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里,孔子派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帮公西华多要一些安家口粮,孔子认为,公西华做大使“乘肥马,衣轻裘”,有的是钱财口粮,因此并没有多给他安家口粮。可是,当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而自己觉得俸禄太高时,孔子却劝他不要推辞。这与孟子在齐国推辞而在宋国和薛地却接受一样,都令一般人不理解。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交。不仅处理经济问题如此,个人的立身处世更要如此。
孔子的名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就是说要懂得通权达变而识时务,孔子就深谙其道,所以孟子说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
四
[原文]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③,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④,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⑤,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①平陆:齐国边境的县,在今山东汶上县北。汶水流经那里。
②大夫:指平陆县的长官。
③失伍:是说士兵擅自离开队伍是失职的表现。
④牧:牧地。刍:草料。
⑤为都者:治理城邑的官吏。
[译文]
孟子来到平陆,对那个县的长官孔距心说:“你县里守卫边疆的战士,如果一天三次失职,要不要将他除名呢?”
孔距心县令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了。灾荒歉收的年月,你的百姓,老弱病残的辗转到山沟中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方逃难,有近千人。”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个人所能解决的。”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接受了替他人放牧牛羊的任务,就一定要替他们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另一天,孟子觐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结识了五位,其中能认识自己失职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就向齐王复述了与孔距心的对话。
齐王听后说:“这也是我的罪过啊。”
[延伸阅读]
孟子强调,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是以一种自身的责任心、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为依托的,这种对能力的信心,只有达到一个新的目标时,才能体会到。
没有新的挑战,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当你认为回忆比你的目标重要得多时,你就算是步入老年了。例如,美国著名教士诺尔曼·文森特·皮尔,就是一个不为年龄所限、不安于现状的伟大人物。他一直坚持写作,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和那些渴望寻求“积极思维的力量”的人互相切磋。他一直坚持这样做,直到他90岁高龄。皮尔教士是他所呼吁的“热情决定不同”的最好的实践者。他是一个逐渐变得自信的人,因为他有着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个依赖过去成就生活的人,和那些不能使自己增强自信的人,会逐渐失去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慢慢地,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着他们的过去,越来越少地谈及将来。我想你一定看过对过去生活场景进行描述的电影:一个拳击手对一个小伙子讲述他过去取得的荣耀,或一个年事已高的运动员透过昏花的老眼瞻仰他过去曾经获得的战利品。
这种情况未必发生在年长的人身上。最近,一个刚过30岁的年轻人告诉我,说他已经达到了为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现在对生活感到厌倦。在精神健康问题中,“衰竭”、“中年危机”和“过早地引退”一系列术语出现得越来越普遍。对自信最恰当的描述,莫过于我听过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中所说的:“信心的获得需要经过不断地学习、进取和向往。”
五
[原文]
孟子谓蚳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③,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④。
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⑤。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①蚳蛙:齐国的大夫。
②灵丘:齐国的边邑,在今山东高唐和茌平之间。
③似也:指所做的事近似有理。
④致为臣:即致仕,指辞职引退。
⑤公都子:孟子的弟子。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你辞去灵丘县令,请求去担任狱官,似乎有点道理,因为这个职位能向君王讲言。现在你当狱官已经几个月了,难道还不能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却没有被采纳,就辞掉官职离去了。
齐国有人议论此事道:“孟子替蚳蛙打算的很好,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们就不知道了。”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把听到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有官职的人,不能尽职就得辞职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他进了言而没采纳,也得辞职不干。我没有职位在身,没有进言之责,我的进退岂不是宽宽舒舒地有很大的余地吗?”
[延伸阅读]
有官有职就有责任。如果为官者做不到为官本分,那你何必去当官呢?
但是官场黑暗腐败,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尽职尽责的官免不了要与人争斗,免不了耍弄权术,违背了当官的本意,仍旧是苦闷与烦恼同在。因此当官免不了进退两难,不得抽身!
