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近,我忽然想起了过年“谢年”和吃“年糕汤”来。
小时候在江南乡下,每到年关将近,不少人家要“谢年”。“谢年”,也叫“请菩萨”。记得“谢年”时,有铜钿人家要用全猪、全羊、全鸡、一对大鲤鱼等荤素搭配摆满两张八仙桌,气派十分讲究。次等人家用整只猪头、羊头、全鸡、鲤鱼等供品,摆在两张八仙桌上,场面也不小。再次等的用一小刀肉、一只鸡、一条鱼及其他物品,至少要凑足五色,摆满一张八仙桌差不多了。穷苦人家也千方百计弄点东西来供供菩萨,谢谢年,不太讲究,只是意思意思罢了。不论贫富,凡谢年都是在五更天进行。谢完年天已大亮,此时有能力的人家便请左邻右舍来吃“汁水年糕汤”。屋里屋外、天井明堂、甚至街巷弄堂摆满了方桌、长凳。要是同时有几户人家谢年,吃年糕汤场面那就更热闹了。
所谓年糕汤,其实应该叫作汤年糕。过去所以叫作“年糕汤”,我想大概是侧重在“汤”之故。因为煮年糕是用煮肉、鸡的“汁水”作汤料(大概与现时的“高汤”差不多),因此口感十分鲜香,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儿时吃过的谢年年糕汤的滋味。现在,我们家里也常常煮汤年糕吃,尽管煮时也有汁水、肉丝,还放了不少鸡精,可味道总与留在儿时记忆里的年糕汤对不上号。这不光我是这样感觉,不少邻居、朋友、熟人一起聊天,说到汤年糕滋味,都是众口一词:“没啥味道!”
为啥现在的汤年糕不如过去年糕汤味道好,众说纷纭,不过我以为有这样两点说法不无道理。过去做年糕用的晚稻米,不施化肥和农药,加之米要浸泡十来天甚至半个月时间才可水磨。做年糕的每道工序全部用手工制作,尤其是捣、舂、搓、滚、压几道工序,不但要用力气,而且还要有技巧,使做出来的年糕特别糯柔爽滑,既保持了原始品味,又久藏不坏,甚至在水里浸泡一年也不大会变质。大概正是因为加工制作考究,所以谢年时煮年糕汤的年糕特别好吃;也正因此使海内外宁波人对“宁波水磨年糕”一直情有独钟,这是其一。其二是那时猪啊、鸡啊都是家庭放养,喂的是不含化学成分的糠、豆腐渣、菜叶等饲料,养殖周期长,纯系自然生长,因而肉质鲜嫩,口感当然很美。而我们现在吃的汤年糕,缺少的正是这些条件,因此味道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市场上有“手工年糕”卖,我家也曾买了一些来吃,只觉得除比一般年糕稍微糯了一点外,也无甚特别之处,可价钿要比一般年糕贵。如今无论什么东西,一挂上“手工制作”的牌子,使都会提高了身价,“吃香”起来,连年糕也因此能“荣升”一级,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早些年,一到冬天,农村临时开办年糕加工点,农民用自己家里的米到加工点换年糕。过年时,城里人或者农村非农户,也可用粮票去加工点换购几斤年糕。那时做年糕除了用柴油发动机驱动机器磨粉外,其余各道工序还都是用手工,等到后来有了电才用机器做年糕。开始,人们以为机制年糕比手工年糕味道好,后来体察到不是那么一回事。到如今盛行“回归自然”,吃年糕也讲究起“返璞归真”了。
有人说,人们向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都是被“现代化”逼出来的。而我则以为,滚滚的车轮载着新时代的一切向前,尽管人们禁不住要留恋、缅怀、回味过去,可谁也阻止不住向你奔腾而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把过去了的扔在已经过去了的那个时空环境里,这是历史的必然。人们总不至于为了重新吃到过去谢年时吃过的那种年糕汤,而恢复原始种稻、做年糕那种模式吧!何况有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今人们吃的东西五花八门,舌头上的味蕾也是蛮刁的。我猜想,假若真的再吃一次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年糕汤”,恐怕也会感觉味道不如从前的了。所以,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恐怕也不是处处用得着的。
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