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1400000012

第12章 成佛的唯一途径

【三世诮佛,依觎若波罗蜜多故,得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不少人都觉得这句话很虚玄,不禁会疑惑:“我们可能成佛吗?自古以来,究竟有哪些人成佛了呢?”《心经》曰:“三世诸佛。”所谓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则是众多义。也就是说,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有着无量无边的佛陀。我们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事实上,已圆满成就的佛陀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大乘经论中都说到,在十方世界,有恒河沙数诸佛正在说法,正在度化众生。

佛教徒早晚功课中诵念的《阿弥陀经》中,就有关于十方佛的记载。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经中还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说明其国土在娑婆世界以西,中间相距十万亿世界。经中又举六方佛称赞弥陀净土,所谓“东方亦有阿闳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诸佛数量之多。

那么,身为凡夫的我们,又是如何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告诉我们,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由此,也可说明般若对于成佛的重要性,它贯穿于有情从学佛到成佛的各个阶段。然而,般若是圣贤的智慧,凡夫如何才能证得,如何才能把握呢?佛教中说有三种般若:一为文字般若,二为观照般若,三为实相般若。其中,唯有实相般若才代表般若的实质,文字般若及观照般若都是因为能出生、长养般若之故,才被称为般若。

以下,对般若及成就般若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学佛要从文字般若下手。经曰:“从闻、思、修入解脱门。”或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在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中,也是以正见、正思维为首。但我们要知道,文字般若并非以文字作为般若。世间文字很多,在许多情况下,文字构成的知识不但不能引发般若,恰恰是障碍般若产生的力量。因此,佛陀特别告诫我们,文字般若须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前提下获得。

唯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由此引发般若。在《阿含经》中,佛陀向我们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善知识所起到的,正是“近朱者赤”的效果。佛陀这样的大智慧者,尚且是因亲近善士而成就,何况我辈凡夫呢?

正法,即如来教法。世人无明,不能正确认识诸法实相,颠倒黑白,处在无尽烦恼、妄想中,并由此覆盖本有的智慧德相。听闻正法,是为了正见宇宙人生,如实了知世间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改变无始以来的错误认识,从而息灭妄心。一旦妄心息灭,般若智慧自然显现。

在三种般若中,由文字般若产生观照般若,这是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观照般若的体现。由观照般若正见诸法实相,从而引发实相般若,又称一切种智,是非寂非照、远离虚妄的实相。

二、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是迈向究竟解脱的行为规范。通常,我们的六根是在情绪支配下行动。凡夫由于强烈我执及贪、嗔、痴三毒的作用,不免造作杀盗淫妄等种种恶行。而戒律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够调伏身心、约束行为,帮助我们转化六根、三业。此外,戒在约束三业的同时,也限制了妄想的泛滥。凡如法受持戒律者,心念自会逐渐单纯,逐渐净化,更有利于禅定成就,故云戒能生定。进而,又能由定发慧。常人因妄想执着,使般若慧光被遮蔽障覆。若以禅定力平息妄想执着,无漏慧便能朗然显现。由无漏智慧的开显,使我们摆脱烦恼束缚,从而证得涅乐,成就解脱。最后,则由解脱而成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包含尽智与无生智。所谓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的智慧。所谓无生智,乃证得无生法忍的智慧。这两种智慧皆于成就解脱后产生,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

为什么五分法身是以慧为核心呢?因为持戒、修定皆非佛教特有的法门。比如持戒,世间各种宗教都有相应的戒律,即使在社会上,每个国家也有类似于戒律的法律。至于修定,印度许多外道都有习定之法,中国道家的吐纳法也属修定的范畴,即使佛教所说的四禅八定,也是属于世间禅。佛教虽然强调戒、强调定,但并不以持戒为究竟。也就是说,仅仅持戒而不修定慧,是无法获得解脱的。在六根本烦恼中,更将外道执着持戒以求解脱的方式列为戒禁取。此外,佛教也不以修定为究竟,为修行最终目的。在菩萨戒中,甚至将贪着禅味视为犯戒。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所提倡的持戒、修定,都是开发无漏慧的途径,是通过戒、定来成就智慧。由有智慧,始能解脱烦恼,证得涅盘。

三、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以般若为导。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修习菩萨道的六种主要法门,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宗镜录》说:“五度如盲,般若如炬。”世人也修习六度中的前五度,但因缺乏般若指导,所做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不能升华为菩提资粮。以下,分别对六度进行介绍。

(一)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

“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他人;法施,是以所学佛法及知识技术帮助他人;无畏施,是以仁爱慈悲使众生获得安全感。布施不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获得极大利益。一方面,布施能帮助我们破除悭吝。凡夫贪着财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往往因悭吝而不愿施舍。哪怕是平日几乎用不着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觉得它重要起来。布施,正是克服悭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布施还能广种福田,改变贫穷之因。凡夫目光短浅,以为布施一点,自己就失去一点。殊不知,布施就像农民播种,每一粒种子,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说种田还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减产,但耕种福田却毫无风险,必能获利。发心越广大、越纯粹,收获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舍不得播种的人,秋天能有收获吗?他们若知自己因悭吝而错失良机,必定后悔莫及。不少人一生为贫穷所困,正是因为往昔不愿布施所致,倘若不从现在开始努力改变这一业因,贫穷状况将难以改变。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努力耕耘,都难有所获。唯有从改良土壤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布施既能破除贫穷,也能使人生拥有福德。

