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60700000017

第17章 译介学

目前的比较文学研究中,“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下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的范畴,所强调的已不是传统的‘信、达、雅’,而是‘创造性的叛逆’”,所以译介学的重点在于研究翻译中发生的种种“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若从文学变异学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字流传物(尤其是文学)只要是在新的语言载体中出现,它就不可能是原生态的。所以,以翻译为研究对象的译介学能超出具有传统实证的媒介学,以其“创造性的叛逆”进入比较文学视野。这种变异性,是译介学与媒介学最大的差别。

一、译介学的兴起

谢天振教授如是界定译介学:“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如果要对它作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的话,那么不妨说,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研究,自然不可能完全隔绝于翻译理论,但也并非所有的翻译理论都可归于译介学旗下。在把翻译理论包含进来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与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相关性。可以说,比较文学的译介学源于传统的媒介学,它采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相关的译学理论进行探讨。“译介学”中的“介”,并非通常所说的“介绍”(introduction)之意,而是指“媒介”(media)。一般来说,比较文学中的“媒介”,是指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播、介绍等中间作用的人和事物,分为个人媒介(比如文学家、翻译家等)、团体与环境媒介(比如文学团体、沙龙等)、文字材料媒介,其中文字材料媒介,尤其译本是最重要的。

自20世纪30年代始,翻译的研究被视为比较文学媒介学的核心。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译本和翻译者”作为文学交流的四种媒介之一进行了探讨;日本学者野上丰一郎在《比较文学论要》中,把翻译作为媒介学研究中“最主要问题”给予专门论述;意大利学者梅雷加利提到“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将译介学归属媒介学的研究一直持续到70年代,随着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立。日本学者大冢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一书中将“译者和翻译”与“媒介者”分列为不同的两章进行讨论。70年代一个新的学科——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在欧洲的兴起直接促进了译介学的学科化。1976年,在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召开的“文学与翻译”研讨会上,安德烈·勒菲弗尔发表了《翻译研究:学科的目标》的宣言,这是翻译研究诞生的标志,勒菲弗尔被视为翻译研究真正的创始人。

传统翻译学始终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equivalence),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兴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被肯定,翻译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机制。1990年,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内特在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宣称,“不考虑翻译,就没有比较文学”,“应该重新考虑比较文学的概念,并把比较文学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而不是把翻译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翻译研究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媒介特殊性的揭示,使得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研究逐渐从媒介学中分离出来,最终成为比较文学下的独立学科。在当代文艺思潮的观照下,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新的学术个性和追求,对传统的翻译研究加以审视和质疑,强化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对译本重要性和文学翻译创造性的认识,在发展方向上与比较文学的译介学殊途同归,达成了契合;但翻译研究毕竟与译介学不是等同的,译介学只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

译介学虽然深受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影响,但也体现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创新性,是独具中国比较文学特色的变异学学科。在中国,译介学的名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刚刚在中国兴起之时,翻译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在这时并未得到突显,译介学只被视作媒介学的一支。其真正勃兴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第一次将译介学从媒介学的归属中解放出来,1999年,谢天振出版专著《译介学》,这是本土第一部系统梳理该学科渊源,划定其研究范畴,阐释其研究方法的著作。至此,译介学脱离媒介学而独立的事实已被学界所接受。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而独立存在,仍有很多学者将其归入影响研究的麾下。

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卢康华、孙景尧认为译介学就是关于译本、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研究;随后法国学者谢弗莱尔在《比较文学》中提出应该从“接触外国作品之正常方式”、“翻译理论与比较文体”、“翻译文学与接受体系”三方面来分析翻译问题;谢天振则称翻译中的信息增添、失落、变形和文化意象的传递,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都应属于译介学的研究领域。严格来讲,译介学“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翻译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理解和阐释的问题,语内翻译如此,跨语际翻译更是如此。总括而论,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可归列成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以及翻译文学史研究三大项目。

