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54100000012

第12章

1

范立文与石山朝着兰甫先生走去,他们看见了兰甫先生已在一块平地上下了驴,将驴拴在旁边的一棵树上。接着,后面的一辆马拉皮轱辘轿车停了下来,从轿车里走出两位女子,跟随兰甫先生一同朝龙王庙这边走来。还离的老远,石山就叫道:“兰老先生,你也来啦。”

兰先生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见是石山便说道:“石区长早在这里了,好久没见了。”

一旁走近了的范立文说道:“兰甫先生,不认识我了?”

“啊,范县长。”说着伸出了手。

范立文说:“不当县长了,别叫了,现在教书哩。”

石山说:“范县长弃政从教,现在在咱原州师范学校里呢,最近又被选为了参议员。”

“那为啥?”兰先生问。

“一言难尽,无能啊。”范立文说。

“不尽然吧,范县长做事为人,正直诚信、礼道益友,是皆有口碑的。”

范立文摇头道:“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也。”

“唉,也好,留点心思给年轻人也好。”兰先生说着,与范立文握过手后,又拉了石山的手问这问那,然后转身,指着他后面跟的一位姑娘,对范立文说:“这是我的女儿静宜。”又向女儿说道:“这是你范叔叔范参议,原是咱原州县县长,现在在师范当先生。”又指着石山向女儿说:“这是咱西区的石区长。”石山一旁点了点头。名字叫静宜的姑娘微微一笑,轻声叫道:“范叔叔好,石区长好。”范立文看着旁边的另一位姑娘,说道:“这不是女校秦校长的女儿,秦怡琴吗?”名字叫秦怡琴的姑娘叫道:“范老师。”兰静宜告诉范立文,秦怡琴和她是同行,在民族小学教书。范立文点了点头,然后招呼兰甫先生到庙侧凉棚下面去坐。兰甫先生说:“来了要先去龙神庙那里看看,因为那是一位与民休戚相关的护佑之神,况且我们也有祈雨之习。”说着便走了过去。石山和范立文在返回到他们刚才的地方时,对范立文说道:“没想到兰先生的女儿都那么大了,这人几年不见变化真快。接着又对范立文说:“他这个人,对咱们的风俗习惯挺清楚的。”范立文说:“他可不是一般人,他很能理解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又一直和咱们汉民聚居交往。”冯四爷听见了,凑过来说:“兰先生后面跟的那姑娘是兰先生的女儿啊。”石山说:“你认识?”冯四爷说:“那姑娘足我儿子世强的同学,常和秦校长的女儿去我们家哩。”

原来兰甫先生是回族,也是医药世家,老家在陕西,后因故到甘肃地面,其父继承祖业行医乡里,成为当地一位名医。兰甫先生自幼从父习医,同时就学私塾,苦读奋发,曾考得一介秀才。父母去世之后,孤苦伶仃的他备受当地富户欺侮,便带了几本父亲留下的医书,流浪他地。到了此地后,知道了哲合林耶马教长很有学问,而且爱护民众主持正义,曾经受到过朝廷赞许,具有“深名大义忠勇可靠”善士的徽号。另外马教长因上万言书,挽救过无辜的数以千计群众性命,获得民众敬献的“恩惠桑梓”的万民伞,是个大好人,他便前往晋见。教长欣赏其才华,收留他于自己身边,后又帮其娶妻成家,并协助他在乡间开设药铺弘扬医道。自从他曾代替马教长,将在省城自己被诉讼的一事获胜,从而名噪省城。当时为了一时生计,他临时坐堂行医。因治病有方,又为甘肃都督和兰州总兵夫人以及她的女儿治好了疑难之病,受到优遇,遂滞留兰州,自己开设了济生堂药店。兰甫先生在替人看病时,遇到了贫苦人家看病,没钱他则不收费用,治病又很灵验,便享有神医之称。同时,他又关心国家大事,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辛亥革命中,他痛恨清廷,向往共和,接受革命观点,认识了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经于右任先生等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担任甘肃造币厂厂长,陪同孙中山的使者于右任先生前往沙沟,鼓励和劝说教长参加推翻清廷的斗争。抗日战争开始,他又积极参与“中国回族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抗日活动,并以联合会的理事身份,组织西川回民抗日救国宣讲团,赴香港宣传抗日,先后结识了沈先生、傅先生,以及青海的马司令、朱先生等人,很有威望。

