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43100000009

第9章 名人名字与书法(4)

据清袁枚《随园诗话》载:“涪陵有飞所作刁斗铭,江流县有飞所书题名石。”说起题名石,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呢。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派大将张磩从汉中攻打蜀国。当时张飞为蜀国的一名大将,奉命率兵阻击。双方交战了一个多月,未见胜负。于是张飞领精兵万人,改道出击,张磩急忙应战,当被引入两山夹峙的山谷后,才发觉中了张飞之计。说时迟,那时快,曹军被打得损兵折将,四散逃窜。

张飞准备凯旋而归,忽闻将士议论,若能在此战地崖壁上题刻战斗功名,留传后世,该多有意思。张飞望着众将士,思潮起伏,心情无比激动,便命:“快拿笔墨来!”将士回答:“行军匆忙,一时忘带笔墨。”张飞心想:张磩都被打败了,没有笔墨还能难倒俺老张?他抓起随身使用的武器——丈八蛇矛,“好伙计,现在俺还得请你帮个忙。”他边说边走到一块高大平整的崖壁前,用力地刺凿起来。不时发出矛尖碰石头后的铿锵声和点点火花。不一会,“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磩于八蒙,立马勒铭。”(明陈继儒《太平清话》)两行瘦劲、潇洒古拙,还带点“莽”

状的隶书呈现在石壁上。众将士无不拍手称好。

张飞作古后,被封为桓侯,故“纪功题名”又谓“桓侯戈书”。清叶奕苞《金石录补》评其曰:“此虽片羽一鳞,百书而下,犹得想见其(张飞)擐甲倚马虎气腾上时也。”现保存在四川省流江县的这块纪功题名,是清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的,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珍视和保护。

卫夫人偷练书法卫夫人(272~349年)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她名铄,字茂漪,东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因她是汝阳太守李矩的夫人,所以人称她为卫夫人,也有叫她为李卫人。

卫夫人出身在一个书法世家,其曾祖父卫觊、祖父卫瓘和叔父卫恒都是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书法家。

卫铄自幼看到大人们写的一幅幅精妙的书法作品很是羡慕,心想,自己若也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该有多美。九岁那年,她向叔父卫恒提出跟他学习书法。卫恒回答说:“一个女孩子,要学针线家务活,不要把时间花在文墨上……再说你年纪还小。”“男孩子能学写字,女孩子就不该学吗?东汉的蔡文姬就是个女书家。”卫铄不服气地说,“说我小,秦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上卿。”卫恒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小孩子家,别把写字看成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几天后,卫恒早把侄女学书法的事忘了,而小卫铄总在琢磨如何把字学到手。她经常泡在叔父的书房里,叔父要写字,她就凑过去磨墨、铺纸。卫恒一动笔,她两眼紧盯着大人是怎样执笔、运笔的,又是如何结字、布局的。卫恒写完字,她就帮助收砚洗笔。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按照“看”来的方法,学习练字。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卫铄的字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她并不松劲,仍然愿作叔叔的“书童”,进一步领悟写字的方法。

一天,卫铄照常看叔父写字。其间有贵客来访,卫恒放下笔出去会客。小卫铄看着书案上的精纸良笔,心里直痒痒,最后忍不住地拿起笔,写了几行小楷。卫恒回到书房,见桌上放着一张秀媚均匀的工楷小字,很是惊讶,他想,书房里除了侄女卫铄外,一般闲人是不进来的,但是,小卫铄根本没有学过书法……于是,他命差人把卫铄叫到跟前,指着桌上的字问道:“这是你写的吗?”卫铄害怕地点点头。“你会写出这样好的字来?”“是叔叔平日教的。

”卫恒奇怪地问:“我什么时候教你的?”卫铄答道:“我经常看叔叔写字,时间长了,也就学到了一点书道。”卫恒心里开始高兴起来,对卫铄说:“你再写给我看看!”卫铄从容地拿起笔,又写了张小楷。卫恒一看,前后两幅字,属出一人之手。于是,高兴地说:“我再来考考你。”卫铄一一回答了叔叔提出的有关执笔、运笔等最基本的问题。卫恒抚摸着侄女的头满意地说:“小丫头,真看不出来,你学习的决心和毅力还不小呢!”卫铄天真地说:

“叔叔平日不是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嘛!”从此,卫恒不仅鼓励她,还系统地指导她学习。

由于卫铄矢志不移,勤学苦练,后又师法钟繇,成了我国古代着名的女书法家之一。她擅长隶、正、行书。真书吸取了篆书的一些特点,笔法古朴肃穆,姿态自然,颇得钟繇神髓。钟繇称赞她的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后人称赞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彰。又若红莲映水,碧招浮霞。”(韦续《墨薮》)显然是属于秀美一路。

