际关系,都写得鲜活生动、栩栩如生、极具文采!而且,除了极个别的用词和文法有稍稍欠妥之处,几乎所有的文字都非常通顺流畅,绝对不比某些专业出版物的文字水平差。

这让我想起了其勇的例子,心中真是不胜感慨!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隐性热爱,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可现在的问题是,当这些内隐性热爱好不容易“偶尔露峥嵘”的时候,我们绝大部分人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它们,没能牢牢地抓住它们,让它们全面开花结果,这真是一件令人万分遗憾的事情。

二、发掘内隐性热爱的秘诀。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牢牢地抓住这些“偶尔露峥嵘”的内隐性热爱,并将它们彻底激活,成功地转化成外显化热爱呢?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1.打破“背景设置”的束缚我们知道,人们的行为,往往都遵循着一种“背景设置”或“角色认知”的原理进行。具体点说,就是“什么人做什么事”或“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事”。打个形象点的比方,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像演员的表演,舞台什么样,角色什么样,表演就得是什么样。你不可能在A舞台做B角色的表演,也不可能在B舞台做A角色的表演,因为那样做就会满拧,人们就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无论思想多开放的女孩,也不可能公开穿着三点式泳衣去逛商场。道理很简单,三点式泳装只能在“泳池”或“海滨浴场”这样的背景中才是合理的,而在“商场”这样的背景下就会显得太突兀、太别扭,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不适;同理,穿三点式泳装就意味着你的角色是个“游泳者”,而不是“逛街者”,将这两个角色颠倒,也会给人带来满拧的感觉和巨大的不适。

如果拿前面举过的其勇的例子来做说明的话,事物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对于其勇而言,很显然在“博客”这种背景里,他的日文写作才华是可以发挥的,甚至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但是,在“论文”这样的背景下,这种才华却完全隐遁了身影,就好像它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而之所以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如此判若两人般的变化,奥妙全在于不同的“背景设置”所规定的不同的“角色认知”上。对其勇来说,在“博客”这一背景下,他是一位自由的自然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背景转化为“论文”时,他的角色就会变成一个社会人,即一名“学生”,所要面对的是自己并不擅长甚至是极其头痛的苦差事。遗憾的是,在其勇这个案例里,作为“学生”,即一个“社会人”的角色认知要远远比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角色认知强大得多。所以,对其勇而言,尽管他能在博客中展示高超的日文写作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展示却不能带给他任何的自信,因为他对自己日文写作能力的认知完全来自于比博客更为强大的“论文写作”这一心理背景,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根本不擅长日文写作”这样的结论,从而全盘否定了自己。

同样的分析逻辑,也可以适用于小燕的案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好吧,我承认这一分析过程确实有些繁琐,可能会让你有些烦,但是,搞懂其中的奥妙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我们能弄清楚这件事,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打破这种“背景设置”与“角色认知”的内在联系,成功地将潜藏在我们身上的内隐性热爱释放出来。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其一,尽量把水搅混,模糊不同背景之间的界限。打个比方,我们可以做一个看似满拧却十分有趣的想象:在什么情况下,穿着三点式泳衣逛商场才不会让自己和别人感受到巨大的心理不适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这家商场离海滨浴场很近,几乎抬腿就能到,那这件事儿就能行得通。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距离的接近模糊了“商场”与“海滨浴场”这两个不同背景之间的界限,从而让所有人的认知发生了麻痹,对于“三点式泳装”这一事物的宽容度急剧增加。同样的道理,对于其勇来说,如果他想让自己在博客中展示出来的日文写作能力在“论文”这一背景中也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要竭尽全力模糊“博客”与“论文”这两个背景的界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尝试这样的办法:在博客中写论文,或者至少在博客中进行类似于论文文体的文章写作练习。比如说,除了那些抒情散文之外,他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一些时事评论性质的杂文,因为这种文章的文体比较接近于论文的文体,杂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将极大地帮助他找回论文写作时的自信。事实上,其勇这个人平时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十分喜欢针对社会上的各种大事小情发表滔滔不绝的高见,所以,只要他愿意,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高水准的政论类杂文应该绝对不是问题。

