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9000000013

第13章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1)

修行历来都是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悟”并非“证”。开悟之后,仍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三毒仍未除。证悟之后,才能超越三界六道。

我们看祖师们的修行历程常有这样的描述:某位修行人经过某位师父一番指点,“豁然顿悟”。大家往往误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大功告成了,以后就不需要再修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下半句:“作礼而去,欢喜奉行。”这后半句当如何理解呢?意思是经过老前辈的指点,豁然顿悟之后,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走了。干什么去了?好好用功修道去了。因为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状况,怎么用功呢?大家误以为每天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打坐,就是修行了。这只是大家心目中的“修行”。因为大家没有明心。一个明心的人绝对不会仅仅只做这些,他知道如何修、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修道,才能真正与道相应。诵经、拜佛、持咒、观想,这些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说是修行的皮毛。一个见性的人做这些,完全可以与道相应。而一个未明心、未见性的人做这些,则与道毫不相干。明心见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与道相应,并不是只有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与道相应。

这个道理就如同写字,一个会写字的人,用任何一种笔,写出来的字都规范、好看。而不会写字的人,就是给他一支金笔,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

“明心”明的是什么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对,还是无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每天都在诵经、拜佛,究竟是否与道相应过、沟通过,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古人讲:“只要你用功办道,百日之内,绝对见性!”实际上古人说的“百日”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因为心、性只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实际上也无隔、无差。一个人真的明心了,同时一定能见性。除非他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在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就是因为没有明心。

大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观心,如何照顾自己的心呢?实际上“观”与“照”也是一线之隔,也没有隔。是古人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才特意设了一个“观”与“照”。你能观到自己的心,就能照顾自己的心;你观不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照顾自己的心呢?譬如院子里没有鸡,你说要照顾好院子里的鸡,不要让它跑丢了,岂不搞笑?

大家可能不相信,甚至会哈哈一笑:“观”就这么容易吗?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念头,谁计算过?恐怕没有人计算过,也不需要去计算它。你只要做到每一次起心动念都能觉察到,就意味着你已经“观”到了。你在观到的同时,就能照顾住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蔓延,心不随着它起波澜。果真照住了,念头绝对不会继续蔓延。(有人问:……)

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观”理解为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在这里我不妨认可你的“观”是正确的。但是你对“照”的理解错了。实际上所谓的“照”与“观”并没有多大区别。你要“照”,必须先看到它。也就是说你必须先观到它,然后才能照住它。(问:……)

这一念你能观到它,照住它,就意味着下一念,你也同样能观到它,照住它。如果有一念你能观到、照住,这一念的记忆就会延续下去,在下一念出现的时候,你同样也能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请你们多多观照!

你所谓“能观到它,但照不住它”,说明你从来没有真正观到它。

问: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习气了?

师:并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烦恼、习气了,同样会有,只是他的“觉照”功夫能跟上。烦恼习气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在起心动念的同时就有觉照,不会让念头继续蔓延,而能就地熄灭。

譬如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已经被就地熄灭了,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秒。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起心动念。守住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念头不再产生,而是指能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思维敏捷的人起心动念,要比痴呆的人迅速十倍、百倍,甚至万倍。过去的禅师曾经有一个比喻:圣人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觉”。你想想这个速度有多快!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定数,也许不止八万四千,也许没有八万四千。

圣人的觉念只可能多,不可能少。而我们凡夫在一念之间怎么可能产生“觉”呢?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还产生不了一次“觉”,还没有一个“觉”的念头出现!

思维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钟之内会产生好几个念头。而反应迟钝、智商低的人,几秒钟还不会产生一个念头。甚至要几分钟才会产生一个念头。

大家都看到过电线接触不良的现象,电灯有时亮,有时不亮,断断续续的。反应迟钝的人,实际上就是生理的神经与心理的记忆神经接触不良,犹如线路断了,接触不良。或者像水断流了,又接上一样。用佛学术语来说,就是“意识流”间断。这就是反应迟钝的原因。

如果每天能观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地方点一支香,眼睛盯着香头,让思想高度集中。三个月下来,你的身心就不散乱了。既然不散乱了,对外界的任何事情你都能专注地去听、去看。之所以反应迟钝,是因为不能把自己的身心高度统一起来,去面对外在的人、事、物、理。

为什么当有人说话的时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听进去了,有的人听进去一点点,有的人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呢?因为有的人专注,有的人散乱。第二、第三种人是因为他们的心散乱,他们的意识处于活动缓慢,甚至沉睡的状态。所以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收录到身心之中。

为什么古人讲“用心听,才能做到有问必答”呢?你没有用心听对方的话,就无法回答对方的问题。不能专注的有两种人和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人是反应迅速,但无法把心念集中起来去应对外界的事物;另一种人是意识活动缓慢,跟不上节奏,无法把外界的事物完全捕捉进来。

这两种人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训练专注,就是观香。眼睛盯着一支香,摒除所有的杂念,思想高度集中在香火头上。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当你的心不那么散乱了,你与外界接触时,才能与外“境”沟通,把外界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全部摄录到自己的身心之中。

为什么反应迟钝的人,他的眼神是茫然的,就像找不到焦点,定不到一个目标上一样?既然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又如何与目标相应、沟通呢?所谓的“相应”,是指自己的身心遇境之后有了反应。

修行人最要紧的是能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最怕的是起心动念了自己还不知道,还继续动念。譬如当你看到别人皮包里的钱时,产生了“偷”的念头。如果这时候你没有觉察到自己产生了偷的念头,那么第二念你就会继续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三念,我用什么方法尽快把它拿过来;第四念就会想到,我拿过来后藏在什么地方?以后干什么用?……就这样一念接着一念!

