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2800000002

第2章 引言:李鸿章事业初期时的中国形势回顾(1)

李鸿章是种种变革的最早提倡者,自1850年来,这些变革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无疑是19世纪的一个缔造者。但是,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史观》的评析中所述,我们必须记住“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为了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事业,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出发研究他的事业开端,并仔细考察其生活的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因素,这样的研究思路会比较适宜。

因此,在描述李鸿章的毕生事业和其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前,最好大致回顾一下他初入官场时的中国形势,尤其是要考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欧洲物质文明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在李鸿章担任军事总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其卓越事业奠定基础时,西方军队和商人对中国绝妙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入侵,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显然注定将改变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对于长久以来就反抗变革的民族来说,突如其来、力量实足的新势力使得这个民族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适应困难,也让政治体制布满重重危机。

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最杰出的特点在于,他几乎是同辈人中唯一能立即认识到这些强劲新势力的人,他能认识到必须通过对古老的教育和政体进行改革才能与这些力量进行交流(正如同日本在这方面做的那样)。

中国政府认可的治国方针在原则与传统方面的特点是在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中,进行基于道德力量的独裁统治。李鸿章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在漫长的事业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主旨,他从一开始就参透了西方的蒸汽机和军事科学必然会使中国的许多古老传统沦为无用过时的东西从而被置于垃圾场。

李鸿章努力引导他的同胞们认识到这一事实,并努力把变化莫测的环境所带来的危险减到最小,但这些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在天性上就无法迅速完成被要求的转变,而且因为李鸿章自己在某些重要方面仍旧是一个十足的满清官吏。

不可否认,由于李鸿章的野心和贪财的特性,让他在工作中留下污点,政绩受损。周遭一片黑暗,他却格外光辉熠熠——他满怀勇气与爱国之情;他身心能量超凡,潜力无限,无论身陷囹圄还是鸿运当头,他都散发着令人敬佩的品质。不过,当一切说完做完之后,他在本质上仍是先辈们的自然产物,身上沾满了其社会形态留下的品质和缺陷。

让我们来简略地考察一番在李鸿章初涉政治舞台时的社会形态。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颇具规模,也就是在镇压这次造反运动中,李鸿章首次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感激,并得到了同辈人的高度评价。当时的李鸿章28岁上下;他刚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这场殿试也让他稳当地踏进了翰林院,跻身于翰林一流学者之列。这场破坏大清帝国长达13年的大规模造反运动危害了9个省份,使人口减损了1亿之多,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定期发生的动乱之一,是由中国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压力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正如笔者在另一本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自唐朝末年(或粗略地说是从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至今)以来的历史记载,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暴动总是反复发生;用大屠杀的方式结束一个又一个“天数已尽”的王朝;动乱与平静总是轮番上演;这一切按照节奏发生的系列事件都可追溯至一个浸淫在消极反抗原则里并把不计后果地繁衍后代当作宗教义务的社会体系。

中国的经济压力比欧洲大得多,其间歇的暂缓也是以导致广大地区人口减少的剧变为代价换来的。健在的人们仍然记得他们目睹的整个过程——许多省份因太平天国运动与回民起义而变成一片荒芜,接着由邻省人口迁来居住,然而过了一代人之后,饥馑幽灵又一次可怕地降临至此。

只要中国在地理上仍旧遗世独立,在政治上固步自封,那么这种定期发生的动乱和流血,这种无节制的繁殖和对过多人口的大规模毁灭,就会作为人的必然宿命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由于生存斗争的激烈以及国家体制坚固的凝聚力,这个民族的恢复力得以增强,而且总会成功地在灾难的周期性发作中被激发出来。

尽管经历过这么多的灾难,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的文明还是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由于遵循着以德治国而非以法治国的基本信条,中国享有了无比长的寿命。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所有动乱都不相同,因为这场运动开始掺入了西方势力的因素,而且这个王朝在前后三位皇帝的统治下已经昭示了自身的衰败之态,无法利用德治去实现政府的正当目标。

外国人通过武力干涉,助长了满洲王朝的衰败趋势和腐朽无能。尽管他们成功地保住了这个王朝的地位,但其权威已被动摇,没有全面扳回局面的希望。对于那些能够读懂墙上告示的人来说,未来笼罩在黑暗之中,变化的危急即将到来。