(一)翻译理论研究

传统观点轻视翻译理论,致使翻译理论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人们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原文相对于翻译是中心的、原创性的、自主的、建设的、阳刚的,而译文则是从属的、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这种原文中心主义建立起来的是原文/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估翻译的价值,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突出变异性的合法性地位,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变得尤为重要。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雅各布森等几位理论家作出了突出贡献。雅各布森认为翻译分为语言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跨语际翻译以及符号间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种类型,并进一步将跨语际翻译视为“翻译自身”(proper),语言内翻译和符号间翻译分别称为“重新措辞”和“变形”,也可以说是“变异”。按照雅各布森的说法,甚至所有解释和定义也都是翻译,用图画、手势、音乐表达语言符号也是翻译,翻译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从而拓展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提升了翻译的地位。而本雅明则进一步提出“来生”理论以阐述翻译。他在《译者的任务》中说,译文标志着作品生命的延续,它是原著的来生(fortleben)。“来生”理论赋予了翻译独立于原著的价值。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原文自身的合法性受到极大地质疑。罗兰·巴尔特“作者已死”的理论彻底消解了作者对于文本的绝对所有权,阅读对意义的重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德里达指出,原文一开始就呈现匮乏,并请求翻译、等待翻译,所以每一次翻译都是对原文的重写、变异与创新,翻译非但不是原文的附庸,相反原文依赖翻译而生。这些理论构成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中国的译介学正是在这些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展开了现代翻译理论的对话。

(二)翻译文本研究

文学翻译行为的结果是译本和译作。文学译介的实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文化间的冲突都会成为文学翻译的制约要素,加之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知识结构、文化视域和政治意识形态背景等因素,翻译文学必然对源语文学进行“创造性叛逆”,译本出现诸多变异之处在所难免。由于传统翻译观构建起的原文与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传统译学在译本研究中以原文为主体和标准,指责译文误译与不忠。译介学的研究与传统译学不同,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主要是为了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比如说各种文化、政治因素如何制约了翻译行为并产生变异性。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意识形态、赞助人(patronage)、诗学(poetics)、文化体系(universe of discourse)、翻译与语言发展和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central text and central cultures)七方面因素一直操控着翻译过程,并制约翻译文本的生产。译介学的译本研究较多借助了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Manipulation Theory),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探讨的是谁在翻译,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其他的文本被翻译,谁在决定翻译策略的原则,翻译技巧是如何被用来服务于某种特定动机的,在这些动机的控制之下译者是如何被利用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得翻译过程中原来被遮蔽的因素一一现身,比如译者、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制度、市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异性。

可见,在当代文艺思潮的观照下,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新的学术个性和追求。译介学不再纠结于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的总结,不再局限于语言转换正确与否的限制,不再热衷于从语言层面上对译本作价值判断,也不再以建立翻译规范、指导翻译实践为最终的旨归,而是转向文学背后的文化研究。正如谢天振先生所说,“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说来比较超脱,视野更为开阔,更富审美成分”。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有学者认为,翻译文学应该加入本国文学的行列,翻译文学史也就是本国文学史,谢天振就持这种观点。换句话说,翻译文学史已经变异为他国文学的一部分,这是译介学变异性的重要体现。国内学界对于翻译文学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尽管终未成书,但也可视作是文学翻译史的重要之作。20年之后,北大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集体编写的《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初稿)》以时间为主线,概述了翻译史每一阶段的翻译状况,评述了重要翻译家的翻译活动,同时注意揭示翻译活动与社会历史语境变迁之间的关联,并辟专章讨论被译介的外国文学对本土文学的影响。虽然本书未正式出版,但却建立了翻译史写作的基本架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部中国文学翻译通史类著作《中国翻译文学史稿》正式出版,其沿用了《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初稿)》的体例。90年代以后,翻译文学史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研究的门类之一。

总体而言,译介学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着意于两个问题的研究。其一,通过重新检视翻译的历史,重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1995)中,详尽研究了自德莱顿以来的西方翻译史,并指出由于恪守对通顺、忠实的翻译原则,译者一直是隐身不可见的,对这种“归化”翻译原则的独尊,往往使得异域文本所携带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丧失;同时英美文化通过“归化”巩固了自身,强化了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倾向。译介学对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打破了传统译学观统领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肯定了“我”的介入对于翻译文学的推动作用。其次,译介学的翻译文学史研究关注异域文学被引入的语境的探讨。译介学对翻译历史的扒梳、对史料的钩沉虽然也注意译本之间的差异,翻译家的翻译观念与实践,但不是单纯做价值评判,不以建立一个完备的编年史体系为最终诉求,而是努力放回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试图发掘影响文化交流的隐蔽的权力结构。所以译介学对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更关注翻译如何在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外语教育、出版机制、文化市场的“赞助”下建构这种文学的本土经典序列,如何通过翻译文学再现并固定了源文化的形象。