卫夫人对书法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曾于永和四年(348年),在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临池实践基础上,写了一篇《笔阵图》。她认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创见。同时,她还用形象比喻法,列举了七种基本笔划的笔势:横如千军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戈(即斜钩)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折如劲弓筋节。以上七条名为《笔阵出入轩轩图》,俗称《笔阵图》。她的用意是想把这种方法留给子孙,永为模范,至今犹为人所传诵。

唐太宗骗取《兰亭序》

唐代帝王大都重视书法,工书者楚楚可观,然才识卓越,足以垂名后代,为人乐道者,唐太宗也。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陇西成经(今甘肃省天水县)人,唐高祖李渊次子。公元627-649年在位。谥号“文”,后世又称他“唐文皇”。他以武功定天下,甚重艺文,文德绥海内。据《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自贞观二年(628年)复置书法,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是时铨选官吏,以书取士,“楷书遒美”,方为中程;宏文、崇文两馆生员,必须“楷书字体,皆得正祥”。他尤敬名贤,秦邸初建,即开文学馆收揽彦哲。既即帝位,朝廷臣僚中,大都善书。诗笔草隶为时贤者,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唐太宗常与他们切磋书艺,不拘主体。《法书要录》记有故事一则: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十七日,太宗召集三品以上大臣于玄武门赐宴,乘兴作“飞白书”

。众大臣竞相得御书。时有散骑常侍刘洎,长得五短身材,竟登上御床伸手抢接御书。大臣们就说:“刘洎冒犯皇帝,竟敢登上御床,大不敬,应治以死罪。”然太宗不以为怪,和颜悦色地对众臣笑曰:“昔闻婕妤辞辇(niǎn),今见常侍登座。”言罢,又伏案提笔濡墨,霎时一片欢腾。

太宗对精通书艺的人极为器重,据《书断》载,他曾下诏表彰虞世南,说世南有超出世人之才能,竟然兼有五种出色的长处:一是忠心正直;二是尊兄爱弟;三是博学能文;四是辞语典雅;五是精通书法。精通其中一样,就足以成为名臣,然虞世南却兼五者之长!贞观四年,虞世南丹书《孔子庙堂碑》刻成,观者如堵,“车马填集碑下”。太宗特将王羲之所佩的会稽内史印赐予世南,以资褒奖。虞世南死后,太宗惋惜地对侍中魏征说:“世南一死,无人与我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落笔劲健,甚得王羲之书体之奥妙。”太宗当即诏褚为侍书(《旧唐书·卷八十》)。

唐太宗极力表彰、推广王羲之的书法,曾拿出皇宫内府里的金银财帛,重金购募天下所存王书真迹。据韦述《叙书录》载,当时得王羲之真迹“凡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太宗锐意临玩,开书坛崇王之风。在王羲之的真、行、草各书迹中,太宗最爱《兰亭序》、《乐毅论》两帖,尤对《兰亭序》最为珍重。起初《兰序序》未得,太宗耿耿于怀。贞观中,得知《兰亭序》真迹在智永(羲之七世孙)弟子辨才处,就派人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把辨才请到京师,受到太宗优厚的款待,辨才感到很融洽。一天,太宗与辨才谈话,乘机提及《兰亭序》

,并辗转诱导,说尽好话,望辨才将《兰亭序》奉献给朝廷。辨才保护爱惜《兰亭序》,比其师父更重,并将它存放在寝室横梁上专门凿的暗槛里。所以辨才说:“以前侍奉师父时,确实见过此宝帖,自师父作古后,几经战乱,不知此帖流落何处。”太宗知道不好强迫,就让他回去。然太宗确信《兰亭序》在辨才手中,于是又请辨才到京城,仍殷勤招待,询问《兰亭序》之事。辨才坚持前说。如此往返三次,太宗仍未得到《兰亭序》帖,很是失望。一天,太宗对侍臣们说:“《兰亭序》乃羲之帖中之最,我得不到此帖,觉也睡不好。”最后只好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文士前去赚取。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并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搨《兰亭序》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又尝令搨书人汤普彻等搨《兰亭序》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更为甚者,太宗临终时还命太子李治(即高宗)把《兰亭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好让自己在地下继续把玩。

