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82400000019

第19章 坚持与发展的典范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深刻揭示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因此,本节我们将在上一节概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分析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最根本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

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二者是统一的。但是,从分析问题的方便起见,我们先分析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继承。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突出宣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时,不应忽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材料,有其理论来源。这种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也有毛泽东思想的(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我们放在下一个问题再分析)。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不难看出,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始终贯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继承。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继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科学体系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指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继承,从而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的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邓小平的智慧源泉。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邓小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把握和运用,就不可能否定“两个凡是”,就不可能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因此,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功能,坚持“照辩证法办事”,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了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国情与世情、中国与外国等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的辩证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思想来源,是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根本体现。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材料和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具有不可分割的思想渊源关系。

马克思主义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搞好四个现代化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真正坚持。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设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在改革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和发展,但始终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和继承。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还包括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的科学概括和基本总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最初苗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在提出这四项基本原则时明确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粉碎‘四人帮’以至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直是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的。”这再一次说明,邓小平和我们党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高度自觉的。

第三,对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的坚持和继承。列宁晚年停止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认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应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以“国家调节下的市场 国家资本主义 合作制”作为中介环节,迂回曲折地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晚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某些规律,因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正如邓小平在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时所指出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正是对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的继承。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继承是多方面的,如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立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总之,从上述分析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首先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继承。

2.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更应突出研究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处理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互为前提、互为目标的,二者相互贯连、相互渗透,强调了在解放思想中做到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中不断解放思想。

邓小平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哲学原理,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成为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由重点指导革命的哲学转到重点指导和研究建设的哲学,由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转向重视矛盾着的对立面的辩证联结和统一,由强调阶级斗争理论转向重视生产力理论的直接运用,由过分强调国家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工具”转向重视它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在运用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两个大局”、“三个有利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时代的新内容。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认识飞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科学预见,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废除商品生产;生活资料由个人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阶级,国家将自行消亡。应该指出,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预见,是以普遍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为必要的客观条件的,是立足一定历史条件上得出的结论。由于历史赋予的机遇,社会主义先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特征也进行了曲折探索,但并未升华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特征、目的、任务等一系列认识的新思考、新综合、新概括,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从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到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短暂的“过渡”到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飞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主义统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其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但没有论述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有一个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列宁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分成若干阶段的,但并未系统论述。后来,苏联一直对社会主义抱着急于过渡的思想。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经历了“超阶段”认识带来的苦果,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质是认识国情,是为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综合国情的科学历史定位,它既包括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国情,又包括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程度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要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确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邓小平理论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作出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展望,但这只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高度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思考。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作出具体明确的论述,只能留待后人去探索和解决。列宁肯定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但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又后退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斯大林晚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转变,承认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但并没有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突破,认为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但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来解决这些矛盾。邓小平继承了前人的正确思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将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深刻揭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邓小平从多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范围、步骤、方式等,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建立以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世纪性难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未来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复存在,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以及直接计划生产的思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的。但是,由于无视这一前提条件,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使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尽管列宁搞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经济存在,斯大林也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但在理论上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不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没有达到极其发达的状态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探索我国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上,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本身就表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而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突出贡献的具体体现。

二、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两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承前继后和继往开来。

1.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邓小平理论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身就内涵着它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尽管有时代的差异、风格的差异、个性的差异,但在基本原则、哲学精髓、核心观念、道路方向上,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就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原则上的继承和坚持。这里说的基本原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确立的,内涵在毛泽东思想中,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基本的经验。邓小平说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这个原则是把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党的七大和八大两次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这个原则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中。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继承和坚持的就是这个原则。邓小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的也是“相结合”的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时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农村改革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城市改革也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可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离开对这一原则的继承和坚持,其他任何创新和发展都谈不上,因为这一原则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

正因为如此,理论界认为,邓小平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二者的理论思路是相同的。所谓理论思路相同,就是指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样的理论思路,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实在是太重要了。

毛泽东形成了这样的理论思路,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时,强调中国特点。邓小平继承和发扬这种理论思路,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建设和改革问题时,强调中国特色。不难看出,贯通党的两代领导核心理论思路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精髓上的继承和坚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来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改革开放启动之时,为反对“两个凡是”、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了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要求全党必须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的推动和带领下,我们党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倡导和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保证了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邓小平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综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一以贯之的是实事求是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其精髓也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根本就在于理论精髓上的同一性。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根本体现就是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三,理论内容上的继承和坚持。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的总结,但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这一客观历史发展来看,邓小平理论的不少内容可以在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中找到一定的继承关系。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反对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这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打下了基础,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正确的东西。不然,很难理解邓小平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必须说明,我们分析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内容上的继承性,绝不是说邓小平的理论观点全部都是过去已有的,绝不是说从毛泽东那里继承的理论观点都同过去完全一样,没有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内容上的继承关系。

2.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是一般的渐进式的不显著的发展,而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质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否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否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成为新阶段的根本标准。正是在这个根本标准上,突出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这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质的飞跃。

如前所述,毛泽东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许多有益的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这对后人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重大课题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但是,这些理论观点并不都是成熟和完善的,存在不完善、不系统、不一贯的缺欠。毛泽东本人在《十年总结》一文中就说过,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毛泽东提出要以第二个十年的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以求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但后来由于重提阶级斗争、搞“四清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任务未能实现。邓小平理论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固有的规律,找到了毛泽东所希望的“自己的道路”,实现了毛泽东时代未能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科学理论。

