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2900000011

第11章 科技(10)

孙思邈在有生之年为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临终时,却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孙思邈的传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简称,《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约成书于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词,来自“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翼方”一词,是因两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为232门,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见《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书,而是一部综合性医著。载方5300个,包括大量民间药方和历代医学文献的配方,少数民族的单方、验方和外国传入的治病医伤、保健之术。它又是继承往昔,收录中外的总结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论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还收录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的遗文。

《千金翼方》对药物的采集方法和时节特别重视,它指出药采取不知时节,不注意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对233种药物列出了采集时节。对产药的土质、气侯也很重视,书中专有“药出州土”一栏,列出每种药品的产地。书中共载药物873种。孙思邈因此被尊为药王。

《干金要方》曾传入日本、朝鲜。10世纪时,日本丹波康赖参考该书编写了《医心方》;15世纪朝鲜的金礼蒙参考该书编写了《医方类聚》。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伟岸的丰碑。他是大医,他是药王,他是养生保健学说之集大成者与实践者,他开创了中医药学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医术、渊博学识、丰硕著述与卓越成就,赢得了当时与后来干百万人民的爱戴与敬仰。

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就药物而言,唐朝时期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外来药物使用经验日益丰富。而当时被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等相当严重错误。而且旧草本是卷子本,共21卷,除序例外,以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类,共收集药品859种,但并注意药物实际形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药也十分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医药学家苏敬在个人修订本草的基础上,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上书请求朝廷编修新的本草。苏恭的请求得到唐高宗的赞同,并指派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修订新本草。

为了编好这部书,朝廷命令天下郡县将所产地道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与标本一并送上。同时制定了统一收录删节的原则,即:“《内经》虽阙,有验必录;《(名医)别录》虽存,无稽必正。”此外,还要求“下询众议”,“定群言得失”,征询各方面的意见。经过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于显庆四年(659)完成了修订任务,定书名为《新修本草》。

全书分为正文、药图和图经3部分,其中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7卷、目录1卷,图经25卷。《新修本草》正文是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类。共收药850种;《新修本草图》和《新修本草图经》是在编写该书时广泛征集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图及文字说明。该书正文记述各种药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药及炮炙方法。书中保存了一些古本草的原文,系统总结了唐以前药物学成就。唐代以后,该书正文收录于《证类本草》等书中,本草图及图经部分则早已亡佚。后代所发现的该书较古的传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和寺藏本的残卷共10卷,又补辑1卷(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两种残卷片断。有该书辑佚本。

《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罗斯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了1119年。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成为约束医生、药商的标准药物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亦为此后五代、后蜀及宋代的官修本草提供了补订的蓝本。

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唐政府列为医学生的必修之书。此书后传入日本,日本律令《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也为日本的药物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代的本草,还有孟诜(621—714)的《食疗本草》,先取食物药214种,后来经过他的弟子刘鼎的增补,全书增到227条,是我国第一部食治性专书。在食物鉴定、药性分析上有一定贡献。另外李珣的《海药本草》主要论述从国外引进的药物。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主要记载云南地方产的药。书中纯属少数民族药322种,占全书65%。

唐朝先进的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教育

算学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分科细腻、系统庞大的强大学科体系,在现代的科学发展中随处可见数学的曼妙身影。在我国,人们历来喜爱并且擅长数学,而且十分重视数学教育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取得诸多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从西周起开设的传统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数”,把它看作一种技艺。北魏在公元455年至500年间就开设过“算学”,但由于史料不全,人们不知其详。

迄今为止,所知的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算学”出现在隋朝。隋建国(581)伊始,就设立国子寺(607年改称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央国立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独立的教育行政部门。国子寺(监)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前三者是普通教育,主学经学,后两者是专科教育。算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专修数学的学校,类比于现代,可以视为数学专科学校。隋代规定,算学设“博士”(授讲教师)2人,“助教”(辅导教师)2人,学生80人。

十八学士图唐代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隋代的制度,关于国子监的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扩大学校的规模,完善学校的有关制度。唐初,国子监设7种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都是普随经学学校),律学(法学专科)、书学(书法专科)和算学(数学专科),对各种学校的招生、毕业等都有具体规定,对教学也有详细的安排。唐代算学规定有“博士”2人,学生30人,30名学生分两个“专业”施教,每个专业15个人,学制6至7年。《唐六典》中有“算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的记载,这说明国子监算学生来自下级官吏和一般比较富裕人家的子弟。进入算学馆的学生实行分科学习,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限1年学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共3年学完,《张邱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各1年学完,《周髀》《五算经》共1年学完,前后共7年;另一部分是《缀术》学4年,《缉古》学3年,也是7年毕业。两个专业同时都学习《数术记遗》和《三等数》。除共同学的那两种外的10种后来称为《算经十书》,是当时的朝廷组织编辑注释的古代及当代的数学著作,然后由皇帝诏令颁行为数学教科书。这在教育史上是很独特的。

