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42500000016

第16章 道家的自然哲学(5)

这许多“常”字,除个别的如第27章所云“常”作经常讲外,其他绝大多数“常”字都是就其常住性、不变性和规律性而言的,都是指变化之不易之则或变中之不变。有的论者将老子的道与常等同起来,谓道就是常,常就是道。这是不确当的。老子的道具有终极性的意味,而常则是道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道的表现,常与道虽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老子将常与道与德联系起来,提出“道常”、“常德”的观念。胡哲敷先生释解说:“《老子》书中凡言道字都属自然,凡言德字都属人事,故言道则日‘道常’,言德则日‘常德’。意谓天道原来是常住不变,人事则必须做‘袭常’的工夫,始能常德不离,常德不忒。知此然后才明白他‘知常日明’、‘知常容’的真义。”胡先生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常”的理解及对“常”与“变”之关系的把握。在老子看来,道是常住不变的,而作为道的显象的事事物物则是千变万化的,人事作为道的显象的一个方面亦不例外,今日之宇宙、今日之长江黄河不同于昨日之宇宙、昨日之长江黄河,明日之宇宙、明日之长江黄河又将不同于今日之宇宙、今日之长江黄河;同样,今日之社会、今日之我亦不同于昨日之社会、昨日之我,而明日之社会、明日之我又将不同于今日之社会、今日之我,一切物象人事均处在变迁发展之中,然道作为一切物象人事之终极本原却是恒久不变的。对于这一点,庄子的认识与老子并无二致,此不赘述。正因为一切皆变,而变之中有常,如何执常以御天下之变,老子认为关键在于“知常”,“知常”则“明”;如不“知常”而妄自作为,必导致“凶”的结果。老子进而认为,“知常”之后,还必须做“袭常”的工夫,所谓“袭常”,也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去作去为。他指出,人若能由“知常”而“袭常”,就能够“没身不殆。”

道家关于变之中有其常的观念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子之后,许多哲学家亦都认为,虽然物象变化千姿百态,然变易之中又皆有其不易之常。如《易传》作者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天下事物变动不居,然变中有常,“不可乱”正是“常”的体现。《易传》又以“恒”为常:“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宇宙有其恒久不变之道,知此恒久不变之道也就等于把握了天地宇宙的真实情状了。董仲舒云:“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与变化不是紊乱无规律的,而是有其一定的时序、节度和常则的。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事物之运动变化“必由其理”,即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理则来进行的,故能够“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程颐指出:“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天地之变化无穷,却莫不有其常则存于其中。戴震亦指出:“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自然之变化有其“条理”,生命之变化亦有其“条理”,此“条理”亦正“常”或规律之义。总之,中国哲人关于变中有其常的论述极多。然则对物象之变与常的双重肯认,究其渊源,实始于老子,是老子思想的启示和影响所致。

在道家的物相论中,还有许多关于变化之规律的精湛论述。在道家看来,物象变化虽色彩纷呈、复杂多样,然究其实却无不遵循着一定的理则和规律。照笔者的考察和体认,道家所论物象变化之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之点:其一,对待互转。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说,美相对于恶而言,善相对于不善而言,无恶则无所谓美,无不善则无所谓善。同样,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皆相依而存,缺此无彼,缺彼无此,“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均是对彼此或矛盾双方相对待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的相反相成关系的具体说明。老子认为,彼此不只对待相依而存,且还互含互转,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可转化为此,此亦可转化为彼。“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福祸、正奇、善妖都不是固定不变或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常常会发生位置的变化,即福转化为祸,正转化为奇,善转化为妖,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庄子亦讲对待互转,他意识到有无、是非、彼此、大小、美丑、善恶、死生、然不然、可不可、寿天、成毁等等皆相依而存,且可相互转化。他进而认为,相互对待的万物皆可以道观之,通而为一,于是彼是相齐,是非无别,物我同一。由肯定对待互转,到取消对待之差别,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观念渗透于庄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在后面各章中,我们分别有所论述,此不详论。

其二,循环往复——反复。事物的变化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环不已,就叫反复。分而言之,一事物由发生发展而至衰萎,称之为“反”;而衰萎至极,终又有始,即又有新,事物的发生,好象回到自己的出发点,称之为“复”。自然界中,四时相替,日升月降,花开花落等等,无不是“反复”之变化规律的体现。

