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18700000036

第36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

度量衡的起源

我国古代计量科学,一般只限于长度、容量、重量(质量)三种范围内。这三种量的总称就叫度量衡。其称呼是从《尚书·虞书·舜典》上“岁二月,东巡守,至岱宗……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而来,后经《汉书·律历志》引用,历代都沿用了这个名称。

从已出土的文物来看,计量概念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有的彩陶器上绘有规则的几何图形,六边形、七边形每边长度大体相等。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有六七千年前的木结构建筑,其中的木构件已加工成柱、桩、梁等不同部件,并用了榫卯结构,形式复杂,在当时来说,这种高水平的营造技术,是要以较精密的计量技术为基础的。

度量衡的产生,还与人类交换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相联系。人类刚开始物物交换的时候,只是论件估堆,还没有度量衡;到了交换行为逐渐发达,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时,以论件估堆来比较物品的价值的比例,就不能适应交换的需要,为了做到公平交易,人们就从极朴素的长短、大小、轻重等概念中,发展成为简单粗糙的度量衡器具。

最初是用什么东西来作度量衡的基准呢?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最初的度量衡是取自人身的某些部分,如手、足等来计量的。

《史记·夏本记》:“禹……身为度,称以出。”《孔子家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说文解字》:“尺,十寸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量度,皆以人体为法。”《小尔雅》释长度单位命名之由来:“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论语·学而》马融注引《司马法》说:“六尺为步。”

在容量方面,起初也取自人身,如一手能盛的叫做“溢”,《仪礼·丧服》:“朝一溢米。”两手合盛的叫做“掬”,《小尔雅·广量》:“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孔丛子》卷二)。掬也是升,是当时的基本容量单位,然后从升进位,按四进制有豆、区(读ōu)、釜;按十进制有斗、斛。

我国古代除了用人身的某些部分作度量衡基准外,还用丝、毛之类作更精微的计量基准。《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另一种说法是乐律累黍说,《汉书·律历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黄钟,音律名,十二律中的第一律,这里的黄钟是指黄钟音律中的第一音。这里是以吹奏黄钟第一个音的律管来定的长度的基准。声音的波长与律管的长度成正比,故即以黄钟的第一音的波长来定长度的基准。这种思想与1960年以氮-86原子所发的橙色光波长来定长度的基准相类似,是很先进的。为了保证这个定义,又用了一个副基准,即以累黍之法。《汉书·律历志》中的子谷秬黍,为黑黍,类似今天的高粱米:“以子谷秬黍之中者”,“中”为不大不小,大小适中。即以九十粒中等的黑黍累积起来,有黄钟律管之长。一黑黍平均线度为一分,黄钟律管为九十分。这种含有统计意义的累黍方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先秦、秦汉的度量衡发展概况

许多传说史料表明,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度量衡已经发生并得到应用,到了商、周时期,奴隶制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手工业、建筑等需要,普遍使用尺测量长度,陶豆计量容量,斧斤比较重量等。甲骨文已有“疆”字,从弓从田,据考证,两田相比,自有界限,从弓,知古代用弓纪步。西周铜器铭文中以“秭”、“钧”计重,以“田”算地积。流传至今的商牙尺,等分十寸,每寸刻十分,证明在三四千年前已有了较精确的长度计量,而且应用了先进的十进位制。随着奴隶制国家机器不断强化,也加强了对度量衡的管理。《礼记·明堂位》载,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礼》记载,周王朝专设官吏“壹其度量”,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地方有“质人”管理市场上的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已日趋完备,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便利于商业交换和征收赋税,都十分重视度量衡的整顿和统一。齐国的陈氏在夺取政权之后,把家量变成齐国的公量,由四进位制改为五进位制,并制发了标准量器,至今传世的陈氏商鞅铜方升三量“子禾子釜、陈纯釜和左关”,就是这一史实的物证。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曾在秦国范围内实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行“平头桶,权衡,丈尺”之法,并铸造了标准度量衡器,传世的商鞅方升便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商鞅变法时颁发的标准升。