如此说来,还是无官一身轻啊,无官无职才能进退自如。
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毕竟这样的“轻”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轻”,真正“轻”下来了反而觉得异常沉重。
关于这一点,还是孟子看得最为透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与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对那些想潇洒走一回,轻轻松松度过一生的人而言,孟子的话还是有极大借鉴意义的。
六
[原文]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①,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②。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注释]
①出吊于滕:孟子去吊唁滕文公。
②盖:邑名,在今山东沂水西北。王驩:齐王的宠臣,当时为盖邑大夫。辅行:副使。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还另派了盖邑大夫王驩作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块往返于齐滕的道路上,孟子却从未和他商量过怎样行公事。
公孙丑不禁发问道:“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到滕的路程不算近了,往返途中您却从未和他商谈出使的公事,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说:“他既已独断专行,我还说什么呢?”
[延伸阅读]
孟子奉命出使,王驩是他的副手,按理应事事请示孟子,但是他却独断专行,因此,孟子从不与他谈论公务。孟子的态度很严厉,然而在言语上却异常谨慎,不与王驩争执、论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危行言逊”的处事态度的实际应用。从全书看来,孟子并不是每次都是这样的态度,他有时抨击时政的言论并不“逊”,然而其中似乎有隐隐约约的界限:他作为正式任职的官员时是遵从此道,而作为没有职位的士人时则言语犀利,得理绝不让人。这既有身份、地位不同的因素,也有社会条件不同的缘故。毕竟孟子所处的时代与孔子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啊!
七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赢⑦。
充虞③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⑤,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⑦,中古⑧棺七寸,椁称之。白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⑨,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⑩,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11),于人心独无恔乎(12)?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时,随行的母亲过世,孟子从齐国把母亲遗施购国安葬。
②赢: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③充虞:孟子的学生。
④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的事。
⑤严:急,忙。
⑥以:太。
⑦棺椁(guǒ)无度: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叫棺,外层的套棺叫椁。棺椁无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规定。
⑧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
⑨不得:指礼制规定所不允许。
⑩为:这里是“与”的意思。
(11)比:为了。化者:死者。
(12)恔(xiǎo):快,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才能尽到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延伸阅读]
从不少典籍中我们可以知道,孟子的母亲实在是一位慈母,对孟子的教育颇费了一番周折。所以,在母亲去世之时,孟子的尽孝之心是可以理解的,把棺材做得好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这里如此说,绝不单单是为了对孟子为母亲做上等棺椁一事做解释,而是为了表达孟子的思想:在处理父母后事的问题上,只要是礼制和财力两方面允许,就要尽量做得好一些。
在《论语》里,存在好多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孝”、“丧”的论述。孔子在《八佾》篇里说:“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丧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可度。因此,孔子其实更重视的是内在情感方面,而要求在物质方面节俭,反对丧事过分铺张。这一点,在孟子这里显然已发生了变化。时代变化,个人所处地位而异,财力状况不同都导致了这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强调丧事是“孝心”的重要体现,一定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
然而,高度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刻意追求铺张。就是为母亲做上等棺材的孟子,不是也仍然坚持了礼制与财力条件允许这两条基本原则吗?
其实,丧事并非越铺张越好。例如,有的动用几十辆豪华公车和大量金钱大办丧事,或者修建豪华祖坟,都是不符合孔、孟对“孝”的观点。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尽自己的财力,在礼俗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丧事,更重要的是用真情实意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悼念,才是先贤圣哲们所赞许的做法。
八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②,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③,不告于玉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④,何为劝之哉?”
[注释]
①沈同:赵注云:“齐大臣。”以其私问:赵注云:“自以其私情问,非于命也,故曰私。”
②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320-前31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318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
③仕:通‘士’,指官员。
④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译文]
沈同以个人的身份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能把燕国交给他人,子之不能从子哙手里接受燕国。假如有一位官员,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燕国的事与这有什么不同呢?”