作为曾国藩下属的一名军事指挥官,李鸿章根据战场上的个人经验,以及他与戈登、华尔、白齐文等其他外国人的交往,很快认识到凭借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和治国方针是无法与西洋蛮夷的力量抗衡的。

李鸿章以清晰而敏捷的洞察力预见到由此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局面;他意识到如果中国坚守一脉相承的古老传统,那么中国将绝无希望重建旧秩序,甚至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愿望都是渺茫的。此后,他的人生经历载满了他的这种努力:试图让同胞们接受以上这个真相。他在这些努力中取得的一定成功,以及其进步观念和对当代中国人的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李鸿章成为了19世纪的缔造者之一。本书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这些影响究竟是何物,以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李鸿章认识到了西方势力对大清帝国将要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了改革政府体制与国防体系以适应这些冲击的必要性,这一点在他与1867年给皇帝的奏折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份重要的文献为解读李鸿章此后作为外交官事业生涯提供了钥匙,在适当之处我们会参见其内容。

这里只要提及以下一点就足以引人注目,因为时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大胆提出了革新主张,理由是外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评估向朝廷呈上这样一份奏折究竟需要多大勇气,必须考察当时的政治国情及同朝官员、各省总督和京城权贵的智力素养。广义上说,那个时期的中国朝廷、御史、高官和儒士们都超然地隔绝于外部世界。

读者也许对中国的行政体制不太熟悉,所以简要地解释一下该体制的主要特征。理论上说,从遥远的年代到20世纪初,大清帝国绝对是一个独裁政府,是一个基于祖先崇拜和家族制度的原始大清帝国形态,而且其存在是由于儒家体系的连续发展而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实际上,宝座上的皇帝(像乾隆那样主见极强的帝王除外)比天堂般的朝堂上方用来装饰的盖顶石好不了多少。他的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皇家法律的条文所限定,这实际上把天子变成了幽禁在紫禁城高墙之内的囚犯。

作为天命的家族体系的核心人物,皇帝担当的角色是在圣殿里主持庄严仪式的祭祀长。就他享有的个人主动权而言,其行使范围还不及行政体系中无数个职能中最小的一个。甚至在极其重要的如皇家费用和个人花费方面的事情,中国的专制帝王还得依赖于官员们的善意与忠诚,最后甚至要向老百姓们求助。

中国政府行使这样的专制权力实际上被官员们所控制,但即便如此,历史表明这样的专制权力还总是受限于百姓自发的造反权力,而且还有一个基本事实也限制了这种权力,即中国政治制度的整个权威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道德之上而非物质之上的。

已故的W.F.曼尼克思先生于1877年在自己的权威之作中记载了对中国封建政府的认识:

“中国封建政府是建立在无处不在的官僚制度之上的,而这个官僚制度是通过国家的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以期实践基督教纪元破晓之前便传播数千年的箴言,并在一己私欲的动力下反对引进有异于这些神圣教条的所有原则。”

在这段精确的描述之后,还有一段适当的警告,提醒那些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们,因为他们甚至在当时那个时代就预言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国家政治体制会突发猛烈的变化:

“对于这些情况的评估”,曼尼克思写道“或许会纠正过于乐观的看法,即中国人和清政府能够迅速获准入门,进而走上欧洲进步的大道。为了达到任何实质性的目标,必须放弃那些最珍贵的宗教教义性的国家原则,必须把文学崇拜的偶像赶下神坛,必须抛弃公认的全部美德的源泉,以期支持时下遭到轻视的追求和主义。如果不是革命带来的后果,诸如此类的变化可以或可能会在极端贫困的压力下产生;但预期那些自发产生的发展就是自欺欺人了。”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很长时期里的动荡局势和破坏行为动摇了满人的威望,使之得到长久恢复的希望几乎成为不可能的愿望,但这次事件并没有削减官僚们的特权和实力,也没能挫败他们的自负与傲慢。

1860年以来,只有一个新的特征使清政府与之前的情况不同,那就是建立了一个特殊部门,其功能便是处理外交事务。这个部门就是着名的总理衙门,一个无脊柱的胶质躯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与化石般顽固的军机处越来越紧密地融成一体,而这忠实地反映了由狡猾的规避来调剂迟钝的保守主义。