其二,模糊不同角色之间的界限。还拿那个“三点式泳装”的例子作说明。我们假设“商场”与“海滨浴场”相距十万八千里,“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这一前提条件完全不存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能在商场里穿三点式,又不至于引起自己与他人心理上的极大不适”这一点呢?答案依然十分简单:如果这个穿三点式的人是商场雇来展示泳衣的模特,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在这里,“穿三点式的人”的角色设定已经从“游泳者”变成了“商场员工”,因此,即便是同一行为,角色变了,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会变。同样的道理,如果其勇希望将其在博客中展示的日文写作能力成功地开发出来,让它在其他方面,如“论文写作”方面也能开花结果,他就可以选择如下的操作:以“学生”的身份撰写博客类的文章。比如说,他可以跳出博客这个框架,以学生常用的方式(如手写或WORD文档等方式)来写自己所擅长的抒情类散文,或者,他还可以选择主动参加一些校方主办的征文比赛,主动为校办刊物撰写稿件等方式进行相似的写作练习。这种操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模糊“学生”与“自然人”这两个不同角色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作为学生的自己是不会写文章的”这种顽固而强大的自我心理认知。

但是,无论是模糊背景界限还是角色界限的操作,都应该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绝不能操之过急,过分地急于求成。因为角色和背景界限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拿自己的擅长“置换”自己的不擅长,而这样做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这种置换如果进行得太急躁、太猛烈,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提升不了你的不擅长,反而还有可能极大地伤害你的擅长。就拿其勇的案例来说,如果他在做模糊背景和角色界限的操作时用力过猛的话,就很有可能落下个鸡飞蛋打的结果,到头来不但论文写作能力没有任何长进,而且还可能会失去继续写博客的兴趣,亲手扼杀掉自己这唯一的一点希望,那可就太得不偿失了。

可甭管怎么说,掌握这些原理与相应的操作方法对于天下屌丝而言都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之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会走得这么艰难,遇到这么多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困于“背景设置”与“角色认知”这两个心理学现象。打个比方,有许多从小就热爱音乐并有着天籁般嗓音的人,恐怕一辈子都会与音乐这个伟大的事业无缘。这种事儿实在是太普遍了,几乎我们每一个人这辈子都能碰上几次。而这类案例里面就有明显的“背景设置”和“角色认知”的影子。具体点说,对这些人而言,作为一个“自然人”(角色)在“楼道”和“厕所”(背景)里哼唱,是可以被接受的,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的不适;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歌者”(角色)在“万人体育场”(背景)里放歌,则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不适。因此,如果不能成功打破这种背景与角色的束缚,那么无论你有多么疯狂的热爱、多么惊人的天赋,你也只能一辈子做个在楼道和厕所里哼唱的“自然人”;相反地,如果你有勇气、有智慧打破这种束缚,你就真的能变成一个在万人体育场里放歌的“职业歌者”!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许多事情看似隔着一张纸,实际上却隔着一堵墙;而许多事情看似隔着一堵墙,其实只隔着一张纸。这一切的掌控者和改变者,全都是你自己。

2.信。

对于成功开发内隐性热爱而言,还有一个关键要素不得不提,这个要素就一个字——信。

简单点说,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着内隐性热爱,而且你绝对能够成功地把它们开发出来。

其实,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个“信”,原因就在“入戏太深”这四个字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我们离自己的内隐性热爱实在是太近了,所以反而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因此,为了更清晰地看见自己身上的内隐性热爱,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保持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还是以其勇的案例为参照,对具体的应对方法做一下说明:其一,给自己的博客放一个长假。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暂时放弃博客的写作。

