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02

第2章 佛教常识问答(2)

答:杀生得多病、短命等报。《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历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杀、放生,自得长寿、吉祥、眷属和顺等利益。

四十八

问: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两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也可以把应现佛身的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

四十九

问:什么是因缘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内因)“缘”(外缘)和合所生叫做“因缘所生法”。比如种子为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缘,便能生长、开花、结果。

五十

问:“因缘所生法”与实相有什么关系?

答:悟证真空实相后,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成为自性之妙有,所谓“离一切相(即实相无相),即一切法(即实相无不相)。”

五十一

问:“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怎么讲?

答: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

五十二

问:“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怎么讲?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说明人身非常难得,佛法又很难闻到,如生于三途恶道,或因世智辩聪、聋盲喑哑,或生于佛前佛后,中间没有佛法……有这样“八难”,就很难闻到佛法。

五十三

问: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污染的意思。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是“内界”,六尘是“外界”,六识是“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生“十八界”。

五十四

问: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虽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驰求,执取种种境相,随外境流转,不从心地上做功夫,这会增加系缚,叫做心外求法。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务使念寂心空,彻见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五十五

问: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烦恼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岂能超度茫茫业海!

五十六

问: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

有两种菩提心:(1)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2)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

五十七

问: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狱。《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五十八

问: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元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五十九

问: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六十

问: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着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六十一

问: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六十二

问: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净土宗更甚。

六十三

问: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作,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

六十四

问: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分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净土。

六十五

问: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观念阿弥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

六十六

问: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六十七

问: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尽!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六十八

问: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号也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

六十九

问: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

七十

问: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七十一

问: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

七十二

问: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

七十三

问: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七十四

问: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七十五

问: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七十六

问: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着,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金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

七十六

问: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

七十八

问: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答: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如梦幻泡影。离因缘生灭,无所造作之法,叫无为法。既无所造作,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门论》立六种无为法,前五种无为,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后一种“真如无为”,是说明法性之体,即是涅盘。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

七十九

问: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聪”,见貌辨色叫“明”,世间所谓聪明智慧,实际上都是根与尘所和合的识;是有分别、有粘缚、有对立的。佛所说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无生灭、无粘无缚非空非有的觉照境界,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

八十

问: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答: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叫闻慧;依思维义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

八十一

问: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讲?

答:因为是真空,所以不碍妙有,否则就是顽空。因为是妙有,所以不碍真空,否则便是妄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不二,空有圆融。

八十二

问: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讲?

答:菩萨虽弘法说教,度无量众生,但是心中并不执着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也不执着于所说的法。否则诸相未空,妄心未降,岂得名为菩萨。

八十三

问: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众生者,是众缘和合所生。缘生则性空,并无实际存在,故说“非众生”。但不无众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众生”。

八十四

问:何谓“无住生心”?

答: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着,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湛寂灵明之心,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八十五

问:佛教“以戒为师”,为什么?

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

八十六

问: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着,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着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着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着。

八十七

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讲?

答:一切众生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以致狂妄心识,纷驰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么菩提妙心,当下现前。

八十八

问:“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如果知是幻化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证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别范围,不能产生“知幻即离”的力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

八十九

问: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九十

问: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星云日记17:不二法门

    星云日记17:不二法门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十七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梦中说梦”、“逆增上缘”、“把心找回来”、“广结善缘”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宠物小精灵之女战神传奇

    宠物小精灵之女战神传奇

    少女小颖,出生在新大陆亚特兰地区的普通少女,偶然间获得了一次前往其他大陆探寻未知精灵的机会,开始一段离奇的冒险,伙伴,精灵,战斗,友情,暧昧,道馆比赛,联盟联赛,缺一不可!是的,就是现在,新的冒险开始了!
  • 我有一个抗揍系统

    我有一个抗揍系统

    叮、肉身遭受拳头攻击,钢铁身躯+1,格斗+1!叮、遭受气血攻击,气血+1!叮、遭受火焰攻击,抗火性+1!叮,钢铁身躯升级为不灭金身……叮,不灭金身升级为荒古始身……姜独嚣张大笑:“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场的各位都是渣渣,不服打我啊!”
  • 寒辰

    寒辰

    在这平行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不平凡的人。
  • 穿越之王者天下

    穿越之王者天下

    这是一个传奇的世界!地球陷入末法时代,传奇尊者叶飞雪,在最后的战斗中饮恨而终。但是,残缺的灵魂,却因此跨越了世界的纬度,进入了一位同名的少年身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谁也无法阻挡我称霸这世界的道路!
  •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重点高校名家教授汇聚一堂,以深厚学养高屋建瓴,教你以大历史观和全新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与道路、发展与崛起,让你真正读懂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社会主义。
  • 南词

    南词

    我叫长祁,是成靖年间的三皇子。成靖年间,成靖帝身患顽疾,久病不愈。朝政由左丞袁恪与太子长翎所持。皇后暴毙,太子失踪,皇子们接二连三身患怪病。一年间,皇室年轻子弟本不盛,因顽疾只因,只留三皇子长祁,也就是我,与九公主茉云独活。独裁大政的左丞,与后宫赵贵妃也就是我母妃,私下勾结。原来这就是皇室!
  • 一剑争世

    一剑争世

    一念生,一念死。一念花开,一念永恒。一剑却只为……争世!若世道不公,那我就一剑争之!
  • 网游之英雄大陆

    网游之英雄大陆

    什么?初始领地就有二十七座建筑物?纳尼?初始领地没木矿却直接有水晶矿?沃特?居然还有龙之墓地?这初始领地要逆天了啊,有木有?!这一定是幻觉!坏人做坏事有什么错?作为一个邪恶阵容的领主,想要什么东西当然要用偷的和抢的口牙!!!领地建设流的虚拟网游小说,英雄无敌三的世界模型和蓝本。新建书友群:221069156
  • 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

    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

    《中国大学生失恋报告》是一种带着关爱温情和充分平等说理的交流,是一中尽可能文学的叙述和解析,其中有很多的和失恋者的理解沟通,有很多或动人,或震撼,或恐怖,或遗憾的从恋爱到失恋的真实人物故事,这些曾经真实存在并有了不同演变结局的人物故事,这些浸透了当事人男女感情悲凉,身心血泪,命运挫折忧伤的文字,是很值得任何一个处于相爱阶段的年轻人阅读的,做为一种借鉴,作为一种教训,作为一种人生的积累都可以。
  • 依冬

    依冬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春与秋,隔了一个夏;冬与夏,差了一个春。春夏之交,有靡靡消逝,亦有缓缓灵长,一步之遥,咫尺天涯。凛冬尚徒留一丝残雪,冬虫已思怀来年春生夏茂,只因一眼一轮回,一思一年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