对于修习布施法门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人布施是为博得美名,以此沽名钓誉;有些人布施是因有愧于人,以此换得心安;有些人布施是为显示富有,以示高人一等;有些人布施是为逃避厄运,以此破财消灾;有些人布施是为受人拥护,以此笼络人心;有些人布施是因争强好胜,以此自我炫耀;有些人布施则为功利使然,以此作为盈利方式。在佛教看来,这些布施都是不如法、不究竟的。虽然也能带来相应利益,却会因发心偏差导致种种后遗症。

所以,布施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进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需求而修布施。在布施时,则不住施相,不认为我是施舍者,对方是受惠者,也不执着自己施舍给他多少财物等。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虽行布施而不住于相,其功德如虚空般广大无边,不可穷尽。

(二)持戒,在佛教中,戒律主要有声闻戒、菩萨戒之分。声闻戒偏重止恶,如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等。菩萨戒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而积极提倡行善。故菩萨戒由三聚净戒组成:一为摄律仪戒,是止息一切恶行的戒律;二为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法的戒律;三为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正如《摄大乘论》所说:“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持戒有着重要意义,所谓“戒是无上菩提本”。其一,能息灭恶戒,受持佛陀所制净戒,必然不会再持民间及外道的种种恶戒;其二,能关闭恶趣门,持戒能止息一切恶行,便不会堕落恶趣;其三,能生善趣,持戒能令我们生于人天善道;其四,持戒能获得等持,等持是定,即由戒生定。

从表面看,戒律似乎很重视形式,重视细节,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因此着相。但我们要知道,持戒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持戒规范行为,调柔身心。如果终日只是执着于应作、不应作和犯罪、不犯罪中,忘却戒律的根本精神,忘却持戒的究竟意义,反而会被戒律所缚。若能在般若引导下受持戒律,便能避免这一过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从缘起上看,虽有持戒与犯戒的差别,但在空性的见地上,持犯之相了不可得。因此,菩萨既要认真持戒,同时又不可执着持戒之相,这样才能如法持戒,圆满菩萨道的修行。

(三)忍辱,《摄大乘论》云:“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忍辱体现了菩萨的涵养,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谙察法忍三种。耐怨害忍,是忍受怨家仇人的种种无理非难;安受苦忍,是对身体病弱、天气冷热、衣食不具等种种恶劣条件处之泰然;谛察法忍,是认同并接受与自身认识相距悬殊的真理。

忍,能使我们消除愤怒。当嗔心种子萌芽时,如果缺乏忍耐,才会产生愤怒。若能对他人的伤害心平气和,和颜相向,就不会结为怨仇了。因而,忍耐能使我们内心安祥,彼此和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常人不能忍辱,正是因为心随境所转。怎么才能在面对任何境界时如如不动呢?还须以般若智慧观照,照见我法二相了不可得。在《金刚经》中,佛陀回忆他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之所以能丝毫不起嗔心,正是因为透彻无我。因此,我们也应以般若观照,了知诸法如幻,不为境动。倘能做到这一点,世间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忍耐的。也唯有这样,才是圆满的忍辱。

(四)精进,《摄大乘论》云:“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精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努力,但并非所有努力都属于精进范畴。精进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一是止恶,一是行善。只有努力地止恶行善,才是佛教强调的正精进。精进又包括披甲精进、修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类。披甲精进,以勇士勇往直前地上阵杀敌为喻,形容菩萨在止息恶行、断除烦恼时勇猛不懈;修善法精进,是精进努力地修习一切善法;饶益有情精进,是不间断地饶益一切有情。

精进的意义,在于止息恶法,对治懈怠,令善法日益增长。精进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进行。世人一生中都在为财富、家庭、地位努力奋斗,不可谓不“精进”。有时,甚至“精进”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虽然得到一些眼前利益,却造下无尽罪过。在般若引导下的精进,是以止恶行善为准则。这样的精进,不仅能使我们现生心安理得,还能使未来获益无穷。

(五)禅定,《摄大乘论》说:“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禅定,是与散乱相对立的。如同水火,有散乱就不得禅定,成就禅定就能消除散乱。禅定又能使心境处于寂静状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在般若指导下修习禅定,便照见诸法如幻如化。但能心不随境所转,自然如如不动,远离纷乱。此外,世间修禅往往容易住着禅定中,贪着禅悦。若依般若观照,则能不住于相,远离对禅味的贪着。

四、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佛,梵语佛陀,汉译觉者、智者。菩萨,具称菩提萨埵,其中,菩提就是智义、觉义。所以,成佛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又名无上菩提。发心趣向佛道者,则为发菩提心,即发心成就智慧和解脱。