文学翻译的实质是一种阐释活动,“会随着时代、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便不可能定于一尊,产生所谓永远不得取代的‘定本’”。译介学注重突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不拘泥于文学文本在语际转换中语言层面上的讹误,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相对超脱的研究姿态。

三、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

译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尤其在中国,如果以第一本专题教材的出版为起点的话(1999),其历时不过10年而已。然而,在比较文学迈向跨国、跨文明、跨学科研究新阶段之际,突破单一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估翻译的价值,是解决比较文学“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译介学学术范式的形成对比较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往往执著于对“同”的追寻,止步于文学事实的“会通”,译介学研究突破了这一比较文学研究的瓶颈,通过研究文学事实在穿越文明、跨越国界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异,为我们在文学交往中找到了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在认清他者的同时反观自身,从而找到了新的文学增长点。

“翻译中的每一步骤——从外国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执行,对译本的编辑、评论以及阅读——都是由目标语言流通的不同文化价值促成的”,在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化转型时期,跨国、跨文明的文学交流,不仅面临着语际转换的语言问题,而且还要面对其背后异质文化间的差异问题,这就是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呼唤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文化研究的介入促使翻译研究借重文化研究对种族、性别、阶级等一系列的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论思考,使其开始将翻译视为目标文化建构文化身份的场域,并在此中展开其自我想象与他者想象的问题。翻译如何参与本土文化身份塑造,这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重要的是翻译研究更关注人类情感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尽管有学派着力揭示各种制度性因素对翻译活动的规约,但也有学者努力发掘翻译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译者的主体性、情感、挣扎等这些并不能完全被纳入体制中考察的因素,从而还原历史本来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比较文学迈向跨国、跨文明、跨学科研究新阶段之际,译介学对翻译领域变异现象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对翻译价值的重估,解决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长期以来面临的危机。译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客观层面上,其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助推力是不可小视的。也正因为译介学是跨文明对话中新兴学科,所以其理论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请你思考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同类推荐
  • 世上没有人比你更重要

    世上没有人比你更重要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是华语界知性散文作家苏芩十年来最用心力完成的一部作品。全书以大观园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为引,尽述世间最浪漫蚀骨又痛彻心扉的情感。这是作者20年研读红楼的心得,饱含深情,柔肠百转,值得反复玩味吟诵,读来满口余香,心静如水。翻遍红楼,阅尽尘世。爱情,只是一瞬间的决定,却缠绕了一世的光阴。情皆因缘,缘亦为劫。爱情最令人宽慰的,不是“相爱”,而是“值得”。无论何时,都要记得:只有自己会陪自己走过一生,有些人,注定是为了分离才相遇。青春,只是一场没有结局的邂逅。
  • 北大岁月

    北大岁月

    本书精选来自北大教授、北大学生及北大校园报刊上的美文佳作,书中让你重回到上个世纪上半叶时期的北大,重温这段感人的历史。
  • 老虎大福

    老虎大福

    本书中的作品大多以秦岭山林为题材,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共计8篇,包括“黑鱼千岁”、“山鬼木客”、“猴子村长”等。
  • 作家笔记

    作家笔记

    本书中处处皆是敏锐的观察、自传性的笔记,以及毛姆很多杰出作品的萌芽。《作家笔记》是我们对于一位伟大作家的活跃的心灵,得以进行令人愉悦的窥探的特别的窗口。
  • 峭壁嶙峋石斛情

    峭壁嶙峋石斛情

    两兄弟扎根深山,种药八载,辗转多方,终于觅得伯乐,识得“仙草”,仙草才得以重见天日,为世人所知,从而造福人类。
热门推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吕氏春秋(最新图文普及版)》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军事等重要领域,兼采道、儒、阴阳、法、墨、兵等各家,在结构上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本《吕氏春秋》为简约本,以青年朋友及初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为对象,从注释到原文均吸收了历代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强调通俗性的同时,也重视学术性与资料性。我们相信,《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吕氏春秋(最新图文普及版)》的问世对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当代青少年朋友的文化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随徒