这样,当长假结束,重新打开自己的博客时,十有八九他会被自己的才华所震撼、所陶醉,一定会找到早就应该属于他的自信。

其二,在不同的时间,找几个不同的朋友帮忙品鉴一下自己的博客文章。如果大家众口一词地予以他最诚挚的赞美,就一定会令他膨胀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信。

顺便提一下,也许有人已经注意到,我在这里提到的所有操作,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当事人的主动性。这就意味着,没有当事人的主动,一切操作都是空谈。而这种当事人的主动性本身,就是基于一种“信”——相信内隐性热爱确实客观存在,只是不确定它是否存在于自己的身上,是否能被成功地开发出来。这种“信”是一个契机,没有这个契机一切将无从谈起(比如,我之所以没能成功说服其勇相信自己的潜力,就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可内隐性热爱的存在,所以也就无法激起他发现乃至开发这种潜在资源的内在动机。当事人身上不存在任何的主动性,其他人就算再忙活也帮不了他,顶多混个“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结局收场)。

希望对本书的阅读,能帮助大家得到这样的契机。

3.至少拥有一次成功经验。

还有一个办法,能够成功地帮助你开发内隐性热爱。那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成功一次”。

即便不十分确定,即便没什么信心,但是,只要你能获得至少一次成功体验,一切“不确定”都会变成“确定”,一切“将信将疑”都会变成“不容置疑”。打个比方,我们假设其勇在他的留学生涯中哪怕曾经写过一篇成功的论文,并得到老师同学的交口称赞,恐怕事情的结果就会大为不同了。因此,无论对自己多么没自信,觉得自己做的事儿有多么不靠谱,也要拿出一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架势来,大胆地尝试、尽量多地尝试。只要你尝试的次数足够多,哪怕蒙也能让你蒙对一次,而只要有了这宝贵的“第一次”,你的人生之路将会大大地不同。我这么说并不是不负责任地胡侃,而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首先,尝试的次数多就意味着更多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将绝对有利于你能力的提升;其次,尝试的次数多就意味着经验教训积累的增加,这一点也有利于你的成功;最后,从纯概率论的角度来讲,尝试的次数多也就意味着成功的机会多。只要你不停地尝试,无论成功是一个多么小概率的事件,也会被你牢牢地抓在手里。

其实,我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尽管从小酷爱码字,无论是在国内上班还是在国外求学,我都以“擅长爬格子”这一特长在周围的小圈子里颇有一点名气,可即便如此,从小到大我都从来没有动过一次“将来要写书、当作家”的念头。就是说,从“背景设置”和“角色认知”的角度来看,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作为一个“自然人”(角色)“码字”(背景)尚可,但是作为一个“作家”(角色)“写书”(背景)则断断行不通。尽管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我不能写书,但是我自己的“法律”却完全堵死了这条路。后来,由于遭到了几位至亲好友的大力怂恿,再加上确实存在着改变自身窘迫经济条件的客观需要,在万分不得已的情况下,我终于诚惶诚恐地开始了生平第一次写书的尝试。

当然,尝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写书这事儿属于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有许多细节都让我抓狂不已,最初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前言”和“目录”都鼓捣不出来;这还算好的,最难熬的还是别人的白眼儿。因为真正相信你、看好你的人永远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你这是异想天开,整个儿是一傻叉行为。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知道我这点破事儿的人一见面就会问我:“您那书写得怎么样了?写完千万别忘了送我一本,最好是签上名的!”说这话时一脸坏笑,让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这一切我都咬着牙挺了过来,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的写作,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下对我的刺激可不小,有了这次成功体验,我的写书欲望一发而不可收,迄今为止已经有了近百万字的作品问世。我想,不出大的意外,我的下半辈子应该和这个事儿摽上了。如果我能活到那一天的话,估计在我80岁的时候,还会有新的书稿面世。

三、发现内隐性热爱,需要你抓住每一个微小的契机。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开发内隐性热爱的重大意义,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困扰着我们。那就是,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这些内隐性热爱的存在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既然是“内隐”,就说明它们往往无法被我们感知到,可既然无法感知,那对这些热爱的开发与利用,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涉及“信”与“不信”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解决一个“感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将毫无意义。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锻炼。