在30多年的时间里,也就是说,在李鸿章担任总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总理衙门的主要角色便是作为中国的行政部门与外国驻京代表之间的缓冲器。它所从事的这些活动非但没有扩展中国的外交关系反而是削减了对外关系。在政府各部门的官方名单中总是将总理衙门存在的解说遗漏在外,这等于说这个部门是多余之物,直到1890年这个情况才有所改观。正如本书下一章将要提到的,中国从1870年到1895年,对外关系的处理实际上是由时任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所掌控的。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离职直隶总督调任至总理衙门。1901年在他有生之年该部门改建为外务部,这个部门的权力和声望彰显了旧秩序的无能,说明了慈禧太后采纳了新的治国方针。如果他活着亲眼目睹清王朝的崩塌和1911年所谓的革命,他会看到官僚们再次从无序的骚乱中毫发无损地挺过来,旧有的体制在种种经济危机和政治剧变中维持不变。他还会看到他们在新旧中国的冲突中露出平静的胜利喜悦之情。

在李鸿章毕生事业里,表面上独裁的权力专属天子,实际上却由朝廷任命的京官与各省的官员所掌控。由于18世纪末乾隆皇帝统治结束后皇族在身体和道德方面均出现日益衰败的迹象,满族皇室逐渐衰落的威望和治国的无能越来越反映在高官中汉人和满人的比例上,20世纪初,满人眼睁睁地目睹汉人在高官的数量和级别上超过了自己的民族。由于这个原因,从1860年到1901年,朝廷官员和京城各部门逐渐丧失了自主决断的主动权,其功能越来越趋向于监督和规劝。只是依赖着皇帝自古以来就拥有的通过圣旨即可罢免官员的权力,以及对于由儒家传统赋予的那些天命所享有的毋庸置疑的尊重,慈禧太后才得以在有生之年用权术将大清帝国在不稳定的平衡局势下聚拢在一起。

除了军机处——一个在皇帝面前郑重处理日常国家事务的顾问机构,还有军机大臣——其职务在满人统治时期极受敬仰,以及京城的六部九卿、各省巡抚的奏疏和都察院的建议都一起辅助皇帝治理大清帝国。就朝廷事务与百姓福祉的所有问题,御史(共56名)的特殊职责就是向皇帝提供有关信息和忠告。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朝代频繁更替,但御史的特殊地位和职能却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在所谓的民国体制下,他们仍然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官僚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在最后一个满族皇帝的统治下,都察院反映了公共服务方面道德的总体败坏;自称“皇帝耳目”的御史总是任凭高官的指使,他们的所有活动就是为敌对政治派系的基本目标服务。不过他们中总是会产生一批正直勇敢的斗士,这些人谴责公务腐败,担起上诉法庭的责任,与上层的不公正进行抗争。其中有人依仗其职位所特有的不可亵渎的传统,大胆行使着批评朝廷及皇太后本人行政弊端的权力。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功能就是参与卑劣的密谋、从事唯利是图的间谍活动,或是进行针对高官(如李鸿章)的共谋活动,因为高官的财富好声望能使“局外人”联合起来对付他而从中获利。

最后,在看得见的权威行政机构的背后,在“大内深宫”之中当差并终身贴身伺候皇帝的人便是宦官。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嘉庆皇帝以来,这个群体对国家大事的影响一直逐步增强。在生性放荡的咸丰皇帝时期,这些盲目执行主子命令的太监们渐渐势力扩大,面目可憎,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在可悲的明朝末期的前辈们如出一辙。咸丰之后,在他的后宫慈禧太后摄政期间,大太监李莲英即慈禧贴身奴仆的邪恶影响不仅殃及了整个皇宫,而且还扩散到了有关大清帝国官员的等级、头衔和晋升的决定权,而这些本来都是由皇帝裁决的。李鸿章是一个谨慎之人,同时又忠于慈禧的政治集团,于是毫不犹豫地与发不义之财的卑劣之人(即慈禧宠爱的宫廷内臣,尤其是与大太监李莲英)交朋友。

从1870年到慈禧太后去世的1908年为止,李莲英的影响力一直主宰者整个宫廷政治。根据清朝的皇家律法,太监不得拥有任何官职或以任何借口离开京城,这些规定在咸丰皇帝时期仍被人们执行。但是,在慈禧太后摄政期间,由于她把权力放任到太监手上,其结果是,明王朝在最后的衰败中所显现出的腐败和阴谋又重新上演了。在慈禧太后的保护下,在她摄政期间这些滥用权力的次数不断增加,直到1898年的军事政变之后,她的宠臣李莲英,即她的钱库管家,竟常常公然炫耀,声称自己能缔造亦能毁灭官员,还敢藐视当朝天子的威严。