声闻解脱道中,将成就里盘的法门称为三十七菩提分。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菩提分,即菩提因,也就是说,这三十七种法门是成就菩提之因。

成佛乃智慧的成就,因而,佛经中又以智慧为出生诸佛的父母,如《维摩经·佛道品》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经中将智慧比喻为三世诸佛的母亲,一切诸佛出世,皆依智慧成就。《大智度论》亦云:“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因为般若能养育诸佛,就好比诸佛之母。如果将佛陀视为众生慈父的话,那么,因为般若能出生诸佛,就称得上是众生的祖母了。

同类推荐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非学派之库布忍耶的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展开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热门推荐
  • 七剑神诀

    七剑神诀

    携一把旷世宝剑,身怀绝技,于险恶的江湖中驰骋游荡。看孤独易如何逆天改命,揭开前世尘缘,踏上真仙大道。
  • 剑武至尊之无上之境

    剑武至尊之无上之境

    一剑定永恒,一武逆乾坤!三千大界面,诸天万族鼎力。双绝至尊问鼎巅峰之路,仙?神?甚至主宰?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掌控,定有更强的存在……
  • 死亡罗布泊

    死亡罗布泊

    让我一起踏上罗布泊死亡之旅……
  • 闻黎殊同

    闻黎殊同

    这是一个憨憨把媳妇作没了的故事(简单说就是装逼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小说)
  • 剧中人之离人泪

    剧中人之离人泪

    冥府三途河边,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它的花香有一股魔力。可以让人回忆到自己的前世。守护彼岸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曼珠,一个是叶妖,沙华。彼岸花花叶同根,却永不相见。花妖和叶妖守护了几千年的彼岸花,可是从来没见过面,因为花开无叶,叶开花谢。花妖和叶妖疯狂的想念着彼此,并被痛苦折磨着,在一年的七月,曼珠沙华偷偷的见了面。那一年的七月,彼岸花大片大片,鲜红如血。神怪罪了下来,把曼珠沙华打入轮回,并被永远诅咒,生生世世在人间遭受磨难,不能相遇......第一世,因儿时的一面之缘,静姝就对那个少年念念不忘。10年后,再次相遇,因种种意外,双双来到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大陆。第二世,她,降生皇室,没了前世的记忆,睁开的第一眼就看到母亲的血洒在她的脸颊,而亲生父亲正提刀向她走去,所在保住了性命,被得到高人收为弟子。他,一出生就是天选之人,鹏辉派的掌门人,拥有着前世的记忆。一场“人为”的“因缘巧合”将二人绑在了一起......
  • 人鱼恋上妖孽殿下

    人鱼恋上妖孽殿下

    倒霉,今天真是倒霉!被大混蛋贤旭承捉弄,买了十箱可乐不说,还被新来的任课老师点名提问在男神彦杼栩面前出丑。“啊啊啊啊!让我死了算了!”林柒泫把头埋在浴缸里羞耻地大叫:“还有比这些更倒霉的事情吗?”事实证明,人在倒霉的时候什么都会发生。“啊啊啊啊!!!”我的腿,居然变成了鱼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侠仙奇缘

    侠仙奇缘

    谁人没有一颗侠义之心?谁人不想呵护心爱之人?他,名叫丁羽,被称侠仙。别人不敢惹的恶仙、黑仙、霸仙……他打了,打得神嚎鬼泣;别人不看好的姻缘,他爱了,爱得惊天动地。
  • 梦回古国之浪剑江湖

    梦回古国之浪剑江湖

    无奈花落去,门前亦踌躇。无奈地穿越让她又重获新生,改变了原有的性格,让她的妹妹萧影若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五年前,凌陌枫第一次见影蓉,被她的性格所折服,才道出“你很有趣”这四个字,五年后他们又再次相遇,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相爱的人总要历经磨难才能更加相爱,他们会有怎样的坎坷经历等待着他们?缘逢相府情根生,再逢佳人情缘种。携手浪剑共天涯,望穿秋水话江湖。慕容佑第一次遇上萧影若时已经情根深种,影若的顽皮让他哭笑不得,万花楼里被迫扮女当花魁,她竟然笑得开怀,姐妹情深子夜赴约舍身挡刀,见证了两人的感情,隐居山林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是他们的心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尊录之永生花海

    神尊录之永生花海

    她,万年来第一个以十六岁年龄到达神尊之境的天才女孩,并且拥有着永生不死的天赋,然而她命中注定无亲友,无爱人,天命石上她是天煞孤星的存在。本以为会孤独一生的她却因为因果循环收了两个徒弟,女徒弟乖巧懂事颇为满意,男徒弟朽木不可雕也嫌弃十足,可是她的心却觉得不再孤独。然而她的身上还有很多债没讨回来,身后来自神界不断的追杀,她必须护好他们,这仅有的陪伴。很多年之后,有人问她:“假如让你放弃自己喜欢的人,可以让他幸福的过完一生,你愿意吗?”她笑了笑,还没等她开口,某人就冲过来,霸道的揽住她的腰,对着那人说道:“不可能,她不会有这个机会,如果有,腿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