第二,邓小平理论开辟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理论的价值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以实践的发展来体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还必须以实践来检验和证明。党在理论上的成熟,指导和推动了党的一切工作和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国内的各种事情都在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转到改革开放,还有当前所进行的各项改革工作,都是在变。”这种变反映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观念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转变过程,反映了邓小平理论指导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毛泽东时代,虽然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来也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但并未真正实现转移,甚至又退回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也不可能真正开辟。与毛泽东时代相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根据,经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保证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飞跃,是党政治上成熟的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反映在使党政治上更加成熟,实践上不再反复,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就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真正开辟。

总之,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同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就一定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而新的理论成果必然是把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完美地统一在自己的理论中。邓小平理论就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典范。

三、坚持与发展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对此研究也比较多,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但是,具体展开分析还应集中概括,找出邓小平理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更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因此,我们在上面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再集中概括地反映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如何集中概括地分析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呢?我们再次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讲话后,特别注意到总书记是从四个方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的。胡锦涛总书记不是简单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四个方面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这四个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集中反映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性特征,对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坚持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尤为突出,并把它集中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努力学习和掌握贯穿在《邓小平文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正说明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在政治纲领上的坚持与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同时,我们党又有在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是一位把理想回归到现实努力上来的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强调要实干社会主义,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纲领。

第三,在政治立场上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邓小平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以此立论、决策,带领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设计了以“温饱”、“小康”、“富裕”为标志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以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所有这一切,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坚持与发展。

第四,在理论品质上的坚持与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也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去世以后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解决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而这个科学体系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四个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什么是坚持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评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不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以上四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原则,是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集中体现就是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坚持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同类推荐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政治正当性

    政治正当性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中西思想史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作者都是研究中国与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的专家学者。当他们从古今中西各自的专业视角研究了政治正当性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理论形态和话语方式之后,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文明模式和现代性轴线上,不同形态的政治正当性依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困境。遂围坐在一起,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关于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
  • 君主论

    君主论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后12章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
  •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本书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主要论述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及其意义,相应地论述为走通这条道路所必须解决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在农村与战争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了解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标志。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力·成事由力》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认真是躬行的前提;奋发图强,走过沧桑;不屈不挠的风骨;艰辛努力的硕果四篇。
热门推荐
  • 王源,遇见你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王源,遇见你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王源,在你心里我可以无限坏,但你一定要无限好。
  • 房产界的一朵奇葩

    房产界的一朵奇葩

    马上就要年薪百万,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房产精英陈飞因故回到了09年。苦逼出身的陈飞无惧从头再来。正所谓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陈飞用经历告诉你,在房产界,想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真的不太难。
  • 亡离神界

    亡离神界

    在神秘的神界,作为兄弟的龙玄龙影在一次大战后发现了一个神魔共体的婴儿,于是神界第一神王的龙玄将他带回神界中心进行培养,但作为神魔共体的他究竟会有这样的命运呢……
  • 失败系统之渣男养成

    失败系统之渣男养成

    人生失败平常稀松,成功却是很少,但是当你有一个失败系统以后,你会发现,失败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 末日女神养成攻略

    末日女神养成攻略

    程嘉懿喜欢看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不但喜欢看,还喜欢和同桌杜一一讲。杜一一喜欢看猎奇的故事,也喜欢和同桌讨论真伪。有一天所有人都得了“饿病”,要不停地吃。对网络小说套路和猎奇故事烂熟于心的两个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变异、世界末日。于是,他们开始了打怪夺宝升级的过程。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过程会如此艰辛,如此考验人性。为什么?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 极品农妻

    极品农妻

    简介:闫飞燕死了,身为顶尖保镖的他在一次执行任务当中不幸牺牲。重生异界,成为一名平平无奇的小村妇。封建迷信的婆婆,头脑简单不懂事非的男人,不满自己而被嫌弃的儿女……不过这对闫飞燕来说,小菜一碟。看他如何搅动风云,带领家人闯天下。
  • 小只无赖大只学神

    小只无赖大只学神

    “原来你学习这么好,怎么不去上学?”16岁的甄西无意间捡到一只在小西镇从未遇见的“学神”,无赖到底的将袁皑尤送进谦和高中,这一来,就彻底改变了所有人命运........“我会感谢那个傻女人的傻劲,不然我不知道现在会在哪里苟活一生。”10年后,袁皑尤对着手机苦涩的说。
  • 奇怪的触电

    奇怪的触电

    本书为青少年课外阅读读本,通过案情分析、追踪线索、谜案推理等内容来提高青少年读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 我是超级巨星

    我是超级巨星

    屌丝方逸拥有神奇时空穿梭戒指,开启超炫装逼模式!屌丝方逸,成功逆袭,成为万众瞩目的superstar(超级巨星)!一个屌丝,毫无帮助别人的心态,将自己的装逼事业当成自己的装逼事业(呃,貌似用词不当),这是什么精神?当一个屌丝成功逆袭后,那便不再是一个屌丝,而是一个,呃,屌毛~咳咳..
  • 花间高手

    花间高手

    会点小武功,懂点小医术,有点不要脸,少年秋羽来到大都市充当校花保镖,当寂寞的世界出现清纯小萝莉,娇蛮警花,白领丽人,妩媚大明星等诸多美女,不断的擦出火花,花间丛生,他能否守身如玉,继续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