唐太宗于日理万机之余,经常挤出时间研习书艺。据明解缙说:“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来秉烛学《兰亭序》。”他的书法,初学隋史陵,后学王羲之,并以虞世南为师。《宣和书谱》说他有一次临王帖,因“戬(jiǎn)”字“戈”脚写不好,便叫世南补上,后拿给谏议大夫魏征看,魏征曰:“今观圣书,惟‘戬’字‘戈’法逼直。”太宗听后对魏征的眼力大为惊叹;同时又深觉自己书艺之功夫差唉,要想成功,须狠下功夫,弄虚作假是骗不了内行的。自此,他学书越发刻苦真诚,终于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地步。《书断》说他“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宋张来《宛丘集》评太宗书法“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而其雄迈秀杰之气则冠诸书者。”宋朱长文列太宗书为妙品,评曰:“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续书断》)“皇帝挥毫自有灵”,这是日本着名书法家渡边寒鸥用来赞誉太宗书法反映胸怀博大的人品的诗句。太宗书迹,陈思《宝刻丛编》中记有石刻五种;《宣和书谱》中收有十四件。而传世可见者惟《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三件。《晋祠铭》,太宗撰并书。

行书。二十八行,行四十四至五十字不等。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刻。187×119厘米,在山西太原晋祠。它是历代帝王书法中的杰作,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刻,可见这位盛世英才的创造天才。“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清杨宾《大飘偶笔》)《温泉铭》,太宗撰并书、行书,中锋运笔,多用藏锋,笔势劲整奔放。通篇在雍容和雅之中,又显出剑戟森严,凛然不可犯的气势,具有他人难及的独特之意态和光彩。《屏风帖》亦称《屏风铭》、《屏风书》或《屏风碑》。据《唐会要》载:“贞观十四年(640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据资料,真书《屏风帖》宋时已不复见,草书《屏风帖》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临安府余杭县主管劝农公事王允初摹刻上石。民国期间,该刻石尚存余杭县。浙江图书馆有其拓片。纵观此帖,可知太宗书法得力于右军,笔法娴熟,气势磅礴。阮芸召评此书为:“凌夸一切,纵横自如,当年单骑突阵气象犹仿佛见之。”有评者疑为伪。

唐太宗还是个书法评论家。曾作《笔法·指意·笔意》三说,来垂训学书之人。他在《指意》中说:“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又曰:“夫字以神为精魄。”并在一篇得意之作《论书》中对自己的书法实践总结道:“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又云:“吾之所为,皆在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所以他常说:写字的时候,要“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自然入于玄妙”。他还亲撰《王羲之传论》(附在《晋书·王羲之传》后面),论述了王书的特点与精妙之处。

历代帝王以书法名世者甚多,但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口、手、心(指命怀仁集王字,亲自临池学王书,撰文书写碑铭,着学书论文)齐动,不遗余力地倡导书法的,则是空前绝后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他的提倡和推动,开创了唐一代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影响后世至深且远。

颜真卿的悲愤之作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属山东)人。玄宗时任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真卿率兵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忠时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派真卿劝谕,为希烈所留,忠直不屈,被缢杀。其品行为后世所称道。

颜真卿不仅以“忠义大节,唐代冠冠”而垂史册,且“世人以其书传”。其书初自家学,又从褚遂良、张旭,一变古法创“颜体”,雄伟刚劲,大气磅礴。其传世作品颇多,其中《祭侄季明文稿》墨迹,被誉为颜书第一,天下第二行书。作品的文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中动荡的社会侧面,包蕴了平叛斗争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同罗、奚、契丹及范阳、平卢、河东十五万人马杀奔中原的“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为平原太守,他联合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首举义旗,抗击叛军。其侄季明——杲卿第三子来往于他们之间,传送书信文告。后,常山被贼将史思明攻破,叛军诱迫杲卿投降,杲不屈,又捉来季明,将刀架于季明颈上,进一步威胁杲卿降敌,杲卿不答。季明死于非命。不久,杲卿被押至洛阳,遭脔割惨死。对这样的忠烈,杨国忠专政的唐王朝竟无任何表示。后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才得旌表,撰文祭之,写了这篇奠祭亡侄颜季明悼词的草稿,因作者当时无心标其篇名,故后人称它为《祭侄季明文稿》,简称《祭侄稿》。

《祭侄稿》全文二十五行,二百六十八字(涂去三十四字)。颜真卿以追述的口吻,开始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接着赞美季明从小就有高洁可贵之品格,成为颜门的“瑚琏”、“兰玉”。