兰甫先生从龙王庙地方转来,冯四爷上前拉了拉兰先生的手,问了好,说了几句话,其他人也互相与其道安。简叙之后,兰先生自女儿到原州教书后,尚未来过。近日回家之后,听到了北海子的庙会盛况,心有所动。他知道,北海子是原州城郊的一个好去处,自己多年未来过了,又想见见自己的女儿,就进城来了,接着又陪女儿来到了里,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诸位友人,很是高兴。大家知道兰静宜是他的女儿后,都夸其女儿聪慧。兰先生说道:“小女才疏学浅年轻少知,特别是叶局长管着教育,孩子作为你的下属,要多加指导教谕为是。”

叶局长和众人听了,不约而同地说道:“兰先生过谦了。”

兰甫先生对范立文说:“范县长,你们今日是不是有约而聚,我看这罩都是原州城里的大文人。”石山说:“老人家好眼力,今天,我们以范县长为首的原州诗社,对,是萧关诗社成立了,你老人家久住省城,若在原州也当为首是举。”

“哪里的话,我是个郎中,怎能与大家相比,大家都有功,名又有学识,如今这诗社成立,确是咱们原州文坛的一件盛事,应继唐宋之诗风,兴我中华之浩气,我这里就此祝贺了。”兰甫先生说着双手抱拳表示敬祝,大家彼此点头笑纳。

随后陆先生提议,一同到西草坡上的太白祠去游玩,大家便熙熙攘攘而往。

2

这日冯四爷回到家中,晚上对儿子冯世强说起到北海子游玩,与萧关诗社成立之事,儿子世强笑道:“没想到几位拔贡、秀才、老学究,还挺有意思的,今日有人做诗吗?”

冯四爷说:“岂止是做诗,可谓是诗兴大发。”随即吟诵了一首众人的联句七律,和几位长者的几首即席之作。

儿子瞪大眼睛听了,点头说道:“我对古典诗只能听来押韵不押韵,顺口不顺口,格律方面甚是模糊。听父亲刚才读诵,觉得诗的意境确实不错,从家乡的已往与眼前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爱国忧国爱民忧民之情,老不让人。”

冯四爷笑了笑说:“我儿到底是十年寒窗没白读。”

“父亲也会做诗吧?”世强问。

冯四爷摸了摸下巴说:“为父也爱诗词,现在跟着行家学着唱和,既可提神又能够消遣。”冯四爷说完又接道:“原来跟你常到咱家来的,那位姓兰的女教员才是北川乡兰甫先生的女儿。”

“你怎么知道的?”儿子问。

冯四爷说道:“我原只听你说,她是从兰州来的,今天我在北海子,见到她父亲了,才知道是咱北川乡人,没想到他父亲和范参议、石区长、叶局长,以及许馆长、陆先生都很熟,那人确是个好人。”

儿子说:“他今天去了庙会?你也认识是吧?”

父亲说:“咋能不认识,只是好些年没见了。”

儿子说:“那是早些年,你去北川乡收账时,得了病,在那里看病认识的吧?”

冯四爷说:“你怎么知道我在那里得病看病的事?”

儿子说:“我在兰州上学时,也去他老人家那里看过病,当时他听他女儿说我是原州城里冯家,便问起你的名字,然后才说的。”

冯四爷听了说道:“他后来很有名气,如今还是那么和善,真了不起,以后那位女教员来了,要看重些不可怠慢。”儿子笑了。

星期一中午放学了,冯世强在路上碰见了兰静宜上街买东西,问道:“兰静宜,你们昨天去北海子游玩了?”