商鞅颁行的度量衡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基础。春秋和战国初期,各国的度量衡制都有差异,其后由于商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度量衡制有渐趋统一的要求及趋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标准器,并规定度量衡定期一年检查的制度,这一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促进了度量衡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沿用的统一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西汉承袭秦代的度量衡制,直至西汉末年王莽在度量衡方面进行“改制”,按照《周礼》的记载在度量衡器形上做了一些效仿,并恢复了所谓的周朝小量,新莽嘉量不仅是古今学者考证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三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修订度量衡制度时的主要参考根据。王莽的度量衡制度,不但后汉沿用,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形制以及管理制度等详细的记录下来,后来载入《汉书·律历志》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度量衡史籍。

度量衡的演变

我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的发展呈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即同是沿着增大的方向发展。分别言之,度的演变是由短而长,量的演变是由小到大,衡的演变是由轻到重。各量增大的程度随朝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且各量总的增率也彼此不同,量的增率最大,衡次之,度为最小。

如以新莽时的制度为基数,则历代度量衡单位量的增率可以分三个时期来说:第一时期,以新莽朝至西晋,这300年中变化最小,度量衡三量增率约为3%;第二时期,南北朝至隋朝,这300年变化最大,总增率为140%,其中北朝的增率是历史上最高的。

从周代至曹魏,制定律管所用的尺度就是日常所用的尺度,但常用尺既然不断变化,则后代所定的音高就会与前代不同,这一点被晋代的荀勖发现了,《晋书·律历志》载:“武常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荀勖即以音律的变化发现了尺度的变化,为使乐律复古,特地考校七种古器,复原了古尺,专以此调律,史称“晋前尺”,其长与新莽铜斛尺相等,相当于23.1厘米。自此,专以调律的尺就与常用尺分离了。到了唐开元九年(721),《唐六典》规定:度量衡分大小二制,小尺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三小斗为一大斗,三小两为一大两。官民日常用大制,调钟律、测晷景和医药上用小制。唐代至明清,度量衡相对统一、稳定。

度量衡的标准器具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于财产的计较愈来愈认真,对于等价交换的要求愈来愈明确,因此对于度量衡的准确性不能不加以讲求,从而把计量的标准固定在一种制造的器具上,而有所谓专器的出现。制造的过程也由粗糙而渐趋精确,于是又有所谓标准器的出现。我国古代度量衡的标准器多用青铜制造,说明铜的化学稳定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汉书·律历志》已有叙述(参见本编第三章热学部分)。我们的祖先,不但选择出性能良好的制作材料,而且充分注意了校订标准的客观条件。《礼记·月令》上载:“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校)斗甬(斛),正权概。”在缺乏恒温条件的古代,能自觉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校订,也是难能可贵的。

度量衡器具的制作,也标志着当时的科学水平,如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制作标准量器应用了当时的数学成就。公元前344年制造的商鞅方升,“以度审容”,便于按尺寸校准,复制推广,铭文规定,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反映了当时应用数学的发展。公元1世纪制造的新莽嘉量,设计时应用了“勾股定理”,采用的圆周率为3.1547,比《周髀算经》提出的“径一而周三”又进了一步。春秋中晚期开始使用的楚国天平砝码,制作精致,最小的砝码重一铢,合今约0.6克。秦统一全国度量衡时,设有专门的工场,制作标准器,定期进行校验。秦始皇方升是照商鞅方升复制的,两器的容量相差不到1%,秦衡的铸造极为精工,成形后要修凿校量,故量值比较准确。汉时用累黍和音律管的长度作为校订尺度的依据,这种用数理统计方法和音频原理定单位长度的方法,在当时实属先进。同时,利用金属比重确定度量衡单位量值标准的方法,也已得到应用。《汉书·食货志下》记载:“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战国至汉一寸相当于2.31~2.35厘米,1斤重约为240~260克,今以黄金比重19.3求得1立方寸黄金重238~251克,说明“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是科学的。从另一方面看,1立方寸黄金可作1斤的标准原器,因金不易氧化,长期保持不变,很合科学原理。汉以后各代都用金、银、铜、铅等金属作为定长度和重量的自然基准。到了清代后期,发现由于金属纯度不同,往往影响标准的精度,改用1立方寸4℃的纯水作为比重基准。

