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01

第1章 佛教常识问答(1)

问:什么是佛?

答: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

问:什么是佛法?

答:能说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法。

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义:一、是求大觉的众生,称为“觉有情”;二。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

问: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联系,分而不分的。

问:什么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现象;“色法”,指一切物质现象,除色、心二法外,还有“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称为五法。大乘说“五位百法”,小乘说“五位七十五法”。(详阅《佛学大辞典》)

问:什么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种法,使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四摄”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

问:“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实际上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导,使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充满着矛盾和苦恼。佛法阐明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着,不迷妄、颠倒,便可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见,在世能“觉”,便是出世。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问: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见性。

问:什么叫“三法印”?“三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不是恒常不变,这叫“诸行无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无我可得,这叫“诸法无我印”。自性不生不灭,灭一切生死流转之苦,无为寂静,这叫“涅盘寂静印”。一切小乘经典,用这“三法印”印证,便可证明是佛陀所说,大乘经典都以“一实相印”,印证其所说的真理,明白这些世出世间真理,是学佛的重要基础。

十一

问:有人提出:“时代不同了,为适应现代人的情况,应对佛法进行改革。”对吗?

答:学佛的目的和要领,在证到“万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无可改革的。众生有无量痛苦,佛有无量法门,能治好众生痛苦的,都是良方。但由于时代不同,在某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时制宜,作一些改变,以利于饶益众生,弘扬佛法。

十二

问:什么叫实相?一实相印?

答: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实相印”是“三法印”的综合和深化。

十三

问:什么叫“诸法实相”?

答: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统称“诸法”;一切诸法都不离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无碍,故叫“诸法实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十四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答:相就是现象,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生(缘生),体性本空(性空),虚妄不实。

十五

问:为什么说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怎样理解?

答:通过依法修持,逐步证知自性本净,远离一切虚妄、生灭现象,故说“无相”。虽自性无黏、无着,但一切事物无不随缘显现,了了分明,故说:“无不相”。无相就是“真空”,无不相就是“妙有”。

十六

问:“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怎样理解?

答:虽见诸相,知其虚妄而不执着,境寂心空,当下便见清净寂灭的自性如来了。但这全在勤苦修持、悟证,才能相应。

十七

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样理解?

答:“一切有为法”,即“凡所有相”,“如梦幻泡影”,即“皆是虚妄”,含义相同。总的说明,一切有为事物,都像梦、幻、泡、影般的不实。

十八

问:“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怎样理解?

答:含义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物,正像梦、幻、响,似有实无,缘生性空。

十九

问:“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样理解?

答:一切事物虽因缘所生,虚妄不实,但自性能显万法,一切事物又不离自性而有,只要不执,则当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台宗所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二十

问: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

答:大乘经典说法了义、透彻,都以实相为正体。小乘经典谈苦、空、无常、无我等理,方便接引,故以“三法印”印之。

二十一

问:“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怎么一回事?

答:诸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二十二

问:“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作业,因果不失,六道流转,酬偿分明。若能修证佛法,改恶为善,转迷为觉,便知罪福性空,终得解脱自在。

二十三

问:什么叫无明?无明怎样来的?

答:自心暗钝、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无明”,也叫“痴”。无明是无始以来,一念昏迷不觉所引起,叫根本无明。由此引起种种贪、嗔、痴等见思烦恼,叫枝末无明。

二十四

问:什么叫“不二法门”?一和二有何同、有何不同?

答:实相本体,平等不二,没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对待分别,叫做不二。学佛的人,悟入这平等不二的性体,叫“入不二法门”,这时,若说一,是平等性,是“体”;若说二,是差别性,是“用”。一与二,平等与差别,正是体与用的关系,是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样的?

答:“色不异空”,是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是说其性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不异”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别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即是能现的镜,所以说“即是”。

二十六

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的是什么?

答: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这心体离一切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湛寂灵明,假名本觉。

二十七

问: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

二十八

问:什么叫生灭法、不生灭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代谢的,都叫生灭法。悟证本性的人,知本来不生,今亦无灭,空有圆融,寂照同时,故叫不生灭法。生灭与不生灭,体同用异,它们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二十九

问:怎样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么是万法归一、一为万法?