兰静宜点头并说:“秦怡琴也去了。”

冯世强说:“听说你父亲来看你,也去了。”

兰静宜还是点了点头。

冯世强说:“你咋不告诉我呢?”

兰静宜说:“告诉你干什么?”

“我也好去凑凑热闹呀,”冯世强说。

兰静宜说:“你是原州城里长大的,不是说上小学、上中学时你常去吗?”

冯世强说:“那可不一样,这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北海子逢会,况且还有你呢。”

“嗯——那倒是。”兰静宜说。

冯世强又接着问道:“你父亲还在吧?”

兰静宜说:“今天一早儿就走了。”

“实在太遗憾了,我要是见到老人家,一定请他到我家坐坐。”冯世强说。

兰静宜说:“那又为啥呢?”

同类推荐
  • 隔着一个世界的爱恋

    隔着一个世界的爱恋

    一个普通的女孩,有着一个作家爸爸,却不能凸显出优秀的遗传基因,成为了一名并不被看好的医生,阴差阳错认识了帅气优秀的男主,经过一系列事情的磨合,两人的心逐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男女朋友,从此生活发生了改变。
  • 红线还魂:诡案迷踪

    红线还魂:诡案迷踪

    糖衣古典、公输然鼎力推荐!安平镇上的媒人接连死亡,知县上官凛的妹妹上官紫燕,在追查凶手踪迹时,与青翊不打不相识,这对欢喜冤家最终携手,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桩桩案件的真相……隐藏在青翊背后,似乎有着难言的身份。太子莫名失踪,相关人物一一毙命,和青翊有什么关联?知道了真相的上官紫燕,会选择忍痛放手,抑或生死相随。案中有案,人后有人,悬中有悬,路后有路。
  • 白雪乌鸦

    白雪乌鸦

    1910年冬至1911年春,哈尔滨爆发鼠疫,死亡数万人。《白雪乌鸦》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作的。作者以富于地域风情的笔调,讲述鼠疫流行时发生在哈尔滨平民百姓中间的种种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和难以抗拒的惨烈的命运。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塑造的华侨医生伍连德和官员于驷兴,虽然未施重墨,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白雪乌鸦》体现了作者既往的创作风格,不张不扬,一点一滴地把人物、故事和风情“晕染”出来,给读者留下绵长的回味。
  • 刀锋(毛姆长篇作品精选)

    刀锋(毛姆长篇作品精选)

    一战期间,美国青年拉里的战友为了营救他而牺牲,这一经历彻底改变了拉里的思想,他开始展开内心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他执拗地追寻答案,先是到巴黎攻读哲学,之后来到波恩的一所修道院,然而基督教义没能为他提供满意的回答,于是他去了西班牙,试图通过艺术寻求到人生的真谛。无果后,又跑到印度,在那里待了五年,最后才从印度的宗教里找到了真正的信仰。《刀锋》是毛姆出版于1944年的长篇作品,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深刻地展现了西方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对生存意义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战后西方世界的生活图景,从美国到欧洲、印度,从巴黎、伦敦到芝加哥、纽约,从城市到海滨,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作者在广阔的地域与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组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 春明外史·第十一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第十一部分(张恨水经典爱情故事)

    《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院、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妓女、戏子,穷尽名色人等。《春明外史》是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图,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热门推荐
  • 剑斩巅峰

    剑斩巅峰

    天生体质异类的唐宇采药途中不幸失足意外获得剑帝传承,一朝崛起,一剑封喉,剑斩天下。
  • 策马羌寨

    策马羌寨

    清末,朝廷下旨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很后一任羌族土司胁迫族人武装对外。北川深山燕子垭寨面临何去何从。年轻一辈的佼佼者格西带领族人,顺应历史变迁,打土司,斗流寇,平匪患,立家业,赈水灾,开香堂……一路走来,格西的亲人、仇人都无法侧身,经历了中国近代百年变迁,而昔日偏远的羌寨也在历史的浪潮中,几度沉浮,成为今日羌族人的精神家园。
  • 量天劫