早在老子之前,《易经》的作者已经提出“反复”的观念,如《复卦·爻辞》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泰卦·爻辞》又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认为来者往,往者来,其往其来是一个无穷的过程,一切事物的变化都表现出“反复”的特点。后来《易传》发挥了这一思想,“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也就是事物的成毁、屈伸,事物的成毁、屈伸归结为乾坤的开与阖,这样的运动变化没有穷尽,故谓之通。《彖传·上》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谓“反复”是天地运行、自然变化之规律。《彖传·上》又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际,就是规律、法则。《易传》认为,平陂、往复的变化是客观世界的必然现象,也是一切事物必须遵循的普遍法则和客观规律。《彖传·下》在解释丰卦时所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也是物极必反的意思。

在原始道家中,比较早地论述反复之变化规律的是老子。老子生活于《易传》成书之前,因此,《易传》的反复思想不只是对《易经》中的反复观念的解释和发挥,同时也是对老子的反复观念的继承和发挥。

前引《老子》“大日逝,逝日远”之后,老子紧接着说:“远日返。”意思是说,如逝得不远,就不会有其反,惟逝得远,方有其反,也即事物发展到极致、极点,就会否定自身,而返归始初。前引《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后,老子又紧接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认为一切事物之运动变化皆有其“归”,皆有其“反”。“归”亦“反”也,他视此种“归”的运动、“反”的运动为“常”。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反”是因道而有之运动变化,“道”乃是“反”的运动变化之根源或所以然者。按老子的意思,无论是“反”也好,“归”也好,“复”也好,都是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的表现,质变引起事物的转化,导致旧事物的终结,新事物的发生。尽管一事物刚刚兴起之时,即已含藏着“反”的契机,但“反”的完整的现实的体现却是发生在该事物之运动变化过程之终端。

一事物之发展,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意味着旧事物之灭亡和新事物之产生,但这种“反”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骤然形成的,它要经过一点一滴的量变的积累,经过相当的时间或过程,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所谓“物壮则老”,等等,都是这样的意思。

老子比较早地接触到并初步揭示出量变质变的关系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物象变化之反复规律的论述,道家老子而外,庄子亦曾言及。

庄子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事物发展到极度,难以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否定自身,走向自己的反面。然而终则有始,始即标志着一个新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开始。此种反复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庄子又说:“消息满虚;一晦一明,……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认为物象的变化发展有始而有终,由终又反归于始,始终递转,反复“无端”,相续无穷,没有止息。

其三,生灭自然——白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只道法自然,天地人亦法自然。道家是自然论者,因其主自然论,故在物象变化的看法上,必然提倡“自化”的观点。按道家的见解,无论是对待互转的变化,还是循环往复的变化,最终都归结为“自化”。“自化”是道家物象变化观的一个最为重要之点,也是道家之自然观的最大特色所在。照“自化”的观念,一切事象之变化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帝或神为之主宰。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出“白化”的概念,但在《老子》中关于万物“白化”的思想却是随处可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所谓“不仁”,即无意于为仁,或自觉无所谓仁与不仁,如此方致得见其大仁,如有意于为仁,则表明有主观的意志目的惨杂其巾,而这却并非天地的本性。所谓“刍狗”,乃结草为狗用于祭神者。

明学者释德清解释说:“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故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虽爱而无心,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虽重而知终无用也。故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释德清氏的解释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老意的理解,老子所谓“以万物为刍狗”,乃是指天地任随万物自然变化自然生灭,不加主宰左右,行其固然;老子所谓“以百姓为刍狗”乃是指圣人效法天地,任随百姓顺性而行,劳作生息,不加干涉阻扰,亦行其固然。要之,天地并无意志目的,万物之生灭变化都是出于自然,是“莫之命而常自然”,非天地有意使之然。

较老子前进一步,关于物象之变化,庄子明确用“自化”来解释。

他指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

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固”就是“本来如此”或“原本如此”,“自”就是“自己如此”,“固将自化”即是说一切事象原本就是自行变化的,并非取决于他力或外力的促使和作用。庄子又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