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感性与洞察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哪怕极其微小的契机。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你是一个路盲,但是某一天,在某种机缘巧合下你居然独自走完了一条大家公认的、路况极其复杂的、有如迷宫一般的路程,那么,请一定相信我,你身上绝对拥有这方面的内隐性热爱,只要开发利用得好,你绝对有潜力成为一名地道的“路精”。

又比如说你是一个音痴,打小就五音不全,并为此深深地自卑,但是某一天,你不经意地在浴室里放歌时却突然听到了天籁一般的嗓音,那么,你就可以迅速确定一件事情:你是有音乐方面的天赋的,只要你愿意,就一定能将它开发出来。

再比如你是一个从小就讨厌说教,一听到“哲学”俩字儿就头痛的主儿,可是某一天,兴之所至的你居然说了一大通极富哲理的话,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那么,不是我忽悠你,只要你愿意,这辈子你绝对有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哲学家的潜力。

……总之,发现自己身上的内隐性热爱并不难。我们每个人一年中总会做几件让自己吃惊不已,把自己都能吓一跳的事情。当这种事发生时,你要多多留意。

四、“屑”与“不屑”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介绍一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屌丝。他们身怀绝技,且对自己的绝技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和强大的自信,但是却对利用这些绝技成就一个更辉煌的人生表现出一种极其吊诡的“不屑”。比如说,有许多散落于民间的码字高手,其文字水准明明不亚于那些知名作家,但他们宁可将自己的美文锁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如博客或日记本里,只与至亲的人或三两好友分享,而不愿意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让自己的才华惠及更多的受众。如果他们本人已经获得了某种人生的成功,比如说已经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并拥有不菲的收入,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困窘,那么这种行为还勉强可以理解。但是,明明许多人的身份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屌丝,却依然抱持着同样的生存态度,就令人十分费解了。也许,他们是想做现代社会的隐士,在这个浮躁而虚荣的时代里保持住一份本真、一方净土。但是,他们错了。以社会的浮躁和虚荣为名,打压自己的才华、牺牲自己的人生,绝非明智之举。

不客气地说,这甚至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如果你真的这么清高,其实你也完全能做到卓尔不群,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不那么浮躁和虚荣;你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说明你的心里依然残留着对浮躁和虚荣的向往。既然如此,就大可不必表现得如此“出世”,大胆地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介屌丝,许多俗世中的东西,如成就感、如金钱、如社会地位、如万众膜拜的快感等等,也是你向往的东西、你想要的东西,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带来幸福的东西。承认这些,一点都不丢人。

相信我,不是我矫情,如果你身上存在着某种才华,那这个才华真的不只属于你一个人,所以你绝对有义务把它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些事情,“屑”绝对要比“不屑”强。

同类推荐
  • 白领伊索

    白领伊索

    本书以伊索寓言加白领攻略的方式,从职场规划、谋取职位、求职成功后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一直到对职场生涯最后结果的评价,做了一个链条式论述。
  • 性格决定一切:成就非凡事业绝顶法则

    性格决定一切:成就非凡事业绝顶法则

    性格是人们在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方圆、勇猛、优柔、懦弱、耿直、豪放、叛逆、坚忍、狭隘、孤独等等。然而性格决不仅仅这么简单,性格不仅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且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政治家与文学家的豪放就不一样,这也就关系到了人们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同的文化素养又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人们只要清醒地认识了性格与成败的关系,明白了性格决定一切这个道理,相信此时的你也就成功了一半。
  • 会生活会工作

    会生活会工作

    本书是一本抚慰心灵的书。本书以“案例+心灵处方”的方式展开,收录的150个故事,结合了心理学的解读,展示出70种简单生活和轻松工作的姿态,浅显易懂,如随身而行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平静自己的心灵,给你以安慰和力量。
  • 老狐狸经的智慧