这时作者的心情稍为平静,用笔和缓规矩。继而写季明少年英雄,在“逆贼间衅,称兵犯顺”之际,平原、常山之间,“俾尔传言”,从而夺取军事重镇土门,打击了叛军嚣张的气焰。作者感情随之激愤,笔随意至,顿挫郁屈。当写到由于敌众我寡,太原节度使王承业“贼臣不救”,杲卿父子弹尽粮绝,城破被俘,以致落得“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之地步时,纵笔浩放,不由使人痛切肺腑:“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又仿佛把我们带到当年金戈铁马、胡笳悲鸣的古战场,那“颜”字杏黄大旗在凛凛雄风中飘荡,体会到一种“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悲壮境界。接着颜真卿又写自己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蒲州,由幸存的另一侄儿泉明收得亡亲残骸(杲卿失一足,季明仅存一头部,稿中“首榇”即指此),但由于极天烽火,无法葬回故里,只能等待将来,因而告慰亡侄:“魂而有知”,可以“无嗟久客”了。

追述骨肉被害之惨烈,哀极、悲极之心声进入高潮,可谓血泪迸发,其笔之所至,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使人动心骇目。尤其是结尾时的“呜呼哀哉!尚飨”诸字,更是情思奔腾。

同类推荐
  • 伏羲文化论丛2003

    伏羲文化论丛2003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 执悟

    执悟

    《执悟》记录着初础同志读书学习的勤奋经历,包含着他对管理工作的静心思考,蕴涵着他对人生阅历的经验积累。全书共94篇文章,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读书与思考》,下篇为《小故事的启迪》。虽然,书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从一个金融管理者的独特角度,反映了作者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乃至其他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为背景,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为例,探索县级基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的机制创新问题,尤其是探索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经济又欠发达的县级政府如何建立更好的机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从伏羲谈及中华文化》、《伏羲身世考》、《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女娲神话》、《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等。
  • 老北京古牌楼与牌坊

    老北京古牌楼与牌坊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热门推荐
  • 没错是我先看上的他

    没错是我先看上的他

    美艳温柔女总裁与傲娇敏感声优男的故事。双洁。
  • 爱你我却忘了自己

    爱你我却忘了自己

    有一种爱情,总会在梦醒的那一刻才会承认是永远,总有一种绝望总会在离别时才明白是依恋,还有一种心情是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才明白爱的无所畏惧,才遗憾我曾走进你的世界……
  • He Fell In Love With His Wife

    He Fell In Love With His W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梦锋

    梦锋

    陈冷锋觉得身为男人最起码要保护四样东西。脚下的土地、家里的父母、怀里的女人、身边的兄弟。你只要动我的一样,我就拼了命的收拾你。梦锋书友群。19521738.书友请加前面剧情可能啰嗦点不过都是为后面做铺点,四十章往后就会特别爽了,会让你热血沸腾的。
  • 百花染

    百花染

    楚国初年,九州大地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朝庭动荡…为平定战乱,安定民生,稳定政局…楚国世子林澈和医女璃染携手前行,化解危机,揭露阴谋,在一个个迷团中发现真相,收获真情,爱情,友情…最终挽救危机四伏的国家,恣意江湖…初遇时,一眼千年,再也难以忘怀再遇时,一纸婚书,从此祸福相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成校草的炮灰女友

    穿成校草的炮灰女友

    年仅16岁的却有硕士学历的学霸君深穿书了,在书里的世界君深没有爱她的姐姐君清,却有爱她如命的父母。君深表示这个她可以接受,但作为书中的炮灰女配,知道原主在书中的结局后君深对原主产生了深深地同情。原主君深学渣一枚,因为在校女扮男装喜欢上了校草+学霸云琛,但云琛以为君深心理扭曲,在君深的一次次告白后终于爆发,这让君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原主君深也因此和父母一起被赶出君家。而穿书过来的君深知道原主最后的结局带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弄死你的想法进入了七中。但冥冥之中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看着眼前把她壁咚的男生,君深想一掌拍死他,这和书中云琛的高冷人设一点也不一样!“你想干嘛?”君深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云琛。“不干什么,就是想问问你有没有喜欢的人。”“没有。”君深冷漠的回答。“那太好了,我喜欢你,和我在一起吧。”云琛双眼冒光。——————这是一个双学霸联手称霸校园,一起进步,顺便谈一场甜甜的恋爱的校园故事。
  • 亮剑之世界大战

    亮剑之世界大战

    给他一个师,他娘的敢打太原!给他一个军,他娘的敢打东京!给他集团军,他娘的敢打柏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深渊,碾转

    深渊,碾转

    爱的纷争,身世的迷茫,诠释一部精彩绝伦的爱与身份的抉择
  • 末日幻想模板

    末日幻想模板

    末世降临,恐怖的怪物席卷全球。因为特殊原因昏迷过去的张承阳醒来后,发现自己拥有了英雄联盟的幻想模板,不仅可以学习百名英雄强大技能,甚至还能召唤英雄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