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384300000026

第26章 佛教人物(7)

法相宗,同中外唯心主义哲学一样,虽然立论绝不是根据客观实际,本来是可以胡说一通的,却偏要搞成一个看起来深不可测五花八门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就是八识,世间一切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因此被称作唯识宗。前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容易理解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总管一切的,而第七识末那识则是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的。最关键的是第八识。前六识只起了别、认识的作用。第七识起联系的作用。有了第八识,其他七个识才能起作用。此外法相宗还幻想出一个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认为它是构成世界的原因。一切种子有染、净的分别,前者叫有漏种子,后者叫无漏种子。这些种子当然不能离开识,也就是说离不开人的主观精神,既然第八识是人的主观精神(心)的关键,种子藏住的地方就是第八识。世界是在种子生生灭灭中进行着的,种子又是经常处在染污的情况下。有漏种子是使人类陷于苦难的根本原因,只有断尽有漏种子,人类才能跳出轮回。在这里法相宗又提出了三性、三无性的学说。其中圆成实性或真如佛性是万法(一切事物)的实体。这个实体对于世界不具有加工、改造、推动的作用,它是不造作、不生灭、永世常存的。它是绝对清净、不杂有染污的精神实体。如果想舍染归净,就必须割断阿赖耶识和众生活动的内在联系。阿赖耶识中包括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不断经过善行的熏习,有漏可以转为无漏。根据法相宗的理论,只有佛才能断尽有漏种子,但是有漏种子断尽才能成佛。这个鸡与蛋的关系,使法相宗陷入窘境,无法摆脱①。

总之,不管怎么样,在法相宗看来,成佛是异常艰巨的,如果说不是不可能的话。这是他们的理论。

但是在实践上,好像又不是这么一回事,成佛不但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今生即可成佛。永徽二年(651)春正月有几个州的刺史请玄奘授菩萨戒,玄奘答应了。后来他们返任后各舍净财共修书遣使参见法师,信中有几句话说:“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槃之际,不殊生死。”① 这可能是玄奘因材施教,故意对居士弟子这样说的。但证之玄奘临终时的情况,好像他自己也这样相信。这样就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我觉得,中国古代许多佛教大师都似乎有这样的矛盾。讲佛理的时候,头绪纷繁,越讲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奥得很,实则破绽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虚,强词夺理。但在实践方面,则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可能是由于对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钻牛角,将会把他们吓退,不如说得简单明了,只需喊上几声“阿弥陀佛”,布施一些什么东西,就扯给他一张天国入门券,西天有份。这样对吸收信徒、增添利养,大有好处。我看玄奘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

(七)翻译印度因明可能产生的影响

法称和陈那是印度因明(佛教逻辑)的创立者,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但又是逻辑学家,这本身就有点矛盾。想要调和唯心主义与逻辑是不可能的。印度唯心主义者,包括佛教大乘的空宗和有宗在内,都认为外在世界或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恩格斯的名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 这句名言在印度也是适用的。印度唯心主义者,尽管用的名词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他们有一些手法同欧洲有些相似,比如唯识宗论证物质世界不存在的理论,就同英国的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几乎完全相同。印度唯心主义者否认pram na(旧译作“量”或“形量”),也就是知觉与推理等,他们说这些都只是幻象。因为如果承认知觉与推理就要承认知觉与推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物。也就是说,承认外在物质世界的存在。印度的因明学者法称和陈那不想放弃唯心主义,又对pram na感到兴趣。法称说:“一切成功了的人类活动都以正确的知识为前提。正确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直接经验(pratyaksa,一译知觉,旧译“现量”)和推理(anum na,旧译“比量”)。”① 他们给印度因明(逻辑)与认识论灌输了新的活力,企图调和多少有点唯物主义因素的经量部与大乘有宗的理论。这就表明,因明的探讨,不能不承认知觉与推理等所谓pram na的存在。这是一个矛盾,法称与陈那的弟子和注释者都不能不承认这一点。连他们本人也感觉到这一点而没有法子解决,只有不了了之,装出不理会这个问题的样子。不管怎么样,法称与陈那探讨了因明,承认了pram na,因而助长了唯心主义的对立面——印度唯物主义者的声势。这在印度哲学史上无论如何也算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玄奘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对因明也下过功夫。在印度留学期间,曾从戒贤大师听《因明》两遍。在南萨罗国,他也曾跟一个婆罗门学习因明。回国时他携带的书籍中有《因明论》36部。他翻译了《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他的大弟子窥基写了一部《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可见他们师徒对因明的重视。法称和陈那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想来玄奘师徒也会遇到。他们对因明的提倡,也就意味着对唯心主义的冲击,不管是多么微小,多么隐晦不引人注意,多么违反玄奘师徒的本意,但它毕竟是一次冲击。它产生的结果会是积极的、良好的。