    老狐狸经的智慧

    本书运用古典文学中的故事,解读做人做事之道。书中的每一则格言,每一个观念,都在颠覆着旧传统和旧思维,不哗众取宠,不危言耸听,有的仅是——很纯粹的生存智慧。
  • 英雄

    英雄

    “吸引力法则”三部曲巅峰之作!期许为全球数十亿人带来喜乐的心灵导师朗达·拜恩最重要作品!《TheSecret秘密》向世人揭示吸引力法则的强大魔力。拥有这个秘密,你就可以心想事成,获得想要的一切!《TheSecret秘密》三部曲风靡全球,已卖出40国版权,全球读者反应热烈!这个秘密蕴含着改变整个世界的魔力!运用这个秘密,为你的生命带去伟大改变!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都在使用这个秘密!将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一切必能如你所愿!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我的宿主贼幸运

    快穿之我的宿主贼幸运

    ‘叮,恭喜获得“我开局背景贼硬”,此道具,宿主将在每一个世界里面有一整个属于宿主的团队,包括武力、经济、医疗、娱乐...’‘叮,恭喜宿主获得“老娘最好看。”此道具将使宿主开局有绝世美貌,谁见谁爱哦~’438头上的黑杠杠越来越多,电子音有些发抖,“系统怀疑宿主明月言开挂,已举报。”明月言瞥了系统一眼,“我要是能开挂我就自己研造一个系统了,还有,拥有一个这么能完成任务的宿主,你就知足吧。”明月言默默为自己加油,毕竟女主和反派的小天使可不是白叫的。
  • 天渡船

    天渡船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在物质与精神之外呢?是否存在神。如果存在,神又是怎么来的。
  • 绿绾

    绿绾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善恶结合的人,她,为了就她深爱的人,受尽屈辱“只有能救长哥哥”她坚定地说。而他,却负她,与别的人定亲,然而……哥哥,你知道我有多爱你么,可你……
  • 枫羽汐耀世传

    枫羽汐耀世传

    浩瀚的九界大陆上,有着一片九玄天,楚羽哲独自一人去大陆上寻找当年被驱逐的弟弟楚羽枫,时之尽,轮之眼,天之痕的封印已经愈加松乏,九黎岛的蚩天魔尤将再次突破封印,带给大陆一场浩劫,是否有人能够突破那从未有人到达的至尊帝皇境,挽救这片位面呢
  • 这个作者来自地球

    这个作者来自地球

    这个作者来自地球,有点腹黑,有点严谨,还有点小幽默。什么!抄袭?我那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正能量!什么!不要脸?没错!王昀暄秉承着脸皮厚,得享受的精神,在文化搬运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万毒妖女

    万毒妖女

    她也不知她是如何牵扯上的天命药方的,亦不知这江湖恩怨是如何缠上了她的,也不知她的婶婶究竟是何方圣神。她只知道,她是个至毒之人,呼的气是毒,流的汗是毒,甚至她的血……那是毒中巨毒!索性她因这一身巨毒之躯能百毒不侵,可她却也因此爱而不得。姐姐说,她不过是与他有缘无分,不过是情深梦一场。若靠近他是害他,远离他才爱他……那她宁愿,她从未遇到过他。
  • 凤恨

    凤恨

    =====================================================本文是比较严肃的小说。什么帅气的男主角了,什么一下子穿越了,完全没有!有的只是破案,推理。=====================================================【楚文社十六出品】=======================================一个案件。一个女主角。一个秘密的组织。一个若有若无的线索。一个公主,蜕化成平民。=======================================【楚文社十六出品】经典古代女性推理剧。
  • 傲视凌天

    傲视凌天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五域鼎立,禁地现世,魔王破封,中州圣战,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故事。百族鼎力,争斗不断,谁将问鼎乾坤?三大神体,十大圣体依次出世,书写出一代人的辉煌。少年身负阴阳神体,踏五域,闯禁地,剑指魔族。嬉笑怒骂中高歌猛进,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