    量天劫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万物群生而不夭,一幅壮丽的盛世图,在世人眼中展开。种族繁盛,无物不顺其自然而得天命,无人不遵其阴阳而驱吉凶。正是天清无风雨,地灵有山水之绝世佳景。可惜这种万物开泰的日子正被道无情的改变。道是周行不改,独立不殆的,而世间一切注定要变化无常,以应道情。故事是末世的道士生涯,知道为什么现在没有道士了吗?因为在百年前有一场真实的惊天阴谋,导致我们走上了科技之路!这是传统文明的末世之歌,也是一场真实预测之战!或许你能揭开神秘的面纱,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 长安烟云

    长安烟云

    一次偶然的遇见使大将军苏建林爱上了一名街头的卖花女子陈佩兰,并利用身份将她娶为三姨太,无意中拆散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嫁入苏家后的佩兰却生下了恋人的女儿苏漫,不久后郁郁而终。苏漫自小在名义父亲苏建林的仇恨下长大,在苏家人的冷酷对待中饱受身心折磨,与苏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终于在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后,立下了复仇之志……
  • 蚀骨婚情:高冷季总来敲门

    蚀骨婚情:高冷季总来敲门

    她因落水被人所救,却意外发现被男友和闺蜜背叛,为了报仇嫁给了她的救命恩人,却不料被他宠到了天际。“此后经年,我的余生,只剩下宠你!”正当大家都以为她就是最幸福的总裁夫人时,她却离婚了......
  • 人尊兽奴

    人尊兽奴

    人类杀妖兽吸取兽丹精华以增长修行,妖兽食人获取灵识以增长智慧。两方相争,人类处于劣势,被迫成立御兽军守卫人类领地,同时成立训练营为御兽军人员基地。风落城:有资格进入训练营的人有两百位,其中丁等灵识一百五十人,丙等灵识四十人,乙等灵识九人,甲等灵识一人。“我叫钟离,甲等灵识,你就是逼训练营教头道歉、要与男生一较高下的小姑娘?据说才十二岁哩,个子娇小却显得有些可爱,嘿嘿。”“废话真多!”
  • 我有一座天书阁

    我有一座天书阁

    我有一座天书阁,不是很强,但里面什么都有!我可以很负责任告诉所有挂壁!你们都不是对手!看我如何强势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 冷情君王:倾世五小姐

    冷情君王:倾世五小姐

    他,是纵横无尽血海的冷情帝王;她,是21世纪的王牌特种兵。为救弟弟,他神魂受损,被迫流落下界;一次任务,她被炸弹炸死,灵魂附身在云家小姐身上。一次历练,她遇到了失忆的他,两人从此有了交集,失忆的他单纯不愔世事,却屡次救她于危难之中。在一次次生死与共中,他与她渐生情愫。一柄封神刃,他护她周全,倾心相待只因心中那份诚挚的爱恋。当她历经万难终于找到亲生父亲,才知道他竟是她的杀母仇人!当他恢复记忆成为那冷血无情,杀人无数的冷酷君王后,他和她又将何去何从?
  • 蜘蛛传

    蜘蛛传

    一只多情的蜘蛛,一段跨越生死轮回的恋情。爱?是远离孤独,还是更加孤独。比人还懂爱的蜘蛛一定值得人去爱。
  • 做个自在人

    做个自在人

    本书第一部分叫故土集,是李子胜在家乡百里滩行走的所见所闻,具有渔盐文化价值;第二部分园丁集,是李子胜作为教师作为人父的一点思考心得,对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有积极意义。李子胜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可谓十分成功,他的儿子200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将远赴伦敦大学继续深造。第三部分行路集,是记录李子胜作为一个教师作家的人生经历的碎片式的感悟。第四部分是李子胜与文学活动有关的一些文章,记录了李子胜文学创作的历程。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作家作为教师身份的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的系列文章,具有向广大家长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