同类推荐
  • 狄仁杰评传

    狄仁杰评传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来说,仅仅做到事迹真实还不够,还应该从更多的方面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印象。为此本书还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研究和评价。此外,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由于历代都有以狄仁杰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出出,为了反映不同时代对他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便于对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狄仁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在附录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介绍,并加了简略的评论。
  •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本书是黎隆武先生“海昏侯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将一代名臣霍光的传奇人生,从忠臣、能臣到功臣,最后堪称“隐形天子”的权臣心路历程完全展现出来。公元前121年的仲秋时节,距离今天已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尤其在北方,已是黄叶凋零,朔风瑟瑟。这时候的小风要是冷不丁吹到人身上,都让人激灵灵打个寒战。就在河东郡平阳城的郊外,十里接官长亭旁边围着一群人,看样子站得时间不短了,足得有一千多人。这些人在这里窃窃私语,但是谁也不敢高声喧哗。一看哪,敢情这里什么人都有:既有官差,也有老百姓,有男有女。这么多人怎么这么安静呢?
  • 流年碎影,民国女子的爱与忧伤

    流年碎影,民国女子的爱与忧伤

    本书甄选24位知名的民国才女,用细腻的心思和唯美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段段充满传奇的人生故事中。她们有的是出身豪门的名媛,尊贵、高雅;有的是书香才女,出语惊人、绚烂如花;有的是风月场里的明星,烫着时髦的头发,穿着香艳的旗袍,妆容精致,眼神中流淌着忧伤……她们姿态万千,在那段岁月里演绎了不同的人生传奇。那些泛黄的老故事,经尽岁月沉淀,泛着独特的风韵与芬芳。本书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梳理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如烟往事,以女性的直觉和独特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这不仅仅是一部怀旧之作,更是品爱之旅。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以钱学森同志的书信为序,收录了王士倬写的《我的自传》及其家人、同事撰写的文稿、回忆录和书信。以王先生的生活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航空事业初建时期的成就和业绩,高度褒扬了中国航空先驱者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本书为航空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观、鲜活的审读视角,也为各图书馆藏提供了一份可读的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百年娱乐

    百年娱乐

    这世界不会因我而改变从你们的世界里路过我成就了你们的世界也成就了我的人生
  • 全能狂婿

    全能狂婿

    我被迫入赘豪门成了上门女婿,就在一星期后我们离婚了民政局门口,她上了一辆陌生男子的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宗有俩大吃货

    剑宗有俩大吃货

    一个美食爱好者李云意来到了修仙的地界儿。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埋头苦练不好好吃饭!那不能忍啊!来来来,剑宗食堂招聘削肉学徒,榨油学徒,炒菜学徒等等等。。。用我手中的剑和锅,征服这天下吧
  • 异能者:魔君之戒

    异能者:魔君之戒

    爷爷去世时留下的戒指,却使自己踏入全新的人生,这个戒指,前世的拥有者,是位魔君。
  • 微小说集

    微小说集

    劫她以为重生是救赎,谁想,她的重生是一场可怕的阴谋,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发生了相同的事,这是一个劫,一个无解的劫。半身她们是彼此的半身,彼此相伴半生,却因爱情生了隔阂,最终,毁了自己,轮回百世,她们会不会再相遇?(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三个男主一台戏

    三个男主一台戏

    三个男主一台戏,不信,你戳啊!男主一:沈自琛(出自《沈总今天撒糖了吗》)男主二:穆承(出自《穿书之拐个刺客当老公》)男主三:姜俊(自创男主)腹黑总裁×深情机关师×傲娇小道士这本书,咱们不说女主,只谈男主。无cp,剧情流,冒险流。时空设置:古代,玄幻世界喜欢可收藏,全书免费,更文靠兴趣,欢迎各位小书友留言。
  • 缘因使命

    缘因使命

    我们每个游戏爱好者都有一个电竞梦,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一群努力追梦的少年们踏上了自己的征程(不定时更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昨夜京城

    昨夜京城

    在乎我的人,我会加倍在乎他;不在乎我的,我会无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