如果你的觉照功夫够,当第一念产生了贪心,绝对不会产生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产生了第二念,就是因为你的观照功夫没有产生,还处于沉睡状态。

实际上每个信佛的人,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机会,甚至都曾经观察到自己的念头,照住自己的念头。只是无法念念观到,念念照住。譬如你一天当中起了十万个念头,仅有三个念头你观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头,你都是随其转而不自知,不能觉察。

大家一天当中能否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如果能觉察到,就算你是个“修行人”!每天连十个念头都觉察不到,也许你们听起来都不相信。如果我们一天当中能觉察得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一个月下来,有多少次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想这个账大家都会算。这样保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形成一种记忆和惯性,那时候就不是每天只能觉察到十个念头了,也许会达到二十个,甚至三十个……

那么一天当中我们究竟会起多少念头呢?如果计算一下,会发现我们每天所起的念头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做事的人,一天当中也许就一个念头——做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无寄托,就会胡思乱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祖宗们一定要我们多做事的原因。不做事,你的心无处可住,就会乱蹦乱跳,这就意味着你的心是“乱住、乱起、乱定”。没事的时候如此,遇到事情,你也会被事转。在寺庙里还修得“挺好”,到世俗上一碰到事情,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修的“功夫”也用不上了!

古人讲得很清楚,道家有个词叫“九转还丹”,或者叫“九死一生”,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反复印证”。如何印证?拿自己的心与外界的事物衔接,衔接之后,再看自己的心是如何反应,如何起心动念的。我们所谓的“身心清净”,是因为没有碰到事情,没有与外界的事物衔接。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当官,都觉得自己很廉洁!”

同类推荐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

    做人需要佛的慈悲心肠,与人相处需要佛的博大胸襟,做事需要佛的无上智慧。以佛的思想和理念来出世入世,我们就能使人生圆满。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清心境,以一颗佛心待人接物。如此,我们则能获得心灵上的真正解脱,享受人生的美好与欢愉。本书以佛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人生进行了反省与解析。通过一个个教人向善的、安抚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故事,阐述了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全方位展现了佛学的博大与精深。仔细阅读本书,你能在佛的感召下平和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修为,增长自己的智慧。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舍得的艺术

    舍得的艺术

    本书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世界上最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如果他刚好是法相庄严俊美,又有诗意的智慧、传奇跌宕的身世的圣域之王仓央嘉措,那这个道理,就是他用出世者的眼光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如果向我们传达这一智慧的作者,又刚好是一位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经受过战火、在耶路撒冷见证过巴以最激烈的冲突,去过北极,重走过“丝绸之路”,内心有过深度挣扎和痛苦、最后又归于宁静的人,那我们读这本书,得到的就是双重智慧,摆脱浮躁心境、回归心灵安宁的双重通道。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他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种种。
热门推荐
  • 超级异界召唤系统

    超级异界召唤系统

    哥布林呀、兽人战士什么、还有秒蛙种子什么的应有尽有
  • 世界之大无病不有

    世界之大无病不有

    作为一名杂志社的新人记者,我被拍去了一家医院做采访。这家医院知名度不高,就像是一夜之间忽然冒出来的一样,但主编非要让我去,我去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云翻澜起

    云翻澜起

    回首嫣然一笑,是迷了谁的眸?挥手淡然离开,是伤了谁的心?心甘以命换命,是为了谁了情?当你的情覆上我的心,心心相印,相执手,思念相投;不愿松开你温暖的手,悲痛欲绝,再回首,已是白头。
  • 守护人间者

    守护人间者

    一次意外,体内的邪气被引发。从此踏上修真之路,记忆被封印,幽冥历险。狐妖乱世。再回首时好似昨天,再回首时物是人非,纵然可以呼风唤雨,却挽不回那失去的时光,见不到你最后一次的微笑。
  • 唯一的先知

    唯一的先知

    创世神为了寻找可以帮助他的人,把一个世界变成了游戏。我们的主角又会如何利用他三个唯一职业之一的先知,创造出一个游戏的神话呢?
  • 迷失者的失踪

    迷失者的失踪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这部小说,我只想诉说一个我脑子里的故事
  • 诸天之游戏纪元

    诸天之游戏纪元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叶小天刚刚拿起一本写着“数学”两个字的书籍。紧接着,他就听见了母亲大人的咆哮:“叶小天!你又在偷偷学习了,说了多少遍,给老娘好好的打游戏!”呃……这个世界的人,竟以打游戏为荣?ps:本书又名《我真没想当游戏王》《法爷的近战之路》《属于玩家的故事》……
  • 开门即遇你

    开门即遇你

    “秦墨生,你媳妇是谁啊?”“我?我媳妇是她。”顾暮辰一脸懵逼的问了一句……“谁,唉,他媳妇是谁啊?他什么时候领的证,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秦墨生满脸黑线……
  • 快穿之原生罪

    快穿之原生罪

    有的人在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而有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辈子。
  • 风华绝代凤銮鸠天逆袭

    风华绝代凤銮鸠天逆袭

    现代最资深的杀手令羽,少女,19岁,成功刺杀A城的统治者。被自己的朋友背叛,导致所有杀手全部追击自己,生命危在旦夕,本想仰仗自己男友身后庞大家族的势力保全自己,却看到朋友和男友香艳的一幕。令羽失去理智,却忽然被男友一刀刺进胸膛,如果不疏忽,死的会是这对狗男女。就这样,令羽穿越的折烟大陆,草包废材,却被家主独宠,令羽不是亲生的!令羽前进,在良辰国遇到妖孽王爷,被他死缠烂打,天才与天才之间的火花,强者巅峰的碰撞。在令羽和黑锦夜羽看来,就有时不当回事了。“不是说只有一堆白莲花的吗,怎么这么多!!!”黑锦夜羽邪魅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