    随徒

    前娱乐龙头肖山影视公司新换少东家,仍是肖家的人,仍是肖家的势,而改名换姓成为了新一代娱乐圈领衔的啸涛娱乐公司,却以前所未有的声势空降大众眼前!乖张狂妄却不失深情的CEO:肖迁,淡漠如水却全技能MAX的特助:林且年,当红影帝:乔疏,男子偶像团“Trident”……原本只专注培养男性艺人的啸涛公司在某一天居然公开宣布准备建立女子全能艺人团“Fusil”——那么,第一天便登门拜访的这几位姑娘,又会与这个新生的公司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 旧爱新欢

    旧爱新欢

    台湾作家[夏彤]的免费全本小说《旧爱新欢》。
  • 寒暄录

    寒暄录

    寒暄录记录了非正史的历史故事即当一本小说看吧。
  • 华歌:逆天拽女

    华歌:逆天拽女

    她,是和平社会下稀少的几个异类,杀伐果断,冷酷无情,好不容易变成了市井小民,却被害死,穿越了——是嫡女。可是为什么第二天就要被灭门啊!嘤嘤嘤。庶姐虐她,白莲虐她,渣王虐她,谁都虐她!以为她好欺负?给老子虐回来!虐庶姐,虐白莲,虐渣王,打脸太爽!没想到,这虐渣历程被某个残王看进眼底。“王爷,你不是……”“娘子,要不要替为夫亲自验验?”
  • 带着亚索闯异界

    带着亚索闯异界

    叶坤是一名普通的英雄联盟钻石玩家,一场意外,让他带着系统来到了异世界!没有习武天赋?没关系,我有英雄联盟大系统!要被人揍了?没关系,我让亚索教我斩钢闪!敌军还有魔法师?一个风墙统统挡住!什么神级魔法,圣级魔法,一个风墙,邪魔退散!你说你会轻功?有我踏前斩快乐?不,是快?实在不行...就只能用狂风绝息斩了!这是一个开挂的废柴带着亚索在异界横行的故事....
  • 十年之后我还爱你吗

    十年之后我还爱你吗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有些其他方面专业知识不对的地方,请见谅。本文为原创,同名十年之后,我还爱你吗?
  • 遣返级末世科技系统

    遣返级末世科技系统

    一夜之间,恐怖的灾难席卷全球。各种来历不明的丧尸横行于街头巷尾,辐射过后变异的动植物们也纷纷登场,而原本只想好好当高中生的时无华则是在系统的帮助下开始建立据点,接下来就是一步步地扩大据点,毕竟对于一个近乎死宅的学霸来说,到处乱跑是不可能的。“上面叫我去建安全城?那太好了。”时无华在得到任务后这样说道,“这样就不用游荡了。”天知道这种想法会不会真香,但既然是有死宅天分的时无华,恐怕很难。
  • 掌门聊天群

    掌门聊天群

    张三丰:“诸位掌门,帮我查一下,这个叫凌虚公子的是什么来历?老道总觉得他有问题!”穿越者A:“凌虚公子?完全没听过啊,莫非他也是个穿越者?”……岳不群:“诸位掌门,左冷禅怎如此厉害?我炼出了剑丸居然也压不住他……‘”穿越者B:“我严重怀疑他也是开挂了!PS,我新收的女徒弟居然退了一个少年的婚,怎么办?我好慌,我是碰到主角了吗?”……看着群里诸位掌门的发言,庄垚默默地闭上了眼睛:“这系统有毒啊,怎么每个掌门都会碰到一两个挂比呢?”
  • 隐世豪门女拒嫁现世豪门男

    隐世豪门女拒嫁现世豪门男

    没有绝世的美貌却能让他一见倾心,喜闹喜静的双面性格,令他捉摸不透。他说:“米柠,你到底为什么拒我千里之外”。米柠:“我有么?对不起,没有刻意那么做”。朝夕相处,他不知她真正的身份,她也不想深入了解他。温柔的他没有让米柠死心塌地留下。一朝分离,得知她真正身份。“报复”开始,却让她终于给他留了个位置,那个只能留给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