答:一法,指真如自性;一切法,指真如自性所显的事事物物。两种含融无碍。正像种种黄金所造的饰物是一切法,但各种饰物全体都是黄金,无二无别,即是一法。自性能显万法,万法不离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归真,即万法归一。从真起妄,即一为万法。修念佛法门的人,到念空妄息,心不散乱时,正是“万法归一”啊!

三十

问:什么叫“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指的是哪个心?

答:“三界唯心,万物唯识。”说明众生流转六道,都是生灭妄心所造成。所以这个心,是指集起的妄心。《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从总的来说,世间、出世间“十法界”的四圣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随于染缘,便现“六凡”;心悟随于净缘,便现“四圣”。那么,这个心又是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法性,因为从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华严经》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十一

问:“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

答:“一心”是指真如实相。实相无相而又无不相,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三十二

问: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答:十方有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领土,叫佛土。十方有无量佛土,其中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世界和佛土含义不同。十方世界有无佛世界,如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的中间时期。

三十三

问:禅、净、密三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学禅从不思议处下手,直指当人本性,全仗自力。净土以执持名号为重点,自力、他力兼顾。密法着重身、口、意三密齐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三宗下手方法不同,但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并无差别。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这就是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三十四

问: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殊胜中之殊胜?

答:这娑婆世界众生,大都事多身忙,业重障深。净土四种念佛法门中,以执持名号为重点,它的特点很多:

(1)、下手容易,只念六字(或四字);

(2)、收机最广,三根普利;

(3)、带业可生,一生成办;

(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

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正是自心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三十五

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什么意思?

答:佛与众生虽有迷悟、苦乐的不同,但心体全是相同。所以《华严经》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三十六

问:为什么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样产生的?

答: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因为这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种种苦恼的侵害、逼迫,不想出离。一切苦恼的产生,主要是迷惑不觉,妄想执着所引起,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三十七

问:有没有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是什么样?怎样产生的?

答:首先应该说明:世界无尽,众生无尽,十方有多种类型的无量、无数、无边世界。现在天文学家已证实二千亿光年之外(一光年约十万亿公里)还有星系,证明世界是无有穷尽的。佛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佛是严戒妄语的。佛教的宇宙观已逐步为科学所证实。当然,所谓“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学人有所归趣。实际上哪有定相?因为地球、行星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又极乐世界与我们这里由微尘所凝结的秽土也不同,所说七宝庄严等,只是借此处物体,方便说明。正报也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与此处胎胞所生的不一样。总之,这个世界是清净藏心和大慈悲愿力所显现。在《密严经疏》上,已经说明:“今是密严藏(包括极乐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波浪,可以透过墙壁,普遍存在于虚空之中,如果转动接收器,那么全世界各地的情况,立即出现在当前。在更高维空间的诸佛菩萨,他们的神通妙用,当然不是世间常识所能想像的。

三十八

问: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对吗?

答:绝大多数的人,都存着这种“断灭见”,只知道有形的肉体,不知道无形的“觉性”。正如下棋,由于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

三十九

问:什么叫“六道轮回”?有没有六道轮回?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各种生命现象,概括为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由于自性迷妄颠倒,造作善恶诸业,执持不舍,不同的业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现象--六道轮回。凡夫迷悯不知,甚可怜悯!

四十

问:求生极乐与求生弥勒净土有什么不同?哪个容易?哪个不容易?

答:极乐世界要从此地经过十万亿佛土,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好像往生这两种净土,有远近、难易的不同,近者易生,远者难生。但所谓远和近是凡夫的一种分别心。“心净则土净”,虽然西方极乐净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何远之有?求生两种净土,都是各人的不同愿力,如果信愿具足,都易往生;若无信愿,都难往生。

四十一

问:什么叫众生?