得不昌。”“不得不”乃是必然性的

体现,是“必然如此”的意思,天之

高、地之广、日月之行、万物之昌有

其高、其广、其行、其昌的理由和根

据,这种理由和根据是事物自身所内

在具有的。所以庄子又说:“天之自

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自

高”、“自厚”、“自明”皆说明事物无

不“自己如此”,而非别有主宰。《齐

物论》云:“夫吹万不同,而使自己

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自然界

的音响千差万别,然这是不同窍孔的

自然状态所致,何尝其他的东西来发

动它们呢?“自己”、“自取”旨在揭

示万物之“自为”、“自化”,不存在也不需要另外一个发动者。《天道》篇亦云:“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天道和人道(帝道、圣道均属人道)皆按“自为”的方式运行或运作,是自然而然的。《天运》篇更论述天地万物的运行情况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其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天地日月因其有内在的“机缄”而运行不止,何尝有主张之者,纲维之者的推动。在庄子看来,这内在的“机缄”即是所谓“六极五常”的作用:“‘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褶日:‘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

六极,指东南西北上下;五常,指金木水火土。自然现象运变之原因或根据,在自然现象内部,即在于五种物质原素(五常)于上下四方广大空间中的交互作用。一切变化都是事物自己在变化(自化),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或神意的驱使。

从本体论、宇宙论、物相论的论述,不难看出,道家的自然哲学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道家的自然哲学构成道家的政治哲学、认识哲学、人生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础,道家哲学的诸多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而推演和建构起来的。

道家的自然哲学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黄老思想、玄学理论、道教佛教理论、宋明理学道学等等对道家的自然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采纳。道家自然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诸如道、有无、虚实、常变等等得到后世哲学家的沿用;道家自然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见解,诸如一元论观念,无神论观念,宇宙自然生成的观念,万物白化的观念,物极必反的观念,相反相成的观念,等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道家的自然哲学就世界范围而言,其地位也不容低估,它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然哲学体系之一,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相比,它也丝毫不逊色,在许多方面,它甚至大大超出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水平。

同类推荐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人性奇学

    人性奇学

    孔子曾经说:“我们常常去复习自己过去学过的知识,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有自己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抱怨自己不得志,这不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做法吗?”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邪王宠妻:不要爱上你

    邪王宠妻:不要爱上你

    一夜之间,她,随着自己的亲姐妹一起穿越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异世大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们竟然是这个时代的人,要不要这么坑?......五年后她为救儿子,来找儿子父亲,而再次来到了这个大陆。两人再次相遇,却形同陌路,因为她的容貌已然不是五年前的模样,不变的是那一头独特的银发;他,两代魔君,都是为了她,放任魔界不管,而这次,却因魔界失了她。五年后的相遇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 南初三年

    南初三年

    对于初中时期的感叹,一笔一字记录在案,以引起有同感者的共鸣,将自己的事代入人物情感中……【张悦颜,一个小学生,不过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即将向小学生活告别的初中生,心中是对于一个即将开始的初中生活的向往,期待……初中生活中体会了朋友情意,家人心意,学业压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云天书

    风云天书

    平凡无奇的小镇少年,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一本天书,从而身体,智慧上得以改变,超强的身体条件未来会成就什么结果呢?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侠客,还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面对各种各样的敌人,他该如何运用天书所赋予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 外卖了解一下

    外卖了解一下

    多年未见后再次相遇,霸道总裁和她的小娇夫(误)开始了一段甜甜恋爱。又名《直男的暗恋生活》。日更,可能偶尔请假,不定期加更。
  • 帝王红颜:一夕锁千秋

    帝王红颜:一夕锁千秋

    泠雪意外伸手救了当今天子一命,却被赶出林府。落魄之际,巧遇遇刺的萧若雨,再次救了他一命。两人相携回到玄城,明争暗斗、宫廷风云,她无力被牵扯其中。更意外发现自己的亲人、年少时所喜之人,竟是幕后主谋?层层迷雾难解,而她的身世之谜也被揭开……
  • 开国功贼

    开国功贼

    一个码头上扛包的苦力,只想着吃上碗饱饭,娶个媳妇伺候老娘。命运却一次次地将他抛上天空,然后又一次次摔下来,鼻青脸肿。历尽艰难,梦想依旧。他是巨贼张金称麾下的小头目。他是窦建德麾下的治乱能臣。他是大将军李旭眼中的爱民好官。他是唐高祖李渊眼中的开国功贼。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他自己。
  • 方圆人生

    方圆人生

    本书从做人、办事、交友、谈话、沟通、处世六个方面讲述了为人立世的大体法则和方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之星星的爱恋

    tfboys之星星的爱恋

    宇:“我们的十年之约,如期而至。我在等你,可你去了哪里?朵:“或许上天注定你我不能在一起”怡:“你走的很洒脱,但是你却忘了回头看那个遍体鳞伤的我”他们是相守到老,还是彼此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