上面论述了有关玄奘个人的一些情况。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玄奘这样一个人呢?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当然不欣赏宗教,也不宣扬宗教,我们同意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但是我们又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宋朝理学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心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与之对立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也不无功绩,尽管这个功绩多半是从反面来的。我们不同意像有一些同志那样对佛教采取一笔抹杀、肆口谩骂的态度。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革命”的,实际上是片面性的一种表现,是没有力量对佛教进行细致分析批判的表现。其次,同佛教一起传进来的还有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雕塑、音韵,甚至天文、历算、医药等等。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由于他的关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寺院有了独立的经济,寺院的头子都成了僧侣地主阶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世俗的地主阶级,特别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的唐朝皇帝发生矛盾。所谓“会昌法难”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玄奘,不管他有多大能力,也无法避免这样的悲剧。佛教的衰微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续高僧传》卷四《那提传》说:“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颇返。”这说明他信仰空宗,同玄奘不是一派。他携带了大小乘经律500余夹,合1500余部,永徽六年(655)到了京师,住在慈恩寺中,“时玄奘法师当涂翻译,声华腾蔚,无有克彰,掩抑萧条,般若是难。既不蒙引,返充给使。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广,又倍于前。以昔被敕往,理须返命。慈恩梵本,拟重寻研。龙朔三年(663)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凭”①。 这里的玄奘简直像是一个地头蛇,一个把头。看来那提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道行的高僧,否则南方诸国的国王也不会这样敬重他。然而只因与玄奘所宗不同,便受到他的排挤、抑压,而且自己带来的佛经也被玄奘夺走,真有点有苦难言,最后只能怏怏离开中国,死在瘴气之中。连《续高僧传》的作者也大为慨叹:“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

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①。

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玄奘毕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我再引用鲁迅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② 。

鲁迅在这里并没有点出玄奘的名字,但是他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义净

义净同玄奘可以说是同一时代的人,他降生的那一年,玄奘三十六岁。

我现在仍然遵照叙述玄奘时的办法,先给义净写一个简略的年谱,根据的资料是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附录的《义净生平编年》,1988年,中华书局。

贞观九年(635):

义净生。本姓张,字文明,齐州山庄人士。

贞观十五年(641):

年七岁。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土窟寺,侍善遇法师及慧智法师。

玄奘四十二岁,正在印度参加佛学大辩论,作为论主,取得胜利。

贞观十八年(644):

年十岁。从师受学,犹未能领会深旨。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十四岁,“得霑缁侣”。

义净十一岁时(645),玄奘回国。本年,玄奘四十九岁,住弘福寺译经。

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宗永徽二年(651),永徽三年(652):

义净“志游西域”、“拟向西天”。

永徽六年(655):

年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玄奘五十六岁,住慈恩寺译经。

显庆五年(660):

年二十六岁。出游东魏,继游长安,负笈西京,到处问学。

麟德元年(664):

年三十岁。

玄奘逝世。

咸亨二年(671):

年三十七岁。自齐州出发。坐夏扬府。冬十一月,与门人晋州小僧善行附波斯舶南行。未隔两旬,抵佛逝。

咸亨三年(672):

年三十八岁。伴佛逝六月,渐学声明,又往末罗瑜国(后改室利佛逝),转向羯荼。十二月(约等于公历次年一、二月),乘王舶北行。

咸亨四年(673):