答:一切众生是众缘(各种条件)和合所生,故叫众生。又六道往返流转,受众多生死,故叫众生。

四十二

问: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心?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着,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着,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

四十三

问: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答:不能说去掉“妄心”,只宜说“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觅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显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认真实践,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现前。

四十四

问:什么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答:念佛决生净土,故生则决定生;净土不离自性,故去则实不去。比如明镜照物,镜中种种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镜体仍寂然不动(不去)。这就是所谓“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四十五

问: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又清净无染就是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

四十六

问: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础上,改不邪淫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饰香鬘和不歌舞观听(也可以把这一条分为二条),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食非时之食(即午后之食),这叫八戒;因有不非时食的“斋法”,故叫八戒斋。十善戒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贪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堕阿修罗,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等。

四十七

问:杀生有什么恶报?放生有什么利益?

同类推荐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

    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在诵经时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指哪一种法器?大钟、木鱼、蒲团、纸箔等,有何利众的功用?星云大师借物抒怀,以拟人化的手法,深情为佛教里二十种常见的法物器具代言,并搭配百余幅彩色人文照,并辅以法器简介,是一本富含文学之美的佛教普及读物。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热门推荐
  • 狂妃嚣王怎样屑天下

    狂妃嚣王怎样屑天下

    蓝色妖姬在绽放,血色妖姬在歌唱。长枪樱剑无漏影,白玉清月似久肠。书往,可续百日天荒
  • 疯狂追爱:绝宠异世妃

    疯狂追爱:绝宠异世妃

    夏月薇不得不承认,白瑞宇对她很好,好的过分。她也不得不承认,她越陷越深。白瑞宇不得不承认,夏月薇真正的收了他的心。他也不得不承认,爱情面前,没有犹豫!
  • 创世神的美好日常

    创世神的美好日常

    *罒▽罒*我就笑笑而不说(新手文笔,勿喷)
  • 一不小心做娱记

    一不小心做娱记

    这是一本客观讲述中国文化娱乐圈诞生及现状的书。作者以隽永细腻的口吻,将中国流行音乐自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齐秦,到周杰伦、F4、韩庚、李宇春时代的炫目恢弘,以及中国文化界自路遥、铁凝、柯云路、三毛,到余华、王朔、韩寒时代的浩浩荡荡,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 这本书它不简单

    这本书它不简单

    林筝她发现自己赶上了穿书的潮流,她不是人人爱的女主,只是一个讨人厌的女配,呃。。。想到女配的下场,林筝她心里有一万句MMD。江陌白,英俊多金智商高还会英雄救美,一个男主角应有的技能树,他全都点亮了,只可惜,这些技能全都浪费在她一个女配身上了。本以为是本言情小说,结果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 成瘾

    成瘾

    一切欢愉,皆可成瘾。江寒于凌晨夜店中被捕一事在南泉市掀起了轩然大波。媒体把此形容为“白月光的凋零”和“万千少女梦的破碎”,但实际上这位天才药剂师的敏感身份很难让人不想起两年前的那桩旧案。真相初露端倪,权贵们面临着重新洗牌。风暴中,唯有保守者屹立不倒。“我深谙信息素之间的作用原理,却摆脱不了你的强烈吸引。眉间砂痣,心上深瘾。”
  • 戎月

    戎月

    上古大战,冰族受到重创,而复仇的种子由此埋下。审判者制度,开始动摇,但是又必须依赖。这是上古时期的永恒制度,即使现在,也受其影响
  • 星梦若无

    星梦若无

    盘古开天,大道具身,天道预谋,主宰洪荒,盘古无奈,与之天道,达成协商,三千大道,万法不一,各有千秋,若能悟三千道,方能主宰洪荒。寒枫乃为武灵大陆最有天资修仙之人,仅仅五百年就达到了武灵大陆的最高境界灵帝境,可是因为一场机遇,遭到了三帝的围攻......因此生无法实现对于她的承诺,来世我必将不负与你:我用掌中莽火为你点亮苍穹,我让沧海为你唱起末世悲歌。
  • 细品趣味语文

    细品趣味语文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而流传于民间最为精彩经典的语言,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方显出其光芒和价值。本书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故事,都是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关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是鲜活的原生态语文。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富有人文气息,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凭借巧妙智慧的形式,叙事、讲理、传神,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 强扭的瓜

    强扭的瓜

    这是一个关于诱惑与选择的故事。身在阴谋中,面对无可对抗的对手:他们将迎来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