同类推荐
  • 走进科学丛书:万物由来的故事

    走进科学丛书:万物由来的故事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色彩斑斓,但五颜六色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不同的颜色是由于照射到物体上的亮光和暗光按不同比例混合所造成的。中世纪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掀起了一个“玩光”的热潮。人们利用各种光学元件观察五花八门的光学现象。你看,凸透镜能将小字放大;凹透镜能使大字缩小;三棱镜更是好玩,一束太阳光经过它折射后,会形成一条色带,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奇怪!白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为什么会变成七彩色带了?英国年轻的科学家牛顿亲手制作了两个光学质量很好的三棱镜,并设计了一个“判决性实验”,来判定太阳光谱的形成原因。
  • 超自然现象之谜

    超自然现象之谜

    荒诞离奇的灵异世界,扑朔迷离的怪物谜团,从天而降的异物,永不腐烂的传奇,令人恐惧的诅咒,无法解读的天机……
  • 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四)

    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四)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本书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从可爱的树袋熊到英武的白头海雕,从国宝级的大熊猫到被誉为“活化石”的扬子鳄,从食肉的猪笼草到结面包的猴面包树,从美丽的银杏树到魁梧的红杉……
  •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自然与城市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自然与城市

    《人类自然与城市》由谢芾主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布伦特兰,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热门推荐
  • 彭之大明宝藏

    彭之大明宝藏

    风。山顶的云都快被你吹散了。我却还在人海看不见你。雨。下个不停。心疼得不知已过了多少春秋。火红的花瓣已经被一层白色覆盖。你。我等的你已经离去。问我问你问风问雨。你还是不是你。我还是不是我。爱恨情仇。相濡以沫。只在你微微一笑中。被遗忘。被割舍。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你在我眼前变得模糊。也许。你离开我以后。还会有一个像我爱你一样的人。爱你。而我。再也遇不到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让我去爱她。
  • 邪王归来:药妃有毒

    邪王归来:药妃有毒

    她,重生了……莫府多得是见不得人的吃人骨肉的恶鬼,她要一只一只得抓出来,她身负复仇的使命,就不怕任何代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逐.爱

    逐.爱

    他说:是你先惹我的,你必须要付出代价。他说:无论你做了什么,我都一如既往的爱你。她说:对不起,我不爱你们!你追我赶的爱情,是游戏还是真情?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里。放手与追逐,到底哪个是真爱?
  • 我不是曾小贤

    我不是曾小贤

    穿越而来,我以为我不是曾小贤,因为没有胡一菲、吕子乔、关谷神奇,结果他们纷纷出现了。我以为,我就是曾小贤,结果夏洛醒来成了流行天王,找个婚庆主持成了筷子兄弟,最让人意外的是楼下小黑,他就是传说中的黑衣人。而我,成了一名特工,代号007,编号9527。不好意思了,爱情公寓同人。
  • 黄河古道怪事录

    黄河古道怪事录

    我严鼎在一次黄河古道考古中得到一块古石盘,随后却陷入了一场惊天阴谋,我该如何化解?七星鬼墓!百鬼朝拜图!拜相台!这一切的一切我该如何寻找真相?
  • 第三十八次相亲

    第三十八次相亲

    今天是海底第三十八次相亲,虽然不报什么希望,但总归要去看看,没想到路上接到了自己编辑小棉花的电话?
  • 沧海逐剑录

    沧海逐剑录

    洗剑山庄得意弟子燕藏锋因五年前因洗剑山庄洗剑录和干将莫邪剑被盗而被怀疑,被迫远走塞外,五年后燕藏锋功力大增,想要重返洗剑山庄回去请罪,并追查凶手,没料到道途一路受阻,五年的前的往事依然在江湖间谣传,又遇见江湖百晓生邀请其做武林盟主,被他拒绝,后因为救人身中尸丹毒,为了解毒踏上了去药王谷寻药的,路上又因为江湖中有人谣传燕藏锋要登临盟主之位,又在次陷入争斗漩涡……却因遇见摘星楼杀手从而发现了巨大的阴谋……
  • 元境之处

    元境之处

    于大千世界,创辉煌。于仙境传说,造人福。——————————文风偏搞笑,剧情不拖沓
  • 霸王闯异界

    霸王闯异界

    古之霸王,楚之项羽,凝神聚魄,魂归来兮,附体转世,异界涅槃,霸王本源,轮回再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百折不挠,强者之道!前世与今生的取舍,谁能裁决?力量与谋略的较量,谁是赢家?霸王与武神的对撞,谁主沉浮?且看项羽如何在异世界里打拼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