年三十九岁。经裸人国,抵东印度耽摩立底国,留住一载,学梵语,习《声论》。与大乘灯禅师相见。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闯荡浩瀚

    闯荡浩瀚

    虚无缥缈之中…那隐隐约约的是…终究还是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改变了这么多啊!哈哈!吾恐一去不复返,终究回到这里,可惜故人已不再……
  • 占窠之鸠

    占窠之鸠

    1998年阳城市新发银行的一辆运钞车遭拦路抢劫,车上包括司机在内的三人全部遇害,运送的现金也不翼而飞。2009年浦江市绕城高速公路上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小轿车,突然失控撞向路中间的隔离带,腾空翻越后落回到一旁的车道上,车上两人,一人被甩出车外,另一人被倒扣在车内,均当场死亡。2018年年底,浦江市江北区的一处私房内发生液化气泄露,导致正在屋内就寝的女主人中毒身亡。紧接着,女主人生前照料其起居的保姆在自己家中遇害,其丈夫则离奇失踪。这一桩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案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联?而这些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一个惊天大阴谋?当谜底揭晓、真相大白时,又有谁会寸断肝肠?几个家族的命运转折、几代人的恩怨纠葛,最后又该何去何从?
  • 萌妻反攻,虐待总裁

    萌妻反攻,虐待总裁

    五年前,他被她的母亲介绍给她,他为了叫醒她,给了她一个巴掌,她醒来,还了他两个巴掌。他擦擦嘴角的血,在心里记下了这一账。她带着他朋友的爱妻逃家,惹上了黑道老大,她闯祸,他清理残局,她欺负他,他忍着。后来才发现她有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屁孩,事事都败在那了,还不承认,靠,女人,看我怎么收拾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之极品警花落魄少爷

    异世之极品警花落魄少爷

    方玉宝,因卷入一场莫名的女友谋杀案,而被警花高琳追捕,无意中双双掉入深渊,二人来到异世一个叫和平寨的小村,一条修炼大道为他们徐徐展开…感兴趣的朋友请加群(212313721)本人另一书,杀破天纪,与此书同步发出,敬请读者朋友关注。。。另外,新书期间,推荐票很重要,请朋友记得投一下哦。
  • 来自地狱的使者

    来自地狱的使者

    “办完这件差事之后,青木你去人间待一世,去等有缘人吧!”坐在正堂的是阎君大人,是我恩人吧!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这幽冥之境待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哪一天阎君把我从千万孤魂野鬼之中找到的!大概记得我是我一直跟着一群孤魂野鬼在混沌之境待着,那里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只有一片混浊,天与地的交融地带,来到这里的,都是一些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人”,而人间的人称我们为孤魂野鬼,冥界称我们为业人。业人是冥界要不了的人,人界呆不了的人!
  • 眼中泪我的公主

    眼中泪我的公主

    一定会完本!警告我的读者,在这里开本!每一个男人都有心目当中女神
  • 地球的最后一位神

    地球的最后一位神

    地球曾经是一个万神共世的一个神界,但一场灾难之后,神被灭绝了,只留下了神君的一丝残魂,漂泊于世间。但是黑暗的力量仍还存在,世界将要处于危难之中,是否会出现奇迹。最后奇迹出现了,他就楚夜。这里将会给你展现一个人的传奇。
  • 校草融化小冰山

    校草融化小冰山

    某人咬牙切齿“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我“干”死你)“你当我傻阿!我是不会过去的,哼!”某女被骗过N次后,终于醒悟一回。叉着腰得意的昂起头。某男终于炸毛了,一把伸过手,捉住她的腰,一脸邪魅的看着她。某女被他这种眼神看的慌乱,有点害怕。“你......你想干嘛?”“看不出来吗?干你阿。”这是一场温馨浪漫的爱恋。一个腹黑冷酷却为她不再突破底线的男子。和他美艳绝伦的娇妻的爱情故事。
  • 周易郑康成注

    周易郑康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