还有两点也很独特,一是考试制度,一是毕业出路。算学入学时不考试,由主管机构按家庭出身选送,但入学后,考试又多又严格,每隔一定时间要考一次试。如有旬试、月试、季试和岁试等。算学每旬放假一天,假前一天考试,称为旬试,由主讲“博士”主持。后因旬试每旬一次,太频繁,师生负担过重而废除。每月终考一次,称为月试;每季度考一次,称为季试。每年终时进行的岁试是相对重要的考试,岁试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去留,如果连续3年考试“下等”,则算学除名。当然,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毕业试,此试由国子监领导主持,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帖读”和“问义”两种。所谓“帖读”指的是按教材原文填空,任意翻开教材的一页,挡住两边,先空出一行字,再于其中“帖”住3至6个字,叫学生写出来。《数学记遗》和《三等数》两教材,用这种方法考试。一般出10个空,填对9个为及格。所谓“问义”,指一种简单的对教材问题的问答、笔答,要求是“明数造术,详明数理”,可以说是既要求掌握运算法则、具有运算能力,又要求通晓基本原理,从而包括了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考试的帖读,两个专业一样,问义则每个专业按不同教材分别进行,一共10个问题,第一个专业在《九章算术》中出3个题,其余7种教材每种中出1个题;第二个专业在《缀术》中出7个题,《缉古算经》中出3个题,10个题做对6个为及格(岁试做对5个及以下为“下等”,6个以上为“中等”,8个以上为“上等”)。算学学生毕业考核及格(称为“中式”)则按规定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之一——明算科考的礼部试(复试),而免予参加初试——乡试。唐代明算科举及第(及格、中式)即取得做官资格,再经吏部考核合格则可授“从九品下”的官职。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行按行政区设立地方官学。古书《通典》有个统计数字,说天宝年间全国州县学校学生达67100人,这充分证明封建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峰。与此同时,私塾也纷纷建立,私塾中不仅学识字、写字,也学一点算术,使算学教育在民间也繁荣起来。

唐朝算学教育比较普及的一个有趣故事发生在公元855年前后。据《唐阙史》记载,青州有两个小吏需要提升一个,然而这两个人的职务、工作年限及档案中的评语几乎完全相同,收集周围的反映也差不多,应当提拔谁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大伤脑筋,便去请示他们的上司青州尚书杨损。杨损说,一个小吏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能熟练进行计算,我出一道数学题,二人之中谁先得到正确的答案就提升谁。他出的题目是:有人在树林间夕阳小路上散步,无意中听到一些盗贼在树中讨论怎样分配偷来的布匹。他们说,如果每人分六匹,就会余下五匹,如果每人分七匹又短少八匹,问林中有多少盗贼,多少布匹?杨损出题后就命令两个小吏在大厅前的石阶上用算筹(古代小木棍一类计算工具)进行计算。不一会儿。其中一个首先得出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众官员无人表示异议,很称赞这种用人方法。史书上杨损是一个“政令颇肃”,不徇私情的官员。他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居高官又“采于舆论”,实行业务考核量才录用下面的官吏,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是难能可贵的。

算学在唐代的发展所说具有首创性。但是其发展道路却是相当的坎坷。显庆三年(658),废算学馆,龙朔二年(662)重设,学生减为10人。而国子学馆为300人,太学500人,四门学500人。可见当时重经史、轻科学的风习是多么严重。对致力数学的人待遇也极低,算学博士为从九品下,国子博士却是正五品,到了晚唐,明算的考试也停止了。因而这对算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挫折。但是唐朝开官办算学的先风,为宋朝的算学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医署

我国的医学教育自医药创始起,历来是家传师授。到刘宋王朝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以广教授”,宋文帝刘义隆采纳了这个建议,设置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传授医学。由此医学教育中打破师授家传的传统,出现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医学教育,开创了国家医学教育机构的萌芽。

隋开皇以后。国家的医政管理制度及医学教育机构有所进步。隋朝初年,政府创办“太医署”,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开办的医学院。隋“太医署”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掌管当时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务。隋“太医署”设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但是隋“太医署”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学生,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下令各府州也分设“医学”,置有规模不等的医科教学机构。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各地医学校情况如下:

1.在京兆(首都及其周围直辖地区)及河南(指洛阳)、太原等府,各有医学生20人,设医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负责教学(下同,但下州因学生人数少,均不设助教)。

2.凡大都督府、中都督府所在地,各有医学生15人;下都督府所在地,有医学生12人。

3.凡各州中的上州有医学生15人,中州有医学生12人,下州有医学生10人。

各地的医学博士,除负责教授学生之外,还要兼管当地的医疗工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曾下令各府、州的医学生要到所在地区进行“巡疗”。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各科博士及助教,地位都比较高。如太医署的首长太医令是从七品下,副职太医丞是从八品下,而医博士是正八品上,助教则为从九品上。这对鼓励教学,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武德七年(624),在长安建立太医署,这是由国家举办的第一座医科学校,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医科学校。公元701年,日本文武天皇的《大宝律令》,规定了医学教育,并完全采纳唐太医署的制度。欧洲最早的医学校是872年意大利成立的撒勒诺医校。唐代太医署既是医学院又是宫廷医院。

太医署最高领导为太医令,副手为太医丞,令、丞各二人。下设医、针、按摩、咒禁四部,医部又分体疗(内科、七年制)、少小(儿科、五年制)、疮肿(外科、五年制)、耳目口齿(五官口腔科、四年制)、角法(拔灌子之类、三年)五科。每部设博士1人,医、针二部设助教各1人。下设医师46人,医工144人,学生85人,典药2人,计师生员工340人。太医署上归太常寺领导,下附设药园。太常寺主管礼仪、宗庙、祭祀。药园设有药师、药园生,有“良田三顷”,是实验药田。

同类推荐
  • 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这既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典,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指南;这既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必备手册,又是汲取古今圣贤智慧的知识源泉!
  • 酒人说酒

    酒人说酒

    作者总结多年的饮酒心得,从浩如烟海的酒文化史料以及与饮酒相关的华章美文中锤炼心智,撰写一部针对饮者的谈酒读本,涉及“酒史”、“酒法”、“酒智”、“酒乐”、“酒礼”、“酒事”、“酒话”、“酒谏”、“酒情”、“酒意”、“酒江湖”等诸多方面,以解酒人之惑。本书分为“酒生风雅颂”“酒来告诉你”“酒该这样喝”“酒国有大话”“酒是陈的香”及“酒游青海湖”六部分,从酒品本身发端,着力于酒作为商业产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落脚于酒饮价值,最后回归到酒作为文化和精神的最终属性,以理性和人文的双重角度探讨酒性,体现酒骨、酒魂,企及作为国之重器的酒学精神惠及我辈。
  •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问题进行论述,从国人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前身后事、公务员的潜伏、以及国人的自身的劣根性来构架,淋漓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情和心理。阅读此书,能够让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的根性,洞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民居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民居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激发青少年的100个增强自信故事

    激发青少年的100个增强自信故事

    阅读本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智慧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相信本书收录的每一个故事,能告诉我们太多的人生哲理。
  • 乾清宝鉴——花影

    乾清宝鉴——花影

    捡到一块木质腰牌,偶然以太监的身份到了清朝偏偏就是她历史课最薄弱的近代,这个宝亲王到底是何许人也?知道他是女儿身之后,竟然会百般刁难,他分明就是花心大萝卜.可为什么一直缠着她一个,人生最悲哀的就是:明知道是个错误,却还是选择飞蛾扑火。
  • 千滴水

    千滴水

    他们是强大的类别,纵观世间一草一木,他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苍生,扶正人道。千百年孤独的他们,却也会为了特定之人,奉献此生......
  • 倾代妖神

    倾代妖神

    倾华一笑,万年前主魂大陆绝巅强者!万年后,21世纪第一杀手,命中注定回归异世。一代妖神,强势归来!“欠我的都要还!”某女嗜血的瞳目中都是霸道。某男淡淡一笑:“媳妇儿,我那我自己还债好不好!”“后宫呆着去~”某女狂傲一笑。某男的眼神幽怨了起来:“负心汉!”绝代风华,三世因果,今世了结!
  • 末世女配逆袭之请叫我女王大人

    末世女配逆袭之请叫我女王大人

    两个不同世界,不同性格的人,却拥有一个相同的名字,一个是该霸气时就霸气的女大学生,一个是娇气蛮横无理的大家小姐,不同的人生待遇,让霸气的她变成了娇气的她,世界是否会因她掀起一场生腥风血雨,与命运抗衡的对战。天要弃我,那我毁了这天又如何,女配又怎样,我照样可以活出独属于女配的精彩。这是一场时间与时间的追逐,亦是一场生与死的竞技场。
  • 三生石前看三生

    三生石前看三生

    寒风将烧寒雪遗物的灰烬慢慢吹散,陈浩站起身走到桥栏边,平静地看着桥下黑洞洞地河面:寒雪,再等我十几个小时,我杀了郑辉他们就来和你团聚,再也不分开!“陈浩。”陈浩忽听背后有人叫他,惊得猛回头、见身后站着一位身穿汉服、白发束顶、手拄一棵枯树枝的老人,见这老人像有几百岁的样子,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陈浩拧了一下自己,有疼的感觉。老人:“你不在梦中。”陈浩:“老人家,您是谁?”老人:“我是寒雪的天祖——风信子。”陈浩:“您老是人是仙?”老人摇摇头:“我是一个古老的游魂。”陈浩小心翼翼地问:“天祖,您知道寒雪的魂在哪里吗?老人:“寒雪没死,她是洪荒之巅第四代君主,我把她带回洪荒之巅了。”————————————————————
  • 称霸远古

    称霸远古

    人类文明遭到入侵,主角燓飞身为第一批进去远古新世界的人类将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类身在陌生的世界如何生存下去,人类文明能否延续下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佛说八吉祥经

    佛说八吉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